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评课稿范文【精选17篇】》
有关评课稿范文(通用17篇)
内容导航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2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3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4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5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6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7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8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9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0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1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2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3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4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5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6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7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有幸聆听了王子老师执教的《落花生》第二课时,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讲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王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课前导入自然、新颖
教师出示课题后,学生自然想到了我们常见的花生,老师紧接着说这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随机抛出问题: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取名为落华生?”等等。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被激发,而这个问题直到学完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揭晓,学生也就对许地山用“落华生”作为笔名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作者的精神、品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二、重视朗读的训练
在这堂课上,王老师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地读,其中包括指名读、默读、抓住关键词读、站起来读、创设情景读,比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王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总之,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读,而是充分挖掘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指导地读,指导学生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聆听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2
星期二听了郭辉煌老师的公开教学课——圆柱的体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题4,并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学。听完这节课后,让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郭老师气质佳、形象美,课上得实实在在。下面我就以以下两方面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一方面:成功之处
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郭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
1、课堂教学环节如能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再出示课题进而传授新知识,整堂课的结构应该会更完整一些。
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希望年轻的郭老师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3
何老师的这节阅读课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一些活动设计地比较有新意。同时,老师的个人学科素养非常高,语音语貌标准,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好,对课堂的掌控到位。
在教学过程方面,在第一环节,首先老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从文本的题材入手,让学生获取基本信息,比如写信日期、对象等。这种用文本的体裁导入的方式比较新颖,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大致浏览课文,获取一些浅层信息。第二个问题:课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从这个问题引入文本的插图,让学生将插图与段落搭配,从文本的插图导入阅读。
在第二环节,老师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设计地较好,通过询问学生为什么自己没有机会去未来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接下来通过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先让学生找出时光机的信息,再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感受的变化,并引出新词。在词汇教学方面,方法也比较多,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tolerate的反义词来介绍be back on one’s feet, 以及用文中的相关信息来解释expertise;在第二部分,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根据问题两人合作编对话,形式比较新颖,但是在实践中有点难度。第三部分老师也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其中第二个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设计房子。
在最后一个读后的环节,老师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总结未来生活会在哪几个方面变化。这种先分析全文,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比较有效,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全文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电话汇报的形式复述文章,并要求学生要用上新学的词汇,输出方式比较有效。
这堂课的目标达成总体还是不错的,比如让学生快速阅读发现本文的文体;让学生根据语境来理解新单词;在学完后学生可以用新词汇有效输出。 但是这堂课在我看来可能有以下几点可以改进。首先提问的方式可以改变一下,比如问题可以设计地不要那么细,可能会固定住学生的思维,与改变学生阅读学习方式可能不吻合。其次,板书归纳地不到位,概括性不够强。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4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儿童诗,学生读后很快能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会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学生熟读理解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想一想,是自己去哪里的时候呢?“学生甲说:”爸爸告诉我去长沙的时候,我晚上睡不着。“学生乙说:”妈妈告诉我说去漯河的时候,我睡不着。我想早点去。“我继续追问:“将来你打算去哪里?想看看哪里的什么景色?“学生丙说:”我想去长城,看看长城长不长?“学生丁说:”我想去沙漠,想去那里看看,那里的是不是金黄的?“出示诗的第一小节,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 吗?”你能不能用你刚才的发言,完成这样的填空呢?”一生说:“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 吗?”我听出孩子们在用词上,还缺乏行文的优美。于是我追问道:“大家听一听,比较一下,那个句子优美好听些?1、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黄?2、翻过来,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金黄金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句好听。”老师鼓励道:“那我们再来读读我们写的诗句吧。大家都成了会写诗的小诗人了。”通过这样的填空和朗读,帮助孩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附】明天要远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会认 “目”1个偏旁。
3.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跌宕起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让学生渴望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秋季)那么在秋天,你们和家人都进行过什么活动呢?(爬山、赏菊)活动前爸爸妈妈都做了哪些准备活动呀?
2.师:有一群小朋友啊,明天也要去秋游——远足了。你们知道远足是什么意思吗?(去很远的地方旅行)
3.师:走!我们现在悄悄地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嘘,大家赶快悄悄打开课本,看看明天要远足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2.多有趣的课文呀!自己大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拼音朋友来帮忙。把生字在文中画一画哦!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举手朗读,指名读)读得真好,我还想听,我们一起读好吗?(全班齐读课文)
三、动动脑筋,自主识字
1.看拼音读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2.分类识字:
(1)“才”“白”独体字,注意笔顺。
(2)“明”“的”是由哪几个“好朋友”组成的?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组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学海拾贝,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课文中散落着许多美丽的“贝壳”,你看到了吗?(课件出示“学海拾贝”。)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2.鼓励学生自由举手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二、学习诗歌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第一节,女生朗读。思考问题:
(1)有一个孩子远足前翻来翻去睡不着,为什么?
(2)哪一句最能体会到那个孩子急切的心情?
(3)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跟大家说一说。(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3.老师指导朗读“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4.请孩子们自由读一遍。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第三节齐读。
[教学板书]
9明天要远足
睡不着海——各种颜色
云——洁白柔软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5
李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李老师在教学《雷雨 》时上的是第一课时,即识字教学。
首先,通过一则谜语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出示学习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初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李老师重点进行识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研读非常到位。比如,在指导“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时,李老师借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垂下来,而不用挂下来”让学生换词理解,加深体验,体会中华文字的精妙。并让学生联想哪些东西可以用“垂下来”。而且在对垂字讲解方法时利用分一分的方法来进行,这点非常好。在理解“杂乱”时,自己通过摆放较乱的作业本让学生很生动地记住了这个词。学生在从字到词到句的理解中读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让人感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灵活处理教材的功夫。
其次,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写字教育。李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形和意的结合理解来记忆,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忆、分析字形,通过书空来记忆笔画和笔顺,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求学生姿势和笔顺正确。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写字,还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最后,在处理完识字教学后,让学生想想哪些自然段写得是
雷雨前,哪些是雷雨中,哪些是雷雨后。整堂课的设计紧密,环环相扣。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太少,引导不够。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6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7
幼儿园优质课《看谁躲得快》评课
一、一节好课应该是“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因为兴趣是学习发展的动力,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快乐,是首要的,我想,石老师的这节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告诉了我们,这就是快乐的学。
二、目标——具体明了,有针对性
1、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勇敢自信的个性品性 2、通过走跑跳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过程——设计巧妙,新颖,敬礼一环节很好的结合了军训,让孩子马上回忆起了军训时的状态,并且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状态。
同时,环节流畅,层层推进,第一环数数,第二环金箍棒打
手,第三环神秘树,第四环打地鼠,大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每个小环节也是由易到难,如金箍棒打手,先慢后快,同时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的设定
三、好课应该是 “看似简单,实为不简单”,这也是教学价值的体现。
一张随手哪来的报纸转眼卷成了一根金箍棒,一把很普通、很不起眼的扫帚,难道也能用来上好一节课吗?看过石老师的课后,我们应该明白,生活中每一个不起眼的时间、物品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教育契机,就在于我们有没有用心去发现。
四,石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稳重、很有经验、很优秀的教师,她的语速虽然稍显慢了一点,但是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韵味。
五、不足------结束语:”老师你放吧!”语言长,无法显现游
戏的紧张感、刺激性,改成”快!”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8
潘老师《圆的面积》一课,善于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本节课我认为的亮点是:
一、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开始潘老师从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跟什么有关?”,让学生答出跟“直径、周长、半径”有关,然后直入课题问“求圆的面积是求圆的哪部分?怎样求圆的面积?通过什么来计算?”。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平面图形,及时板书“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求圆的面积问题架构。这一点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二、课堂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潘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板书设计科学,突出重点,课件演示过程也科学实效,特别是演示圆切
割成效三角形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增强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一点个人看法,时间分配上我认为在学生动手教学环节花的时间多,由于要剪、贴,大多数小组还没能完全操作完毕,可以在布置预习是让学生自行操作,课堂展演一下可以节省时间。第二是巩固练习设计方面相对单一,三道题的条件都是半径,可以有变化,或直径、或周长,让题目灵活度加大,也显得有层次感,这是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在此我们感谢张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优秀评课稿,此评课稿仅供参考。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9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0
在本次活动《甜蜜的家》,黄老师不但立足于“关注文本细节,在情景体验中发展语言能力”,而且从这理念出发,黄老师拟定了三个层面实施教学活动,从中还加入了幼儿生活实际中那个甜蜜的家,从而以更好的带领孩子体会什么是甜蜜的家。黄老师的本堂课 ,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高。而且语言课要多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幼儿积极思考,并多给孩子回答的机会。本活动突显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目标把握适度:
语言活动《甜蜜的家》的目标主要是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体验家的甜蜜与快乐。2、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体验表达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难点是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和家的甜蜜与快乐。活动中,以ppt图片的出示和分段讲述故事的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幼儿也能根据故事情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用语言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通过看、听、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后让幼儿自主表达体验情绪的变化以及拥有家的甜蜜和快乐。
2.师幼互动积极:
活动开始部分,开门见山,出示小房子的直观形象,让孩子感知观察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受小房子伤心的情绪。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置了恰当的设问,并引导孩子大胆的猜测小房子为什么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大胆表述小房子哭的各种原因,有孩子说:妈妈不见了。有孩子说:妈妈死了。有孩子说:没有人住它的房子。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畅所欲言。适当的提问让幼儿的思维被老师引领,悬念的设计,更好的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安静的倾听,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知道孩子们在语言表术方面相当丰富。老师的及时表扬,更激发了他们想知道小房子哭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结合图片,分段讲述中。首先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关注并大胆表现小房子的着急和小鸟的语气和表情,让幼儿感受小房子的伤心情绪和小鸟一家的甜蜜与快乐。既为实现第一目标奠定基础,又为下面几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感受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了甜蜜的意义。幼儿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孩子都愿意用语言表述故事。甜蜜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 幼儿对此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现实中孩子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甜蜜的家。所以说这个话题离他们很近。讲述过程中结合重点突出、逻辑清楚的图片帮助幼儿记录故事内容,在本次故事的重点段落“小房子的情绪转变”中,教师结合图片,巧妙的提出设问,体现了二个目的,一是帮助幼儿理解小房子情绪转变的过程,二是让幼儿感受小房子最终拥有一个甜蜜的家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发现幼儿能主动地表达、思考着图片中的内容,幼儿听了故事后明白原来甜蜜的家就是拥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与幸福。图画内容很自然地被幼儿所理解和掌握,最后完整欣赏讲述故事时,边看图片边讲述故事,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个完整的印象,加深认识和理解。
第三部分延伸活动,从故事拓展到孩子的生活,展示孩子拥有的甜蜜的家,让孩子自己去说说自己家的甜蜜。激发孩子愿意表述与会表述的能力。更进一步的让幼儿体会甜蜜的意义。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1
x老师的这个活动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她根据了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来选材的,将幼儿身边显而易见、触手可及的现象巧妙的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中。
另外,活动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x老师的用意,她是想通过幼儿身边的事、物来了解家乡,了解家乡宁波所属的各个县、市的名称及其特产或著名景点的。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化多媒体的展示,由一个中国地图到省到市再到各个区的,鼠标的步步点入,让幼儿更直观、更容易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活动中,x老师的教态温和,非常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突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幼儿拼图游戏中,教师又运用了适合的音乐做背景,又给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氛围。
活动的安排上,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地为活动的目标服务,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面又是从面到点,由大到小的递进方式开展的。x教师在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都是开放性,发散性的,孩子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教师充分关注到了所有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建议:在幼儿拼图游戏结束后,教师直接将幼儿带到大屏幕前进行欣赏活动了,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对幼儿的拼图结果进行一下适当的评价。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2
一、选材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老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及时捕捉到幼儿对变色的探索兴趣,选择《颜色对对碰》这一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颜色对对碰》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玩色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颜色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二、 活动中的亮点
整个活动以变魔术贯穿始终,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以及各种感官运用、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环节构思巧妙,设计严谨
第一环节通过“变魔术”活动快速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第二步让幼儿自己亲手来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正好满足了孩子“试一试”的心理,让幼儿体验到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中班幼儿的注意的指向性还很不明确,且还没有记录的基础,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接下来通过“找个朋友来变魔术”,初步探索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两两合作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集中讨论的环节中,让幼儿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逐步明晰自己的操作过程。而第二次的探索操作过程中,幼儿带这明确的目的边操作边做标记,这样集中讨论的时候,就有根据而言。在操作时幼儿可与身边的朋友说说发现,在集中讨论时向大家说说自己的新发现,通过这些多次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幼儿间观点的相互碰撞,他们逐渐地明晰和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明主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3
《落花生》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陈老师执教的是本文的第一课时,整个课堂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我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达成方面
本课,陈老师设定了4个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详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整堂课上下来,陈老师的这4个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生字词和课文脉络两个目标达成十分有效,充分尊重并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目的明确。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在教学课文3至15自然段时,陈老师先安排了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有哪些人在谈花生,然后自己亲自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着父亲、姐姐、哥哥、“我”的样子谈谈花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书香氛围。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由此顺势引出花生的好处和特点,就更加水到渠成。
三、注重文本感悟,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精读的课文首先要落实基础,陈老师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抓住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在教学“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通过课件出示句子,了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父亲是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落花生的好处的,落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是默默无闻、藏而不露。自然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陈老师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着手,体会其品质:默默无闻、藏而不露,再通过父亲的话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从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
四、注重知识拓展,培养语文素养。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陈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
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时内容太多,是否能够再进行取舍。
2、朗读的指导形式有点单一,朗读提升不够,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
3、小练笔感觉有点难度。
总之,陈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老师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清晰,学生合作学习愉快,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4
赵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学习要求下面都有一句这样的话“完成任务请悄悄做好!”我觉得很好。一个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班级没有好的纪律,是不能够确保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我在这方面有些欠缺,所以这一点最吸引我。另外,我喜欢这节课上老师的示范朗读。既起到了示范作用,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孩子们见老师读得这么好,自然而然产生读的欲望,然后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读课文。所以,这个示范朗读是事半功倍的教学设计。很好!不妥之处是让孩子们评价老师的朗读太多了,淡化了孩子们的欲望。我知道,老师设计这个评价是想让学生知道怎样朗读才能读好,让学生明白读得好的标准是什么。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远远不如他的直觉,他们更注重直觉,更适合模仿,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尽快模仿老师的声音和语气认真去读,那样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让我有个想法:课堂上,我们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我们的导语设计要精炼,要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5
一直很欣赏沈主任上课时大气稳重、文气纵横的风格,虽不及女教师上课时的温柔与可爱,但却能够自成一体,吸引着学生走进他的课堂。
沈主任今天选择的是《诚实与信任》一课,这是一篇颇具励志色彩的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有关“诚实与信任”的故事。沈主任在教学伊始,就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往往是诚实的人或自己的亲人,进而过渡到“今天的故事却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这在潜意识中增加了故事的含金量,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从文本中一探究竟,这个过渡真实自然,颇有娓娓道来之风。
其次,沈主任在课堂上极具个人魅力的地方就是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第一段时,老师的一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打开了孩子们的猜想之门,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恰恰是此堂课的亮点所在。“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和老师心有灵犀,猜出来老师在这一段中会提出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多具有挑战性啊!孩子们不再随意地抛出问题,而是认真地揣摩文本,揣摩老师的想法,因为大家都想成为这个和老师“心有灵犀”的人。这个环节的设计巧妙不仅体现在这,对于这个和老师想得不谋而合的问题,孩子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然极有兴趣地去文本中寻求答案,于是第一段的学习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孩子们解得快速,解得全面,解得到位。
应该说,整堂课的教学,沈主任都把握得张弛有度,但对于一些教学中的细节,我觉得还需注意。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老师在“识字”方面指导得很到位,但“写字”方面却明显忽视了。老师在课堂上缺少生字的范写、指导,忽略了生字的描红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另外,老师在指导孩子分段时,忽略了学生在表达上的一个小错误,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为课文的第一段”或“从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是课文的第一段”,而不能说成“从第一段到第三段是课文的第一段”。对于这个小小的错误,老师没有及时地纠正。另外,放在小红车上的“字条”可以说是本节课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线索,老师完全可以进行相应文字拓展,问一问孩子们“你觉得纸条上除了姓名、联系方式外,还有可能写什么?”,进而再过渡到更深层的拓展:“这张纸条还留下了什么?”而且老师强调纸条上不会写上事故的原因,似乎太绝对了。
总之,沈主任的这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学习。我想:真正的一堂好课,听起来不但不会觉得是负担,反而会是一种享受。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6
每一次走入各位同仁的课堂,都让我品味精彩。
同年级组的刘长瑜老师,课堂组织有序,皆顾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Sports Day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在动中学英语,学生学得不死板。
布珊珊老师的Eating Out一课,活动设计的有趣味性,整个课堂有层次性,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拓展性练习,课堂容量大,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李琳老师将我们带入了Splendid China,课堂设计突出,用一封电子邮件引课,从而开始介绍中国各景,学习研究名胜地图,最后要求学生回复邮件,整个课堂内容丰富却浑然一体,体现了教高年级的特点。
李宏宇老师的常规课与公开课一样,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天衣无缝,常常叫人觉得换一个教法几乎没有可能。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最难开展的事课堂活动,因为它常常易于使孩子们处于混乱的局面而不是开口讲英语。但是李老师的课上得很老到,从容自如,不慌不忙组织多个活动,让孩子有秩序的动起来。
徐红艳老师的课上的很精致,用数学计算式导课,用精美的自制教具复习前次学习过的知识,并将课本知识用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用多种活动巩固知识。
柯琦霞老师的课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形容:扎实、丰富、轻松。要是错过了这个听课机会,你会感到遗憾。
赵耀的Space一课,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八大行星用科教录像片分段呈现,各个环节自然流畅,体现了教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并且赵老师上课教具常常使用的丰富而有创意,致使课后老师们竞相观摩。
新加盟小学英语组的寇丹丹老师,不愧为一年级英语老师,深谙儿童认知特点,把音乐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孩子在英语课上兴奋不已。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其实就是“This is a…”,寇老师使用多种方法,操练到位,使孩子们将此句型运用的烂熟于心。
很遗憾我只听到了这几位老师的课,错过了领略其他同仁才华的机会。
有关评课稿范文 篇17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抓住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