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秀10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做好研究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全体参研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课题实验工作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回顾上学期的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还不够,理论学习还应深入有效。
2、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与评价方法,目的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题成员的参与意识,问题探讨意识还要强化。
4、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待创新,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和辐射工作还要加强。
为了使我组课题能更好开展,又能体现学科的特点,特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
二、工作重点
1、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本学期的研究工作重点。
2、在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鼓励教师进行探讨与交流,倡导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求重视感悟、理解、内化。
3、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关专家到我校作讲座,授经验;同时选派课题组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讲座。拓展研究多种策略,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素材。
4、课题组引导每位课题组成员一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一边把经验运用于实践,把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5、结合学校常规公开课活动渗透、整理、提炼本课题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6、课题组教师认真实施课题计划,做好个案观察记录,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并勤于反思,撰写教案、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参加学校论文、案例汇编,各级课题征文比赛等。
(一)、继续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为开展课题实验夯实基础做课题研究,必须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把学到的理论或假设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验和研究,才能真正取得实在的研究成果。以科研带教研,以科研促教研,使教研与科研有机相融。
1、参研人员必须保持持久的教育科研理论学习时间;并做好学习笔记。完成不少于10次的学习摘记
2、课题组分期、分阶段布署与课题有关的学习内容,并做好学习过程记录,写出心得和总结,参研人员每学期至少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争取每年至少有一篇围绕课题研究的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得奖项。
3、课题组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各级教育学术研究活动;或请专家讲学指导,做到学习理论和学习经验有机结合。
(二)、突出课题的实践性,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学校努力以科研引领教研,将学习和实践纳入到校本研究中,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以课堂为阵地。
认真落实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备课中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练点设计;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提高学生练笔的能力;课后加强学生练笔的批阅与展评。从而让学生乐于练笔,善于练笔、熟练练笔,真正达到减负增效,阅读和习作双丰收。
(2)以交流求共进。
同学科的。教师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努力渗透科研元素,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开展合作,谈观点、说想法,述反思,相互交流,借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合作和共同提高。
(3)以活动促提高。
本学期将开展课题组汇报活动,进行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案例)的评比活动,开展各科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通过学习观摩和对比,实现自身的提高。
(4)以借鉴谋发展。
学校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常规的培训方法,在走出去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和邀请知名专家和骨干教师进学校指导的过程中相互比照,找到自身差距,借鉴别人的方法,结合实际,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三)、加强课题过程性管理,促进课题规范扎实地开展。学校课题组每月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活动内容;教导处定时检查课题组过程性资料;要求教学反思、案例及备课组研究课都要紧紧围绕课题来进行;每学期一次课题论文、案例评选交流,一次课题研究课交流汇报,保证课题规范、有序进行,并且表扬、奖励课题研究中突出教师,努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研究实效性。
九月份:
1、收集阶段性论文、案例,结集学校专题汇编。
2、研究探讨上学期存在的经验与问题,制订本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明确分工。
3、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讲座。
十月份:
1、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相关的课题研究理论,并进行探讨与交流。
2、发放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关的数据。
3、开展课题汇报交流课。
十一月份:
1、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并组织投稿,本学期重点汇编一期学生的练笔作品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体会小册。
2、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成果小结。
1、组织课题相关理论学习,交流学习心得。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2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计划,顾名思义,就是随某一专门的课题记性研究。小学语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1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
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
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
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
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感受阅读的乐趣。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2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二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是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迅速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在了解语文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2、在获取丰富关于易错字的基础性资源,从而建构符合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探索高效的语文活动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构建小学语文的操作模式。
二、课题概念的定义
关于易错字------顾名思义,易即容易,错即错误,易错字就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出现错误的字,我们叫它错别字,一般分为错字和别字。易错字就是指容易写错或混淆的字。
在生字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先入为主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生字的书写,第一次正确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学生,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出现错误,事后再去弥补,效果事倍功半。然而,通过一定的干预,在以后的书写中,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这要求教师具有对易错字有提前的预设,知道这个字出现的常见错误,并且知道用恰当和巧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对这个生字进行提前干预,防止大部分同学出现这样的错误,甚至达到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
易错字的提前干预,是指教师在知道学生学写新字之前,对易错字进行归类,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巧妙地利用比一比,编故事,顺口溜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提前干预,让学生自行特点后再进行书写,尽量把错误扼杀在第一次落笔之前。
现场跟进指的是在第一次作业出现第一次错误的时候,在第一现场及时跟进,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让学生避免出现错误,或及时纠正该错误。由此对易错字的产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三、课题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研究设计到具体实验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在作业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性,增强情趣性。
(2)综合性原则:合理构建作业结构体系,注意作业设计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对于学生作业设计要以新课标为准绳,依据新课标对作业体系进行定向和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同一年龄的学生存在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对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学习材料的记忆,通常用的方法有:(1) 对信息进行联想; (2) 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 将信息的字面意思进行扩展;(4) 把进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 (5)举出一个信息的实例;(6) 补充新信息的细节; (7) 找出信息的上位概念或下为概念;(8)对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等。
(二)我将二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⑴文献资料研究: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⑵调查分析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⑶个案分析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⑷经验总结研究: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具体做法:
(1)把本册所有的生字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进行汇总。
二年级的生字数量固定,每课课文后面要求“会读会认会写会默”的四会进行汇总。因为二年级教学的识字量相对有限,每个生字的相关词语也相对固定。因此,我们预先对每一课课文的四会字进行扩词,让这些常见词语让孩子们多读多写,扎实训练。这样的八张词汇表包括所有的生字和词
组,以及相应的针对性训练。应该说,这就是所有易错字的范围,打个比方来说,这就是我们用来猎取易错字的一张大渔网。
(2)把学生出现的易错字按照原因进行归类。
生字教学之后,在学生的各项作业中,如看拼音写词语,听写、写句子等,学生的易错字就会逐渐显现。迅速测查和总结,整理了易错字汇总表。
① 根据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汇总归类,可分成这样三类:(别字)
② 改变字形: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原”的第一笔写成撇。(错字)
③ 添加或遗漏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最后一个点((错字)
(3)根据易错字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教学干预。
① 第一类:用法混淆而产生的易错字。
A措施一:充分理解字意,进行分辨训练;
B措施二:适当提供语境,进行强化训练:
这些同音字,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更要学会运用。如“比一比,再组词”的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固定词组。如“选词填空”的练习,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字义词义,真正掌握字词。
② 第二类:改变字形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根据字形,进一步挖掘字义。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学生大部分因为粗心,不注意字形特点,写字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笔画写错,或是把字的某部分写错,导致字形完全改变,成为错字。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这是因为学过“田”,而不认识“由”。又如“原”的第一笔写成平撇,是因为前期对“后”的印象太深,第一笔顺手就写错了。这种错字不存在字义理解的问题,多是因粗心而引起。这种情况。我们适当的把字形和字义加以联系。在教学时加深孩子的第一印象,让孩子对字形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尽量避免首次错误发生。
措施二:正面强化,提倡现场跟进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很多是受到形近字的定势影响。有一些孩子会在写字时张冠李戴。把A的偏旁移到B的身上,又把B的底部放到A的身上。比如,学过“高”字,再学到“亮”,因为两者相似,就会出现把“高”的上半部分套到“亮”上。又如,前面写过“学”字,下一课学到“常”时,因为上半部分相似,粗心的孩子受定势影响,就把“学”的头,套到了“常”的脑袋上。这样的错字,简直是移花接木,不伦不类。
如教到“常”字。教师在教完字形之后,在学生第一次落笔写字时,注意巡视,发现有学生出现错误时,立刻跟进。
马上让学生停笔,将错误现象拿出来,进行对比,仔细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孩子提笔写字。这样的跟进,可以将易错字在第一时间加以纠正。
第三类:添加或遗漏笔画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强调关键笔画,将字形生动化,形象化。
这一类易错字,原因与第二类相似,同样是受定势的影响,遗漏或添加了关键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一点。最后一点。这就是老师们反复强调,但学生又反复出错的“经典”易错字。
这时可以运用精加工策略,将这个容易添加或遗漏的关键笔画进行强调,赋予这个笔画以形象的意义,让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让抽象的笔画产生具体的含义,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
措施二:抓住字形特点,编故事,唱儿歌。
有一些笔画,还可以抓住整个字形的特点,让笔画融合在字形里面,把整个字编成故事或者儿歌,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牢牢记住字形,对这个笔画更是印象深刻。
六、课题的预期成果
(一) 初步打算
(1)让易错字的统计更具科学性。二年级易错的生字基本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错字。那么这样的汇总是否存在疏漏呢?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A 进行全体语文教师问卷;B在二年级进行同步测查;C在现在的二年级进行返回测查。
(2)呈现不同错误,反复出现。
易错字在统计后进行简单的归类,从教学进度上,从出现错误上进行归类。比如“旁、傍”“川、州”“刻、孩”等,反复呈现错误。将“精细加工原理”加以深化运用,在理论上寻找支点。
(3)将课题与教学进一步紧密靠拢,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等资料。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易错字研究进行渗透,更新学生的识字观念。
(二) 预期成果
(1)对易错字有了初步的归类汇总
(2)积累了一部分易错字的实施策略。
A同音字易混字的辨别训练,注意练习的节奏,不能过多强化。 B第一次干预效果之后,注意效果的保持,隔一段时间加以巩固训练。C易混字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避免比较难理解的,生僻的字句。如 “木耳”“耳目”,“升高”“高声”这样颠倒词语,不提倡强化训练。 D儿歌故事等手段恰当使用,不能太泛滥,太牵强,不要刻意为“生动”而“生动”。
(3)学生学得轻松积极,错误率降低。
(三)结果呈现
(1)整理相关数据材料以及案例分析。
(2)撰写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时注意的问题
总而言之,以上是为课题研究指定的初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小的调整,但是会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报告 篇3
一、课题名称: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3、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目前对于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二期课改的语文新教材中相当重视语文作业的内容,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还加强了感悟、积累、实践,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学生的生活。此外,近几年的好多语文教学类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关于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的文章。这些都为本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2、国外方面:对于学生作业的设计,国外的教学家们早已摈弃了课本的约束,课文的限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的作业,通过教师自己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事相互合作来完成某一专题研究,这也为本课题进行课题实验开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能初步总结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教学策略、操作方法,以达到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优化语文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为设计出源自于师生双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
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量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合。在作业设计中,把语文学习与学习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评判。使作业的评判做到过程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师生都是作业评判的主题,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步骤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拟定测查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表,以及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观察表和评分标准。
2、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通过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学生作业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中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丰富作业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总结、结题阶段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作业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作业设计,研究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有效作业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
小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和教师问卷表
2、实施阶段:
各阶段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跟踪表
3、总结阶段: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编撰研究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4、最终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研究案例汇编、研究论文。
七、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相关课题在不同的学校也曾研究过,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题申请人及参与者都是小学一线教师,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为研究者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文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务处、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篇4
《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我校于2013年11月承担了绥化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课题实施两年来,在市教研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学校课题组依据研究方案,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管理力度,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主旋律,扎实研究,带动了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 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背景
1、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知识增长迅速,更新周期变短,仅靠有限的学校学习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达到当今社会的要求,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延伸,它更强调学习者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它需要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即自主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
一方面,“知识爆炸”出现使得仅靠“灌输”的方式来传递有限知识受到严重挑战。学习者如何更多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必然要以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而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因此,在当前学习自主性与合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性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优待探索的新课题。
2、现在的教师多为“辛苦型”教师,学生为“辛苦型”学生,本课题将力图“解放”教师,还教师以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并使之向其他学科迁移,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西方国家进行“问题解决教育”“个别化教育”。“个别化学习”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实现了“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与学生“会学”“善思”,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搜索,国内江苏省有部分学校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尚未发现本省内有同类课题的研究。根据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式,自主发展主体参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4、 (1)有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有国内外的经验可以借鉴
(3)本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年富力强、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热衷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
(4)学校从2000年以后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
(二)、课题界定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本,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不强调知识创新以及由此所需的创新能力。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不懂得知识的由来,学生成为贮存知识的容器。由此形成的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矛盾。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地建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智力和情绪的介入的学习是最持久的学习;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才能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学习;学会比较地注意自我评价而不是依靠他人的评价时,独立性、创新性等因素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创新教育要求确立以学习者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生学习观,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意义的教学观。
本研究课题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指适合于通用技术学科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真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使不同 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乐于合作、探究,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二)、研究内容及操作:
1、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通过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并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探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技能及分享的态度。
(4)探索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全班流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不同学科的学习风格,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 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个性展现。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有效质疑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实际,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入手,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活动情境。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如在英语教学中,出示画面的一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事物,然后用英语来表述;在数学教学中举行一个小型的竞赛活动:夺红旗、争小花等;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招聘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辩答等,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从质疑思考的方式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复述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对知识的巩固、复习,例如“有哪些”、“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概括型,这一类质疑要求从已有事实中抽象出要领或原理,例如“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分析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等,往往问“为什么”;想像型,这类质疑基于形象思维能力,一般采用想像、再现表象、填补空缺等方法,如“仿佛看到(或想到)什么”等问题。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提何种形式的质疑,得针对质疑点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二)、明确目标,自主探究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
1、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
2、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双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四)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1、激发想象,主动探究,巧妙识字
著名语言文学家安子介曾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我校低年级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如:“加一加”、“换一换”、“配一配”、“拆一拆”、“变一变”、“字谜法”、“歌诀法”等等。通过形象语言,生动故事,猜谜编歌,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形象化,生动化。
像教学“看”字时,一位教师请一生演孙悟空表示看的典型动作,让学生理解把手(
)罩在眼睛(
)上就是看;再如,利用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举一反三;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欣赏者,在这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创造的火花得以点燃。
再如:学习“立”字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将“立”想象成一个人,那么一点就是人的头,一横就是人的肩膀,点和撇则是两只脚,下面一横代表地面,但有几个学生把“立”写成了“ ”,于是,教师请学生起立,问:“我们立正时两只脚怎么放?”“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他们大声回答。“那么,这个字中的脚有没有立正?”学生立刻意识到,下面应该*拢,从那以后,班上再没有一个写错这个字。由此可以看出,在字形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字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让静止的汉字“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2、质疑问难,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何以造成这种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稍逊一筹,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学校的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大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其实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维、分析、想象、判断,从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第九册课文《最佳路路径》为例: (1)课题处质疑。
导入课题之后,教者便引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少不了对题目的琢磨”,让学生着眼课题提问题。学生积极性一下了就上来了:“什么是最佳?”“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篇文章的?”„„ 这样一提,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提出了读书的重点。
(2)初读时质疑。
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同时思考有无疑惑或不懂的词、句,打上问号,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再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交流。
(3)研读时质疑。
主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是具体经过。在教学这一段时,教者先请学生一读划出描写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一路上卖葡萄的人很多,为什么格罗培斯会从一位老人那儿受到启发?许多园主是怎么做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a、“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b、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c、“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再让学生自主的说出这样设计的好处, 预设:
1、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2、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3、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4、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最后再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从中学到了一些写法。
(4)总结处质疑。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3、拓展素材积累,打好创新基础 (1)多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习作的楷模。为此,我校教师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去鉴赏品味,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另外,大力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
同时,各班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开展“捐一本读十本”的读书活动,带学生去阅览室,教给寻找书目的办法,引导他们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
学生们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积累了词语,掌握了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写起作文就得心应手了。
(2)善观察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我校教师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注意创设观察的条件。主要方式有:
a、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观察对象
b、创设观察情境
c、开辟观察园地
d、到大自然去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的素材积累了,联想就更丰富了,作文时的思路也就更宽广了。
(3)勤实践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布置作文时,我校教师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假期布置劳技作业和体育作业,如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学会一种运动。然后让学生找好朋友合作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既要有在广泛阅读中摘取的精悍文章,又要有反映各自假期丰富生活的文章。开学以后进行优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展评活动,举办手抄报展览。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要思索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遇到的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这样,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体现。
(五)、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的学习。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使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
我们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才思泉涌;当学生遇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式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争个脸红脖子粗,因为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对话精彩,就让学生分角色去演演,《贱卖海张五》一课学生将它编成了课本剧,在元旦联欢会上演出,还给其它班送戏;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就让学生去画画,或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书,如《三峡之秋》、《故乡的芦苇》。
(六)。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5、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开放性题目:装修新房、包装礼品,最佳储蓄„„让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课后,要求学生上街购物,开展价格大调查,在繁忙的路口统计来往的车辆数;在英语教学后,利用所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会话交谈,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封英语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生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尝试形成了一个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选择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搜集整理材料——成果表述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①课前,根据活动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选择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②分配任务时,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发挥团队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设计方案,制订计划的学习活动。
③在搜集材料中,凡学生自己能发现的,教师坚决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的,教师坚决不演示„„把学习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加大指导的力度)
④在探究学习搞一个段落后,要求学生将研究报告、活动小结,用笔头、口头、实验、小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汇报。
⑤教师对学生每种总结所得进行肯定,从而让本次总结所产生的创造火花成为下次创造的起点。
⑥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索过程的了解和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仅在乎于探索的具体结果。
五、研究的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经过实验班教师及其他中青年教师的全身心地学习、合作、探讨、研究、实践,并不断总结,使课题实验得到顺利的推进,同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激活和播种知识,学生是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探索活动中生成和生长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条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操作样式已基本构建。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或独立活动,或合作活动,通过多向交流的汇集,参与的意识极浓,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极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生命活力得到了焕发,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开放、高效的理想摸样。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经过锻炼,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水平也得到了可喜的进步。为了展示我校学习方式研究的教学成果,学校先后举行了三次赛教活动(语数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英语教师赛教)。在比赛中,中青年教师的不同风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获得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及有关领导的肯定。实验班的高晓明老师在去年的我校“优质课展示”大赛中荣获了小学语文组的一等奖,尹光哲老师获得了英语组的一等奖。
2、在学习方式的研究过程中,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及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要求。
3、教师理论水平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日益增强。二年来,各青年教师共为校内外教师、家长、专家上公开课、教研课69节,老师们撰写论文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论文及教案多次获奖或发表。其中,2014年我校教师高晓明所撰写的《谈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在教学课例、设计、论文、叙事、反思、课件征集评选活动中,被黑龙江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教学论文特等奖。
(三) 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二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学期期末的质量验收中,实验班的成绩总是第一第二。
通过实验,老师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的探究过程,要坚决扭转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模式,建立自主探索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构建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将更加解放思想,扎实工作,我们将继续以课题实验为契机,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1、 真抓实管,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搞教育科研,一定要真抓实管。我们每月两次利用双休日集体备课时间都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经验;平时领导注重深入课堂,指导上课,小结提高;每年督促教师撰写论文。
2、 科研实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年多来,老师们在学习方式研究这块园地里积极地进取,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科研实验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早期开发,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存在问题,是促进继续研究的动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更适合于哪个年级的教学;对哪个学科的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更显著;“自主、合作、探究”与“纪律、噪声”如何有效协调,如何提高学生合作中参与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语文教育而言,新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是“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目前国内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寻求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优应用的一般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寻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提高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和管理评价机制。
(2)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硬件、软件建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研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研究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三、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促进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3)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
(4)加强个性化指导,利用信息技术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学练结合,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5)课内外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提高学习效率。
四、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具体实践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
(4)拓展延伸,利用资源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搜集研究资料,归纳整理,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要吧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在研究的措施方面,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学习实践,提高课题组老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平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充分发挥老师们的“主体”意识,以新课程的学习为重点,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把集中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笔记,写好心得,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同时,大胆创新,上好研究课。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课题组成员都认真上好研究课,对课题进行研讨,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以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都注重对学期计划、学习记载、个案分析、实验课记载、阶段总结、课题论文、成果记录等研究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注重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与学科整合利用能力、科研能力、评价能力。
(3)注重过程管理,坚实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把制定实验计划的、研究汇报课、研讨活动,课题的进度,资料收集整理和论文心得写作有机结合来开展研究,确保课题组按计划进行活动。
六、课题研究初步制定的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主要进行课题调研、选题确定及可行性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依据实验方案进行课题全面研究;收集过程性资料和数据,进行阶段性检测;定期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在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研究内容,使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与研究论文,评估、研讨、交流课题研究形成的成果。上报课题研究成果请求课题结题验收。
小学语文课题报告 篇6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为此,小学语文一、二、四年级教师和青青子衿专业社群的教师,围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小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一、前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
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3、创编了100篇“童话式教学反思”,形成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提炼和课外阅读的补充。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篇7
一、任教班级学科:
三(2)班语文
二、研究的课题:
挖掘地方课程资源打造徽文化语文特色研究
三、研究目的:
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享有“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它的地方课程资源是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弘扬和继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如了解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了解精心设计的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了解宏村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的家训、楹联文化;了解宏村地方小吃、特产、民风民俗等,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悟力和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怀,使宏村地方文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合教材进行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任教的三年级语文教材有八个专题,其中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这四个专题可以与课题结合进行研究。
1.宏村地方课程资源的挖掘策略研究
立足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途径掌握宏村地方课程资源,然后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宏村地方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2.宏村地方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利用宏村地方课程资源,拓展教科书的内容,“弥补”教科书的“缺点”,填补教科书的“空白”,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和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创新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宏村这个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3.打造徽派语文教学特色的策略研究
要以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为引导,以徽文化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句群教学等新策略为抓手,以课内外阅读一体化为架构,来打造“徽派语文”,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特色的徽派语文教学,促进徽派语文的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的特色发展。
4.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功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措施:
1.文献研究法。
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研究水平。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2.调查研究法。
深入宏村,实地考察,了解黟县的名人故事,了解黟县的传统文化习俗,欣赏宏村秋天的美景,并拍摄照片或用文字记载,为研究提供素材。
3.实践研究法。
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研究。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课题组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一人一节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出研究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如走进宏村,当小导游,介绍家乡美景;了解黟县的传统文化习俗,撰写有关习作等,寻求新语文与宏村地方课程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徽派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挖掘宏村地方课程资源,打造徽文化语文特色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做法。指导学生习作,积极投稿,撰写教学论文投稿或参加论文大赛。
六、研究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学习课题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内容。
2、结合本年级的教材,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十月份:
1、听、评研究课,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进行地方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
3、自学跟语文教学有关的杂志,并分享阅读,把阅读到好的文章推荐给其他组员阅读。
4、为二年级开展《畅游童歌童谣》活动献计献策。
十一月份:
1、听、评研究课,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进行地方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积极参加课题组理论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3、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4、组织学生参加“我是魅力徽州小使者”书信比赛活动
十二月份:
1、上课题研讨课《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课堂教学,尝试把宏村地方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
2、跟踪记载“学生成长个案记录表”
一月份
1、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2、撰写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3、撰写心得体会或课题研究论文,交流课题论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篇8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社会,呼唤着学校教育的开放。
(2)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建立开放教育正是顺应人的和谐自然发展的需要。因此,开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3)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改变儿童学习起步阶段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的现状,让学生参与选择决策,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开放教育是适应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2、课题提出的意义
(1)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营造学校良好的氛围,能稳固学校发展的基础,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开放阅读教学是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的具体措施之一。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语文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关于“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
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改革模式。开放式教育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沟通,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开放教学体现在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上的纵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弹性化,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2、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
3、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合作阅读的能力,
4、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6、发展学生阅读评价和审美的能力
7、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技能、阅读
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主要由老师来确定,且比较重视阅读认知目标的完成,而阅读技能、阅读情感等目标,还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没有去深入思考学生学习的方法、技能、兴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使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获取方法有培养兴趣。而开放性教学目标除了体现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之外,还要体现出目标的发展规律和目标的多元化,体现阅读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和教师指导确定相结合的方向。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选择的自主性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教师必须打破阅读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凭借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言文字。要使语文知识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连贯性,体现学生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语文课堂中,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和有机整合。阅读
教学的过程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抓好课外辅导和实践,向课前和课后延伸。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的开放
开放的阅读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的阅读教学空间、开放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在阅读教学空间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课堂学习模式,也可根据需要将课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阅览室、室外等。在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要体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的多样化。教师要打破自己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和评价权威的局面,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让家长来参与学生的阅读评价,发扬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法;
2、实践操作法;
3、经验总结法。
小学语文课题报告 篇9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必需实现保守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同学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同学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实际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同学和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同学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同学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同学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同学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和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同学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维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⑴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⑵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他人与自身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⑷知道如何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加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⑴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⑵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⑶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⑷力所能和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⑴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身的日常起居。
⑵认识各种灾害和危险情境,学会自我维护。
⑶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⑷认识和了解自身,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⑴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⑵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⑶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⑷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置信息的能力。
四、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和庸,而是具有自身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上,不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同学在情意、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内容布置上,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在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同学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体验教育。要充沛挖掘利用各种可供实践的教育资源,让同学进行有计划、有效果的实践活动。
3、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同学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同学“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强调遵循“开放”原则,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以和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沛尊重同学的需要和兴趣,同学自身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指导教师;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身决定活动结果出现的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同学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只对同学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和协助,不包揽同学的工作。
6、生成性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时开展,新的目标不时生成,新的主题不时生成。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时加深,发明性的火花不时迸发。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效果。
五、时间布置
每个月进行一次主题活动,各年级可自行选题。
六、活动模式
与保守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具体地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采用如下模式:
⑴知识背景的准备。内容包括:向同学介绍活动的性质、目标、实施步骤、意义等,使同学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同学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同学开设科普讲座或一门短期的综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开拓同学视野,诱发探究动机。
⑵指导同学确立课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特长自由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一起确立研究课题。一般来说,与同学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如:“河水污染情况调查”、“压岁钱使用情况的调查”、“校门口小摊小贩的调查”等。
⑶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每个
课题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自身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和研究的结果等。
⑷实施研究。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同学一定的时间保证,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同学进行操作方法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⑸处置信息,得出结论。课题小组将收集到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身的建议。
⑹效果交流、总结反思。将自身的研究效果以小优秀论文、图表、科技制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究分享效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高峰体验”。同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效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和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