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7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内容导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篇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篇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篇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篇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篇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阅读诗的方法,熟读背诵。
2、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知诗人 解诗题 诵诗句 懂诗意 悟诗情 重累积(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懂得同情和关切不幸中的人。
重点与难点:理解诗并熟读背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词学习法:知诗人 解诗题 诵诗句 懂诗意 悟诗情 重累积
二、自主学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30卷。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写下了此诗。
(二)、解诗题
1、闻: 。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左迁:见书。 4、龙标:诗中有两处。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②诗句中指代 。
解题:体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就是 。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补充注释: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要字词落实到位,句子通顺,翻译准确。(信、达、雅)
(五)悟诗情
1句: 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 。
2句:叙述作诗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 ,道路之 。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
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 ;从修辞手法看,运用 ,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小结:通过 ,表达了诗人 。 (主题)
,使 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动作)。 (艺术特色)
(六)重累积
1、背诵默写 。
2、收集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
三、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背诵并抄写诗及注释。
2、理解性练习。
A、点明诗人闻讯并交代时节的一句诗:
B、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
C、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的句子是:
D、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3、改写。把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注意六要素。
参考附文:月语
——改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站在窗边,近看庭院。已是暮春三月,又起风了!庭院的杨柳在摇荡,柳絮在纷飞,柔枝在飘荡。“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悲凉凄异,哀转久绝。这一切,拨动着我的心弦,我的思绪便在这轻渺柔和的风中缓缓漾开。 此时,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王昌龄被贬龙标府。(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我站在窗边,远眺他乡。思绪趟过了五溪,那里已是大唐僻远的蛮荒之地,而龙标城,更是遥远啊。曾深深记得,也在这样的月圆之夜,我和昌龄兄把盏共饮,吟诗作对,欢声笑语连成天……心心相印的友情在杯光月影里盛开。 那夜,月牙是微笑的,月色是醉人的。
我站在窗边,仰望苍穹。广漠的天空,一轮孤月是那么亮,那么圆。圆月下,伫立独望的人儿——我,此刻,多么牵挂万水千山之外的朋友啊!胸腔里跳动的这颗完整的心却不禁分成了两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分给朋友。
“沙沙,沙沙”,月儿请来了风婆婆,迷离了我的眼。圆月啊,圆月,你也在为我们分离哭泣吗?看见没?月儿光洁的脸庞上嵌着两块小小的红色,淡淡的,那是月亮哭红的眼!月儿啊,请把我的这一缕绵绵的思念和那一腔无尽的忧愁告诉给我那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昌龄兄!(事件的经过)
心是碎的,月是圆的;心是碎的,月是圆的;离愁是苦的,我们的心却是连在一起的。(事件的结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领读诗歌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体会。
4、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5)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四)、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
(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三、尝试背诵。
四、相同题材诗歌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习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2、对社会的愤慨不平;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作文吧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领读诗歌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体会。
4.交流(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5)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四)、诗歌赏析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三、尝试背诵。
四、相同题材诗歌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学习
一、出示目标
自学指导
1、朗读
2、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王昌龄、左迁、龙标、寄
3、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6、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7、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寄
8、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0、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交流
三、协同展示,展示交流结果。
四、抽查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答案:(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4、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篇6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合作学习:
1、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3、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再简单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五)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诗,并搜集整理与月有关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预习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活动3【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活动4【活动】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活动5【活动】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⑵客:指韦八。⑶咸阳:指长安。
⑷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⑸望望:瞻望,盼望。
活动6【活动】赏读李白
其诗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送别诗、友情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活动7【活动】秀我风采
师生共读《将进酒》
活动8【活动】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活动9【作业】课下作业
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