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语文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细心的小编sky帮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优秀语文教案优秀13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导航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篇4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语文高中教学设计 篇6高中语文教案 篇7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8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9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篇10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3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
1 秋游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说话、扩词。
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齐背练习1中的小诗《秋天到》,并说说这首诗歌里主要讲的是什么?
2. 过渡: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板书课题,解题
秋游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 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2.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 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 各自轻声读课文。
4.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 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 指名读。
2. 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
(3) 比较加了渐渐有什么不同。
(4)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
(5) 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些什美丽的景象呢》请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谁来读读写秋天天空景象的句子。
(3).你觉得秋天的天空的`景象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说的是秋天哪里的景象?秋天农田的景象怎么样?
(3)比较: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4)齐读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想想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是指做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呀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段。
3. 总结。
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指名读课文。
2. 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3. 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 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5. 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6. 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7. 个人练读。
8. 指名读。
9. 齐读。
二。写字指导
三。作业
1. 描红练习。
2. 比一比,再组词。
交( ) 兔( ) 家( ) 喊( )
郊( ) 晚( ) 逐( ) 城( )
3.根据提供的句式说话。
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大家( ),多开心呀!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2、写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4、题目解说
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固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3、第八、九节的呼唤,--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7、写作特点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和方法:
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指导学生参阅《讲练通》(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
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学生阅读课文,自学释疑
要求:学生完成《讲练通》“基础自主预习”部分
三、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参考答案】“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参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参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
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质疑探究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参考答案】
1.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篇4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三、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音频、视频等。
六、课时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荆轲刺秦王》:2课时。
《鸿门宴》:2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新诗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韵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提高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过程
一、撩拨诗性
1.配乐朗诵导入(背景音乐班多瑞《晨》)
为了明天
问,尘世间
哪一个青春少年
谁不想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只是,这人世间
又岂能事事如愿?
这一生,是平庸还是非凡
其实很简单
前路就摆在我们的眼前
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选
因为上天给了我们同样的爱怜
赋予了我们同样的才智和期限!
青春有限,梦想无限
关键就是我们
如何去把青春的有限向梦想的无限转变
看,希望在前,梦想不远
成功的故事就看我们怎么去上演
或许,成功就在明天也
或许,离我们遥遥无边!
为了明天
心中的英特纳雄奈尔能够得以实现
今天,我们必须收起贪婪
用我们的勤劳和汗水去追逐明天
不管前路有多艰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那样我们就会前程无界,阔路无边!
2.诗歌是世上最美的艺术之花,素有“文学之母”“语言钻石”之美誉;诗更是青春的代言,时代的脉搏。在如诗如画的青春岁月里,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又能引起你怎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一起走近新诗,学写新诗,让诗歌为青春点缀光彩。
二、激活诗情
诗歌讲究抒情言志,要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饱含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根本性特点。诗人思想感情的高尚与庸俗、真情与虚假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从哪些方面寻找诗情呢?
1.从社会寻找诗情
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双桅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2.从人生寻找诗情
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凝固的亲情
母爱若河边的柳树
笑意盈盈地摇曳着
思子的情怀
游子若轻飘的柳絮
风尘仆仆地奋飞着
思乡的执著
芳菲的五月柳笛
一支吹醒了
凝固的亲情
3.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
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听,大自然的声音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月光轻吻平静的湖面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微风低拂茂密的深林
闭上你的眼睛倾听吧
感受这一刻的静谧与温馨
小鸟在愉悦地歌唱
花儿在悄悄地绽放
你听见了吗
小草在发芽,新的生命在成长
你听见了吗
流星在划落,美的瞬间在闪光
听吧,大自然的声音如此美妙
可是,哭泣吧可怜的人儿
你再也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了
城市的喧嚣取代了月光湖面的温柔
灯红酒绿赶走了鸟语花香
高楼林立替换了茂密海洋
可怕的是
这个恶梦仍然继续着
或许,多年后
当农村被城市覆盖
那大自然的声音将只是一种回忆
我怕有一天
当儿子问我鸟儿的叫声是怎样的时
我会不知所措
三、探究诗旨
1.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2.怎样写诗?
⑴只有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没有想象,写出来的诗歌是干涩的。想象能使一件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如: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儿长在墙角本来就平凡,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倘若只欣赏自己的美貌,它便变得更加渺小了。诗人在这里通过想像,以花喻人,从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没有想象,是写不出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诗句的。
⑵诗的`情必真,只有真的东西它才可能是美。要能从生活中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心灵的共鸣,也使诗变得有意义。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
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卜聪《萤火虫》)
诗人在诗的最后感情饱满的一句“可尽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虫/也要让黑夜多一点亮光”──对奉献者发出了深情的讴歌。
3.诗歌讲究语言,跟一般记叙文散文的语言有很大不同。
微风轻拂水面,在水面上吹起层层涟漪,一道道,一行行。——散文的语言
风在水面写诗。——诗歌的语言
所以创作诗歌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也是我们平时作文中的修改。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这些“看”、“风景”、“装饰”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令人深思。再比如一首中学生的诗歌《教室的窗》中有这么一节:
教室的窗
内外两个样
它不允许(我那么)迷茫
我要远航
在滚滚长江(中)逆流而上
括号中的字是未发表前存在的,发表时被编辑删去。小诗人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了诗意,但删去括号中的字之后,变得精炼优美,读起来琅琅上上口。
3.现当代诗歌分行的作用。
意义表达的需要,情感、意味、韵律、节奏的考虑。分行丰富了感情、音律的变化。分行、分节带来间歇感、跳跃感、因韵脚有规律地出现而产生的对称感、和谐感。
分行还能使诗的语言内涵富有弹性,往往具有言外之意的张力。
分行不仅是对诗的定位,而且对诗的内质都是有作用的。
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
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4.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写诗必须具备三个元素:想象、情感、语言。可以这么说,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相思冰心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弹琴的女孩汪国真
一只陶罐
凝结了久远的文明
一抹微笑
包含了难言的感情
鹳鸟的心事
也许只有湖泊能懂
兰草的传说
也许只有微风愿听
而有谁
能理解黄昏里
从琴键下流淌出的
点点晶莹
四、锤炼诗艺
1.捕捉意象传情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点拨: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点拨: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点拨:意象跳跃、嫁接
课内练习: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思念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颤巍巍
落寞老鼠在顶楼研究您积累十年的手稿
热爱故乡胡子长发都是狂涛
弃文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2.构思新颖精巧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点拨:《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点拨:陌生化构思,反向构思。
3.注意节奏押韵
诗歌的节奏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致大海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点拨: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他抬头望望前面。
点拨:从一匹老马的厄运,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心情以至亿万农民的悲剧性命运,短短八行诗,概括了古往今来如此深刻丰厚的悲剧性历史内容,正显示了诗人艺术典型化的功力。
4.具体技法示例
⑴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
⑵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
可以把白净的米
变成香喷喷的饭
⑶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风
风儿微笑
在树上荡秋千
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⑷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树
春天的树
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
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
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
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⑸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⑹摹声法──增加趣味。
风
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地撩起我的头发
然后在旁边大笑
哈!哈!哈!
真是气死我了
⑺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
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
替妈妈
把脸上的汗珠
一颗一颗吹干
⑻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
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也不动了
⑼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皱纹
老人的脸上,
有一条一条的皱纹;
大海的脸上,
也有一波一波的皱纹;
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
⑽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边吊着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圆,
个顶个儿,香又甜。
狐狸看见往上跳,
跳了半天够不到。
够不到,心不甘,
不说自己笨,
倒说葡萄酸。
⑾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游戏
小弟弟
我们来游戏
姊姊当老师
你当学生
那么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⑿对比法──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路灯
白天
路灯是一棵棵的树
晚上
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⒀象征法——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落叶
秋风横在门前
晃动
又是那熟悉的落叶
叶两面
一面写着:春泥
一面写着:燃烧
5.小结: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法,都要表现出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感美,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构思美,想象美,凝练美,匀称美。
五、仿写诗作
1.新诗速成仿写。
第一句:在思维的____里(中),
第二句:我____着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
第四句:也许__________……
示例:
无题
在思维的天空中,
我聆听着夜空中的星星……
今天天上有一个月亮,
也许明天天上有两个月亮……
2.整首仿写:仿下一首诗(句式、修辞及押韵方式)另外确定话题写一首诗:
大海呵,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冰心《繁星》)
示例:
母亲啊,
哪一个春没有花,
哪一个夜没有星,
哪一次我的回忆里,
没有你慈爱的叮咛?
长江啊,
哪一条河没有水,
哪一棵树没有叶,
哪一次我的沉思里,
没有你翻腾的浪花?
六、展示诗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一首最美的歌。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
请以“青春”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歌。
写作提示:以“青春”为写作主题,可以从景、人、事等方面选取角度来写,选取一方面或几方面均可。写作时注意要体现诗歌的一些特点,这样,才能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八目”的内容。
4.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内容。
【重点难点】
1.解读“三纲”“八目”的内容。
2.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做为《四书》之一的《大学》这本书,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称赞。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其“三纲”“八目”,对人生之目的以及达到此目的之步骤与方法,条理分明,阐述无疑。下面,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文化常识:古代学制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2.作品《大学》简介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它与《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5页学习提示: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三、学习活动
(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解,翻译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解: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品德。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止,达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详。5.得:处事合宜。
翻译: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解: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翻译: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解: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壹是:一概,一律。
翻译: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够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
过渡语:在了解了选文的字面意思以后,我们进入本节课的探究环节。要解读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纲”和“目”的含义。因为“三纲””八目”是《大学》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重点。
“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在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开始解读本文的思想。
(二)解读文本,探究思想
问题一:请同学们勾画有关“三纲”和“八目”的语句,进行朗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1.朗读“三纲”语句,解读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理解: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所谓“亲民”,是指求知和修身达到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那么就要亲民。前面两条都做到了,就会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2.朗读“八目”语句,解读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理解:古代的那些有大德的人,都以彰显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为主。彰显品德就必须先把国家治理好,想要把国家治理好,那就要处理好家庭和家族的关系,而家庭由个体组成,能否使家庭和谐有序,个体成员的修养非常重要。一个有修养的人,首先心要正,即不偏不倚,这就要求我们排除私心杂念,去除妄想,做到“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要想使意念诚实不欺,就只有获得更多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源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问题二:哪些句子体现了“八目”的顺序,反复朗读,思考为什么这样排列顺序?
1.体现了“八目”顺序的语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八目”的顺序: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齐天下
3.理由:
结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
在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三:请同学思考“三纲”和“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文开头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本文的三个“纲”,第二段讲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个“目”。
八目之中,“修身”以上都属于“明明德”之事,“平天下”以上属于“亲民”之事。“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
问题四:怎样实现“三纲”“八目”的目标?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实现“三纲”“八目”的目标的语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理解:
在这句话中,“知、止、定、静、安、虑、得”,是实现“三纲”、“八目”的七个步骤。
“知止”通过学习了解“至善之所在”,“止”指只应当处的位置,即至善的境地。了解了至善之所在,思想就有了定准,即所谓定。止与定是因果关系,“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只有“知止”才能做到“定”,“定”则能心不妄动,即做到所谓“静”心静则能专一,即所谓“安”,身心俱安,则能思虑精密周详,即所谓“虑”,“虑”则能得其所止。
(三)拓展延伸,思考讨论
下面的。材料是《大学》一书中关于论述“诚意”“正心”的文字,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诚意”和“正心”?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2..好好色:好,喜好;好色,美色。3.谦:通“慊”(qiè),满足。4.厌然: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样子。
详细讲解: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诚:使动,译成“使……真诚”,“毋自欺也”,倒装句,理解成“毋欺自也”。
翻译: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
“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慊(qiè)。”
“如恶(wù)恶(è)臭(xiù)”的“恶(wù)”和“如好(hào)好(hǎo)色”的“好(hào)”,它们都为动词,表意相反,“恶(wù)”理解成“厌恶”“憎恶”,“好(hào)”理解成“喜好”。
“恶(è)臭(xiù)”的“恶(è)”和“好(hǎo)色”的“好(hǎo)”是形容词,“恶(è)”理解为“污秽的”“腐臭的”,“好(hǎo)”理解为“美好的”。
“臭(xiù)”和“色”都是名词,“臭(xiù)”是气味,“色”可以理解为“容貌”,也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之谓自慊(qiè):慊(qiè),满足。
翻译: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翻译: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小人:道德品德低下的人。闲居:独处、独居。为:动词,做。善:形成词作名词,好的事情。
无所不至:凡能做的都做了,指坏事;也可以说成“没有什么坏事不做的”。
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厌然,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样子。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动词,显明。
翻译: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翻译: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谓:叫作,称作。
翻译: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全段的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东西一样,这样发乎本性的诚实不欺,才称得上是自我满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戒慎不欺。品德低下的人在独处无所事事时,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彰显自己的好处。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所想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曾子说:众多的眼睛都在看着,众多的手都在指着,难道还不够畏惧吗?富贵的人将房屋内外装潢舒适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离以道为家而光泽生命。内心坦荡自在,身体自然安和舒泰。内在生命真诚,外在行为态度也就真诚;这就叫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身有所忿懥: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内心。忿懥:愤怒。
2.好乐:爱好,喜爱。
【译文】
我们所说的修养自身,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怎样做到诚意?
1.保持内心的诚实不欺。
结合“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一句理解,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观点: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就是不要欺骗自己。
2.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
结合“诚于中,形于外”一句,即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的。
3.慎独。
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的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慎独”是一种 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怎样做到正心?
正,即端正调整至合适的角度。结合文本,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惧,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内心,就必须摒除这些私心杂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受情绪制约,保持心态端正。
总结: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了解到“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同时,也教会我们,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谨慎,我们不要像文中的“小人”那样,在独处的时候无恶不作,还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我们要做到,让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外在表现的一致,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面对生活中多种情绪,不因喜爱而偏好,不因愤怒而憎恨,保持自己内心的端正,这样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四、反馈与评价
1.下列选项中画线的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动词,彰明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根本
C.在止于至善止:达到
D.致知在格物格:风格
答案参考:D(推究)
2.下列选项中,理解正确的一项()
A.《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
B.“八目”之中,“修身”的目的是管好自己的家。
C.“八目”之中,“格物”是推究事物的原理。
D.“安而后能虑”是说思虑精详以后才能性情安和。
答案参考:C(A.B.不全面,D.顺序相反)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大学》的前两段,它讲述了《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八目”的内涵,也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明确了“修身”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让我们除旧迎新,不断雕琢自己的品德。
六、课后作业
1.总结本课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试着阅读《大学》全文。
3.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0字。
高中语文教案 篇7
一。检查自读效果
问: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明确:共六次。
a 。“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b。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c。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d。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e。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f。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二。品味课文,随感随录:
1。P103 品悟其内容的哲理性似乎搞艺术创作的,多少有点神经质或怪癖。
2。P104 “只有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引申联想、想象。
3。P104中部内容:作为另一个“我 ”,本我审视自我,在想象莎翁此刻就在此地的这把椅子上坐着会发生什么,进行模拟实验。
4。(该页往下)“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
注意连贯、变换而引申生发出来的线索,把握思路的连续性。
5。P105上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怎么会变得“凸出”?如何理解?(背景突出,主体消隐)
6。(该页中部偏下)“确实带着些幻影的味道”“非法的自由感”——心灵是自由的。
7。P105底部“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象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相似联想。
三。整理疑点(读书贵有疑)
1。P103中间偏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英国历史上怎样的一个时代?
2。P104第二段“据说就是这样的尘土把特洛伊城严严地埋了三层”:涉及古希腊的什么传说?
3。(该页最后一自然段第三句话)“金斯威”:地名?
4。P106中间“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那真是中国女子?她什么时候怎么到的外国?(根据作者提示的,会是明朝?)中国女杀人犯的脚竟被剁了?真残忍!到底怎么回事?
四。整理感悟,谈出认识:
1。诗的语言产生诗意效果。
a。 P106底部“……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
b。 P107下部“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舞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2。内容分散笔法极其散漫;体裁不象小说,倒象个散文。总之,本文是篇叙写心理的作品。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讨论的意义
2)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但新课改毕竟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在教学实践中就难以准确把握标准和尺度,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辨证会、播放课件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课文
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层的思维方向,结果这节课便只剩下活泼有余,扎实不足,空洞的热闹了。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
(1)kuǐ
(2)qì
(3)lòu
(4)zhòng
(5)yòu通“又”;pù
(6)zhì通“智”
(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o 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 o 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文章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这首歌的出处,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讲解文言词语。
明确:
古今异义:
浩浩呼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的意思。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一词多义:
望:①七月既望:农历的十六日,名词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动词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声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三)深入研读
1、同桌交流,说说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作者与友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2、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句话是对萧声的详细描写,写出了萧声的呜咽,哀怨。为下文提出疑问,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础。
3、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哪些段落阐释了文章哲理?又阐述了怎样的文章哲理?
明确:三四两段阐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写了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作者的畅游赤壁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作者最开始游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畅;进而由萧声怀古伤今,突现悲郁之情;最后通过与客人的对话,明白了变化与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巩固提高
结合课文谈谈你有怎样的启示?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讲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将本篇课文写成一篇现代小散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鉴赏,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文言词语的问题,接着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进而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最终要能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