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欢迎借鉴。
内容导航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 篇5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
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
5×7=35(人)
7+7+7+7+7=35(人)
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的运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8+5= 9+6= 7+5= 3+1+1=
5+6= 7+8= 8+8= 4+2+1=
2、请帮小白兔找到要拔的萝卜。
34+5 26+32 56+40
96 39 58
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7=,学生试算,交流方法。
2、摆小棒。说摆法。问:一捆几根?捆好的有几捆?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5+7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协商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1与35+37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你觉得应该还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二、拓展运用
1、算一算
2,看看下面藏着几?
26+48=☆4 39+14=☆3 60+39=☆9
37+12=☆9 54+16=☆0 45+8=☆3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 篇5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 学生通过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教具准备:
面具一个,树叶、蜻蜓、蜜蜂、葫芦等图片。面具、透明胶、彩色纸、剪刀等。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尺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教师出示左右不对称的面具: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面具来上课,大家看看,漂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耳朵等都是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半,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后再贴出另一半。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左边和右边是完全一样的?(看出来的)
你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演示两部分完全一样。
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教师小结并揭题:这几个图片,都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并齐读:对称图形。
二. 动手操作,探究对称轴。
1. 剪一剪,议一议。
教师出示一棵圣诞树。问:这棵圣诞树是一个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剪刀剪出一棵象这样对称的圣诞树吗?
生动手剪,教师巡视,选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各一些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请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操作。
说说你想剪什么?用刚才的方法3分钟内剪出一个简单的对称图形,并同桌互相介绍展示。
2. 找一找,画一画。
请观察一下,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一条印、一条线或折痕)
据学生回答,沿一个图形的折痕画出对称轴。指出:这条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板书并齐读:对称轴。
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刚才谁观察到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
谁能出来画画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检查评价。
3. 找一找,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生举例。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对称的物体的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4.猜一猜,折一折。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问:它是对称图形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
谁能演示给大家看?
再猜一猜,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动手折一折。
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猜后,动手折一折,比赛谁折出圆的对称轴多。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你能动手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吗?在纸上画。
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1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才可以找出来啊!
三.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 米老鼠遇到了难题了,你愿意帮助它吗?课件演示:你能一眼就看出他们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吗?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过的一些数字、汉字和英文字母也有很多是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吧!(课件演示)
3.我心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想不想再动手剪一剪?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加上你灵巧的双手,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对称图形来吧,并且画上对称轴后在黑板上展示。(播放音乐)
生剪完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作品?
4. 今天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话想跟它们说吗?
5. 这些对称图形的确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板贴一个对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