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优秀3篇正文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优秀3篇》

时间:

《邓稼先》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其中,《邓稼先》是颇具时代性的经典篇目,文中蕴含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背景。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够产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奉献情怀。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 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 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作者及邓稼先,以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视。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暗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常常伴有的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质疑讨论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重点精读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第二课时

一、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发现阅读法,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坚定 执着 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

两弹元勋

忠厚朴实 无私心

传统文化 最不要引人注目

最有奉献精神

【教学后记】

本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人物的伟大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创作风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遵循“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原则,学生先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思想内容,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再在小组里选读、交流、质疑,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最后,朗读文章,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查资料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熟读课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有条件的可以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教师: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教师指导: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下列形式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C.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的中心内容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

明确要点:A.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B.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三、研读探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段,反复朗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第五小节,第六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通过找抒情的语段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最简单、最直接,学生最易掌握,此教学环节不但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而且教会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2、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

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

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巩固拓展

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练笔: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结合课文后思考练习进一步阅读课文。

(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教材。从写作上讲,点面结合的记叙,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腻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等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3、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4、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介绍课下收集的关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简介和故事。简介作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却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讲述了有关他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记叙了哪三件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

·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

·邓稼先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的代价。

2)。文章所记叙的三件事分别侧重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甲生: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乙生:邓稼先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为无名英雄。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丙生:邓稼先有超凡的创造才能,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勇进的胆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3)。“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什么是“零时”?

导弹、核武器、卫星发射时都是采用倒计时,如发命令时发“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发射。”“零时”即发射开始的时候。

4)。“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各种数据是否正常。”“井”是什么?核装置为什么要下“井”?

这里的“井”是为发射导弹等武器而建的发射井。起初武器是在发射架上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容易被敌方发现、摧毁,所以就藏在地下的发射井中发射。

2、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板书)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1)本文由文章是由哪些内容组成?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要放一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

(2)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3)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本文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先写接受任务,再写研制原子弹,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3、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30几度的严寒、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的艰苦困难。小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解读人物,合作研究------分析课文(二十分钟)

1)。全文围绕邓稼先这位为中国国防作出了不朽贡献的核心人物,记录了他感人言行和动人的故事。把你身受感动的语句、语段或人物的言行、思想找出来,并用你体验到的情感读出来,说出来?并说明你的理由。(组织形式:给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推选一位同学来读和说,教师适时的补充)

2)。描述心目中的邓稼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你从文中或人物的哪些地方发现的?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为主,综合小组意见后集中发言,教师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3)。通过对邓稼先的全面了解后,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个问题:怎样刻画人物才能生动感人?(组织形式:联系课文人物的描写和前面学过的课文共同讨论,每个小组得出结论,教师到各小组参与研究)

1、“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是邓稼先把调动工作的事告诉妻子时所说的话。质朴的语言,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平静中透露着无限的喜悦。

2、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这些人物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都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伟大精神。

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段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整整抢救了一夜”表明病情的严重,“第一件事”表明邓稼先对工作的关心,“仍然不肯休息”与“整整抢救了一夜”对比,突出他不顾个人健康,全身心投人工作中的精神。“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这是邓稼先经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为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的高尚品质。从这短短的一段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科学家为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高大形象。科学家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你有所想法,请马上写在下面空白处。

1、“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句话中的“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件事”指为国家研制原子弹的事情,因为这属于国家高级机密,所以邓稼先与妻子谈话时不能言明。邓稼先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他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爱国精神,他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生命。

2、“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这句中“染”“刻”字好在哪里?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染”字生动地写出了大戈壁的风霜使他头发变白的过程,“刻”字呼应了“风刀霜剑”使他容颜日渐苍老,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大戈壁生活中所承受的艰辛。

3、“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戈壁滩上气候的恶劣。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句中的“只”“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只”字表明饮酒量之少,说明晕倒不是饮酒所致。“竟”字说明出乎意料之外,表现他为了工作过度紧张劳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突出地反映了他为了工作、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四、拓展延伸

1、近几年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小组交流后到班上讲述)我国除了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以外,还研制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资料,与同学交流,并整理归纳。

2、对于核武器的使用,你觉得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全班讨论)

3、采访一位班级内你最佩服的老师,以采访的内容为写作的材料,写一篇记人叙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