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2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三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篇1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希望能帮助到您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问题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
希望能帮助到您
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第二课时探访蚯蚓
(1)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2)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3)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
希望能帮助到您
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和沙。
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筛子、滤
希望能帮助到您
纸、烧杯、放大镜、玻璃棒、清水、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实物投影: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也可使用课件中的食盐与沙混合物图片)
谈话:昨天老师在整理实验物品的时候,不小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把它们分离开来吗?
2.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
(一)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
(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分离沙和食盐。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的结果。
3.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分离开来,原因是什么?
4.小结:由于两者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分离它们。我们需要思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希望能帮助到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分离它们,实验之后却发现无法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因为两者的颗粒大小非常接近。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行分离。
(二)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沙分离出来。
2.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
3.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加入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分离出来。
4.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研讨:
(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3)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思考溶液的变化,通过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分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
1.谈话: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沙分离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如果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你们
希望能帮助到您
觉得在水蒸发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提问: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
3.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分离出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5.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让水蒸发分离出食盐等方法,教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
6.课件出示:
(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
(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安全使用方法。
7.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10mL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2)边加热,边搅拌。
(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注意事项:
①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②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
8.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希望能帮助到您
9.研讨:
(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
(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
(4)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拓展
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
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木屑和铁屑,而且它们混在了一起,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分离出铁屑呢?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
三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2
2019-2020第一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三年级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2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3)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4---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水的科学:(10---14)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4、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5--19)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6、研究与实践: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重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三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第1课
第二周 第2、3课
第十二周 第15课 第三周 第4、5课
第十三周 第16、17课 第四周 第6、7课
第十四周 第18、19课 第五周 第8、9课
第十五周 第20、21课 第六周 第10课
第十六周 第22课 第七周 第11课
第十七周 复习第八周 复习
第十八周 期末考试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周 第12课
第十一周 第13、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