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正文

《六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

时间:

科学教学的开展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科学世界,而相关的课堂教案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8篇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六年级科学课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本课宜采用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动画及影视等手段把各种动物之间食物关系演示出来,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三)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问题驱动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整合”的作用。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像田鼠和猫头鹰。但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采用了激发学生的提问法。并抛出了两个词“伙伴”“竞争者”,学生一听来了兴趣,接下来本课的新授内容做好引导】

2.探究新授: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同学们在看地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怎样?(课件播放)动画看完了,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给这段故事用一个成语起个名字吗?螳螂以蝉作为自己的食物,黄雀以螳螂作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蝉螳螂黄雀)科学上,规定了用箭头来表示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要指向吃者。(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那蝉又吃什么呢?(完善板书)这样我们的。食物关系就完整了,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食物链,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大家还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充分体现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这次,老师请来了3位生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浆果、田鼠、猫头鹰),咱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小组讨论1分钟、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实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5)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食物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学生讨论1-2分钟。

(6)(食物链的源头都是植物,终点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每条食物链里,植物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同学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科学家把像绿色植物这样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为生产者。(课件出示)那么凶猛的食肉动物呢?咱们也来给它起个名字!科学家把像动物这样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但是,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的呢?(生答:阳光、水分、空气等)除了大家介绍的这些无生命物质,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在植物养料供给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体介绍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仅分解小动物的粪便,还分解一些动植物的残骸,把它们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哪些生物可以充当分解者呢?同学们了解地真多,比如说:蘑菇、蚯蚓、细菌、屎壳郎等等它们都是分解者。但是,我们在食物链中并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他们无“捕食”行为,也没有“被捕食”行为,所以不写进食物链。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定义】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咱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产者?(生答)哪些是消费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请一名同学说说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学发言)

(2)在清楚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生物,(鹰、青草、蛇、鸟、牛、老鼠、谷物、兔、鹿、狐狸)请一名同学说说它们都是什么?请小组同学合作在记录单上画、写食物链。比一比,哪组画地多。

汇报:很好,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画出了这么多的食物链,老师课前也画好了,同学想看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明确难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找出多条食物链的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观察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什么形状呢?科学家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网。特别注意一下老鼠和鸟,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也就是说,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2)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3)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的一些食物网而相互联系,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5.板书设计

食物链

树叶→蝉→螳螂→黄雀

(学生举例)

浆果→田鼠→猫头鹰

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 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