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为您整理了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长度单位”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m的含义,建立1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3)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
(1)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2)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1)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4)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5)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1)小组活动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填在表中。
(1)小组活动
(2)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2)独立活动。
(2)小组活动
(3)反馈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长度单位”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回家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品的长度。
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看他是谁?(课件出示兔博士)
兔博士听说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二、探索运用: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长度单位吗?
2、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件物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测量他们长度使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啊?(出示课件教室、课桌、铅笔、小蚂蚁的图片)
1)学生们在练习纸上做题,自己尝试解决,选完之后和其它同学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选择情况。
2)全班交流各自的选择情况。
3)最后师生一起:
测量特别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千米,
测量特别短的物体的长度用毫米,
测量一般物体的长度用米、厘米。
3、兔博士听说得头头是道,它出了一道难题来考大家,请同学们赶快来思考一下吧。(出示课件兔博士和他提出的问题)
兔博士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知道那些惯于在测量时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充分交流。
三、回忆旧知: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知道了测量物体是怎样给它们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那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出示课件“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最后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课件第四页。
四、巩固练习:
兔博士看到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很高兴。她设计了几道游戏关卡,想让大家闯一闯,你们有信心么?
第一关: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选择的理由。
第二关: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三关:猜一猜
五、课堂:
同学们勇闯三关,很出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实践
课间休息时,以自己为中心看一看好朋友都在什么方位,估计一下他们距离自己有多远?
选取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孩子们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比较,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和提升生活经验。
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测量和方向有关知识,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可能有学生在选择蚂蚁的身长单位时会选择厘米。课桌长度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引导话:根据生活中看到的进行选择。或用手比划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学生的回答可能没有一定次序,为了让孩子便于观察、归纳,老师出示给学生一份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公式。
可能有学生在做2米=()毫米的时候会出错。引导学生先想一想1米=()厘米、1厘米=()毫米再想想本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
长度单位的换算 篇4
课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