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优质课教案优质(优秀5篇)正文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优质课教案优质(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周亚夫军细柳优质课教案优质(优秀5篇)。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理解其精神内涵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岳飞事例导入

(二)顺畅朗读

1、录音范读。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齐读全文。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其所写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浑雅健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史记》《报任安书》等。

2、汉文帝即位后,同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双方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和云中,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守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3、《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翻译课文

1、按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翻译接龙,请学生们逐句翻译并互相纠正。

3、老师讲解归纳难点字句。

(五)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背诵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及《史记》

2、重点字词归纳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音,注意感情

(三)复述课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讨论分析:

1、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

2、你同意文帝的观点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引导学生找出文帝在细柳营所遇所见之情景,并归纳出细柳军营的特点;

追问:文帝在细柳所见所遇以军士的言行为主,而周亚夫写了两句话,难道文章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不是周亚夫?如果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什么写法?)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本问引出三组对比)

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

4、小结分析:周亚夫性格及本文所用描写方法。

5、“既出军门,群臣皆惊”,这一“惊”字是对群臣反应的高度概括,请为“惊”后加一个字来谈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追问:群臣皆惊,为什么文帝不“惊”?由此可见,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

三、总结提升

1、课文小结: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衬托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严明的常用典故。

2、拓展延伸

思考:

(1)谈到将军周亚夫,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皇帝的心理,从而引起皇帝的注意,以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也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人太死板,他的那一套在今天根本就行不通,迟早会被‘下岗’!”你怎样看待周亚夫这个人物?聪明的你,作为一名中学生,在领会到周亚夫的“真”将军精神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好自己呢?

(2)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周亚夫的“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篇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相当的分量,而且随着二期课改精神的要求,文言文比重已逐年增加。因此,怎样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很值得探讨。

语言是一个文化全息体,是储存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水库。而文言文教学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是一直以来,文化气息浓烈的文言文教学却缺乏了“趣”。教师一味地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来教,文言文教学只是简单的字词解释;学生更是把它当成了背默的负担而“谈虎色变”。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追求人才文化底蕴的时代,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把文言文教学放在课改的前列,是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努力追求文言文教学上的创新突破。每个学期都要开一节研讨课,我选择的大都是文言课文;而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也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三年前,我上过一节校内公开课《周亚夫军细柳》,说实话,那时完全是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法。去年的12月学校举行语文研讨活动,我又一次选了这篇课文作为研讨对象。不仅是为了继续探索文言文教学的“趣”,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再一次和学生一起学这篇课文时,我找到了一点文言文的“趣”

[案例描述]

(《周亚夫军细柳》第一课时带领同学预习,学生借助注释和字词典,正确清楚流畅地朗读。本教例为第二课时)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周亚夫军细柳》,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我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散读课文。要求在正确清楚的基础上,做到抑扬顿挫,传情达意。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三分钟后教师拍手表示散读停。)

教师:朗读时,最重要的是能够传情达意,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做点评。

(一女生举手,老师点名她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之后学生点评,认为她读得过快过平,没有抓住人物的性格。)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要有分寸,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分明。接下来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一男生站起来读,声音很好,而且声情并茂。同学们称好,老师也表扬。然后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教师:从题目看,我们知道本文主要描写“周亚夫”这个人物。那么,读了那么多遍后,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讨论。

(同学小组讨论两分钟左右,有同学举手发言)

学生一:我认为周亚夫是个治军严明的将军,比如文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这句话,它写出了周亚夫军营中的军容特别的严整,而这正是他严明的表现。

学生二:我同意周亚夫是个威仪的将军,在文中还可以找到一些事例,比如“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句话,还有“上至,又不得入”,以及“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这些话都写出了周亚夫军营中,军纪特别的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

教师:很好,刚刚两个同学说得不错,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亚夫的性格特点。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要注意人物的感情,请同学读出这几句话的“严明”。(学生读)对周亚夫这个人物个性,还有不同的意见或有所补充的吗?

学生三:我想补充,文中对周亚夫的军礼也做了描写,比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写出军礼的严谨,一丝不苟。

学生一:我认为从旁人的言语反应也可以看出来。如“皇帝敬劳将军”“群臣皆惊”。

教师:对,那么你们认为“惊”字包含了几个意思?

(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同学们一致认为周亚夫是个严明的人,并且也从文中找出很多依据,那么周亚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而不是和其他将军一样?

学生四:因为周亚夫忠于职守,坚守岗位。

学生五:我觉得周亚夫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天子来视察,想在他面前表现自己,以博得他欢心。

(学生笑,教师欲笑又止,一学生举手站起发表意见)

学生二:不对,从文中的句子看出,周亚夫的言行举止都是很自然的流露,是他善于用兵的表现。他既然连天子的面子也不给,要求天子也按照军中的规矩做,是他的严明所在,并不是奉承。

(其他同学点头称赞,学生五也点头认可)

教师:所以突出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以及旁人的看法和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周亚夫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个威仪,忠职的将军。那么作者司马迁对他是怎么评价的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再来揣摩作者的协作意图。

(同学们纷纷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即《史记》中的《绛候周勃世家》)

教师:在原文的末尾,司马迁又一段对周亚夫的评价,请同学们现在散读这一段,然后讨论作者的态度。

(学生讨论得出作者对周亚夫的用兵是持赞扬的态度)

教师:司马迁是我国汉代时期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的《史记》是历史的“实录”,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除了周亚夫,他还描写了一系列的下层人物和一系列的爱国英雄,人物各具姿态,栩栩如生。而且,在文末总要加上:“太史公曰……”,表明自己的看法。这里我给同学们印发了两篇,《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和《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请同学们回去阅读,了解《史记》里的其他人物,进一步感受司马迁塑造的人物个性特点。

(下课铃声响起……)

[案例注释]

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也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可是,文言文虽然地位很重要,但在教学上总是缺乏“趣”,原因在于它没有活的语境。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的,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活”的语境。所以学起来显得枯燥无味。

本教例很想从这方面来改进,即增强学生对这篇古文的兴趣,让他们能想学现代文那样有生机,主动、积极。在预习中我强调的是朗读,而不是通译。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声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词语的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在课堂的开始,也进行了课文的诵读。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便听到了,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一阵子,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入门又有何难?古代有“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这样的词儿便是最好的证明。

读一篇(段)文言文有个别地方不懂或懂得不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急于求懂。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习惯。所以我没有就一些字词来开展教学,而是用了两个提问:“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周亚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同学们反复的阅读课文,使学生十分熟悉课文,积累丰厚的文言语句的感性材料。不仅了解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而且许多字词在理解中也无师自通了。

如果离开对课文的理解直接讲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解释,不就是俗话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吗?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比如对周亚夫这个人物个性的理解上,,学生一旦有了足够的“知其然”之后,则所谓“所以然”,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也是一点就通的。而学生一旦是自己领悟出来的,也便是学习中的“趣”了。

[案例扩展]

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了“趣”的话,应及时地利用。课堂上补充的《绛候周勃世家》的结尾部分是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从语气和语意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接着向学生推荐了《史记》里的两篇文章,促进学生主动的进行拓展学习,真正做到积累一点,延伸一点。并调动学生把新信息与旧信息相联系,在文言文教学上,体现这点的便是做文言卡片。可惜这节课上,并没有实践。

这节课只是个例子,存在许多的缺陷和遗憾,比如在点拨分析人物形象时,没有及时教会学生学法,从而没有做到知识的迁移。

探索尚未成功,今后还需努力!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篇3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3、请大家将书翻到167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准确的念出来?

祝兹zī 侯棘jí 门彀goù 弓弩nǔ 按辔pèi 徐行作揖yī 介胄zhòu 嗟jiē 乎曩n?ng者

谁还有读不准的字音?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周亚夫军细柳》。

9、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éi介词wèi

军:驻军军营将军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你的问题非常的有价值,可以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13、同学们没有问题了,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大屏幕)

14、译文:请3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

15、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16、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阐述。

17、“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18、(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19、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点。

1、写罗敷的美,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

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20、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21、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的有见地,有思想,854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啊!

22、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2000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则以及管理方法,谈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结所有的同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23、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作品简介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题目解说

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郡(今江苏丰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封为条侯。军,驻军,驻扎。细柳,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文题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发生地点。

读准字音

祝兹zī侯棘jí门彀goù弓弩nǔ

按辔pèi徐行持节诏zhào将军从属车骑jì

介胄zhòu作揖yī称chēng谢嗟jiē乎

曩n?ng者其将固可袭而虏lǔ也

可得而犯邪yé

整体感知

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学习第一段

1、朗读

2、字词注释

【1】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

【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3】大:大规模,大举。

【4】入边:侵入边境。

【5】宗正:官名,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

【6】军霸上:驻军霸上。

【7】祝兹侯:封号。

【8】棘门: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9】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的行政长官。

【10】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3、翻译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霸陵;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的侵略。

4、问题探究

结合全文,说说第一段的作用。

①首句“大入边”三字点出边关危急,渲染了烽火连天的紧张气氛;

②后面几句接着写三支军队奉命备战戍边的情况;

③结构上开启下文,内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小结: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

学习第二段

1、朗读

2、字词注释

【1】上:指汉文帝。

【2】劳:慰问。

【3】军:军营。

【4】已而:不久。

【5】之:到,往。

【6】被:通“披”,穿着。

【7】彀(gòu):张满弓弩。

【8】弩(nǔ):用机括发箭的弓。

【9】持满:把弓弦拉足。

【10】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11】且:将要。

【12】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

【13】闻:听从。

【14】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15】居无何:过了不久。

【16】使使:派遣使臣。

【17】节:符节,皇帝给的凭证。

【18】壁门:营门。

【19】车骑:汉代将军的名号。

【20】约:规定。

【21】按:控制。

【22】辔:马缰绳。

【23】徐:缓慢地。

【24】揖:拱手行礼。

【25】介:铁甲。

【26】胄(zhòu):头盔。

【27】为动:被感动。

【28】式车:式通“轼”,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轼)上,表示敬意。

【29】谢:告知。

【30】去:离开。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注释字义,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显示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丰富了阅历,了解了社会。汉武帝元封三年,其父司马谈去世,他继任太史令,开始广泛阅读史料,着手《史记》的写作。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到宫刑。出狱后,满怀悲愤,以极大的毅力,继续《史记》的编写,公元前91年书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又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作品介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地传记文学。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通过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班固《汉书》起,历代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三、题解

本文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一节。绛侯周勃是汉开国功臣。诸吕危刘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以贤封为侯。历仕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四、背景介绍:

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为了加强防卫,汉朝委派刘、徐、周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国都长安较近,汉文帝就到这三处慰劳军队。本文就是汉文帝犒劳三军的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