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作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正文

《作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作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作文教学反思 篇1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大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教版第二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课文里的《春晓》《村居》让幼年的孩子们在古诗里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杨柳拂堤、草长莺飞的景致诗情画意之美。窗外绿意由浅愈浓,艳阳高照,暖风习习时方知春已远去,夏天正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夏天会有怎样的一番景象和别样的情趣呢,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池》把课堂里的孩童带到了初夏时节的小池边。瞧,尖尖的小荷叶从清透的池水中钻了出来,蜻蜓静静地立在荷叶上,展示着优雅的身姿,池边绿荫照水,好一番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画面。泉眼、树阴、小荷、蜻蜓……不需要出门,那一幅初夏时节纯朴自然的动人画面就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指导》中明确指导低年级古诗教学:古诗教学要以读为主,先读通、读懂,再读出形、读出韵。然后要以趣激情,以情促思。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但情感表现得相当丰富。他们的情感极易被激发。古诗教学,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氛围。要图文结合,还要激发想象。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理解课题。

师:“池”是什么部首的字?它和什么有关?请你用“池”组词。

生:池塘、池水、小池。

师:小池指的就是——

生:小池塘

师:小池塘里有什么呢?诗人杨万里描绘了小池的哪些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三、再读古诗。

找出景物,感受情境。

师:边读边想,古诗里藏着哪些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象?(读后反馈)

生:诗中有小荷。

师:小荷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描绘一下吗?小小的荷叶像什么?

生:小荷叶像盘子。

师:小荷叶像把伞。

师:不对。你再仔细看看。(师画简笔画)

生:小小的荷叶像象牙。

生:小小的荷叶像羊角。

生:小小的荷叶像弯弯的月牙。

师:你们的比喻真形象。刚长出来的小小的荷叶原来是这样子的,两头尖尖的。怪不得诗人写——(生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古诗下面有插图,我从图上看到了。

师:你们真用心,你们喜爱小小的荷叶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教学解析: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极少有甚至没有看到过刚出生的荷叶,所以要他们描绘荷叶的样子时就会凭着平时从电视上看到或从图画上对荷叶的认识记忆来描绘。通过简笔画和课文插图的直观观察,孩子才有所了解,才对诗句有所理解和体会。叶圣陶先生指出:“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教材里每一首诗都绘制了插图,这些插图不但精美而且与诗的内容密切相关。所以插图是学生想象内容、理解古诗的好帮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指导》在古诗教学指导中还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与插图相对应的某一诗句。)

师:诗中还有哪些景象呢?请你找一找,谁先找到了,谁就上台来画一画,把景画出来。

生:诗中还有蜻蜓。

师:请你上来画一画。

(教学解析:兴趣是低段古诗教学的不二法门。我们班的孩子最爱画画。我先带个头画了两片尖尖的荷叶,从他们的眼神我就看出,他们早已跃跃欲试了。只见他们一个个鼓足了干劲,都想上来画。一个个叫了起来“老师,诗中有太阳,你看‘树阴照水爱晴柔’。”“还有树阴。”“还有池水。”……孩子们有的画池水,有的画树阴,有的画太阳……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了黑板上,呈现在了所有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显得尤为满足和欢乐。)

当孩子们画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发现没有一位孩子上来画泉眼,明显对“泉眼”理解不够。

师:谁能上来画泉眼?

(一个小朋友昂首挺胸地“冲”上讲台,挠了挠头,又下去了。)

师:泉眼就是泉水从山洞里流出来的那个口子。(师画上简笔画,孩子们豁然开朗。)

师:泉水流得怎样呢?

生:细

师:是的,泉水充满爱惜地细细地流着。请你上来画一画泉水。

师:泉水是怎样的?颜色?触摸的感觉?请你想象一下?

生:泉水是清凉的。

生:泉水是清澈的。

生:泉水是透明的。

师:这位小朋友画的树阴还不够到位。要怎样才会有浓浓的树阴呢?

生:要树多,树叶茂盛……(又上台添了几笔)

四、再读古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师:孩子们你们画得太美了。能看到这么美的画面,我们要感谢谁呢?……这么优美的诗你会喜爱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古诗。

(教学解析: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体会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后,入情入境地诵读,诗中的画面便再次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了。)

五、激发想象,营造新境。

师:孩子们,初夏时节,诗人杨万里在小池边看到了许多美丽而充满情趣的景象,把他最喜爱的景都写入了诗句里。你知道他还看到了哪些景象吗?清澈的小池里还会有什么呢?小池边还有什么会是你——所喜爱的呢?小蜻蜓停在荷叶上在和谁说话?它从哪儿飞来的?

(教学解析: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创意。诗是诗人由情感体验勾勒出的画面和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拓展这种意境并引导学生想象创造意境。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收获满满。有了对初夏的认识,有了对本课古诗的感悟和理解,还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创想,多么的不可思议。)

语文,美在字字句句,美在情景交融,美在穿越时空的分享与相遇……

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篇2

写作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技能。写作作为一个认识活动过程,其活动的终结是生成文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写文章之重要

从这几年中考成绩来看,尽管语文老师们花了大量心血,想了许多办法,但目前学生的作文还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立意不新颖,选材不典型,语言不通顺,甚至错别字较多等老毛病仍然普遍存在,作文失分还很严重。作文仍然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到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让良好的习惯奠定写作基础

从文本出发,逐步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古人学文,先养气,苏辙云: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如果养成了浩然之气,则“文不难而自至”了,养气就是生活实践。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勤记笔记,勤写日记的习惯。让他们把在生活中看到感受到的经典事例写在笔记本上,而且要求他们多看课外书,把课外书上学到的名言警句和优美文章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只要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都可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他们在写文章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因为记笔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写日记也同样非常重要,起初要求不要太高,有些学生不会写,有些学生不愿写,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日记上记些什么内容老师不要强求,可以是他们的所见所闻,也可以记他们的内心感受,哪怕他们只写上几句话都行,久了,写得多了,就会有进步,作文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写作活动有兴趣,就能促使他细心观察某些现象,提出问题,潜心思考,保持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提高创造思维的水平,从而写出饶有新意的文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让学生走出课堂,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有心人。老师命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要限制太多,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老师命题时一定要替学生着想,命题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特别是要贴近生活。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这样他们才会有感可发,有事可写。

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我们评价学生作文,总是喜欢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挑毛病,其结果是老师越看越伤心,学生越写也越灰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评改作文时,多表扬少批评,能给高分就尽量给高分,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让丰富的教学指导点燃写作激情

优秀的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某一个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论文又生出记叙,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写作前的指导很重要,指导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成败。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激发写作欲望,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如果作文前的指导讲得太多太细,学生就会按老师的固定模式去填词填句,照葫芦画瓢,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模式化,大同小异,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按我的经验,写作前的指导以五分钟左右为宜,主要是帮助学生反复推敲、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

同样,编写写作提纲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了写作提纲,文章就有了框架,写作时就容易做到层次井然,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充分表现中心。如果没有提纲,他们就想一句写一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结果是结构松散,条理不清。编提纲时,一般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写中心思想,再写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每个段落要用到哪些材料,最好注明一下,以便在写作时有的放矢。我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作提纲,有时要求他们把提纲写在作文本上,有时要他们就写在草稿纸上。按照提纲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就是要好一些。

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有了个性再关注就有了个体的自觉。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缓解。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更确实、细腻了。

三、让多样的批改提高再创作的能力

过去人们有一种看法,认为让学生批改作文就是老师偷懒,是老师极端不负责的表现,凡是作文都必须由老师亲自批改才好。其实并不尽然,由老师亲自批改尽管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学生拿到老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只是看看分数,然后就塞进抽屉里再也不理会了,等到下次作文时又是如此。长此以往,他们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则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每批改一次作文,都有较大的收获,都会取得一些进步。

这便是我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总结,在这里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近几年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许多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我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探索,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希望的。

情感使语言更真实,情趣使文体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刻。作文教学中捕捉学生心理世界的波动,关注学生的内心的微妙变化,让他们自觉参与到作文批改中,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课堂教学。教师此时,让学生主动深入同伴的作文中,带着批改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从阅读中感受身边人的不同情感,从批改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自己的写作弊端自然明朗了。

用理想审识现实,写作批改把美的做法植根心底,让学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学会思考,自觉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写。

总之,从身边的作文看起,再到自觉创作中去。源于他人,而高于他人是写作的规律。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形成竞争意识,写出语句流畅,感情真挚,令人动容的好文章。

作文教学反思 篇3

从写作对象来说,《我的自传》是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不过,这个人物不是以往写人文章中的人物,而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这里都可以应用。但是,想把这个“我”写好,却不像其他写人作文那么简单。

自传体作文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这个“我”,应该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样子,而不是与生活中不一样的我。写出来的自传要让人看了以后,知道那就是你,完全真实的你,而不是陌生的别人。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教学这次习作之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去做了预习,认真回答以下的问题:

1、我是谁?(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情况介绍)

2、我长得怎么样?(身高、外貌、体形)

3、我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4、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5、我的学习成绩如何?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6、我有什么快乐?烦恼?

7、我的优点、缺点是什么?这些优点、缺点带给我什么影响?

8、我的理想是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9、别人(家人、老师、同学)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

10、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谁对我的影响最大?

11、哪些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有什么事促使我在某一方面有了改变?

13、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经历?(可请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帮忙回忆)

有了这样的材料在手,学生就有了可供选择的素材,除了第1个问题,剩下的哪个问题展开来写都能有很多内容可以写,学生就不愁没有材料,也不会不知道写什么了。不过,素材多了,又面临一个选材的问题,什么样的素材最适合用于这篇自传体文章?什么样的素材更重要,更具有表现力?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表现出自己的鲜明个性,就要在选材上运用准确的事例生动地表现出来,能在众多的材料中学会取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强调学生不能记成流水账,以免有些同学把预习所回答的问题串连起来成一篇文章。自传中一要有事实,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人,我们的个性特点、精神风貌、生长经历都要在自传中体现出来。我注重引导学生写出事实,写切身的体会、真实的活动,这样让文章生动、充实,这是这次习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课堂上写作学生一下子不习惯,所以完成的情况不太好,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没有完成。也跟学生平时写作速度慢有点关系,写作速度的训练在要以后的作文中加强。

在学生互评习作和全班修改作文这两个环节上做得不够到位,可能是因为学生平时缺少训练,一下子没有适应这种情形,也由于我没有灵活地引导,这个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来看,这次作文教学取得了一点小成功。在取材上,有的写自己的缺点优点和这些优点缺点带给自己在学生、生活上的影响;有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趣事;有的写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自己的打算;有的写了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对自己的影响;有的写了在街上看到小乞丐后自己的想法和改变;有的回忆了生活中影响自己比较大的事;有的谈了自己的理想;有的谈了自己是如何喜欢打乒乓球的……总之,从内容上来说,不再像以前的作文那样单一。以前老赖着不交作文的同学都把作文交上来了,写的内容虽然还是不够具体,但是真实;语句也还是不够通顺,但是我起码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平时绝大多数写“搭架子”作文的同学这次的作文都言之有物,虽然在具体生动上还欠缺为火候;平时写作还算比较可以的几个同学这次的作文也是表达得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不过,这次的作文也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是开头和结尾过于雷同。因为我在课堂上举例讲了开头可以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等内容入手,而结尾可以总结一下自己,所以不管写什么内容的同学,都套用了我所举的开头和结尾的例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一篇习作还是有待努力的。

作文教学反思 篇4

学生遇到习作题目,愁眉紧锁,头脑发热,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或是胡编捏造,乱说乱写。这是我们偏山区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由于偏远山区农村的小学教师,而且大多教师都是年龄大、半路出家,没经过专业学习训练,这样的老师教低年级,影响学生语言的发展;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偏远山区农村的小学生视野窄、见识少、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没有主动运用学过的字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的习惯。在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里的“所见”、“所思”、“所感”就需要运用积累的字词句来表达。怎样指导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做好素材的积累,使他们熟练运用语句,写出记叙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八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总结反思探索,得出以下两大点:

一、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是基础。

(一)字、词、句的理解。

字词句的理解,我以课堂的生字教学为主,生字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趣为先,提倡学生在自主搜集,归整,分类和发现的基础上,辅之以教师的指导。例如:生字的识记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用比较认字法、熟字拆分法、结构认字法来完成。在生字词的音形义理解指导上,我注重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从字到词理解识记,再用词造句,进行理解识记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字、词、句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必须要积累素材,而素材积累的过程就需要用到字、词、句。所以字词句的积累,我是从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做的: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学生认真去想想,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接触接触,去研究研究。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场面。只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对待作文才不会有害怕心理,才乐意去写,才敢于去写。才能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内心的情感,才能写尽生活的真、善、美,世间的假、臭、恶。

2、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好词、好句。有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没办法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等。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把平时学习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如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知识积少成多,用起来就会文思泉涌,顺理成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准备好采集本,以便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1)从课文内容中积累。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的文段抄写下来。

(2)通过写读书笔记和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二、字、词、句的运用是关键。

写作的基础是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爸爸,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在远古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战争不断”显然是有问题。学生说他指的是他孩提时爸妈争吵的时候,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

因此,对于学过的生字、新词、好句,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还要恰当灵活运用才是关键。字词句的运用,以听说读写为要形式。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没新的方法!”可见训练的重要性。作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训练运用过程,不仅仅是作文课堂,还应贯穿所有语文课堂。

(一)“听”。

(1)培养学生“听”的兴趣。我平时上语文课,尽量使课堂富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上古诗词《望天门山》时,我会用多媒体出示有关诗境的画面,配上录音,让学生谈谈对《望天门山》的总体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留守儿童居多,甚至单亲儿童、孤儿,他们会特别敏感,心灵特别脆弱。我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加以引导。例如:我班有个孤儿叫陈建锋,他因为自悲,很少认真听课,更不要说学习。平时语文课堂“听”的过程中,我会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等眼神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勇于发表个人看法。现在他的作文由原来的几句话变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了。(2)培养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我在语文课堂时,有意但不做任何暗示地读错字词,让学生指出并改正;或者在说话时,有意说一些病句让孩子们纠正,这样训练很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对语言错误的感受能力。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我尽量通过比一比的形式,看谁能找出老师最多的错处,抓住孩子们的爱表现自己的心理,使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都得表现的机会,是他们有一种帮助老师纠正错误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孩子们专心聆听的好习惯。

(二)“说”,即培养说话能力。

(1)培养学生大胆说话和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小学生学习说话,先要敢于说,然后才能说得好。于是我在教学中,多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多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每周评出积极发言的学生,奖一个小星星贴在荣誉栏上,帮助他们克服不敢“说”的心理障碍。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我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向全班同学口头表述,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只是说简短的一两句话,后来胆子大了,成绩好的学生还能说得比较流利,比较好。由于我们生活在农村,孩子们都说客家话,学生说话时常常带有地方方言,让人听了忍不住发笑,所以我特别重视普通话的训练。上课时的演讲或回答问题我都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平时也多鼓励学生用普通话交谈。

(2)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有些同学作业非常认真,正确率很高,但上课一提问,他便"沉默是金"。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记叙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或复述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背来丰富词汇量,还可以用礼貌用语教育、日常交际示范、优先提问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说话的训练。

(三)指导朗读训练,以“说”带“读”。

阅读训练有助于说话能力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设计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朗读比赛等,使学生兴趣盎然。读中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讲”,就需要学生对课文精妙的字词句的巧用感悟,从而提高字词句的重组使用表达能力。“说”,是用嘴写文,是用笔写文的初级阶段,属于“写”的范畴。在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在进行“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最后,“写”。即书面表达和学会自我修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引导多动手写作,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我评改前,会先让学生交叉修改。特别强调学生抓住字、词、句的错误运用修改,品读优秀作文,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总之,学生习作教学,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法,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的来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和能力。山区小学的习作教学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反思、探索。

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篇5

写完后的交流和展示很重要,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在交流展示中享受喜悦。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一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一“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我们从“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达到了这些要求,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

学生习作缺乏自我展示的平台。人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就是要展示自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这一需要往往被老师所忽略,很少学生能拥有一个与别人交流的平台与空间,他们的心灵被封存,难以与人交流。因而,也难以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学生会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现,懂得写作文的意义,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明白习作要求。以成功促进儿童的新的作文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获得欣赏赞扬。

我们在每节的作文课后都一个佳作赏析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一起来品读写得特别出色的孩子的文章或片段。这篇文章,这段话或这句话最精妙的地方在哪?把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细细地点评展示给所有的孩子听。一开始,重在老师赏析,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点评工夫就会长进起来。这种集体的交流对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而有的文章需要交流的就不止是同学了,范围可以扩得更大。

除了点评,相对优秀的作文我们还注意了展示。我们设置了课外的拓展作业,让学校和班级开辟一块“自留地”,自己设计自己的版面,贴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文。只要是老师评价高的或者自己认为棒的,都可以贴上去,让全班和全校的同学都来当读者,而且可以随时交流意见。还将这些作文整理装订成《沙栏小学六年级学生家乡产品推介集》,将这些作品放在班级的书架上,成了班级图书的一本。成了学校图书的一本。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们指导他们积极投稿,我们还在等待孩子的文字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出来,那时的成就感又是另一个级别了。作业的展示成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这样开放,方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以开放性、综合性、互动性、合作性吸引着孩子,激起了孩子们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与高涨的热情。当我们用各种途径充分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展示学生的习作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小学生作文的天地也可以是这样地广阔,这样地丰富,这样地精彩。

作文教学反思 篇6

习作在小学语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100分的题,30分的作文。作文考验了孩子对字词、写作方法、句式的掌握运用。在字迹工整的前提下写的一手好文章,那孩子在成绩上会有很大的优势。

语文书共八个单元,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有习作。为了能让孩子们写出更好的作文,本学期我在作文指导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事与愿违。孩子们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几个跑题作文。在第一次写作后,我以为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对跑题作文进行了一对一指导、纠正。可在第二单元又出现了相同的问题,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是不是自己的作文指导,指出了偏差?

第一单元写“校园”。主要是写校园的景色,我强调了3点。1、总分总的游览顺序写。2、校园的两大特点:美丽、宽敞。3、主次分明,抓住一处重点景物写。以上都没有问题。但我觉得我的一句话误导了孩子们。我说:“一进校门,你就会看到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也得提。”结果孩子们有的就写教学楼。”教学楼里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等等等,于是,跑题了。

反正习作的指导要适当,要精确,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误导学生。

作文教学反思 篇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本次习作中,我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让学生蒙着眼睛倒水,有的学生把水倒得太满,溢出了杯子;有的学生把水倒偏了,弄湿了自己的裤子。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深刻体会到盲人生活中的不容易,进而学会了理解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在活动体验中,我还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过的体验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习作的素材。

在指导习作中,利用例文,较好的帮助学生抓住了习作的思路和习作重点,为学生顺利完成习作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一次体验习作完成了,但我们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完成了一项教学任务上,要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这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作文教学反思 篇8

“烦死了,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要写什么。”“要是语文课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每当我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时,心里总是很着急,压力很大。小学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常常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进行作文练习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互相诉苦说:“我最怕写作文了。”作为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消除对作文的畏惧情绪,让孩子们对写作文产生兴趣并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呢?通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选材不恰当。譬如有些孩子写自己是开朗的孩子,可是他举的例子却是说自己是个马虎的孩子,选择的材料没有经过考量。

(2)词汇不够:形容“快乐”的事,通篇都是“快乐”,没有别的形容词。

(3)句子不通顺。孩子们经常是想到哪就说到哪,整句整段思维混乱。常常看完整篇文章后不知所云。

(4)构思不完整、详略不当:开头写了一大半,来到主题中心思想时却两句话带过,结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题不突出的毛病。譬如写“古诗朗诵会”的作文中,有不少同学就只重点写出了比赛的开始和比赛的结果,比赛过程中选手的神态啊,听众的反映啊。.。.。.就寥寥几笔的带过。

(5)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描写自己很粗心的特点,但是却没有举例具体说明,只是一句简单的叙述。

(6)口头语特别多。有些孩子用书面语表述不清楚就干脆用“澂江方言”代替,让我经常哭笑不得。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这句话很明确的指出在写作文前必须对要写的事有一定的认识,在发现孩子们常常犯错的方面以后,我就做出了很多尝试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我在写作文之前进行了充分的素材收集甚至实地演示引导,让学生对所写之事没有距离感,而能确实写出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真人真事,同时让他们对每次作文课都充满了兴趣和期待。譬如有一次作文是要求写一次“古诗朗诵会”的活动,学生硬编肯定写不出,我就在写之前举行了一次生动的“古诗朗诵会”。孩子们在朗诵会上,情绪非常的高涨,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他们真正的经历了这样事情以后,再让他们写出此次活动的情形就没有像往常一样怨声载道,而是一个个欢欣雀跃,奋笔疾书了。

四年级有一篇写人的文章,要求写出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在描写外貌特征时,孩子们词汇量不足,而且不知道怎么写出自己外貌最突出的地方,我就此举行一次“猜猜他是谁”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上讲台用语言描述一位自己熟悉的同学的外貌特征,再让大家猜猜那位同学是谁。同学们非常兴奋也很感兴趣,都积极地上台说话,台下竞猜的孩子们也很配合,左右观察只想快点猜出描绘的是谁。孩子们在活动中想要别人在最快的时间猜出来,就会挑同学最有特点的部位来描述,通过这样孩子们就自然的学会了怎样去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了。我再在黑板上提供一些生动的,优美的描写外貌的词语丰富孩子们的词汇量,孩子们对于外貌的描写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在性格特征描写方面,我同样采取了先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后再提供相关的词语让孩子们选择使用,既加深了孩子们对此类词语的正确理解同时也是一种积累与巩固。孩子们接着还对自己

的性格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写一些生活中的真事。最后文章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很明确,所以问题不大。在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以后,孩子们就能很轻松的写出一篇写人的文章了。

孩子们写完一篇作文以后,我会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互相指出同学的文章中有哪些语句不通顺,哪些词语用的很“口语化”,哪些是错别字。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进行了很多字词、句子、段、篇章的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我的尝试,我希望学生们都会对写作充满了兴趣,也能准确、得心应手地写出优秀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