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最新1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内容导航
小学数学说课稿 1小学数学说课稿 2小学数学说课稿 3小学数学的说课稿 4小学数学说课稿 5小学数学说课稿 6小学数学说课稿 7小学数学说课稿 8小学数学说课稿 9小学数学说课稿 10小学数学说课稿 11小学数学说课稿 12小学数学说课稿 13小学数学说课稿 14小学数学说课稿 15小学数学说课稿 16小学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说学情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根据教学大纲,新教材教法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说教学设计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建立表象
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关于直线的知识,复习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伸。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张白纸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让学生睁开眼睛把刚才想象到的两条直线用直尺,彩色笔画在纸上。学生动手画图感知,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二)学生展示作品、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学生任意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互相展示看画的是不是一样的位置关系。以黑板上几位同学的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初步分类。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a说分为交叉与不交叉两类,b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和不交叉三类,c说分为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和交叉并成直角四类等。当出现情况b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并请学生动手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但应该想象到没有画出来的部分,并不表示不存在(引导学生想象理解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当出现情况c时,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以相交 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和不相交。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导入课题:垂直与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互相平行)和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三)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1.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说说两条直线相交可能会形成什么?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角,(锐角,钝角和直角)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屏幕上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说成直角,教师指名学生上台验证一下这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验证直角)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验证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互相垂直。
课件动态演示画直角符号,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我们把它叫做垂足。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正确理解互相的意思(一条直线我们不能说它垂直)比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2.互相平行
提问: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真的永不相交吗?出示课件演示验证。在同一平面内无限延伸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理解互相平行的意思,出示课件观察一下屏幕上的这条直线我们可以说它平行吗?(学生说不能)必须有两条直线我们才可以说它们是平行线。也可以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思考: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永不相交?观察思考这两条平行线任何一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吗?先讨论,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测量一下。得出:平行线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3.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现象?(黑板、横梁、窗户等)老师指我们教室的横梁和墙角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两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会相交吗?学生思考后说不会?老师问:问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平行吗?(也不能)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同一个平面)判断教室内的窗户镶嵌玻璃的木框横档和窗户架子上的钢筋相交吗?(不相交)平行吗?(也不平行)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个平面。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指名说一说。并作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五)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本课我设计了三种练习,一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辨别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二是拓展延伸练习,即在同一平面内摆出四条直线,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与另外两条分别垂直,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请学生分析判断这四条直线的位置关� 三是出示收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并说说自己还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交流讨论把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设计应用练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研究即生活研究,数学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这种练习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享受生活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 2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小学数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 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也许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题,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负数原先都是在初中才出现的,难道,现在的小学生就要学习负数了吗?的确,新课程第一次将"负数"引入了小学数学的课堂。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认识负数》。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亲历生活,交流发现
祖国幅员辽阔,春秋季南北温差变化,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你对全国各地的气温进行一次调查。
上课开始的5分钟,是学生对他们的调查进行交流的时间。在这个开放与灵动的5分钟里,既有"小小天气播报员"精彩地播报,更有孩子们围绕着调查数据展开的精彩对答,请看录像(录像)。
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实践表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舞台",学生就能为教师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二、悉心观察,自主求知
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教材中的两道题进行教学。
1、读一读,写一写。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也很自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学生对这道题的解题视角真可谓丰富多彩,他们不仅能从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进行阐述,也细心地发现因为温度的高低所带来的小女孩在衣着与所处环境上的明显变化。
这道题的解决过程,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三、阅读理解,明晰概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课程开展的"根基"。这是我设计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再通过自读课本,学生明晰了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概念。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终于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交流起来,他们的视角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说:"家庭的收入可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还有的说"比赛时得分可以用正数、失分用负数"。……
接下来,我出示了4组反映生活中不同侧面的图片。每组图片的下面都藏着一道题,这与课本92页的"试一试"是相对应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进行交流。
反馈第一题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演示(珠峰海拔图),学生准确地理解了题意。
通过自由交流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广泛性与实用性;经历了用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过程。开阔了眼界,他们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
本课的最后的一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就"小学生上网好吗"这个问题发表观点,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借助正、负数他们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态度。请看录像。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展示了正、负数在表示调查结果中的作用,也进一步拓展了负数的应用范围,让学生体会到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五、说媒体的应用
本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现象模拟动态化。
2、知识呈现直观化。
3、资源提供丰富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体现了本课内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相反性。
六、说预设实施的效果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对"温度"的数据收集,建立了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交流、现象的观察、课本的阅读,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负数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负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2、人们用线条创造了美,给大家以美的享受,你们有兴趣走进线的王国,去研究有关于线的数学问题吗?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1)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小组交流:哪条最短?你还能想像出连结A、B两点的其他线吗?那些线与线段AB相比,长度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画角: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4、角是怎样组成的?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演示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小学数学说课稿 6
一、确立目标,分析内容――说教材
《猜数游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四课34、35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5以内加减法及0的认识,对加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通过猜数游戏归纳出6的加减法,让学生继续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本节内容后,为后面加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学习好本节内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6的加减法,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的熟练程度,突破方法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6的计算。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说学情
由于学生入校时间不长,尤其是正式上课时间才一个月,很多的习惯和学习方式还不能与老师的要求同步。所以,组织教学会占用老师很多的时间,影响上课的进度。从思维方式来看,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于本课是游戏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遵循规律,合理运用――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屏幕和活动,学生活动更利于老师掌控一些。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活动引入。即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活动引导学习有关6的加减法及6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组成的结论→教师总结→学生练习反馈
四、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说程序
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则,为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互动探究的新课改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巩固、猜数活动、总结、实际应用。(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
五、查漏补缺,自我提高――说反思
作为一名新调入青东小学的教师,第七周我上了一节汇报课,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这一节课进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游戏中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2、组织教学:我班的课堂组织教学在一个月时间的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下,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基本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较好。学习时,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态度端正。
3、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评价。
小学数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
小学数学说课稿 8
教学设计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课到底该怎么上,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算法多样化”
又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倡导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在算法多样化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
首先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我们认为,算法多样化不同于算法多样。算法多样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有多样的计算(解题)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对同一个数学问题进行多样计算(解题)的基础上,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基本教学策略和一般操作形式。具体策略如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独立思考,探究算法-交流算法,理解算理-体验感悟,优化算法-联系实际,应用拓展-归纳评价,激励创新。
本次参赛我们选择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一计算教学内容,旨在体现以上教学策略,汇报我们初步的研究成果。
其次谈谈本课的一些设计思路
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在教学中则如何巧妙地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也较强,但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许多学生不能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方面有待于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难点是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能很好地与课题联系起来,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生活情景,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新教材没有独立成章的应用题教学了,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渗透解决问题呢?在我们研究课题中也提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开展教学,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解题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了学校成立羽毛球队这样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情景,学生不断地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一共有多少个队员?”看似是一个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实质上蕴含了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几个几加几个几”,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学生既探索了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计算方法,又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得到的是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因此在交流时,我也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我则帮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通过板书展示出来,但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或错误时,及时给予帮助或纠正,让学生在群体中呈现自己的算法,从中使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感悟同伴算法的特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三、在体验感悟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优化算法,感知乘法分配律
算法多样化后到底要不要优化,这一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算法优化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本堂课中,就应该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反复地体验感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学生思维的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虽没有推荐给学生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算法,但我在不断地帮学生梳理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这一方法,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到这一方法能使运算简便,从而自然而然地应用这一方法,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感知乘法分配律。
四、精心组织练习,在多样化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在生活化情境中设计开放性、综合应用性问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策略之一。教学中,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设计了一组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1:由图过渡到算式,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练习,这种练习是最枯燥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回答正确或能说出想法就奖励小星星,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将课堂气氛推向了**。
练习2:由练习1巧妙地变化出:“蔡老师一共奖了多少颗星星?”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圈一圈,算一算,从而改变了练 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样,从而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练习3是开放性的练习,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写几种就写几种。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课最后的课后思考,应用拓展,与课开始的情景遥相呼应,既体现了课的完整性,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将课延伸到课外
最后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和课题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按对教材可以“重组、补充、超越”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
1、为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与我校成立羽毛球队相联系,将书上例1的苹果图改成了羽毛球图;
2、无论从整数乘法的定义来看,还是从乘法的实际应用来看,几个几是更为基本的含义,几的几倍是派生的,为突出重点,本节课中我紧扣几个几来帮助学生理解。
几的几倍(即书上的例2)将在学习“5个3减3个3等于2个3”这一课中进行学习,因为那时学生对几个几已经很熟练了,就可以重点解决几的几倍的问题了。其实,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 9
教材分析:
《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乘法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情分析:
前三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学习,并通过动手操作与说一说、找一找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代表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乘法,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我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接触的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我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独立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乘法的实际运用分析,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操作、探究,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上课一开始,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观察法、演示法、实验法,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适时运用了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尽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学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我还多次采用了激励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答谢小矮人,小动物们为白雪公主举办动物聚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习“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3、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我采用了版主“海的女儿”的建议,把“闯关游戏”用“帮助白雪公主打开安全门”的情境换掉了。这样,不仅衔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4、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接着是本课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我的疏忽,初稿时对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理解的不到位,经过辉煌老师的指导,才使延伸这部分发挥了优势。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把课下从生活中找到的乘法问题写成数学日记做为礼物送给白雪公主。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效果预测: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动物聚会》说课稿二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时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乘法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看图提问题,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力图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乐学数学,活用数学。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思维敏捷和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写出简单的乘法算式;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的乘法算式提出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问一问、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乘法算式3×6,提出用这个算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我之所以把根据乘法算式提出能利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根据问题列乘法算式,即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前几课已经学习过,也就是说,上几节课已经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本节课重点再来体现数学还是应用于生活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来初步培养学生应
用数学的意识。再者说,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怕举例,所以这个内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一样:如18张圆形纸片片,18个小棒,18个三角形纸片……
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相互启发共同探讨获得新知。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小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创设了这样情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住在大森林里,为了庆祝动物节的而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欢快的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许多好吃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来参加吗?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这次聚会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参加。你们想试试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同时出示主图题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这个时候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我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1)一共有几只小鸟?(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4)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在这里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动脑筋,那么谁能把第一个问题读一读并列出算式呢?学生读问题,并独立在稿纸上列式计算,结合乘法算式复习各部分名称并且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列出下面三个题的算式。运用鼓励性语言,学生们很主动的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这时我把学生回答的加、乘两种方法都进行板书,通过比较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在这里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删掉了,就是问题(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大家研讨时觉得和练习中“连一连”的环节重复,又因为本节课时间不够充足,所以我决定在这里把它删掉,在练习中稍做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由于同样地问题在前两课《儿童乐园》出现过一次,我认为同学们都能知道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这节课时班级里还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利用了学生手中的学具圆片,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动手摆一摆,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学生通过讨论和直观感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73+7=( ) ( )”旨在让学生理解3个7加上1个7是4个7,并列出算式7 4,以此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些环节的设计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学生们这段时间学习乘法以来,接触了很多加数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特别是一些不仔细观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余的就想当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时,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再通过看图想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这对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所起到的帮助时显而易见的。
最后,通过比较这四道题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总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仍然把学生带到具体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扮演小松鼠、小白兔等角色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个
想像和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再把学生从故事中带到现实生活中,我利用本课的3乘6这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个乘法算式来解决呢?
1、分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小组准备的学具拿出来,也就是18个东西,看看能不能摆成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图形,并说说图形的意思,如:DIYI小组。我们组摆的是:一组里有3个三角形,共摆了6组,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乘法算式就是3×6;第二小组:我们小组是这样的:一堆里有6个小棒,共3堆,一共多少个小棒:乘法算式也是3×6……
2、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能用乘法算式3×6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图画:如:①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完整的表达图的意义,并提出数学问题: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②一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共三个盘子……
3、让学生根据以上摆图形,和多媒体展示所说的一些实际生活情景,能不能自己在说一些能用算式3×6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最后选代表集体交流,对于说的特别好的给予表扬。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让学生谈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谈的很好,有的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的夸奖了他人,决心要向他学习,还有的谈关于这节课学习的乘法。接着同学们说的,我又对本课做了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把找到的乘法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告诉小组成员应该解决?试讲时这部分时间有些紧张,如果时间再充足些,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同学们,小动物们明天就要回家了,请你把课下找到的乘法问题做为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学生已初步学习的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运用于生活中。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在情景中学习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
2、在探究中发现
教学围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主线循环往复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两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交流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推理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3、在操作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操作、推理、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来谈一谈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主要由以下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孩子们,听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吗?想看看吗?
2、播放成语视频。
3、通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入:请看他是谁?对,他就是柯南。你们喜欢柯南吗?老师也很喜欢他,柯南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孩子们熟悉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出示例1:李博士是皇室中鼎鼎有名的发明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它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柯南找到4个犯罪嫌疑人,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
5、集体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教师用语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观察、猜想、推理的活动中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的角色位置,使学生对学习更有积极性。2、学生通过变换角度的反复观察,进行简单的推理验证,初步让学生感受观察与生活的联系。】
6.从小药箱的实物(有特殊标记的立体图形)抽象到长方体(无特殊标记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对于没有特殊标记的。几何图形该怎么观察。(完成书上练习八的第1题)
(三)观察活动
1、引入:孩子们,刚才我们和柯南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外形是长方体的小药箱,在我们数学中,除了长方体之外,我们还认识哪些立体图形?
2、小组活动:观察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填写实验报告。(从上面、正面、侧面进行观察)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在教学例2前设计这样的观察活动,为教学例2做好铺垫,也能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引入例2。
今天一大早,皇室博物馆的馆长急匆匆地找到柯南,告诉他博物馆四周有许多行踪可疑的人出现,他们是冲着两件国家级文物:绿玉球和水晶柱来的。(课件出示物体形状),因为昨天晚上馆长发现有人在放绿玉球和水晶柱的房间顶上开了一个小洞。
情况十分危急,柯南立即赶往现场勘探,很快他找到了四个行踪可疑的人,为了不打草惊蛇,柯南笑着对他们来说,我们来做个画图游戏吧,假设这有一个球体和圆柱体,看谁能准确画出从上往下看的这2个物体的形状。每个人都画了物体的形状:
2.出示例2。(课件出示3组书上的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形状)
(1)思考:他们谁是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进一步巩固新知
1、师:柯南看到大家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已经和他不相伯仲了,于是出了一道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试试吗?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游戏活动猜一猜。(完成书上39页做一做。练习八的第2题)
①开展活动。师:谁来猜一猜,可能是?还可能是?
②通过游戏活动,谈想法。
③小结:在观察物体时,如果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拓展:
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回归到生活中去。】
(八)老师寄语。
小学数学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发现学习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创造”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
3、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叙述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叙述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叙述、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显然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图画应用题,用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直观形象入手,动态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师:“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企鹅)
师:你们喜欢企鹅吗 师: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吗(南极)
师:今天,可爱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企鹅吗 (玩猜谜语的游戏引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企鹅生活的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师:比一比,看谁今天上课最认真,帮小企鹅解决的问题最多。
1、教学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幅图。
(课件出示冰山上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那么谁能帮助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谁能当小老师,把刚才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师:在图上怎样表示刚才提的问题呢(出现大括号和问号。) 现在图上多了什么符号,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边指边告诉学生:“大括号”,“问号”。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答出:“大括号”的样子好像要把上面的这些企鹅怎么样(生:合起来。) 师:“问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要求的问题。
师:对,要求的问题是“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
(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汇报。) 师:哪个小朋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算式
生1:我的算式是6+3=9(只)
生2:我的算式是3+6=9(只)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回答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6+3=9(只),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太棒了,就要像这样说得完整、明白。
师:那么多同学都在帮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高兴了。
2、教学第二、三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9只企鹅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看到大括号下面有“9只”。
(2)出示第三幅图。
师:9只小企鹅在一起,真热闹呀!它们在商量着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藏起来一些企鹅,还有三只企鹅在外面。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你想提个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老师把你的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冰山后面有只”这个“只”是问哪里的企鹅呀
生:问我们藏起来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呢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要求的是“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这个问题,要用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生4:9-3=6(只),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组织学生讨论图中所呈现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解决类似的额问题,所以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比一比,发现规律。
师: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用减法解决。那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请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汇报。(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从总数中取出一部分就用减法。)
4、反馈练习。练一练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认真观察后,说一说。
师:谁知道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师:要知道“房子里有几只兔子”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7-5=2(只),房子里有2只兔子。) (这道题本来是练一练的第3题,我把它提前是为了及时地巩固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课本第36页的试一试。
用学具图片或小棒,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再汇报,教师讲评、展示。
(让学生准备8、9个圆纸片,自己先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以降低学生练习的难度。)
2、练一练。
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以后做这类题时要认真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游戏
猜一猜。把准备好的图片板(9个圆点)任意盖住部分,先请同学们说算式,再逐步减少一个圆点,师生互动进行游戏。
小学数学说课稿 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小学数学说课稿 13
一、教材分析
《青蛙吃害虫》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4—25页。“青蛙吃害虫”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加减法打下基础。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电脑演示的动画中,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并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感受加减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和爱护小动物的德育教育。
三、教法、学法的确定及依据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四、教学流程设计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合作探究;(3)巩固提高;(4)拓展延伸;(5) 评价体验
五、具体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和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快一年了,我知道大家都是猜谜高手,现在老师有个谜语,大家愿意猜吗?
师:出示课件“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师:(出示课件:画面先后蹦出两只青蛙,蹦跳三下叫道:呱呱)同学们猜对了,你们真棒!今天哪,这两只青蛙就陪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再次探索数学王国里面的奥妙)今天啊,这两只青蛙它们说有问题向你们请教,怎么样?你们有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吗?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可爱的小青蛙们正在忙什么呢?
(设计意图:用课件以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播放课件):同学们,你们一边听一边看,我们能搜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那么请你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有以上问题的纸条)
师:同学们真棒!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奥秘,相信大家一定都是勇敢的小探索家。
(一)探究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师:我们先研究第一问题,谁来列式?
(指名列式引导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了计算方法。(拿起计数器)如果我们用计数器来计算,该怎样操作呢?(学生有些疑惑,在下面小声讨论)现在老师就交给大家用计数器计算的方法:(出示课件演示操作过程)首先来拨56,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那3个十该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电脑出示拨3个十的答案) 现在看看计数器是多少?
师:所以56+30=86,单位是只。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一起研究一下第2题和第3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2题和第3题。
(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都很认真,都挺喜欢发言的,下面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汇报以下你们学习的成果吗?
师:好,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出示课件,演示),所以呀56-30=26.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三、巩固提高
师(出示课件):我们在计算时,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就会很快计算出结果。啄木鸟听小青蛙说大家很厉害,也想考考大家,我们分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即对又快。
(小组学习、交流、相互订正)
师(出示课件):为了祝贺大家的聪明智慧,38只小青蛙举办了演唱会,一曲结束后跳下去多少只青蛙准备下场节目呢?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吧!
(先独立完成,同座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时小青蛙班长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智力大比拼好不好?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师随即在电脑上完成)
(设计意图:延续“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设计、组织了一系列充满童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巩固计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对于练习题的订正是否过于细致,因而使课堂密度减小。)
四、拓展延伸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了朝阳小学老师的求助信息,朝阳小学有42名同学来我校参加献爱心活动,可我们学校会议室只有30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还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答案告诉老师。
师:你们都很聪明,不光是小青蛙佩服你们,老师也佩服你们了。
(设计意图:练习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渗透了“生活无处不数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从小培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是否可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实践活动。)
五、评价体验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学习的快乐,现在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现在看看这两只青蛙(出示课件),他们已经吃了很多害虫,你们看,他们的肚子胀胀的(青蛙的肚子胀两下)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对,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遵守你们的诺言保护好自然环境,做一个有环保意识的好孩子,同学们再见!(放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14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 15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复习学过的0—9几个数。
2、教师讲故事。
通过教师讲故事,引出9认为它最大,就骄傲自满了。让学生想办法对,用所学过的数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比9大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什么。)
2、指名学生利用挂图数数。
3、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是10人。
4、利用现场人数进行教学。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教学。
6、利用尺子进行教学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学书写10。
(1)教师书写10示范。
(2)完成课本第65页的写字练习。
(3)写给同桌看,互相欣赏。
三、课堂练习。
1、把10枝铅笔任意的分成两份。(指名学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戏。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应对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的和是10。
(2)、教师先拍手,学生拍的次数与教师的次数和是10。
3、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65页1-3题。
指名板演,教师抽出个别做得不太好的来讲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什么?这节课快乐吗?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评课:
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复习到新授到练习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观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习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习,练习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处理得好。
评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在这节课的评价中,教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表扬鼓励或是奖励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习写“10”。我认为这些评价是非常恰当、合理的。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价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习,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惯。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板书、演示、智慧、评价等。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良好素质在于他的语言、智慧、评价等这几个方面。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做得也很到位。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较高,从整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教师都能自然应对,不管是学生答对还是答错,教师都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分组齐读10的组成时,教师不断地竖起拇指,表扬这组好点,那组好点,形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齐读10可以分成5和5,教师的一个手势,更是把课堂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更像一位台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戏练习形式虽好,但是要注意练习的秩序,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戏练 如教师拍几次鼓,学生就应对拍几次才能和老师的凑成10,在中过程中,全班同学应对,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在练习10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笔分成两个数组成10,在这环节中,我认为,当学生分完了,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多让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享受的劳有所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为今后的学习更大的数留下伏笔。如:今天我们学习了10,那么同学说说还会不会有比10大的数呢?-------------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些内容。
小学数学说课稿 16
说课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科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现有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该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将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直观的区分开来,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本课教材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纸条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状与大小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和辨认平角、周角。
2、经历认识平角与周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感知图形的旋转。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简单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构成。
教法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开课前拿出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展。
3、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三、说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习那是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平角 周角
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条边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