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讲话稿 > 乡镇街道 >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汇总13篇)正文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汇总13篇)》

时间: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精选13篇)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1

走进民俗民居村丁李湾,就走近了一段历史。

丁李湾古村落,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20xx年被河南省确定为民俗民居村,20xx年被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据载,丁李湾有可考的历史在720xx年以上。清朝中期,丁李湾李氏家族兴盛时期始建“李氏庄园”。顺治年间,光州人丁思聪入赘丁李湾李家为婿,后来这村庄便被叫作丁李湾。丁思聪共有8子,在此置地,富甲一方。清代嘉庆中期丁李湾达到鼎盛,现存的村里八字型门楼便是明证。八字型门楼即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才可以修建这种门楼。据说,村里的这户八字门楼的主人叫李维平,在清中期曾任四川广安知府;民国时期,丁李湾几个大户拥有年产百万石稻谷的良田,其田地几乎遍布今日新县、光山的各个乡村。

丁李湾村庄内圆门斗拱、雕梁画栋的装饰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豫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走在江淮水乡的青石板路上、穿过幽深狭长的古老弄堂、品尝江淮人家泡制的大碗茶、聆听那田野上青年女子的民歌对唱,在村边小河或池塘边欣赏粉墙黛瓦、在清代建筑群里体验古老民宅一夜水乡的梦……丁李湾,让我意外领略到了“吴根越角”原汁原味的神韵。这绝无仅有的烟雨长廊、似曾相识的江淮水乡、风轻雨柔的拱桥小巷,至今让我回味无穷,犹似喝了一坛醇香美酒,那香味久久存于心间。

丁李湾,是一座“生活着的数百年古村”。它以弄多、廊多,古老、淳朴、清净而吸引着诸多省内外游客和好奇者。她本是一座寂寂无名的江淮水乡,因为20xx年7月拍摄的首部反映中原新农村题材的30集文化喜剧电视剧《兵法乡村》前20集在此取景,渐渐声名远播。相比宏村的山清水秀、周庄的小桥流水,丁李湾的历史不过数百年,但这里拥有斑驳的白墙,缀绿的灰瓦。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南北交融、东西互渐的特色。

豫南大别山地区,依山就势、背山朝冲的村庄格局比比皆是,丁李湾的古建筑也莫不如此;又因雨水丰沛,这里的房屋大多有天井,以利于排水。这里民居建筑特别讲究趋吉避凶的风水理念,注重遵从风水之说,使得“财不露外”,体现出用智慧积聚财富的追求,其建筑风格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犷风格,也含有徽派建筑的婉丽清雅,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文化色彩;这里的山水更是被融为一体:依山傍林、山环水绕、青山绿水,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鄂豫皖苏区首府和河南省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新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红、绿色资源优势,境内有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等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新县抢抓国家大力扶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机遇,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红城新县”、“将军县新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丁李湾,我的梦里水乡,我的烟雨江淮,这里有江淮水乡的韵味、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绝色美景。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2

蒲州之闻名遐迩,是源于《西厢记》故事的发生之地普救寺而引人瞩目,还是因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而引人步往。其实翻开蒲州历史,古蒲州向有“中都”之称,是唐都长安的畿辅重镇。因而,不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街市繁华,人烟阜盛,商贾往来,才子佳人,达官贵人的聚汇之地。昔日的辉煌淹没在历史的风沙里,使得人们淡忘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和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似乎仅仅留下了《西厢记》里的普救寺和《登鹳雀楼》里的鹳雀楼。蒲州故都曾经的辉煌与湮没无闻再一次说明了在与文字的较量中败北的不可辩驳的事实。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人鼓吹“文学无用论”,侃侃而论自己的腰包有多么厚实,殊不知这是多么的肤浅。

当这些流传在人们书案,活跃在影视舞台,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口头的文学经典诗文佳句植注入人们的心灵,日积月累,就会渐渐形成人们内心深处精神的故乡,普救寺在哪里?鹳雀楼在哪里?带着这个疑问,人们会踏山勘水一路寻来,于是,蒲州这个重量级词语会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来到这里,人们才会发现,这里其实有更多的文化遗址,有更多的文化积淀。站立在黄河大铁牛的面前,你是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条连接秦晋交通的水上大动脉。昔日宏伟的蒲津铁索桥就是用它们作为栓桩稳定而成。而如今的黄河早已改道,历经兵燹,昔日的蒲津铁索桥早已毁灭,然而沉睡在黄河泥沙里的一千多年前的黄河大铁牛还会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辉煌历史。想象着当年的人们如何踏上这座固若磐石的铁桥在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面之上迎来送往,交流贸易,婚嫁迎娶;也想象着当年庄严的皇室队伍如何威风八面,仪仗严整,旗帜烈烈,到这里来巡幸。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汹涌澎湃的黄河改道已骤然使曾经的铁索大桥荡然无存,也使这些曾经威风显赫的大铁牛沉入河底,然而,岁月终究掩盖不住这里曾经的辉煌,眼前的黄河大铁牛就是历史的明证。

是的,在这座渡口城市的不远处,应该还有一座让千年以来人们惦念的名楼——鹳雀楼。想象一下,当年的王之涣就是站在这座宏伟的楼阁上眺望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仰望一轮渐渐西去的白日。于是,他骤然慨叹,吟出一首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他沛然流淌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的鹳雀楼是多么的宏伟壮观,高耸云霄。而鹳雀楼也自王之涣一吟咏,于是骤然就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一样并驰天下。于是,紧随其后,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名篇,书法珍宝。于是,栉风沐雨的雄伟蒲州城便愈加厚重,像一本古老的经卷,它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如今,在人们的殷殷期待下,慕名已久的鹳雀楼于是重新矗立在了黄河岸边,矗立在了古老深厚的蒲州大地上。是的,在它的旁边,应该是巍峨壮观的固若金汤的蒲州城池,可惜,它的存在只能保存在可贵的经卷里面。

当我踏上这块慕名已久的土地,我有十分的欣喜,又有十分的凄然。因为,昔日鹳雀楼旁边的浩荡黄河水已经远去,在今日黄鹤楼的旁边,是一大片又一大片青青的稻田。是的,对于古老的文化情结我们可以矗立这么一座纪念碑式的复制品,却永远也无法还原那里古老的辉煌和繁华。但是,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体验到古老蒲州大地的唐风宋雨,元明清古韵,而那些存留的蒲州古迹也依然不甘心地在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悠悠历史,文化传承。

耳边忽然飘来一阵蒲州梆子的唱腔,那是河东河西两岸人民曾经迷醉的精神乐园。蒲州,你有无穷的美,你有我笔端倾洒不尽的故土情怀……我想象着,在不远的将来,你将会呈现出你自身更多更美的文化价值,姑且再让我写下对你的赞美:大美——蒲州,我的精神故乡!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3

荀子有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且不说荀子以此如何比喻先王思想的高深,也不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话题,单从“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说起,因为记起这一句话,常常让我想起了黄土塬上的沟;而看到黄土塬上的沟,也使我常常想起了这一句话。不知是这句经典名言给了我很深的烙印,还是黄土塬上的沟给了我很深的烙印。总之,在我的脑海里就是有那么一幅图画,画的名字就叫《黄土塬上的沟》。

黄土塬上的沟真是一幅幅奇观。不知那是多少万年前地壳剧烈运动形成的一道道奇丽的风景,还是神话传说中的雷公电母发怒示威把大地劈成的一道道裂痕,抑或是天神因为人间太平凡无奇而有意设计成的高山幽壑的奇观,还是大自然有意考验刁难太幸福的人类而造成的一些崎岖和坎坷;总之,大自然既赐给了人类幸福,也赐给了人类苦难。黄土塬上的沟就能够说明一切。

黄土塬上的沟形成了天然的障碍,把沟两边的人们狠狠分开;然而天然的屏障还是隔不断沟两岸人们的联系,人们依然你来我往,男婚女嫁,自由来往,就这样,在莽莽地大沟上踩出一条友谊的大路,在深深迷迷蒙蒙的大沟传出了嘹亮清脆的情歌。

自然之神就会这么捉弄人,恰如天上的银河不仅没有断绝牛郎织女的思念,反而使他们的美好情愫更加纯洁,演绎出泣天地动鬼神的爱情绝唱一样;黄土塬上的沟不仅没有断绝两岸人们的来往,反而使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盛开出了鲜艳的艺术之花,使得这些憨厚的黄土塬上的汉子们个个能吼出纯情的情歌来,使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到处飘满了爱情的歌谣。自然无情人有情,崎岖和坎坷虽然带来了苦难,但是挡不住不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灵。人们用爱填补了深深的鸿沟,搭起了一座座幸福的桥梁。

站在黄土塬的沟边,耳畔仿佛飘来一串串悠长悠长的民歌,那民歌里仿佛透着黄土塬的历史,黄土塬的生活,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挂在那清阁玲玲的窗前,一堆堆金灿灿的玉米从那厚实的肩膀上滚落下来,一块块洋芋疙瘩从那布满手茧的指缝里溜出,一群群绵羊爬满了山坡......

欢快的节日,黄土塬上响起了震天的鼓声,那震耳欲聋的鼓声响彻了黄土塬的大沟,响彻了奔腾的黄河水,咆哮的黄河水带着欢腾的鼓声流向了遥远的前方,远方也充满了欢腾的鼓声......

黄土塬的沟啊!晴天里你纵横万里,绵延不绝,山川秀美;雾天里,你迷迷蒙蒙,莽莽苍苍,神秘莫测;你是天地间的一幅巨画,把人间的奇崛瑰丽演绎个透!你是天地间的一首奇诗,把共和国的历史锻造!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4

出了潼关县城,寥落的迎宾大道上,远远看去有一座雕塑,带着好奇,我赶上前去,仰头一看,是一位夫子形象,看他相貌凛然,端庄严肃,神情蔼然,所着服饰为宽大的汉服装束,一手持卷,一手伸出,似有迎大宾之意。我想上前握手问好,可是先生高高在上,哪能够到。先生为谁?汉白玉石雕下座工笔正楷书写“杨震”二字,久闻先生大名,谁人不晓“四知”典故。先生暮夜拒金可谓流芳千古,令人钦慕。转过石座之侧,有关于先生的介绍,书写为:杨震(?-前124),字伯起,东汉弘农(今潼关水峪口村)人。长期从教,人称“关西夫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扬古今,因称“四知先生”。杨震死后葬于潼关四知村。石座之后为笔力遒劲的“关西夫子”四个大字。我绕石雕前后欣赏,适逢一老者晨练,上前与老人搭讪,老人给我指点,顺前面大路直走,到老潼关,再向西到吊桥,就是杨震墓。我感谢老人指点,遂下决心前去一看。

到的老潼关,前后欣赏游玩了两个多小时,这才起身去看杨震墓,由于路况不熟,于是再三询问了几位当地人,确定方向无误,于是直朝西走。沿途我想,杨震墓是啥样?不会只是一座坟墓吧!像这样的一位流芳千古的古代名人,应该像司马迁一样有个像样的祠堂吧!至少不会像洛滨镇附近的邓艾墓那样荒草萋萋吧!去往的路途都很平坦,沿途可见黄河湿地,还有黄河渭河洛河三河的交汇处,看了看,河面甚是壮阔,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杨震墓,于是又向前走,不多时,便见一村落,前有一开阔广场,广场前是高大的牌坊,看这气势,心中猜想肯定是杨震祠了。停好车来,急忙拿出相机,先从全景拍摄,牌坊上横联为“四知坊”,旁边村落石碑为“四知村”。村祠相映,显示出杨震与民血肉相连的关系,也体现出当地民众对先生的缅怀和敬仰。

“四知坊”上联为“千古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下联为“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整个字体大气遒劲有力,与石立的大气高远的牌坊相得益彰,横联“四知坊”取自先生的暮夜拒金的“四知”故事,典型突出,也可理解为四知村的牌坊,因为先生寖处即为“四知村”,可见人们对先生高风亮节的仰慕;上联和下联分别为一实一虚,突出了先生廉洁的品质,也同时寓意先生的正气可凌华岳,与青山同在。时值春节时期,游客不多,宽大的广场稀稀落落,我沿着正面依序参观。又遇到先前所见汉白玉杨震雕塑,介绍和前面一样。我再没有停留,就向正门走去,询问工作人员,方知不需买票,只有亮出证件即可进去参观。我暗喜,这有何难,随即亮出自己证件,即就参观。

我先站在门口端详,但见祠堂门楼气势雄伟,俨然城墙造型,其简朴之气韵,颇有秦汉建筑风貌,青砖素门,不用朱漆或者其他色料,正好暗合先生简朴清廉之风格,设计者可见很是动了心思。门楼有三个门,正中上方为“杨震公祠”,两边左右各为“秦风”“汉韵”。正门两边上下联分别为“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门楼上方这时还有游客走动。我急忙拿出相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拍摄,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正门进去,前面就是“四知堂”,其建筑风格一缕如前,都是秦风汉韵,粗犷简朴,不过这巍峨的展厅上面也是楼阁相连,重檐飞檐面貌,大气厚重,震慑人心。走上台阶,但见四知堂两边各有两联,为“日畏四知勤政爱民安社稷”“夜扪三省奉公守法正乾坤”。入得大厅,但见“清风正气”四个大字扑面而来,给人心灵的激荡,又两边联语为“扬正气倡廉风天知地晓”“震朝纲祛贿赂古鉴今察”,而前面则是令人敬慕万分的杨震坐像,但见杨公正气凌霄汉,眉宇间目光如炬,似乎要把那污浊看透。展厅周围是根据杨公生平塑造的故事情景,一为“暮夜却金”,下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人不知?!”一为“焚诗过湖”,讲的是杨震和夫人乘船过洞庭湖,行至半途风浪大作。舟人说是河神作怪,请求杨震拿出金钱投入河中,以求平安。杨震说:“我两袖清风,哪里有钱!”经舟人苦苦哀求,杨震无奈说:“我拿不出钱来,就写诗来代替吧。”遂写下四句诗:“杨震为官一身清,哪有金钱祭河神。平生不做亏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杨震命人将诗笺焚化,将纸灰撒入湖中。夫人为了表示虔诚,背着杨震拔下头钗,投入湖中,这样一来,顿时风平浪静,安全过湖。回到官署当晚,夫人购鱼给大家压惊,不料从鱼腹中发现了自己投往湖中的头钗,众人莫不称奇。这个故事文学性很强,也带有传奇色彩,令人啧啧称奇,可见杨震清廉都感动了鬼神。在这个故事的下面则有题写“正气浩然----邪气奈何?!”另外还有“礼葬潼亭”,讲的是杨震被平反昭雪之后,儿子们从陕县迎回灵柩,改葬于潼亭。下葬之日,远近毕至,仪式非常隆重,人们都借此表达对这位刚直清廉老人的敬重之情。更多的还有杨震给子孙留下的精神财富,他以清廉自律给后代树立了榜样,其儿子,孙子,曾孙都先后做到了太尉,被世人称为“一门四太尉”,“四世三公”。当然,杨震的美名也扬遍四海,各地都有纪念之所。

出的展厅,两边分别是清风廊,这里展出了自周公旦到清朝林则徐等一百多名清廉官员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即是“清官墙”上的概括“一切思维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民”—老百姓。”因此,清官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在十八界三中全会反腐倡廉之际,这样的清官文化是应该大力推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毛泽东曾经讲过的:古人都能做到,更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

清风廊后是杨震墓园,整个墓园布局大气浑厚而又简朴,气氛隆重,庄严肃穆。墓区前有稳实敦厚的城阙,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城阙让我想起了乾陵墓区前的城阙,给人庄严隆重之感。紧接着城阙之后是威严的石狮,威武的石马,还有高贵稳重的石象,它们像忠实的卫士一样守卫着这里,俨然有一种不可侵犯之势。走过这些威武的石兽们,就是一座高台,上面置放一鼎,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之意。这样的布局更加衬托的墓园庄重尊贵,令人肃然起敬,是啊!作为朝廷官员,手执权柄,其一举一动也常常关系到国家安危,寓意何尝不是这样的呢?鼎后则是杨震墓,墓前有祭坛,祭坛上刻写一个大大的“廉”,祭坛之后则是一块墓碑,当我走到墓碑前,感觉怎么像镜子,原来是墓碑用两块玻璃包装,稍远可照人,近看是古人所题写“杨震墓”的字样。这样的设置颇为机智,正好与正门后背“千古人镜”相映,意为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和杨震作为镜子照一照,看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洁。这正是唐太宗称誉魏征的两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样的寓意可谓深厚矣!杨震墓两边各有一华表,还有钟鼓楼等建筑,更能增加威仪。旁边也有家族成员几人,周围松柏常青,荷池清冽,整个墓冢背靠渭河,给人以深邃之感。如此前临华岳,背依大河,可谓气吞山河!让人感慨万千!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5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部,是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元明时期叫做泉上庄,清朝乾隆年间改名竹泉村。在这里,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农耕为业。“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也是中国传统的风水宝地。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以竹泉古村为依托,占地面积800亩。是一处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会务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该村以沂蒙古村生态和古村民俗为资源优势,以“竹”、“泉”、“村”为突出特色,形成了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民俗文化,融观光、度假、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竹泉村利用在几百年内逐渐形成的建筑、街道、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和一些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逐渐形成了竹泉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在结构布局上有“一条文脉主轴,六大空间,三街六巷十二大空间节点”组成的景观格局。文脉主轴空间以石龙泉为中心点,通过景观廊道将丹凤潭、竹泉村社、驸马府、竹林寺连接起来,成为贯穿竹泉村历史、文化的景区主脉,构成以竹·泉·村为特色的观光轴线。该村由南侧入口为综合服务区,竹泉度假区较为安静,位于龙山西侧;龙山东侧以此是竹泉商住区、山间特色度假区、农业休闲娱乐区;龙山北部开敞,有商务会议区。六大分区形成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的完美布局。

目前,竹泉村将竹泉景观、沂蒙民俗与自然生态有机的融合起来,开创了旅游休闲的一种全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品牌效应, 20xx年10月,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xx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该村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文化遗产,形成了地域品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6

在崎岖盘绕的山区县城有这么一个大大七都镇,在镇里有这么一个集中连片、村容整洁的乡间美丽的特色山村——芳村。今天参观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芳村,美丽的芳村始终在脑海挥之不去,那种古城的魅力和新时代下催生的城村结合体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全新的容貌。

条条村路施硬化。在芳村,不管大路、小路,基本上全浇上了水泥路,要想先致富,必须先修路,村庄道路实施硬化后,交通便利,村民舒心,企业放心,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青松绿柏中的道路更显乡村的美丽气息,让我们感觉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

地理位置优越。芳村所在地汇聚青阳、石台、黄山的交叉口,并且所建设的美好乡村上、下芳组相对人口比较集中,房屋集中成片,围成一个圆形。自古以来交通要道都是经济繁荣之区,这对于芳村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村庄里更是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热闹,不仅集中便于管理,施工方便,建设轻松,村民便捷。

芳村古韵十足。走进芳村,看到的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和走进新时代的新农村的结合体,建设新型美好乡村,新时期的元素必不可少,可保留或建造些许古韵,无疑给村庄增添特有的韵味和魅力。西欧很多国家经过历史革命的洗礼,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总能看到历史的厚重,这是他们对历史遗存刻意保存的结果,不会觉得拥有这些历史建筑就显得落后,相反却有历史自豪感和一种古韵美。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陈迹,却并不十分珍惜,以为与时代相去甚远,毫不珍惜地毁掉。水泥的大量运用,使农村千村一面,失色不少。而芳村古亭的建造和古徽道、古民居、古树古桥等的保留正式彰显历史的厚重,保存农村风貌,也是保护村落文化,重现经典,塑造芳村独具一格的乡情风味。村舍外,古亭旁,杖藜徐步转斜阳,美哉美哉!

地下水丰富。芳村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横穿而过的一条沟渠却让人眼前一亮,贯穿全村,丰富的地下水经这沟渠流经芳村每个角落,流水清澈,妇姑相唤去洗衣,沟渠上方建造的两座古亭相依为伴,各自为村民遮风挡雨,加上古亭的美感与古韵,天然一幅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

芳村公共基础设施齐全。建立全方位的长效管理机制,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在芳村,医疗室药品齐全,村部旁建立了篮球场,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村民晒稻、晒玉米、晾木耳都在这,给村民解决了一个难题,篮球场用途多多,不远处有一个健身广场,休闲的时候,这里是村民休憩娱乐的好场所。每到傍晚时分都不约而同相聚于此,跳舞的跳舞,打球的打球,好不热闹,顿时给村庄增添了一份活力。在给村庄增添活力的同时,还不忘给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绿是乡村的一大亮点,不用多加修饰而自显绿的生态;村庄每隔一处就有垃圾分类箱,定时有人清理,定点焚烧填埋,可利用的再生利用,不可利用的定点填埋,以防污染,所去之处干净整洁,村民的菜园地也用木栅栏围护起来,美的装饰应接不暇;居民区路旁修建路灯进行亮化,方便村民出行,使黑夜不再寂寞,村庄治安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特色农产品加工。芳村美好乡村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大力打造绿色农业,方村村因地制宜成立了一个蔬菜品类加工厂,不仅使村民增产增收,还实现了美好乡村建设中所需的“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了农村的特色和韵味。

芳村的新面貌、新农民、新风尚、新业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有助于我们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新型乡村。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7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抚摸着36.7亿龄的太平古岩,彳亍于7020xx年的西寨遗址,除了感喟和震撼,我还能说些什么?!当沧海都变成了桑田,语言固然就显得苍白无力。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刻意造化,还是帝王将相们文治武功的偶然施为,迤逦而来的滦河与燕山上绵延的长城,在这里以一个大“十”字的姿势会晤。这种会晤,是否暗示了前路上古老与新生的啮合,保守与开放的融熔,传统思辨与现代文明的交锋?!

古老的河床边,深深的地层下,渔网坠和人面石雕、太阳纹刻石掩藏不了昨天的故事,先民们载歌载舞依然在历史深处点燃着袅娜的炊烟。帆樯林立的河面上,往来穿梭的是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伯夷、叔齐的遗风,给燕山子民的生活注入新的内涵。熙熙融融的日子,每一天都澄澈透明。

青山关早春的梨花开了,喜峰营秋天的板栗熟了,滦河渡口十冬腊月的河面冻结了。塞上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些戍边将士们的梦里,牵挂的一直是故园的田塍。然而,这堵墙的阻隔带给人们的只是短暂的安宁。在一个叫做“喜峰口”的地方,绽放的本应是相逢的喜悦,然而一旦面对侵略的行径,则必然爆发愤怒。于是,一首《大刀进行曲》发出了一个民族的吼声!

韩东征们,手执镰刀和铁锤,适时在这片热土上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20xx年,中共迁安县委成立,要给这方铁血浸染的热土一个明朗的天空;然而,直到天安门城楼上伟人那一声庄严宣告,老区人才从此彻底告别昨天。

渴,是一种焦灼的感觉!当远方的两座城市把期冀的目光投到这燕山深处,滦河,她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条河流的意义!当两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天天长高,当一间间梦魂牵系的老屋一点点化为缥缈,家园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概念。然而事物总有自己的辩证法,或许是对无私付出的回报,或许是“人定胜天”的创造,当历史的时空稍一转换,曾经让我们感觉沉重的东西,瞬间便成了亮丽的风景。要塞海,栗香湖,不仅听着悦耳,其实于我们也很受用!旅游开发,淡水养殖,山里人仿佛忽然间变得聪明起来。

《史记·货殖列传》说,燕北有“枣栗之饶”。穿越历史的烟尘,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这里竟生成一个“中国板栗之乡”,这里的板栗产量、出口量全国第一。难怪多情的诗人,已经耐不住奔跑的栗香,为了梦中的紫儿姑娘,迎着高过天空的绿和低在山野的云,到栗林花海去寻找爱情!

司马公同样没有想见,就是这片曾经刀耕火种、靠“枣栗”果腹的土地,居然还有“金铁之利”。金厂峪采金井下明亮的矿灯,看上去多么富有诗情;牌楼沟冀东铁矿开发第一炮的轰鸣,听起来是多么令人振奋!“黄金万两县”,“全国重点钢铁生产县”,“全国最大型钢基地”,一顶顶桂冠,舍我其谁?!

河北省迁西县,这首先是一座山城,然而山里山外其实只隔了一道山梁的距离。不需要“芝麻开门”的暗语,打开山门,需要的只是山里人的勇气。于是,仿佛一眨眼,一切都变了。一段崎岖坑洼、大马车都难走的山里路,竟然扬眉吐气要与高速连接;一座灰头土脸的“破城”,竟然脱胎换骨荣膺“省级园林城”;一家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铁厂,竟然做到海外上市;一个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浪荡小伙,竟然西装革履成了民营企业老总。生活就是这样,太多的幸福仿佛让我们一时间还不能适应。文化广场,滦水湾公园,栗香植物园;商贸城,百货超市,农家乐,生态园;板栗节,栗花节,“栗乡之夜”……新名词像幸福的花儿次第绽放,不断丰富着百姓人生的大辞典。如果说,那些“奔驰”、“宝马”、“路虎”们是一种财富的炫耀,那么,新农村里的健身场、图书室、大秧歌则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新追求。迁西,已经告别了“钱稀”的年代!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现实醒目地告诉人们,这一切,不是神话!

迁西,迁西!每一朵山花都在传递喜悦的信息,每一株小草都在讲述幸福的甜蜜!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8

星期天,我去早市买了蔬菜路过羊肉铺正朝市场外走去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羊肉,羊肉,新鲜的木垒纯天然羊!”回头望去,肉铺老板正从铺子里将一只整羊挂在肉架上。这时,我的脑海里飞速闪现出了木垒县大石头乡拜格卓勒村的下乡驻村干部——昌吉回族自治州经信委驻村工作组组长王广峰来。这不正是他的希望么:让牧民们多养羊,让他们的羊儿大量走向城镇,走向市场。不知道这羊是不是拜格卓勒村的?正要上前探问,又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些冒失。然而,这时,往事却一幕幕浮现脑海。

去年,我作为电视台“赴基层 转作风 服务群众”的记者,跟随昌吉回族自治州组织部的同志来到了王广峰所在的驻村工作组进行采访。采访中得知,拜格卓勒是木垒县大石头乡经济基础和生产条件最差的行政村。这个村位于木垒县北部沙漠边缘,全村101户,459口人,都是哈萨克族。全村拥有2600多亩土地,其中具备种植条件的耕地只有1500亩,由于条件差,发展慢,干群关系紧张,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20xx年底,在昌吉州做出帮扶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确保率先在全疆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整体过万元的决策后,王广峰作为州下派驻村工作人员来到了这里。为了能找到一条让村域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道路,王广峰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20xx年,他在村里开展实施了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扶持养殖和刺绣产业、修建村内道路、更新机井等一系列帮扶工作。最让村民叫好的是在他的发动和协调下,由昌吉州一些企业筹措了200多万元资金为每户村民发放了一头西蒙塔尔母牛和六只羊,而每户村民只需支付3000元。这个举措,改变了村里的牲畜结构,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致富。在发放良种牛羊的那天,村民们像过节一样弹起了冬不拉,跳起了欢乐的民族舞蹈,他们还自发地买来糖果,招待工作组和企业代表,并逢人就夸:工作组佳克斯!佳克斯!

工作组的住处在村口的村委会里,通往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省道228公路从这里经过。有一天晚上,听着过往车辆的轰鸣声,王广峰怎么也睡不着觉,他半夜起来,看着繁忙的交通线,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利用这条公路在村里建立一个产业园呢?让村里那些不具备耕种条件的土地充分得以利用?想到这里他彻夜难眠,写下了实施土地流转的方案。天一亮他就立即和村“两委”班子深入分析村情,提出了实行土地流转招商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实现全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设想。后来又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获得了村、乡、县各方面的肯定。为了能让物流园的设想落地生根,本来驻村已到一年时间的王广峰,20xx年又向组织提出了继续派他驻村的申请。他说,“物流园的设想是我提出的,要让设想成为现实,执行起来还有很多困难,如果这时换人,我担心这个项目就会不了了之了。”去年在采访时,王广峰已是第二年驻村。在木垒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组积极与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进行洽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xx年10月,项目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招商引资来的企业交付了200万元的土地使用定金,20xx年春天将正式办理土地使用和开工建设手续。

为了这个项目落地投产,王广峰今年又去拜格卓勒驻村了。记得在去年的采访中,他曾告诉我,人的一生中做不了多少有意义的事,他已经58岁了,离退休还有两年,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王广峰说,他要等物流园的项目全部理顺,等村民们的人均收入过万元了,他才会离开拜格卓勒。

走在春光明媚的街道上,回忆着那次的采访经历,像是处处在提醒我,拜格卓勒的物流园就要开工建设了,王广峰的住村梦就要实现了。当然,我也不会忘记,我们曾相约拜格卓勒,等到物流园建成的那一天,我还会到那里采访去!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9

安徽省桐城市有两张驰名古今中外的名片:一张为早已彪炳中国文学史册的“桐城派”,另一张则是早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国家3A级风景区“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环城路,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巷子全长100米,宽2米(六尺),巷子路面全以鹅卵石精心铺就。巷子两边分别是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宰相府邸与吴氏宅墙院的围墙,围墙内树木参天葳蕤,围墙外穿巷绿风清幽。

“六尺巷”本身,其实并无什么锦绣美幻之处,只不过是小县城中的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已。即便是现在已经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之后,增添了诗画照壁、诗山、曲廊、围墙及“懿德流芳”、“礼让”两牌坊等景点,也还是那么的素朴无华。

然而,“六尺巷”又确实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是一条名驰遐迩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来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据《桐城县志略》载: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空地,吴氏越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张英批诗于后寄归,劝告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成此巷“六尺巷”,并成为劝人友善、和睦、相敬、礼让的鲜活教材。从此,“邻里礼让、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为了张、吴两家代代传承的家风,而且更成为了西后街区一带的“街风”,乃至于成了整个文都桐城的“城风”。正因为如此,桐城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等殊荣。

在六尺巷中徜徉,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游客”的身份,因为这儿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风景的视野耐人欣赏;然而,我又非常清晰地觉得自己的周遭全被世间最美最美的风景们包围着簇拥着温暖着,耳畔就反反复复地震响着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谱就的家风强音,眼前就穿越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一生为人宽厚的张英先生,晚年归隐附近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路遇挑柴人都主动以礼相让的动人画面,就想:

这“六尺巷”怎只有区区六尺?在我们的眼中,它是世界上最宽最宽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般的康庄大道——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这“六尺巷”又怎么只有桐城一处所独有?在我们的心中,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处处都应该有一条“六尺巷里家风深”的“六尺巷”;在每个人的心田里,都应该有一条“远亲不如近邻”的“六尺巷”——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10

但凡穿越过湘西矮寨的有心人,在饱览一番崔巍瑰丽的高山峡谷奇观之后,都会倏尔萌发一丝奇想——亿万年前,矮寨一定有过一次骇浪排空石破天惊雷霆万钧的裂变。

任何裂变都是一次对现有状态的撕裂和毁灭,任何一次裂变都伴随着一阵不可名状而又不得不独吞的痉挛和灼痛,任何一次裂变都将会在燃烧熔化中获得新生。矮寨就是在亿万年前那次喜马拉雅运动中经历了裂变,赢得了新生。

武山、崇山、吕洞山这三个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婴儿还没有来得及褪去一身热浪逼人的雾水就已联手托起矮寨这块谷地。随之而来,漫天豪雨的侵蚀,惊天动地的崩塌,又在武山、崇山、吕洞山周遭裂隙间恣意切割,发育成两个险峻幽邃的峡谷群——德夯峡谷群和双龙峡谷群,两个谷群各抱地势肆无忌惮又毫不留情地挤压着矮寨对面坡地,占尽地利后,各自落落大方地伸出一条迂回的狭道,在矮寨谷地把手言欢,融为一体。

轰轰烈烈的裂变往往都有刻骨铭心的泪水滂沱,漫天飘舞的豪雨就是灼热的泪水,豪雨般的泪水在抚慰伤痛的天荒地老中渐渐汇流成峡谷中两条激荡奔流的溪河,峒河自西,德夯溪从北,径自沿着峡谷甬道奔涌而出,在群峰簇拥的矮寨不期而遇,合二为一。

矮寨素来矜持,却非凡大度,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万古千年的幽谷、溪河、峰林、峭壁、飞瀑、流泉……这些都是饱经沧桑的自然派大师,毫不遮拦袒露着一身豪气,早已反客为主,才思泉涌,挥洒自如,联袂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千古峡谷名曲——矮寨天险。矮寨憨态可掬,笑看大师们纵情,任风弹奏,任岁月高歌。

最先莅临矮寨天险的是湘西苗族的先辈们,苗族史诗《古老话》里清晰地记载了几支苗民辗转迁徙至此的情景。多灾多难的苗胞自从洞庭湖决定西迁武陵山区时就有了一个约定:面朝大山,按支系和宗族迁徙,每个宗姓各置一面大鼓,敲鼓而行,彼此照应。当一群群筚路蓝缕的苗胞,牵父携子,引哥带弟,溯武溪接踵来到矮寨时,几乎不约而同的被眼前突兀的天险震住。多年的经验多年的习惯使然,每逢生死存亡之际,都得合鼓立社,椎牛祭神。我们可以想象当初合鼓祭神的场景,那一定是一场最虔诚最肃穆的盛会:掌控祭祀的巴代面向矮寨天险伫立,手持司刀,摇晃铜铃,喃喃而语,召请诸神,巴代身后是一片黑压压长跪不起念念有词的苗子苗孙。法事礼毕,锣鼓齐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一根硕大的五花柱轮番刺牛,踏歌而舞,竟然乐此不疲长达九天九夜。

一场鼓乐便是一种坦诚的祈拜,一次鼓会便是一次与神的沟通。苗胞们顿然醒悟,豁然开朗,重结鼓社,除一部分苗民留住矮寨外,其余大部分成两股沿河击鼓开进,一股往峒河上游,经大兴直奔崇山峻岭;一股沿德夯溪而上,赶赴吕洞大山。

恐怕谁也不曾料想,就是留下的这一面大鼓与矮寨天险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鼓乐长鸣,积年累月吸日月之精华,聚山川之灵气,竟然把仅当作联络的鼓声演绎成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体如游龙、袖如青霓的苗家鼓舞,竟然把偏处一隅的矮寨、德夯苗寨渲染成乐鼓铿锵高亢激越的“天下鼓乡”。苗鼓这支奇葩既融进了苗族生命的吟唱,也融入了矮寨奇山异水的大合唱。矮寨奇险为苗鼓注入了刚健和雄浑,苗鼓又为矮寨的天险和峻拔和声呐喊。

矮寨苗胞千百年来面山而居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欢快的鼓乐也似乎维系了这习惯了的平衡和宁静。但“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行路难的苦衷一直在压迫着困扰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苗民,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险峰中云遮雾绕的平衡和宁静。

矮寨在紧蹙的环境里热切呼唤着毕力平险通达三江的英雄,苗民始终不曾放缓奋斗打拼的步履,并且越来越渴望一个开天辟地英雄时代的到来。

在矮寨德夯苗鼓越来越鼓舞世界的时候,一个彻底改变矮寨交通险阻状况的时代已如期而至。这是一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也是真正的英雄时代。一个真英雄的时代首先必定是一个激发国人挺直脊梁敢于做梦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淡化英雄崇拜而处处尽显英雄本色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英雄无畏大胆挑战生命极限的时代。

与湘川公路基本保持一个走向的湘渝高速湘西段于20xx年开建,工程的艰难又一次聚焦到矮寨天险,矮寨又一次迎来创造奇迹的良机。四年之后,一部前无古人震撼中外的桥梁杰作——矮寨大桥,在矮寨峡谷上端凌空而立。

矮寨大桥为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雄跨矮寨大谷,桥面标高与地面高差达330米,主跨长度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在现代桥梁建设日志上自负地写下4项世界第一:大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创世界第一。

彩虹飞跃穹谷,天堑变通途。一眼望去,何其伟哉!两座银白色金刚似的索塔雄踞峡谷坡头,轻巧地对拉着两道呈弧形由169根索股构成的主缆,从主缆上笔直垂下的72对吊索,把长达1000米的橘红色钢桁梁紧紧扣住,每根主缆要承担3万吨拉力。这简直就是一个力量搏击的组合,就是一堆数字精准的运算,力量和数字为中国创造和中国力量做出了响亮的诠释。其实大桥承载的又何止是一种物理重量,而是山里人百年梦想的寄托;其实大桥展示的又何止是一种力量的剽悍,更喻示着新时代新速度的腾飞。矮寨大桥不仅仅直接缩短了矮寨危蹬层累山道盘桓的时空距离,更拉近了武陵山区山里与山外的距离,拉近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湘西与世界的距离。

悬崖梯蹬、盘山公路、悬索大桥已在这里际会,谷韵、路韵、鼓韵已在今天合拍。从矮寨历史深处冉冉响起的旋律爽爽朗朗地吸入了现代力量和大山梦想,愈加高昂振奋。

矮寨似乎少了几分矜持,多了许多沉稳和底气,愈益像一座魔力无边的吸盘,强力吸引着一批批猎奇探险者慕名而来,又精心地呵护着一群群远道而来播下奇迹的创造者。

“中国高空王”阿迪力来了,在矮寨大桥旁一条悬空350米长1432米的钢丝上,他与徒弟沙特尔、阿衣夏木古丽首次成功创造了3人高空对走钢丝的世界纪录,他的“我的生命不重要,我的事业更重要”的艺术誓言在矮寨如山花般的绽放,使新疆古老的“达瓦孜”生命艺术又一次在矮寨大桥高空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

17个国家41位极限跳伞队员来了,他们将站在矮寨大桥中央伞车伸出的350米高跳台上进行低空跳伞。低空跳伞危险性远大于高空跳伞,从来没有备伞,生死只有一次机会,开伞时间要求极短,6秒钟不打开伞包,便生命不保。在充满诸多变数和悬念的挑战中,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不出任何差池,优雅地完成了比翼双飞、空中后翻、湘女下凡、自由翱翔、巧踩气球、10人齐飞等各种设定的动作,就是曾跳伞1000余次失去双腿和左臂功能的加拿大朗尼坐着轮椅也实现了安然着陆。生命在自信中显得格外楚楚动人,生命在极限中闪烁着无限荣光。

该说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矮寨鼓舞催人奋翅,矮寨天险依然是激励创造奇迹的航标。矮寨越来越属于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磨炼人生,在这里锦上添花,在这里脱颖而出,在这里实现梦想。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甚而或多或少地触摸到。

百年公路奇观,千年苗寨奇俗,万年峡谷奇景,当代大桥奇迹——矮寨正以“奇”字梳理珍藏着往昔,也将以“奇”字精雕细刻着未来。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11

跨过那座周身爬满青藤的小石桥,就进入了东屏村。一种宁静古朴,浓郁醇厚,如诗如画的农家风情就扑面而来。驻足而观,大背景是村后葱茏苍翠的连绵山丘,眼前是一条细细弯弯的小街。街的一边是连排的民居,一边是淙淙的小溪。一个老伯叼着旱烟,眯逢起双眼打量着我们,倒是那几条狗也许是早已经习惯了,对我们这些贸然的闯入者毫不在意,径自在玩闹戏耍。春阳罩着民居、小街和我,暖暖融融,一切都那么安宁又那么惬意。曾经到过不少的古镇、古村,如这般原生态的,这还是第一个。东屏就如隐在深山的村姑,不施粉黛,毫无做作,清丽脱俗,风韵迷人。

东屏村位于浙江三门县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一道帷屏,故名东屏。村里有700多户,人口近2500人。这里至今保存着较完整明清的古民居300多间。走进古村深处,仿佛就穿越到了明清时代。路是鹅卵石铺就,两边小草青青;墙是乱石块垒成,底部青苔依依;窗是圆拱形的,洒满了人间烟火;门是木制的,轻轻一推“依呀”作响。在这样幽静的深巷里徜徉,你可以怀旧也可以思古,会让你浮躁的心渐渐趋于平静。

在东屏,几乎在每个宅院门前都会看到一块写着――某某道地的牌子。经向当地的村民打听才明白,道地指的就是一个宅院。在东屏,大规模的道地还保存有多处,虽然已经破败,但从其建筑遗迹上,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当年的风韵和气派。我见到的第一个道地叫“石滩道地”。它是清代早期建筑,占地面积475平方米,建筑面积762平方米。为木结构双层四合院。正南是大石门,东边有二道门。三处出入口有回廊相连。因是在乱石滩上建起的,故名“石滩道地”。这个道地被东屏村人公认是比较精致的。它的规模虽然不大,但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石板铺地,院落精美。关于这个道地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早年,因乡党纠纷,院子的大门被堆满稻草,放火烧屋。熊熊大火烧穿了门楼,没想到门楼上是黄豆仓库,数吨黄豆泥沙般倾泻下来,扑灭了大火,院子因此逃过了一劫。如今,门楼上火烧火燎的痕迹,以及那个被烧穿的火洞,仍像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豁然在目。

在东屏还有一个有名的道地,号称“华堂三台”。据《东屏村陈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以后,陈氏祖先经商有方,积累了大量财富,建成了以“华堂三台”为代表的民居建筑群。“华堂三台”中保存得最完好的是“陈方来民居”,也称“上新屋道地”。该道地坐北朝南,临街面溪,占地860平方米,二进院落,左右为厢房。这座宅第外观飞檐翘角,高高的马头墙玲珑秀气。内部大天井套着小天井,圆鼓形的柱墩刻着精美的图案。门窗上,梁柱上都雕龙画凤,古韵悠悠。据介绍,这个道地是东屏古代民居的杰出代表,极具观赏价值,也为研究当地古民居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时光的打磨中,东屏村的大部分民居已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以往的精致和唯美,现在许多只剩下依稀可见的印痕和残存的雕梁画栋。穿梭在鹅卵石铺就的院落小巷中,看阳光在凹凹凸凸的石头上折射出斑驳的光影,我只能在想象中影印东屏村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华彩。好在,20xx年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东屏村入围。该县也成立了东屏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挥部,在不破坏村落“原真性”的基础上,已制订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并开始了局部修缮。

当我步出村口那座石桥时,落日正舒缓地抚摸着这个古朴的村落,七彩的光晕把这个小村映衬得美丽而恬静。一个八旬老农担着刚从山上挖来的竹笋沿着村道姗姗而来。我不禁想起了那首歌:“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东屏古村不就是凝固的古典音乐吗?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12

我的家乡是坐落在鲁西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自我记事起,每年农闲时节,村里都会请人摆上几场乡戏。

幼年时的乡戏,场地比较简单,几家凑出一些木头和大块布幅,固定好木架,搭上布幅,便成了舞台。那时农家里鲜有收音机,电视机更是稀有,乡戏为农人提供了很多乐趣,颇受人喜爱。乡戏通常在春节后一周的时间开场,这时村子里没什么活计需要打理,周边村落的亲戚走动起来,逢上乡戏,便可以住上几日,村里人多起来,愈发热闹,一派葳蓐生机的模样。

我至今仍记得观戏的场景,小孩子早早吃过饭搬着板凳占位子,家家户户的板凳各异却摆放有序,戏将开场时,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扶着颤巍的老人赶来,待戏开场,后面几排便城墙似的一层一层往外排开,连周边的树上也挂满了调皮的小人儿。演唱的戏剧有《凤冠梦》、有《徐龙铡子》、还有《生死牌》……。我尤喜一个男扮女装的旦角,他唱“笑来笑盈盈,笑盈盈”时,满面是情,眉目含笑,腰肢轻摇,着实曼妙。

高中以后,学业繁重起来,即便有乡戏,我也很少观看了,后来不知何故,乡戏渐渐淡下来,及至我考上大学后竟停办了。

近些年,家家户户有了彩电,网络也开始普及,想看什么戏打开电视随意搜索,有些孝顺的后辈给老人买来DVD放映机和戏剧光盘之类,仿佛所有闲暇时光都能填充满一样。但我不止一次听老人念叨,一个人看戏也没什么意思,看戏图的是个热闹,还是以前大家伙儿一块听戏舒服。

这话我听过,很多后辈也都听过。这些年村里的后辈基本都外出,或务工,或读书,或创业,各有一片小天地。家家户户的房子高了大了宽敞了,柏油路连接到村里的角角落落了,年轻人都开汽车走亲串友了,太阳能热水器都架到房顶了,老人都和在外工作的孩子视频了……生活好了,更要心情美了。后辈们便思量着让乡戏重新演起来,帮老人们圆了这个心愿。

想到做到,演戏需要场地需要资金需要舞台需要演员。场地是现成的,当年的场地仍然空着,在村子中央位置,只是长满了荒草;村干部去镇里请示了几次,县上同意安排县戏剧团的演员,村里的娃儿们多才多艺的也不少,逢年过节返乡都可以登台献艺;舞台建设需要的资金,县里帮忙协调了一部分,村里的祁峰带头捐了一万元,其他的后辈也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不足一月就休整完备。戏台算不上气派,但是功能齐全而实用。戏台建好了,村里的老少聚在一起商量挂副对联,最后一致认为在人民大学读书的黄庆所做对联最入人心:政策欢心,祥和年月笙歌醉月;春风得意,美丽乡村好戏连台,横批:共奔小康。

去年年初七,戏台开演了。剧目除了戏剧,还有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演员除了专业演员,还有村里有才艺的后辈们,已经脱下戏袍多年的徐明国又重新登台演唱,他就是当年我最爱的旦角,虽然现在只适合演老旦,但我仍然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美好的年少时光;一排排板凳换成了实木大椅,老人在最前面,而后是妇人们,再往后仍然城墙般层叠开来,周边的树长的太高了,已少有人能攀爬上去;演到热闹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和鼓掌声;村里的老少男女,从五湖四海赶来的孩子们都聚在这里,享受着家乡的戏剧和热闹,这是无可替代的情愫。

我也按捺不住自己心里的激动,为了乡戏的重新开演,我投了赞同票,捐了款,末了,唱一首《国家》献给我善良的父老邻里们,愿家更好,乡更好,国更好。乡戏,是一场团聚,更是一种传承,传承情谊,传承牵挂,传承文明……

幽幽小村美丽家园范文精选集合大全 篇13

20xx年前,我中学毕业回村,曾参加乡文化站组织的巡回演出队。至今回忆起来,那些场面还让人热血沸腾。譬如,我与乡里秘书打前站,早饭都没吃,俩人换班骑一辆自行车,到十余里路外的村子布置演出场地(就是露天打场,摆几张桌椅,挂上横幅,接上电);譬如,顶着雪花,全体演职员挤坐一辆拖拉机,到深山里的小学校演出,父老乡亲们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时候,山里文化生活贫瘠,无非是每月放一两场电影、每年冬闲演两场戏,能有乡里的演出队来,可是新鲜事儿。我还配合村里电影放映员,替他去乡里取片子、放映前帮他挂银幕;我把自己的书报刊贡献出来,供乡亲们借阅。

或许是由于当年那份与文艺难以割舍的情怀,如今,我竟然戏剧性地到县文联做起了专职文艺干部。在县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办文艺季刊,编选出版地方文艺图书,组建业余合唱团,开展文艺演出,举办书画影展,组织开展采风、笔会、文艺征稿比赛,建工作网站和论坛、博客,4个人员编制的县级文联,竟然也干得热热闹闹。在我们的指导和带动下,我县涌现了一家三代的“美术之家”,放下锄头、放下烧火棍就读书写作的“农民作家群”,敢于亮相央视、赴港参赛夺银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组合。

与当年相比,如今的农业、农村、农民已是另一种情状,如今的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譬如,当下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的企业(项目)征占、新民居建设、生态环保、信访稳定,农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网络的逐渐普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强。当今的乡村文化建设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变。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发动和使用好农村留守的知识青年,调动有文艺特长和爱好的本村老年人、离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工人的积极性;健全相关组织,积极指导农村文艺社团的组建;培养乡土文化名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增强文艺社团及其活动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场地和保障经费。充分利用好乡镇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活动室等场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经费。划拨的器材和经费要使用到位;还可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经费和器材等;

三是加强师资指导和培育引导。充分发挥县文联、文广新局、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发动文艺志愿者,加强对乡村文艺社团的指导和扶持;抓住典型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定期开展文艺展演、采风联谊、观摩评比等活动;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在办期刊、举办文艺活动、组织下乡送文化的传统套路基础上,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县乡村各级开办文艺网站、博客、文艺贴吧、QQ群等,创办手机报,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线数字广播电视适当开办、拓展本地文艺节目频道(时段);

五是在宣传教育、文艺创作表现、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贴近”,挖掘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传承、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设与生态乡村、美丽家园建设的有机结合。既有美丽家园建设的大环境的改善,又有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气候的滋养,从整体上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农民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