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精选3篇】正文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精选3篇】》

时间: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精选3篇)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

一、 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 研读教材的结果

1、以前认识的数

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

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

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

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京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呈现的顺序及方式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负数、利用温度统计图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温度计上不同刻度的位置顺序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利用海拔知识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关系的量,通过知识窗的介绍让学生负数的发展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通过描述性定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转化,来认识新知识,使知识网络得以完善。

三、 通过研读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

(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元表示。

(2)如果向东走10.5米,用+10.5米表示;那么向西走10.5米用( )米表示。

(3)球队胜利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 )场表示。

(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 )度表示。

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对对子》。小游戏,作用未必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信息,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词。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把这种事件转化为词组,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

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 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3、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多密切。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高低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入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知识。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晰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4、体现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的严整性。

本节课我是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认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巧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90o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利用小人左右运动使学生感悟到数轴越往右边数越大,反之越往左边数就越小,而“0”是它们的分界点。在读数、观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区分了正、负数,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网络得到了扩展。

5、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

四、 结束语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1正数与负数。 下面 我将从 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内容。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分数等,对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鉴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表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负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培养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目标:实际例子的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理解掌握负数的意义及0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 力。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2.说学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5)布置作业 ;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 复习 小学学过的自然数、零和分数 。

提出 问题 :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3℃,最低气温是零下3℃,那么要表示这两个温度 该怎样来记呢?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 从而 引入 新课 。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帮助学生 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 例1:气温有 零上 5 ℃和 零下 5 ℃;

例2: 高于 海平面8848米和 低于 海平面155米;

例3: 收入 50元和 支出 32元;

例4:汽车 向东 行驶4千米和 向西 行驶3千米; 】( ppt展示 )

学生 分组 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 的特点 进行 讨论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归纳 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让学生 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这样的 互动 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这时候, 带领学生 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零上3℃和零下3℃应该如何表示?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 , 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把“上升”“盈利”“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把与它们相反的量规定为负 。 同时举出实例,加深印象。

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 的概念时,拿出教具: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形象的表示出 0具有的意义 。同时,提出“0只表示没有吗?”这样的问题,通过讨论黑板上出现的几个实例,加深对0的意义的理解。

3. 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每位学生把 知识转化成技能 。

【1.课本例题::(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解决方法)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学生自主完成)】(ppt展示)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题意。

【2.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学生抢答,送出小奖品的形式)】(ppt展示)

感受数0的特殊身份,并为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铺垫。回顾上面举的实例,再次 强调0表示的意义 。

4. 总结反思,发展情意

不断追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 1、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生活中出现的数是不是都能用正负数来表示呢?3、每天前进一步,每周可前进多少;每天后退一步,每周后退多少?)

5. 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 , 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也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出课后思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能否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呢?为下节课学习有理数做铺垫。

附:板书设计

1.1正数与负数

定义:

1、正数:大于0的数,如:+2、 +10

2、负数:小于0的数,在正数前面加“-”号,如:-3、 -39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题:

例1:气温有零上5℃和零下5℃;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练习题:

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作答区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正数与负数》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希望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从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知识的能力,使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由于经验的缺乏,对实际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够充分,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谢谢 大家 !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篇3

本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部分,是对小学所学数的范围的补充,特别是首次提出了负数分概念,是以后学习绝对值、数轴、相反数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案说课稿(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结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负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正负数及零的含义。

2、知道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对正负数做一些简单的应用,对生活中的一些正负数现象做一些了解。

3、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案说课稿(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含义 难点:负数和零的含义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初中数学教案说课稿(教学方法)

鉴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而且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但他们的思维活跃,我采用讲解法、讲练结合法,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案说课稿(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首先展示出两幅雪景画,问同学们:从这两幅画中感觉到了什么?估计一下现在的温度和画中的温度是多少?能否用我们所学过的数来表示?

人都是喜欢美丽的东西的,尤其是小孩,两幅美丽的雪景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空间。

对画中的温度学生可能会给出一些答案如:零下10度等,这些事不正确的。 接着由我给出答案-10度。

对于未知的东西,学生总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10是什么。

我作出回答-10是一个负数。这样就引入了本节课所要学的主要内容——负数。

2、充分感知,引导构建

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带负号的数,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数学。

给出一张山和盆地的海平面高低的数据表,让同学们说明一下表中一些数据的含义。

同学会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之后由我来说明一下这些数据的正确含义。

接着再问:同学们,既然表中的那些数据有这样的含义,那么正、负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先由同学们发言,再有老师给出正确的含义。 正数:像3、2、0.8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像-3、-2、-0.8这样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

再问同学们:既然正负数的界线是0,那么0又有什么含义呢?

同样,先由同学们发言再由老师总结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分析归纳能力。

3、结合实践,综合应用

给出一组正、负数及零在现实中的应用问题,按组抢答,每道题一个组一个机会,答对加一分,打错不扣分。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他们对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有一些了解。

再针对本节的各个知识点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解答,巩固提高一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这些解答过程中一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只是在一旁稍作指点及作最后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4、回顾课堂,小结延伸

先由学生说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再由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下总结,结合板书重新整理一下知识点,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最后先由和学生探讨一下本节所学内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再由老师点明这节课所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作用。

这样能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用的,能促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

5、作业

我所布置得作业是2、4、7(选做)2和4是基础和综合应用,适合大部分的学生,而7是拓广探索,适合于成绩较好的同学,让他们更加的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