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内容导航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6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 篇8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9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 无数条1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7.
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50÷5.
(2)探究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6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指名学生板演。
我们再来解决问题(2)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长跳绳8元,求245元能买多少根长跳绳,还剩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45÷8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看被除数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8去除被除数百位和十位合成份数“24”,8除24得3,在商的十位上写3,接着用8去除被除数个位上的5,8除5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的个位上还余5,表明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指名学生板演。
师生总结商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
①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上商0就可以。
②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落下被除数个位上的数作余数即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
(1)请学生自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
(3)检验。
2、病题门诊。(教材第26页练习五的第6题)
(1)看题,明确题意。
(2)观察各题错在哪里。
(3)同桌互说如何改正。
(4)在本上动笔改错。
3、教材第26页练习五的第1、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28页第1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 篇8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习经验或学习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习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习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习4
复习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习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猜你喜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9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 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