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记【最新6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篇1
【语段一】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________”的词句。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用下列字各组两个词语。
弥( )( ) 眠( )( ) 奔( )( ) 愤( )( )
辞( )( ) 复( )( ) 疲( )( ) 逝( )( )
2、根据拼音组词。
脏zāng ( ) 盛chéng ( ) 发fā ( )
zàng ( ) shèng ( ) fà ( )
3、认真读懂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⑴、从“为了生计”这个词组,你可以想象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四处奔波”这个词组,你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肖邦“疲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肖邦“忧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话,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紧握着”和“喃喃地”这两个词同时用来形容弥留之际的人,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作者这样用词的用意是________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写法上,这段文字对全文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八)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九)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十)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让学生真正“触摸”到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感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的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备这堂教研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肖邦”的故事、资料、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挑选了一些复印给学生读。我相信感情是相同的,爱国的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在备课时,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屈原……
我准备用一些爱国古诗穿插于课堂之中。如:在通读课文后,找点明课题句子时,“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于是我想到了陆游在弥留之际的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从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时,来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祖国”一段时,她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沙皇俄国的强盗欺凌,不忍离去,我引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肖邦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并发出来,引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要“活起来”,让已有的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知识解释知识,这是我备课时比较得意的地方,可试教试给师傅听课枪毙了,师傅说这样上课有点半路杀出程咬金的感觉。
因为是上的第一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一、二两段,当然在备第一段时,我也想过“肖邦这样爱国,为什么不留在国内,为什么不参加战斗?”我想我的疑问就是孩子的疑问,于是在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就欣赏了肖邦的钢琴曲《革命联系曲》,引用了舒曼的一句对肖邦作品的评论“肖邦的作品时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从而理解肖邦时音乐家,他最有利的武器是创作出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爱国的方式不只有一种。
在学习第二段时,主要是送别的场面。我在网上找到了《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补充进去让孩子读。对于第二段中三个感人的镜头采取了三种方式。“咏唱送别曲”让孩子设计临别赠言“即使你远在他乡,——————”。“老师的叮嘱”以读带讲。“赠送泥土”设计了 小练笔,写肖邦临别时的心理感受。
hm_jinhongmei 发表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user1/31908/archives//287885.html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篇4
一、围绕重点,分段朗读,理解课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简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这时,引读(第一节)--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肖邦离国的原因。
3、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4、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小标题:忍痛离国)
5、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送上祖国的泥土,深情的对肖邦说。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
6、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的话及肖邦的表现。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8、小练笔交流。
(二)、指名读第2小节
1、自由读三、四小节,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一想,①肖邦创作乐曲的时候心情怎样?②肖邦是怎样彻夜作曲、弹琴的?小组讨论。
①讨论思考题。
②《革命进行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③听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④配乐朗读三、四小节。
2、指名读五、六小节,
①出示句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②学到这儿,你眼中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这两小节。
二、回环整体,诗歌赞颂,升华情感
1、沙皇俄国曾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他严辞拒绝。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他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
2、这位爱国音乐家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但我想这些都无以表达我们此时此该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篇5
【使用说明】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认真作答,独立完成“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3、抓重点句子体会课文内容。【知识链接】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为了纪念肖邦,波兰华沙每五年举行一次肖邦钢琴大赛,我国钢琴家李云迪曾荣获肖邦比赛第一名。【课前预习】
课文读几遍 预习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满意 基本满意 一般 满意 基本满意 一般
我积累的好词好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篇6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在第二教时重点讲解第2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1)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2)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补充句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 ————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3)学完课文第2自然段,学生领悟肖邦的情感,被肖邦的情感感染,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通过写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写出。
二。简单的教学后记
教完这一课时,得出结论,在课堂上,教师一定留自足的空间给学生。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文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学得更实在,我更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