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精选8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8篇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导航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1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2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3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4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5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6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7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8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机械基础 普通螺旋传动 差动螺旋传动 移动距离 移动方向
在《机械基础》第二章螺旋传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普通螺旋传动和简单的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距离、速度的计算以及移动方向的判断。但在教学测试中发现学生错误百出。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对学生错题进行书面调查等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一些适合我们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学效果明显。
一、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障碍
1.概念理解不透,产生障碍
(1)学生无法正确判别是普通螺旋传动还是差动螺旋传动
下图(2008年的江苏省《机电专业综合理论》对口单招题的第45题)所示差动螺旋传动机构,若旋钮2按图示方向回转180°,则螺杆1相对旋钮2移动的距离为__mm。大部分学生乍一看题目“差动螺旋”,因此直接运用公式L=180°/360°×(2-1.5)=0.25mm,显然这是错误的。
(2)学生对“差动”含义的片面理解
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差动”就是作差,也即两个导程相减的意思,就运用公式L=N(Ph1-Ph2),甚至在计算过程中还不一定搞得清Ph1和Ph2分别对应螺旋传动机构中哪一处的螺纹导程呢!
2.计算移动件距离(速度)时的障碍
(1)求移动件位移时,盲目运用公式
在基本题中,有些学生常常不根据已知的两个螺纹旋向来判断公式的选用,盲目运用公式L=N(Ph1-Ph2)计算。
(2)已知移动件位移、方向和一处螺旋副导程、旋向,需求另一处螺旋副的导程、旋向时,他们就思维混乱,不知如何应对。
3.判断移动件移动方向时的障碍
(1)学生将差动螺旋传动当作是“螺杆转动,螺母移动的普通螺旋传动”情形,认为活动螺母的移动方向始终与螺杆的移动方向相反。
(2)学生对左右手定则的内容是熟悉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又不会灵活应用。笔者根据与学生的交谈,发现有些学生甚至都没搞清楚左右手定则中“当计算结果为正时,与螺杆移动方向相同,否则反之”这句话中螺杆移动方向是怎么判定出来的。
二、学生的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在具体的题目中,若图形与教材上不一致时,学生就无法判别是普通螺旋传动还是差动螺旋传动。
原因二:受词语理解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很容易将差动螺旋传动中的“差”与“减”联系在一起,忽略了根据两段螺纹旋向来判断公式的选用。
原因三:用左右手定则判别普通螺旋传动移动方向时,螺杆(或螺母)的移动方向未能很好地掌握。
三、我的教学应对措施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在本章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强调理论推导,而是着重从三个方面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1.搞清两种螺旋传动的定义区别
我们知道:普通螺旋传动是由一对螺旋副组成的,它有四种应用形式,而差动螺旋传动是建立在普通螺旋传动之上的,是一个复合的双螺旋运动,即由两个螺旋副组成。在教学中我们把它概括为:有两个“螺母”,一个为固定不动的;另一个是能对螺杆产生相对移动的活动螺母,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搞错类别了。其次还要看所求的两者之间有没有组成螺旋副。
2.采用“类比模型教学法”搞清差动螺旋传动的本质
由于我们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更多地用恰当的类比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我用生活中乘车的实例来类比差动螺旋传动,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把运动的汽车比作既转又移的螺杆,运动的人比作活动螺母,地面比作固定螺母。汽车运动,人在车内不走动,则人与汽车相对地面的位移是一致的,相当于一个普通螺旋传动;若汽车运动,人在车内走动,则人与汽车相对地面的位移就不一致了,产生了“差动”,此时就类比成:螺杆(汽车)移动,带动螺杆(汽车)上活动螺母(人)一起向某个方向移动,同时活动螺母(人)在螺杆(汽车)上也做相对移动,因此活动螺母的位移与螺杆的位移就不相等了。通过类比模型法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熟悉的类比物对陌生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推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3.强化训练,总结解题步骤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经过多题练习,我们总结出求解差动螺旋传动的步骤为“青春三部曲”:(1)找对象;(2)看旋向;(3)两判向。当如遇上雷同于2007年机械专业高考题那种类型,我们的步骤要稍作修改,(1)找对象;(2)判方向;(3)选公式,根据L的正负决定公式中取“-”还是“+”。一般情况下若L<0,那肯定要取“-”,也就是说两处螺纹的旋向应该相同;若L>0,则要考虑两种情况来讨论。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业余选手 乒乓球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37-01
一、业余爱好者打球时较为常见的现象
随着乒乓球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乒乓球业余爱好者参与到其中,这其中有一部分业余爱好者是“参与型”的,他们通过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出出汗,放松身心;而有相当比重的业余爱好者参加各种业余的比赛,希望通过练球,提高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取得胜利。这些业余爱好者不管出于任何目的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他们打球时都会被一些共同的问题所困扰。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日常观察和球友的反馈,将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打球时较为常见的现象归纳如下。
1.只重视手上技术而忽视步法的重要性
乒乓球业余爱好者普遍的问题,是在练球和比赛时往往忽视步法,总感觉练好手上的技术就可以,对步法移动的练习不够重视,很容易出现击球时勉强出手的情况,在练习和比赛中失误一个球的第一意识就是在意手上动作,并不会想一下步法有没有到位。
2.在比赛中只重视进攻而不重视防守
多数乒乓球业余选手在学球初期都比较好胜,对胜利充满激情,急于求成。在比赛中,业余选手往往都是选择主动进攻的得分战术,无论是发球、接发球或者是相持球,都是以先上手、发力为主。结果,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很多球在求胜心切的状态下,往往是被动进攻,反而增加了失误。
3.只重视力量而不重视旋转
业余选手在看专业运动员打比赛时,看到的往往都是怎么发力打,怎么打得潇洒,打得漂亮。因此,在他们自己练球时就总想着体会过多的发力,而且是发死力,造成动作变形稳定性不够,同时也体会不到真正的击球感觉,对以后的提高是不利的。
二、分析与对策
1.从思想上重视步法
步法练习不能忽视,灵活的步法是抢占合理的位置、熟练运用各种手法击球的前提。从每个击球环节来讲,打乒乓球都离不开判断、找位、引拍、出手、还原。判断固然重要,但如何提高击球质量,步法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步法是乒乓球的生命,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如果没有步法就等于没有一切。现代乒乓球对重心转换有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运动员不仅要求进行大范围的跑动,在一些小范围的踩点移动上也需要加强。业余选手由于多数是成年人,虽不能像小孩一样能够快速移动,但也要求运用一些合理有效步法进行大范围的跑动,为击球时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击球的质量,因此,业余选手要在思想上去重视步法,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步法才能降低比赛中的失误。
对于忽视步法重要性的业余选手。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其明白步法训练不容忽视,在每次课的开始阶段安排步法移动练习训练;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其养成击球后姿势还原的习惯;而且在平时还要经常进行针对性的多球练习,如两点攻、三点攻、正手一个反手一个、推侧、正手两个反手一个、推侧扑等不定点的步法。结合各种来球做步法练习,养成及时蹬地、移动重心的习惯,提高判断力。
2.进攻和防守技术均衡发展
乒乓球时隔网对抗性项目,有对抗就会有进攻也会有防守。因此,乒乓球技术理论的指导思想攻防一体化。任何选手可以靠主动进攻得分,也可以靠对手的失误得分,主动进攻作为运动员平时重点练习的较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运动员在防守环节能够加强的话,那么在比赛中就可以赚更多的分,或者为进攻创造更多的机会,使进攻成为最好的矛,防守成为最好的盾,达到攻防均衡。所以,业余选手在加强进攻练习的同时,一定要全面提高防守技术。
对于业余选手来说,练习的随机性很强,因为他们很难找到固定的球友或陪练,一般都是能遇到谁就和谁练,此时,一定不可盲目,要根据自己情况有目的选择练习伙伴。比如,为了练习防守技术,开始要找一些水平接近,但喜欢练连续进攻或两面摆速的球友,为其进行陪练,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推挡和拨挡的水平。等防守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找一些水平不能高出自己太多,但弧圈球拉得好的球友,尝试着为其挡几板。
3.重视速度,体会旋转感觉,掌握乒乓球规律
大多数业余选手在刚学球时过多的体会发力,而且是发死力,体会不到真正的击球感觉。对此,提醒业余选手在初期练球时,一定要多体会速度和旋转的感觉,乒乓球的魅力在于旋转,不仅仅是乒乓球的旋转种类,还有旋转的力量。以出手快、衔接快、变化快、转化快等速度练习和制造旋转、控制旋转、理解旋转这样的练习为重点,对他们掌握乒乓球的规律,增强控制能力都有好处。对于体会旋转的训练方法,在平时多练习摩擦球,如下旋球摩擦、上旋球的连续、上旋球摩擦或上旋结合下旋一起练习、同时可以加上步伐结合跑位提高旋转的感觉。
三、建议
1.业余选手由于受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就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击球命中率上。尽管动作不十分标准,但是只要掌握击球要素,懂得击球原理,在规范正确动作的同时应更多的注意手上感觉以及击球时间、击球部位的调节。
2.基本功不是衡量业余选手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业余选手不是没有基本功,只是不够扎实或者说某个单项技术存在明显缺陷。所以,除了继续加强基本功练习外,更多的要懂得如何利用一些战术的组合,如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主动搓接反拉等,来弥补自身的技术漏洞。
3.乒乓球的步法有很多种,滑步、并步、小跳步、交叉步、跨步等,不论是哪种步法的都必须以移动迅速为前提。虽然作为业余选手并不需要掌握全部的步法,但是根据自身特点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一到两种步法是非常必要的。步法运用的好,不仅可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快速的移动也可以更多地争取击球前的准备时间和提前判断来球的时间,为准确有效的击球提供了保证。
4.用比赛的方式达到练习目的,将练习专注发球抢攻这一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接发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提高技战术水平。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图形与变换 教学设计 习题讲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74-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经过对几何变换知识的复习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希望大家睁大你的双眼仔细看,动脑又动手,相信你一定会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放大与缩小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同学们将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师:(出示课件谈话揭示课题)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动的船舵、飞舞的蝴蝶、行驶的小汽车三幅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板书:图形与变换
2.活动一:回顾与交流
2.1回顾整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欣赏图案: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供大家欣赏与思考,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出示课件)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回顾与交流。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四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第四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大到小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前后同学互相交流回答)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2: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3: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4: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谁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2内化提高,建构网络
图l:行驶的小汽车利用了平移的知识;图2:稚霞酉玻双喜临门的剪纸他利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剪成;图3:顺时针方向旋。
(出示课件)师:这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第二个图形的制作采用了哪些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出示课件)提问:这个图形采用了什么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师小结:这些都是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置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3.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练一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4页“练十”。
3.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3.1.1练十第l题。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形。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3.1.2(出示课件演示)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1.3练十第2题出示课件演示: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检查。)
3.1.4拿出准备好的练习画一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3.1.5练十第3题。
①先独立想一想,看图说一说。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分别得到:圆锥、半个球、圆台、球和圆柱。圆台将在今后的中学中认识。
3.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练十第5题。
①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②组织学生说一说,互相交流
③组织学生汇报:这四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们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教师小结:这些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我们通过平移和旋转进行变换,知道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这道题中,你又得到哪些启发呢?(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可必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变得非常简单。)
3.3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3.3.1练十第6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②集体订正并小结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1。
3.3.2总结:用动态课件2总结本题。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谈一谈你的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觉得通过图形的变换有哪些好处?你有什么收获呢?
5.作业:做一做,画一画
(1)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4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今天是2011年3月8日,是三八妇女节,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月份有大月,有小月。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
生3:一年有365天。
生4:还有28天的月份。
师:拿出2005年的年历卡,看看刚才同学们说的是不是正确?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看好后,请填书上第17页的表格。
……
师:请你汇报,有31天的月份是哪些?
生: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
师:你听清楚没?听清楚的再说一遍。
生说完后,师:7、8月连着的!
师:有30天的月份是哪些?
生:4月、6月、9月和11月。
师:还有一个月是特殊的。
……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大月?
看到大部分学生举起拳头,就相机介绍拳头记忆法。
师:你也可以只记大月,其他的月份就好记了。
课件出示:“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腊”指什么知道吗?
生(兴奋地):腊月!
师:对的,是腊月。也就是十二月份。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师:你发现大月的什么特点没?
生1:7、8两个月连在一起,都是大月。
生2:7月以前的是单数月份;8月以后的是双数月份。
课件再次出示:“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是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听课思考: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要素。这个案例中,教学重点是记忆大、小月,书本上只介绍了“拳头记忆法”(即使学生遗忘也能用自己的拳头数出来)。对大小月的特征记忆却没有突显出来。因此教学中,教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用重墨帮助学生寻找大月的特征,给了学生多样化的记忆大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从反馈课本P17的表格开始,就没有依据课本的呈现顺序,而是将大月一起反馈,小月一起反馈,便于学生寻找大月的排列规律,为记忆大月做好铺垫。再让学生读一读是哪几个月?你发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大月的特征,再加上教者为学生拓展的两个记忆口诀,学生记住大月就很轻松了。这样,数量少的小月记忆起来就更为方便,特殊的2月也就“呼之欲出”了。从本节课的教学中,看出教者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并充分考虑到:(1)年月日的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故而导入时是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边学习边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基本知识点的强化(大月、小月和2月)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采用个人填表—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达到记忆。(3)在计算全年的天数时,强化大、小月的特征(铺垫2月的天数)。在这些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大气、丰厚之感。
案例2:《平移和旋转》教学片断
师:世界上的物体都处于运动中,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种运动方式。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模拟运动;认识平移和旋转。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吗?
生1:平移是沿着直的方向运动。
师(手势补):这样?坭是平移运动吗?这样?坨呢?
生2: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轴)在转。
师:你会判断平移和旋转吗?(出示“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思考。)
反馈:图中“拔算珠”的运动是平移;那么,玩算珠(手势)的运动是什么呢?
生:这是旋转了。
师指着电脑驱动弹出的图:这是在做什么运动?
生:平移运动。
师:可是,当碟片在机器里工作时,它是旋转的。
……
在教学完例2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方格纸与图片进行操作。
师:把小船图放在方格纸的左上角第一格处,我来说移动的方向和格子数,你们来平移图片。
师:把小船图向上移5格,再向右移3格。
学生移完后,教者再用背投演示平移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数平移格数的方法。
……
听课思考: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会区分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学中教者帮助学生拓展出平移的另一种情况:?坭 ?坨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本质特征是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本身的方向不会改变;教学旋转中拓展了课本中“拔算珠”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是手玩弄算珠,将算珠玩得滴溜溜转的情况则是旋转。使学生明白:即使是同一种物体,当它发生不同的运动时,其运动形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图片开合光驱时光驱做平移运动,而当光盘工作时则在做旋转运动。再如学生举平移的例子时,举到了汽车的运动属于平移,教者便相机拓展了一下:那么汽车方向盘的运动又属于哪种呢?进一步使学生明白: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件在同一次的运动中运动形式可能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拓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准确判断出同一物体不同运动状态时的运动形式及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件的运动形式;这样的拓展,及时有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在表象初建立时就有了比较完整的架构,学生对数学事实的认识厚实了起来。
案例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片断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25×30后,让学生说说打算用什么方法做?
生1:可以列竖式算。
生2:可以口算。
师:那你口算一下,结果是多少?
生(齐):25×3=75,25×30=750。
师:你再列竖式算算看。
……
反馈时,优化25×30的竖式简便算法。
师:你会简便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了吗?听写几道题,只写出简便计算的竖式,不计算。
(1)17×60 (2)34×50 (3)480×5
师:列完竖式了吗?打开书P36(“想想做做”1)核对一下。
再请学生列简便的竖式计算题组:
25×300,250×30,2500×3
……
听课思考:教学中,在优化25×30的竖式写法后,拓展一个听写环节——听写17×60、36×40、480×5的竖式简便写法;听写完毕后让学生核对课本P36“想想做做”第1题的竖式,这次拓展是在优化的基础上做到强化,设计别出心裁。由于简便算法后落0的个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教者又拓展了一个列竖式简算的题组——25×300,250×30,2500×3,用题组来小结落0的方法。其中第二个竖式在简算时,学生很容易受加法的影响而只落一个0。但在这个题组中,学生则能很轻松地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一样的,易错点就得到了回避。听到这组题,笔者不仅为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叫绝。如果没有对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怎么会有如此精彩的拓展?课堂教学又怎会如此丰实?
沉醉于丰实的课堂教学所带给笔者的震撼,课后笔者特意找时机与教者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有幸探知教者的秘诀:在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节课的生长点——厘清一节课的重点,借机梳理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一节课的生长(枝)方向。至此,笔者终于明了这几节课丰实的因素所在,关注到如此多的方面,课堂怎能不灵动起来?内容怎能不丰富起来?课堂又怎能不大气、丰厚起来?这样的课堂,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喜爱与浓厚的兴趣,以及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给学生注入可贵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5
[背景与导读]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培养而新增的学习内容。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和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旋转现象。因此本课教学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分辨平移与旋转,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图形在平面上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
在方格上平移图形。
[教学准备]
《平移与旋转》教学课件
[教学实录]
教学片断(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游乐园去玩,下面就跟着老师到游乐园去转转吧!(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你们瞧!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看一看,想一想它们是怎样活动的呢?跟着用手势比划比划。(选取学生喜欢的儿童游乐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情绪高涨,边模仿边比划,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师:这么多游乐项目都在运动,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
生:缆车、小火车、小朋友玩滑滑梯是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转椅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生:缆车它们都是直直的、平平的运动,就把它们分为一类,摩天轮它们都是在转圆圈,所以是一类。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这些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了分类,那么能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取个名字吗?
生1:直直运动的叫直动,转圈圈的叫转动。
生2:直着运动的叫平移,转圈圈的叫旋转。
(通过分类,直观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自己自由的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取名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研究平移和旋转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拿出铅笔,将笔尖对着右边,按老师的口令移动(师发出平移口令,学生动手操作)。
师:铅笔在平移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铅笔的位置变了,铅笔没变。
生2:铅笔的形状、大小没变。
生3:位置变了,方向、形状、大小没变。
师:现在旋转铅笔,让笔尖朝下(师发出旋转口令,学生动手操作)。
师:铅笔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方向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
2.判断
师:现在我们来做点独立的练习,请你们判断一下下面几个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如果是平移,请“举手”表示,如果认为是旋转请“握拳”表示(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用学具、手势表示平移,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轻松愉快的获取和掌握了知识。)
教学片断(三)——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下面跟着老师一起进入奇妙的海底世界(课件动态演示)。仔细观察红色小鱼和黄色小鱼分别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生1:红色小鱼向右平移了3格。
生2:我觉得红色小鱼向右平移了5格。
生3:我认为红色小鱼向右平移了7格。
(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激烈讨论。)
师:如果红色小鱼向右平移3格,那么黄色小鱼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发现数相隔几格不对了。)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学生汇报:
生1:可以看鱼头移动了几格。
生2:可以从鱼眼睛数到鱼眼睛。
生3:可以从鱼尾巴数到鱼尾巴。
生4:要找到一个点来数,数到它所对应的那个点。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进行验证,通过自主探索和讨论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动态的、丰富的表象积累。)
教学片断(四)——拓展创新,体验价值
师: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了什么问题吗?
生:学习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用处呢?
师:你们相信房子会搬家吗?
生:不信。
师:沐浴了74年风雨的上海音乐厅,经过一年的时间向东南方向成功平移了66.46米,形象的说真正实现了楼房搬家的可能。
(生一片惊讶。听到老师说房子会搬家,孩子们都说不信,教师选准时机课件播放上海音乐厅平移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这两个运动现象,虽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抽象、复杂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再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让学生感受这两种运动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直观的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我们真切体验到了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苦用心。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观看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着他们的运动方式,再对这些游乐项目按照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安全、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中引出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在对概念有了初步感知和理解的前提下,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操作探究中,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如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平移、旋转现象,用手势判断平移、旋转现象等。在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又如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教师选取学生的学习用具——铅笔,在老师的指令下,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并在这富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促进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巧妙创新中,挖掘数学思维的潜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数学思维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学生会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针对学生的这个思维误区,教师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材,设计了同样大小的红黄两条小鱼,并用课件动态演示红、黄两条小鱼,从同一起点向同一方向平移,最后移动后的红鱼尾巴与移动前的鱼头之间相隔3格距离,移动后的黄鱼与移动前头尾相连。这样做的意图是通过黄鱼移动后头尾相连,来帮助学生弄清思维误区。接着学生动手实践,选取图上鱼身体的某个点,进行描画,数数、猜测、验证,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挖掘了数学思维的潜能,也学会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听懂并且能够运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思维,帮助提高教学质量。
1 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自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好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因其色彩鲜艳、新颖生动,能够充分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数学更贴近于生活,传达给学生“学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里准备。例如:在《平移与旋转》课时,为了说明物体的平移,我将高空缆车平移、国旗上升的运动方式制作成动画,形象的描述了物体平移时的状况;而旋转的风车、直升飞机旋转的螺旋桨的动画则清楚地说明了物体的旋转,这样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立刻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形象图形,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为整堂课的继续打好了基础。另外,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轻松活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分饼》课时,用电脑播放一段动画片,讲述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时间又到了中午时分,四人都饥饿难耐,这时沙僧打开包裹,从里面拿出三张饼,可是问题来了,怎么分呢?大家都很饿呀!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
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内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对于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动态的演示出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相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相关问题。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堂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课,在课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个长方形以动画的形式拆开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体的六个面,并且用不同的颜色标出那些面和那些面是大小相同,形状一样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在拆开后所对应的边也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难点内容,而且轻易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另外,有许多内容用实物教具很难实现,可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却能够轻而易举实现,例如:在讲《圆》时,要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是如何得到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圆细分成若干份,之后再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这样一来,求圆的面积就转换成了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的重难点也就轻松突破了。又如在进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形的旋转,平移的过程显示出来,在轴对称图形的练习课上,用动画将图形对折的过程显示出来,这样的动画比用语言描述更清晰。
3 运用信息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7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运动意识,并使他们能够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根据学情分析,本课教学难度不大,但要让学生将平移和旋转熟练地掌握与运用,显然需要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我从生活素材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将生活与数学建立链接,寻找构建抽象概念的突破口。
一、直观感知,建构概念
师:谁知道华容道和魔方的运动方式?
生:一个是平移,一个是旋转。
师:我这里有根泡沫棒,谁来操作一下它的旋转和平移?(生操作略)
师将铅笔A向左平移,将铅笔B向右平移,让学生体验平移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师(将铅笔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移动了几格?
……
反思:为了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学中我先从生活素材入手,让学生理解空间运动的两种方式——旋转和平移,这是学生建构概念的第一个环节。接着我引导学生体验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并将铅笔的平移放置在方格纸上,提供平移距离的直观数据,为学生深入探究提供了条件。
二、定量分析,探究特征
师(出示下图):小房图平移了几格?边想边数,并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数的。
(学生有的认为向右平移了2格,有的认为向右平移了4格,还有的认为向右平移了6格。
师:到底是几格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然后用多媒体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是平移了6格。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想知道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平移的距离,借此展开小组交流和讨论)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找准平移的距离?
生1:数对应线段,或数对应点。
师(出示下图):你是怎么数的?画出对应的弧线来表示。
(先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数平移的距离一定要把握点的对应,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
反思:“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平移的距离,并且能够掌握数方格对应点的方法,但这往往也是学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牢记的地方。为此,我引导学生展开三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数小房子图平移的距离。学生得出结论:数对应线段,或数对应点。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对应点呢?第二次探究,让学生画出对应弧线,以此巩固之前的推理,并采用错误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数对应点,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平移的距离。既然有了方法,那么如何进行实践呢?第三次探究,让学生画出对应点后的图形并进行评议,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变了,但大小和形状并没有变。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内化所学的数学概念。
三、游戏激趣,巩固提升
师:我们来玩汽车拉力赛游戏。男女生双方各有一辆汽车,规则是答题答对汽车向前平移一个方格,反之向后平移一个方格。(题目如下)
1.想一想:下面物体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A.钟摆 B.电子门 C.国旗 D.矿泉水包装流水线
2.数一数(图略):蘑菇不是向左右平移,而是向哪里平移?数一数,平移了多少格?
3.转一转(图略):这是个变了样的娃娃脸,现在要将它恢复原来的样子,采用平移还是旋转的方式?
……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巩固并不等同于大量的练习,枯燥的习题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无法使知识系统化。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的实践运用:想一想,让学生强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知;数一数,则是强化学生对平移方法的运用;转一转,则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平移和旋转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进行应用,体会数学的神奇。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乒乓球运动;业余运动员;赛练脱节;技能负迁移;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118-05
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在学习新技术时常常出现在训练中掌握得很好的技术,一到比赛就使不出来的赛练脱节现象,这也是业余运动员竞技水平出现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以学习直板横打技术为例,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半路出家打了多年乒乓球,他们的技术打法(快攻结合弧圈以左推右攻打法或近台快攻打法的人占大多数)明显比新生代运动员落后很多。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们必须学习新技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多年打球形成的技术动作、攻防转换、打球习惯全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而在学习和调整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受到“技能负迁移”的影响,虽然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收效未必明显。本文针对技能负迁移现象,期望为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克服困难掌握新技术做一些探讨。
1 技能负迁移影响业余运动员学习新技术
新生代运动员与半路出家运动员的差距主要是学习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不同,决定了前者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不存在任何的技术干扰;而后者无一例外地会受到原技术的影响。例如打下旋球,练习时能拉出正确的动作,而到比赛关键时刻,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冒头,结果是很容易失误下网,失误次数多了该技术就不敢再用了。原技术会干扰新技术的学习。即过去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有消极的影响,妨碍新技能的形成。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技能负迁移,也称为运动技能的干扰[1]。这种干扰效应,运动员很难自己解决,必须在教练员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加以解决。
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是受技能负迁移影响较大的技术之一;也是比赛中使用率较高,能把下旋球改变为上旋球的过度性技术。有了它,业余运动员就能发挥出近台快攻的特长。因此它是直板横打技术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业余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即使练得很好,可一到比赛就使不出来,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
其一,受技术层面影响。运动员不明白反手拉加转弧圈球经常失误的原因在哪里。拉球失误了自己不会去调整,再次失误导致自信心下降就不敢用了。常见的错误是重心没有下降,握拍手习惯了打上旋球的引拍位置,即高于球台去拉球,这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位置在拍的中部,这个部位是弱旋转区,发多大的力都无济于事(容易下网失误);正确手法应重心下降并向下拉手引拍时低于球台,这个预备动作做好了,击球时球拍与球的下降初期接触,才能碰在球拍的拍头即靠近拍的上部的边缘上(即拍的强旋转区),从而拉出质量好且命中率高的加转弧圈球来。那么,为什么拉球失误的原因常常是“重心没有下降,握拍手习惯了打上旋球的引拍位置(即高于球台去拉球)”呢?原来,学习直板横打以前,反手位的来球,上旋引拍是由后往前挥拍的;而学习直板横打后,拉下旋球必须重心下降、反手略微下垂,即引拍是向下的。“下旋引拍与上旋引拍”两者之间的动作结构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神经联系,属于两种不同类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即达到完全系统化的条件反射)。你需要的是下旋引拍,但脑子里还是上旋引拍的观念一时转不过弯来,这就是旧习惯影响了新技能的掌握,也就是产生了运动技能负迁移,使运动员感到不容易掌握新技能,就是“赛与练”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受心理层面的影响。运动员即使掌握了反手正确的横拉技术,在比赛中,如果思想不重视,拉球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过程上,例如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拉下旋球重心要下降(反手略微下垂,球拍低于球台)”,而是想结果过多(考虑负面的东西太多)或一上台想都不想就急着拉球,结果拉球下网。这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也是抵抗外界干扰不分心的能力。另一种情况是,在高压力下产生心理应激,想赢怕输的思想抬头(压力大了),自信心就必然会减弱。所以就会出现比赛失误多不敢使用新技术,回到训练中没有压力时,又能拉好了。
2 业余运动员消除技能负迁移影响的训练
2.1 技术层面训练
“直板横打的技术结构主要分成发球、接发球、攻打上旋球和下旋球3大类。
上旋球包括:平挡球、快撕球、拉球、贴球、弹击球、反拉弧圈球;下旋球包括:拉加转弧圈球、拉前冲弧圈球、抢冲半出台球等[2]58。具体练习时应按以上的顺序来训练,为了克服技能负迁移现象,因此直板横打的训练只能围绕程序来进行。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是受技能负迁移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所以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找到突破点,从反手拉加转弧圈球入手。
直板横打当今有两种模式,代表人物王皓和马琳。如果半路出家的运动员要学习王皓式的横打技术,首先要过技能负迁移关。笔者建议放弃反手原来的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暂时改横板打一段时间。这样,原来直板反手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技术就不会干扰横板(因为横板根本没有这些技术)。训练一段时间后,原直板的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淡化了,再换回直板横打(直板横打进攻性技术与横板基本相同),此时直板横打的进攻技术就基本定型了。这是一种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的有效方法。
如果要学习马琳式直板横打技术,就要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笔者建议要考虑横打与原推挡的运用场合的合理分配,例如吴敬平教练为马琳设计的直板横打模式:第1板防弧圈用推挡,关键时刻的相持用推挡,第1板防守用推挡后伺机转攻时用反面,推挡变直线后对方拉直线时用反面,相持中可以用反面进行,扑正手回反手时用反面,近网遇下旋用反面拧、出台下旋用反面拉(加转)。这同样是一种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的有效方法。
教练员必须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经联系要超过旧的技能需时漫长且困难”[2]7;让他们多了解技能负迁移现像是属于正常现象,在学习新技术当中是不可避免的,要有接受困难的思想准备。笔者总结出“学好新技术克服技能负迁移必须经过4个阶段。A.初始阶段,学习新技能,但受技能负迁移干扰多;B.基本掌握新技能阶段,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C.熟练阶段,基本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但关键球或紧张状态时可能还会受干扰;D.成熟阶段,新技能熟练程度远超原技术,不受负迁移干扰,达到收放自如,习惯成自然,新技能动力定型完全建立”。“新技能的动力定型一旦达到了自动化程度,就标志着他的运动技能已经形成”[3]。这时大功告成,完全掌握新技术,形成新的克敌制胜的绝招。在A与B阶段不适宜参加重要比赛,C阶段还可能会输球,D阶段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掌握新技术,就要减少、克服,直至消除旧技能负迁移的影响。而关键在于勤学苦练,使新技术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这时来球一到,不暇思索第一反应就是新技术动作,排除旧技能的动作冒头,从而消除了旧技能负迁移效应。
训练要贴近比赛,赛练要高度统一。教练员可在训练中设计一些结合实战的比赛。实战训练法有很多,以下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1/2台正手得分比赛”,规定在1/2台内进行的比赛有效,遇短下旋球只能拧(搓的话,算输)、遇半出台下旋球只能反手或侧身正手冲(搓的话,算输)、遇出台下旋球只能反手或侧身正手拉加转弧圈球(搓的话,算输),最后得分必须是正手(反手得分不算,需重打)。训练目的是强化反手各项技术使用率的同时也兼顾了正手并突显了正手的杀伤力。
2.2 心理层面训练
1)结合专项运动的表象演练的训练方法。
运动员要达到以上4个阶段的熟练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多练以求新技能尽快达到自动化程度,建议让运动员学习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
训练要点:将直板横拉加转弧圈球进行技术细节分解和动作程序编制,即重心下降至左脚,反手略微下垂”这个环节做好了,后面的“登腿转腰大臂带动前臂、手腕、手指,发力向右前上方挥拍”的成功率就有保障了。
表象内容:放松训练开始发中间偏正手短下旋球(第1板)反手抢拉斜线(第3板)反手斜线相持(第5板)侧身正手冲斜线(第7板)。
实际练习:立即在平常心态下用实际练习完成以上正确的表象内容,如果发球抢拉成功,再做表象一次,使记忆表象更为清晰。想象过程的意念要特别集中于技术动作上,以便形成每个技术环节有较清晰的表象。如果发球抢拉不成功,不必表象。再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来完成以上的表象内容,假设A运动员与B运动员双方打到决胜局的10︰10,规定遇出台下旋球反手必须拉加转;遇台内下旋短球反手必须拧。此时A运动员接发球台内拧了一板令B运动员直接推下网的侧旋球(11︰10),比赛进入到白热化,此时A运动员手握发球权,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像看电影一样地表象演练上面练习过的成功的表象内容一遍,这样就能有效排除杂念、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增强信心,唤醒起发球抢拉的动作感觉打好发球抢拉战术:发中间偏正手短下旋球反手抢底线长下球(斜线)反手斜线相持侧身正手冲斜线(12︰10)。
训练提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使用新技术(反手抢拉加转球或台内拧拉),是运动员最难迈过的心理关卡。所以教练员如何通过运用表象技能训练让运动员学会调节情绪,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从紧张和焦虑中释放出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是关键。教练员在平时的队内训练和比赛中就要细心观察运动员的表现,要及时捕捉住运动员完成每一个好的发球抢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并要加以赞扬和让他想象一下刚才成功的发球抢拉技战术,培养运动员今后使用表象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想练结合的良好习惯,并要求他们注意用语言描述动作的完成情况。这样,运动员就逐渐学会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应用自己最成功的发球抢拉加转弧圈球技术为蓝本来表象演练,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
训练目的:将表象技术与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动作相结合,以清晰的表象带动反手抢拉动作。逐渐形成心、技结合的动作程序。最终达到动作感知分解强化清晰表象巩固提高。
训练要求:刚开始表象练习应以较单一的技术,先进行放松训练并在安静状态下来做,这样易于掌握。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要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来做(如乘车时训练表象清晰度,可想象你家中自己的卧室里。用心灵的眼睛产生卧室画面:站在门坎往里看,四周颜色、地面、书桌、椅子、窗户、床上的一切……[4]。随着表象技能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练习一些较复杂的内容。比如反手拉起加转后先斜线相持压中路形成相持(让对方跟着你的节奏走)后,再伺机侧身正手杀斜线大角。运动员要每天进行1~2次表象训练,每次8~12 min。
2)集中内在注意力的换位思维训练方法。
运动员之所以在训练中已经掌握了的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在比赛中成功率还是不高(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多在关键球时又忘了重心下降反手略微下垂,球拍低于球台这个正确动作),是因为注意力涣散之故。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例子:有位摄影师,年年给人拍集体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可是有个问题总是困扰着他:照片上总是有人闭眼。为了统一步调,摄影师按照常规做法,高声叫道:“大伙请注意,我喊一、二、三,喊三的时候我按快门,千万不要闭眼睛!”可是不管怎样强调,咔嚓一声下来,总有闭眼的。后来,这位摄影师换了一种思路,大获成功。他请所有参加拍照的人都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一、二、三,在“三”字时一齐睁眼。果然,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都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皆大欢喜。
这个心理学例子实质上是个心理技能训练的内容──内在注意力训练。“闭眼与睁眼”的关系就是上述分析的“下旋引拍与上旋引拍”的关系,也就是注意力涣散与注意力专注的关系。为了验证这个实验的正确性,笔者把本校的校队30位同学按上述类似方法集体训练做前后两种实验:即第一,常规做法。高声叫道:“同学们请注意,遇下旋出台球别忘了重心下降,反手略微下垂喔!”然后一方球员(15人)听教练口令一起发下旋球,另一方球员(15人)拉加转弧圈球。可是不管你怎样强调,总有同学没完成正确动作而拉球下网的。第二,换位思维做法。笔者设计了一个“心、技动作程序”要求他们在拉下旋球前先想一下拉下旋球的动作口诀:“重心下降至左脚,反手(以右手为例) 略微下垂”(心、技结合动作程序是利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来集中内在注意力的训练方法。让你不受杂念所扰,是心灵方面的专注。)然后再上手,这相当于“闭眼”的过程。然后对方球员听教练口令一起发下旋球,此时,“全体登腿转腰大臂带动前臂、手腕、手指发力向右前上方挥拍”。这相当于“睁眼”的动作一气呵成。果然,一个下网的都没有,全部成功拉到对方的台面。可见,在这里内在注意力是保证运动员完成正确技术动作(提高命中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以上实验证明,通过集中内在注意力换位思维法能较好地解决技能负迁移影响,达到了抗干扰的目的。
3)在心理素质实景模拟比赛环境下运用认知控制应激训练法。
心理训练处方:A与B先打3局2胜的4分制比赛,假设A以0︰2或1︰2负于B,则比分直接跳到第5局2︰3(7局4胜制的11分正式比赛)落后于B,且第6局6︰9落后,并要求A必须使用新技术(遇短下旋球反手台内拧;遇侧身位半出台下旋球反手抢冲;遇侧身位出台下旋球反手抢拉加转)发球开始打比赛。规定发球或接发球抢攻(第3或第2板)直接得分或第5、第4板以后得分除应得1分外可嘉奖1分(比分跳到8︰9);如发球失误、发球被对方抢攻直接得分或使用上述新技术失败,除应失1分外还需罚1分(比分跳到6︰11)。也就是说这个新技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可想而知使用这个新技术的压力有多大啊!A第7局以1︰5落后接发球开始打比赛(输者需罚跑步800 m)。
4分制比赛规则:开局得到4分后,比分马上跳到9。如果开局比分是4︰0和4︰1,比分直接跳到9︰6,4︰2就跳到9︰7,4︰3就跳到9︰8(2008年中国乒乓球队奥运会前封闭训练中研究出来的新方法)。
参赛队员程度:A运动员与B运动员旗鼓相当。
队员赛前的思考:
A运动员。第6局形势非常严峻,只有拿下这局才有机会再打第7局,而这分又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关键分,此时必须运用好内在注意力确保成功率,决不能保守,要充满信心、积极主动、要用搏杀战术就是抓住对方有可能会出现保守思想这个机会,大胆抢先上手,打出理想的结局。
B运动员。第6局是取胜的关键局,对方要连拿2分才到局点,虽然我比A少打1分到赛点,但如果拿不下这分,双方第6局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接好发球,一定要拿下这1分,决不能手软啊!否则就难说了,有可能打第7局再见分晓了。
教练现场指导:A运动员如顺利拿下第6局教练员要予以表扬,然后告诉他第7局假如开局没打好比分落后时怎幺办?中局如何把比分追上?还有尾局?尾局最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这时双方已经不是比技战术了,而是比谁的心理素质过硬。在比赛进入关键时刻,运动员的头脑往往会出现许多负面想法,此时需要脑袋清晰,教练员要让运动员学会用思维替换法把正面的能激励自己的思维代替负面的思维。例如张继科在50届莫斯科世乒赛团体冠军决赛出任第3号与德国的许斯交手,当时张继科比分落后于许斯,此时此刻的他压力很大,其深层心理中各种负面的不合理信念开始出现了。他想:“我是个新人头一次代表中国队争夺世乒赛团体冠军,我不能输!要是输了的话,教练以后就不信任我了。”这些想法就是负面的思维,如此过多考虑比赛结果和想赢怕输就会造成心理能量过高,同时导致过度的应激从而引起高度紧张和压力,甚至出现焦虑,使技术动作变形,根本无法正常发挥水平。幸亏这一想法刚冒头就被他积极的想法所代替:“我水平比你高;训练时间比你长且从未输过给你;训练对手和教练水平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你强,你凭什幺能赢我。”张继科当时就是这样用正面的思维激励自己提高了自信心,战胜了暂时性的困难,最后战胜了许斯,为中国队再夺斯韦斯林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自信心这方面,张继科就是很好的例证。
训练分析:自信心对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信心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熟练的专项技能和心理素质两个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关系应看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差距肯定会有,只要不形成特长与特短的关系,而应是突出与稍逊的关系即可。
自信心的建立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中、训练中、比赛中去逐渐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言词说教。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善于发现运动员的进步和优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或表扬,运动员自己要经常用暗示的方法,相信自己是个优秀的运动员,将来必定能打出好成绩。这样能使运动员经常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对自己也会有较严格的要求,这样就会在平时训练的点滴进步中不断积累,逐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每一次比赛胜利的保证,而胜利又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自信心的灵丹妙药,最终成为运动员的一种霸气[5]。
训练目的:在心理素质实景模拟比赛环境下学会运用认知控制应激训练法并通过激烈的4分制(能兼顾开局和尾局),训练运动员对关键时刻的处理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把握。其目的是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磨练运动员在关键时刻敢于使用新技术的意志力,最终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比赛成绩:4(A)︰3(B)( )或3(A)︰4(B)( )或2(A)︰4(B)( )。请在合适的地方打勾。
通过这样的模拟比赛,教练员可以了解到运动员在压力下使用新技术的心理状况,运动员可以体会到心理素质的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水平的发挥。
3 结论
通过以上技术层面结合心理层面的训练后,教练员能有效地帮助运动员摆脱技能负迁移的影响。但是心理技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教练员在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处理好专项技能与心理技能之间的关系。
解决赛练脱节问题,关键是教练员能否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的影晌,这就对当今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依赖心理学者、专家来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应该由教练员自己来解决。我们建议教练员要进修、学习和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
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教练员要解决好重专项业务能力而轻心理技能理论水平提高的问题。届时,自然就水涨船高了[6]。
2)正确认识教练员在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中的作用。
首先,教练员要相信心理技能训练能有效克服运动员的技能负迁移。那些认为心理技能训练会浪费运动员的时间,甚至认为心理技能训练是可有可无,存有侥幸心理的教练员,势必在较高级别的比赛中尝尽苦头。其次,教练员在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并根据队员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最后,教练员要善于学习和钻研心理学知识,只有把“专项技能与心理技能之间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对训练过程的把握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浏。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
[2] 吴敬平。 乒乓球直板反胶打法训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 吴焕群,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83.
[4] 刘淑慧。 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28.
[5] 熊志超。 谈自信心[EB/OL]. 运动科学,http://.com/read.php?tid=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