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事》读后有感【推荐3篇】》
《协和医事》读后有感(精选3篇)
《协和医事》读后有感 篇1
协和,在还是孩提的时候就已经略有所闻,不过在我们那边偏僻的地方来说,也没有人去过协和,甚至没有人见过协和的人。但是对协和,我一直保持着一种崇拜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协和是中国最高的医学殿堂。虽然至今也没有见过协和的人,更不用说到过协和。 最近喜欢到丁香园逛逛,看到前版主把这本《协和医事》上传,怀着对协和的崇拜,我把这书下载了……
楼主说,这书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果有兴趣可去买。很遗憾,我没有做到。我舍不得删。这书,好;这书,有感情;这书,不只是书,还是情感的传递。
协和医事,看完也没有究竟没有说过医术,用里面的话说,医生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医德。老协和的医生就是拥有双高峰的医生,就是现在所需要的能够处理医患关系的医生。不谈他们,他们是我们所需仰望的,却不可再企及,至今我也没有遇到过所谓双高峰的医生,也许这并不能埋怨自己的运气不佳,也许这个国家对这些人也是可遇不可求了。不是我对医生绝望,也不是医生的医德不够好,只是在这种医疗环境下,治病的医生有,治病人的医生不敢有。这就是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常有,却没有成为的千里马的条件。 千里马,我也知道,也承认,我不是一匹千里马,所以我倒愿意自嘲一下,我不是一匹马,哪来千里马。想想以前协和医学院是怎么一回事,老师比学生多,能够想象吗?再想想,平均下一年只是培养不到20个医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放到现在的社会,老师比学生多,一年毕业不到20位医学生,那不是浪费资源吗?那么多农民子弟,为什么你老师就不教多几个学生,教出来的医生多了,也好造福社会,我们国家医生比例在世界上还是倒数的呢。这是善意的建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或许吧,某些人以为一个老师带的学生越多,就越能造福社会,允许我从好的方向想,总不能把我原本没有机会读大学的机会现在得到了,倒去说他们的坏话,所以,大学该扩建扩招,一个班只要教室允许,多少人也无所谓,越多越好,我就是在这种上大学最容易的时候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医学生。我们班多少人,说出来一直是让人惊讶,也让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心里爽了一把,原来大学还可以这样快餐式啊,真正地适合时代的发展。我们班到底有多少人,想想读书时候我们最大的教室能装多少人,大概就是那个数了。人多力量大啊。
说回协和,协和正因为小而精闻名。协和出来的不仅仅是医生,是医学家,是心理学家,是学者。协和影响的不仅仅局限于协和这个地方,不仅仅只是北京,而是全中国。当时这么小小的一家医学院,却能引导一个大国的医学走向。这应该值得某些人思考。
不谈某些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不管作为医生,还是作为医学生,总免不了让自己去想想愿景,现实实在是有差距。谈谈我自己。曾经我对医生这职业是没有抱有一丁点兴趣的,后来由于某些缘故,我选择了医学。到了这大学来求学,这里的外在环境真的是出乎意外得好,整洁,宽敞,干净,相对来说,内在环境就相去甚远。我也承认,我这个人的惰性是随环境而波动的,这里让我的惰性呈指数性成长,远远大于我的积极性。
书上说,老协和的那些老医生相当怀念在老协和的日子。虽然在那里,他们的脸被人嘲讽为“协和脸”,缺乏阳光,缺乏笑容的脸,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但是他们在病人面前,又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笑容可恭,认真负责。现在,医院的我们,恰恰跟他们相反,我们在病人前才是有一张“协和脸”,情何以堪。
虽然以后我也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但起码我现在的梦想,当真是踏踏实实地成为一名好医生。但愿一路上没有阻扰,而且有一批志同道合以兄弟相称的朋友。
《协和医事》读后有感 篇2
《协和医事》中,我看到了医学精英是如何锻造出来的,以及协和何以能始终引领医学前沿。虽然协和的医学教育模式近乎“残酷”,协和人的从医生涯几乎是全身心的忘我投入,但却因此造就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人与命运搏斗,失败摧不毁的理想。而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和摧不毁的理想曾经并仍将对中国医学教育和中国医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协和医事无疑是为医之道的最高境界。
且看书中的摘引——
著名内科学家奥斯勒,曾如此描述医疗行业:“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这种普世一致的同构性正是医疗最大的特色,它是律法所没有的,也是教会所没有的,即使有,其程度也有所差别。”
奥斯勒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医学是一生的学习过程。”
奥斯勒在 1903 年演讲《行医的金科玉律》时这么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
1892 年,奥斯勒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新院舍的启用典礼上,对医学生演讲说,“医学这门学科需要高度整合心智与道德,并让人求新、务实并有慈悲。”在他看来,医生追求的应是思路的清明、心地的善良和心灵的平静。
有人问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他回答:“好坏医生的分水岭就在于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解放前,我在协和医院工作,当时的外科主任是美国人,他一辈子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学术贡献,但他工作勤勤恳恳,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关心病人,关心全科工作,了解所有工作人员的情况。这样的医生就是好医生。”他在开创安贞医院时,为医院提的院训是四个字——公、勤、严、廉。在他看来,这就是做医生的标准。公就是公私分明,至少是先公后私;勤就是勤学、勤干;严是学术上的严谨,工作上要严格,做事要严密;廉就是廉洁,不得以医谋私。
1920xx年,当兰安生以“公共卫生专家”的身份进入协和医学院时,他带来的是一个全然崭新的理念。具体来说包括:一、疾病可以在还没有成为疾病时,就加以控制;二、预防疾病的措施,一旦在某一区域某一人群中实施,会比以单个病人为治疗对象的“临床医学”更有效率。这一理念,与19世纪中叶进入中国的西医相比,在临床时间阶段上,更加超前,关注的人群也更广泛。他的另一句名言是:一盎司的预防,胜过 一磅的治疗。
1920xx年,兰安生来到协和医学院,在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第一次专门为医学生讲授现代公共卫生这一课。他讲课的主旨是:走出医院,走进胡同,超越个体,关注到整个社区、更广人群,到达底层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只有从社会人群的开放环境,而不是从摆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中,去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问题,去寻找治疗依据,从群体而非个体的角度,去寻找一种维护社区成员健康的办法,这样才能使医学与社区服务成为一体。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的理论来说,一个机构成功的三个核心元素是:人、组织、文化。协和医院副院长、1970 年协和毕业生李学旺,这样阐述协和文化:“协和文化是什么?就是协和的医疗管理制度和程序,及由对这种制度、程序严格遵守过程中,不知不觉养成的为人、为事、为学的态度。”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为医之道的精辟论述。我觉得为医之道其实并不深奥,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关键看你如何理解、能否领悟,并如何将领悟到的为医之道付诸于实践和行动。
如奥斯勒所言,医疗是一个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不分国界人种,救死扶伤是根本。而一旦选择了从医,也就意味着你必须做好为之付出你毕生精力的准备,并坚持终身学习;在你为患者施医驱病的同时,更需要有一颗仁慈之心,行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用心跟用脑同样重要。而吴英恺的“公、勤、严、廉”四个字更是道出了一个好医生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当下的为医者又有多少够得上好医生的标准呢?
我街道的公共卫生工作是20xx年正式起步的。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是20xx年12月26日下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情况的报告》时提出的。而兰安生早在1920xx年就带来了公共卫生这个全然崭新的理念,他在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关于走出医院、走进胡同、超越个体、关注社区及更广人群的现代公共卫生第一课,足足走了七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今天我们终于走出了医院,走进村庄和家庭,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虽然在服务力量和服务能力上仍不足以发挥理想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但这一步已经坚实地迈了出去。
关于协和医院副院长李学旺对协和文化的阐述,对我们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我们的医院虽小,但作为一家医院,一个团队,文化是医院和团队成员的灵魂,具有执行力的制度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医院领导者及其成员的为人、为事、为学的态度则是医院及其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力。
读《协议医事》,悟为医之道。收获不小,值得一读。
《协和医事》读后有感 篇3
读了“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这本书,认识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马良是个淳朴善良、正直坚毅、不屈不挠的一个人,而经常跟马良作对的画师,是个生性残忍、阴险狡诈、无恶不作的人。
马良从小父母双亡,家里十分穷苦,但乡民们常常接济他,帮助他,照料他。马良很喜欢画画,但没有笔,他并不灰心,在砍柴时,拿起一根树枝,就在地上画画。所以,他做梦也想得到一支笔。这不禁让我想起来一句话:一个有梦想的人,只要真正愿意行动,他的梦想必将实现。终于,他的善良、诚心感动了老神仙,老神仙送给了马良一支笔,并且还是神笔。
马良有一支神笔后,他就帮助那些穷苦人画农具。这事愈传愈远,很快,马良有支神笔的事被官府、财主知道了。他们想把神笔占为己有,于是处处陷害马良。马良来到州城,他决定改名,改为“冯郎”。阴险狡诈、无恶不作的画师趁马良生病时,把神笔偷走了。马良醒来后,发现神笔被偷,心里十分伤心,他决定去京城皇帝那里去告,自己却无辜入了监狱。
皇帝要马良画金山银山摇钱树,马良画了一片大海,海上有座岛,岛上有金山银山摇钱树。马良又画了一座大船官员、官兵上去了。又让马良画又多又粗的风。马良也画了。画完,马良还在继续不停地画风,皇帝让马良别再画了,马良不听,又画了几把又粗又大的风。终于,海愤怒了,它将大船淹没在了海中,海也慢慢地将那小船撕得粉碎。读到这的时候我觉得很解气。
如果我有一支神笔,会给那些上不了学的孩子们画学习用品,好让他们的知识更丰富。我会给那些发生干旱的村庄,画许多粮食,以免他们挨饿,我还会给那些贫困的山村,画电视机,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
读了《神笔马良》让我知道了,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要善于开动自己的脑筋,用智慧赢取胜利。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善良、正直、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