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热门28篇》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8篇)
内容导航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4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5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6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7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8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9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6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7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四、用扎实的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开展的写字课非常好,我每天让学生练二十分钟的字。使学生从小养成练字的好习惯。一般字写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都不错。《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并有一定的速度,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有的利于学习、工作和交际。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集体生活还没有成为获取精神营养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也不会产生其它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无限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近代科学研究表明,读书是对人的潜能的综合开发,读书就是获得丰富的能源,使人的潜能和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由此,开拓广泛的阅读空间,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多角度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指导阅读实践,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小学生由于阅读习惯差导致阅读效率低。对他们阅读习惯的矫正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写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手做标记或批注的习惯,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圈划,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注。这样,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促进他们边读边思考。
三、重视课堂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1、读懂。
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从整体思考也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任务是使学生读的更好,最终能够自己去读。
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读有多种办法,有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不管是那种读法,教师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一遍就要一遍的收获,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去读。
2、会读。
会读,即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是: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
(1)、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
(2)、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
(3)、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指点阅读的常规。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
3、学会精读。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4、学会选择读书。
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语文教师要做精心的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了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扩大阅读的视野。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许多优秀教师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差距甚远。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经过洋思中学的学习让我有了一些收获。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等,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我刚带语文的时候,心理没底,不知道如何讲,如何抓学生,怕带不好,我想只能从小学生入手,抓好预习工作。开学的第一堂课我就告诉他们预习的要求。课文读两遍,标自然段,画生字、词。写出文章主要内容,分段、写段意。找近义词、反义次。画出最喜欢的句、段,写出感受。这样学生通过头天的预习,课文比较熟悉了,讲起来比较轻松。效果也很好。还要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精于设问,增强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之所以无效或低效,主要是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许多教师的提问并不一定都能够成为好问题,我们发现,许多问题是“假问题”,是“浅问题”。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整节课就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个问题:海鸥和老人之间有什么样的感情,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划出句子、批注感受。第二个问题:安放老人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划出句子、批注感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讨论地非常激烈,兴趣非常浓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培养自学能力的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发挥自主能动性,学会自学。但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自学活动,老师教得既轻松,学生学得又愉快。所以,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变化日新月异。人们要为断的学习知识,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自学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终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的:
首先,从课前预习入手,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在每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老师布置目的明确的课前预习任务。如:熟读课文、请家长帮助听写生字并订正、找出优美的句子、词语、解释词语并造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出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紧抓课堂预习成果展示。可以通过练习展示字词的预习,教师通过练习中捕捉到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及时指导,及时帮学生解决预习中在字词方面遇到的难题。对课文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以互帮解决难读的句子和段落的形式进行。既展示了个人预习的成果,又互相帮助解决了各自预习中的难题。老师也感到比较轻松。对句子的预习展示,可以采取指名读优美句,并说出理由,让其他同学评价、补充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观察角度不同,可以把课文中各种有特点的句子都找出来,在互相交流展示中自学完成。
再次,经典的设计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先解决。自学形式可采取多种,如独自、同桌、小组等。然后在全班展示自学成果,共同交流讨论解决重难点。采取多种形式及时鼓励肯定好的自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例如:我教学《海豚救人》一课时,因为它是自渎课文,让学生认真预习、并根据课文分组讨论课后问题,第二天进行汇报,可以是小记者采访式、可以是汇报资料,可以是办手抄报的形式。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明显,课文理解透彻。
三、静动结合,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波纹不兴,是死水一潭;波涛汹涌,是洪水猛兽。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有源活水。教学应像河流一样,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既百折不挠奔向大海,体现有序;又迂回曲折,体现波动性。有序使教学结构段落明确,但一种活动如果缺乏起落,给予学生的刺激便会减少。教学应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有思维碰撞,有智慧启迪。教师讲述有行有止,有续有断,高低起伏,悠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学生学习有听有讲,有学有练,有张有弛,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师生共同配合,有序与波动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成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才是一堂好课!
四、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l、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相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五、自觉反思,提高教学监控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
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4
作为一名朗读爱好者,我认为教师要提高自身朗读水平重在平时。如果每次朗读能做到以下几点,相信对提高朗读水平会有一定帮助:
1.状态“自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朗读之前首先要有好的状态。好的朗读状态应该是自如的,“自如”是指在朗读时神态镇定、自然,不拘谨。因此在朗读之前,我们就要养成调整状态的习惯,比如“嘴角上扬,眉毛上挑”,为后面的发声朗读做好充分准备。
2.发声“自然”。朗读之前要先浏览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情感基调。在理解中去朗读,在朗读中读出理解。比如,读一些长句时,可以先想想句子讲了谁?在哪里?干什么?将文本的意思理解了,朗读起来就会自然。
3.遵守“规范”。停顿、语调、重音等是朗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所以在朗读时要看清标点,读好停连,读出意思,有标点的停清楚,没标点的不能乱停顿。比如“可他哪里知道”,有些人会读成“可——他哪里知道”,在“可”字的后面随意停顿,这是不对的。又如,第三声声调调值要读满,问号的语调要上扬等等,在朗读教学中有许多应有的规范,我们不能“自由化”,也不能“模糊化”。
4.重视“范读”。每节课之前都要重视“范读”的准备,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只有老师读好了,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榜样作用。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5
10月21日—24日参加了昆山名师优课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会”,可谓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整本书的阅读超越狭隘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让以儿童为本位的阅读材料进入语文学习过程,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外阅读就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爱读书的孩子们成绩不一定最好,但爱读书的孩子一定是最有发展的孩子。
高子阳老师上了一节《亲爱的汉修先生》,他先让学生自由阐述这本书的内容,然后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模仿着诗的格式,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填充进去,形成一首诗。接着他给孩子们示例了一篇读后感,一位杨赛男同学看了《西游记》后,给猪八戒写了一封信,告诉孩子们我们还可以通过给书中的人物写信,给作者写信这样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看书心得,这样就让读后感变得多元化了。课后的讲座中,高子阳老师从人的大脑结构强调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比较了中国和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孩子的阅读量,认为每个孩子应该每年阅读50本书,一生阅读一万多本书。高老师认为读了5000本书以上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我觉得反过来肯定成立,那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肯定读了大量的书。高子阳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美国人是怎么教整本书的。美国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多办法,美国非常注重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和写作是很能培养创造性的。读书以后通常要写读后感,仅读后感的写作,美国老师就是让孩子用很多种模式写。比如,一种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给朋友,介绍这本书;一种以书中主角的口吻来写几篇日记,通过日记反映出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是假设你组织了一个活动,请作者来参加,你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作者和他的书等等。高子阳在此基础上,向一线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们有五种写作是要做的:一是降低写作恐惧,二是学习独立的写作风格,三是整本书中的写作思想、写作技巧、写作知识的教学,四是创意味极浓的大读后感的写作,五是给书中人物写信的教学。
这次昆山行总共听了四个讲座,十一节课(初中四节、小学七节),感觉小学的整本书阅读比初中推进的更好、更有实效,学生的反应明显好于初中。与其他省市的教师讨论比较后,初中老师都觉得初中阅读的书由于内容多、难,学生阅读的时间少,往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很难做到前后内容的比较融合的阅读,而且往往认真读一遍就已经很不错了,基本读三遍以上的就没有了。有些孩子故事与人物都混淆了,课堂上就变成老师一人在那儿向学生现场传授书本的内容了。而小学阅读内容比较短,比较有趣,学生记得牢,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往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真心希望初中的名师能给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更实际更好操作的建议。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6
3月10日,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的听课以及培训活动,
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感触颇深,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诗词课,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堂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高老师执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让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导入,再通过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等 ,让学生来整体感知词,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理解,更能体会词的意境。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中高老师融入学生最熟悉的节日中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场景中,更能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每个问题都设置得相当好,让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以及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老师的风采以及培训,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没有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借助一些相关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通过这些介绍,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吟唱教学法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要求老师要具备诗词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对古诗词感兴趣,在快乐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小学语文教师读后感
从教十年,一路坎坷一路歌。但非常有幸的是,有一个知心朋友《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陪伴着我。《小学语文教师》是我工作中的最爱。十年来,她在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也时时刻刻的在帮助着我,心中真的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师》。 在读这本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个人的文章,那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窦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窦老师来自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不到30岁就被评为了全国特级模范教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曾经在上看到过窦老师讲的课,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她那教学的底气,特别是洋溢在课堂上的新意与灵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备课的境界。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课,仅一个导入环节,就让人联想到了,在那枫叶飘落的秋天,一场秋雨沐浴着大地,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着感觉到课本内容是那样的接近。这些除了窦老师课前辛勤的备课外,肯定还有许多平日生活中的备课,比如,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而窦老师就是这样,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窦老师这种精神,这种永无止境追求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百年育人的神圣职业。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培训中,指导老师认真耐心地讲解、分析教材,谈了看法、说了感受,交流了教法等等,他们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以丰富的知识内涵对语文教材进行精辟的阐述。
三年级属中年级段,其架构主要有四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整套教材的结构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
上午,我们认真倾听了马爱萍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教材的1—4单元的教学意见:其中她重点指出了阅读教学四个重点学习项目: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下午,张丽华老师围绕“练习”和“习作”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张老师从习作的内容、指导等方面做了指导,并举了生动的事例,让老师们明确了习作教学的方向。
一天的教材培训,时间虽短,但从三位老师的详实指导中,我对本册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标为准绳,以课本为依据,以课堂为阵地,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中,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一)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一课时,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很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段话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我认为都是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体会的。于是,我就让他们反复地去读。结果,他们很快地就领会了其中的“滋味”,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再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这样写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像这样的段落,我想唯独让学生们在充分地朗读后才能领略到它的美。请学生事实丰这种感情读一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再仔细朗读,品味文章的妙词佳句,欣赏文章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的语感在读书中不断加强、巩固。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仔细品味,既可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又可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朗读比较中我们同样能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精妙,从而达到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如《柳树醒了》一文中这样描写柳树:“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把“醒了”换成“绿了”、“软了”、“高了”等词语好不好?行不行?我是让学生们反复去朗读,然后比较体会,逐步培养他们对词语的敏感性。再如《小伙伴》一文中,“安娜又说:“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如果去掉,效果怎样?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发现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个词很恰当表明了安娜当时不仅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帮助玛莎解决中餐的难题,还在一旁无端地猜测和说教着。
(三)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要发挥想像。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来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话"成为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词,成为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对话"所倡导的平等信任、参与分享、融合创生,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课改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我更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
第二、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第 7册《题西林壁》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于是我就细细加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
第三、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爱、和平和自由,让学生受到教育。其实,一般的儿童作品都有爱、和平和自由的主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掘其中的内涵。
例如在《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写很仔细,一身褴褛,单薄的身体,在出示图片后引发孩子对老人的同情可怜,进而理解作者施舍的心理,在这个层面上还不够,老人为什么这样穷困?"无儿无女"是原因,对于你们,你的父母是怎样辛勤操劳的呢?你该用什么去回报父母的爱呢?从而提升的做个孝顺的,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层面上。
第四、给学生延伸想象的机会。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例如在讲授《小蝴蝶花》一课时,当小蝴蝶花处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时候心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心情平静之后小蝴蝶花还会做出什么事呢?让孩子尽情的猜想,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是为去禁锢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故事,这样既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及思维的连续性,满足儿童喜欢追求完满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第五、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详细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课文中写小壁虎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妈尾巴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小鱼姐姐"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在哪里--向谁借--结果怎样"。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妈借尾巴"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第六、展开多样式的阅读比赛与总结。
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建设班级图书角;扩大阅读的范围;将阅读与学业有机地结合;分角色扮演书里的人物;师生进行阅读比赛等等。通过激励来巩固阅读效果。可以将优秀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推荐发表,鼓励儿童阅读行为;鼓励儿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要适时的总结阅读方法。
由于阅读指导效果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阅读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语文教学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母语的任务,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则侧重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任务。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要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这个学期,一贯欠交作业或基本不交作业的赵云坤,国庆长假过后不仅作业次次获优,而且还连续获了几个“A”+,并得到老师奖励的本子。这都归功于“温馨”的作业批语!
因为有个别学生的作业有拖拉和不交现象,我想了好多法子,但效果甚微。自从运用“温馨”的作业批语即“批改+评语+奖励”的方法,每次批改作业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差异,写出富有针对性的评语,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听,“老师批改的作业,暖人。”周思雨说;看,只要你随手翻开她的作业本,就看到这样的评语:“你的作业清洁整齐,字写得真漂亮,说明你下了一定功夫。我多想每天都能欣赏到你那清洁而又漂亮的字迹啊!”“你很聪明,什么事都做得棒,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把作业做好!”、“有进步,作业做得比以前棒多了!”、“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我了解到原来是她的父母离了婚,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于是,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写道:“你很懂事,知道为家里分担忧愁,但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要是你父母知道你现在的学习情况,会多伤心啊!”我又找她谈了一次心。后来,她摆脱了生活的阴影,学习进步很快,还当上了课代表呢。
这种让作业本“说话”的办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批改办法,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单纯的学生巩固知识的作业过程变成了知识与品德并育的过程。
“你的作业里藏着几处不该有的错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找出来,试试!”“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细点就好了!”、“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你字迹工整、清爽,老师看你的作业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今,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过程指导评语,充满了学生的作业本,给予了学生一种神奇的动力。原来厌烦做作业的,现在喜欢做作业了;原来做作业粗心大意的,现在变得一丝不苟了;原来觉得做作业枯燥无味的,现在觉得不但有“趣”还会有“奖”;原来感觉做作业毫无意义的,现在觉得做作业不仅能得到老师的有益指导,还能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意。
[反思]:无声的关爱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谈,静静地给学生以关爱。利用批改作业之机给学生以温馨和关怀,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智慧之光和思想火花,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良好品性紧密结合在教师的教学常规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学生通过它来衡量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的评价更要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追求“德润人心,文化天下”的博雅教育,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着力推进博雅教育“七大行动”,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回顾一学期来我们教研组的工作,有得又有失,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持之以恒
一学期以来,我们组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落实: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组长查——组长检查教案、作业、检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
4、教导处督察——学校管理人员针对年级组同时期、同种作业进行督察,并进行反馈,及时了解组内教师及年级学生的教学、学习状况,随机指导,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督促,我们组八位教师都能按学校常规要求去做,确实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在学校教导处督察过程中,我们组教师的教案和作业都受到了好评。
二、抓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目前,正逢我校推行“博雅教育”,追求“书香校园”“锦绣家园”“和谐家园”“幸福乐园”的办学愿景的时候,教学上也正在进行由教案向学案的转变,我们组根据本校的工作要求,在上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们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积极向其他兄弟学校及名师学习。
1、组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学期一开始,教研组便制订计划,定期组织教师们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地为教师们解读“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内容,使组内教师明确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组织学习“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本学段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建议,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质量。
2、借助“共研课”,加强组内教师的共研意识,提升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学期,我们已进入六年级毕业的关键时期,一开学,我们教研组便组织教师学习了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充实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在教研推课中,全组教师群策群力,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为授课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虽然是一人执教,但大伙没有一人置身度外,充分映证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道理。与此同时,教研组还根据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们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程序,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改革的质量。
3、走进名 师,提升自我。
本学期,学校积极为我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我们组八位教师全部都外出参加过听课学习,尤其是10月16日我们聆听的崔云宏老师的做课和讲座令我们深受震撼。课上我们仅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他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此外,通过向名师学习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她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本学期我们组继续发挥集体备课学习的功效加强集体备课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特点,开展集体备课,加强了研课、磨课的力度。此外我们还确保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矫正疏漏,抛砖引玉。课堂作业的设计,教法切磋,学情分析,等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我们坚持利用教研时间积极讨论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交流各自对近一段教学的认识,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使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能做到心中有数,处理有法。真正做到了以教研为手段促进教学的质量提高,以教研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课题研究。
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我们六年级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改实验。一学期来,我年级紧紧围绕学校的课题实施研究工作。全体老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主课题——阅读教学,选定子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做到人人都有明确的目标,个个都有自己的实验操作,以此来加大教科研的力度。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与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汇报给大家,望大家能予以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一、真诚欣赏是阳光,方法得当巧表扬。
初四的孩子,所有的硬暴力在他们面前,全都有了免疫力。想到:寒风让人裹紧衣服,暖阳让人自己脱下衣服。当外力无法改变他的时候,就先让他的内心变得柔软,温暖是会让人主动发生改变的。于是,我在课堂上讲完知识点安排学生:“大家开始巩固,将知识点背下来。”最多一秒,我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表扬:“周芳冰动作真麻利,姜喜燕声音真洪亮,杨路平一边背一边动笔写的这个习惯可真好……”就这样,被表扬的孩子背得更认真了,没被表扬的孩子借鉴我表扬过的优点,也行动起来;本来无精打采的孩子也积极地巩固掌握中。我在孩子们背的过程中,只要发现学习差的孩子有一点点优点就马上大力表扬,他听了之后必然做得更好。慢慢地,我看到学生的优点越来越多,学生学得越来越愉快,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好。
二、自我监督促成长,图表也来帮帮忙。
中考语文中加大了古诗文背诵积累的分值,这要求不仅要记得牢固而且要写得准。每节课结束时我都布置下节课要听写的内容。上课后先进行考试,每节课10道题,每道题10分,错1个字本题0分。试卷让学生互相批阅,学生每次批阅不同人的试卷,感悟不一样的书写,对照屏幕上的答案批阅后写上分数,还给本人,取消屏幕上的答案,学生独立改正。
我强调:(1)自己发现没有批出的错误,用不同颜色的笔改错后不再扣分,需要有老师的签名;(2)老师下课后进行二次批阅时,一旦发现没批改出的错误将给批阅人双倍扣分,(3)没有修改对的错误,给该生双倍扣分。一率判0分。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批改的和被批改的,都慢慢关注了细节。
同时为了动态管理精心批阅的小测成绩,我让学生画了一个坐标轴,粘在桌子上, X轴是一个月的在校日期,Y轴上是10到100的数值,每天的测试成绩用红点做好标记,并写上分数,将每天的红点连成折线,每周每月的检测成绩就会一目了然,课间大家也经常会晒一下自己的统计表,想知道竞争对手的成绩,只要到对方的桌子上看一下,便清清楚楚。学生相互比较,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便悄悄地用功了,等到自己再晒表的时候,就有了底气。
我经常会在讲课结束,学生巩固的时候,随时了解每个学生近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并定期将学生的成绩飞信给家长,也引导家长用什么方法帮助孩子学好语文,这样家长也变成了我的助手,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凡事只要用心,便会渐入佳境,发展的前景就是无限光明。
三、自我肯定源动力,档案存留掌中宝。
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让自己做一个有心人,存储档案,并且将档案不断展示给学生成为我的掌中宝。
我每天每节课都有一张档案纸,上面有三类签名,一是当堂知识点背记优秀和没有背上来的学生签名;二是作业优秀的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签名;三是课堂抢答好的学生签名。
我是这样操作的。对学生的作业我坚决做到逢做必批,逢批必留档案。课堂合理安排时间,我批作业全是课堂上的面批,讲完知识点后,让全班同学巩固,我批完一排就开始提问,没背上来的同学自己将名字签到档案上:日期,上课提问没背上来的同学,然后是他的个人签名。然后背下一个知识点,我开始面批下一排的同学,在批阅的过程中,一批书写认真程度,二批答案的个性化,三批问题的圈画。因为抄袭的答案都有相似性,所以,我一看就明白,只要是抄袭,就是没完成作业。
优秀的学生在档案中写:日期,作业优秀的同学,然后是他的个人签名。写得稍好点的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我也给他个优秀,因为是学生的个人签名,他心里的美,可以从他的脸上看出来。讲题时,我对个性化,但准确的答案大加赞赏,这样,学生抄袭的现象越来越少。初四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少了,我提出问题后只要是能抢答到的,我都会让学生自己签名存到档案中。所以,只要是我提问,每个问题都会有至少2个的抢答同学。档案每天连同成绩一块用飞信汇报给家长,所以,孩子们都十分看重自己的档案。一月一统计,一总结,一通报。
四、阅读理解炼能力,巧妙约定偏科生。
初四中考阅读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讲清答题思路和知识点,练习提升是关键。我安排学生每周做三个阅读理解题,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可是现在想找答案,百度一敲全搞定,这样的作业毫无价值,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告诉学生:成功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不要害怕做题中出现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开始出现了很多错误,通过做题目,慢慢减少错误。
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吃苦一阵子。班里有两名总成绩优秀,语文偏科的学生,一个是因为作业完成不好,一个是因为测试成绩不突出,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约定,以一个月为期限,只要测试成绩不是满分,档案中就是0分,如果是满分就是真正的满分。
这俩孩子对每次考试真是用上了全力,争取次次满分,只要有一次是90分,我便给他改成0分,他们告诉我:“老师,下一次,一定一定是满分。”回去不用督促,自己用功去了。接下来马上要进行阶段测试了,我们又商定,如果成绩在105分以上,这项规定便从此取消,不用问,他俩又自己努力去了。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走近学生,肯定优点,巧用方法,方能换来学习热情;走近学生,反思自我,调整教法,也能换来教学成就!
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为了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本学期我做了以下的尝试:踏踏实实地立足于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悟其内涵,突破形式的约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围绕教材稳打稳扎地开展习作教学。
一、立足文本,以阅读教学为基础,读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应首先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习作方法从哪里来?实验教材注意内容的整合,每个单元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的习作也是紧扣专题设计的。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以上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到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一笔清楚的账:“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进入三年级以后,每次学习课文,我都要抓住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精妙的表达方法。不仅注重课堂小练笔,更注意把学课文与教习作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这一学期第二组课文讲的都是名人故事,习作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重点了解了文中事件的过程,知道作者为什么写那件事,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时他们才知道要写值得写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动笔写。
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忌讳讲解语言、文学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避“超标”的嫌疑,觉得只要课程标准中没有的,我们都不应该讲。但实践证明,在合适的时机,很多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不术语化,学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必须逐渐掌握的。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经典篇章,犹如一座散发着光芒的巨大宝藏,有许多好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完全可以不避嫌疑,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并用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习作方法就是作文的“规”和“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写起作文来才会游刃有余。
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习作内容从“不自由”到“自由”。
实验教材在习作编排上,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内容上的限制很少,习作内容宽泛。但同时带来一个弊端:三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习作方法掌握得少,取舍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自由确定习作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一次练习就达到单元习作训练的目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突破教材,对一些单元的习作内容进行拆分,由规定统一内容“不自由”地写,到习得方法之后“自由”地写。
第一组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课余生活太丰富了,到底写什么?该怎么写呢?刚开始我认为学生肯定很多东西可写,于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己喜欢什么课余生活就写什么,学生开始写作时,我作了一翻指导后就让学生自由写,有一位学生写了十分钟,才写了几个字:我的课余生活是钓鱼,一有空我就会和爸爸一起去钓鱼。我巡视了一周回来再看他的时候,他也还是那几个字。
我觉得好奇,如果是自己经历过的肯定有话可写,没可能十分钟过去了,也还是那几个字。于是,我低声问他:“你钓过鱼吗?”他说:“没有。”我说:“没有钓过鱼,你写钓鱼干什么?”除了他,还有几个同学都是凭空想像来写的,都是写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我想到这个“自由”有点不可取,于是我重新做了调整,缩小习作范围,要求学生统一以“有趣的课间活动”为题,写一写自己课间活动时最喜欢的游戏,帮助学生找到了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这一下学生有话可说,知道该怎么写了。作文评改后我又布置大家周末做一次家务劳动,以“劳动”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方法之后,再来进行第三次作文:课余时间我们除了做游戏、参加劳动,还有哪些喜欢的活动或印象深刻的事?请你写一写。
习作内容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不仅让学生更快地学会了表达,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多次练笔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习作训练,能够更好地达到习作教学上的学段目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又如在教学第五组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我发现这一专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决定习作内容,学生虽然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但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根本无从下笔,结果作文变成了摘抄资料,失去了习作的价值。
因此我把习作内容缩小到极小的范围,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这两个节日,学生相对来说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中秋过刚过了不久。在这种情况下,习作内容虽然变得不自由了,但由于降低了习作难度,学生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他们也由此发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浸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值得继承和传扬的!
三、走进生活,亲身实践,让习作素材变得更加鲜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素材从生活中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在教学第六组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时,我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利用周六、日的时间走进我们美丽的家乡,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很多学生都亲自去看了增城广场、增城公园、派潭的白水仙瀑、正果的湖心岛……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地写出来,虽然谈不上什么文采,但让读者看了,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收获。又如在教学第四组的观察日记时,我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先走进生活,观察自己想观察的、感兴趣的东西。
有的学生利用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的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观察了蜗牛;有的学生观察了小蚂蚁;有的观察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有个学生这样描写自己观察到的小蚂蚁:小蚂蚁真有趣,小小的身体也分成了三部分,头上还有两根有趣的“胡子”。大部分学生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写具体。
四、 想象作文,自由习作的“天堂”。
在教想象作文时,不少教师爱向学生强调“合理地想象”。什么叫合理的想象?三年级小学生的想象是很丰富甚至是离奇的。当然这“离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的,对于孩子而言,只要是他们想得到,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以“合理地想象”为枷锁,禁锢学生的思维,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三年级教材中有不少想象性作文,如第七组的“编写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老师的激励打开了学生思想的大门,想象王国变得更加绚丽,异彩纷呈。不像以前那样,总是写什么龟兔赛跑呀、比本领一些旧的童话,这次有的学生写小猪生病了,小兔子过生日等新的内容的童话。
训练学生获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凑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的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今天语文课上的教学内容是练习2的口语交际——采访。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采访,但自己应该没有经历和实践过。我先让学生读题目,提取有效信息。学生知道了采访的四个注意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确定好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要得体
4.要把采访的内容记下来
在安排学生现场练习采访之前,我临时想到自己昨天出去听课后接受的采访,于是把过程描述出来跟学生分享。学生很是欢迎,目光灼灼地盯着我,摆出听故事(看好戏)的样子。我先说,有一位领导通知我,要我接受一个采访。学生立刻“哦”了一声,插嘴说“这是确定采访对象”。我接着说自己不知道说什么,而领导叫我随便说。学生困惑了,这是没有采访提纲啊!然后采访就开始了,一个工作人员举着话筒对着我,另一个工作人员扛着摄像机对着我。学生明白,这是要把采访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差点就没有然后了,我说我们三人大眼瞪小眼地看着,谁也不开口。学生笑了,知道还是没有列好采访提纲的问题。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们,你们是要问我什么呀?摄像工作人员这才抛出一个问题:“就说说你听课的感想吧!”我于是从上午听的课开始说起,才说了一句“我今天上午听了三节课……”摄像工作人员打断我:“直接说听了下午的课的感想吧!”对此,学生直接叫起来:“没礼貌!”上午上课的是我们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师,而下午上课的是专家,原来他们采访的目的是想了解专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传达情况。学生对照采访的四个注意点,对我接受采访的过程品头论足,很是感兴趣。虽然因为插了这么一曲,使课堂现场采访的时间缩短了,但我觉得学生的收获并没有缩短。学生对采访的认识更直接,更生动。
教学练习1的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也是这样做的。我先示范介绍,不读参考书和《课课通》上的资料,而是把自己暑假去湖南张家界玩所了解到的有关苗族的知识分享给学生:讲了苗族人是蚩尤的后代,所以他们不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讲了他们怎样欢迎宾客,除了敬献美酒和歌舞,还需要客人的对歌;讲了他们怎样过自己的节日,讲了苗族女子漂亮丰富的银饰和神秘可怕的养蛊放蛊的传说。再配上当时所拍的图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赞叹不已,对苗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轮到学生自己介绍某个民族时,也不由自主地用到了自己旅游中的见闻,介绍得多姿多彩,个性鲜明。
教师将自己的阅历当做独特的教学资源来使用,我觉得更有情趣,更能吸引学生,也能生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第一,对教材的吃透是根本。
听完八位老师的优质现场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上午的优质课是五年级上册的推敲,但是学生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上午石台县吴老师对教材的解析非常的简单而深入,感觉没有多余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藻,透过抓住题眼,抓住关键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简简单单的上好了语文课,使我感触颇深,也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快乐学。
“池口小学的教学理念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池口小学校长的讲解,让我更加的理解这句话,池口小学注重的是“快乐教学”的教学理念,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也举出的几个“快乐教学”的例子,比如帮助学生如何记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爬爬死爬)等等,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让快乐渗透都枯燥的学习中去。这一理念也让我思考着自己是怎么做的,今后该如何去做。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文章就是成功了一半;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文言文的奥秘之处。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开火车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思考己上课的“提问”。
通过陶旭飞专家老师对现场课的点评,发现很多老师注重上课的提问,但很多问题都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抓住关键问题,简单的问题不提,学生不会的问题也不要去提,握课的每一分钟,每一分钟都不要去浪费,如何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好好去思考,这也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争取去做到的。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个宝、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现在我越来越语文教学不能着重于讲习题了。这几年来,每到时间,不停地给他们讲试题,越讲越觉得讲不完,可效果却事与愿违,甚至会越讲越糟糕,面对这种情况,我也四处求解。看了许多教育專家的文章,他们也不赞同语文教学局限于字、词、句、语法的练习上,认为那样是肢解了语文,使只局限于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整体性、优美性。尤其是现在我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真的很害怕再像以前那样去复习,从字、词、句、段、篇一遍一遍地去练习,去抄写。这样我累,也累,也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这样更没有效果。我听了教育專家讲课的报告整理出来了。我看了材料,觉得大有收获,專家的观点我甚为赞同。材料上介绍了一种新的复习。这种方法分三个进行:第一阶段,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划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议阵”的准备。
此阶段,学生的支配权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内容应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复习好?”第二阶段,学生之间展开“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毛遂自荐,根据自己所拟的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回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第三阶段,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分析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我觉得这种方法确实挺好的,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中具体的方法,如何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制定相应的可行性措施,我还没有头绪。如何在复习中既注意复习内容的整体性,知识间的互融性,又要注意复习过程中的开放性,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些问题有些复杂,我得好好想想,为我的复习课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法。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6
一、明确早读、午读的教学目标
早读、午读课,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具有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功能。所以早读午读课的教学目标依然丰富多彩,每一节课都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质量。
二、如何上好早读、午读
(一)明确早读任务。
早读、午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
(二)创造竞争向上的氛围。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事实证明,在早读、午读课上引入竞争机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曾做过多次实验,一堂早读、午读课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背得快”活动,每一组通过背诵的,依次到黑板上签名,看哪一组通过率高,一节课下来完成任务情况出人意料,那些平时拖拉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竟然也不甘落后。早读结束,及时评比,以一些小奖品予以奖励,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怎么读。
1、领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也许会背诵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能读好这篇文章,教师在早读课上还要领读,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读出美感,读出享受。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边读边点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2、朗读比赛。
个人与个人,一小组与一小组,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听朗读带,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快,看谁读得有感染力,诗歌朗诵,分角色朗读,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3、背诵比赛。
比一比,谁先完成任务,哪一组完成任务的人最多。看谁背的诗歌多,以“春”为内容,看谁背的诗句多……组与组比,男女生之间比,对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要及时予以奖励,对落后的要予以指导。
三、读书管理
1、设立读班长。专职管理早读、午读。对早读、午读情况进行管理。
2、每天、每周进行评比,对出现的情况及时反馈。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7
《20__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质量标准……这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讲是理念的更新。无论是哪种,我们的孩子学语文,总要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中来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离不开一篇篇课文。所以今天我想谈这样一个话题:用课文教语文。踏踏实实用好每一篇课文,发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功能与育人价值,孩子们才会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文质精美。不但具有原先的阅读价值,而且被赋予了独特的教学价值,所以语文教学要教课文本身潜藏的语文概念,包括语言文字、读写方法、文体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我们要确立用课文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材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
一、存在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经常有三个问题
1、教课文,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
第一个问题是教课文。我们经常把课文误当成教学内容,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语文教学内容。课文写什么,我们就让学生学什么,于是就滑向了泛语文的深渊。忘记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是要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习题,陷入了应试的泥潭
第二个问题是做习题。将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当成教学内容,只求正确答案,不问读写过程,陷入了应试的泥潭,偏重于让学生做题、刷题,这些都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3、讲要素,异化成了教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讲要素。统编教材提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很多老师在教课文时就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学课文中的阅读要素、写作要素,然后拎出来一个一个地教,分门别类地讲。这样可能会脱离学生的生活语境和语文实践的需要,异化成了教知识。
文选型的教材,我们对上述的三个问题要引以为戒,不能教课本,更不能异化成做习题和讲要素,那么我们怎样正确地运用语文教材去学语文呢?
二、课文功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基础》这本理论书中指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三个不同的内容。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容主题以及组织和呈现方式,它是结构化的。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只有课程目标,用课程内容来“规定教什么”是一个难题。教材内容就是“用什么来教”,现在我们是用课文来教。课文不完全是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一些语文元素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语文老师通过解读文本来进行发现、凝练以及确定的。理清了课文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才能准确地定位课文的教学功能和用课文教语文的实践路径。
1、立足例子“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就是在一篇篇课文里藏着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是通过多个例子来揭示的。你读了很多篇课文,才知道原来文章是这样运用文字来表达的。比如说我们读古诗,通过读了许多五言、七言律诗,体会古诗的音律节奏是什么。语文学习也是通过一篇篇文章,归纳类似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的语言运用规律,这叫“举三反一”。“举三反一”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逻辑,孩子认识事物都是这样的。比如猫,通过看到大猫、小猫,各种颜色的不同的猫,在一只只猫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抽象思维概括,最终确定这就是猫。学习语文与数学等理科不一样,数学等理科是先有一个公式,原理讲清楚透彻,然后学生运用这个原理去解决问题,这叫“举一”。但是语文学科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只有儿童语文经验的积累,“举三”是丰富儿童的语文经验,“反一”是生长于个体的语文知识。所以我们提倡要多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自然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有了自己的认知和领悟。
2、用好例子“触类旁通”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因为不同的文体背后有不同的思维。比如诗歌是以想象、联想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那么诗歌阅读一定要用形象思维,才能辨别什么是诗的语言,读出诗歌的语言韵味;而议论文或者说明文是理性的逻辑思维,那么在阅读时就要运用理性的有条理的逻辑思维来阅读。小说的阅读重点是故事情节,所以需要预测与推理,才能从情节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散文重在情感的体验与还原,才能从人、事、景物的描写中读懂作者的心思、作者的情感。所以“触类旁通”就是要把课文的例子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地读,发挥好例子的类化学习功能,触类旁通,学生就越读越会读。
3、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语文学习要重视例子,但是不能停留于例子。例子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让学生从读与写两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方面沿着课文的例子要读开去,越读越广泛。比如读《刷子李》不过瘾,你就可以读《俗世奇人》这本书,既丰富了精神世界,也熟练了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是照着课文的例子写,运用例子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甚至创编。比如你读了课文,也可以像冯骥才先生一样,将生活中特点很鲜明的人物写下来,既提高了认知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三、教学要义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按照单元的方式来编排的,有的是按照课文的题材组合的,也就是内容;有的是按照文体组合;还有的是按照读写要素来组合的,比如阅读策略单元和写作单元。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从单篇课文入手,紧扣教学的关键点来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单篇课文中最有价值的关键点,集中让孩子学充分、学透彻,同时也要看到单元的训练点。当我们的关注点是着眼于孩子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不是应试时,就会发现孩子一个单元学一点,学生的整体语文读写能力就是完整的。
1、对准“这一类”
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找到相应的教学核心目标,围绕这一类课文的文体特点与读写要素确定单篇课文的内容落点以及教学的实践,然后可以尝试将单元几篇课文的教学的顺序重新排列。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中三篇课文都是讲父母之爱的,都是运用典型场景和细节来表达感情,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情感”。我们根据这个要素就可以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落点。《慈母情深》的落点在“母亲掏钱给我买书”的场景,用反复的手法聚焦母亲“直起背,掏出钱,弯下腰”三个细节,进而表达情感。《父爱之舟》的落点在父亲为“我”做的一切生活小事,聚焦在那只小渔船,用了象征手法。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落点是父母对“我”写诗的不同态度,用了对比手法。三篇课文的细节和写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把握每篇课文的落点,然后教学按照由易到难,从读到写的学习逻辑,再来重构单元教学。
2、参透“这一篇”
每篇课文的教学落点怎样准确把握呢?
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由表及里。由字面的意思到字面背后的含义,需要学生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思想感情。第二个方法叫由意及言。课文的语言形式及文本结构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教学的要义就是要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策略,领会语言的魅力,所以语言与结构、语言与形式是语文教学需要着力的两个教学支点。第三个方法叫由文及人。“文”是课本,“人”就是我们读到的作者。学生通过读文章,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老舍先生《猫》当中的小脚印,在他眼中是一朵朵小梅花,透过这篇文章看到作家的生活情趣,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来去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3、上好“这一课”
教学要义第三条就是上好这一课,需要抓住三个点。
一堂课首先要确定起点,即确定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孩子的起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把握我们的共性。
第二个,确定目标。这篇课文70-80%的内容学生可能知道,那么接下来的20-30%内容,老师究竟让孩子怎么关注、怎样理解,难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学完后,语文能力、观念,还有品格等方面,学生可能有哪些变化,老师怎样才能够把握这种提升?这叫终点。
第三个,确定关键点,即学生学习这一课可能会遇到的学习障碍。比如读不懂的地方、体会不到的地方、感受不了的地方,我们要提供支持,可以设置阶梯式的问题、提供辅助性的资料、代表性的范文,等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每一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变化。
四、因文而教
因文而教,什么意思呢?课文是一篇一篇的,我们要思考怎样针对这一篇课文,来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可以转换一个角度,这个“文”按照我们学生遇到的门类来进行学习。
(一)第一类:长文短教
在教材当中,安排了一些字数比较多,内容比较复杂的文章,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种考验,那么这篇文章怎么教呢?怎么让学生学得更好呢?
1、长文的三大考验:速度;记性;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个是考验学生的速度,很多学生读书速度比较慢,这个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规定每分钟大概300字,那一篇3000字的文章,大概要在10分钟之内完成。第二个考验记性。第三个考验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2、长文的阅读策略:
(1)跳过不重要的生字词,猜读。
(2)忘记前面的一些内容,回读。
这个在教材中它用它泡泡的方式呈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3)读完一个部分停一停,缓读。
你读完一个章节,你停下来想一想这个章节,写了什么,这叫缓读。
(4)读完一段列个小标题,标读。
列小标题,一段一个小标题,这个是我们教材当中提出来的一个策略,你要列一个小标题,用一个短句或者一个短语来标注,这样你就能够留下阅读的痕迹,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帮助你记忆。
(5)读完全文和别人交流,议读。
这是一种理解,可以从多个点思考。
3、《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一篇长文,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可以设计哪些活动长文短教?我们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这篇文章很长,三千两百多字,那这篇文章怎么分析?
第一个活动,列一串标题。这里每读一段,停一下,想一想写了什么,然后自己用一个标示把它表示出来,要读得懂、记得住。这篇课文第一个部分是“雨来水性好”,第二个部分“雨来上夜校”,第三个部分“雨来掩护李大叔”,第四个部分“雨来被鬼子拷打”……每读完一个部分,列一个标题,当然每个孩子念的标题不一样,然后我们老师就要比较哪一个孩子的标题更准确。我们读过《小英雄雨来》这一部小说,原文也有一个一个的标题,也就是小说的目录,这个小说的目录和我们学生在阅读中概括每一个部分的标题,有什么区别呢?小说的小标题非常吸引人,让人一看这个小标题就产生一种好奇心,急着想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列的标题为的是吸引读者,而学生阅读这部小说里的小标题是为了帮助他理解、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目的不同,所列的标题也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线索的把握来列标题,并非只有一个标题。第二个活动,讲一个故事。把标题连起来讲完整、讲连贯、讲生动,要注意的是标题和标题之间,怎样才能够连贯起来。不但要注意内容的连贯,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这是考验我们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语法表述的能力。《小英雄雨来》根据小标题,要被提示的是重要事件中的关键点,即课文中的出现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这是雨来能成为小英雄的精神的支柱,所以这句话是不能丢的。在概括的时候,可以省略掉很多其他内容,但是关键语句、关键细节不能省,否则主题、思想就不深刻,没有灵魂了。第三个活动,提一个问题。哪些事证明雨来是个小英雄?这个问题从头到尾每一个部分都涉及到。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对雨来是个小英雄的理解,这样雨来的形象就把握得更准确、更丰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思考什么是英雄?从雨来这个小英雄再到知识英雄这个话题,那么孩子就从《小英雄雨来》读下去,不同的英雄、不同的故事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了,这样一句话就能串起来了,能够加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类:难文易教
维果斯基提出学生学习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有的水平,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其实是最近发展的区域。
1、难文的三种类型
难文是课文的理解难度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难文有三类:第一类文言文,第二类含义深刻的散文,第三类议论文。如最难的课文——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有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文白相间,因为此文章的写作年代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有些语句里面夹杂了文言文,甚至有文言文的语言句式,生涩难懂。第二个挑战是背景复杂,《野草》完成于1924年到1926年,此时正处于鲁迅人生的低潮期和革命动荡期。第三个挑战是用意隐晦,文章中运用了大量象征的手法,通过做的梦表达对现实的抨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难文的教学策略
(1)词句熟读:陌生的词语、句式
多熟读是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越是难的课本越是要做到熟读。
(2)资料链接:写作背景;生活经验;名家解读
第一点:借用写作背景。《好的故事》的写作背景很复杂,将时代背景呈现出来,孩子们就能理解了。第二点:借助生活经验。生活中我们也有彷徨苦闷的时候,与文章共情就能迁移理解。第三点:借助名家解读。实在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水平高的专家名家解读,我们可能就会受到启发。
(3)问题支架
怎样让学生将难文学得透且简单?就要借助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
比如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好的故事其实没有故事,只有一个梦,你哪里看出来这是个梦?此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一开始他在读书,后来做梦,最后梦醒。第二个问题是这是一个怎样的梦?鲁迅先生梦中所写的两段文字都是描述一路看到的美景,不同点在于最前面那幅画的底色是青色的,而后面这幅画的底色是红色的,红色的这个画面更美,更有冲击力。孩子们学过很多写景的散文,有很多类似的阅读经验,能帮助他们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写这个梦?孩子不一定读得懂,这时需要补充写作背景,提供名家解读激活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自己来谈为什么要写这个梦?揣摩一下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境如何?他实际上是想表达什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梦境?这样的层层追问,就让孩子的思维的逐层深入,让孩子们充分理解消化一篇篇难文。
以问促读,让学生形成理解思路,这个思路与作者的构思相契合,达到难文不难。
(三)第三类:群文类教
1、群文的三个层次
(1)单元组文
教材有些是按照人文主题来组文,有些是按照语文要素来组文。
(2)一篇带多篇
选择课本相关的多篇文章,进行了延伸的阅读或者延伸到整本书。
(3)主题探究的多个文本
即围绕问题解决而选择相关的文本材料,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跨学科文章等等。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任务群围绕学习主题来进行,全文的主题一般都是围绕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探究,从单篇到群文再到整本书,使学生阅读思域不断扩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进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单篇教学的咬文嚼字上,而应该是多篇阅读的触类旁通。
2、群文的三个挑战
(1)速读能力
(2)整合思维
因为群文阅读除了读得多读得快以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围绕议题来分析或者解决问题,从多个文本中进行思考,整体把握融合理解。所以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不仅是阅读思维方式的变化与深化,更是创造性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境界,所以整合思维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容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提升。整合思维对学生来讲是一大挑战。
(3)迁移水平
群文教学的范畴一般都在特定议题下创设开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自我实现,从一篇当中寻找阅读或者写作的方法,然后再迁移到第二篇、第三篇阅读写作当中。
群文类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内化,一个方面是从多个单元的学习中发现规律性的方法,实现举三反一。另一方面是运用单篇中获得的读写方法学会阅读这一类的文本,实现举一反三。最为关键的是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这两方面是在实际中相互转化,彼此促进、螺旋上升。
3、群文的教学策略
(1)议题统筹
群文阅读可以围绕一个共通的问题,一个大概念进行整体设计。把单篇课文中的关键点进行整合。议题具有聚合功能,统整功能。如围绕”爱的体会与表达“主题整合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
(2)分层递进
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阅读的阶梯,比如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整合逐层递进体会对动物的情感。在这组群文中,老舍写猫的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既胆小又勇猛,既温柔可亲又冷漠无情。看似不讨人喜欢,其实作者这是通过正话反说来表达对猫的喜爱。《母鸡》一文中,老舍说我非常讨厌母鸡,这是为赞扬后文母鸡作为母亲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做铺垫。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是明贬实褒。这三篇文章都是将情感藏在反语中,学习这三篇文章,抓住这个特点就找到了路径,破译了作者表达对动物情感的一个秘密。
(3)迁移运用
在围绕“爱的体会与表达”主题后有一个习作是《我想对您说》。可以安排以下三个活动:
第一个是“爱”的细节。从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背影等等寻找“爱”的细节,体会爱的深意。再回忆父母爱自己的细节,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用两三句话写下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的感应。
第二个是“爱”的回放。回放“爱”的事件或者场景,重现那个感人的细节,可以回放一个事件,也可以回放两个、三个事件,重复出现那个“爱”的细节。
第三个是“爱”的理解。就“爱”的细节发表你的看法,比如说母亲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看似很啰嗦,但是处处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爱,没有母亲的唠叨也就难以体会到作为孩子的幸福。在细节中理解“爱”,有理有据有分寸。寻找“爱”的细节到表达对“爱”的理解,这一篇作文迁移了这三篇文章,现在我们把它整合了,这叫综合思维,并且在一次习作当中来综合运用,这就是迁移运用的活动设计。
(四)第四类:例文慢教
教材当中出现长文、难文,还出现群文,还有一类我们要注意的是例文。
1、例文的两种指向
不是每篇课文都是例文,我们所讲的例文是统编教材当中特别的单元,如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
阅读单元和习作单元当中的例文教学,重在这两例文所列的阅读要素或者写作要素,关于写的原理性知识、实用性方法与指导性策略,所以例文需要时间慢慢地理解消化,更需要时间来迁移运用,所以我们提出的一个教学要求叫既要读的透,更要用得熟。例文要读得透,读学理方法策略,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一直含糊其辞。所谓用得熟就是从单向运用到综合应用。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的要化为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所以记住“读得透、用得熟”这是我们例文慢教的基本目标。
2、例文的教学要义
一是概念理解,二是方法运用,三是图式建构。
(1)概念理解
每个例文单元(策略单元或者习作单元当中)都会提出一些关键性的概念——语文大概念,其实我们统编教材已经呈现了一种概念:在我们学生语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语文知识。而且在后期的学习当中,它还能够不断进行丰富拓展延伸。这些基本概念就像我们一棵树的树根,在这个树根上面它会能够生长出枝干、生长出枝条、生长出叶子,枝繁叶茂。所以对大概念,我的理解是在我们教材当中实际上是有的。
第一个就是新概念,是在我们这个阅读当中提出来的。
比如说《牛和鹅》当中提出的批注,批注是一个新的概念。不是在边上随便写写就是批注。批注首先是要理解、要发现、要见解,没有发现和见解就不叫批注,甚至是批判性的阅读、意见,所以批注的内涵很丰富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如果把它简单化——在阅读一段文字边上写下你的阅读看法,这个就简单简单化了。目前对这个概念应该由浅入深,应该做一个系统化的一个教学,否则我以为像这种阅读策略对孩子来讲仅仅是知道而已,他不会后续的学习当中持续的运用这一个策略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比如批注。我们为什么要在中高年级,通过自觉地应用批注来预习呢,养成了有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呢?我看很多学生都没有啊,因为我们老师对批注这个概念窄化了,简单化了。四年级、五年级的批注和六年级的批注,它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对吧,所以六年级要不要应用批注,当然要,批判性阅读啊,更重要的是批课文的表达方式,甚至作者的构思技巧,这种东西你让孩子做,孩子的阅读理解力,那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新改我们要把它单列出来进行解读,不要简单化。
第二个是——近概念。
什么叫“近概念”?就是相同的、类似的概念。我们要注意区分。比如我们这个教学当中出现“想象”“预测”“推测”,这三个概念初看都差不多的,都要想的。想象要想的,预测也要想的,推测也要想的,但是“想”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想象是什么?甚至和“联想”也有区别。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范例,让学生反复地比较,这就是方法。最后原理性的东西要搞清楚,就像孩子学数学,小数、分数、整数、正数、负数,都是数,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语文经常会出现似是而非的问题。想象,怎么才能想象?有些孩子就不会想。老师有没有教?没有教,就是只说“你去想象吧”。从什么去想开去啊?怎样想才能有创意呀?从来不教。预测怎么预测,推测怎么推测?推测是一个逻辑思维。依据在哪里,往哪个方向推?其中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对概念的辨析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所以语文概念理解很重要。
第三个概念——大概念,我今天不展开,因为大概念有争议,大概念就是支撑学科学习的基础性概念、基本性概念,它是生长性的,这个不是我们随便说说的。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设计,大概念怎么来的?这是学理的考证。所以概念理解,我举出新概念、近概念和大概念。这是例文教学第一个。
(2)方法运用
关于方法运用,方法怎么用?要把握方法的实质。比如学习提问,绝不是说随便问的,是从课题、字词、用意、表达方式等等,要有结构化。那么孩子对提问要有完整准确的把握,而不是点点滴滴的经验,这个就是方法,它一定是结构化的。
第二就是表述。这个方法怎么运用,什么时候运用,用到的度,什么时候不能用,什么时候能用?方法要有使用的条件的。
第三个要梳理方法之间的逻辑关联。我们语文学习有很多方法,提出了很多阅读策略,我们孩子拿到新的课文基本没策略,为什么?他不知道方法。每个不同的阅读方法背后是阅读思维、文体思维,文体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有不同的学法。逻辑链条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方法才不会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之间有共通之处,方法是可以连成整体的,一篇课文它有多种方法的。我们老师经常是教一种方法,之后他体会这篇课文只用这一种方法。你换一种方法、换一条思路,这才能让孩子越学越聪明。
所以方法运用一要把握实质,二要精准表述,第三要梳理。
(3)图示建构
这里有一个新词叫图示。图示这个词是外国人讲的,其实我们讲的是认知结构或者叫心智模式。
比如阅读小说《跳水》,孩子们很感兴趣,但是他关注的是小说的情境,读到小说的情境就够了吗?这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我们要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此吸引你?或者再追问,作者是怎么构思出这么扣人心弦的小事情,他怎么创造出这本小说的?如果你能够追问到这个点上,那么就触及到了作家构思小说的认知模式,或者叫心智模式。小说《跳水》的模式是什么?很简单,先制造一个危机,这个小孩子明明在甲板上,最后怎么上去的?它制造出了一个猴子,猴子孩子,孩子就追猴子,追猴子以后就陷入困境。逻辑线条就是这么构思起来。发现了这个构思,我也可以设计一个危机。比如两个小朋友是好朋友,一个小朋友把另外一个小朋友推下河了。两个小朋友好好地在一起玩,怎么把他推下河了?这时候就要制造危机。这叫构思情节。这就是心智模式、认知图式。小说《跳水》,先造一个危机,但是后来这个危机解除了。他的第二个构思——如何解决危机。危机怎么解决?猴子不可能解决危机,孩子自己能不能解决危机,前面故事情节当中出现的猴子、孩子、水手都无法解决孩子陷入危机的这个困境。这个孩子只有一条路了,死路一条,这时候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化险为夷,一定要出现一个人物——船长。船长是什么人物?是英雄。当出现一个危机无法解决的时候,一定要出现一个英雄。这是小说逆转意外,让阅读更扣人心弦。所以船长拿着枪对着孩子说,可以跳到水里,不跳就打死他。船长英雄体现在哪里?第一是快,第二是准,第三是狠。心智模式就是构造英雄形象的思维模式。掌握心智模式,也可以构思出一个英雄。所以学生阅读小说一定要读到这个层面,我们的孩子才真正成长。心智成长了,超越了语文能力。这就是例文教学的要义,把握三点:概念理解、方法运用和图示建构。
3、例文的教学策略
我们简单的列一下例文教学策略。
第一个策略叫由个而类,由一个个例来涉及到这一类文章怎么阅读,有点群文阅读的意味,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第二个叫由仿而变,例文当中所列的读的方法在实践当中转化。第一个阶段叫模仿,就像做练习题一样。第二个阶段叫熟练,做语文练习和数学不一样。数学一道例题掌握一个方法,然后做三道习题,练熟了,再给你练习三道变式题,你就去运用,那么这个原理、公式就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语文经常是这样,只有一道题,练完就结束了,根本没有掌握。我的建议是模仿+熟练+变式练习。
第三个叫读写互逆,就是如何写的方法,读与写相互可以转换的。在策略教学当中,学生学到了提问。写作当中要不要提问?当然要提问。《难忘的一节课》用提问的方法能不能来构思写作?当然可以。难忘的一节课,什么课?这节课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难忘在哪里?为什么是难忘的?这些问题就能够把这篇文章基本的构思思路推荐出来了,所以读写是互逆的。
最后一个叫由人及己。例文教学里的例子是作家的,人家写的文章,但是读者要读到自己。例文所涉及到的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策略,一定要和我们孩子已有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进行勾连。这个方法对我们来讲是不是新方法,新在哪里?与我们已有的方法相比,哪里是相似的,哪里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提出三条:激活已有的读写经验;体验新方法与我们已有经验之间的差距;尝试运用新方法改造自己的经验。这样,例文才能真正发挥例子的功能,才能根据这一篇形成对一类的学习经验。
所以对于语文书例文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和写作单元),我们老师的教学节奏要稍微慢一点,多花点时间让孩子把例文中阅读和写作的原理、方法慢慢领悟,逐步运用。这个时间应该留给孩子。
今天讲用课文教语文,针对教材中的长文、难文、群文、例文这四种类型,我们谈了学生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这四类文章的教学策略。每位老师要真正把握这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用课文教语文。要更进一步用于发展人,我们教语文不止就到此为止。教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是以课文为本,从课文转向以人为本,这是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大的理念转型。后续我们再来探讨在任务群视野中,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课文育人功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任务单元和课文的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8
我参加了20__部编教材网络培训会,听了张老师和李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听完课后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翻阅教材,认真思考了如何利用好教材有效的教学。现将我这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打开新教材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56个民族孩子的图画,这也是新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的插图,图片的类型丰富,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幼小衔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美感的陶冶。第一板块我是中国人,第二板块我是小学生,第三板块我爱学语文,这一板块让学生了解在语文课堂上有哪些教学内容。
新教材的课程调整为先识字再学拼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识字的重要,本册教材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例,例如第一课《天地人》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把阅读中的所思所想与大人分享,这是一种趣味式分享,而不是说教式分享,在亲子阅读中应减轻阅读难度,增加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增加教学趣味性。把插图编成故事,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比如:在拼音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给孩子们讲故事,引导高能力的学生自己编故事。将本课所学的拼音有效的融入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发现。在课文教学方面,插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将每个动物的脚印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孩子们的理解。课中的插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语文有效的教学,更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9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儿童是本真的儿童,教师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情,让“生活”的色彩点亮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动感,呈现盎然生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又是这门学科的基础。那么,如何教好这个基础?如何让学生扎实高效的打好这个基础?这恐怕是我们所有低年级学段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能够真正以“大语文观”为指导,能够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能够将识字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那么,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生活中识字的意义及识字教学的现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陶行知先生,这位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他也曾明确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提出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可见,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布鲁姆认为孩子在4岁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岁以后要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就困难了。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地失去了。在他看来,迟到的帮助都不过是补偿性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语言学家也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较,由于要花上2-3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2-3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可见,多识字,早识字使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采的文本世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多识字早识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写作打好基础。如果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那么,我们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识字与写字”的社会资源尤为丰富,生活中处处都有汉字,大到门店标识,小到食品包装,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都认识“男、女、厕、所”这些字;家中有电脑的小朋友都认识“开始、欢迎使用”几个字;看过动画片《葫芦娃》的孩子对“葫芦娃”几个字都能无师自通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有时教学视野狭窄,课程资源观念淡薄,识字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外识字;也无视学生识字的能动性,对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作零起点看待,使得我们的识字课堂耗时低效,同时也浪费了生活中识字的大好资源。为此,努力使识字写字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势在必行。
二、以生活为课堂,构建开放识字体系。
(一)寓识字于家庭生活中。
每个人从降生到人间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时期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努力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比如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结合起来;看电视,如: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幕、广告、天气预报、孩子喜欢的节目等等,反复出现的汉字,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经常问一问;看书报时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地认读,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来,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店铺招牌,广告宣传牌,标语等,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去商店购物,让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诱人的零食袋上的字,这样就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结合起来,孩子大多在有意无意间就能认识很多汉字。
(二)寓识字于人际交往中。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对身边的小伙伴不熟悉但又很好奇。他们在相互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学姓什么?叫什么?原来在哪个幼儿园?……我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名字、原来就读的幼儿园名字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出来,告诉他们:“这张小纸就是你们的名片,你可以将你的名片主动地递给别的小朋友看,让别人能尽快地认识你;你也可以主动地去向别人要名片,向别人说明你很想和他交朋友。”于是,课余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学们的名字。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他们记住了。好多小朋友没多久,就认识了班上所有的小朋友,并且也认识了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园名字。许多学生都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作业本了。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多,名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上面除了自己的名字,还可以加上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父母职业、工作单位以及自己喜欢的名言等等。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能在毫无压力下收到识字实效。同样,只要老师稍作留意和引导,与家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能在交往过程中认识汉字。如:利用相关节日彼此送祝福(春节、妇女节、儿童节……)写表扬条、评价卡等等,表扬孩子在家、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可以是教师、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评价,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表扬评价。
(三)寓识字于校园文化中。
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学生。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中可利用的极好资源。刚入学的学生对校园里的这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有趣。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学生徜徉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请别吵,小草在睡觉。”“学校是我家,整洁靠大家。”“不要随地扔垃圾!”“今日我以京华为荣,明日京华以我为骄傲。”……起初,做导游的是我,随后导游渐渐变成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角色转化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校园,亲近了校园。同时,又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再如: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投影机、录音机,我都在其上面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能认识表示该实物的字。在学校里,课程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课程表中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汉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于是,我就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认识并会读了。
(四)寓识字于游戏、课外活动中。
游戏识字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并加以巩固运用。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在家里的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我们把识字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识字,效果非常好。
如:
1、找朋友。在实物与汉字之间找朋友。比如,戴着不同颜色头饰的学生,与拿着汉字“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字卡的学生之间找对应的朋友。字卡的朋友,不仅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
2、摘苹果。树上苹果的背面写着汉字,谁读对了,苹果作为奖品发给谁。
3、考考你。每个人一张卡片,在教室里随便跑,遇到谁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么字,同时读读对方手里字卡上的字。
4、开火车。按照小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个个亮出的字。
5、大转盘。转盘四周生字字卡排成一圈,转盘指针转向哪个字,就读出哪个字。
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老师列队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超市时,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原来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老师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师设计出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游戏,如“找春天”、“逛动物园”、“我和妈妈去买菜”、“小小邮递员”等,让儿童在生活中积累识字。
(五)寓识字于课外阅读中。
低年级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喜欢有趣的故事、儿歌以及各种自然知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阅读中,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更多新的汉字。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乐趣,我平时经常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读书中了解的故事、知识、学会的儿歌、谜语、认识的汉字……这种活动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特别有成就感。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我就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故事把他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了他们强烈地看书愿望。班级的图书箱也成了学生识字的源泉。
(六)展示交流促识字。
1、平台展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专门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了一个展示台,分别贴上“识字大本营”、“好词佳句岛”两张标签,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课外识字成果贴在相应的标签下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贴自己新认识的字,有的贴自己收集到的好词佳句。到语文活动课时,师生一起对展示台的内容进行总结评比,评出一批“识字大王”“词句专家”并颁发奖牌。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大拇指奖”,用来奖励那些虚心求教、互教互学的学生,学生欣喜万分,欢呼着,雀跃着,继而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新一轮的识字活动中去。还在班上专门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已搜集的包装盒、包装袋上的字展示出来交流、互相学习,“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等字学生早就能认了。
2、小交流,丰富识字储备。
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流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的确,交流是一个相互充实的过程。每个人生活空间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注意力的不同以及本身具有的个性差异,他所捕捉到的信息就不一样,所认识到的字也就不尽相同。能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学生就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识字储备。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识字交流会”,“识字‘展销’会”,“识字大王赛”,或评选“识字明星”、“识字点子博士”……
拿“识字‘展销’会”来说,每个人拿出自己认识的字的字卡,用自己认识的字去“买”(换)别人认识而自己又不认识的字。“买卖”之前,要先互相向对方介绍自己“生产”(认识)这件“产品”(字)的过程,然后再介绍自己“产品”(即字)的特点——读音、结构,可以组些什么词,还可以说句什么话等,教会对方读后再进行“买卖”。老师则帮学生写字卡,意即不让学生失去自己原有的字卡,而又能用此去“买”回更多的字卡。最后比一比谁“卖”得多又“买”回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识字储备,增加了识字量,还获得了识字方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再如:每周从语文课本里抽出一个课时,上“识字活动课”课前,发动学生动手动脑,到生活中去搜集各种带有汉字的资料(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的包装等)。搜集的时候能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问一问,而后带到课堂上来交流。交流时,不仅要告诉大家某个字怎么读,还要告诉大家是在哪认识的,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字编字谜、组词、造句,联系古诗词的名句。这样,不仅交流了所识的字,还交流了识字的途径和方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积累,还激活了思维。“这种识字活动课”已深受学生欢迎,凸显了语文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语文课的小课堂和社会的汉字资源大课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并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再如:指导学生自己做“识字剪贴本”,把在生活中认识的新字剪贴成册,做成自己独特的识字课本,便于交流,更备遗忘。
3、收集备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可以知道,认识是容易遗忘的。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很多字是通过无意注意获取的,再加上识字量大,而且是识、写分开,更容易遗忘。因此,便需要将认识文字化,收集起来,即使遗忘了,还能有可查的地方。收集是交流的基础,是开展班级识字活动(如评选识字大王,识字先生、识字小姐等)的基础,也是更进一步开展识字活动的基础,为此,我让学生将自己从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认识的字制作成字卡,装进识字袋;将自己和别人进行交流所认识的字的字卡装进识字袋。再如上面提到的“狮子剪贴本”等等。有了收集,还可随时拿出来读一读,从而加以巩固。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自己或让家长帮助把认的字记录下来,记录自己每周识字的足迹,然后在班上交流。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外,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才能生成更多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智慧,也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0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小学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三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本来就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很乐意很高兴去学。再者,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教给方法是关键。
方法是入门的锁匙。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培养,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但有的年轻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入学前就给孩子们教会了不少的字,甚至于有的小孩识字水平超过了小学一年级水平,这是件好事。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有的家长由于方式方法上的不正确,也损害了小孩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南方方言上相对北方普通话而言,存在语音不准的缺陷。如果说家长不是用标准普通话来教的话,造成孩子读音不准,给教师教学中带来巨大挑战。所以,在小学生入学之后,我往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教会孩子们如何用拼音认字识字。在拼音教学中,自己制作一些教学模具或把拼音画成动物符号,使小学生一看就会,一读就准,在实践中效果非常不错。拼音基础打牢了,这样使孩子们为以后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理解记忆出成果。
小学生记忆力好,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要想让小学生提高识字认字水平,只有让学生对字的含义有所了解,才能增强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一些组词认字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小学生增强理解,加深记忆认字识字能力就会得到巩固。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1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一个人能积极地去完成一项任务的情感态度,这是能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兴趣是的老师。小学生年龄都还比较小,情绪稳定性较差,持续关注力不稳定,注意力相当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有了渴求的欲望,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很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的。
一、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
师道尊严是传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自己当成孩子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用真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里,与孩子谈学习,谈生活,谈为人,谈处事,谈天文,说地理,谈理想,谈现实……无所不谈,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师生之间达到了快乐同享,忧愁共担,心心相惜,心相通,情相同。学生这时充分地信赖老师了,真正实现了“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师生的和谐关系为教学铺平了道路,何愁孩子们不乐学呢?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给孩子以成就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有机会取得成功。如果我们老师帮助他们取得了成绩,哪怕是一丁点儿成绩,并给以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这就使他们转苦为乐,这时就是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我深有体会的是教学评价的好与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直接影响。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犹如一马平川,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个知识点;评价如果不得体,肯定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失去信心,甚至乱了阵脚,混乱了思维,对自己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都会产生怀疑,这就成了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我一般都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尽量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回答正确时,我及时加以鼓励,如竖起大拇指“你真棒”或者打个“OK”手势,甚至发动全班的掌声鼓励;思维受阻时,我马上进行启发引导,如“你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虽说回答得不够准确,可是你已经动脑了,下次努力”“请哪个同学来帮帮他”等语言激励,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反映问题较慢的学生,我在在课堂上总是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这样一来就激发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昏头转向,这种满堂灌的机械教学,致使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氛围沉闷,课堂成了教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方法是多样的,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肤浅地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一)提高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五年级学生还有很多学生老是把“武”字最后一笔加一撇。教学中,我抓住高年级学生理性形象的思维特征,我想大家发问“水浒英雄武松的成名之举是什么?”学生们齐刷刷地回答“他赤手空拳在景阳冈打死一只大老虎。”我追问“如果武松当时带了大刀劈死老虎算英雄吗?”“肯定算不上”“你们把‘武’字加一撇就是相当于给武松配了大刀,你们还会加吗?”孩子哈哈大笑说“老师,这个字我们不会再写错的!”这一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课堂情境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年级的课文一般都比较长,内容也比较深刻,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读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曲直,让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更好地受到思想、人品的教育。如我在教《钓鱼的启示》时,我创设了两个情境:一个小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由于老师的疏忽,多给了她5分;一个孩子在商店里买东西,售货员阿姨多找给他3元钱。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你们就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那么做?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展开了讨论,都踊跃地说出自己心中的话。这样一来既张扬了个性,又达到了共性——是与非的评判标准(道德底线)。这个时候,我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更是给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三)提高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不要拘泥于机械地抄写或呆板的背诵,要科学灵活,少而精。可写、可读、可看、可画、可操作、可玩耍,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我设计作业的原则是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比如,我在教学《鲸》一文后,我布置两道作业:
1、让学生画画鲸睡觉的样子。
2、用自己的口吻向大家介绍鲸。再比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后,让大家学习使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从你身边的事物或者人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的作业对孩子们来说,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没有固定答案的作业才能更精准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才是学生真实的情感的再现。学生也不被作业所累,从而把学生从题海里解救出来了。
作为语文课堂,兴趣才是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学生用心情去感受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感受到老师的快乐,感受到课堂的快乐,共同谱写师生和谐曲。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众所周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教学又是阅读的基础,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很多老师采用的方法都是让学生重复书写,认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其实这样的做法,让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而且取得的效果也不好。怎样才能达到好的识字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留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和教学方法来激发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去学。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永远都看到他们天真活泼的面孔,活泼好动、合群、爱结交新朋友。于是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小弟弟’、‘小朋友’、‘小客人’等词语形容它们,让孩子们有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孩子们的留意力,而他们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低年级学生最轻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
童们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活动的场情,也能使学生有爱好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课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如学习“玉”字,有的说“国”字去掉方框儿,就是玉;有的说“王”字加上一点就是玉;有的说“主”字的点掉在腰间,就变成玉。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囗”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元、园”的用法。又如学习“狠、恨”时学生把它们与“跟、很、根”等对比联系偏旁部首来记忆;学习“爱”字,学生把它拆成“爫、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三、用顺口溜、谜语等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识字
1.用顺口溜识字。如在教学“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型上区分了
这组字。又如“来”字:“横下点撇再加横,一竖竖在字中央,左一撇来右一捺,这个来字不会忘。”这样,学生把顺口溜背熟了,就会写字的笔画了。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读字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2.根据字型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飘”字时,我用边说儿歌边写字的方法出示生字,“西二小,真轻巧,风一吹,它就飘起来”。孩子们哈哈大笑,很快就记住了“飘”。再如教“坐”字时,我边板书“坐”字边说:“两人在土上,这是什么字?”学生摇头。我再问:“你们现在是站着,还是怎么着?”学生齐声回答:“坐着”。我说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坐”字。然后让学生再把上面的谜语说一、两遍,字形与字义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又如:一点一横梁,梁下开个窗,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是什么字?(高);一口咬掉牛尾巴(告)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
四、变换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
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有永久的学习汉字的爱好,我们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爱好火花给熄灭。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留意时间短,无意留意占优势。所以我们根据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既能在玩中学习,又能在玩中思考,更能在玩中创新。如找朋友游戏:要求学生把一些字找到正确的字进行搭配组成新的词语。贴树皮游戏: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干上写着拼音,请学生把写有生字的小卡片贴上去,不准贴错。摘苹果游戏: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学生制作果篮(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拼读)摘下对应的苹果(生字)。还可以小组竞赛,看哪组摘的苹果多。钓鱼游戏:出示一幅画着池塘的画,池塘里有许多鱼(拼音),学生说出对应的生字,组成词,上台钓鱼。也可分男女、小组竞赛。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识字
我们都知道,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虽经历代的`简化,汉字的象形意义大大减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痕迹,所以教学中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追本溯源,在自主识字中渗透“字理”,提高识字效率。如在教学“燕子”的“燕”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使学生感知“燕”的外形,如头部、身体、翅膀、尾巴;然后出示“燕”字的篆体,引导学生对照实物图,明白篆体“燕”字的某些部位的演变由来;最后,再出示楷体的“燕”字,让学生观察、理解楷体,汉字的“燕”字上部分就是燕子的头部,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被分开在口字两旁的“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可以让学生在想到燕子外形时,就很容易联想起“燕”字的写法。这样的形式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也便于能力的迁移,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学习会意字、象形字时,也能学着将字形、字义联系起来记,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效率。
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位有心人,在生活中多多识字。如可以通过书籍、课外书、影视、广告、商标、店铺名称等识字,有很多字不需要老师教,他们就认识了,例如:“娃哈哈”、“绿茶”、“脑白金”、“中国银行”、“医院”等字,这些字是他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这种识字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并大量认识并积累课堂以外的字,从而弥补了课堂上的局限,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根据以上所谈,并实施于平时的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到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理解字义,发展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识字不再是一种乏味的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3
我们小学教师工作者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这是维系着总个民族兴衰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着鲜活的人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作为教师,要想生产出的“产品”能顺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我们的产品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就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很强的应变能力。回看这些年来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与学生们一起生活,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走过来的,有苦也有乐。我付出了青春,收获了一片蓝天,感受甚多,特此做个小结。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一个人能积极地去完成一项任务的情感态度,这是能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兴趣是的老师。小学生年龄都还比较小,情绪稳定性较差,持续关注力不稳定,注意力相当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有了渴求的欲望,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很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的。
一、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
师道尊严是传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自己当成孩子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用真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里,与孩子谈学习,谈生活,谈为人,谈处事,谈天文,说地理,谈理想,谈现实……无所不谈,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师生之间达到了快乐同享,忧愁共担,心心相惜,心相通,情相同。学生这时充分地信赖老师了,真正实现了“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师生的和谐关系为教学铺平了道路,何愁孩子们不乐学呢?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给孩子以成就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有机会取得成功。如果我们老师帮助他们取得了成绩,哪怕是一丁点儿成绩,并给以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这就使他们转苦为乐,这时就是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我深有体会的是教学评价的好与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直接影响。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犹如一马平川,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个知识点;评价如果不得体,肯定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失去信心,甚至乱了阵脚,混乱了思维,对自己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都会产生怀疑,这就成了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我一般都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尽量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回答正确时,我及时加以鼓励,如竖起大拇指“你真棒”或者打个“OK”手势,甚至发动全班的掌声鼓励;思维受阻时,我马上进行启发引导,如“你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虽说回答得不够准确,可是你已经动脑了,下次努力”“请哪个同学来帮帮他”等语言激励,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反映问题较慢的学生,我在在课堂上总是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这样一来就激发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昏头转向,这种满堂灌的机械教学,致使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氛围沉闷,课堂成了教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方法是多样的,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肤浅地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一)提高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五年级学生还有很多学生老是把“武”字最后一笔加一撇。教学中,我抓住高年级学生理性形象的思维特征,我想大家发问“水浒英雄武松的成名之举是什么?”学生们齐刷刷地回答“他赤手空拳在景阳冈打死一只大老虎。”我追问“如果武松当时带了大刀劈死老虎算英雄吗?”“肯定算不上”“你们把‘武’字加一撇就是相当于给武松配了大刀,你们还会加吗?”孩子哈哈大笑说“老师,这个字我们不会再写错的!”这一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课堂情境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年级的课文一般都比较长,内容也比较深刻,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读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曲直,让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更好地受到思想、人品的教育。如我在教《钓鱼的启示》时,我创设了两个情境:一个小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由于老师的疏忽,多给了她5分;一个孩子在商店里买东西,售货员阿姨多找给他3元钱。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你们就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那么做?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展开了讨论,都踊跃地说出自己心中的话。这样一来既张扬了个性,又达到了共性——是与非的评判标准(道德底线)。这个时候,我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更是给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三)提高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不要拘泥于机械地抄写或呆板的背诵,要科学灵活,少而精。可写、可读、可看、可画、可操作、可玩耍,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我设计作业的原则是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比如,我在教学《鲸》一文后,我布置两道作业:
1、让学生画画鲸睡觉的样子。
2、用自己的口吻向大家介绍鲸。再比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后,让大家学习使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从你身边的事物或者人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的作业对孩子们来说,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没有固定答案的作业才能更精准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才是学生真实的情感的再现。学生也不被作业所累,从而把学生从题海里解救出来了。
作为语文课堂,兴趣才是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学生用心情去感受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感受到老师的快乐,感受到课堂的快乐,共同谱写师生和谐曲。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4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有课堂的高效。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二、要有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样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在学生出现的问题点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时,作出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茅塞顿开,打开了思路,延续了思维想象。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就让同桌二人表演读,一个有感情朗读,另一个双手张开在下巴下做出花开的动作。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也让孩子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在孩子感兴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四、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朗读目的与情感之间 朗读时间与情感的联系。
五、把创造的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有个学生却提出:狐狸是很聪明的,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5
语文就是字词句短篇的逐步积累,二年级是基础知识积累的阶段,重在抓基础,也就是抓课本,上次的教研活动中,张校长强调要把握好两个百分之八十五,只有抓住了这两个百分之八十五,才能让学生把基础打实。因为语文的知识点较为零碎,所以我们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不仅包括课堂上、学校里,也包括课外的积累。
想要学生做到课内外积累,首先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学习是学好习的基础。我不喜欢"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样会让人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学习好像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就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大推动作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比如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让每次的听写满分者组织学生听写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乐学。
其次,会学习是学好习的保障。不少孩子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灵活流畅,就是掌握了适宜的学习方法。可以在班里让学习好的孩子经常给其他孩子传授些好的经验,比如快速背诵的诀窍、持久记生字的方法等。通过交流总结,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中不再吃力,也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特别关注孩子们写作业的方法。作业是训练自己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要求做作业时一定要坚持做到:“看书时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这种做作业的方式实际上就是考试了。习惯了这种要求的同学,到真正考试时,一点都不会紧张,一定会得到好成绩。做作业时,要象考试那样,字斟句酌地审清题目,看清楚题目的要求,然后作出全盘考虑,理清头绪。下笔前要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遇到较难的题目,还必须反复思考,在草稿纸上列出解答的步骤,最后有把握了,才下笔做在作业本上。这样做出的作业才有条理性,质量才高。对发回来的作业本,要认真阅读,及时定错,日日清错题。对于特别重要的题,要求准备错题本,并要好好保存,以备以后复习用。
第三,老师的监督管理,孩子们需要多督促,对于背诵、字词等基础知识,应该做到日日清,经常复习,这样才能记得牢固。
最后,课堂上多让孩子们练习说,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达到句子练习的目的。同时,我们组在组长杨老师的带领下,经常让孩子们练习插图练笔,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事物画出来、写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我们鼓励学生平时多读课外书籍,在阅读课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只有这样,越往高年级走,孩子们才能越轻松。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6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小学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较传统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计不合理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准确,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计不合理,忽略课前设计和课后设计,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大多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和主题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仍有发生,忽视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超出了小学生心智成长和生活阅历水平,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显得枯燥。
3.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针对这一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但是总体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除了存在形式化的弊端,还存在教学过于自由放任的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是没有具体而充实的内容和有效的课堂组织。有的教师则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手段单一。教师缺乏主动性,只是选择陈旧的教学方式去管理学生,教学气氛沉闷,语文教学显得乏味,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无法提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高质量备课,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要依照课标与教材进行高质量的备课。一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征出发,设立具有弹性的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制作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二要考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需求,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就在生活中。三要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
2.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一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为重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习需求,创设多元的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适合的方法。二是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相互启发,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思考能力。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定相关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教学与参与式教学,开展竞赛、小组讨论等活动,实施创新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要适应课标理念的发展、变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教学中,教师除了应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而且能化抽象为具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利于学生获得明确的感知,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7
本人___,女,1972年2月出生,新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自20__年10月被州职称改革办公室评定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已有5年时间,现将两年来工作情况总结:
一、德
任职期间,本人热爱祖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甚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本人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能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14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促进实践。本人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网络资源了解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前进。平时,涉猪赞科夫的“科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构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本人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讲究情感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教室,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创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能投入的、感兴趣的去学,去听,去写。还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网络资源料辅助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道德的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中,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求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当优秀。
我原在___中学从教10年,一直进行循环三年初中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
____年10月,调入___县第二中学,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班主任工作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讲求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分类推进,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
三、绩
本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勤快,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的班成绩高,差生转化明显,担任14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8
通过这几个教师的上课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学目标明确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总目标的一部分。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落实“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一节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上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明确,传授那些知识,进行那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落实读写训练。
二、教学过程,要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思想端正,“以学论教”。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这表现在教学效果上,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氛围融洽;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三是有效地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我们老师们所希望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安淑玲在执教《秋天》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观察图画的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
3、课堂上学生要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是读的训练。在《秋天》这一课中,读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书中学习生字,在读书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等,一节课,每个学生的读书不下来十遍。一节课可以说是读声朗朗,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样读书,学生很快理解了内容,很多学生都已经快背下来了。二是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请别难过》这节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主题班会这个教学环节中,因为面对的学生不一样,每一节课讨论的话题均不一样,完全是学生自己感情的真实投入。
4、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拓展“话题”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向更宽泛的学习领域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秋天》这一课,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色、搜集的图片、实物、儿歌等,让学生对秋天首先有一个自己独特的的感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语调要抑扬顿挫,快慢适度,富于变化。其次板书设计合理,内容简明扼要,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另外,字迹工整美观,书写笔顺符合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教学艺术。
首先是启发诱导的艺术。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其次是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紧密,过渡自然,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
总之,新课标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每一节课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老师应该为每一位学生交流意见、表现自我创造机会,让他们得以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常常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滋味,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