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火烧云教学反思优秀9篇正文

《火烧云教学反思优秀9篇》

时间: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火烧云教学反思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结合;学习情境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我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绘声绘色的句子,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但由于学生们缺乏亲身经历,对这些绚丽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切身的体会,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火烧云的录像片。五彩斑斓的云朵,瞬息万变的天空清晰地展示在同学们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于录像中展现的火烧云的形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与争论。以兴趣为前提,通过学生们自觉自主的学习,课文后半段关于火烧云形状一节也迎刃而解了。

二、升华感情,提高精神境界。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特有的图文音像功能,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容易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教《黄果树瀑布》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瀑布声音的雄壮,我制作了一段瀑布的声音和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声音,通过听觉比较,学生很快体验到浪涌岸滩、风吹松林与瀑布都有着响亮且延绵不断的共同之处,同时感受到瀑布声音的奔放、洒脱、响亮。接着再播放课文中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体会瀑布雄伟壮丽的特点。随后屏幕出现瀑布直泻而下,溅起的水珠像无数颗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画面和溅起的水珠经风一吹,如烟、如雾、如尘的画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瀑布的整体美和局部美。画面上美好的意境,把学生带入了神话般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所蕴含的意境美,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了艺术欣赏和知识掌握的完美结合。

三、易于创设意境,启发想象。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很轻易地把学生引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如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然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峰顶喷泻而下,水流湍急,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最后让学生在这壮美的奇景前吟诵诗文,体会诗的音韵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古诗意境之美。学生在情绪饱满、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但发挥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利用媒体优势,训练听说读写。

众所周知,语文素质教育注重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观察常常出现无意观察或笼统观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音、像并茂,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的这一特点,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

五、训练科学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语文;小学;朗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四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几种能力也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几种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只注重学生写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它几个方面,但我认为,要想学好语文,这几种能力缺一不可,尤其是读的能力。因为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朗读,能使课本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我认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3

当把火烧云的形状讲完后,我问:

“火烧云只有这三种形状吗?”

“不”,学生大声回答道。

“火烧云还有哪些形状?”我问学生。

学生稀稀拉拉地举手,绝大多数的孩子沉默着。

我不赞同一个问题出来,小手如林,太容易给出答案,这份“活跃”会遮蔽思想的深刻;也不赞同只有寥寥几个举手回答,课堂是所有孩子的,他们应该自由、快乐地探索,而不是由优等生独霸着话语权。

有学生举起了小手,全说的动物类。

我问道:“还有不同的吗?”

学生沉默着。

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几组火烧云的样子。

几只小手最先自信地举起,接着又是几只,再几只。

“火烧云像龙,像一棵树,像一座座房子……”孩子脸上露出顿悟后的惊喜,激动地高高举手,带动得更多的孩子也兴奋起来……

我说:“能把看到的写成一段话吗?”

学生动手写话。

“写好的请举手。”

但是此刻,我的很多学生却依然沉默着。

我拿起几个同学的本子一看,这几个同学都写好了。可是,为什么不举手?

找了一位同学说不举手的原因。他说怕羞,怕同学笑他。

我帮他念完了作文,同学们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掌声。他脸上没有了紧张,露出了甜甜的笑容。从那以后,他总是第一个举起小手。

用鼓励的语言,培养了胆小孩子的自信。接着,一个个都抢着想念自己的“大作”,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

对于上课不专心的孩子,我提问题时总走到他旁边,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回答了问题,给予加分,并奖励一个小东西。即使回答错误,不批评,并集体商讨正确的答案,共同进步。对于发言踊跃的孩子,如果回答错误,希望他想好了再说,对他有思考、有见地的发言大力肯定。对于课堂反映确实比较迟钝,接受能力有所欠缺的孩子,多一点儿关心、耐心,讲过的重点内容再请他说一说,不苛刻于回答得完整、精确……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4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发展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断词句。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语言,不能只依靠理性分析,而应靠语言的直接感悟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在这些明丽的色彩中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好事物带来的独特感受,诱发他们去想象。不仅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师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文本零距离接触,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自然仙境,感受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战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诵”。“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进而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学生对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够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等明丽的色彩,能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够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6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小黑板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配合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

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7

一、课前预习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学习《火烧云》一课前,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运用多媒体网络搜索《火烧云》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简历等,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学生尽快了解课文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也是预习课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前可以让学生从互联网上搜寻与课文教学有关的参考资料,有关火烧云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意境,体验课文内容的情感。同时思考教师课前给出的阅读指导思考题,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提倡阅读中质疑。学生通过自由和独立的网络阅读,信息检索、筛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获得知识构建。这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对课文的内容都会在总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了良好的铺垫。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化难为易,克服思维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笔者了解到小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观察到火烧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得也不是十分地仔细,也没有特别留意观察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因此,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似懂非懂,很难想象,难以理解。上课时,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通过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使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过程直观形象的在屏幕上显示,学生很直观清楚地看到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弥补了课下观察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不足,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描绘的细腻,从而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时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领悟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如,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培养。如教学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这一段时,有一句“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对此,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课件让学生“见一见,说一说”。五彩斑斓的云朵,瞬息万变的天空清晰地展示在同学们眼前,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静静地欣赏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从甜美的朗读录音中受感染,在感受火烧云颜色鲜艳奇异变化之快的同时,放飞了想象,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都浮现出色彩斑斓的火烧云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丰富了学生描写色彩的词汇,为他们说话写话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从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弥补了教师用语言描述抽象事物不够直观的不足,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加强朗读训练时巧用信息技术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8

一、以小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的作用很大,因为兴趣和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关系密切。儿童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使其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占优势。在这个条件下,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发现、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 www.shancaoxiang.com 心,对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创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开放式教学中,只要是学生有浓厚兴趣又有利于教学的,教师就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以课文为基点开发延伸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的形式有两种:其一,以课文为基点,延伸其关联内容。如在教学课文《放飞蜻蜒》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蜻蜒的科普文章进行阅读、整理。待到上课时,互相汇报各自收集的资料,然后一起借助这些资料学习课文。这样,有助于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其二,以课文为基点,扩展同主题作品,通过研读表达同一主题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加强学科间的交融互补

新课程改革提出:“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超学科、综合性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所谓学科的界限不应当是实线和直线,而是虚线和曲线。”在此目标下,现代语文教育应融入“大教育”的框架之中,既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与支撑,又将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视为语文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加强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如《火烧云》中描述的瑰丽多姿的景象属于奇特的自然现象,科学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火烧云》前,可让学生翻阅相关的自然科学书籍,了解火烧云形成的原因,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还增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丰富了知识。另一方面,加强语文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联系。在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有的教学内容在音乐课程中也有教授,这给了我教学的灵感。

四、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开发教学内容

火烧云教学反思 篇9

一、坚持课前几分钟的口头作文训练

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淡自己所发现的周围事物的变化。如家中发生的事、路上见闻、广播、电视或报刊上听到、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要讲清楚内容,并能说出感想,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要束缚学生的表达。

二、认真设计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说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我们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用多渠道进行口语训练,让词汇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输入他们大脑的“语言材料库”中,以切实发展他们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向“出口成章”的目标进军。我在讲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多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说话训练。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我让学生讨论张指导员昏迷时的几句话。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敌机投下炸弹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9(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念念不忘的又是什么?(4)张指导员的举动说明什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得生动,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对学生的语病进行纠正。这样,既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又对学生的口语进行了有效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