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概要论文【优秀6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篇佳作,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下面是整理的学术界《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概要论文【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篇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四的心得体会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章以时间为主线来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主要标志”。文章主要是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写的提纲,而且为了改变旧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工人运动而写的提纲,提纲一共分为十一个小段落,我主要对于其中的第四小节,得出一下的几个理解:
1、关于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基本观点。
年青时代的费尔巴哈的激进观点,让他一直没有在学术界得到成功。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1841年他发表的《基督教的实质》,重申了对基督教的看法。费尔巴哈的批判观点主要是揭露基督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及宗教出现导致的反社会作用。观点很激进,认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但是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他提出的关于宗教的观点,一部分还是得到马克思的肯定,但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因此,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来说明与费尔巴哈在宗教产生的这个问题上面的观点的肯定、否定及补充。
2、文章四小节多处提到三次“自我”的意义。
“自我”的解释有三种,第一,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既本我的意识能动性。第二,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第三,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自我异化”,其中“异化”是指当人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多重因素,出现了一个对立面,异己的一种表现。自我的异化是人类自己不能承受现实的状况以后,把“自我”里面分离出来一个神圣的在云霄中固定存在的“独立王国”,这个王国在主导着人类的一切。这个王国是人类“自我异化”之后而创造,却被所创造的物体来控制人类自己。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阶段,一个是“自我分裂”,一个是“自我矛盾”。人类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以后,因为不能适应其发展时候,由“自我”分裂两个不一样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和实现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在“自我”不能改变的状态下,往往想象的世界就是人类所想要寄托的世界。可是,当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压迫,让他们对于“自我”意识开始分不清楚,出现“自我矛盾”,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都要在现实世界去找,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什么是“自我”所要存在的价值。
3、文章第四小节的分析。当社会压力和自然压力,阶级压力和剥削压力同时在一个时代出现,世俗世界的人们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现实的状况,于是在自我中分离出一个神圣的独立王国,这是一个被人们所创造的物体,也是一个被人们视为可以用来控制人们自己的物体,于是产生了神。这种实现的颠倒就是一种异化的表现,带来的可以用来表述或者说是“可触”的状态就是宗教。宗教的产生,似乎反证出,宗教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产生。第四节“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就是在说明费尔巴哈从世俗基础去寻找宗教的根源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只是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却没有完成这个工作,没有找出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完成”。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根源的方向是肯定的,但是还是确定的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找到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只看到根源,但没有去寻找根源,只对我们研究宗教产生给予方向。马克思明确说明,宗教的产生既有社会根源,也有阶级根源。“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出现的矛盾主要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然而,排除这样的矛盾,必须上面所说的两个矛盾入手,我们就可以用实践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展开革命。那么排除上面的矛盾,是我们最该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才是我们真正关键的问题。马克思的观点是在世俗世界中去解决两个矛盾。当时的时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发达。人的物质也大多数来自自然的产物,这种现成的获取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社会的强烈依赖性。在经历了“自我异化”之后,产生了宗教。所以,想要打破这样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力,让科学技术变得发达。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阶级关系,剥削关系和统治关系占主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人与人矛盾体现在剥削、压迫、统治下的不公平及制度不合理等等。为了在自我不能适应的世界生存,用宗教来麻痹自我。而统治阶级用宗教来统治人们,获取自己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统治。
4、对于最后的举例,与文章正文的联系。
“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族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最后的这个举例,我认为是马克思是在总结性的阐述他对于宗教产生根源的描述。“秘密”被发现,是在说明费尔巴哈从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现实世界这个观点的发现。但是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对现实世界产生这样的原因,进行批判和解剖,在用变革这样的状态,并用实践来说明。这个小小的例子,却在说明整段小节的中心思想。虽然是“幽默”的用意大利名画的提名在说,但是在用对于独立王国的批判变成对世俗世界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当时制度不合理的批判。因此,我觉得最后的例子,是文章的四小节的中心论述。
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篇2
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http://。com 2005年10月31日06:10 光明网
学者 论 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在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本《1844-1847年笔记》里。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它的写作时间是1845年春天,地点是布鲁塞尔。由于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特殊关系,以后论者对恩格斯的说法几乎没有疑义,由此延伸开来,大多数人认为,《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准备性文献或理论大纲,《提纲》中的11条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旨趣、特征和体系架构。然而,如果仔细研究马克思的原初手稿,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这里,弄清《提纲》的写作时间和目的,对客观解释《提纲》的思想至为关键。
马克思的这册笔记本里的内容虽然写于1844-1847年之间的不同时期,但《提纲》第一条前面紧靠着的四行文字却与《提纲》是同时写成的。关于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较早研究了马克思手稿的格·亚·巴加图利亚与90年代又试图从手稿入手寻找对《提纲》的新解释的陶贝特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这四行文字是:神灵的利己主义者与利己主义的人对立。
革命对古代国家秩序的错觉。
“概念”与“实体”。
革命=现代国家的形成史。
抽象地看,这四行文字非常费解,与《提纲》下面的内容联系也不很清楚。然而了解《神圣家族》内容的人都知道,这些恰恰是《神圣家族》中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那几小节的议题。比如,马克思在《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那一小节中批判过布鲁诺·鲍威尔关于革
命的观点。在鲍威尔看来,法国革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人类秩序,但是,它所产生的思想并没有超出旧秩序的范围,革命不得不满足于民族的纯粹的利己主义,甚至煽起这种利己主义,同时革命又不得不“承认最高的存在物„„确认那应该把单个的利己主义原子连接起来的普遍国家秩序”,靠这种办法来抑制这种利己主义。马克思对此评论说:“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因此,把市民社会的原子彼此连接起来的不是国家,而是如下的事实:他们只是在观念中、在自己的想象这个天堂中才是原子,而在实际上他们是和原子截然不同的存在物,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153、154页)至于笔记中有关“‘概念’与‘实体’”的内容与《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这一小节有关。马克思指出,鲍威尔关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自黑格尔的《哲学史讲义》和《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把法国唯物主义说成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实现,并得出结论说,如果实体不想在浪漫主义中遭到毁灭,就得进一步过渡为“概念”和“自我意识”。鲍威尔则认为,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它向反动势力投降以后已经淹没在浪漫主义里了,“批判的批判”承认它有时以实体作为前提的矛盾之处。随后,马克思回顾了黑格尔关于实体与概念的关系,提出了他关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那个著名评价,即认为他们两个人都只是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实体或自我意识。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以上这些议题的关联性表明,《提纲》的写作与《神圣家族》有关。我们知道,《神圣家族》试图从总体上评价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其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时从思想史上对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德国思
辨哲学作出评价。在马克思看来,通过揭示自爱尔维修以来的唯物主义同从巴贝夫直到欧文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就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观念在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那里已经存在了。然而,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批判是让德国哲学家学会理解法国唯物主义的必要前提。
正是这样一种考虑使马克思产生了一个计划,就是要编纂“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勿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恩格斯致马克思(1845年3月17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7卷第29页)很显然,《神圣家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计划,因为它对作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清理,过多地叙述了法国唯物主义,而对同属于这一谱系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剖析非常不够,这是一个缺憾。此外,在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里,同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别的鲍威尔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也是需要甄别清楚的,《神圣家族》着眼于、用力在前者身上,对后者的论述就理应成为《神圣家族》的后续工作。而且上述缺憾从《神圣家族》出版以后人们对它所作出的反应和争论中更加凸现出来。
这样说来,《提纲》写作的契机并不是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做准备,理论工作和研究计划的尚未完成,以及当时围绕《神圣家族》所展开的争论可能才是写作《提纲》的直接动因。而我们知道,这种争论是到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2卷上才展开的;又由于这一卷出版于同年6月底,所以,《提纲》不可能写于1845年5月中旬以前,而很可能是在1845年7月初才写就的。
关于《提纲》的这样一种解释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说明《提纲》与《神圣家族》在思想上同样有着密切联系,《提纲》的思想只能视为马克思进一步论证新世界观的前提,而不能把《提纲》解释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契机,也不能把它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提纲。第二,就《提纲》的内容而言,它们是针对当时德国特定的思想形态而进行阐述和评论的,他之所谓“哲学”云云,绝不是指总体上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般哲学,而是特指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以观念解释和构建世界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因此恐怕不能把诸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论断,解释为哲学、理论涉及普遍,而实践指向具体、个别,也不能像另外一些论者据此指出马克思
鄙视“哲学”,进而主张消解“哲学”,排斥哲学在社会有机体系统和社会意识结构中可以有一席之地;认真分析马克思的原意,他这里所说的“哲学”只是当时德国独特的具体的思想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篇3
马 克 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由恩格斯发表的稿本)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单纯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如,在罗伯特- 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性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⑴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的个体;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例。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并在云霄中固定然后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各人纯粹自1
五六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
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选自《费尔巴哈》
注 释
① 本文写于1845年。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的附录公开发表。出版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②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要指的是“资产阶级社会”
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 ,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90《路德维希2-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十1988页
费尔巴哈的提纲 篇4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性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
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
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4、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
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5、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
性活动。
6、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①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②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7、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的社会产物,而他所分析的个人,实际上
市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
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9、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理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
社会”的单个的直观。
10、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文化的人类
11、 哲学家们只能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提纲》 篇5
《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25页)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内容而讲,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条)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
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第二条)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
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是主观指导下对客观存在的改造,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三、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条)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思维、理论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第十~十一条)
1、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篇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后感及个人理解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我认为,在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上而言,只能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因为就人的认识能力而言,人在自身的意识中并没有先在与人自身存在的意识,所以人必定先是改造世界的主体,然后才是改变世界的主体,而世界也是先被改造的对象,其次才是被认识的对象,否则,必定有一个先在于人存在的对世界的认识,讨论这个认识的来源则必定会陷入有神论抑或本体论,所以实践是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旧唯物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没有意识到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前提性,所以旧唯物主义只能是脱离了人的主观的能动活动来讨论认识的问题,所以脱离了人的实践,在旧唯物主义里,人只能是消极的反映世界,是被动的,所以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人能动改变世界的角度出发,没有把物看做是人实践的对象,没有把人和世界看做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用了:“所以,结果竟是这样”表明了他对于旧唯物主义的失望与超越。而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意识具有能动性,但这能动性并不是现实的能动性,只是抽象意识的能动性,例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离开了了人的实践,这种能动性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由于唯心主义也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所以只会夸大和扭曲人的现实的能动性,只能抽象的发展这种能动性,“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因为唯心主义本身就是脱离了实践的能动意义来讨论世界及认识,而且,如果有了实践,唯心主义也就难以成为唯心主义。马克思在此批判了费尔巴哈没有把实践活动理解为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是把它理解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并表明真正的实践,应该是人依靠自身的能动性能动改造世界并认识世界的活动。
这一条主要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人的社会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而改变。然而,我们所说的这一“环境”归根结底还是属人的,是人类通过自身实践创造的这个环境,而在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学家那里,这环境给人以支配性和强制性,却忽略了人通过实践创造和改变环境这一前提,所以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环境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是少数高于常人的天才所创造的,这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阶层思想如出一辙,他们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历史,是少数人支配大多数人的历史,而不是人类自身实践创造的历史,这样,他们就陷入了一种唯心史观,所以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这是他们的必然结果,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实践在历史的形成中所构成的主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人在泰国实践改变历史的同时历史也改变了人,人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历史是人实践的历史,实践是最能有力说明人和环境人和历史的关系的准则。
这一条主要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人和教育关系方面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中的伟大作用。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在这里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肯定了费尔巴哈吧神的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即现实世界之中,奠定了无神论的基础,马克思在此也肯定了费尔巴哈从宗教的神圣世界和现实的对立这一观点,然而,费尔巴哈只是做了把神圣世界归结于世俗社会,只是揭露了宗教的神秘性。马克思的立足点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贡献,其实和西方传统哲学家只在于认识世界而不在于改变世界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只认识到宗教来源于现实社会,而没有弄清楚宗教为什么会来源于现实社会,也没有致力于消除这个来源的矛盾,在这里,马克思是以自己的标准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批判。“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表明马克思认为宗教——人的本质的异化,只能用现实社会的自我分裂来说明,应该清楚的剖析现实社会的矛盾性,然后对宗教存在的基础——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进行理论批判,并通过实践来消除这个矛盾,然而,现实社会的矛盾的尖锐性只能通过
45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