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项脊轩志》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4.感受亲情
5.理清思路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
1.诵读全文,理清思路(局部思路 全文思路)
2.背诵第一 二自然段
3.掌握并积累几个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 有 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明代:
字: 号: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
被誉为:“明文第一” ﹑ “今之欧阳修”
2.作品简介:
项脊轩 :注解①
志:注解①
其它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三)品读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自读全文:
提出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抄写在一张纸上)
朗读第一 二段:
朗读第三 四 五段:
(四) 集体朗读第一段,协作完成下列问题
1. 你认为该段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
平缓 亲切
2. 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何特点?作者嫌弃它吗?
特点: 小 旧 破 漏 暗
感情: 喜爱
3.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如何了?
不漏
不暗 ( 亮 )
幽雅(美 )
静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试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受。
乐
4.思考并讨论: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
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句。
(五) 理清思路,背诵第一段。
思路:
(六) 背诵练习:
理解记忆:根据写作思路练习
(七) 练习
1.课本第一题的1和2小题。
2.课本第二、三题。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译 文
原 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题 篇2
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⒉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⒊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一、 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在文学史上既有地位又有特色的散文——《项脊轩志》。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有地位呢?
因为自古以来,“文以载道”作为正统文章家的标准统治着文坛。文章必须传达儒家思想,否则不算文章。到归有光生活的明代中期,文坛上又出现了一股恶劣的文风,即盲目拟古,在形式上也模仿古人。这样,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双重限制(两座大山)实际上把散文引向了一条死路。
这时,大胆站出来,横扫这股恶劣文风的大手笔,就是归有光。给文坛吹来新风气的代表作品就是这篇《项脊轩志》。
本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鉴赏这一散文名篇。
二、 鉴赏分析
1、鉴赏内容
鉴赏就是对作品的“品评”,也即在阅读过程中渗透我们 阅读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鉴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它又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其核心是审美,也就是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散文是一种潇洒活泼、优美灵空的文学样式,它是人类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的日常心态、生活作审美的概括,可以说人生有多少丰富,那散文就有多少丰富。那么,我们如何来鉴赏散文那?)
2、鉴赏方法
①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投影)
散文是显示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家也会由于其风格思想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能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个人情感的变化而写出不同风格不同情调的作品。例如像李清照。
本文作者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传说他曾五读《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继承唐宋八大家之余风,开创清桐城派散文之先河。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家人等小事。笔中含情,感染力特别强。
[1] [2] [3] 下一页
[1]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1] [2] 下一页
《项脊轩志》精品教案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二、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到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有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 追远之意。
“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 介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 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注音
1.先大母婢也( ) 2.迨诸父异爨( ) [来源:第一范文网3.先妣( ) 4.呱呱而泣( )5.象笏( ) 6.长号不自禁 ( )学#科7.扃牖( ) 8修 葺 ( ) 9 垣墙 ( ) 10 栏楯 ( ) 11偃仰 ( ) 12万籁 ( ) 13 呱呱而泣 ( )14阖门 ( ) 15象笏 ( ) 16 长号 ( )
(二)解释加横线的字
1凡再变矣 2先妣尝一至 3殆有神护者
4吾妻来归 5吾妻归宁 6迨诸父异爨
7已为墙 8凡再变矣 9先大母婢也
10比去,以手阖门 11时至轩中 12余自束发
13余扃牖而居 14大母过余曰 15久不见若影
16而母立于兹
(三)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 2.使不上漏( )
3.前辟四窗( ) 4.垣墙周庭( )
5.东犬西吠( ) 6.乳二世( )
7.吾妻 死之年所手植也( )
(四)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2.墙往往而是
(五)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鸡栖于厅[来源:学。科。网] 5.其制 稍异于前
(六)翻译句子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 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四、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 万籁无声(lài)
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填空题
5.《项脊轩志》选自代后期著名散文家__________ 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 、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比较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7.比较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尝一至 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8.下列句中划横线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轩东故尝为厨
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
9.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0.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 】
一、1.a 2.d 3.d 4.c
二、5.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三、6.a 7.c 8.b 9.b 10.d
《项脊轩志》教案 篇6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