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教案【优秀5篇】》
“历史”的意思:“历”就是经历的意思,“史”就是过去的事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年级历史教案【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 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衙门何时设立?”“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高一历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高一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篇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人教版 篇4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复习内容: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复习重点: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内容
复习难点: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自主学习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1、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②战后______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美国的敌视。
2、目的:_____________
3、定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______共产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4、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3月,___________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___________,以扶持和控制__________,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___________组织,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军事行动。
5、影响:①导致____分裂; ②爆发局部“热战”:____ 、_____战争;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总之,使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使世界动荡不安。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东欧八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亚洲四国:蒙古、_____、_____、中国。
2、苏东合作:政治上:苏联帮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经济上:1949年初,在莫斯科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上:1955年5月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正式成立____________组织。
三、两极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__________结束后,初期变现为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_阵营予以苏联为主的__________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__________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__________的解体而告结束。
合作探究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当代国家关系》
材料2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顿演说》材料1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依据材料1、2分析其原因。
材料2中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材料3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比较材料3和材料2,杜鲁门和丘吉尔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材料4 我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4中美国的“支持”意味着什么?为实现该目标,美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材料5 美国应该尽全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根据材料5级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材料6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针对材料6所反映的行动,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伟两级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二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进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简要概括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检测:
1、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
a.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b.意识形态分歧,两大阵营对立
c.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
d.美国居霸主地位,苏联在政治、军事上与之抗衡
2、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是( )
a.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b.镇压各缔约国人民革命
c.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d.统一指挥西方国家的武装力量
3、“马歇尔计划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它( )
a.蓄意将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b.赤裸裸地公开干涉他国内政
c.意图在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d.极力遏制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4、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都是为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d.其目的都是反苏-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推行金元外交
6、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
a.帮助东欧解放 b.成立“经互会”
c.组织“华约” d.进驻朝鲜半岛
7、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军事集团
c.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统一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
8、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出兵朝鲜 ④成立北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①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组织华约 ③接受马歇尔计划 ④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a.西欧各国普遍衰弱 b.冷战局面的出现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d.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46 年秋开始,美国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西欧经济状况又极为严重。… …同时,严重的经济状况又引起社会动乱,法、意、英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法、意共产党威信空前提高。 … … 于是在经过几个月紧张活动后,(美国政府)抛出了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他(马歇尔)宣称:“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材料三]“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他们还秉承美国意旨,决定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来参加讨论,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这样既可以避免遭致像杜香门主义那样的公开号召意识形态战争的批评,又可以将参加与否的责任抛给苏联。 …… 由于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经济资源提出报告,然后拟出欧洲国家统一的经济复兴大纲,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各国泄露本国的经济情报。 7 月 2 日,苏联退出巴黎会议。这样,欧洲复兴计划成了“西欧复兴计划”。
——以上材料均摘自段炳麟主编的 《 世界当代史 》
[材料四]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1)概述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2)评价材料四“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的观点。
雅尔塔体系
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体系的合作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两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
3、战后对德国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对日本法西斯的东京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体系的对抗
1.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格局的形成。
2.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马歇尔计划的制定。
“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构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计划。
3、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性事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是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于197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体系的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高一历史教案设计人教版 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伟大的转折
“-”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结束,中国将向何处去?1978年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讲话和党的一次会议给迷茫中的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展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图片
以上事件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各起了什么作用?
1、形成过程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i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4)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合作探究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1)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
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等等。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第二,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调查研究等方法。第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道
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其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1、提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3、地位和作用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
1、(2012o山东基本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
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010o天津文综)20世纪50年代,-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
答案:D
2、解析:《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板书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2、过程
(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②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创立-20世纪80年代
(1)明确提出
(2)系统概括
2、逐渐成熟
(1)南方视察
(2)中共十四大
(3)中共十五大
3、内容
(1)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评价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
(2)中共面临新问题
2、内容
(1)代表发展要求
(2)代表发展方向
(3)代表根本利益
3、地位: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