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语文评课稿(热门13篇)正文

《语文评课稿(热门13篇)》

时间:

语文评课稿(精选13篇)

语文评课稿 篇1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语文评课稿 篇2

雷雨是夏日的精灵,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一种自然景象。《雷雨》一课,用精练的文字,精美的插图,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瑰丽景象。夏日炎炎,一阵雷雨,为人们送来一阵清凉,迎来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彩虹高挂天空,蛙声阵阵,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乐呵呵地在水中嬉戏。雷雨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多少乐趣啊!本节课,薛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结合课本资源,创设了生动、形象、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现就本课设计中的几个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快!

雨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一种自然现象。老师直接和孩子们聊起了雨精灵,各种雨,再引出雷雨,一下子如话家常般拉进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为深入学文做了极好的铺垫。

二、课件丰富多彩,紧扣文本,好!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黑沉沉的乌云、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以及鲜艳夺目的雨

后花朵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颇深,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了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起到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

三、品词析句,训练多样,妙!

学生初步读文后,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品悟,通过画一画,读一读,换一换,品味文字的精粹之处,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师结合平时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课件,深入体会。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做个动作理解“压”的意思,并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有什么感受?在引导学生理解 “垂”这个较抽象、难理解的动词时,师课件演示和动作表演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理解“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一句时,通过对比,很快让学生理解了本句描写的精妙之处。此外,本课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很多词句说话训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这一教学理念。

四、朗读表演,拓展升华,精!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指名表演,有效地再现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意境,学生们兴趣盎然。最后,来了个总结拓展,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里,提出自己的几点小建议,和大家商榷一下:朗读形式可再多样化些,朗读的要求可再明确点,指导要更到位些,如指导“哗,哗,哗”,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应强调要读得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三处的“越来越”有一个变化,并逐渐呈现天气变化的快,读得语速可加快,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课堂中应保持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另外,让学生上台板书,不但浪费孩子们的学习时间,而且效果不佳,不如让全班学生交流后,师板书,可能会更好些!再者,表演时,表演外的其他学生注意力均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所以不建议让台下学生边读边看,一心二用,可让学生用心观察表演,当小导演结合课文内容点评,效果可能会更好。

语文评课稿 篇3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语文评课稿 篇4

黄老师在教学3—5自然段时,先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要求,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符号标一标学习内容。(向谁借?怎么借?结果怎样?)再让学生完成要求的同时自主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学法指导,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要求和任务能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漫无目的,同时学法的指导,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效果。 当然再操作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在指导感悟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时,如果穿插一个语言拓展训练,那么重点的突破就更容易了。小壁虎可能还会向谁借尾巴?可出示一段和文章结构一样的文字,在感受动物尾巴奇妙的同时能充分进行语言积累。

2、学生朗读3—5自然段时,一次性提出的学习任务太过繁多而且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一次用三种规定的符号学生完成有点难度,容易混淆。

3、朗读指导时让一年级的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所取得的效果完全没有教师的直接范读和正面点评来的有效。正因为黄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没能充分指导,导致角色朗读的失败,使本堂课的朗读指导成了走马观花,为了角色朗读环节才安排角色朗读。读好对话中的语气这一目标没能落实。

4、低年级课堂中的写字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本堂课黄老师没有安排书写指导,将6个生字的书写全部放在第一课时完成,这样的安排显然有点欠妥,课堂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

(三)以读为本,渗透思想教育,训练语感: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和“小鱼,把尾巴借给我。”让学生比较读,说说哪句好,为什么?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一句,觉得这句多了“姐姐”、“您”、“行吗”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如:出示“爬呀爬”,问学生“这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后,觉得这个词应读得慢一点,因为壁虎失去尾巴,爬不快,从而说明壁虎尾巴强以帮助爬行。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及表演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会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语文评课稿 篇5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语文评课稿 篇6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之一。汪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朗读带生字的句子”这一环节,接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法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的方法,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确保了学习的高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汪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朗读,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启发学生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处处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教学,思路清晰形象。特别是第八自然段的自主学习,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按前面的方法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汪老师还注重了说话训练,她利用课本资源,教会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运用课堂生成文本拓展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以提高。

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汪老师自觉融入自主性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始终被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在教师营造的课文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朗读、体验、

感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在赞赏之余,我想对汪老师提一点建议:在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写字教学,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写好“垂”这个生字,让他们掌握写法,并注意书写的姿势。这样处理,使教

学与写字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底扎实。

语文评课稿 篇7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 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语文评课稿 篇8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情境创设:这几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师的激情创境,苏芊老师的漫画创境,张蕾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调查报告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学科特点:几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教师适当的范读,给学生以示范,并且能通过声音把学生带到文章情境中,进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此,我觉得以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还是必要的。这一方面,夏辉老师特别突出。

4、教学目标的确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李杨老师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课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从导入感知--联系文本--体会作用--总结归纳--实战演练,到最后的补充说明,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马振丹老师的《小狗包弟》,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六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几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学生活动、课堂氛围:六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吴静老师的《边城》、苏芊老师的《庖丁解牛》、张蕾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语文评课稿 篇9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语文评课稿 篇10

201x年4月17日下午‘在刘家营小学领导组织下听了付银银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节课。付老师本课重点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自学,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听了付老师上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感受颇深。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付老师就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和“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教师扮演小壁虎分别说出这两句话,叫学生扮演小鱼。问:“小鱼喜欢小壁虎的哪中说话方式为什么?”学生比较读、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二句,觉得这句多了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还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着急的心情。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悟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充分地、饶有兴趣地读文,理解了课文,培养了语感。

语文评课稿 篇11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语文评课稿 篇12

201x年4月17日下午‘在刘家营小学领导组织下听了付银银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节课。付老师本课重点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自学,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经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在角色朗读对话和解读文本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抓典型段落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小组互助理解感悟。以下是我结合这次课堂教学谈的几点初浅体会:

(一)课文情境教学法:

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图示法:低年级形象思维活跃,适当运用简笔画板书能激起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导入新课时,付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一下子吸住大家的注意力;讲到壁虎向小鱼、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时,又贴出鱼、牛、燕子的图,使学生在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情境中。

2、生动演示法:CAI教学过程中的形、声、色的运用与结合,能有效渲染气氛,激发学习情感,把课文语文文字描绘的内容再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由读课文,接着通过不断深入地提出问题并接着教学图片和手势,让学生理解“爬呀爬、摇、游来游去”,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学中,利用幻灯进行生字教学。如:采用幻灯出示同偏旁的生字,让学生观察发现,促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学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着。

(二)激发悬念多思法:

教师起主导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有利因素,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应该是师生平等地交流。

1、审题设疑。齐读课题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为下文作了铺垫,教学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

2、情节设疑。利用课文片断,启发想象,如“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引导学生交换角色进行想象,联系实际。既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3、结语设疑。按课文内容延伸设疑,在教完课文后指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壁虎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来呢?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既紧扣课文重点,突出难点——壁虎尾巴可以再生,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以读为本,渗透思想教育,训练语感: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和“小鱼,把尾巴借给我。”让学生比较读,说说哪句好,为什么?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一句,觉得这句多了“姐姐”、“您”、“行吗”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如:出示“爬呀爬”,问学生“这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后,觉得这个词应读得慢一点,因为壁虎失去尾巴,爬不快,从而说明壁虎尾巴强以帮助爬行。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及表演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会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付老师还教给学生自学的办法。针对本课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多有反复,图、文结构大体相同的特点,老师导学第三自然段,师生总结出五个问题学习法,指导学生按5步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填空的方法,完全独立自己去学第五自然段。课程改革理念让我们教师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泛泛讲解,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在学生理解肤浅处,思维矛盾处,理解偏差处应给予恰当地点拨引导。吴老师在引导这点上做得很到位。

付老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教学中设计“读——问——读——议”的学习方法,借此进行问题思维训练,质疑的同时,教给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求解的释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项核心任务。这节课学生

的学习方式包含了两种基本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新课程要求恰当处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概排斥接受性学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掌握和接受,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调的记忆,遏制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性学习,更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吴老师的课堂中能看到她试着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实”,是新课标下的真实课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课标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落到了实处,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特别是很好地做到了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评课稿 篇13

《小壁虎借尾巴》评课稿 《小壁虎借尾巴》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课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朗读,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学生在角色朗读对话和解读文本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本课的教学可以在抓典型段落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小组互助理解感悟。

丁老师的这堂课,读着,读着,仿佛我就是学生,正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仿佛小壁虎接尾巴的生动画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我读着的只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节语文课的片段,而且还要摘要,并不详尽,然而它已经使我入神入画了,足以显示出丁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来。

这节课中,丁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新颖。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教学中,丁老师用亲切的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映的的生动情境,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活泼有趣的境界。

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精神。教师的评价体现了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丁老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

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仅仅一节课的教学,就已经显示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训练过程。

然而,课无完课。我想,因为是一年级,再说是一篇没有拼音的文章,如果能将识字教学融入在表演之中,先抓一个段落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语气,同时渗透识字教学,那样可以使词语教学、朗读指导、语言形式都融在表演之中页实现了教学的整合,那样效果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