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2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敬业的小编燕子给大伙儿整编的12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内容导航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2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3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4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5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6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7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8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9数学教学反思经验总结 篇10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1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2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
画平行线比较花时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好,特别当已知直线换了方向,尺在学生的手中要转好几次,才好不容易放对了位置,有的学生放了三角板,直尺又不知道该放哪儿了。过去,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也感到很不理解,特别是用尺子移来移去,实在太麻烦,对于平行线的理解,学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而不相交的实质是“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学生并没有直观感受。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画平行线的教学只能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他们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也就是简单的完成操作工的活动。但是如果把握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学习起点,平行线的画法就不在是模仿了,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方法画:比如,如果只是单纯的画平行线,没有其它的要求,学生可以随意采用身边现成的学具,利用学具中的平行现象画平行线,这种方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它却是既快又好的`方法。至于书上介绍的方法,说实话用起来确实很麻烦,特别是如果在操作中稍微有点移动,画出来的平行线就会有误差,麻烦很多,但无疑是最适用的方法,这一点只能让学生自己体会,体会画的每一个细节,其实每个细节处都是学生对平行线认识的又一次深化。画平行线是教学难点,我们不仅要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怎样画平行线,更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对知识本源的探究。
为了把书上简洁的方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我认识到必须在书上的方法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方法之间搭一个台阶,使书上的方法“下得来”,学生的能力“上得去”才行。于是,我想到了平移,让学生重温平移的方法,把他们已有的知识迁移到画平行线中来。我先要学生拿工具在桌上做平移的动作训练,用直尺做固定“旗杆”,三角板做“国旗”,学生自由“升旗”,做平移训练;接着,画一条平直线,要学生跟着这条直线平移;当学生非常熟练以后,在让学生试移“斜线”、“竖线”,发现有困难,就引导他们适当地移动作业本,让“斜线”、“竖线”与自己身体平行,都变成“平行线”,他们很快就掌握了。
画平行线是教学难点,我们不仅要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怎样画平行线,更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对知识本源的探究。在上这节课时,我本来想让学生自学课本后,交流画法,试着画,教师板演画法,学生学习画,可这样一来,学生只能简单地成为模仿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含义,可以预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也许在完成作业时,也会有学生敷衍了事用直尺随手画出一组平行线,这样一来,在教学下环节: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一组直线是否平行就不易落到实处了。思考后,我认真地参考其他其他教师上课后的感受,在课堂中根据出现的问题,结合课标理念,采用合适的教育机智,以组织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究画平行线的方法,这样一节课下来,我想学生对于怎样画平行线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了。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2
2月22日,我在七年六班讲授了《5.1.1相交线》,相交线是第五章第一小节的内容,在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直线、角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学习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角的关系——邻补角、对顶角。
讲这节课之前,我听了马老师和孙老师的两节课,取两位老师所长,又结合梁校给我的建议,我确定了最终的教学环节,共分为六个环节:单元导入,明确目标——预习反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大组汇报,全班攻关——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达标检测,落实目标。
上完这节课,七、八年级的六位数学老师集中在一起,聆听了梁校的评课。梁校为我们确定了数学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的上课模式,之后结合我们三位老师的课堂,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和改进建议。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都在我的课堂上有所体现,听了梁校的评课后,受益匪浅。
对于本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课上的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学生积极配合,使得各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最终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在“大组汇报,全班攻关”环节中,完成“自学探究1”部分用时过长,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邻补角、对顶角概念的探索上,而本节课的另一个学习重点——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的探索过程,我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特别强调;
2、由于“自学探究1”部分用时过长,导致后面的“自学探究2”和“达标检测”等环节有些紧张,甚至使第二个练习题只有对答案的时间,没有一一讲解;
3、课堂节奏较慢,我和学生都没有紧迫感,没有将全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比如导学案的下发用时,板书的规范问题。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改进才是目的,经过了备课、听课、上课、评课、改进、再上课的过程,本节课更加完善了,本课上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以后上课时应该注意的。每一节课都发现一点问题,每一节课都完善一个方面,多学习,多交流,使自己尽快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7)班中,(7)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7)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一、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
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
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
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1、 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练习也做了不少,可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为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 *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 “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6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
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平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
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运用存在问题。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8
初一是新课改年级,所以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的知识中,理解的内容少,记忆的内容多,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另外家庭实验支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上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对听课的反思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
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六、记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9
1、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展示和演示,动手操作感知,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利用电脑,演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电脑演示从直线上截取线段、截取射线。将线段一端延长变成射线。这样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三条线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利用红外线电筒演示射线和无限性,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理解概念。如何感受无限。射线可以向一边无限延长的特征,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解决的一个知识点。按照我们的理解射线在我们生活中的原型是没有的,即使比如像太阳光、宇宙中的光线,它们也都会射向地面、射向宇宙中的某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线段。没有生活中的原型,我们是用激光电筒照到到窗外,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任何物体的遮挡,一直照下去照下去……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这一句话,头脑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射线的无限性。
如何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很容易被别的因素所左右。在教学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在角的形成阶段,问学生角的边还能画长些吗?为什么可以?用电脑演示,将边延长或缩短,这都是因为角的两条边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射线是可无限延长的,那么角的两条边也是可以无限延长的。第二层制作玩耍活动角时,通过角的变大变小,在演示中观察讨论得到角变大了,变小了,角的两条边的长短都没变,只是角的两条边的叉开的大小变了。第三层比较角的大小时,用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角来比较角的大小。大小一样而因为颜色的不同,让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经过猜测,争论,最后想办法验证(重叠法比较)。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得到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辨析直线、线段、射线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关于射线的知识既可从书上得来,又可从同学中得来。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了。
在学习无限性时,用红外线电筒演示时,一般学生都赞同射线是无限的,但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不是。因为当红外线投射在墙上时,就是有限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明白了,当红外线投射在物体上时,它确实是有限的,具有两个端点,是线段。只有无阻挡,投向太空,看不到尽头时,才是无限的,才是射线。
在比角的大小时,学生通过猜想,想办法验证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了两个大小相似,既不能直观看出,又不能重叠比较的角,怎样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下节课角的度量打下了伏笔。
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要善于放手,敢干放手。如果控制得太紧,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
数学教学反思经验总结 篇10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学期的的数学教学是最特殊的,在上级部门的合理部署和我校领导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数学组不仅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而且还成功开展了各项教研活动。回顾如下:
一、线上教学活动:2.10-4.20县教育部门部署线上“云课堂教学”,学校领导安排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上课,我们全组教师下载安装钉钉软件,先学习如何利用该软件进行网络教学,学会后,马上进行实际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我组教师掌握了新的教学技能,也使学生多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收益蛮多,收效良好!
二、线上线下教学衔接:4.12-4.26通过全组教师讨论,各教师制定适合自己任教班级实际的“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教学计划方案,这是我们组在本学期能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
三、新教学常规检查:
我校组织各教研组在5月10日、6月29日对各教师进行两次新教学常规检查,另外在6月2日还邀请县教学常规检查组来我校检查指导,可见学校对我校各教师教学常规的重视。紧抓教学常规,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主题研讨活动:
5月8日,陈鹏老师开展了题为《有关高效课堂的一点做法和想法》,针对本学期因疫情影响,初三学生的学习时间短而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提出他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拱大家讨论学习;5月28日,李小珍老师开展了题为《课堂是否一定要形式热闹,气氛热烈》,针对大家在评课过程中提出的争论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使大家对课堂形式有了新的认识。
五、集体备课活动:
5月25日、6月2日、6月15日,我组分别进行了三次集体备课活动。活动期间,所有成员在每次活动时都能积极配合准时参加,并积极参与研讨,这是难能可贵的,它使每次的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不仅提升了大家的业务水平,而且还增进了大家的了解和情义!
有收获,有进步,这是必须的!但我发现还有很多的不足,如我们数学组可供大家共享使用的网络优质品牌资源没有;我们组老师这学期因疫情影响,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没有了。我相信这些都会是暂时的,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进行我充分的准备,教学效果不错。现在就这一课的教学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结合情境,引导操作
在教学的过程中风结合主题图,创设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打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的解题方法。把教材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两道不同的算式。
二、独立操作,形成概念
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第二个环节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式计算。这样做,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到看直观的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字的意识。
三、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合理安排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 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然后再用练习题进行巩固。
四、由易到难
在巩固“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情景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学会选择相应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1、先以生动、美丽的“秋游”的故事情境出现,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地探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2、许多学生在观察了插图后都能较快地用算式表示出图意,由于是生活中的实景,学生容易理解,所以能较快地列出算式。但学生只能简单地将物体的数量与数字相对应,合起来用加法做,而吃掉、用去等都用减法表示,所以在观察完主题图后,引导学生从主题图过渡到板书上,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将物体的数量与数字相对应。另一方面丰富了板书的内容。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
1、在引导观察说话时,对于学生说不上来的问题,没有给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也不够耐心,学生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当,导致后面的教学有些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避免以上的错误重现。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