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音乐教案(最新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的音乐教案(最新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音乐教案 篇1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变奏”?
(2)、学唱民歌《城墙上跑马》
(3)、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作分析。
(4)、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音乐的速度、情绪变化等作分析。
能力目标:开阔音乐视野,增强感受、听辨、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情感目标: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到思乡是中国人、中国音乐一个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去查阅、了解有关马思聪这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音乐作品“自由变奏”的特点、情绪变化及作品分析。
四、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五、教具准备:VCD、电脑、课件、钢琴。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新课导入:播放根据李白的《静夜思》改变的通俗歌曲。
学生:老师,这不是李白的《静夜思》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好听!
老师:是的,说的非常好。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感受了文人表达的思乡作品后,今天我们要着重欣赏由音乐表达的思乡作品,马思聪的《思乡曲》。
3、放《思乡曲》音乐,请同学来介绍他们所收集的马思聪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老师总结并加以肯定)
4、老师把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谱歌词呈现在电脑的大屏幕上,老师伴奏,学生学唱。
5、知识教学:什么是自由变奏?“自由变奏”是更为自由的重复变形的写法,往往只保持原型主题的部分核心因素(如骨干音和总的旋律线趋向等),而在节奏、节拍、速度、音调,甚至句式结构、调式方面,都作必要的改变。自由变奏在创作中常和其它手法(如重复、变化重复、模进等)结合运用。它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原型主题的音乐形象,使之获得崭新而丰富的表现力。、全曲欣赏
1)、第一部分三段音乐的欣赏。
a、思考问题:对第一部分三段音乐作分析,体会音乐的自由变奏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感?
b、学生答:感觉三段音乐都会有相似的音,象都有个共同的根基。音乐有思念故乡的忧伤情感在里面。
c、老师总结: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与引伸,相同骨干音有1、2、3、5、6,第一段与第三段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骨干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乐一定的再现功能。第一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种感叹的诉说语调,把思念故乡时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师生哼唱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主题。
(2)、第二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在速度、情绪在有什么不同?它表现了什么情景?b、学生答: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是喜悦的,好象是游子回家了。
老师总结:与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感伤的音乐相比,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又似游子梦回故里,沉醉在亲人中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3)第三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三部分的音乐特点是什么?它又表现了什么情感?
b、学生答:再现民歌的音乐主题,音域提高了八度,再次感受到游子绵绵不断的忧伤的思乡之情。
c、老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并移高了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4)、复听全曲。
教师总结:同学们,《思乡曲》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带着浓浓的思乡愁情,把远离故乡的游子那种要回故乡而不能回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们感受到曲作者马思聪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七、课堂拓展延伸。
欣赏有关思乡的优秀歌曲:《念故乡》、《我的肯塔基故乡》、《故乡的亲人》
八、师生同唱《思乡曲》主题音乐。
九、课后小结: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的听、被动的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感受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起学生的音乐兴趣。
高中音乐教案 篇2
教具:
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
了解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
重点难点:
西洋交响乐队规模庞大,乐器众多,不易掌握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课。
1、我们时常听到交响乐队的演奏,时常听到电台广播的交响音乐,每当我们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从这样的交响乐队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美丽的、雄壮的、激动人心的、热情横溢的音乐奔泻出来。但是,一个交响乐队到底有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现力?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结合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整体的?一个交响乐队所具有的那种魔术般的力量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都能完全了解。
2、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二、授新课
1、交响乐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纪是交响乐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时期。随着主调和声风格的发展和数字低音的采用,羽管键琴因为便于奏出和弦便在乐队中占据很稳固的地位;其次,由于意大利提琴制造家,例如阿玛
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后定型方面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提琴族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便逐渐增多,并最终把诗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乐器排挤出乐队之外。但是这时候的乐队还不能算是新型的乐队,因为它的基础仍然是羽管键琴,而且乐队中还有不少是古老的乐器。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对乐队的兴趣在整个欧洲逐渐蔓延开来,乐队也从它诞生的摇篮——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国境,在巴黎、伦敦、柏林、汉堡和维也纳,都相继出现不同类型的早期乐队。到十七世纪末,不但在歌剧院和教堂有乐队演奏,还有专门供乐队演奏音乐的新场所应运而生。1672年,个公开收费的弦乐队音乐会在伦敦举行,1686年荷兰开始有定期的公开演奏会,并即遍传欧洲其他国家。
十八世纪是大转折和大革命的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哲学观点、美学理想以及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响乐队的转折时期也随着到来了。在交响乐队的这个转折,应该以海顿的《交响曲》问世的1759年为标志。
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这时候的乐队已经从长期妨碍它发展的数字低音和羽管键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在乐队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海顿的《交响曲》所用的乐队除弦乐器组外,只有两个双簧管和两个法国号。由海顿所创始并由莫扎特最后确立的“古典乐队”,实际上是取法于曼海姆乐派的双管乐队。
此后,交响乐队的发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变换而已。十九世纪初的乐队又扩大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铜管乐器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把法国号增加到四个,构成一个四重奏,稍后又加用了三个长号。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浪漫派乐队”。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
2、交响乐队的乐器构成
总的说来,在交响乐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历代作曲家所采用的乐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种类繁多的乐队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这两种乐队都包括有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组。现在先谈小交响乐队。
小交响乐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形成,这种乐队在当时的作曲家看来并不觉得它是小型的乐队,直到十九世纪初,绝大多数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都是采用这种乐队。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小提琴六至八个,第二小提琴四至六个,中提琴二至四个,大提琴二至四个,低音提琴二至三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两个。
铜管乐器:法国
国号和小号各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一对。
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有时候往往还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单簧管和小号等。莫扎特的后期交响曲创作有时候省略小号或定音鼓,有时候省略双簧管。相反地,小交响乐队有时候也有所扩充,甚至接近大交响乐队。这种扩展的形式时常被用在当时的歌剧乐队和清唱剧乐队中,交响乐作品应用这样的乐队的就少得多。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一般的交响乐、歌剧和舞剧作品,多半应用大交响乐队,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小提琴十二至十六个,第二小提琴十
至十四个,中提琴八至十二个,大提琴六至十个,低音提琴六至十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个,此外往往还加用这些乐器的变形乐器,例如短笛(偶尔也采用中音长笛)、中音双簧管(或英国管,偶尔也采用抒情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偶尔也采用小单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铜管乐器:法国号四个,小号二至三个,长号三个,大号一个或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组乐器外,往往还加用竖琴,而且多半是用两个。大交响乐队大约由六十至九十人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这种乐队有时也压缩一部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减少弦乐器的数量、但有时也扩大某一组乐器中的个别乐器的数量或全组乐器的数量,以及加用一般乐队少见的个别乐器,如钢琴或管风琴等。
从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种类上可以看出,长号是决定乐队所属的类型的标志。缺少长号的乐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因为一个大交响乐队必须有三个长号和一至两个大号。如果只有一个长号,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
三、总结
我们已经把交响乐队中各级乐器都简略介绍过了,现在再讲一讲这些乐器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上面说过,弦乐器组的乐器数量最多,单是小提琴就有十多个,但是其他各组中的每一种乐器一般只用两三个,甚至也有只用一个的。每一种乐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泼的旋律,有的则适合于奏出徐缓悠扬的曲调。把这些不同性能的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得考虑到使这些乐器能够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碍。因此首先就得使这些乐器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现代乐队中的乐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在这之后虽然乐队的组织日渐扩大,但是乐队中各组乐器的比例并没有多大变化。
高中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使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从而喜爱我国的“国粹”。
二、通过聆听《打虎上山》唱段,模唱“引子”主旋律、学唱京剧唱腔,体验京剧的韵味和英雄杨子荣捣匪巢的豪情壮志。
三、了解唱段中的唱腔、板式特点;能模唱“引子”音乐主旋律,学唱“二黄原板”唱腔,诵读“西皮快板”唱词。
教学重点:
一、模唱“引子”主旋律,感受风雪弥漫、莽莽林海的情景。
二、在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唱段中的唱腔、板式特点。
教学难点:
学唱“二黄原板”唱腔,诵读“西皮快板”的唱词。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合成器。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一)流程:感受京韵简介国粹导入新课
1.教师演奏乐曲,设问: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演奏一首富有独特韵味的乐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你能从中联想到我国哪种戏曲艺术?
2、教师演奏后与同学交流,并总结这首乐曲是采用了京剧音乐素材编写而成。
3.简介: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导入:【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又名《打虎上山》。
(二)设计意图:通过富有京剧韵味的乐曲,营造了学习京剧的氛围。同时,设问也启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先前所知。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京剧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二、欣赏唱段,整体感知
(一)流程:了解剧情欣赏唱段
1.教师简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智取威虎山”讲述的解放战争初期,我解放军侦察排长杨子荣化装成土匪打入敌人内部,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将敌人一举消灭的故事。
2.设问:请同学们认真欣赏,在欣赏之后说说你从唱段中都感受到什么?
3.播放现代京剧《打虎上山》唱段(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4.师生交流。
(二)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打虎上山》唱段,使学生对唱段的韵味、故事背景、场景、人物大致有所了解。并能够初步了解现代京剧艺术形式。
三、分段欣赏、互动体验
(一)流程:模唱“引子”(主旋律)聆听“二黄导板”学唱“二黄原板”唱腔诵读“西皮快板”唱词。
1.欣赏【引子音乐】并讲解这段引子音乐在乐队的巧妙烘托下,表现出杨子荣挥鞭疾驰在狂风暴雪、茫茫林海、广阔雪原上的飒爽英姿。
2、请同学们分别聆听引子音乐中的三个音乐片断,感悟音乐特点,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谈感受。
3.师生合作。教师用合成器模仿演奏管弦乐背景音乐,学生用“U”模唱引子音乐中圆号的主旋律共同完成引子音乐,体验风雪弥漫的莽莽林海。
4.展示课前搜集资料,聆听【二黄导板】。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介绍课前搜集的京剧“唱腔”、“板式”、“二黄导板”板式,聆听教师学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唱腔,感受杨子荣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
5.聆听【二黄回龙、原板】唱腔,模唱声腔。
⑴请学生介绍京剧“二黄回龙”、“二黄原板”板式后欣赏唱腔。
⑵欣赏后教师讲解通过原板这么一个抒情段落,我们感受到杨子荣这个英雄角色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戏曲中的角色在戏曲中称为行当,分生旦净丑4大行当,其中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那象杨子荣这样的中年男性人物,则被称为老生。
⑶教师范唱,请同学们模仿老生唱腔用“真声”学唱这句“迎来春色换人间”,体验一下杨子荣的内心情感。
5.诵读【西皮快板】唱词。
⑴请学生介绍搜集的京剧“西皮快板”的特点。
⑵教师讲解京剧中的“板”与“眼”,并模仿演奏京剧锣鼓经西皮快板的节奏,请学生理解、感受。
⑶诵读唱词。先用学生熟悉的现代音乐“说唱”节奏读唱词,体验快节奏;再用锣鼓经伴奏诵读唱词,体验西皮快板。
6.聆听【西皮快板】唱腔。请学生随着唱段节拍“拍腿”,感受由抒情段落逐渐转为急速的过程,体验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必胜信心。
7、师生交流:
【师】设问:唱段运用了多种板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英雄人物杨子荣,你感觉他是一位怎样的英雄人物?
【生】畅谈感受……
(二)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重点。通过模唱、聆听、学唱、诵读等教学方法感受《打虎上山》风雪弥漫、莽莽林海的情景,体验英雄杨子荣的豪情壮志。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肢体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京剧知识,体验京剧韵味,喜爱京剧艺术。
四、拓展体验
(一)流程:教学反馈体验锣鼓经
1.教学反馈。播放两个唱段(部分),分辨二黄、西皮唱腔。
2.体验京剧锣鼓经。学生用口模仿京剧武场乐器——大锣、小锣、铙钹的声音,演唱锣鼓经——慢长锤。
(二)设计意图:拓展练习是检测学生对二黄、西皮唱腔的认识能力。京剧的锣鼓经是戏曲音乐中特色的,让学生用声音模仿锣鼓经,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又使学生对锣鼓经有个初步的认识,进而使学生更加喜爱京剧。
五、板书设计:
打虎上山
现代京剧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高中的音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
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10分钟)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 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 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注:本教案(摘自《音乐课标解读》案例)。谱例、基本节奏
句型和歌曲的旋律线未转摘。
高中音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葫芦丝的结构和基本演奏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基本演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葫芦丝演奏的学习,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
【教法、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法、趣味游戏法、律动教学法
(2)学法:体验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葫芦丝录音指法图片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音乐学科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讲授、探究、拓展、小结。
1、导入:
教师采用的是示范演奏一首优美动听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或录音来导入本课,并请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
问题:1、乐器的声音特点?2、哪个民族的乐器?3、乐曲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使学生在葫芦丝独具魅力的音乐感染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讲授:
通过实物及指法图片讲解,以轻松愉快的谈话形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的结构、演奏姿势、呼吸、指法。并把葫芦丝与笛、箫作比较,阐述葫芦丝在结构上、演奏上独特的地方。
正确的演奏姿势是演奏的基础,学生在演奏时会出现低头、坐立不直、踮脚、跷腿等不良习惯,要及时给予纠正。
演奏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我采用闻花香的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先用鼻吸气,然后学会用口鼻同时吸气,并通过横膈膜控制再缓慢而均匀向外呼出。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葫芦丝演奏的基本常识,运用讲解示范法,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呼吸技巧。
3、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①:气息的控制。
它是所有吹管乐器的演奏难点,也是葫芦丝演奏的难点。葫芦丝与其他吹管乐器在演奏上所不同的是:吹低音时气流速度细而急、口劲大;吹高音时气流速度粗而缓、口劲小。在练习吹高音sol和la时,学生认为音越高就越用力,结果事与愿违。其实,越用力会越没声音。
为了让学生对气息的控制收放自如,我采用趣味游戏教学法,安排了吹纸条的游戏,让学生能直观感受不同气流速度纸条的变化,然后用不同的气流速度来吹葫芦丝中的高、中、低音。
学生初次接触葫芦丝演奏,不容易把音色吹出来,开头和尾音常出现的“咕”音现象,听起来很不舒服。教师要分析并示范,让学生认真体验并反复练习。开头出现是因为气流速度慢,用吐音加强力度,快速吹出即可解决。尾音出现是因为剩余气息推动所至,这时嘴快速张开就能避免。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技巧。这符合音乐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探究②:练习曲。
为了更好地掌握葫芦丝气息的控制,以及指法的熟练,练习曲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在吹奏练习曲的过程中,常出现憋气或换气声响大,这都将破坏音乐的完整性,要给予纠正。
要想获得柔和、优美的声音,按孔方法是演奏的重点。手指按音孔时要自然弯曲,用第一节指肚按满音孔。学生由于手指伸得过直或拱得过高,容易出现按
孔不满、漏风以及手指过分紧张导致不灵活的毛病。吹奏时必须做到“满而不紧,松而不漏”,否则就会出现音不准或声音很闷。为克服手指紧张,也可让学生做一做手指操的练习。
设计意图:器乐学习中,呼吸、指法、技巧等都是通过练习曲的训练来完成,其训练是相当重要,必不可少。
探究③:乐曲。
我选用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作为练习内容,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地增添了他们掌握演奏技能的信心与力量。
演奏本乐曲用的演奏技巧有:单吐、打音,它是葫芦丝演奏广泛使用的技巧,也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演奏,使学生逐步掌握。
演奏这首乐曲的难点是乐曲的节奏型,我通过律动教学法:视唱、节奏练习,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唱一唱,拍一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律动中掌握乐曲节奏型,最后能完整地演奏乐曲。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教学法来克服乐曲的节奏难点,这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律动性原则。
4、拓展:
我安排了一个音乐活动:才艺大比拼。活动分小组进行,让每组根据乐曲《康定情歌》自己安排角色,自主选择表演方式。
首先,明确每个小组的组长,并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来安排角色。然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排演。同时,教师活动于同学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并进行协调与指导。表演形式:(1)器乐合奏(可葫芦丝合奏:演奏能力强的学生吹主旋律,能力弱的学生吹伴奏音乐;也可与其他乐器或打击乐器等合奏);(2)为歌曲伴奏。(3)为舞蹈伴奏。
最后,选出三个小组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要采取开放式评价,激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我。
设计意图:音乐活动的安排,这遵循了音乐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排练、表演,使具有不同特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音乐教育应遵守的一条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符合音乐教学的面向全体与成功性原则。
5、小结:
通过自评、他评的方式,在民主的评价氛围中评选出优胜单位和个人,给予鼓励并要求学生加强课后练习与巩固。
高中音乐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铁蹄下的歌女》,激发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歌曲的赏析以及对《风云儿女》片段欣赏,体会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女的凄楚生活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体会歌曲旋律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女的凄楚生活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通过学习作品《铁蹄下的歌女》,激发爱国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提问:每当国歌响起时,你会有一种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当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立马想到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怀。这首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选自电影《风云儿女》,在这部影片当中还有一首著名的插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铁蹄下的歌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铁蹄下的歌女》并提问:这首歌曲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一种悲痛的情绪。
2、教师介绍电影《风云儿女》
这首《铁蹄下的歌女》是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影片讲述了在抗战时期,只顾享乐的诗人辛白华,最终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而投入抗战的故事。
3、教师播放全曲,提问: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共有三部分。
(三)分段赏析
1、教师播放第一部分,提问:大家现在仔细聆听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它的旋律特点是怎样的?
又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前两句为气息悠长的抒情性旋律,表现了歌女们不甘痛苦生活的心情;后两句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表现了歌女们心中的不平和对黑暗社会的质询。
2、教师播放第二部分,提问:乐曲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哪些不同,它又表达了什么?同桌间进行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段转入字字血泪的叙述,音调中充满了辛酸与凄楚。这一段的音乐处理刚好和第一段相反,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挪前,气息悠长的抒情性旋律移后,使“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两句更为突出,更为感人。
3、教师播放第三段,请学生总结第三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三段综合了前两段的音调和节奏,前两句仍是不平的呐喊,随后节奏突然拉长,音乐到达了最激动人心的高潮,表现了“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懑之情。
4、教师播放全曲,请学生结合各段的分析,总结整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这首歌的语音、声调、语气和情绪的变化,与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音乐的处理与塑造的形象十分吻合,装饰音的运用富于女性的特点,乐句从弱拍上起的手法,突出了部分歌词的内容及柔中带刚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弱者不平的呐喊。
(四)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风云儿女》片段,提问:大家通过这段影片以及歌曲,谈一谈聂耳创作这首歌曲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作者以一个饱受侵害、被人们所贱视的歌女的角度,发出了沉重的控诉。他深刻地揭示了歌女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这首歌成功地塑造一个在中国三十年代三座大山压迫下,受尽生活折磨而又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
旧中国的歌女是压在社会底层的“弱者”,聂耳对歌女的痛苦生活十分熟悉,他怀着对这些“到处哀歌”“永远飘流”的歌女们的深切同情,写下了这首女声独唱歌曲。歌中用了极其简炼的音乐素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弱女子不平的呐喊和在她们备受摧残的心灵深处跃动的爱国热情。整个作品蕴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被誉为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抒情歌曲的典范之作。
(五)小结作业
1、教师:课堂接近尾声,请学生谈谈收获。
2、课后大家观看《风云儿女》整部电影,并互相交流观后感。
四、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特色:
京剧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可能用一节课讲完,本堂课从选材到组织,能简便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京剧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智取威虎山》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老师演唱两首京剧的歌曲,让学生猜歌名。介绍京剧的历史。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乐队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五、重点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欣赏《穆桂英挂帅》中《猛听得金鼓响》选段,和《红灯记》中《血债要用血来还》选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乐特色。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2、念:欣赏《失街亭》中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很显然,京剧中的念白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对白,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谚“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正是为了强调念白的重要性。念白为“韵白”、“京白”两种,“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韵白”则讲究韵味。念白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除此之外,念白中的语气、语势、需要突出其节奏感,从而增强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总之,京剧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使念白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
3、做:欣赏《拾玉镯》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赏《三岔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京剧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京剧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
六、欣赏《唱脸谱》。
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引起学生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
七、总结和拓展。
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京剧音乐。
高中音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音符,大胆参与音乐“组合游戏”,体验小音符带来的乐 趣,感受音乐创造的魅力;
2、从动画片入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新生入学,对初中音乐还很陌生,用动画片来进行第一课教学,可以说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这样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熟悉的音符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以游戏的形式来学习,更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的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及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学难点:
音符的自由组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教师提问:大家喜欢听童话故事吗?说一说你听过的故事名,或者说一说你最难忘的一个故事。
(用故事导入,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2、“七个小矮人”大家听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和他们一起做做小游戏。(出示:七个小矮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七个音符)
3、游戏:七个小矮人找朋友
要求:找出七个学生,一人一个名字,然后自己组合,站在一起后学生试唱,教师可弹琴伴奏。
4、学生自由探索,感受音乐。
5、学习新歌《地厚天高》
教材选取于大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学生早已十分熟悉,再一次出现在初中音乐课堂,会给学生一种想不到的喜悦。
6、采用试唱法和听唱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学歌曲。
三、展示与表现
1、将学生分组,各小组推选有音乐特长的学生。
2、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展示出来
4、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小组与个别同学进行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不作结论性的评价,但都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教师小结,下课。
高中音乐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分析歌曲,感受其辽阔的曲调,人物真挚的情感,领略音乐与戏剧结合的艺术魅力,进而喜欢中国的歌剧艺术。
2、通过分段聆听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之美,掌握合作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学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难点:
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歌剧艺术?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歌剧作品。
学生自由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16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歌剧。并出现了一大批经典的优秀的歌剧作品。在20世纪初,我们国家也出现了自己的民族歌剧,《江姐》就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作品。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多媒体,并提出问题:歌曲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2、再请同学们进行分享查阅关于歌剧《江姐》与歌曲《红梅赞》的一些相关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重要的任务,奔赴川北,途中闻听丈夫被害的消息,忍着悲痛,拖入战斗,期间备叛徒陷害入狱,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这首歌在全剧中多次出现,为江姐的音乐基调做了全面的概括,是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江姐的唱腔大都由此发展而来。
3、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与学生共同欣赏。
(三)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请学生看着歌词,进行小声跟唱。
跟唱之前,提出问题:仔细看一看歌曲的歌谱,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跟唱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二段曲体,A、B两段的结构相同,都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前三个乐句都是两小节,两个乐段的最后一句都扩充为三小节。A段主要是对红梅性格的具体描绘,B段是对红梅品格的赞美。
2、教师播放A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在听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说出歌曲中的拖腔和装饰音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拖腔手法、装饰音的使用,使歌曲既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歌曲旋律更加细腻朴实,深情而又乐观,韵味十足。更能体现主人公“江姐”柔美的形象与坚韧品质。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歌曲中的拖腔与装饰音。
3、教师播放B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提问学生:B段的曲调与第一段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第二乐段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上在平缓中升调,第二段音调上更加高昂,节奏上更加明快,对未来充满希望,情感也随着曲调上扬而得到升华,不仅赞颂了梅花的品格,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坚忍不拔的品质。
4、完整的聆听歌曲,品味歌词。
(1)完整的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四川民歌的基础为主,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作曲技巧上多用七度、八度大跳音程,二者完美结合,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更显歌曲的磅礴的气势。
(2)品味《红梅赞》歌词。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老师进行讲解,以红梅来象征我们的同志。红梅的生长环境十分凶险,用它来象征着我们革命的艰难与不易。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就设在重庆,也就是在敌人的心脏。红梅生长在最险恶的地方,这就寓意着我们的同志像红梅一样也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人展开斗争工作的。红梅开在最危险的地方,但同时也象征着是凝聚了党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为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下才使红梅具有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傲雪凌霜的品质。
5、再次完整的聆听歌曲,能够哼唱歌曲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歌曲《红梅赞》在整部歌剧中出现了四次,分别通过视频观看欣赏这四次出现的情景,简单的谈谈歌曲出现的场景,感受这一经典佳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分析歌曲,我们感受到了曲调的辽阔清新、明朗刚健,通过歌词的品味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全曲情绪在激情之余又不失抒情。感受这一经典之作。同时也要感受歌剧艺术之美,进而喜欢我国的歌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