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
内容导航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2《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4《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5《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6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7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资料,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忙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忙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完美,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但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学生闭眼感受)
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内含“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状况。
出示词语:
笼罩流淌捐赠器官盲童酷爱屡屡
遵从失明楼主突如其来不假思索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与世长辞重见天日夺眶而出
指名读,要求读准。
师引导:课文我们能读得有感情,其实每个词语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齐读。(生齐读)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老师板书:
捐赠眼角膜
妈妈爸爸温迪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 (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
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能够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齐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样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就应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样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就应完整地离去。”
(5)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找到琳达态度变化的原因。
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期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但是,琳达的态度之后发生了变化,是谁让她改变了看法?(琳达的父亲和温迪)
师:父亲、温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响着琳达,也影响着在座的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还能够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画,潜心体会)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体会句子。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好处的。
师:父亲在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平静)
指名读出父亲的平静,其他同学并思考:父亲说这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呢?
引导学生理解父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琳达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的确只有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才会为壮举而感到平静,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父亲的那份平静吧!(生齐读)
师过渡:父亲和温迪还有那些言行影响着琳达?
②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师:父亲不只是有完美的想法,而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伟大呀,我们一齐用朗读赞美这位伟大的老人。(生齐读)
师:为什么父亲个性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指导看课文插图温迪的'画,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帝画的马?(学生发言)引导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栩栩如生。
出示盲童的画
师:这是一位盲童的画,你觉得画得怎样?和温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温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没有)
师:所以父亲个性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因为他觉得――(引导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③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其实盲人没有眼睛,远不止是不能画出美丽的画,他们还要面临许多痛苦,那么他们会面临什么痛苦呢?(学生大胆发言)
师:14岁的温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让我们一齐读――出示句子(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引导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过渡:听了温迪的话,琳达彻底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生齐读这句话,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关爱他人、帮忙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师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温迪而骄傲!
师引导:在这次交谈中,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
四、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那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十分成功。此刻,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好处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这个问题,此刻你们明白吗?(学生大胆发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吗?还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师总结:同学们,永生的不仅仅仅是眼睛,还有生命。自古以来都有人追求长生不老,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永生的是无私的爱心,只有爱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眼角膜爱心永恒
母亲父亲温迪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张凡、刘家新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
资料出示:
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
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
面对角膜捐献:
1、思考:
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要点:
⑴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不明白为什么捐)
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指名回答。
⑵指导朗读。(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
⑶学生说到为什么的句子:
师投影出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导有第二句理解第一句)
学生自学,找到内容,进行理解。
(答案要点: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指导朗读:
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3、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4、小结。
四、学习(4~6)自然段
过渡:当时父亲为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课,多年后,父亲又以他的言行影响了我的女儿──温迪。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4~6)自然段:重点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1、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2、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3、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填写要点】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
角膜:盲童盲童父母捐献家人
()()()
晓得角膜()。(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6个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4、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5、从重见光明者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感受光明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按照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调查表如下:
姓名年龄职业学历
①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②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③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觉得了不起
B.认为出风头
C.无所谓
④您会捐献角膜吗?()
⑤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
教学程序:
一、配乐谈话激趣引读
1、师: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看到光明的可能。
2、(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湛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问,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因为我接受了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手术,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赠,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你可知道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曾经的恶梦已经离去,可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3、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呼声。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呈现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永生的眼睛)
二、自学课文感悟内容
带着“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和温迪很高尚”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做好记号。
三、合作交流多元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感动了自己,就读出你的感情,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6、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你能读出“骄傲”的情感吗?你能表现出“骄傲”的神情吗?
7、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8、学生谈过后,师小结: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像这样,抓住重要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
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
《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
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
⑴ 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⑵ 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① 投影出示: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② 投影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③ 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
三、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
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
�
3、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揭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板书)齐读两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课文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来,完成课后的表格。
1965年炎热的夏日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父亲因病搬来与我们同住“我们”经常讨论生与死的问题
1986年的这一天后的两周女儿在交通事故中丧生“我”同意捐献女儿的器官
又三周后收到角膜银行的信女儿的眼睛永生了
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指名说)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相信你会对“永生”一词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一)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1965年炎热的夏日,母亲因病去世,面对器官捐献,琳达和父亲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快速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
2.指名读句子。
3.(出示父亲的话)“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抓住重要词语(“最珍贵” “有意义”),联系上下文谈理解。
4、创情境指导读父亲的话。
5、1980年的一天,父亲因病搬来与我们同住,“我们”经常讨论生与死的问题,听到器官捐赠,温迪是怎样的反应?同是14岁,面对母女俩的不同反应,你有什么疑问?
随机处理,引出父亲言语的重要性。
父亲不仅教育了“我” ,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温迪。)
6、找一找父亲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①指名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②师生接读:“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③抓住重要词语(“美妙”、“自豪”、“骄傲” ),与同学交流感受。
(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礼物会给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赠者家庭带来美妙、自豪和骄傲,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④指导学生想象朗读父亲的三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并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
7、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琳达会为父亲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还有谁会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拥抱外公。”
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温迪激动的泪,骄傲的泪。
2.分角色读温迪与母亲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份“骄傲”,师生合作读。
3.父亲的一番话曾给琳达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此时此刻,女儿的话又给她怎样的触动?
读句子:“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父亲所遗留的不仅仅是一幅角膜,留下的是什么?
请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____________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
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再读文中的句子。
4.此时此刻,在温迪的身上我看到了爱的延续!
5.1986年失去父亲仅仅两周之后,女儿温迪在交通事故中丧生,此时此刻的琳达,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再一次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6.三周后,琳达收到了一封来自角膜银行的信,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自由读。
7、角膜银行的信让琳达倍受安慰,也让她万分骄傲,因为她想到了两位盲人正用她女儿的眼睛欣赏着这个多彩的世界!猜想:琳达以后会怎么做?两位受到帮助的盲人呢?
8、琳达家感人的故事讲完了,说说:除了眼睛,还有什么获得了永生?(精神)
三、升华情感,回归主题:
1.琳达一家捐献器官令人感动,而向他们为器官捐献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出示人物图片及简介。
2.交流有关调查资料(一组数据)。学了这篇课文,看了这些资料,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用心记住这段触动我们心灵的话语,再读父亲的话(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四、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通过讲事例、办手抄报或写倡议书等方式向你的家人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6
课题:《永生的眼睛》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学生:四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晓文章大意;
2.掌握课后的6个生字,认识并理解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3.理解文章人物的情感表达,体会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情分析:
这是一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的后期。在识字与写字上,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在阅读上,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能感受到人物命运的不同状态;在习作上要求能够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感受。结合本课文略读的特点,要求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分析语句、体悟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能说己的理由;
2.体会文章最后一段“骄傲”的语句,并能说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阅读法
教学资源:
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情境导入1.师:春天到了,同学们都看到了春天带给我们的什么呢?
2.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
3.师: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盲童,他们看不到这美丽的春天,甚至连自己父母的样子都不曾看到过。那么你们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够让盲童也看到这美丽的春天、自己的父母吗?1.生:鸟语花香、杨柳纷飞、万物复苏、天气变热……
2.生:黑暗……
3.生:换眼角膜、人造眼球……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体会盲童眼中的世界,开启学生对盲童的关注,为课文的推进进行情感积累。2分钟
初读感知1.师: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有关盲童、有关眼睛角膜的课文。齐读课题:18.永生的眼睛。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86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然段,用笔圈出课后出现的生字以及不理解或是需要着重记忆的生词。
3.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4.师:看屏幕,读生字和生词。1.生:读课题。
2.默读课文、划生字、生词。
3.生:9个
4.生:读(指读、齐读)初度课文,进行自由朗读,对文章具有初步感知,并认清、读准、记忆课文中的生字词。5分钟
细度体悟1.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进行补充)
2.师:好的。同学们说的不错。那么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批注上为什么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了什么?1.生:课文讲的是“作者琳达在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当父亲决定捐献母亲的角膜时,开始的琳达很悲伤并不理解;后来父亲对琳达进行了解释,并在多年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渐渐地理解了父亲和母亲的决定。最后琳达的女儿温迪也受到外公的鼓舞,决定死后也要捐赠角膜,并为外公和琳达感到骄傲”
2.生:快速阅读、批注感受,交流分享。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对文章大意的初步概括能力;同时,根据自己所划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进行文本细读,分享自己的体会,理解文章的感情。15分钟
精读领悟1.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的被作者琳达以及他的父母和女儿所感动。在这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反复出现了三次同样的词。你们知道是第几自然段的哪个词吗?/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提到过了一个词,这个词在这个自然段中出现了三次,你们说是哪个自然段?
2.师:来,咱们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结合本自然段,从这三个“骄傲”上,你又有了哪些体会?
3.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看来每个人都已经深深的被琳达的父亲、琳达和温迪所感动,感受到了他们一家的爱心……那么现在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在这一段的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一刻……”,请问同学们,父亲留下的除了一副角膜,还留下了什么?1.生:最后一个自然段,是“骄傲”。
2.生:齐读,分享对“骄傲”的体会。
3.无私奉献、为人着想、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本环节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谈完自己受到感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的感情进行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文章最后一段“骄傲”的理解和感悟,学生明白琳达一家的爱心。通过对“在这一刻……”的体悟,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琳达父亲乃至于一家人的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升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10分钟
升华1.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想每个人都已经感受到了琳达一家的无私、爱心等等高尚品质。所以当我们再次回看这课文的题目:永生的眼睛时,我们知道了,永生的眼睛不仅指的是琳达一家为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所捐赠的眼睛角膜,更代表了琳达一家这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的代代传承。1.生: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这一课题所代表的含义。
回扣文章课题,升华文章主题。令学生在一节课的最后能够感受到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所传达的意义。1分钟
拓展练习1.学完这一课,我想同学们心理应该有些话想要对琳达及其家人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以XX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或是对琳达或是对其他人想说的话,然后进行分享展示。1.生:XXX我想对你说
此环节在于寄情于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写下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习作能力。7分钟
板书设计18.永生的眼睛
悲痛高
不解无私奉献尚
为人着想品
善良质
勇敢
教学详案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到了,谁来说说,你们在春天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在春天看到的东西可真不少。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你们看到的是什么?
生:黑暗……
师:没错,当闭上眼睛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有黑暗。好的,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其实,在座的你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你们能够看到美丽的春天和这多彩的世界。但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盲童,从出生起就看不到这美丽的春天,甚至连父母的样子也没有看到过。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盲童看到光明呢?
生:换眼角膜、人造眼球……
二、初读感知
师:是的,同学们说的不错。的确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让盲童们重见光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与角膜有关的课文。现在,大家看黑板,齐读一遍课题,永生的眼睛。
生:永生的眼睛。
师:好,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86页永生的眼睛这一课。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然段。用笔圈出课后相关的生字和不理解或需要记忆的生词。开始吧。
生:……
师:好。谁来说说,这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九个。
师:说的不错,就是九个。现在向前看,看屏幕。在学习本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清并掌握本节课的一些生字词。(出示PPT)谁来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字音。
生:……
师:嗯,读的。不错。没有读错的字音。同学们看,红色的字是本节课后的生字,需要我们掌握。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生字。
师:你们看,有一个字是绿色的。同学们要记住,在这里它读作“ji”,而不是“gei”。
三、细读体悟
师:好了。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节课需要认清并掌握的生字词。现在同学们继续翻开书,翻到86页永生的眼睛这一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根据屏幕上出示的自学提示,思考: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PPT出示)
生:默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师:嗯,好。同学们说的不错。如果在概括的时候,能够更言简意赅,那就更好了。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继续根据自学提示,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并用笔画一画、圈一圈,批注上令你感动的理由,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快速阅读。
师:批注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咱们进行分享展示。
生:小组讨论。
师:好了,时间到。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学生进行自由回答,此为开放式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选的段落进行。与此同时,依据学生感动的地方或者词句,结合学生的体会言语,进行板书。包括琳达的“悲痛”“不解”,温迪的“善良”“勇敢”等等,如有谈到对父亲的认识,结合具体情况,板书“无私奉献”“为人着想”。(若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流程,则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总之要落到琳达和温迪的种种表现是受父母和外公的影响。)
四、精读领悟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每个人都在文中找的了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琳达失去母亲后的悲痛以及对父亲和母亲决定捐献角膜的不解;感受到了琳达的女儿温迪的善良和勇敢(依情况而决定是否提到父亲的无私奉献、为人着想)。
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这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反复出现了三次同样的词?你们知道是哪个自然段,这个词是什么吗?(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提到过了)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骄傲。
师:没错,就是骄傲。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从这三个“骄傲”上,你又有了哪些体会?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谁来说说,你又有了哪些体会?
生:温迪很敬佩他的母亲和外公/母亲的反问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感到骄傲的不解/为自己女儿骄傲是因为女儿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无私奉献、为人着想、温暖善良……
师:是啊,无论是琳达的不解到理解,还是琳达父亲的无私与温迪的奉献,无不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令我们感动的家庭。那么同学们,在最后这一自然段中出现的那句“在这一刻……”,父亲留下的除了一副角膜,还留下了什么?
生: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板书)
五、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都被琳达一家的高尚品质所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回看这个课题,永生的眼睛。我们发现,永生的眼睛,不仅代表了林达一家为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所捐赠的角膜;它更代表了林达一家,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等等高尚品质的传承。
六、拓展练习
师:学完这一课,我想同学们心理应该有些话想要对琳达及其家人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以XXX,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或是对琳达或是对其他人想说的话,然后进行分享展示。
生:交流展示。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及教学理念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眼睛”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一家人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说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法及手段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合理的正确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课中我主要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时还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深厚情意,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
学习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课前谈话预设:
昨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做了《盲人走路》的游戏,请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么有没有使眼睛复明的办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 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当14岁的我失去了妈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我的态度是什么?你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1)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2)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 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3)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4)反复引读:
师引导:当世界上你最挚爱地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地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地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 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 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2)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3)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却感人至深的话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让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出示课件)
师引导:老师想问问同学,你有没有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答
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答
同学们,大家刚才谈到珍贵的东西,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可是有一种东西,送给别人以后,就再也买不到了,那就是我们身体的器官, 因此老师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给别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透过父亲的话,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女儿怎样的影响?
(3)生交流父亲的话
读着父亲的话,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美妙情境!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让我们快乐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4)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5)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1)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
(2)感情朗读。
(3)拓展想像: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
2、解读句子: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 ——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5、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引导:温迪外公、外婆还有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但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他们无私的爱,是他们的奉献的精神。
六、总结
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总结,并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
七、作业
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赠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你能想个办法吗?请同学们回家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有信心吗?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生动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理念:引发质疑,以疑导学,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导读教学法教学手段:幻灯片、电脑多媒体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好!老师好!我姓李,同学们可以叫我(李老师)哎!上课这前,我想出两个字谜考考大家,看哪些同学头脑最灵活、反映最快,有没有兴趣?(有)1 、顶破天(夫);2 、灭顶之灾(火)。同学们真聪明,回答的真棒!我现在很有信心,我相信今天我们一定合作的很愉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我这还准备有几个小奖品,一会发给上课发言最积极、最爱动脑筋的孩子。好不好呀!好!那我们就开始上课。
一、图片谈话导入
上课开始时我播放一组图片,问:“这几幅图漂亮吗?”生回漂亮,当放到最后这一幅时,我会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生会说什么也看不到。我会接着说:“盲人眼中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片黑暗。上面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多可怜呀!那么,我们健康的人能不能帮一下盲人,让他们重见光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永生的眼睛》(板书) 齐读课题
那同学们,看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眼睛怎么才能永生呀)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遍,思考:1 。 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 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4 分钟读文,之后找几个学生读生字词,最后齐读。
提问: 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
板书:
妈妈
爸爸捐献角膜
温迪
三、自读自悟,相互交流
1 、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中划找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划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让你感动?想好之后,相互交流一下。
2 、好,现在谁愿意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令你感动的语句。(你说 你说每个学生回答过后,都予以肯定。)
刚才大家都说了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来共同品味以下几个片段。
四、感悟重点语句
( 1 )、课件出示片段一: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 注意这一片段中有一个词“哭喊”,请你哭喊的语气再来读一下。嗯,好多了!你再来读一下……(找个读的最好的了奖品。)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对父亲角膜捐献的强烈反对。)
师:是呀!每个人只有一位亲生母亲,是母亲养育了我,一点点把我抚养大,作者还没来得及孝敬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已经不在了。这时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伤心、难过),就在作者无比伤心、无比难过之时,父亲竟然做出了将母亲身体的一部分给予别人的决定,这时作者心里会感到怎么样?(愤怒),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既难过又愤怒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你来读)
师:1 、当我想起母亲照顾自己的一幕幕,使我忍不住冲着爸爸哭喊到……(你读)
2 、我无法接受爸爸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到……(你读)
3 、那是最最疼爱我的妈妈呀!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到……(齐读)
教师过渡:听着孩子的哭喊,面对孩子的指责,父亲又是怎么说的呢?
( 2 )、课件出示片段二: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请你读一下。书中父亲在讲这几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快找,书中有提示(平静)对!平静的语气。请你用平静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进步很大,很好请坐。)你读、你读、读了这些话,你想说些什么?(父亲伟大、无私、富有爱心为什么?因为父亲觉得死后捐献器官来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呀!一般人能想到这些吗?能做到这些吗?伟大就是想到、做到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有意义的事。咱们光评价父亲了,那母亲呢?谁来评价一下。(适当提示)母亲也很伟大,为什么?学生读“很多……”你找出来了,很棒!听请我的问题,你觉得母亲也很伟大,是吧!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母亲 (真棒!送你一个小奖品,希望你再接再厉))
师:父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那就让我们带着对他们无比敬佩的心情来读一下这一部分。你来读!
献出自己的爱心,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富有爱心的父亲。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无私的父亲。
( 三 )、课件出示片段三:
“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你来读,读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什么?(父亲觉得能帮助盲童重见光明是一件高兴的事。)那我们就带着这股高兴劲、兴奋劲来读一读。你读,你读、齐读!
教师过渡:当温迪得知外公捐献器官的心愿后,深受感动,她也学着外公那样决定死后捐献角膜。作者为自己的女儿而感到骄傲。
五、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 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师:温迪14 岁的温迪和我们学生年龄相仿,温迪可以做出死后捐献角膜这样伟大的决定并帮助了盲人,那么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呢?生回我死后也要捐献角膜。(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还记得我信一上课提出的那个问题吗?(什么是永生的眼睛?眼睛怎么永生?谁来讲一下。一个人死后,通过角膜捐献,使盲人重见光明。自己的眼睛就会得以永生)。那么永生的只有眼睛吗?那还有什么得以永生?
师总结:对了!还有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那关心他人的爱心。这些都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板书:爱心永恒)。同学们,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对所有自愿器官捐献的人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一段话。
(二)写一篇器官捐献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