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元宵节来历作文通用19篇正文

《元宵节来历作文通用19篇》

时间:

元宵节来历作文(精选19篇)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2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在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就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那天去人间放火,把人类统统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着无辜的人们被烧死,就冒着生命危险下凡去把件事告诉了人们。

众人们知道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很久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里,每户人家都挂起灯笼并且放烟火这样天帝就认为我们已经被烧死了。”大家都认为有道理,便分头去准备了。到了正月十五,天兵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就认为是大火在燃烧就告知玉帝不用放火了,就这样人们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一天从此每到正月每家每户就放烟火点灯笼。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3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我们一家过得快快乐乐的。

听妈妈讲,传说在很久以前,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突然灾难降临、城内洪水泛滥,城外田地干旱,原来是王母娘娘请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会后余地回宫办事,于是把雨簿写错了,本应是城外雨五分,城内雨三分,玉帝给写反了。青龙得知原因,便偷偷地里溜到天宫,改了雨簿,这样世上又慢慢恢复了本来面目。玉帝酒醒后,也发现写错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说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将错就错。后来玉帝发现自己的雨簿被改过,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来到人间杀了青龙,丞相照做了。青龙被丞相杀了后,变成一只神鸟,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惭愧,便下书要黄帝向百姓传令,要纪念为民除害的青龙。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几年青龙,庆祝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让每家团团圆圆,所以妈妈决定今晚煮汤圆。我跟妈妈说:“煮汤圆的事就交给我吧。”妈妈说:“好啊!但你会吗?”“我当然会啊,因为以前我看你煮过嘛。”我说。妈妈说:“那我就等着你的汤圆了。”我说:“嗯,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务,生怕煮破了,所以心里好像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看妈妈煮汤圆的经验,先把水烧开,把汤圆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我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终于,白白胖胖的汤圆浮出水面,看着它们一个个膨胀,我兴高采烈地喊道:汤圆要出锅了。我庆幸,还好汤圆没煮破。大家高兴地品尝了我煮的汤圆,美食家妈妈给我打了一个一百分,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兴奋不已,第一次煮汤圆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决定,以后一定要多多练习,煮的比现在更加好吃。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到了晚上七点左右了,我们全家一起去外面放焰火,我先放了一个的“冲天炮”,哇,可好看了。接着,我又放了一个“降落伞”,哇,五彩缤纷的,真漂亮啊。

最后我们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元宵晚会,其乐融融的。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4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5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6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就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往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节日。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往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7

有一个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8

民间传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云“三五中秋夕,清游似上元”,就是指的这个节日。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9

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这有一个传说,话还得从汉朝说起……

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天,东方朔闲来无事,去了后花园赏景。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宫女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慌忙拦住了这个宫女,并且问她为什么投井自尽。宫女说:“我叫元宵,从小当了宫女,没有见过父母和妹妹几面。每当春节,看到别人高高兴兴的,我心里就更加难受。所以就……。”东方朔想了想胸有成竹的说:“你不要沮丧了,我保证一定在这个月十五就让你见到你的父母和妹妹。”东方朔第二天化妆成一个算卦的,在长安街头为人算命。每个人抽到的都是“正月十六必”。众人忙求问怎么破,东方朔说:“在正月十五火神君会派来一位赤衣女神,她就是奉命来烧长安的使者。只要我们求她就可能躲过这一劫。但你们要让皇上知道这件事,不然就会有灭顶之灾降临在我们头上。”说完扬长而去。众人联奏送到皇上,皇上猛的一惊。连忙叫来东方朔来商议此事,东方朔假装思考了一下,说:“到了十五,命全城人燃放烟花,挂上灯笼,让城外所有人进城赏灯。这样,把长安城里闹得热热闹闹,火神君就以为长安城里起了大火。”皇上连夸:“此计甚妙,此计甚妙。”到了十五元宵的父母和妹妹来到了长安城里,看到了灯笼上写着“元宵”。元宵的妹妹大声叫着:“元宵!元宵!”元宵听见了,和父母妹妹见了面,高兴地不得了。

从此,人们将正月十五定叫“元宵节”。并且每年这个时候都燃放烟花,成了一种习俗。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0

每年的元宵节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吃汤圆、看花灯、放烟花等,许多人都熟悉元宵节的活动,但对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是不明白,下面就是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想要了解的可以看看。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了全国。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虽然元宵节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人们把这一天看做是团圆的一天,都会吃汤圆的。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1

今年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里有吃元宵、舞狮子、观花灯等习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种独特的小吃,吃起来香甜甜香的,令人齿颊留香。

那么,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吗,让我来讲给你听吧!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国途中乘船在长江时,看见江面上漂着几个浮物,颜色是白的还有一点儿黄,船工捞起来献给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时候发现里面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回国后,昭王命令人以山楂为瓤,仿制给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代相沿成习。

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确称“汤圆。这些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用此来思念离别的新人。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2

喜庆的元宵节刚刚过去,人们吃元宵,打灯笼……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来历,不行了吧!还是我告诉你吧: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喜庆的元宵节刚刚过去,人们吃元宵,打灯笼……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来历,不行了吧!还是我告诉你吧: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知道了吧!把它记住,回家给你爸爸妈妈说。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知道了吧!把它记住,回家给你爸爸妈妈说。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3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4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鹅闯入人间被猎手误杀。天界的神玉皇大帝因此发誓为这只天鹅报仇。他开始制定计划,派出一支天兵天将于农历正月十五来到人间,命令他们火烧所有的人和动物。但是其他神仙并不赞同这一计划,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提醒人间的人们。

结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前后,每一个家庭在门外挂起灯笼,并燃放烟花,给天兵天将造成各家各户起火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成功骗过了玉皇大帝,人类也因此逃过灭绝的危险。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5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6

西汉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庆祝活动,但还没有元宵挂灯的'习惯,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东汉时,明帝刘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因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普遍挂灯,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7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8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式各样的龙灯队伍经过城市的大街小巷,来到广场会合。老百姓也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爸爸牵着我的小手来到拥挤的人群中。

元宵节真乐闹。广场上有各式各样的龙灯,有飞龙、板龙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龙在广场上飞舞着。到了晚上每条龙都跟活的一样。我问爸爸为什么要闹元宵?爸爸一时也说不清楚。回到家里立刻上网查寻,才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汉代才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为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而现在元宵为正月十五当天。

我终于知道了元宵是怎么来的了!

元宵节来历作文 篇19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根据史籍记载,一般认为元宵节开始于西汉时期。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刘盈病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后及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大将周勃、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40)。周勃等人戡平“诸吕之乱”的日子刚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正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夜,所以,汉文帝就把它定为“元宵节”。

另一说法是,汉武帝采纳方士缪忌的建议,在甘泉宫修建太乙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还是冬至日,均在此祭祀太乙神。所谓太乙神即太阳神,就是道教所谓的“太乙真君”。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事实上,汉武帝祀太乙沿袭的是先秦时期楚人的旧俗:《楚辞·九歌》以“东皇太乙”为至尊之神,宋玉《高唐赋》云:“进纯酒,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乙。”

元宵节与道教的关系

从道教的观点来看,上元节是沿袭道教陈规而来的。汉末道教的重要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或人)“三官”说。魏晋道家又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联系,定正月十五日(天官赐福日)为“上元”,七月十五口(地官赦罪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日)为“下元”,合称“三元”。传说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的诞辰,这三神主宰人间生老病死、命运气数,人们为了祈求赐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张花灯,也拜三官。上元节乃由原本单纯民俗意义上的求吉、禳灾、祛一步强化,成为民间最具宗教意义的节L,依照佛教说法,元宵节是东汉明帝时由西域传入的。僧道于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明帝便下令于正月十五日中张灯结彩,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从此,元宵节张灯,既成为佛教礼仪又成为民间习俗。在唐代,由于在这一天可以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灯夕”。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纪原》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烧灯表佛。”据民间传说:二千年前,佛教传人我国,当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隐约约可以见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蔽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恐慌,于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看不见天神,人们仍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沿成习,就变成一种风俗了。

自汉代元宵节成俗以来,正月十五放灯火的风俗从汉武帝祭祀太乙神,主要在皇宫举行,到后来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于民间流行。在汉朝开平盛世起就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传统。不过,汉代的放灯时间只在正月十五当晚。

隋唐时期的元宵节

到隋代,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并采纳柳或的建议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的习俗严加禁止。后来,隋炀帝与隋文帝相反,竭力在元宵节铺张奢侈,挥金如土。大业六年(610)曾调集民间艺人进城,在皇城外举行盛大的百汉代敬神礼佛的观念,而开元宵行皇帝与万民同乐开始,这与当时经济发达社会富庶有极大的关系。唐初高祖。唐太宗时“私塾”放年天由学生准备精巧灯笼,带到私塾,由老师点燃,学生提着,象征“前途光明”,称为“开灯”。据们日唐书》载,唐明皇曾建有两座名楼:“勤政务本楼”及“花萼相辉楼”。他曾在“勤政务本楼”宵衣旰食,开创了开元天宝的盛世;而每年元宵节也在“勤政务本楼”观灯作乐。唐玄宗时将放灯时间延为三晚。由于皇帝提倡的缘故,上行下效,皇亲国戚也竞相夸富斗奇。每年元宵节,民间花灯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长安城中彻夜辉煌如昼。唐代元宵节期间,民间还兴起了拔河比赛。拔河又称牵钩之戏,它在唐代才有了拔河之名,并成为元宵节日娱乐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宋代元宵节的扩展

在宋代,元宵节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节日期间,宋代皇帝不仅与民同乐看花灯,还形成了一定的礼俗:皇帝在元宵日,先到寺庙行香,再登御楼或东华门的东西角楼,与亲近臣子饮宴。不仅放灯时间延长,而且灯笼的制作比唐代更为豪华。北宋的皇帝爱欣赏花灯,大张灯火,粉饰太平,各地奢靡之风十分盛行。南宋官吏们不理政务,但对元宵灯火却是“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正因如此,南宋花灯式样翻新,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因此有专。更重要的是宋代兴起了烟火,火药,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制成炮仗,而且制成烟火。除了花灯与烟火以外,元宵节活动还有‘出。据《宋史》载,宋太祖将放灯时间十四到十八共五晚。宋仁宗对元宵节观灯者都予以赏赐。宋徽宗曾嫌放灯五夜太短,于政和五年(1115)下沼,从十二月二十九日就开始在景龙门“预为元夕”,大张花灯;每年元宵夜,宋徽宗亲自上宣德楼观灯并赐酒,在楼下仰窥圣颜的仕女,都能获得御酒一杯。

明清元宵节的传承

到明代,明太祖将元宵节放灯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明代的元宵节大致沿袭前代的遗风,只不过增添了舞狮的娱乐项目。郎瑛《七修类稿》载曰:“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十余日。”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不久即下诏曰:“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七日。”此后,元宵节以“放灯”为主的节日娱乐习俗,进入了它历史发展中的极盛时期。明代的元宵节盛况可在当时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清代的放灯时间只有五夜,且只有十五才算正节放灯。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本居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放冰灯之俗。满族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人中原。现今,东北在每年元旦到元宵都举行冰灯会,不过花样早已现代化了。清代元宵节,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如舞龙、踩高跷、跑旱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