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欢迎参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

(2)长正方体的关系.

三、反馈练习.

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练习.

(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

副标题#e#

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

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

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

(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纸折折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

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刚才老师教大家折纸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谁知道?

生1: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1分钟,1分钟有多少,能干什么。

课件出示钟表:

师:谁知道有关1分钟的哪些知识?

生1:16秒

生2:60秒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是分针?

师:分针走1格是1分种,那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远呢?

生3:60格。

师: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啊?感受下。(课件演示)

谈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长。

生2:我也觉得很长。

生3:我觉得很短。

生4:很快。

师:有的觉得长,有的觉得短,……

测一测1分钟内自己的'脉搏。

汇报:

生1:60(板书)

生2:97(板书)

生3:88(板书)

生4:12

师:老师帮你测一测。只测10秒就能推出。78下。(学生:啊?)

生5:96下。(板书)

生6:70下。(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字,你能估计其他同学的心跳大约在多少下吗?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结:每个的…………不一样,所以心跳也不一样。

师:老师带来了一组活动,活动内容:

计算 拍球 数小棒 读字 画画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并记录下相应的次数。

汇报: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个

生3:我小棒数了50个

生4:我小棒数了30个。

生5:我1分钟读66个字

将活动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表格,当场填入数字)

拍球

活动内容

组员代号

结果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师:我能看出,1号1分钟拍90个,我能推算出2分钟拍几个。

提问:4号2分钟大约能拍几个?

做实验: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先估计:

生1:50个

生2:30个

生3:90个。

验证到底写几个(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学生开始写。

汇报:

生1:我猜想的是10个字,我写的就是10个字。

生2:我猜的是30个字,只写了13个字。

师:刚才猜90个字的同学呢?

生3:我也只写了十几个字。

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会说是没有用的,得做出来。

师:你能猜测2分钟写多少个字吗?

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二、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科整合,引出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引出古诗《登鹳鹊楼》,让学生有情感的朗诵。

2、师提出问题:古诗中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以来一直被传诵,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你知道其中的情理吗?从而引出新课: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观察的范围)

设计意图:由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回忆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猜想验证,领悟方法

1、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说:“同学们真聪明,所以有只小猴想请大家帮帮忙。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但前面有一堵墙挡住了它的视线,小猴也很聪明,于是爬到旁边的大树上去看。小猴现在能看到哪些桃子,请大家大胆猜想。

师指墙角下一点:这个位置小猴子在A点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它的视线受到了墙的遮挡。

2、师: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3、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引出本节课的两个要害点“观察点”与“障碍点”,(板书:观察点、障碍点)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在观察点A与障碍点两点之间连线并延长,就可以确定观察的范围。

4、进一步提出问题:小猴还想看到更多的桃子,你认为他该怎么办?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小猴子能看到哪些桃子?观察到的范围会有怎么的变化?先请学生勇敢的猜想,再通过画图来验证猜想。

然后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大,也就是说,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高低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5、体验:让每个学生把书本竖放在桌上,然后再把下巴靠着桌沿,抬头,起立。再次感受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障碍点的关系。

6、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抽象——画图——比较——发现——应用

那观察的范围是不是只跟观察点的高低有关,还跟什么有关,请大家继续根据大屏幕的提示,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成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这正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着手操作,探究提高

1、出示:汽车由远及近时,观察范围的变化。(科技大楼)

夜晚路灯下笑笑的影子的变化。(生活馆)

2、学生独立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3、同桌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发现规律

①司机离障碍物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小;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②观察的范围随着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5、汇总小结

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巧设练习,回归生活

1、小猫观察的范围的变化(生物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再汇报,展现出小老鼠的活动区域。进一步提出:如果小猫不想让小老鼠有这么大的活动区域,它将怎么办?请学生从新设计示用意,让学生感想观察的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日食、月食现象

老师还想带大家去天文馆看一下,先请大家看一个短视频,然后画一画日食、月食现象示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课外作业

(1)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全环食;月食可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三种。想一想、查一查月食为什么没有月环食?

(2)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影子的大小、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以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角的度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具进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对角的具体量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教学流程

1.导入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授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④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练习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5.作业

向家长介绍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1.眼中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认识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然而,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 www.haozuowen.net 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尝试调整的策略: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猜一猜,来进行尝试。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寻找答案。

⑤模拟操作的策略: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5分钟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9

设计说明

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知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课题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等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教学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年历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看日历(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看日历)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观察教材附页1,把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

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

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