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优秀15篇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优秀15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据分析》是新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第四章用电子表格加工数据”中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工作表的建立,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在整个章节中本课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分析方法的特点与意义。

(2)能运用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需求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利用这些方法所能实现的分析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利用数据分析手段分析数据的过程,感受数据背后所蕴涵的丰富信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情感和从数据中探求信息的意识。

3、教学重点

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4、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分析手段实现数据分析目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是本节课顺利开展的前提,正因为如此教师更要提出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同时不同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水平有差异,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三、教学与学法指导:(重难点突破措施)

1、教法分析

在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材料“校园歌曲卡拉OK大赛”,比较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于是我对这个材料进行加工,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炼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根据歌曲大赛的评分表确立某几个奖项的获奖名单,从而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对歌曲大赛评分表的数据分析为任务明线,数据分析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数据分析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据分析问题。

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 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创设丰富、真实的情境,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成果进行交流,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分析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我还精心设计了学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我还采取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在前面新知识的学习中设计了每个小组必答的任务环节,并为完成得好的小组加分。

2、学法分析

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头脑中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室提供师生互动、交流,给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课堂设计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生活虽然紧张忙碌,但也充实有趣。尤其我们的课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校园歌曲卡拉OK大赛,参赛选手是大展才艺、各显身手啊!比赛结束后,要举行颁奖仪式。评委会设立了几个奖项,其中主要有这样几个:

最佳校园歌手奖

年级优秀歌手奖

优胜年级奖

引入分析任务:根据校园歌曲卡拉OK大赛的评分表来确立各个奖项的获奖同学名单。

假如现在评委会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咱们团结智慧的__,那么对于这样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呢?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 在开始学习前,也要把小组竞赛的规则讲清楚,即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指定完成的任务,由教师任意抽取一名小组成员代表该组答题,完成的好则加分,否则其余各组作补充并赢得加分机会。通过此种竞赛方法,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数据分析任务的完成:

1、评选最佳校园歌手:

公布评选规则:按照得分高低对选手进行排序,得分最高者为最佳校园歌手。

在开始排序之前,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何用简捷的方法快速找到得分最高的那位选手,通过研究分析方法,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思考分析的方法和习惯。

针对这样一个相对来说很简单的任务,教材中针对排序按钮的使用有详细的实例步骤,并且学案中也有方法的提示,所以学生参考学案和课本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这个任务让学生学会了排序按钮的使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课本、学案等进行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然后教师抽选学生上台演示即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成果,学生演示完成后,教师为其所在组加分以示奖励,也在暗示学生每个人的努力都会给本组赢得荣誉,时时刻刻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评选年级优秀歌手:

使用“数据/排序”菜单项完成。

在教材中有一个“试一试”的小栏目,这第2项任务就是我根据它而加工得来的。它其实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数据/排序”菜单的使用在教材中并没有详细涉及,但这是排序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同时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把“数据/排序”菜单的使用也当成了一个重点来讲解。由于这个任务涉及到两个关键字的复杂排序,所以我就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和学案展开组内合作探讨、以优促慢、共同进步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抽选学生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该任务的时候故意把活动单元格置于数据表之外,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以加深学生对定位活动单元格的印象。

3、筛选任务:

虽然筛选在这个任务链中并不能确立某个奖项的获奖名单,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分析的方法。于是通过查找各个年级优秀歌手信息的不便,引出筛选的意义:通过筛选,缩小数据的观察范围,有助于我们发现某一特定范围内的数据中所蕴涵的信息。

教师演示筛选3年级选手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左边的行号,让学生明白筛选并不是删除不满足条件的记录,而只是暂时将之隐藏了。

教师演示了一个简单任务后,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筛选出3年级选手中得分在40以上的选手信息。这就用到了自定义筛选条件的命令,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之所以在本堂课中提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利用筛选的方法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必然有很多复杂的数据处理任务,也必然会用到自定义筛选。当然由于时间关系,在本堂课中把这项内容引入进来,但并没有针对筛选条件如何定义展开深入讨论,而是留给学生课下思考,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自我提升的问题,并且也为下节练习课做好了铺垫。

4、评选优胜年级:计算每个年级的平均得分,确定优胜年级。

由于分类汇总是这三个数据分析方法中的一个较难的方法,所以我先采用了教师讲解加演示的方法。首先讲解分类汇总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首先将数据分类(排序),然后再按类进行求和、求平均、计数等汇总统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该任务应该按照年级进行分类,并强调在分类汇总之前,必须先按分类项目对表格数据进行排序。接着教师演示该任务如何进行分类汇总。为了让学生巩固练习分类汇总的方法,接着教师又为学生提出了一个分析任务:比较男选手和女选手的平均得分谁更高。并且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巡视检查,找到一个在分类汇总之前没有进行排序的学生的操作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学生们帮助分析和查找出现该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分类汇总之前进行排序的印象。

5、巩固练习:

通过对校园歌曲大赛评分表的分析后,学生也掌握了三种数据分析的方法,这个时候我及时让学生通过一组连线题对这三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加以总结。

然后以某校运动会成绩表为材料,由教师广播对所需信息的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给出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

所需的信息要求有:

比较各班运动员的平均得分;(分类汇总、排序)

铁饼的最好预赛成绩多少米;(筛选、排序)

通过以上这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及时全面地总结巩固,从而让学生在当堂课中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下面的小组竞赛做好了准备。

6、小组竞赛

综合利用三种数据分析功能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处理某班跳绳成绩表和我国部分城市月平均气温表,并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开展小组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对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和习惯,增强集体凝聚力。

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分别奖励相应分值。

7、利用排序对各组成绩进行总结评价,在这儿把本节课所学的排序方法立即应用到对小组竞赛成绩的分析中来,也在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体会。在这儿,可以让获胜小组谈他们成功的方法和体验,同时让落后的小组谈经验和不足。通过总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如何学习。学生填写学案上的自我评价表,学会自我评价。

教师结束语: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学习了数据分析的几种方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但这只是我们学习数据分析的开始,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数据表格,要真正掌握其数据分析的用法,还需要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加以应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8、作业

思考并收集生活中哪些数据可以整理成表格形式,对于这些数据可能会用到哪些分析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去,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一种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小组竞赛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的设计上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中的内容,但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尤其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在课的具体实施中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信息和文化素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上。整个课的结构有情景导入、新课教授、总结巩固等环节,相对来说较为完整。但本课在具体实施后,我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主要有:

1、本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以前所学没有很好地加以结合利用。本来打算在开始学习数据分析之前,让学生利用函数或公式计算出每位选手的总得分,并在中间的新授部分利用填充柄填充名次,但考虑到对学生的不了解,所以在设计时尽量避免涉及到以前所学内容的部分。

2、课的容量太大,以至似乎面面俱到,但每一个知识点处理的并不透彻。学生容易产生更多的疑问,同时在课的时间把握上不好控制。

3、重点、难点不突出。三种数据分析方法在具体讲授时用力均匀,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重点和难点解决的过程来。

4、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对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应加强探究。

㈤巩固与提高

1、为自己的小论文增加页眉与页号。

2探索如何应用纸张类型自定义功能制作一份简历卡。

3、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印自己写作的文章。

4、为同学打印2页空白稿纸(推荐使用WPS软件)。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在Word的中的页面设置,通过教学发现,同学们对页面设置能够很好的掌握。

但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页眉和页脚的设置,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因此也比较不容易掌握,因此在下个班级的教学中,要把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加重对页眉和页脚的设置上。对于这个班级,在下周的课节中要拿出一点时间来重点强调一下页眉和页脚的设置。

第3节制作图表

(1)教材分析。

利用图表直观地呈现数据,不仅仅只是数据的一种形象描述,更重要的是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到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总体的结构特征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是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制作图表是电子表格软件一项重要的功能,它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本章的重点。但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制作图表的技术方法的同时,应该最终落脚到技术价值的体现上。作为本节课的技术价值,就是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因为我们制作图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数据中的价值和规律。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对Excel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了运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编辑、数据的统计计算等操作能力。另外对学生来说,用图表描述数据的方法是不陌生的,在地理、数学课上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图表知识,对用图表表达数据的优势也有了一定的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利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数据;了解各种图表的作用和适用环境;能够根据问题需要,选用合适的图表开展分析和研究。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从分析气候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利用电子表格制作图表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各种图表特点与作用的分析比较,增强学生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本节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配合使用演、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利用EXCLE实现数据图形化表达的便捷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恰当的运用数据呈现形式,从分析数据到发现、探寻事物本质、规律的洞察能力和客观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通过两组数据分析龙口市气候特征,引出图表分析数据的优势,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初步探索,了解主题

通过比赛使学生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实效性。采用自学法,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学以致用实验主题

学以致用,开阔学生思路。结合地理学科中的知识解释结论,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学科整合能力,加强了知识的联系。

环节四:拓展练习,实践应用

结合事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发现数据间隐含的信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精彩片段

片段一:在初步探索,了解主题环节: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和地理课上都画过统计图表。我和学生做比赛,看谁制作的折线图又快又准确又美观。我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表。结果当然是我胜了,我趁机说明将我们学到的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现实生活用中,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开始设计时,在此处我直接用电子教室演示用EXCEL制作图表的过程,但在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我用电子教室广播时意见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参照课本的步骤试着自己制作图表,结果表明学生的自学效果很好。于是我找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评价。学生制作的图表往往不是很完整,我趁机在此处设置一个探究问题:“如何修改和完善图表?”通过问题的探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探索并总结操作规律。并要记住这个右键快捷菜单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便捷的操作命令。

通过这次实例,我深刻了解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去总结、探索,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素质。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自我反思

⑴、本课主要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理念,课堂设计主要整合地理学科、数学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知识内部的整合。

⑵、导入部分运用对比的方法,体现图表表达数据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⑶、本节课以“分析龙口气候特征”为主线,让学生在用图表分析龙口气候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掌握制作图表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信息,提升学生分析、运用图表的能力。

⑷、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拓展练习环节,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合理运用Excel图表表达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分析图表数据,挖掘图表中隐含的信息。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四节应用图表

导引

1、在文章中应用图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

2、在文章中应用图表还有哪些优越性?

第一环节依据图表

分析问题

1、如果在文章中插入的是柱形图,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从事物的数量多少关系进行分析,如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多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在文章中插入的是折线图,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在某个时期内上升(或下降)了多少,为什么?。

3、如果在文章中插入的是饼图,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谁占的比例最大,谁占的比例最小,占的比例大的有哪些,原因何在?。

第二环节插入图表

1、插入图表时,要执行“ ”菜单项。

2、如果要插入已有的图表,需在“对象”对话框中选择“ ”选项卡。

3、当图表插入到文档中后,拖动图表周围的编辑点,可以调整图表的。

4、如何设置图表的版式?

5、如何修改已插入的图表中的数据?

6、探究:嵌入式图表与链接式图表的区别是什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2

一、课程设计:

记忆是人将感官输入的信息加以保持,并在一定的时候将这种信息重新撮出来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重现三个阶段。记忆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认知能力,通过后天的训练,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就能使记忆力有所提高。人在10—17岁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在18岁时可达到记忆力发展的最高峰。由于记忆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极端重要,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记忆力的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力情况

(二)知道一些记忆规律,初步掌握几种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三、教学方式:

(一)心理测验

(二)操作训练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记忆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记忆力评估: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记忆力评估问卷,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答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记忆力状况、自己使用的记忆方法,以及什么记忆方法更好。

第二课时

一、活动准备

1、故事引入"2分钟"

"记忆出众的张安世"—张安世是汉武帝时的一员大将,他文武双全,记忆超群。一次,学馆里丢了几箱书,汉武帝又急着要看,有人便推荐张安世去给汉武帝背诵,张安世果然全都背了出来。后来,书找到了,拿来与张安世背诵的记录一核对,一字不差。

2、基础知识:记忆与记忆规律"6分钟"

①记忆是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过程。

②记忆规律

1、先快后慢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图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P10)

遗忘是有规律的,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被遗忘最多,遗忘率达55.8%,保存量仅为44.2%;

一个月以后的保持量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说明了遗忘是先快后慢。

2、识记有意义的事物不易忘记,与原有认知结构有关

3、识记处在中间部分的材料容易忘记,由于受前后材料的`干扰

二、记忆能力训练"18分钟"

(一)再认能力评估和训练:向学生一一呈现第一套单词卡片,让学生记住。每张卡片出示时间约为2秒,卡片之间间隔时间为2秒。第一套材料祟完一分钟后,将第一套卡片和第二套卡片合在一起,以出示时间3秒、间隔时间2秒依次向学生出示。叫学生作出判断,哪些是已经看过的,哪些是新出现的。记分方法:全对得100分,计分公式: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分数= ×100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二)数字—汉字配对作业

先将数字—汉字配对材料展示5分钟,让学生识记。休息1分钟,再展示数字,让学生配上汉字。正确匹配一对得10分,满分为100分。

(三)意义记忆能力训练,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故事"猫号",后由学生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讨论从记忆规律和训练中得到什么启发,4人一组,各小组代表轮流参加全班交流。 "15分钟"

四、教师归纳,要点如下:"5分钟"

1、充分利用意义识记

2、排除记忆内容间的相互干扰

中间内容多复习几遍;分散记忆、转换记忆,造出更多的头尾来;利用清晨、晚上临睡前的时间

3、进行尝试回忆;边看边记,勿只看不记

4、尽快复习,减少大量遗忘

5、善于遗忘,忘记无关紧要的东西

6、善用记忆术

联想法、形象法、谐音法、口诀法等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3

课题:《计算机操作基础课 认识键盘》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自编教材,主要讲解键盘历史渊源、四大分区以及其中基本键区的使用。是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前提。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学习的对象时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刚升入初中,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对键盘操作比较熟练,但有的太不熟悉,即使比较熟悉键盘的同学也不是那么全面了解,所以让同学们认识键盘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1、了解键盘的发展史,使学生产生兴趣;

2、了解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规律;

3、了解基本功能键的使用;

4、了解盲打等打字方法;

5、通过认识键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键盘的历史由来和认识并使用主键区

教学难点:各功能键如shift、enter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回一下之前学的电脑的输入设备有哪些?

(鼠标、键盘、扫描仪、麦克风、摄像头、手写板、光盘磁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就关于其中一个输入设备,是哪个呢?

老师说一个谜语,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出来。

有户人家真奇怪,房子区域分四块

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

有的成员多,有的成员少

别看他们不起眼,少了他们真麻烦

(打一个电脑的输入设备)

对,今天咱们将要学习的就是键盘。

板书: 第七课 认识键盘

二、历史引入、激发兴趣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一座呢?(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那世界上第二的山峰是哪一座呢?(昆仑山乔戈里峰)

(引入)就像大家都了解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1946)却从来很少有人去注意键盘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如果说cpu是电脑的心脏,显示器是电脑的脸,那么键盘----就是电脑的嘴。是他实现了人和电脑的顺畅沟通,就是那么重要的一个小东西,它所受到的关注却很少,常常被大家忽略。

好了言归正传。谁告诉我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1946)所以随着电脑的出现,键盘也在1946年应运而生被发明出来对不对?(错!)

板书: 1、键盘之历史 1714 1868 克里斯托夫

其实键盘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开始相继有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发明了各种形式的打字机,最早的键盘就是那个时候用在那些技术还不成熟的打字机上的。直到1868年美国人“打字机之父” 克里斯托夫·肖尔斯 获得了打字机模型的专利并取得了经营权,这个时候便开始出现了现代键盘的实用形式和首次规范了键盘按键即“QWERTY”键盘。

三、认识四区、侧重主键

了解了键盘的历史之后,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刚才的谜语:有户人家真奇怪,房子区域分四块。谜语中的房子区域分四块是哪四块呢?今天的第二个知识点:键盘的四个分区

板书:2、键盘的四个分区

这个键太小了大家看不清楚,老师大概把手中的键盘它画下来。

好,老师已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了四个分区。

它们分别是主键盘区,功能键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

跟着老师重复一遍:

很好。那谁知道,在这四分区中,那个分区是我们最常用的呢?(主键盘区)

对,顾名思义的,最主要的分区就是主键盘区。

板书:3、主键盘区

#拼图#现在我们是不是拥有一块完整的主键盘了呢?#补缺键#

主键盘又叫基本键盘区,它由数字键,字母键,符号键和基本功能键组成。

这节课我们先重点来看字母键。我们从左往右来看,QWERT,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了,为什么这些字母顺序会是QWERT的排序呢?为什么不是按照字母表ABCDE的排序呢?是因为这样的排序方便我们打字对不对?(错!)

#大家大胆的猜一下嘛#

其实,和方便我们打字,提高的我们打字的速度这个说法正好相反。它是为了减慢我们的打字速度。

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的机械工艺不够完善,使得键盘的各个字键在击打之后回弹的速度很慢(动作示范),一旦打字员的打字员的打字速度太快,旧容颜易发生两个按键卡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工再很小心的把他们分开,严重影响了打字的速度。

为此,制造键盘的公司,也就是之前所说克里斯托夫的公司也就遭到了大量的客户投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和设计师可是伤坏了脑筋。终于他们决定,既然我技术就摆在那里无法提高,那么我就想办法来为难打字员好了,把键盘上的字母排得乱七八糟很难打字,让你们打不快。

我们看到F和J下面有两横红线,其实是两个突起的横杆。这是咱么食指的位置,下节上机课的时候老师会再跟你们强调。

他们把最常用的O、S、A安排给了最笨拙的小拇指、无名指,把使用频率较低的V、J、Y等字母却由最灵活的食指负责,于是,这种“QWERT”键盘就诞生了。

直到现在,无论如今的工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多么成熟的地步,后人再发明多少合理的排序方法,都无法推广沿用,可知社会的习惯势力是多么强大。

四、模拟感受、初识盲打

这样的键盘布局真的非常没有效率,有时候为了打一个单词,我们需要常常上下往复的移动我们的手指。

兵来将挡,在1888年的时候,一个叫马加林的打字员发明了“盲打”,把打字速度提高了三倍以上,后来专门发展成了盲打技术。(加加林----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

板书:盲打?

什么盲打呢?好,现在请大家闭上双眼,开始想象一个你最熟悉的键盘,可以是你的手机拨号键盘,可以是你家大门上密码锁的键盘,你是不是闭着眼睛也也能输入密码或拨通号码呢?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输入110。

好,大家都非常认真做的非常好。这就是盲打技术,只要记住键盘就可以。

今天的作业就是自己下去,像老师一样,把主键盘区画出来,最好把它背下来。

五、双字符键、功基本能键

我们现在来看绿色标记的数字键和符号键,他们和字母键有什么区别呢?

对,它们叫双字符键。

板书: 双字符键

我们按这个键显示出来的是什么?是数字1还是感叹号?

对,在默认的情况下,双字符键优先显示下半部分的字符。

那当我们要用到感叹号井号时是要怎么做呢?

这就要用到刚才我们XX同学补上去的shift换挡键

对,先按住shift键不放,再按需要的双字符键。

像shift这样需要按住不放需要配合别的键使用的基本功能键,还有ctrl 和alt

它们中间的开始键和电脑桌面上的“开始”是一样的功能。

长相最特别的回车enter键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确认输入的执行命令,第二是在文字处理中起换行作用。大家应该没有见过打字机,打字机有一个部件叫“字车”,每打一个单词“字车”就向前移动一截,当打满一行字符之后,打字的人就要推动字车到原来的位置。老师也只在电影里见过(动作),这个动作就叫回车,后来键盘发展出了能自动回车的键。(回车上的箭头符号)

我们的tab键和大写字母键转换键将在下节课的上机练习中和大家详述。

最后再让大家猜一个谜语,键盘里的那个键最帅呀?

下节课老师将带大家认识除了主键盘区之外的F家族功能键区和光标键区还有小键盘区。

大家别忘了画主键盘区的作业。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插入剪贴画的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处理图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编辑文档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插入剪贴画。

2.插入图片文件。

3.设置图片格式。

【教学难点】

设置图片格式。

【教学方法】

自学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的图片素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一些图文混排的样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

1.插入剪贴画

(1)插入剪贴画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插入图片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在“病毒”文件中插入名为“计算机”的剪贴画。

针对将插入的剪贴画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教师提出设置图片格式问题。

(2)设置图片格式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设置图片格式(图片与文字环绕方式)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①按照所示的样式设置“计算机”图片的格式;②试一试,选择其他格式会产生什么效果。

2.插入图片文件

(1)插入图片文件

教师布置任务:自学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文件,插入到“病毒”文档中。

教师要求学生小结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

(2)设置图片格式

教师提问:利用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插入图片后,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与设置剪贴画格式的方法是否相同?

三、课棠练习

1.完成书第119页练习1。

2.在“奥运——20xx”板报中插入剪贴画和自己绘制的图片。

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学生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强调:插入剪贴画和图片文件的方法基本相同,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也相同。

五、布置作业

输入一篇文章,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修饰并插入图片。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5

出示“金山打字”程序,并让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金山打字”程序中,都有生么样的事件发生,请学生阐述讨论结果。

教师做补充分析

任务一:程序运行分析

首先让学生操作完整的易语言“打字练习”程序,并分析其所发生的事件及过程,教师帮助分析讲解。

任务二:窗口界面分析

通过上面的事件和过程分析,让学生再次分析本程序的启动窗口界面中应包含哪些组件及元素,教师帮助分析讲解。

教师演示在“窗口界面中”加入本程序所需要的组件及元素。

任务三:程序数据类型及代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各个子程序进行分布步讲解。

1、“开始”按钮被单击子程序

通过分析代码,教师讲解逻辑变量“进入循环=真”、“按钮1、禁止=真”。

重点讲解事件“处理事件()”和“延时(100)”

2、“停止”按钮被单击子程序

通过分析代码,讲解逻辑变量“进入循环=假”、“按钮1、禁止=假”。

在这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对照上一部分的逻辑变量进行相似性分析。

3、按键盘字母键的过程

这一部分教师应该重点讲解“按下某键”事件,和实现判断按下程序中A、B、C、D的某键。

1、知识目标:

(1)掌握知识窗中输入数值型数据的规律;

(2)巩固数据录入方法。

2、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excel窗口中数值录入的规律的基本操作。

3、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书本习惯的培养,逐步增强学生利用书本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对比、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3)利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

1课时

重点:数值型数据的规律

对比法、任务驱动法

软件excel

(广播):打开上节课输入的。“初一(5)班学生信息表”点评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书本中的知识理解和不看课本现象:

p20小博士:光标键、回车键、tab键、esc键的功能与作用;可以减少你既抓鼠标又敲键盘的忙乱,那么使用键盘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加快输入。

p20金钥匙:它会告诉�

p21小博士:讲到了使用“填充柄”填充的方法,快速录入的又一方法。

p23小博士:它告诉你“输入的内容较长时怎么办”困惑?

还有大家细心度不够,当你的工作表比较多时,可以通过工作表名了解表中的内容,大家没有更名。

因此大家在今后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课本的知识一定要认真看书,搞明白后,观察好后再动手,不要埋头苦干、蛮干,要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在文本型输入时,“出生日期”列上出“xx#”现象,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不停改,还是原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数值型数据的输入。

任务一:大家打开课本p26的“知识窗”了解原因,并验证知识窗内的规律。

学生动手实践……

练习一:完成下列数据的录入

+12364 -235 12345678000 0、023% 1/8 $34000 ¥1234560000

点评练习:

1、深入体会文本型与数值型的数据的区别:

数值型:12364 -64完成计算结果:12300

文本型:+12364 -64不能进行计算

2、明白生活中财会数据的分隔:12345678000应12,345,678,000

3、理解计算机语言的表达形式:

输入:1/8结果是1月8日

课本中表达“0 1/8”:0后应是空格输入后才为1/8

4、录入时键盘技巧:¥ $这两个符号用插入特殊符号可解决,键盘更快些。

在中文输入法中中文标点符号状态下(shift+4键)结果是¥

英文标点符号状态下(shift+4键)结果是$

5、科学计数法在数学领域与计算机领域中的不同表达方式:

1×104 1e+4

1×10-4 1e-4

6、出现“####”是列宽不够,可以改变列宽。

任务二:结合课本p25方法完成p24的成绩表,注意录入的技巧。

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出现问题:“数学”这一列输入后是日期型,可告诉学生原因以及方法。

学生小结本节课中的小知识点……

教后记:

当我发现上节学生为了“xx”现象频繁地更改单元格内的数据时,学生的心理上感到困惑比较大。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我上本节课成功之处:

1、以练习促学:布置练习完成单元格及工作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看书或互相交流,没有看到学生“等着吃”的现象,这种积极的心态也感染了我,同时在处理练习时学生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如练习4中的地址,他地址输入到相应的单元格中,既直观又好理解;在练习7中的操作使用多种不同方法是我没有料想到的。这是我尝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的一种,我认为比较成功,今后也可以推广的方法。

2、设置问题障碍:使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情趣高、效果比较好,知识牵移比较巧妙。

3、区别与拓展:对“信息”与“数据”知识的拓展比较满意,扩大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4、通过找不同学习excel窗口时,随机说了几道题如234+548=256*652=的计算题让学生找不同并用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发现很容易记住“编辑公式=”的用法,这对今后数据处理有很大的用处。

5、内容衔接比较紧凑。

不足之处:

1、“信息与数据”知识的拓展时间掌握不好会影响下面知识的进展速度。

2、“了解excel窗口,并区别与word窗口不同处”学生实践区别完成后,学生讲解与展示时间太长也影响进度,在另一个班我进行对比区别,让学生和我的进行比较,注意自己没有发现的,这样效果比较好。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插入剪贴画、文本框和自选图形的方法。

2、学会运用Windows录音机给幻灯片插入声音。

教学重点

掌握插入剪贴画、文本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插入自选图形,并运用Windows录音机给幻灯片插入声音。

教学准备

计算机教室、演示用幻灯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多媒体技术给信息技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你知道什么是多媒体吗?

其实多媒体通常是指记录、展示、传播信息时使用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组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在幻灯片中加入更多的多媒体元素。 学生自由回答。

插入剪贴画 上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假如计算机中没有存储图片,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图片的问题?

PowerPoint和Word中插入剪贴画的方法相似,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仔细观察"动手做"的最终效果。运用学过的插入剪贴画的知识进行"骆驼和羊的故事"标题页的制作。

学生作业展示。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看书自学操作。

插入文本框和自选图形

1.引出文本框

这是一则关于童话故事的幻灯片,光有标题当然不行,你觉得还应该要有哪些内容?

一则好的故事幻灯片,文字和图片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请同学们插入一张新幻灯片2,在上面试试输入文字。

能不能像在Word中直接打字?(不能)

和周围的同学商量商量,再试一试,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文字输入的问题。

2.插入文本框操作

对!就是文本框。在Word中我们学习过文本框,你还记得文本框的类型吗?(横排、竖排)

请你用插入文本框的方式再次尝试在幻灯片2中输入22页的示范文字(骆驼和羊碰到一起,一个说高好,一个说矮好,谁也不服谁),并自学课文22-23的"继续探究"将文本框进行适当的修饰。

3.引出自选图形

出示一张插入了图片的幻灯片(骆驼和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小动物的语言最为合适呢?运用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就最为合适。

4.插入自选图形操作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3页,自学"动手做",为小动物增加表示语言的"自选图形"。 学生自由回答。

他们说的真棒!如果在幻灯片中能留下他们的配音,该多好!

你觉得PowerPoint能实现这个愿望吗?请你迅速浏览所有的菜单,找一找有没有相关的命令。

对!插入→影片和声音

2.插入声音操作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5页,自学"动手做"录制声音。

汇报: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成功的秘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关键性步骤、关键性词语进行板书。)

3.巩固练习

你愿意再试一试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完成"练一练"。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教学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制作了一则关于"童话故事"的幻灯片,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计算机分类与计算机文化

教学目标:

理解计算机分类,掌握计算机文化的特性。

教学流程:

步骤一:阅读

步骤二:讲解&板书

1、计算机分类:

可分为通用机和专用机;数字机和模拟机

2、计算机文化:

因计算机应用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形成的新文化形态。

步骤三:总结

涵盖计算机分类和计算机文化

步骤四:练习

1、计算机如何分类?

2、何为计算机文化?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对简单的任务进行分析和画流程图,掌握“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功能;

学会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启动电机”模块编写程序,驱动左右电机,并掌握模块参数的设置方法以及左右电机的驱动方法;

尝试机器人的搭建及程序设计。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使用“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来使机器人前进、后退和转向;

理解机器人行走的方向、左右电机转速差异与机器人转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知识的思维模式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兴趣;

在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

【教法选择】

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1.“移动”“延时”和“停止”模块的使用;

2.机器人编程软件中的顺序程序结构;

3.机器人的搭建及左右电机的设置。

【教学难点】

1.“移动”模块的使用,在设置不同参数时,可表现为“前进…后退”“向左转”“向右转”“延时”模块的作用;

2.左右电机的设置与机器人转向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展示A城与B城的位置图片。假设小明同学住在A城,小华同学住在B城,A城和B城之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现设计一个机器人邮递员要从A城出发,直线前进,准确到达目的地B城,完成送信任务。你该怎么设计这个机器人呢?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思考问题,制定学习目标。

二、展现目标,引入任务

教师活动

1.通过生活中邮递员在城市间的行走作为导人,轻松自然地引人了学习目标,给学生提出问题,布置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2.基本的机器人的搭建,为学生展示搭建好的机器人,演示一个发电机及轮胎的安装,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其他发电机的安装。

学生活动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以及搭建好的机器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安装发电机的任务。

三、自主学习,任务探究

教师活动

1.机器人行走软件部分——程序的设计,此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从基本的打开软件运行平台到简单流程图的组成,教师要一步步详细演示讲解;

2.布置任务一(完成机器人走直线)。

学生活动

基本机器人知识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机器人走直线的任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思考机器人转弯行走的可能性及可操作性,重点讲解左、右发电机的设置以及“移动”“延时”等模块的参数更改;

2.演示下载程序到机器人中的步骤。

学生活动

机器人转弯的工作原理及程序下载的方法,分析机器人行走的程序设计。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小组内解决;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利用教学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活动

1.欣赏作品,自评、他评;

2.完成“博弈舞台”中的任务;

3.记录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4个班及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从总体上看,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仅有小部分同学操作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由于每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再加上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热衷于游戏,在学习上懒惰、怕动手动脑,对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概念及操作要领不加强与巩固。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上要努力克服困难,充分利用现在条件,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多策略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导到系统地学习上来的。

二、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的。

2、学会正确的启动和关闭计算机,掌握WindowsXP的最基本操作,会使用键盘和鼠标,会使用写字板或记事本进行中、英文的输入。

3、学会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会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信息的收集和下载方法,养成良好管理信息习惯;体验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安全意识。

4、了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会对文本进行编辑;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

5、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6、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掌握更多更广的微机知识,技能和技巧。感受到创新的喜悦,并能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写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内容与现在本地七年级学生信息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有要针对性重新设置教学内容。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在网特网上浏览信息,获取与管理信息;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常用操作等,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加强上机操作练习,领会使用技巧。

四、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确定教学研究内容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基本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

1、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划分好课时、进度,注重教材研讨,灵活恰当地处理好教材。

2、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组织好上机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高效地上好每一节课,保证学生课课有收获,真正学以致用,掌握好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得力工具。

3、计算机教室。建立计算机教室的管理及使用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保证学生学习使用的机器完好无损,以使基尽可能大地发挥作用。

4、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看几本计算机报刊杂志,或通过老师摘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各班成立兴趣小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组长做好记录,各小组间可展开竞赛,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微机的兴趣与热情的。

5、抓好优生优培工作,重点培养特长生,积极参加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并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加强业务教学能力的。

六、教学措施

1、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主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例子,如有关的生活实例或优秀的学生作品等,通过学习可以轻松完整地掌握新知识和把示例作品做出来,并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学习一些操作技术与技巧的。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操作的技巧。

3、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并把评价作为促进教与学的一种手段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

4、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将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明确两种不同的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的方法。

2、应用上节所学设置艺术字的大小、位置及文字的绕排方式。

3、利用艺术字工具栏对艺术字进行填充颜色、改变形状、式样及旋转角度等更多形式的变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出示任务

常言道:看报看题。我们常见的报纸、杂志上的标题都很醒目、美观,课本、练习本的封面上的标题是这样,街头的广告字等更是如此。我们能不能如这节课开篇的日记中所说的那样,在Word文档中做出这样的文字效果来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我们的日记设计一个的封面——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板书课题)。

(二)实施任务

1、引导探究:

探究问题:(出示)

(1)如何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 还有别的方法吗?

(2)我的word窗口中怎么没有“绘图”工具栏?如何打开它?

(3)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4)怎样移动艺术字、改变它的大小、设置它的文字绕排方式?

(5)想把艺术字的文字由“日记本”改成“笔记本”怎么办?

(6)我对艺术字的式样、颜色不满意,能换换吗?怎么换?

(7)春节人们常贴倒“福”字,意喻“福倒了”。你自己能设计一个倒“福”字吗?

(出示:快行动!相信自己能行!)这几个问题,相信大家能自行解决。下面你们分头行动,边看书边操作,尽快靠自己的理解和尝试去探究方法步骤,看谁做得又好又快。

学生尝试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带共性的问题和应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2、让有体会的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师生共同关注操作过程,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统一认识。

3、引导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三)升华任务

让学生以《我的家》为题,设计并制作一份有艺术字的小报。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篇11

贺卡制作要求:

○贺卡主题:圣诞贺卡、元旦贺卡、春节贺卡等;

○文字内容:与主题相扣的祝语、心言等;(圣诞快乐:MerryChristmasDay;新年快乐:HappyNewYear)

○图案色彩:颜色搭配和谐,色彩过渡自然,与主题氛围相应;

○版式设计:贺卡的总体效果,最体现贺卡感染力的地方。

贺卡操作要领:

○页面设置:文件——页面设置(“纸型”建议用“大32开”横向或纵向)。

○图片:插入——图片——剪贴画或来自文件(供选图片在“网上邻居——学案资料——贺卡制作”里)。

○艺术字:插入——图片——艺术字。(主题、横幅、重点话语等)

○文本框:插入——文本框——横排或竖排。(祝福语、自己的落款、签名、日期等)

注意:○不管是使用了什么,都要对其版式、填充等进行调整。(方法:选中它,右键——设置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格式——版式或颜色与线条等)

○还可以在相应的浮动工具栏中调整,如图片的透明色、裁剪等。

○多个对象重叠时,注意“叠放次序”和“组合”。

重点推荐技巧:

○灵活地应用各种自选图形(特别是“星与旗帜”、“流程图”、“基本图形”),重点在于“设置自选图形格式”的填充效果。

○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以方便移动。(注意:放于文本框里的图片的某些“设置图片格式”选项是不可用的,比如“版式”)

你还可以使用:

○使用背景:格式——背景——单一颜色、填充效果、水印(视情况使用其中一项);

○使用主题:格式——主题(选择某一主题后,右边会有预览,如果是显示需要“安装”的则说明本类主题为安装,不可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计算机分类与计算机文化

教学目标:

理解计算机分类,掌握计算机文化的特性。

教学流程:

步骤一:阅读

步骤二:讲解&板书

1、计算机分类:

可分为通用机和专用机;数字机和模拟机

2、计算机文化:

因计算机应用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形成的新文化形态。

步骤三:总结

涵盖计算机分类和计算机文化

步骤四:练习

1、计算机如何分类?

2、何为计算机文化?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3

课题:收发电子邮件

授课人 蒋宗良

班级:初一(2)斑

教学目的:

1、认识电子邮件

2、学习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

3、掌握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重点:制作电子邮件,收发电子邮件,附加文件的邮件。

教学难点:收件人地址,电子邮件是否发出。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课

上节课我们浏览了internet网,看到了许多好的网站和漂亮的网页,也下载了部分软件和文章。我们怎样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同学、朋友和亲人啦?又怎样让他们得到啦?有什么办法?(打电话、写信、电报、传真、传呼等)有没有一种既有打电话的快速,又有信件的通讯方式啦?那就是电子邮件。

二、 讲述新课

一)、基本知识

1、拨号上网

2、启动outlook Express

3、认识outlook Express界面

1)、文件夹窗口

2)、邮件主题列表窗口

3)、邮件预览窗口

二)、发电子邮件

1、制作电子邮件

1)、单击“新邮件”

2)、认识新邮件窗口

①收件人:

格式: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域名

如本校:stuX@local

如国际:teacher@ jzl@

②“抄送”和“密件抄送”亦同上述格式一样。

③“主题”可自己命名

如:信件、通知

④“正文”书写要表达的内容

3)、附加文件

方法:插入――附件――选文件名――单击“附加”

注:可附加别的软件编的文章,图片、软件等。但收件人方必须有该软件。

4)、保存电子邮件

方法:文件――保存――草稿

5)、发邮件

①方法:单击工具栏的“发送”

②论证邮件是否发出

方法:单击outlook文件夹窗口的已发送文件夹。如已发出,则显示该信件。否则,单击发件箱,选定该邮件,单击“发送和接收”发送该邮件。

6)、实习操作

①告诉学生老师地址jzl@local

②让学生给老师发邮件一封

三)、收邮件

给学生演示收他们邮件的方法:单击outlook工具栏“发送和接收”按钮。

四)、浏览邮件

方法:

①单击outlook文件夹窗口的收件箱,单击浏览的邮件,可在邮件浏览窗内浏览。

②双击邮件列表窗的电子邮件,可打开要阅读的'邮件。

③双击附加文件邮件,即可打开该文件。(必须有该附加文件的软件,如文本word、解压缩软件等)

三、 实习操作

任务:

1、同学互相收发电子邮件。

2、老师向部分学生发电子邮件,要求回复。

3、向全班同学展示部分学生接收的邮件及附件。

课后小结:

本堂课抓住了学生想发电子邮件的这一兴奋点,不段的贯川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相发邮件,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4

在线制作APP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APP的制作方法。

2.通过体验离线和在线制作APP,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制作APP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制作一个漂亮的APP,难点是APP的发布。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1课时。

本课的内容是在线制作APP,要求电脑能够上网。如果电脑不能够上网,或者网速很慢,建议还是继续用上一课所用的软件离线制作APP。

在线制作APP的网站有很多,如应用公园、腾讯风铃、简网APP工场、金和IU等,建议老师上课前检查哪些APP制作网站可用,学生制作APP不一定要用教材中推荐的这些网站,老师可以推荐更好的APP制作网站。不管选用什么网站在线制作APP,教材中制作多媒体APP的项目流程都可供学生参考。

教材中制作APP的任务是《我的班级》,老师可以收集班级的活动资料(包括照片和文字资料)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APP制作。APP的图标可以用Photoshop制作,也可以用在线图标制作网站生成图标。学生还可以在百度中搜索出更多的在线图标制作网站。如果启动页面等图片需要处理,可以使用Photoshop。学生制作完成后,自然希望看看效果,老师可以挑选一些较好的APP安装到手机上,让学生看看在手机上的运行效果。

学习目标:

1.体验APP的制作和发布过程,了解APP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2.学会制作不用编程的APP。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APP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难点是制作一个漂亮的APP。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1课时。

前面几课主要是讲手机及各种应用,手机的应用离不开APP程序,因此在本单元的最后两课安排学生制作APP,让学生对智能手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制作APP的软件有很多,本课选用的软件是appMaker,该软件是电脑版。在资源目录中有该软件的安装程序。如果老师认为有更合适的制作APP的软件,也可以选用更合适的软件来制作APP。本课可以让学生选定一个制作APP的任务,然后在电脑上自主完成。制作APP的任务可以是故事书,也可以是班级的文宣、某个报名活动的宣传等,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或者由学生自己构思任务。

为了让学生体验制作APP的完整过程,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老师可以将部分制作得较好的学生作品发布到手机上,演示给学生看,并点评。本课实际上是制作一个类似演示文稿的APP,制作的过程比较简单,难就难在准备制作APP所需要的素材。老师应该针对各种任务为学生准备一些必要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以防学生找不到素材影响教学效果。至于语音素材,教材中提到了用“文字转成语音生成器”来制作语音,课堂上可以用这个软件来制作语音,该软件生成的语音是WAV格式的文件,而appMaker不支持WAV格式的声音文件,所以要用“格式工厂”转换声音文件格式。在学生完成APP制作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本课需要使用的软件都放在资源目录中:

1.APP制作软件:appMaker。

2.文字生成声音:文字转成语音生成器。

神奇的二维码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二维码,认识QR码。

2.会将各种信息制作成二维码(QR码),理解自己制作的二维码是直接表达信息还是表达信息存储的网址。

3.理解扫二维码所存在的安全风险。

重点难点:

重点是制作二维码,难点是理解二维码存在的安全风险。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2课时。

第一、二节用1课时,第三节用1课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迅速火了起来。似乎一夜之间,二维码即遍布各电商平台、商场、网站、杂志、车票上,甚至电线杆上,二维码迅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儿。面对这个特别的图形,学生一定充满了好奇。老师可以通过“扫一扫”来展示二维码的各种应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猜一猜):二维码中的黑点、白点表示什么?由此开始介绍什么是二维码。我们现在所用的二维码都是QR码,因此本课只讲QR码。

QR码的原理比较复杂,本课只简单介绍QR码的主要特点:

(1)QR码有不同的尺寸大小;

(2)QR码的结构特征;

(3)QR码的信息容量;

(4)QR码有很强的纠错功能。

制作二维码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老师应该先筛选一些好用的二维码制作网站,然后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在线制作二维码。教材中有一些二维码制作的任务,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探究学习生活中哪些事情可用二维码,并制作二维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构想的二维码应用,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来,并加以点评。

随着二维码应用的普及,借助二维码进行传播的手机病毒、恶意程序日益增加。由于从外观上并不能判断二维码的安全性,这就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扫描到不安全的二维码。用户一旦扫描了嵌入病毒链接的二维码,其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就可能完全暴露在黑客面前,酿成的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本课应该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例如:资源目录中的视频:“1-7.2二维码病毒现身,扫码小心中招”),让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防范二维码扫描所带来的安全风险。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二维码本身并无毒,但是二维码所指向的网站、下载链接或下载文件可能被提前植入了木马或病毒。如果扫码进入后,遇到要我们输入个人信息或下载软件安装,这时就要特别小心,认真核对该网站是否可信。因为稍不留神个人信息就会泄漏,手机就会中毒。

那么,如何防范二维码扫描的安全风险呢?一般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措施:

1.选择一款权威且具有安全检测能力的二维码扫描软件。

现在有些二维码扫描软件具有安全检查能力。例如,微信的“扫一扫”。微信基于腾讯大数据的支撑来鉴别扫描的二维码是否安全。用户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网页时,微信将判断该网站是否属于数据库白名单,如果网址在白名单上,则用户可直接访问;如不是则会被判断为非安址,用户则需通过复制操作才能继续访问。而白名单中的所有网址,均经由人工审核确认。此外,微信内不可以随意下载链接,以防止一些含有木马病毒的文件趁机自动下载到用户的手机。

2.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扫描一些不明来路的二维码。

在扫描前,要先确认二维码发布来源是否权威可信,只有正规商家提供的二维码才是安全的,不要轻易扫描一些不明来路的二维码。万一扫到可疑网站,不要立即打开,要先打开手机杀毒软件进行扫描查看是否存在木马病毒,检验无误后再打开。使用二维码在线支付时,应认真核对网站域名、认准官方渠道,如交易过程存异常应该立即停止支付。若手机和银行卡之间相互绑定,尽量不要在银行卡内存储大量资金,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3.在手机上安装能够进行病毒查杀、骚扰拦截等功能的手机软件,例如腾讯手机管家、360手机卫士等,有效地防范手机使用中的安全风险。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5

一、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1、 请学生讲述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与功能

老师: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又称为“电脑”,这是一种比喻,就好像用电的人脑一样,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充。因此,要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功能。

老师:人体的哪一部分能够进行计算,是人脑,还是四肢或五官?

学生:是人脑;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名字,人体的哪一部分能够进行记忆,是人脑,还是四肢或五官?

学生:是人脑;

老师:人脑不仅具有运算和记忆功能,还具有控制功能,它能向我们的四肢和五官发出命令,让它们协调活动,可以说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脑,它是整个人体的中心。那么一个人光有大脑行不行?

学生:不行。他无法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东西,也无法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

老师:是啊!人脑再重要,也必须依靠四肢和五官将自己的功能发挥得尽善尽美。

2、 将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与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建立形象对照。

老师:计算机也同人一样,有相当于大脑的中心部件,也有相当于四肢和五官的外围设备和辅助部件。

我们先来介绍外围设备。

老师:(指键盘)这是什么?

学生:键盘

老师:(指显示器)这是什么?

学生:显示器

老师:今天,有很多位老师来到这里和我们预备(3)班的同学们一起交流,那么,我们预备(3)班的同学应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向他们表示感谢,欢迎他们的到来

老师:好,有谁能将“欢迎老师们到来”这句话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显示器、大屏幕表达你们的热情?

(学生上前操作)在画板中输入。

老师: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操作过程。她是通过键盘将她的想法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就像我们手一样,因此称键盘为“输入设备”,显示器将计算机中的内容传递给我们人,就像我们嘴巴一样,因此称显示器为“输出设备”。在二、三十年前,键盘是计算机的惟一输入设备,显示器是计算机的惟一输出设备,可是人类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起点上,现在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中除了键盘,还有很多更方便更好用的产品,有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些输入设备?

学生:……

老师:科技创新源于我们的需要!我们需要写得更快,因此有了手写板;鼠标,可以快速的选中和激活;扫描仪,将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输入到计算机中;数码相机,可以重温生活精彩的瞬间;有了这些设备,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丰富的输入设备虽然精彩,但时尚的输出设备则更令人激动人心,除了显示器,还有什么?

学生:打印机、音箱……

老师:有了彩色打印机,可以立即感受创造的快感(当场演示,将前面同学利用画板制作的作品打印出来);有了音箱,可以享受音乐的美妙(马上播放交响音乐)……(让同学们立即能亲身感受计算机硬件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人类的智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给我们人类带来无尽创造的空间。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虽然精彩,但它们不是计算机系统的中心,计算机的中心在主机箱里。计算机中的大脑和心脏都在这里了。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箱,计算机中最主要的部件都存放在这里。(先简单介绍,然后再请同学们看实物)

主机:CPU、内存、硬盘……

CPU:全称为“中央处理器”,我们一般听到的Pentium就是CPU。CPU是电脑世界中最大的司令官,就像是我们大脑一般,具有运算和控制功能。CPU运算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台电脑性能的发挥,速度决定一切。因此,CPU的发展关键就是如何使运算速度加快。从1971年11月15日问世的第一块CPU,Intel4004,它的运算速度为每秒钟可进行十万次的加减法运算,到现在的奔腾II,运算速度达每秒钟四亿次,到1999年5月17日,推出的奔腾III,运算速度达每秒钟五点六亿次。短短三十年的历史,CPU的运算速度提升几千倍,尽管如此,CPU的运算速度仍在不断地加快。

内存:如果说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用于计算和控制的功能,那么计算机中用于记忆的部件就是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即插在主板的内存插槽的内存条。CPU是运算速度越快越好,而内存则是容量越大越好。内存又叫RAM。具有易失性,当计算机突然断电后,内存内的数据全部消失。它的作用就像人的大脑具有记忆功能。

外存:为了补足内存的不足而设计,全称为外存储器。外存有硬盘、软盘、光盘、可移动大容量设备,如优盘等。

[活动]百闻不如一见,请同学们进行分组操作(八个人一组),打开机箱,观察主机箱内的部件,观察CPU的位置,内存的形状,及硬盘的形状。(注意安全,有序)

二、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上由四大部件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内存、CPU。输入设备负责接收外界信息后,输送给内存进行暂时存储和记忆,然后由内存将有关的数据传递给CPU,数据经过CPU运算处理后,再传递给内存进行暂时存储,最后由内存将数据传递给输出设备显示、打印,或者传递给外存储器,以便长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