《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重点难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教法学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 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贝壳。
金黄的小虾。
雪白的沙滩。
青青的海水。
(2) 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
妈妈坐在 。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称赞》是一遍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相互肯定带来的愉快感受,小獾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小刺猬说;“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上,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肯定,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何尝不希望得到老师同学之间的称赞呢,在他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给他称赞给他肯定,也会增强他的自信心,争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制约的特点,他们还缺少去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也不会懂得怎样才能真诚的去赞美、称赞别人,所以,通过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神奇效果与学会真诚的去称赞别人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会认10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称赞带来的愉快
感受,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
2、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教法与学法
在本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法,情感朗读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学习局面。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第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3分钟)
首先,我会随机表扬(你们坐得真端正),在此基础上我在以提问的方式,你们听了老师的称赞是什么感受呢?导入课题,(板书;称赞)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想问点什么呢?
1、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先认识“刺猬”“小獾”把他们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
第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首先,我会出示课件,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识字,结合课文初步了解生字的大意。
第三、游戏识字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利用卡片生字随机抽取认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赛读等形式进行认读,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也能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另外,我在出示课件的形式来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
第四、 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所以,我采用了多种方式读,听录音范读,自读,分角色读,读中初步体会,初步感悟。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身上那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文章要向我们弘扬的。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课文中人物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冲动,朗读感悟法,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以及讲授法,点拨法等。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说教学程序
(一) 开门见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谈话,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用笔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适时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或词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略)
3、通过多媒体情境展示,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并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并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重点词,感悟群众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
(视频对学生留下的情感冲击,会使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
(三)、熟读精思,步步深入
1、激情导入,聚焦老汉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向那唯一能逃生的窄窄的木桥,危险将在瞬间发生!这时,人们看到--(课件出示课文:略)生接读。
2、透视老汉,深入感悟
①、潜心会文自读感悟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潜心会文是实现三者对话的主要环节。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怎么感受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自我感受的珍视,体现对学生情感的珍视。因此我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画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感动的原因,并读一读,怎样感受就怎样读。
②、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以悟代讲,以读代讲,更能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触动情感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悟可能不很到位,我就适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经过自读、悟读、范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在学生感悟到老汉的镇定、舍己为人后,我首先用激情的语言过渡,再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体味老汉的严格要求,接着,学生加上表情、动作,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朗读体会老汉的严格要求,品味老汉焦急、恼火背后的那颗爱民之心。
3、走近人物,激情对话
过渡: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留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伴随着那如泣如诉、深沉悲愤、感人肺腑的背景音乐,我沉痛的交代着课文的结尾。 音乐的渲染,老师深情的范读,孩子们的感情是一发而不可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想: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儿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儿子。老太太会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说些什么呢?如果老汉能听见老太太的诉说,他会怎么想呢?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再度释“桥”,领悟深意
此刻,山涧溪流上,再也没有了那座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生命桥(板书:生命桥)。可我们却分明看到有一座桥稳稳地架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辉,它坚不可摧。你看到了吗?是一座什么桥?学生交流:从而理解这不是一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板书:连心桥)
(五)、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在“接受感动”后,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这既是对课文学习的积淀,更是一种真情的感动在传递和蔓延。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练习: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四)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真美”和“真糟”》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作者在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真美”,爸爸的评价是“真糟”。作者在真美的鼓励中,在真糟的警示下,成长为一名著名 的作家。逐渐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评价,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人文性较强,语言质朴,感情浓郁,对话较多,简洁明快。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贴合人物特点,特别是第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抓住了儿童鲜明的年龄特点,读来感觉犹如自我经历,尤为生动亲切。这既是一篇训练学生品读感悟的好凭借,也是一篇引领学生感悟父母之爱的好“例子”。 这一版块的主题是“感悟成长”,即在成长中感触,在感触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成长。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是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触点,因此理解本文的关键就是读中感悟。而课文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难点是引导孩子们通过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去体会蕴涵在严厉批评中的爱,更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爱,这种爱令自己不会在赞美中迷失自我,对自己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应该说文本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基于以上解读,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语段、重点词句,理解字词的语境意义,品读文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本语言特点,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用批注的方式品读文本,走进人物心灵。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以及情感体验也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 悟情明理,五中升华,让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准备以“以读处思”为教学主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于是我选择常规的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都是自己成长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本课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同时教学《“真美”和“真糟”》时,我还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崇尚简单、扎实中品出更浓的语文味道,关注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的理解更贴近文本的主旨,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 正是有了以上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策略,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阅读期待的“质疑”,走进人物内心的“读”,回忆自己少年故事的“说”,融入自己感悟的“写”,努力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特质。 与此同时我还打算引导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透过语言,扎实地走进文本,较好地规避以往教学“走过”文本,浮光掠影式对话的浅薄。
四、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真美”和“真糟”》这篇课文内容简短,语言平实,但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父母的爱。我不打算过多使用电教手段和其它辅助手段,打算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所以上课开始,我用回忆式直接揭示课题之后,结合板书(课件出示板书)向学生发问:同一件事情,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年仅八岁的小巴德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呢?面对这一发问,学生会带着积极的思考自觉地走进文本。接着要求学生:(点击课件出示)自由读文用笔圈画出能表明巴德感受的相关语句,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 我所以这样设计目的有二:一是引发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增强阅读效果;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一环节的第二步我命名为“品读心路,感悟关爱”。
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导读:引导学生梳理性地去品读课文,加深体会,内化语言,然后再进行引读。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我的引导是填空式的,我在孩子们读文之前给出了这样的提示:(点击课件)孩子们,巴德写下了第一首小诗最初的心情-----(兴高采烈);他的兴高采烈来自于----(妈妈的夸奖);妈妈的夸奖让他有了----(足够的自信);于是他----(急不可耐)地盼望爸爸的回来;面对爸爸读诗的表情,小巴德的心里----(忐忑不安);听了爸爸的评价他----(痛苦不堪)。 孩子们带着这样的提示读文,一定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一定会内化文本的语言,之后我再进行引读相关的重点语句,来帮助孩子们达到与巴德产生情感上共鸣的读书效果。进而为体会后文巴德那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做好铺垫。
导读和引读过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巴德骄傲、自信、紧张、伤心的心里变化过程,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巴德〃舒尔伯格这位美国著名语言大师的表达方法。 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个性,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在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一首小诗,为什么会引起巴德如此复杂的情感变化呢?你是怎样理解爸爸妈妈的评价的?假如你是巴德,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凭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此时一定会跃跃欲试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把自己看到的秋景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做到注意听别人讲话,能较清楚地用普通话说话,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前准备:
1、课前由家长带孩子到野外玩耍,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照片或采集的果实。
2、老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秋天的词语卡。
3、一幅秋天的图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曲《秋风起》。说说这首歌唱了些什么。
2、对!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多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呀!它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二、创设情景,集体交流
1、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秋姑娘走过丰收的田野,走过瓜果飘香的果园,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秋色。请把你们照的相片和收集的图片、秋天的果实拿出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
2、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汇报。请小朋友们听仔细,等会儿我们评一评谁说得。(引导全班同学用心倾听,积极评价。)
3、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收集到了一幅秋天的图画。请你认真地看一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有意设问,多方进行交流。
师:你从哪里看到秋天来了?
生:树叶黄了,说明秋天来了。
师:说得好!老师送你两片写有“树叶”、“黄”的叶子词语卡。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苹果红了”、“菊花开了”、“稻子熟了”、“枫叶红了”、“燕子南飞”……
师:孩子们,想一想,现在刮的风叫什么风?生:秋风。
师:现在下的雨呢?生:秋雨。
师:孩子们真聪明!奖励你们“秋风”、“秋雨”的词语卡。
师:人们常说“秋风秋雨渐渐凉”,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三、拓展交流
1、孩子们,咱们到校园里再找一找秋天吧!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告诉同伴或老师。
2、(回到教室)大家到校园里找到了秋天,谁都觉得自己是秋天里的一员啦,是吗?在这里,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几个赞美秋天的词语呢。看谁能猜一猜,拼一拼,认一认,谁先读出,就把这张卡片送给他。(秋风送爽,落叶沙沙,春华秋实,秋风红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教材说明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个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教育理念。目前,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受到一定束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总体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卡片、主题网站、月光奏鸣曲、春江花月夜
学生准备:概念图作品、站、幻想画、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
5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师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的美好,课前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特长和兴趣分小组展开的对月球的探索,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成果。(分别展示概念图、站、幻想画和神话传说)我真为大家的聪明智慧所叹服!
二、学习课文,解疑问答
1、自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4、小组活动:写出人类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教师准备红、黄、绿、蓝、紫、橙六色卡片四套,分别写有1、2、3、4、5、6。由学生随机抽取,按照数字相同的规律做在一组,每组发给1张白纸,然后按照顺时针依次传给其他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尽量多的问题,最后一名同学汇报,比赛哪个小组获胜。
4、总结表达,读懂了什么,讲述疑惑,
三、网络探究,自主学习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选择走出地球,那么第一站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我们最近的“未知”土地——月球。可能许多年后回首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很微薄,但是对人类进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所讲:“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我们一起登入主题网站,看看月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特别关注人们探索月球之谜的历程。
四、高智慧学习,小组讨论
结合实例,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宇宙星空的奥秘,不仅仅是月球,还有火星,银河系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哥伦比亚事件?为什么今年美国对于火星的探索遇到困难的新闻牵动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知道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探索的精神使得今天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科学进步的含义仅此而已吗?提出不完整的等式,科学进步=探索+…+…+…+…启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填写不等式。说出相应的理由
小组活动:按照形状相同的规律划分小组,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按照颜色分组到别的小组讨论,了解别人的想法,最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修改本组的观点,红色留下负责解释本组的想法,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
假如xx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六、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