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本页是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8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内容导航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8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与实践活动内容: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的主要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由于克、千克、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
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信息窗呈现的是四个小朋友正在翻阅百科全书,了解动物知识的情境。通过阅读,他们了解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世界上最小狗大约重1千克”“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等知识,从而引出问题: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进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称一称,比一比,了解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实践活动设想: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克、千克
2、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天平、砝码、教学挂图以及一些带包装的常见物品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
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授: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
1、你知道
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扩展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
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
7、认识1千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
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
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
三、巩固与应用:
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
(引导学生学会看秤和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记。)
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
(注意让学生先通过掂一掂估计一下,再动手称一称。小组合作进行活动。)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与千克
克g
千克kg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不太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进一步加强练习与巩固,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两个单位的使用。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教具、学具准备:
袋装大米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 )克5000克=( )千克
( )千克=8000克(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
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
(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吨的知识。)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你问我答。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6
指名说说图意
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
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
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填一填
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
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作业: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板书设计: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8
出示挂图:认识这几种球吗?
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
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
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练习9
小组竞赛,开火车
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
3、自主练习10
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全班交流: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4、自主练习11
出示挂图:一个超市的粮食专柜
今天有什么粮食?价格分别是多少?
(注意特价大米,理解“限买”)
买4千克绿豆需要多少钱?
买5千克大米,你想怎么买?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自主练习1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调查情况
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6、自主练习13
师生、生生做游戏:猜体重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8、小常识: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用它称什么物品?……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小食品及蔬菜、水果,秤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
师生动手整理
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
(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年、月、日;认识24时记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记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备内容
看日历(2课时)→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年、月、日
一天的时间(1课时)→24时记时法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时间表(1课时)→认识作息时间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能够从日历中找出指定的日期。
2、掌握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3、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区分平年和闰年。
2、能将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进行换算。
3、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借助钟表模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2、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
1、明确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平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 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 + 宽 + 长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X2+ 宽 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 )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课件出示检测题(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测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测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始,又摸球游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树立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从而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在练习时又创设了小明这个小朋友的一些活动,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如天气,上街等情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最后,你能用今天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吗?因为学生学习了知识就可以用,所以学生参与的特别积极,也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一开始的个别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从学生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的不同,来猜测盒中的黄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验证猜测是否准确,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个结论。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索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后,结合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有特定的词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组织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交流。
在重视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进行独立思考,并用特殊的语言来描述,再引导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与同伴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将摸球结果,猜测的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机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个教育教学新理念。四、重视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本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摸球游戏是以6—8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次是最后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4人小组为单位。我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小组活动已经可以很有序地进行了,明确了问题后,孩子们自行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活动或是讨论、交流,或是游戏。虽说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动都可以进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还是无所适从,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如何使小组活动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组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