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推荐12篇)》
内容导航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2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3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4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5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6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7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8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9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0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1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2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
二十年前一位老人指着那座山说,是不是五峰山?我还是第一次听了五峰山这个名字,而那位老人去中国台湾归来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他说归来时一切都没有了记忆,只有故乡的五峰山还是那么亲切熟悉,峰延成趣,像迷幻的五线谱,演奏山野风光依旧的音乐,让他想起蓝天白云下悠悠的往事。老人是我的舅舅,从他忧郁深情的眺望中,我看到了他遥指五峰的方向弥漫浓郁的人情烟雨,感觉到他魂牵梦绕的心路历程仿佛一条似水流年的时光深巷。我说,五峰山的更高处是天门山,它是铜陵第一高山。老人笑着温和地对我说,离得太远了,看不见也就记不得了,只有那五峰山看得清晰,那是萦绕他多年的乡魂,也是召唤他多年的乡梦。
走进五峰山左侧的深山大谷,那儿是一片自然生态园,清溪如镜,山色葱郁,参天的古枫杨像一株株散落沟壑的沧桑老人,让人在肃然起敬中抬头喟然感叹:这是一片古树林立的海洋,也是一方生命探幽的胜地,美丽渗透到骨骼深处,新鲜的空气像一片廉价的雨露深恩四处荡漾。山谷中有一座珍稀动物养殖场,我带着妻子去参观过,她看见成群的滇金丝猴时欣喜若狂,她看见几十只东北虎时惊恐而兴奋,她看见一只笼中的野狼远远地躲着不敢靠近,她看见孔雀开屏时的目光充满童稚的快乐,她看见鸳鸯戏水的场景时脸上弥漫受宠若惊的微笑……妻子是外乡人,她第一次对铜陵如此感慨激动,在动物园里像个孩子一样流连忘返。
五峰山下有个五峰村,村书记吴永胜是我的老朋友了,他带着我走在新建的五峰村杨上吴中心村,他笑逐颜开,面对一幢幢精美现代的别墅式建筑,面对一座让人神清气爽的现代庄园式村庄,他能不兴奋不自豪吗?那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梦想成真的家园,他的爱藏在一丝缕的记忆里,他的情系在天长日久的时光中。作为一个村干部,他是一个实在人,他本性爽快精明,正是这股子精气神,如今才有了这座现代山村的蔚为壮观,有了五峰山下别具一格的优居环境。吴书记说,当初选地址、选房形、选建筑格局,他可是大伤脑筋了。也正是他多年前从事林业工作时的认真劲起了作用,因为栽树时的一锹一土,还有一点一线都是非常较真的,幼小的树要成活就得付出情感、精力、智慧和汗水,搞美好乡村建设也一样,一街一巷中规中矩,一房一舍建设严格,窗门一致,户型一致,就连水电排污也要考虑到埋藏在地下……我听了很激动,因为了解他我才更加有了一种深刻亲切的思考:一座村庄与一个人的血脉亲缘,就像多年前我的舅舅那凝视目光的深切与感动。
对五峰村我是有感情的,它有天门胜境,它有秀美风光,还有那古典的御赐牡丹弥散着人文芳香。我喜欢五峰村的特产中华白姜,吃在口中有一股浓鲜爽口的快感,那是一种乡情,也是一种乡恋,更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享受。吴书记告诉我,村里规划在中心村周围栽上各种果树,不仅花果如海,而且成为一种产业,富民强村。我听了说,五峰村将成为桃源人家,青山入云,深谷幽香,就连溪水也充满了灵性和洒脱。吴书记笑了,他遥指着天门山的方向说,高山雄伟呀,我们要把山上绿色保护得千年万载,要把山上的水引入千家万户,要把山上的特产变成千万财富。从他的言词中,再也看不见当年的踌躇潢志,可是却多了一份淡定从容,还有岁月大梦后的恍然如真。
记得有年我登上天门山顶,那是一个杜鹃花开的阳春,我与同行的友人气喘吁吁,可是在极目眺望中却兴奋异常。朋友指着俯视可见的村庄,他说那是铜都美丽的后花园;看着深幽山谷和五峰山,他说那是铜陵的张家界。我太开心了,我告诉他,走进胜境,风光已经是心灵的东西,挥之不去,欣然怡心,这是生命的大乐趣,也是生活的大境界。
前不久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舅舅回来了,他老人家遥指的方向扑朔迷离,一会儿指向新村人家,一会儿指向溪水常流,一会儿指向灿烂若霞的满山红杜鹃,可是就是没有指向五峰山。梦醒来时我想,五峰村大变样了,让人惊奇的地方太多,让人的地方太多,就像它满山的翠竹和高天流云一样,那是灵魂的歌谣,也是情感和思想遥指的方向。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2
我一直对古镇文化有着独到的偏爱,不知是崇拜古镇文化悠久的历史,还是潜意识里感觉古镇文化本身就是一首充满意境的诗;或许是性情里有一种喜爱幽静的情调,感觉这一种情调也许只有在古镇悠然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得到实现。于是,无论是对于江苏的周庄,还是对于浙江的西塘,抑或是嘉兴的乌镇,我都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之情,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到这些令自己神往的古镇走上一遭。
案头存有一本天下名镇旅游书,书中图文并茂,较为详细介绍了国内知名的古镇,在众多的名镇之中,像周庄,西塘,乌镇等距离很远,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实现梦想的地方。然而在这一片个性独到的众多的名古镇之中,却有着一个古老充满着明清浓郁文化底色的北方古镇吸引了我,这就是韩城的党家村。韩城的党家村距离我住地不远,乘车十分方便,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六年前我在一个火热的六月乘车前往,实现了自己对于天下名古镇之一韩城党家村的游览。与此同时,我还游览了韩城古色古香的老街,庄严矜持的韩城文庙,最后拜谒了司马祠。这一趟游览回来,我先后写了《游司马祠》《烟雨中的韩城老街》两篇文章,唯独遗憾的是没有写党家村,于是,在自己对于古镇悠久的文化情有独钟的面前总感觉欠古镇文化一笔债。
韩城党家村是北方古镇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不像江南古镇具有鲜明的水乡特点,充满了灵性与活泛甚至自由。韩城党家村布局的风格犹如一本醇厚的伦理书,充满庄重与典雅,仔细品味阅读,好似从书页深处透露出来的都是北方农耕文化的纯朴味道。这里崇奉着的是耕读传家的文化精脉,血管里流淌的是中正平和的儒家观念,门楣题字或是墙上的砖雕无不显示着党家村古人对于科举功名的崇拜向往。规矩整饬布局严整的四合院无不显示着封建家庭的权威和尊严,宽大的院落和庄重的正房与两边排列的数间侧房则显示着繁衍旺盛的家族和殷实富有的家族生活。高墙大院是北方民宅的共有特点,喜欢巍峨壮观的门楼也是北方民居的一种特有的装饰和追求。门楣刻字显示主人家族的荣誉或追求,在这里,明显可以看到一种竞争的文化氛围。由于崇尚读书的理念非常浓重,故而从党家村里走出了众多秀才,也有不少举人与进士,据统计几乎半数家户都取得了功名。这样的功名成绩在科举时代是全天下为数不多的现象。
走近党家村,石砌的巷道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相得益彰,从完整保存到现在的结实规模都可以显示出党家村人曾经的富有和辉煌。精致的门雕,石雕,砖雕,拴马壮等,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让人可以想到这些都是一些大户人家才可具备的讲究和规模。村中高高矗立的宝塔,坚固的城墙、耸立的看家楼、神秘的泌阳堡以及夹层墙哨门等,让人想到党家村不是一般的等闲人家,也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个有着严密血统意识,有着严密规划的,有着严格家族制度和组织秩序的一个家族部落,可以想见,没有几百年整饬的家族纪律是不会把整个家族建设的如此完美和坚固,而且历经战乱而不遭兵燹,完美存留到今,这真是民居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富有和殷实的生活也是党家村人重视儒家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这里排列着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以及散发着书香气息的私塾书院,这使得党家村人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文化书香气息。在这里,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商家等文化交融兼备,使人们想到党家村人是一个善于学习而又兼收并用的家族部落。党家村据说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选址均合古代堪舆之术,是古代风水堪舆之术的集大成者,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舟”形的村落似乎体现着党家村人具有利行八方的商业观念,故这又是党家村人富庶一方的原因之一。来到这里,村民们热情的款待和笑迎八方宾客的态度显示着党家村人继承着先祖和气生财的固有传统。菩萨庙,关帝庙是道家文化的充分体现,可以看出,党家村人在尊奉儒家文化的同时也不会排斥道家文化,显示出党家村人灵活的一面。在这里,四通八达的巷道也有着古时防止兵乱袭击的特点,因而也体现着兵家攻防兼备的文化理念。仔细回味起来,想不到这么一座明清时期的建筑竟然能够汇聚多种文化元素,实乃一大文化奇迹。
现在追溯起来,过去不能下笔,实在是因为党家村文化古韵深厚,意味深绵,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如果按一般的游记来写,恐怕又感觉犯了肤浅的毛病;而如果按重要的景点来写,又难免犯了旅游介绍的毛病;这恐怕是我当时实在写不出的原因吧。事经六年,至今回味,只是想把对党家村的印象抽象出来,抓住党家村村落的文化精髓来写,我想这是对党家村古镇文化写作的一个尝试吧。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3
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需要装饰,蜿蜒而下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让这片土地富饶而美丽。在三江平原上行走,你会被蓝天白云陶醉、你会被一望无际的稻田陶醉、你会被热情好客的三江人的热情陶醉、你会被一阵风一只鸟陶醉,没有半点的虚假,满目的风土人情装饰心灵的感觉。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8月19日,兵团确定正式组建六师,驻地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相邻,在后来撤团改归农场总局领导后,兵团六师用一个最能表达建设三江的名词来为自己冠名: “建三江”,由此在黑龙江和中国的地理名词中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建三江。
白山黑水间,那些数不尽的森林、田野、湖泊、煤炭、石油,昔日山鸡、狍子、狐狸、野兔、黑熊、野猪遍地跑的北大荒,如今已成为塞外江南的米粮仓。五十多年,一代又一代人北大荒人在这里艰苦创业,描绘着三江平原今天美好的风景!那些说不完的抗联故事,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都已经是过去的云烟,自由从历史教科书和那些曾经的旧照片里,我们才能寻找到那些感动艰苦的岁月和沧桑。
在三江平原上,你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星光下,在月光里,你可以听风吹过原野,你可以听庄稼拔节的声响;你可以遥望远处的山,你可以抚摸近处的水;可以静静地站在稻田里,用相机留下时光的乐章……微风吹动稻海的波浪,呈现着中华大粮仓的风光。
在三江平原上行走,你可以在一个初霁的下午。跨出旅馆的大门,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北国的诗情画意,遍赏北国山水风光。
夏日的三江平原,除了绿色还是绿色,山水间,充满神奇和诱惑。站在水边,看渔船逆流而上,听远处鸟的欢唱,一切清新而自然,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轻洒在脸上,让氤氲的水汽从张开的毛孔渗入每一寸肌肤,随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让你会忽然就想到了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享受一丝清爽,一份惬意。
让目光穿越所有的景象,仿佛有一个老人向你诉说历史,你仿佛会感受到这里人们容纳江流的气度,仿佛可以读懂岁月的灵动和深邃。
在三江平原上行走,那些故事在让你感动、感慨之余,脑子里装满了神秘。干脆就这样向着原野大喊一声吧,伸展手臂,就把整个三江平原拢在怀里了,就守住心灵的绿荫了,就坐拥人生的壮丽了……
极目远方,我们会醉去。倚靠着起伏的黑土地,让诗意在心底若隐若现,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到处弥漫着老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气概,呈现出一派峥嵘气象。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荒芜,侧耳听,青春的誓言犹在上空回响;抬望眼,那些的铁血男儿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正向我们走来。
那些伤感和泪水都在三江平原上行走的日子里忘却了,生命的永恒让时间如丝般滑过,转眼间没有了踪影。三江平原,让来过或者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把心灵贴近一种境界,即使匆匆踏上归程,脚步里却注满了留恋。
三江平原啊,看不尽的风景,品不完的画意与诗情。美丽富饶的建三江,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勤劳汗水,献身建三江的开放、开发、为这里的建设出力流汗,那些幸福和劳动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五十多年前,无数的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播撒青春与激情,开垦荒地,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农场,北大荒早已“名不副实”,它是大,但是一点都不荒。通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北大荒早已发展成为高度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成为了许多人梦中梦到的故乡......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4
“晨曦初显,街上还没有行人,晨起的老人几声沧桑的咳嗽,早起做饭的女人浣衣后的泼水声,街边打烧饼的炉子已经生了火、木炭红彤彤,街巷不知谁家院子里飘出来的若隐若现的栀子花、月季花的香味,街拐角偶尔窜出来追逐嬉戏的几条小花狗。整个集镇就像刚刚醒来急着要出远门的男人,睡眼惺忪却又渐渐清醒......”每次想起下塘,脑海里便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那些再也熟悉不过的情景和经历让自己忽然就感觉依旧生活在下塘,那个魂牵梦萦的古镇。
于是,每次回下塘,总喜欢独自扎进那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小巷里,看古朴的柳树摇摆的风韵和街边的老人喝茶聊天的悠闲,听街两边院落里传出来的麻将声,妇女呵斥顽皮孩子的吆喝声。这些声音听起来看起来都是那么熟悉,恍惚间,依稀当年生活的场景,偶尔在经过一家半掩的双扇门时的一声狗叫,惊吓的自己像是大梦初醒一般,才真实的醒悟,原来,自己真的回到家了。
下塘的历史该是厚重的,厚重到可以溯及北宋时期,而下塘的文化底蕴也是厚重到久远。一九六六年,原国务院副总理、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亲临下塘视察,著名诗人、文学家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的下塘中学,如今已经被建成下塘的一道靓丽风景,用最好的教育资源办最好的教育,该是百年大计啊。下塘人历来尊师重教,笃信好学,晚清进士李寿臣、拨贡裴书田、黄埔学子李时敏、陶子光......这些载入史册的名士,千百年来,用他们的潜心向学、博学多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下塘人立志向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小镇的石缝间生长成枝繁叶茂的绿树浓荫,庇佑着下塘的后人。
在下塘,你的梦境都该是透着香味的,有栀子花的清香,有“下塘烧饼”的美味......大清早,叫醒梦境的不是闹铃,不是鸡鸣狗吠,而是那街边飘散过来的烧饼的浓香。由不得你不赶紧起床洗漱奔向街边的烧饼摊前一品美味,在等待新鲜出炉的烧饼时,看着反扣的铁锅,烧红的木炭,看着打烧饼的人娴熟的摊饼子、反手划道弧线扣向锅口朝下的铁锅,看着两把长柄的铲子娴熟地上下翻飞,闻着满街飘起的烧饼香味,由不得你不口水直咽,惊疑自己是在吃早餐还是在欣赏一幕民间绝活的精彩演示。很多身在外乡的下塘人吃惯了太多的山珍海味,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原来还铭刻在小镇的土菜上,才知道,只有这小镇的土菜才是天底下最独一无二的美味。只是在品尝这美味佳肴的间隙,却不免对“下塘烧饼”这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和非物质遗产的技艺传承平添几许忧心。
下塘人也该是热情的,每逢传统节日,下塘的热闹处处透着不可抑制的欢喜。“二月二灯会”、“中秋火把节”、“下塘龙虾节”......“二月二,龙抬头,吃年糕,剃龙头,捶锣鼓,看灯会......”、“剃龙头,好兆头,将来当个好君侯。”孩子们口里吟唱的歌谣,不经意就透露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农历二月二的那一天,男人们多会带着孩子去理发店“剃龙头”,女人们在家里蒸年糕、炒年糕、炸年糕,变着花样满足全家人的胃口,华灯初上的时候,街上家家户户挂花灯,有莲花,有哪吒,有福字、有长龙......熙熙攘攘的人群,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街角处传来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孩子们拎着花灯穿梭奔跑,花灯,人海,令人目不暇接。这样的灯会以前大都是民间自发的,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年镇政府集体组织的那一次。农历八月十五,是个团圆的日子,也是最令人期待的节气,期待了半年多的游子们,大多会带着妻儿一起不远万里赶回下塘,因为,那个夜晚,那些跳动的“火把”,那些奔跑的热情,承载了太多少年人的梦想。夜幕降临的街市上,车辆已经不能通行,满街的火把,满街的人,整个街区都被照亮到如同白昼,街边的门市乘着人多延迟了打烊的时候,有敲锣,有打鼓,有唱戏,也有赶热闹买了烟花爆竹的在大街上就燃放了起来。附近的乡村见到集镇上的“火把”燃起来了,也会远远地响应起来,好事的孩子们扛着用“小红头”、“老冠金”、“秫秫秸”捆成的长长“火把”在村口点着了,高举着往事先约好的村外大路上奔跑,风夹着火势,映红了孩子们红彤彤的脸,时间不长,村庄外的大路上就会汇聚了很多点燃的“火把”长龙,也有淘气的孩子会将塘坝上长满的已是枯黄的野草点燃,风助火势,整条坝埂都是火光冲天,宛若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大街、小巷、村庄、大路......处处火光冲天,处处欢声笑语,场面极其壮观。如今,随着集镇上的居民外出打工、迁居省城的越来越多,当年的“灯会”、“火把节”已经渐渐没有了曾经的辉煌和热闹,渐渐地被政府组织的“龙虾节”、“葡萄节”“桃花节”等代替,但是,那些曾被热闹包裹着的记忆却在每一个下塘人的心中涂抹不去。
下塘人也是开拓的,且不说每逢集市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人“赶集”到下塘,突然间就像奔涌的河水灌满渠道一样塞满了交通街、集贸市场,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吆喝砍价,热闹非凡。人脉该就是小镇的血脉吧,要不怎么有了这些南来的北往的人群,小镇就越发显得勃勃生机了呢?集镇大了,环境美了,青州公园建起来了,假山石嶙峋突兀,河塘水清澈粼粼,来自大别山区、瓦东干渠的源头活水带来了皖南大山的激情,滋润着下塘二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十万的人民,河塘烟柳承载着太多当年青州府的梦吧,帘卷西风也述说不尽当年的故事。皖派建筑风格的滨水街亮起来了,街心的路灯照亮了下塘的风情,也照亮了下塘人的心,下塘重工业园的道路和项目已经热火朝天的建起来了,一场崛起的工程早已经拉开帷幕。
如今,重回虾塘,老街巷以前的青石板现在早已经都被修成了水泥路,破旧的澡堂子已被翻盖成了两层的小楼,人们悠闲的生活也被快节奏的步伐代替,一样熟悉的空气,一样淳朴的阳光,只是那一条条干净方便的街巷,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闻着花香踏着青石板倾听依栏浣衣的女子捶衣服的乒乒乓乓和孩子追逐嬉闹的笑声。倒是那些新建起的高楼,宽敞起来的道路,繁荣的超市和集贸市场,还有那车水马龙的人群和挡不住的建设发展热情,反而更让每一个下塘人心生惊喜,倍感期待,期待那一天,那一场崛起的大梦早日实现,令人振奋,让人欣喜。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5
农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中国经济依赖的主体。繁荣的中国必能看到富裕农村的身影;中国的魅力在美丽村庄构建中展现;农民的生活和谐才有社会大环境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富裕的含义
中国人的富裕,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学会两条腿走路”,精神上的富足才能更好地为物质上的发展做好基础。“仓廪足而知礼节”作为泱泱大国,历史的每一页书写都留下改革、发展、再改革、再发展的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有了自主权,提高了自身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了创造性。随之看到个体经商户如同雨后春笋、特色产业引领发展……都深刻鲜明的给农村打上了“标签”。富裕,有财富的积累、知识的应用、市场的指导。农村的富裕,就要集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全村村民的智力汇集。
美丽的应用
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色,有熙攘喧嚣的农晨场景,不同于城市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海,不同于浓夜下灯红酒绿的人工色彩,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涌进的时候,是否有注意到依山而建的特色景点、依海而驻的洋楼小区、依特色而产的品牌效应。特色,是能够改进生产生活的又一名词。当你陶醉于身边的景色变换,融入瓜田、果园采摘季节中,你也许更能欣赏到别致,这就是美丽的应用,以特色为美丽做实体,不论是产业,还是风景,别样的美,这也是中国魅力的细节体现。
和谐的氛围
农村,基础很复杂,多少都留有历史遗留问题,譬如派系林立,工作难以进行;换届交接导致谁都不管的隔离区,工作仍然无法处理等等。这是攸关于国民安定的重点,要创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有利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形成“抱团发展”的局面。创造和谐的氛围就要求有完整的调研分析,理清从历史追溯到现在发展出现的问题;就要有衔接的跟进解决,“谋”字当先,谋利益、谋对策;就要有长效的反馈应对,解决问题不是短暂的处理,而是能够在“急”稳住事情发展,在“难”有解决的思路,在“方”有多方协调的能力。和谐,农村发展的必需,安邦定国的根基。
安居乐业之终
羡慕过《桃花源记》,毕竟不可寻摸;也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是根本。全民动员,只有不忽略每一个农民,才能得到最后的安居乐业。不要说有好的政策,农民就好,那是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说我认为怎么发展就有利,那是你没有以农民身份考虑;也不要说看到别人这么用的我们用也好,那是你没有发现本身的特色。调动身边的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不论是你发展苗木、发展养殖、发展旅游、发展特色……也只有富裕的、美丽的、和谐的新农村,才会最终农民受益,国家繁荣,才能实现安居乐业。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6
一座城市,能拥有一池湖水,当属不多,何况她是如此的浩渺,如此的壮阔,如此的深邃。记得谁曾说过,一座湖,就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就云蒙湖来说,她应该就是这座城市的明月了, “月点波心一颗珠”,她像一位少女纯真的明眸,静静镶嵌在烟波浩渺的群山之中。
我虽没有登山临水的经历,然而凭着这些零绡碎片,我走进了他的大河,走进了大河的角角落落,览阅着大河的旖旎风姿。大河的波光在我的眼前流动起来,逐渐映现出一片银亮的河水,它代表着我的祖国数千万分之一的景色。在我追索的目光中,是他在一个个晨曦初露,或者日落黄昏,踏着粼粼的波涛之岸,挽着故乡小城的朝阳和星光,走向工作和生活的背影,长长的记忆,流淌出他与故乡的一脉亲情。
这就是我的故乡的河,蒙山的河,沂水的河——云蒙湖!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他的家乡,云蒙湖畔的一个村庄。作为慕名而来的客人,我们在一个早上踏破晨光,在翠鸟的啼唱里去看望云蒙湖。云蒙湖——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云水苍苍,风情悠悠。中国的文人对它的偏爱,到了忘我的地步。作画者离不开云水,写景者离不开云水,它是创造意境的灵魂。
为了更近地一览大湖的面貌,我坚持不坐车,步行走向倾慕已久的云蒙湖。我很快发现,在清晨的曦照里,崇山峻岭之间有条泛着天光的绸带,它平如明镜,柔软如练。近些,再近些,一片壮阔的湖水就映入了眼帘。河水如他笔下那般碧水荡漾,明亮的水花,拍打出细碎的浪波。湖中游人如织,艇飞似箭,鸥鸟翔集,蔚为奇观,果然是湖水共蓝天一色,景色美不胜收。
云蒙湖,不愧是沂蒙山区的风景名胜,它潜云藏波,山水相依,潋滟无际,俨然一座山水园林。俯仰之间,山道蜿蜒。沿途而行,可见山上残碑断垣。文昌阁,颇有气势。与其他景点相比,云蒙湖的人文景观多了一层历史的积淀,据说礼部侍郎公鼐的祖林就在山湖毗邻的山上。公鼐,明代文学家,他的《问次斋集》传世百卷,为蒙阴故里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这个被称作“一城山色半城河”的地方,天蓝川辉,水木明瑟,环境宜人,确是一处赏水、亲水、乐水的水上乐园。浏览着身旁的湖光山色,吹拂着清凉的微风,只见钓者在岸上静默地垂钓,小孩子们在柔软的沙滩上嬉戏,鸥鸟在这里翩飞,游人在这里休憩,尽享着阳光、碧水、沙滩带来的惬意。
想起他文中的描述,这里应该有个隐秘的荷塘,他抬手遥遥一指,但见田田莲叶,铺展在眼前,睡莲就簇拥在荷花的旁边。随风摇曳的荷花,粉的、白的,在晨露滋润、阳光抚慰、月光濯洗的岁月里轻摇芳华。就是这些普通的荷花,无数次走进朋友的笔端,展现着云蒙湖的沉静之美,流露出他对母亲河的眷恋之情。
一路徜徉,一路思绪,一路情怀,一路欢歌。我们且走,且看鸟儿惊鸿照影,且行,且听舟楫邀天畅歌。这是一片人工湖,原名岸堤水库,始建于1959年,为山东省第二大水库。水是从上游引来,在当地形成各种流域。汇万壑之流,成就了云蒙湖的波澜壮阔,成为临沂人民生活的最大水源。
云蒙湖水面辽阔,周围千山竞秀,湖内帆影点点。湖心隐约有个出水的岛屿,据说是一座古庙的旧址,旧址之上,能看到明代的瓦砾。环湖的水边用以培养睡莲和荷花,岸上特意保留了浅滩、湿地、小岛等自然区域,芳草含英,树木繁盛。亭台、楼榭、园路、景石、小桥,更是与云蒙湖相互呼应,呈现出一幅“悠悠云蒙湖、湿岸花滩路”的水墨画卷。
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正是七八月份,阳光适宜,自由的飞虫便在这花草的叶子上腾起落下,自由占据着花叶附近的空间。人从草叶旁边走过去,那些小飞虫也不躲闪,兀自结群搭伴飞翔着、追逐着、嬉戏着,好似那就是它们的王国或领地。
在云蒙湖畔,我不光认识了豆娘之类弱小的生物,还看到了许多的水鸟,鸬鹚飞来了,落在岸边觅食,无拘无束的它们,或掠过水面,振翮飞翔,或飞落地面,跃跃觅食,宛若水上的芭蕾。
愿这些美妙的精灵伴,陪伴在清澈的云蒙湖水面,在天地间自由飞翔、觅食,在这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中繁衍生息,妆点大自然的同时,也妆点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生存空间,更多的盎然绿色和锦绣山水。
而我,愿意在春天的时候,携家人去岸边垂钓,摘一束长长的紫荆花絮,看一看洁白的梨花,闻一闻它悠远的清香。我可以驾车远游,深入湖边浓密的林荫树下,静读书本,埋头写作。饿了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去兜瓶山泉解渴,乏了枕一片草地入眠,躺向青草铺成的绣毯,和家人一起,哼哼小唱,看看月亮……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此刻对我来说,所有的山水诗句都如此贴切,感受至深。我也愿意以河畔人家的热诚,为美丽的云蒙湖,溢满温情的云蒙湖,濡养我们一生的云蒙湖的美貌著上一笔。用撷取美景的双眸,用缠绵温婉的胸臆,以及忘我的工作和全部的热情,为她的无边风月增光添彩,并且甘愿披星戴月,不辞辛苦。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7
一栋栋民居耸立在宽阔的坝子上,整洁,干净,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遵义,有许多美丽让人心动,比如板桥精致辞的藤编、松坎独特的家训、赶场坡红红的杨梅,它们的美在视觉上是一种迅速的冲击与占领;而土坝则不然,其美在柔曼,根植于你的心,生长出一朵朵花儿。
土坝有一条河叫白腊河,河水不急,河道不宽。据说是神仙用泪水一点一点积攒,才孕育成为这温柔、曼妙、有灵性的女子,我之所以用女子比喻它,是因为她纯洁得就像一块晶莹的美玉。水能滋养万物,恰如伟大的母亲,白腊河缓缓而流,长年累月地哺育着这片土地,最后汇入乌江。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母亲河,白腊河当然就是土坝的母亲河了。七月的白腊河,孩子们在河里欢畅地游来游去,像一条条自由的鱼游荡在河里,他们撒娇,他们欢跃,他们掬起晶亮的水花,他们才是这条河最曼妙的精灵,将整条河水搅得欢乐四溢。听水就是聆听母亲,涓涓清澈在心里荡漾开来,浸人心扉。无论你来自何方,走近白腊河,就走不出这美轮美奂的包围。我想,那些在河边纷飞的蝴蝶,一定是白腊河前世的恋人,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白腊河上,秧苗,包谷,长得茂盛喜人,微风吹过,像绿色的海上卷起粼粼细浪。一个异乡来此地度假的女子告诉我,她走过很多地方,见过许多靓丽的风景,她最留念的,还是土坝。土坝人勤劳,把庄稼种的郁郁葱葱;土坝人热情,他们的微笑会感动每一寸泥土。她说她看不够这里的风景,她还想在田间地头散散步,踏访一下不远处的古庙,去探询一下白腊河的源头。看着她陶醉的眼神,我想,这只美丽的蝴蝶一定是恋上了白腊河,坠入了一个俗世里的天堂。
向水泥公路左边望去,是何家寨,进入寨子,每一棵树上都挂着独特的标语,语言通俗、简洁,充满了劝世的味道。河与土地的边沿,建有长廊。往寨子深处走去,居住在那里的人,一个个容光焕发,谈吐间扬着喜气,他们将自家的房屋装修成了美丽的乡村旅馆。据其中一户主人赵文其介绍,每到夏季,他家都住得满满的,吃饭一人25元钱一顿,住宿也才每人30元一晚,来避暑的人一住就是两三个月不等。这样算来,一个夏天,收入最少也有十来万,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这也是土坝人外出又纷纷回来的原因。我在他家四处看了看,电器一应俱全,电脑可以上网。女主人热情地为我们奉上茶,茶清香怡人,在杯里片片展开,仿佛土坝四周绿得醉人的森林浓缩于此,鸟鸣就在那些叶子之间,荡来荡去。她说她家的山上也有茶,茶比我们喝的还要好,好几年都没时间采了,以前要采四五十斤,我们直说可惜。她说如果喜欢,你们自己去采,遗憾的是我们都有事,未能成行。
是这澄明的空气引诱了我们,从赵文其家出来一直向上,是村民文化广场。广场四周贴有壁画,中间是球场和体育锻炼设施。有几位乡亲在此自娱自乐,我们不敢打扰他们,怕一不小心,破坏了这幽谧的田园;怕一不小心,这份宁静的美就不翼而飞。在乡村文化广场上面,是县文艺家协会创作基地。这是一栋典型的新农村建筑,里面按八大协会分成不同的创作室。管理员打开屋子,我们闻到一股新鲜的水墨味,一位美术家协会会员几天前刚完成的一幅国画悬挂在墙上;音乐家协会的屋子里摆着钢琴;书协会员的字让人惊叹;作协会员的集子静静地躺着,可谓丰富至极。这些,或许是另外一条白腊河了。
其实,我更愿意变成河里的一滴水,自由自在。都说新农村建设是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实事,如今看来一点不假。就土坝这个默默无闻的乡村而言,它的前世地如其名,和许多破旧的村庄一样,破破烂烂的木房子,庭前院后是鸡狗的乐园,杂草丛生,通向外面的路车一过,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和现在相比,乡亲们都说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土坝,我只能用心记录下这真实的风景。我知道,人世累了,濯心的只有风景。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时间的长河中,土坝是我——唯一的知己,我大概也算是——土坝另一只隐形的蝴蝶吧,今生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款款而飞,那是我的幸福。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8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群集的楼房早已把人们的眼睛晃得缭乱,岭南水乡的景致,也就逐渐淡出视野。
诚如朱熹老夫子所云:“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春日,我约上几位文友外出踏青,到杏坛寻找不一样的风景。
坐在车上,走在路上,满眼的水,满眼的绿,还有飘飘洒洒欲断不断的小雨,这就是我要逃避都市的庸脂俗粉、追寻纤巧秀美的意境?
有“顺德周庄”美誉的逢简,虽然没有崇丘峻沟,没有高台曲池,却有绿水斜通、烟村酒舍,更有河边绿树参差掩映,古桥跨接断岸。顺德多古桥,杏坛尤多,占载入顺德文物志的半数,其中逢简的明远桥始建于宋代,几经重建,是顺德现存最长的明代风格梁式三孔石拱桥,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拱纵横砌置,桥栏华板刻有各种浮雕图纹,两旁望柱雕刻狮子,粗面石质的桥面不设台阶,利于车马通行,这在古桥中概不多见。不远处是巨济桥,型制与明远桥相似,因年代较近保存完好。
风细雨曼妙如诗,在乡陌市井中徜徉,自有梦一般的恬淡宁静。只见村舍错落,菜花金黄,拱状古桥有如重负千载的老者,在默默炫示岭南水乡的风貌,这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岁月把乡村酿成了一壶老酒,沉醉其间使人顿生息虑无为的心境,文友们设想脱弃尘累以后,在此“挟清风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或晨早临河而渔,或月夜摇舟听鸟,不是说“大隐于市,小隐于野”么?当我们转往一座宽敞精致的“净院”,文友们更是议论风生,都说庵址坐落逢简选对了地方,甚至有人怪想奇思,怅惋自己是七尺须眉,要不,在此蛰居问学著书,想必更心醇气和。
我们笑谈着前往昌教三宅门,途中在古粉村爱日桥下车。据传闻,冬至太阳初升,从桥脚仰望,整个太阳如在桥顶中央,别有一番异趣,可惜我们到得不是时候,无缘验证观赏了。
昌教坛头巷,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榕树下,一群少年在敲鼓舞狮闹着玩,老人则在啜饮谈笑,一副荣辱不惊的悠闲神态。
经指点,称为“顺德大宅门”的古建筑群就在坛头巷内。这座大宅建于清代末期,有3个大门,房门却多达99个,可见规模之宏大。大宅主人黎兆堂是清朝爱国良吏,曾两度赴中国台湾主政,晚年辞官回原籍昌教修建了三宅门。
大宅本是顺德古建筑的重要孑遗,因未开发成旅游点而为世人寡知。宅内虽未颓然而废,却已凋尽朱颜,沧桑尽染,我们在结构玄奥的建筑群细细寻觅,似有无法穷尽的神秘。文友们感慨古宅游观价值较高,不及早招商开发殊为可惜。
细细想来,杏坛的旅游资源又何止逢简和三宅门?南扼容桂水道的马宁山绵亘马宁、马东和西登,“马宁十二景”至今仍为当地群众喜闻乐道,还有存在过的龙潭土城、逢简和龙潭西汉遗址、马宁唐宋村落遗址等景观,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广东历史上出过九名状元,顺德占其四,杏坛占其二,进士举人不胜枚举,还有清代“画怪”苏仁山,民国著名诗人、学者黄节等人,无不是文星眩目,可见文化底蕴之深厚,不辱“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之名,倘能统摄全盘,有选择修葺那些故居陈列其资料,与自然景观配套,足可使杏坛集优成势打造成旅游大镇,从而找到新的价值向度。
轻风细雨中,一任丝丝凉意拂在脸颊。我们在恢宏壮丽的杏坛广场游逛,看春燕恬静无哗的翻飞,看附近在建的幢幢广厦在草拟新的画图。有学者对人文重建提出“比慢”的观点,文化发展不宜像经济那样“比快”。快了,传统文化的本真形态将加速湮没无存,人文环境也就面目无非了。侥天之幸,杏坛还保留着水乡的古朴风貌,而那些很大程度上是岭南耕读文化的标志,作为依然饱含着生命力的社区和文化载体,就像眼前那场春雨,是中华文明浸润透了的所在。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9
陕西的潼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古老的潼关城扼守秦晋豫咽喉之地,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战略要地。元代大诗人张养浩曾经留下一首著名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诗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因此,潼关在每一位读书人的脑海里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带着对古老潼关的追慕,今年正月十二我独自骑车前往潼关,以实现这一梦寐以求的夙愿。先来到潼关新城,满足了我对潼关新城的想象。看过潼关新城,似乎有所失落,感觉这里缺乏一种浓浓的历史名城的气氛。但令人慰藉的是幸而看到了杨震像,似乎还不至于太失落。杨震的存在明显的加深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使人想到了这块土地的深厚。不过,吸引我的还有潼关老城,老城是什么样的,据说已成历史文化景点,成为历史文化景点,那自然值得一看。“既来之,则观之。”我有一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意志。于是,经一位老人指点方向后,我便沿大道骑车快行。
一路的下坡,车子如飞,时值初春,冬寒依然,感觉到面部吹来的阵阵寒风,我还是尽量减慢了车速。大约行了有半个时辰路程,路边就渐渐出现了民居,我放慢了车速,于是边走边看。只见两边山崖高耸,向远处延伸,看不到边,看过路边标志牌,方知道老街不远,就在前面。依据眼前这个地势,我感觉方才有险要之意,于是对古老潼关的理解又渐渐复原。骑车自然有点累,加之连续行进,已是第二天,于是不得不放慢脚步,慢慢观赏。
这一观赏,不经意间观赏到了一连串美丽的“风景画”。竟然让我感到美不胜收,有大饱眼福的味道。这些“风景画”自然不是真正的风景画,而是秦东镇做的文化墙。由于这些文化墙恰当有力地表现了潼关当地的历史文化,山河风景,自然风物以及乡间民风民俗等画面,故令人观后有大开眼界之感。显然,设计者是出于一番匠心的,有宣传潼关历史文化等的含义;更令人值得赞赏的是,这些文化墙的绘画水平是相当高超的,优美的构图,鲜明的色彩,浓郁的诗意氛围,让你感到了解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自然风物,而且更是在欣赏一幅幅的丹青艺术品。说是艺术品,言不为过。虽然我的目的地是潼关老街,但是眼前的这些艺术品竟然让我放满了脚步,以至于我情不自禁的拿出了相机,想把它们一个一个拍摄下来,回去好好欣赏,研究。可是,不幸的是,相机很不争气,刚拍了“黄河古渡”“谯楼晚照”“金城千里”“渔舟晚唱”“暮夜拒金”画之后,相机就拜拜了。我只好把自己的眼睛当做摄像机,真想把它们一幅幅拍进自己的脑海里。没有想到这些“风景画”的内容是这么丰富:有春耘秋收的画面,也有山川壮丽的图景,还有渔夫打渔的画面,更有表现传统美德的好风尚……看到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流光溢彩的,温馨亲切的山河图景和生活画面,我不由得想起了陆机的名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是啊!这些文化墙不是一般的文化墙,而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超艺术水准的自然和民俗“风景画”。老街还没到,不期然先遇到了这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下子把潼关的自然和历史以及民俗道德等尽收眼底,我忽而感到了潼关的厚重了。自然,能够领略到这无比的美和知识,当然要感激秦东镇的设计者们了,当然更要感谢这匠心独存的艺术家们了。在这里,我也真想做一回秦东镇的居民,美美地陶醉在这无边的风景之中了。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0
云往哪里去,取决于风的方向。风不定,云会迷茫。
人如云,行走在人世的天空里。人生路上,家风尤为重要。良好的家风,有如春雨润物,虽无声无息,却指引人生,净化心灵。
我的家乡地处渭北,人多地少,十年九旱,“半年庄稼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家乡,不管生活多么贫穷,经济多么困难,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刻着字,最常见的是“耕读第”三个字,好像院落的徽章,镶嵌在门首。不是为了卖弄,也不是为了风雅,只为传达一种心声,表达一种朴素的人生追求。在我家老宅那不算阔气,甚至有点寒碜的门楣上,就雕刻着这三个字。字是颜字,饱满方正,浑厚雄伟,上下匀称,十分端庄,自幼就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少时不甚了了,后来随着阅历和知识的丰富,其意自见。“耕”即自食其力,“读”乃求知上进, 耕作、耕种、耕耘,读有字书、读无字书,在田间耕耘是养身,在云间耕耘是养心,像耕田一样勤奋读书,像读书一样认真耕田。“耕读传家”,这是来自家乡心灵深处的一股风,一种由衷地敬重耕田、读书、孝悌的纯朴信仰。站立在这样的门庭前,行走在这样的乡村间,到处都弥漫着土地的清香,吹拂着五谷的芳香,飘逸着翰墨的书香。
多少年来,家乡就被这样的风吹拂着,从小到大,我就沐浴在这样纯粹的家风、纯朴的民风之中。在那里,我看见了一处又一处寄寓着儒家仁爱思想的品字形“托件房”,我听见了腊月里一家杀猪户户吃肉的田园牧歌,我感到了一种一人有难家家帮忙的如酒乡情,我还记住了一副写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读传家”的楹联隽语……
千年家风,传承千年美德。良好的家风有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的春风,寻常生活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它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举手投足是家风,为人处世是家风,尊老爱幼是家风,积德行善是家风,知书达理是家风,俭约勤奋是家风。长者以不言之教的点滴行为,以率先垂范的嘉言善行,将优良的家风,悄然溶入到家人的骨血中,汹涌在家族的代际间。
家风恒久远,一脉永流传。然而,家风从来不抱守残缺,不墨守成规,它崇尚推陈出新,它坚持与时俱进。因而,顺应时代的家风,必然极富生命力,充满正能量,反映核心价值观。
家风如天,它是信仰、是希望。它关乎民风、影响国风,它贯古通今、联家系国,它起于青萍之末,行于江湖之远。重整家风,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淳风俗,正家风,让全社会风清气正,惠风和畅。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1
喜爱江南的水,轻轻柔柔,波澜不惊,更钟情江南小镇那种小桥流水的婉约恬静,仿佛江南优雅的女子一般,温婉娇羞,浅笑吟吟。一座曲桥、一排烟柳,一艄乌篷,间或一阵细雨……一瞥眼间,你便会整个身心都陷进这江南的情愫,魂牵梦萦……
乌镇的水是落入凡间的精灵,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像是害怕惊醒了岸边人家的清梦一样,了无声息地顺着河道轻轻的流过,才从这座小桥下分手,又在不远处的墙角拐弯处相逢,千回百转,百折轮回。河面不宽,河水在转弯处轻盈的像个内敛的女子,在街角巷尾一扭腰肢便不见了踪影,只是那婆娑的灵动会如乌镇蓝色印花布的风情一样勾人魂魄。波光潋滟的水面上间或会有乌篷船来来回回,竹篙点破河水的静谧,河面忽然就有了生机,漾开的水波逐梦样扩散开一圈又一圈深深浅浅的涟漪,轻轻地便将那份水的灵性穿透整个小镇。也许这就是梦的形状吧,要不是梦的话又怎会让人如此沉醉。河岸边间植的柳树和香樟四季常青,柳丝儿成景,香樟树驱虫,想象着夏夜倚栏纳凉的景致,蒲扇微摇,凉风徐徐,香气氤氲,原来乌镇的人家从来就是懂生活的。
走在乌镇的街巷,脚下的青石板已被岁月研磨得光亮,望着一眼看不到头的巷口,时间在这一刻被积淀到深远,只是那一份独有的宁静让人恍惚而迷恋。古旧的房屋,斑驳的门窗,依水而建的房屋竟都像是枕在水面上一般。年华似水,乌镇就像一只轻盈的小鸟栖息在江南的水乡。有阳光的时候,所有的建筑物都会透着温暖散漫的气息,悠闲到让人感叹江南的时光为何总是如此绵长?只是那半开半掩的门窗后面是否曾经的一段凄美故事依旧在上演。而在细雨飘飞的季节,所有的建筑物都会被浸润在雨中,洇湿如水墨画一般,细雨如酥,烟雨迷蒙,细腻婉约到撩人心魄,这一刻,由不得你不四处张望,寻找在那跨河而过的石桥之上,是否会有一位穿着蓝印染花布的丁香般的姑娘撑伞凝望?而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细雨霏霏,在这诗一样的景致里曾经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听起来就会泪眼迷离?又有多少次午夜梦回让人独站在石桥上倾听那熟悉的橹声飘过,久久不愿离去。乌镇的石板路适合独自踱行探寻,乌镇就是一杯素雅的杭白菊茶或者三白酒值得你轻轻地饮、慢慢地品。曾经的人事已经久远,曾经的故事依旧甘醇。修真观、古戏台,皮影戏,梨园曲,典当铺,印染坊……总会让你在侧目时感受那曾经的悲悲喜喜,却又是浮光掠影般的如此真实,触手可及,时光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看着听着却犹如一场大梦。
走进了乌镇,心便再也不舍出来,就像乌镇走进了心里,记忆再也抹不去印痕。或者是凭栏访卢阁,品一杯杭白菊,尝一口姑嫂饼;或者是醉卧乌篷船,逐波丝滑水面,闲看橹声桨影;或者就做一回淳朴的乌镇人,在那白墙与雕花门扇间享受恬静悠然。如果说依恋是一场相思病,我愿从此一病不起。如果说古巷在雨中寂寞,我愿做一把永撑不收的油纸伞。一如枕水入梦的乌镇一般一梦不醒,任由似水年华和绵绵思绪再也不漂出乌镇的从容淡定,任由那“咿呀”的橹声飘过,再也摇不醒这美丽的水乡梦……
【乡镇街道范文】二
俗话说人生风景,快意理由。去山西旅游,除了观景,或者探古访幽,并不抱有什么赏得春花的希望。按照我国农历推算,本月二十号左右应该是农历的三月,正合着阳春的尾巴,这个时节在我们沂蒙山区的故乡,各种花儿开放得已接近尾声,想山西的花事也不过如此,大都到了意兴阑珊的时候。令人想不到的是越往深处走,花儿开放的越是较好,越是芳菲无尽。那花树开得疏落有致,又让人感觉纷繁热闹。它们在我们的行程之中一路点缀,大有迎接我们前往观赏的样子,仿佛是为我们这些远方客人的到来刚刚推迟了花期。
从沂蒙山区径直驱车西去,一路高速。七个小时之后,我们进入山西境内。下车休整时,发现天空开始下起霏霏细雨,在服务站吃过中饭稍事休息,再上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这才到达太原市区。第一景点是叩拜晋祠。晋祠建于北宋大圣年间(1020xx年~1032年),是为纪念周初晋国开国诸侯叔虞(周武王次子)的祠堂,始建于北魏,后屡经修葺变迁,至北宋大圣年间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一座圣母殿。里面小桥流水、有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珍品——著名的宋彩塑侍女像、难老泉与周柏等,被誉为“北方小江南”。一派北方古典园林的景致,却也颇具江南园林之风韵,历代都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
早在阳历的三月份,我在网上看到几幅山西朋友拍摄的晋祠里的花,厚厚的积雪倾压在一株开放着的海棠树上。照片上的雪,仿佛想要掩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然而那火却倾而不灭,依然在毫不畏惧地燃烧着自己,这便形成了红花白雪,一冷一暖,雪照红花,花映白雪的特殊景观,就是照片上,也竟然有种雪压梅枝的效果,令人称奇,称绝。我当时还有些纳闷,园里花开这么好,怎么还下着那么大的雪呢。
目光穿过晋祠里面的雕梁画栋,落在古香古色的飞檐橼棂,精美绝伦的木阁、照壁之上。高大苍劲的古老树种以及低矮修长的幼小花木,成了此行我的观赏目标。闪过这些建筑、树木,我惊喜地寻找那些花儿——累累的樱花绯红着面颊,一边是怒放枝头的花朵,一边是凋零一地的花瓣。花瓣落下的时候,就像天女散花里的羽舞,飘飘然地落在地上。透过摄像头去看它们,一瓣瓣闪着雨珠的晶莹。雨淡化了它们的芳香,却淡化不了它们的娇美。
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晋祠的印象,观景访古的雅兴也便由此开始。而晋祠里的花,不过是山西之行意外发现的景观之一。那些静静地站立在门角旁边的淡紫的丁香花,更是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淡雅的美丽。我是一个爱花的人,花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神圣。行走在太原的街道上,那深深浅浅的绿色植物,间隔着株紫色的丁香,一团团的紫,一蓬蓬的紫,摇曳在雨中,令人爱怜不已。
我们当晚在太原住下,早晨六点多钟出发去五台山。山西的名胜虽多,路却不十分好走,时常遇到石子路,路面泥水翻浆,车身颠簸的厉害,当地的导游小楮调侃这是“山西式按摩”。这“山西式按摩”可不好受,车身一下歪向右边,一下歪向左边,不经几下腰就疼了起来,只好吃力地握住前面的扶手。正是那些山桃花的迎面而来而去,打破了这一路的颠簸劳顿,为疲惫不堪的我们增添了许多的欢欣。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最高处海拔达3061米,最低处海拔仅624米,为华北最高峰。这里重峦叠嶂,峰岭交错,奇峰灵崖,随处皆是,据说光著名山峰就达五十余处,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因为这里的气候白天与夜晚差异很大,夏天十分凉爽,在清代,这里还称作清凉山。车子行走在路上,车窗靠近耳边,能听得到呼啸着的寒风掠过,透过玻璃,但见山峦高耸入云,无数云雾缭绕在山头。雨停片刻,我们停车观赏雨后山峰,一缕缕云雾缠绕在峰项半部,形成淡淡的岚烟,让人有如飘然身入仙境的感觉。
进入五台山区,我们才知道这里非常的冷,真不愧叫作清凉山。五台山的路边种柳,滩上种白杨,其它的树木少之又少。柳树的枝干很细,高不过一人;白杨树却无芽无叶,枝干布满节痕,有如黑眼白瞳,直刺向高耸云天,大有与山势比高的气势。在我的家乡沂蒙山区,目前的柳树叶子已染上暮春之色,柳林浓得几乎可以藏鸦,而五台山的柳树的枝条上才刚刚吐出串串芽苞。远远打量那些熟悉的枝芽,恍如季节又进行了一次轮回倒转,仿佛我们又进入一个冬去春来的时季节了。这个春天与我们刚刚渡过的那个春天这么近,那么相仿而又那么地令人期待。
万家灯火暖小村范文大全 篇12
正月里,笔者随同“送戏下村”文艺演出队走进黄海之滨,泰东河畔,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美丽神话传说“天仙配”的起源地,“中国美丽乡村”试点村、首届“江苏省十大最美乡村”——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
放眼望去,一排排农家别墅群焕然一新,一条条青石砖路曲径通幽,特别是一户户农家小院的门楣上,一副副红彤彤、金灿灿的新春联格外惹人注目。笔者发现,在这色彩斑斓的对联中,春联的格式和词语不再“涛声依旧”,而是“各显神通”。编新词、说新话,一改过去那些“财宝”、“福寿”只图讨个好彩头,千篇一律的传统吉祥话儿,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时代新意,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折射出农家新生活、观念新变化、农民新追求,令人赏心悦目、啧啧称奇的新春联。
“猪年逢盛世党的春风温暖农家,美丽新农村全面小康前程似锦”。横批“农民富了”。这是贴在一幢农家小楼锃亮的不锈钢大门上的一副长长的、红彤彤的新春联。村支书沈平兴奋地告诉我,这是他们村里的老支书的得意之作。接着他介绍说,退下来10多年的老支书平时就喜欢“咬文嚼字”,他家每年的春联都是他自编而成的,然后由在城里做教师的儿子“挥毫泼墨”而成,所以别具一格,富有时代感,反映了如今农民的心声。
“学好法律明事理,百事如意事业兴”。在一张姓老汉家的小楼的门楣上,笔者驻足思忖着这一副别出心裁的春联。邻居们告诉我,张大爷因为一桩经济纠纷,东托熟人西找关系折腾了好几年都没有得到解决,去年镇法律服务所的陈律师通过法律的程序帮他讨回了公道。所以,张大爷对法制春联情有独钟,对法律的神圣感特别深。
“策马扬鞭从头起,养羊致富来圆梦”。去年回乡创业养羊的临塔村3组29岁的“小羊倌”周静家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严格一点讲,这只能算作一句“顺口溜”,但却是他和妻子小两口“精心”编出来的。周静是村里新的养羊专业户,去年投资20万元与妻子一起养羊创业,赚到了第一桶金。“今年没到镇上买春联,也没找人编,就想通过春联说说自己心里的梦想。”周静一边欣赏着自己的“创作”,一边笑呵呵地对我说。
“禽畜欢叫唱出农家新调,机器轰鸣奏响时代强音”。在中心村最东头的一幢崭新的农家别墅的大门上,又一副内容新颖、极具朝气的新春联格外耀眼。原来,这家主人是一对去年刚结婚的小夫妻,小两口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后代,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庄稼人了,小两口白天都在村东头的临塔中小企业园里的企业上班,下班后则饲养家禽,可算作是现代转型的“两栖”农民了。他家大门的这副春联,是他们信笔书写的。
新的春联,贴满了农家的门前,道出了他们幸福的心声;新的憧憬,表达着他们的一份美好寄托,更映射着他们对未来的希冀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