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所见》优秀10篇正文

《《所见》优秀10篇》

时间:

夏天的天,孩子的脸。这天傍晚时分的天气变化,正应了这句老话。前一刻还夕阳斜照呢,转眼就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不一会儿又雨过天晴了。这急性的雨来得真是时候,消散了弥漫的炎热,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夕阳的余晖映着斜挂的彩虹桥,真美啊! 大诗人袁枚走出书房,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欣赏着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好不惬意!看,蒲公英一簇簇挨挤着散在小路的两旁,有的已经结了花骨朵,含苞待放的样子,像害羞的孩子用小手紧捂着脸儿似的,有的花朵已经盛开,舒展着黄灿灿的花瓣,引来彩蝶翩翩飞舞;也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儿,白色、紫色、点缀在青草之这次为您整理了《所见》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所见》 篇1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言师采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云深不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

振    蝉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

2、  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  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  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

4、  交流各自收获。

5、  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  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l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  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l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l  指导朗读。

3、  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l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  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

l  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l  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l  指导朗读。

3、熟读全诗,背诵诗文。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振(      )   蝉(      )   忽(      )   闭(      )   骑(      )

晨(      )    弹(      )    物(      )    闲(      )   奇(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附板书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所见》教案 篇2

一、看图导入,找趣。

复习背诵《寻隐者不遇》(指名背诵、齐背)

师:(板书“见”)同学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

生:所见。

师:这里的“见”可以用上什么方法去“见”呢?

生:可以用上眼睛去观察。

师:对,这是“看见”。

生:可以用上耳朵去聆听。

师:说得好!引说,这是——“听见”。

(教师ppt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幅图,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学生观察。

生:我看到了牧童。

(教师板书“牧童”)

师:牧童是指——

生:牧童是指放牧的小孩子。

生:我看到了黄牛。

(教师板书“黄牛”)

生: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

(教师板书“骑”,学生书空)

生:我看到了树。

师:几棵树?

生:很多棵。

师:数得清吗?

生:数不清,是一片树林。

师:树长得怎么样?

生:是参天大树。

生:是高大挺拔的树。

生:树的枝叶很茂密,郁郁葱葱的。

师:树叶的颜色呢?

生:绿油油的。

生:树叶的颜色青翠欲滴。

师:像这样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树林我们可以成为——

生:齐答“林樾”。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木”字旁,都跟树木有关。

师:拿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记住字形。

师:你还有其他的所看,所听吗?

生:我看到了蝉。

师:“蝉”是什么?

生:“蝉”就是“知了”,是一种昆虫。

生:我还听到了蝉的叫声。

师:正在叫的蝉就叫——

生:齐答——“鸣蝉”。

二、初读古诗,读趣。

师: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也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出示《所见》一诗,并范读古诗。

师: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吧!我先读,你们接。

教师读“牧童——”,学生接“骑黄牛”。以此类推。

师生交换读。

指名读,齐读。

三、情景感悟,品趣。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生:袁枚听到了歌声。

生:这歌声是牧童唱的。

师:这歌声怎么样?

生:这歌声很响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振”字看出来的。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生:这歌声也可能很悠扬,悠扬的歌声也会在树林里回荡。

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嘹亮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美妙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欢快的歌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歌声。

师: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

指名读。

师:你还从诗中发现了什么?

生:小牧童忽然不唱歌了。因为诗人写到“忽然闭口立”。诗人发现小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不再唱歌,而且站立不动。

师:小牧童怎么突然不唱了呢?

生:因为他想去抓树上的知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诗人说“意欲捕鸣蝉”。“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师:看来诗人的确观察细致入微,能发现我们发现不了的东西。不仅如此,诗人还特别会表达。你再读诗,看能不能发现诗人抓住什么把小牧童写活了?

生再读古诗,思考。

生:诗人抓住了小牧童的动作,把他写活了。

师:你也有一双火眼金睛。你能找出描写小牧童动作的词吗?

生:“骑”、“振”、“捕”、“闭”、“立”。

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小牧童给读活了。

学生练读。比赛读。全班伴着音乐齐读。

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田老师,因为他能把每一首小诗都编成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你能把今天的这首古诗也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吗?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句编编看。

学生编故事,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反馈。

四、同题拓展,说趣。

师: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呢?

生:活泼可爱。

生:他唱着动听的歌,无忧无虑。

生:他聪明机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呢?

学生背诵,如《小儿垂钓》《四时田园杂兴》《村居》《池上》

师:这里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首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师:比较这两首诗,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这两首诗都是写牧童的,都写出了他们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村晚》里的牧童更加无拘无束,因为他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牛背上,而是“横”在牛背上。

师:你猜猜他在牛背上可能是什么样的姿势?

生:可能是半躺在牛背上。

生:可能是趴在牛背上。

生:也可能是倒着坐在牛背上。

师:多么自由的小牧童呀!哪里还能看出他的自由自在?

生:他吹的曲子也是想吹什么就吹什么,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的。

五、课后创作,想趣。

师:多么令人羡慕的小牧童呀!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快乐自由的小牧童,你心中的那个小牧童是怎样的呢?请你课后学着诗人的样子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古诗《所见》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古诗《所见》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所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11日

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理解寻、隐者、遇

二、听录音,理解。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思考:

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作者和童子)

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

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

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听录音

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理解古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懂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1、指名朗读。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指名朗读,齐读。

2、学习诗句。

①第1、2句:

松下问童子:我在一棵松树底下向一个小男孩问讯。(童子:男孩,这里指隐者的书童和弟子。)

言师采药去:这孩子说他师父出门采药去了。

(言:说)

②第3,4句:

只在此山中:(师父他)就在这山林中。(只:就;此:这)

云深不知处:山上云雾重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深:重重;处:地方)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4体会感情:

①作者拜访友人却未遇上,心情怎样?

②推想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③贾岛是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朋友想必也是位极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他不去做官,却宁愿在山里采药,过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呢?(对社会、对官场不满)

④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背诵:

①再听录音,体会节奏及重音。

②指导朗读,背诵,齐背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读诗句,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学习,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古诗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想象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联系当时的社会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把《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语文《所见》教案 篇6

一、 说教材

《所见》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三、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四、说教学流程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六、说板书(略)

七、总结。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所见》 篇7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所见》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 因为)意欲……,

(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 *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 *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 读

听 吟

想 唱

《所见》教案 篇9

课时目标: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振蝉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

2、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

4、交流各自收获。

5、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3、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

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所见》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1所见

骑黄牛

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