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内容导航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2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5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6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通用 篇7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8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9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0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1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2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14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 篇15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
一、课程标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西亚石油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2.学生能指出西亚地区几个主要的产油国,并能结合地图指出西亚石油出口路线。
3.学生能感受到石油给因缺水而长期贫困落后的西亚各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能结合时事表述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的困扰和隐忧,能充分认识到:要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以及它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困扰和隐忧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师准备
幻灯片课件、自制短片《让世界充满爱》、资料《西亚小资料》、视频《疯狂奢靡的迪拜》。
六、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阅读《西亚小资料》。熟悉西亚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产情况,掌握一些有关西亚的时事新闻。
七、教学流程
1.板书设计
【构思】利用《疯狂奢靡的迪拜》,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
【操作】
了解迪拜的过去和现在,疯狂奢靡的迪拜因油而富,激发学习的兴起。
──由此导入课题《石油宝库》。
3.第一部分:石油之“产”
【构思】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石油宝库”的基本特征。
【操作】
(1)学生结合地图指出西亚波斯湾沿岸的`五个主要产油国。
(2)同桌互为搭档,根据《小资料》,归纳西亚石油生产的主要特点。
a.储量巨──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2 b.产量大──占世界总产量的1/3
c.出口多──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 d.开采易──开采成本仅为我国的1/3
e.油质好──中轻质低腊石油 f.运输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
小结: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和出口地,真不愧为“石油宝库”。
4.第二部分:石油之“销”
【构思】通过石油运输路线演练,让学生巩固大洲大洋知识,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操作】
(1)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亚石油主要运输的区域。 (美国、西欧、中国、日本)
(2)情景设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轮的船长,满载3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出发,前往英国。请为你的油轮设计一条航行路线。
同桌搭档,根据课本附页《世界地形图》,设计出运输线路。
一名学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该小组所确定的线路,其余学生可进行补充或更正。
教师:动画地图显示线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设问:为什么不能经过苏伊士运河?(请学生根据《小资料》形成答案)
苏伊士运河只能通航载重25万吨以下的船只,多数大吨位油轮还是得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
(3)西亚石油出口中国的咽喉要道在哪里? (马六甲海峡)
中国每年原油进口的85%都经过这里。
(4)如果时间允许,可增设一问:西亚石油输往中国的线路潜藏着什么风险?为了确保西亚石油顺利运到中国,你有什么建议?
小结:西亚石油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第三部分:石油之“利”
【构思】通过图片来直观感受石油给西亚产油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操作】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描绘出西亚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 (干旱、多沙漠、缺乏水资源)
(2)按常理,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当地应当是一幅什么景象?
每位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常理下”的西亚,并把它写在纸上,之后向同学们展示。
教师:展示一组来自今天西亚产油国的图片:
a.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联酋迪拜“阿拉伯塔”;
b.档次最高的汽车市场;
c.天价手机号码;
d.耗资最多的亚运会──多哈亚运会。
(3)为何今天的西亚不同于“常理”?
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各产油国发展多种经济,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工业(炼油石化)、农业(节水农业)、生活(海水淡化)。
(结论):石油带来了繁荣,石油带来了奇迹!
(配图文字:“阿拉伯人直接从骆驼背上跳进了奔驰轿车里”)
小结:
6.第四部分:石油之“忧” 通过上图所示逻辑关联,展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构思】通过对石油“利”与“忧”的对比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资源,我们都应该用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操作】
(1)展示阿联酋总统的一段话:
“这么多年来依靠真主赐予的礼物──石油我们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告别了贫穷,告别了落后,看起来我们比50或40年前要自信得多了……但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
小组活动:(前后两桌形成四人小组)
结合阿联酋总统的话,深入思考讨论:为什么阿联酋总统会说“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石油除了给西亚国家带来滚滚而来的财富外,还有哪些困扰和隐忧呢?
各小组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并将其记录下来。
(2)汇总各小组讨论成果。
(3)播放自制音乐短片:
以三年伊拉克战争给当地人民,尤其是儿童带来的
播完短片后,可由学生来谈谈,片中给其触动最深的某个画面,以此对应我们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和平与安宁的可贵。
(4)最后,以阿联酋总统本·哈利法的另一句话作为全课总结──
“石油,应当成为阿拉伯人赶上世界先进民族的机会。它绝不能变成我们享乐的资本和灾难的根源。”
石� 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做到趋利避害,把这种宝贵的资源真正变成为当地发展的机遇,需要人们的智慧和不断的努力!
7.课后作业:──时空畅想
如果50年后,西亚这个宝库石油完全枯竭了,当地会有什么变化呢?他们能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吗?请发挥你的想像,以《昨日油都》为题写一篇短文,预测一下50年后的“石油宝库”是什么景象。
【目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8.小结: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三种颜色来描述西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5篇】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5篇】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 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能简单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并对中国近代探索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的根源也已理解,这对他们学习辛亥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作用、纲领、报纸、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史实中总结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培养学生能从历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达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解读“三民主义”,并评价辛亥革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到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孙中山的革命首创精神,顺应世界潮流的新思维以及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3重点难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通过分析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得出辛亥革命既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播放MV《辛亥颂》,电影《辛亥革命》的主题曲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辛亥颂》,这些年轻的革命志士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争取中国的光明,他们所发起的这场革命就是今天我们将要讲到的《辛亥革命》。孙中山曾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辛亥革命如何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将在中国开辟了一个怎样的新天地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辛亥革命》。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2、掌握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同盟会及其性质、作用、报纸和纲领
3、掌握辛亥革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4、全面评价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活动3【活动】学生齐读
让学生明确我们今天将学习哪些内容。
活动4【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活动5【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来分析中国当时已一步� 从而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分析问题的方法。
活动6【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2、早期的革命组织是什么?何时在何地成立?
活动7【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檀香山是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革命党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905年国内产生了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教师出示图片,并指出因为革命力量比较分散,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活动8【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及成立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1905年在日本的东京成立;性质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是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9【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看书回答问题。
活动10【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4、辛亥革命的派别、性质分别是什么?
派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11【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从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和意义分析
活动12【讲授】教师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纲领
(出示对比表)通过对比同盟会的纲领和《民报》发刊词的“三民主义”来解读民族、民权、民生的含义——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所以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让人民丰衣足食,过上“家给人足”的生活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所以民生主义是保障;而民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还要求获得普选权,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所以民权主义是核心。从“三民主义”的核心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探索历程。
活动13【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5、辛亥革命经历了怎样一个探索历程?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活动14【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辛亥革命探索的侧重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孙中山深受欧美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引导学生区分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政治目标上有一定的区别。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两次探索的本质区别。
活动15【讲授】【小结、过渡】
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一革命,革命党人在全国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出示革命形式示意图)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式,孙中山评价当时的革命:“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出示图片)但很遗憾的是这些革命先后失败,但失败的革命为革命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厚积薄发,终于在1911年的10月10日,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拉开了序幕。
活动16【讲授】二、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人、结果。
活动17【导入】教师拓展,导入下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这场武装起义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但它不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而是湖北的新军,他们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土崩瓦解,一个崭新的政权将会对它取而代之。
活动18【导入】二、武昌起义
2、播放视频《中华民国成立》,仍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纪年方法分别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这是辛亥革命的创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活动19【活动】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学生推导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在中国历采用干支纪年的事件: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等。
活动20【讲授】二、武昌起义
3、评价辛亥革命
活动2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来讨论,女同学——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成立了中华民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男同学——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史实来进行论证:北洋军阀本身就是一个封建军阀;在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他的支持,所以北洋军阀再度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就意味着这场革命将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活动22【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否能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为“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能。原因是每一个社会形态都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在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辛亥革命的又一成就。所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即: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顺应了世界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教师出示一张清朝官员的服饰和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图片,让学生对比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辛亥革命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习俗。至此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剖析完整。)
活动23【活动】【小结】
辛亥革命既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对这一事件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中国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本课当中他有哪些历史政绩呢?出示知识梳理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孙中山的事迹。从而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活动24【作业】课后习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升庆平。——《拳匪纪实》
材料四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之羁绊,不可不革命;我中华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邹容《革命军》(注:邹容,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
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
材料一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分别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材料二、四的救国方式及政治目标有何不同?
材料二的救国方式是变法或改革,政治目标是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材料四的方式是革命,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3、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异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技术,而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什么历史运动?近代这个阶级还发动了哪个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5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5篇】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淝水之战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 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通用 篇7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
“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
讨论问题:秦孝公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0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14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开篇课,本课的内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_”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_“,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以具有深刻的转折性意义,同时这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知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知识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_的基本史实
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的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阅读、自学、讨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本节课采用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老师讲解答疑及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等方法。以探究性学
三、说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
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将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补充、当堂训练等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知识掌握的牢固。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_”_的图片,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_”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决定发动“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_”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_反革命集团和_反革命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1971年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_结束,然而_历经十年(1966——1976),积弊严重,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混乱都非常严重。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课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的措施及影响。
3、自主学习,查找问题: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P38---P40内容,然后组内讨论,查找以下问题的答案:(出示问题,用笔在书中划下相关内容)
(1)_结束后,“左”的错误马上得到了纠正吗?当时提出了一个什么方针?之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有何作用?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平反的冤案是什么?民主和法制是怎么样加强的?有何影响?
4、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思考“两个凡是”方针是否正确?派代表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去采访十一届三中全的经历者,让学生讲述会议的概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3)第三个问题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按照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知识提纲看书自学补充完成。
5、教师点拨,引导学习
(1)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就学生的讨论与回答,引导学生明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展示和播放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和视频,学生观看学习后思考: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的伟大转折?学生讨论探究后,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6、当堂训练:精选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这些题是本节课重难点内容,通过学生课堂训练使学生应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达到把重难点巩固消化的目的。
7、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8、作业布置:假如你是生活在1978年的一名记者,请你写一篇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闻报道。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评委,老师给与指
导,谢谢!
附:
板书设计: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纠正“_”错误“两个凡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人心所向阻挡纠错解放思想奠定基础
2、召开的时间、地点
3、会议内容:
4、历史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刘少奇平反
2、法制建设的加强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 篇15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__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
(3) 到20__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