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航天科普课线上直播学习心得【合集三篇】正文

《航天科普课线上直播学习心得【合集三篇】》

时间:

航天科普课线上直播学习心得(精选3篇)

航天科普课线上直播学习心得 篇1

太空世界对我们来说一直都是一个迷,每个小孩子心中都应该会好奇浩瀚的宇宙中会有什么吧,当然,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惑着。

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女孩,脑袋里装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宇宙的',比如宇航员在宇宙中是怎么吃饭的?怎么喝水的?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黑洞吞噬的东西都去哪了……这些问题驱使着我想去外太空探索。

我真想穿着酷酷的太空服,去广阔神秘的太空冒险,在月球上跳跃着行走,开着宇宙飞船在星球之间来回穿梭,向着我们可爱的地球挥手……

我有一个偶像,他就是众所周知的宇航员杨利伟叔叔。他在20xx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了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类登上太空的梦想。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的航天英雄,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崇拜!

宇宙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研究。现在我们要刻苦学习,多掌握知识,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航天科普课线上直播学习心得 篇2

20xx年的一个晚上,一个声音在说:“现在进入倒计时,5、4、3、2、1!点火发射!”,可能你要问了,这是什么?答案就是我要乘着火箭去月球了!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转眼间,飞船已经到了大气层,外面一片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到。正在我失望的`时候,通话系统的灯亮了,“邵天昱,听到没有请回答?”,原来是地面指挥人员要与我通话,我学着杨利伟叔叔那样,大声地回答:“我在飞船上很好,一切顺利,目前到达大气层。请祖国放心!中国万岁!”说完,我举起了右手,拍了拍胸脯,竖起了大拇指,做了一个很棒的手势。刚说完我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我穿行在星海之中,看着四周的景物,我呆住了,在城市中我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如此多的星星。

咕咕,我的肚子饿了,太着迷了,我都忘记吃饭的时间了。于是,我拿出了准备好的太空食物,别看吃饭是一件小事情,在地面上当然是简单不过了,可在太空上就有些麻烦了,因为处于失重状态,所有东西都在悬浮中,不过我可是经过训练的,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月球已到!月球已到!”,一个冰冷的机器音不断地重复着。好,我终于可以在太空漫步啦,我穿着太空服走出舱门,一分钟,两分钟,五十九分半,只剩半分钟了,我就可以成为在月球上行走时间最长的人了。“天昱,天昱!起床了!早饭好了!”是妈妈的声音,唉,原来是一场梦呀!我带着遗憾起来。吃饭的时候,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成为真正的宇航员!成为真正的太空漫步第一人!

航天科普课线上直播学习心得 篇3

一直以来,人们觉得博物馆与青少年的发展关系不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亲密,博物馆文化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点,今天,博物馆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青少年主动走进博物馆,让其了解博物馆的文化,从中看到历史,看出未来,发挥博物馆在现代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可以将青少年体验式教育阵地转移到博物馆中

博物馆是用实物、史料与模拟来说话的,利用感官的体验传达丰富的知识与内涵,提高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博物馆在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这一问题。

博物馆是采用分类、发展或者生存的方法展示动植物、矿物与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与技术科学,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者微观的角度来展示科学成果。其属于开放的社会资源,本身具备了体验教育与持续性教育的有利条件,这是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作为国家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承载着传播历史、承接现在与发展未来的重要作用,也是使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存环境最直观的教科书。体验教育主要是凸显学生的主体个性与实践性,利用博物馆的开放性特征,将体验作为一种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条件,激发情感,获取知识。杭州的湿地博物馆十分有名,初期设计过程中,很多专家对杭州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将其定位于特定的教育地位,充分兼顾不同年龄段受众的认知需求,一面采用极富趣味与便于理解的说明文字;同时利用多种高、新互动多媒体技术支持作为辅助手段。这样的展示模式与传统法的展示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互动媒体技术可以与受众更好地交流。同时,其还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数字地球技术、多点触控技术、透明触摸技术,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同时结合高科技设备,为观众呈现出异彩纷呈、风格个性、现代气息浓厚的现代展馆。在杭州的湿地博物馆中就有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明,其采用了实物模拟与现代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当青少年驻足观赏某一文物的时候,孩子特有的好动性、好奇心就会促使其伸手去摸,而模型上方的感应装置接收信号就会发挥功效,自动播放包含模型信息的短片,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其认真观看,实物与视频的共同作用为青少年讲述了一个历史的故事,听故事的同时也将科学的信息烙印在脑海中,成为一段记忆,同时也普及了科学知识。

2.延续与拓展持续性教育的有效功能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大众整体文化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然类博物馆在世界各国成为青年少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英国,13岁以下与13岁以上的儿童都可以进行博物馆,但是教育方式有所差异,而在遥远的墨西哥,中学生的历史与自然科学课都需要在博物馆中进行,美国的博物馆与学校配合十分密切,博物馆中几乎都有开设服务教育部,为学生设立了专门的陈列室,同时也可以有偿提供幻灯、标本等提升教育水平。

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一个充满新奇、异想天开的世界,学校传统的教育多以书面抽象的符号形式展现,知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不断地积累,博物馆的教育则可以通过实物标本、动手操作与竞赛或者户外考察的方式进行展示,使观众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20xx年开始,杭州湿地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与湿地发展相关的周女士,收获社会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经济效益,但是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来看,则提升了青少年对博物馆的认识,开阔眼界,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才华展示的机会。

在博物馆内,青少年不仅可以亲眼目睹实物与标本,还可以看到科技电影、专家讲座,同时也可以动手参与其中,查看相关资料,收集信息。从目前国内博物馆的现状来看,陈列室中除了展品外还包括相关的科普书籍及相关杂志,范围涵盖林业园艺、博物馆收藏、生态环境及科普等很多方面,同时在博物馆中还配备了电脑,为读者提供了免费查询服务,博物馆的优势得以更好地展现,在社会综合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好地拓展了中学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

3.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

公众对科学有了解的欲望,科学同样需要公众的体验与参与,这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博物馆建立的重要目的之一。美国的波士顿有一个儿童博物馆,其有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说明: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一个指导的功能,科普教育工作者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在游戏中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精神。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今天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专业人员比例有了很大的增加,部分人员专门从事文物研究、陈列展览设计与社会教育工作,利用自身的特长,结合博物馆的展示资源与教育、空间资源的优势,针对当前青少年兴趣的个性需求与兴趣特征,创意设计出类型多样的体验展示项目。很多博物馆专门为青少年开设了科普实验工作室,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季节、物候等条件,因材施教,让青少年亲身感受到教育的目的,让其在一种新的环境中学习。真实的接触到自然,从中获取所需的知识,通过亲身的实践经验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这一教育方法从开展至今,深受青少年的信赖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