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教学反思【推荐29篇】》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精选29篇)
内容导航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3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4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5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6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7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8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9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0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1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2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3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4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5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6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7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8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9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0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1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2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3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4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5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6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7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8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9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农业变化真大》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
问题设计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还是一节课的灵魂。问题设计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艺术,是评价一节课优与劣、成功与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问题设计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问题设计必须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
问题设计必须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教材精华的结晶。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设计起问题来才能目的明确、得心应手。
拿《詹天佑》一文来说,问题设计前,教师必须搞清楚本课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课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的思路怎样,目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教学,在基础知识、能力、思想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要学到些什么;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教师要采用怎样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师要怎样来优化课堂结构、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等内容。教师只有对上述内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读厚又读薄,梳理好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了,才具备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才为问题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为问题设计扫清了障碍,正如诸葛亮借东风在万事俱备时一样。
二、问题设计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问题设计要把握文章重点,体现明确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只有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可测性,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单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讲读课文,它与本单元的训练项目“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有重要的联系。教学时,要凭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当时当地的环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对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设计就要把握这一重点,明确这一目标。
我在讲解本课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筑京张铁路前、后(a、勘测线路b、开凿隧道c、设计线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有关的词句,说说理由。)问题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就是为本文训练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学生看到这一问题,自然会联想当时当地的情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阴挠、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工具落后、在勘测路线时地势又险峻、气候又恶劣、在开凿隧道时又要过很多高山(居庸关山势那么高岩层那么厚、八达岭隧道又是那么长);在设计线路时,青龙桥附近的坡度又特别大等。尽管当时当地的困难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一丝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测线路;采用了不同的凿进方法;设计了巧妙的“人”字形线路。)并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设计的问题,教师教的目的明确,学生学的也明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考、讲出学生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有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及杰出的才干会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一定要“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读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对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彻;写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可以使文章表达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问题设计要少而精
讲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现一系列的过碎的没有意义的问题。能设计一个问题解决的,决不设计两上问题。否则,会把学生的脑袋提问大了,提问胀了,提问麻木了。最后,可能搞得连老师都会觉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难把握文章的重点,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文章重点段落(2—6)小节(本文共7节)时,只设计了上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学生就以此为线索,读书、勾划、讨论,对文章进行梳理。学生学得挺带劲,自然本文的教学目的就能达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选择的三个典型事例a.b.c.是平行关系。教师在出示问题时,可以对它进行特殊处理(如用双面胶带纸把写着“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的纸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叠在一起),讲课时一个一个地出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a,而后b,c,可以自学。
四、问题设计要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
在教师“教”学生“学”这一双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链条,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的问题,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产生“二合一”的共振效应。
还以上述问题来说,“结合有关语句,说说理由”不就是学法的指导吗?通过学习,学生就会明白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去思考;写文章时,更要主动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声有色。还有对“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定作特点传授的过程,不也正是学法指导的过程吗?五、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教学要体现“传授学法→逻辑思维→渗透德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自然为其服务。上述问题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总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问题设计才能算得上一个好的问题,才真的不失为一节课的灵魂。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3
“蓝脸的道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作为我国国粹的京剧不仅唱腔优美,独特夸张的脸谱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艺术背景。在主题课程《京剧》教学活动中,京剧人物的图片一展示出来,京剧脸谱那夸张的脸部装饰线条,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就深深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孩子在第一时间就反应出自己对脸谱的好奇和喜恶:“呀,好可怕呀。像妖怪一样。”“丑死了,这是什么脸啊?”“我知道,这是唱京剧的人”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围绕在挂图前欣赏,争相谈论着自己对脸谱的认识。看到孩子们对脸谱如此感兴趣,我便在第二天及时组织了一次关于脸谱的美术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本次教学活动从头到尾回顾了一遍,梳理了一次。针对活动中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对应性的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找到不足点。经过我的梳理和反思,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做足功课,任何情况下都要准备充分。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我及时组织了美术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兴趣盎然,观察认真细致,迫不及待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独具特色的“人脸”。绘画过程中大胆敢画。可是孩子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脸谱却大同小异,形式单一,不外乎黄色,黑色,白色的脸谱,创新能力明显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反思自己,我认为对于京剧脸谱这样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孩子平时接触的机会比较少,而孩子自由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是在丰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因此前期审美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储备是尤为重要的。而我仅仅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时机,却疏忽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具的准备上也不够丰富多样。
因此,在活动后我上网查阅了大量关于脸谱的知识,也布置幼儿回家做脸谱知识调查,我们互相交流关于脸谱的认知。同时还下载了大量的各类型的脸谱图片布置在活动室里。有写实类的,卡通类的,还有剪纸类的。不同类型的脸谱图片,充斥着幼儿的感官,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
二、教师在交还孩子自主权的同时,仍旧不能忽视指导的作用。
新纲要强调现代儿童画的定位 ——自主性绘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将绘画的自主权教给孩子,在引导幼儿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让孩子用画笔表现自己对脸谱的认知和情感。出现了一些比较富有创造的作品,笔触虽然稚拙却生动富有想象。
忽视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自主性绘画的能力,忽视了由于是第一次绘画脸谱,与幼儿平时绘画的人物是完全的颠覆,一定会有孩子感到困难。所以出现了有少数幼儿拿着画笔无从下手,或者画出的脸谱更趋向与普通人物的脸部形态。看来对于京剧脸谱这样一个特殊的案例,更加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因此在修改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观察脸谱线条的夸张性,对称性这一重点环节。“如何才能左右对称”“怎么样才让我们的脸谱看起来更加夸张?”“你认为脸谱上还能画上什么?”还希望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夸张的效果,加深印象,使幼儿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三、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从孩子身上打开自己的思路。
活动后,当我忙着补充资料,将下载的各式脸谱布置活动室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女孩子特别喜欢围绕在青衣,花旦等女性京剧人物的图片周围,对脸谱上柳眉细眼,满头的珠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啧啧的惊叹。我班的郑子萱等几位小朋友,在游戏时间都开始用玩具来模仿脸谱里的造型互相打扮装饰。
孩子的这一看似幼稚的行为,却如一把钥匙,打开我已受传统教案模式桎梏的思维里。反思我在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教学具还是教学提问,都是围绕着男性脸谱为中心,感觉提到脸谱,首先想到的就是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遗忘了女性京剧脸谱的特殊地位,事实上相比而言女性脸谱更加符合幼儿审美,更能调动起一部分幼儿的兴趣。
我及时调整策略,将各种角色的人物形象都分类布置在活动室,角色区角。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在我的修改教案中也增加了对女性脸谱观察这一环节,通过和男性脸谱的对比,提炼出女性脸谱特征。
在区角游戏中,已经有孩子自发的进行了女性脸谱的绘画,将他们对脸谱的认知和情感通过画笔描绘了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了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勤思才能出好课,每一次教学活动的都不是一遍就成功的,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才能不断的调整进步。我将在反思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4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下年级的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就以“神奇”为线索,构造教学步骤:划一划,品一品,写一写,评一评,对比阅读,渗透着作者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显神奇,整一节课下来,同学们能较好地感受到“夸父追日”的神奇,也能较神奇地表达夸父所经历的困难与克服困难的办法,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
教研员虞勇军老师肯定了我以“神奇”为线索展开的一系列教学,认为这些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充分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同时指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神奇”些,将“神奇”做透。(1)充分利用课题。课题“夸父追日”中的“追日”本身就很神奇,在此,拓展“神话的起源”,会让学生感到更神奇。(2)在品读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是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这一句时,可以引发学生想象:腿会有多长呢?人会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里会成什么呢?……(3)摘录“让你觉得神奇的句子”这一自主学习作业可以改成讲这个神话故事,一方面符合神话故事口口相传的特点,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添油加醋地讲,比比谁讲得更神奇,会让学生对“神奇”的感受更深。
遗憾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对于一个教师,总希望自己的课堂不出岔子,能顺利达成目标,因此,在一些细节的设计时,往往会避重就轻,将岔子先排除在外。比如说,我在《夸父追日》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找出来的句子很多,却不能马上提到那些最明显的句子,会拖延课堂上的时间,于是,我这样设计:“请你找出3处让你感到最神奇的地方”。虞老师提出:课堂要允许学生出岔子,当学生出岔子时,你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这才会有提升。
当我将写完的教案给一些老师看时,他们说:“好难的教案哦,这个方案更适合高段学生,三年级的学生能做到吗?”当我第一次试教完时,发现时间很不够。我痛苦了,怎么办?我的设计太难了,如果全盘否定,我不知道怎么入手。于是,修改教案,把可以缩时间的地方尽量缩,力求让这堂课的主线不掉链。当我呈现完这一堂课后,虞老师并未觉得这堂课的设计超过了三年级的孩子水平,而是说,这些应该抓的点你都抓到了,用这些方法去抓这些点很好。同时还指出最后对比阅读时,《山海经》这一段话可以请学生来读一读,讲一讲意思。我心中一惊,这可是一篇文言文,在五年级时才出现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孩子们能读懂吗?当时,我也曾想过简单讲一下意思,但想想太难了,于是放弃了。因此,我只是由自己读了一遍给孩子们听,急急地引到课文写得不错,因为它充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将这个神话故事写得很神奇。(没想到,犯了“二元论”的错误)正当我回忆着,虞老师说:“让学生逐句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正好检查课文是否读懂了。”是呀,读得懂,最好,读不懂,我给予一些解释,算是让学生多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也好,算是为高段的文言文教学渗透也好,想想应该是有益处吧?其实,追根究底,还是担心课堂上出岔子的心理在作怪而已。
人无完人,同样,课也无完课,允许学生出岔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思维的碰撞,在某种程度上,也督促老师去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出现,怎么会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话虽轻松,但要做好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只能尽自己所能罢了。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5
在自主学习和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前,得正确划分每个小组的成员结构,要兼顾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作。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合作对象,对自己组内的成员有信心和信任感。能够在组内找到自己学习的帮手。特别是组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古文学习中,组员的帮助效果很好,他们自己主动了解和学懂一遍的东西,比老师讲三遍还管用。因此,我把全班分成了九个组,每组6~7个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的作用。阅读古文的时候,主动找到读得好的同学,先听自己读一遍,再听别人读一遍,相互补充和矫正。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自己合作的对象,还有具体可行的交流方式。每当我看见他们在真正用心讨论和思考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我感到很轻松,也很满意;当他们把自己的问题总结起来交给我的时候,我又觉得他们到了真正需要我的时候了。
我以前很羡慕像魏书生之类的教育家们那么愉快、轻松的教育方式,今天我也开始尝试,也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懒书”。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6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上学期的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7
我认为所谓的“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者“铺垫课”。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们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老师以引领的方式带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其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组的学习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大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本单元的学习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元导读课对我及学校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课到底具体怎么实施,环节如何设置,教材处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单元导读课所要关注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 “以诚待人”。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教他们以诚待人,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启示,所以这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导学、激趣”就是本单元导读课的重中之重。其次,单元导读课要注重整合性。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以诚待人”进行的:由讲导读引入本单元;让学生统揽教材看一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 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2、单元导读课和单独课文一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每组课文都各有特点,单元导读课就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导出特点,导出味道,这样才能达到导读课应有的效果。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反复做;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去做。”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与
宣纸的特性,体验彩墨画的乐趣,并进行简单的技法练习,学会画简单的一组水果,让学生在充分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主动性,鉴于五年级的学生对彩墨画的绘画形式有了一些了解,对彩墨画的表现方法有了一些经验,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绘画语言——点、线、面,学习用简单的技法进行表现,在游戏中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特殊变化,体验彩墨画的用笔用墨方法,从而感受和体会彩墨画特有的魅力。不足之处:作品欣赏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比重过多还可精简,将时间补充到自主探究演示环节,增加用笔、用色、用墨的技法研究,丰富学生游戏表现的技法。
在学生多次实践后,让学生直接用中国画材料去画水果。让他们在完全独立的环境中去尝试,在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工具的使用、水墨的变化、造型的把握等等。这个阶段正是学生绘画经验的获得阶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到完成后,交流发现到的问题,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让他们自己认识如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长远利益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9
一、大胆取舍,深挖主题----汗之。
先前几次试讲,在讨论“奥”变化的环境时,我也都设计为当时俄国社会环境的介绍,但同事们和我都觉得这块内容出现得有点突兀、有点生硬。这引起我的深思:面对小说内容,马上就会想到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于是乎学生经常被“哗”一下带到了19世纪末的俄国,20世纪初的中国,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我们对处于那样环境中的人物或鄙视或同情或敬仰……于是,我们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罪恶、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于现在的学生他们真的能通过我们几句话的介绍就真的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吗?有限的教学时间不是应以有效阅读为主吗?能不能抛开时空的界限回归到人性的根本呢?
再说一篇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所以我最终决定不刻意的介绍沙皇黑暗制度。而是引导学生对于人物身上人性的弱点剖析。
但这样做会不会认为是在刻意给人物“贴标签”呢?失去了小说内容原汁原味呢?
二、课堂亮点,一闪而过----叹之。
在教学最后,让学生谈谈你身边有“奥”吗?学生讲了一些,其中一个同学讲到,我们就是一群“奥”,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大家都很吵,但只要有同学叫到:班主任来了。我们就可安静了。”这个学生的话说得十分真诚,我在心里其实也蛮高兴能联系到生活这么近了,就在眼前了……班主任对于学生不就是一个“权威”吗?我们不也常说学生:我在我不在,你们怎么差距这么大呢?但课堂上我却只能一笑了之,转移话题了,担心学生会举出其它更尖锐的问题,到时我如何圆场?这堂课不就漏洞很大了吗?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吗?马上由刚才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到“顾左右而言他”……现在想来,呵呵……我不也是“奥”吗?
三、言者,心之声也-----缺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了,但朗读指导不到位,心中总想着后面的教学内容,朗读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还朗读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在读中品析语言的传神。我应当舍得花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0
其实把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出发点是根据单元导读而想到的,然后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设计再进行备课,在此之前我让学生们阅读并进行小组预习,交代自主学习的问题,一堂课下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孩子们比以前的课堂更活跃,更让孩子们学习了另外一种总结性、对比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难度性教高但是由于孩子们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所以孩子们的答案和课堂进度比较顺利。
而我这堂对比教学课堂最大的收获如下:一是课文表格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小组之间相互合作完成表格比较两只鹅有什么异同点?进行小组合作这是这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手法的教学的体会。我是让学生们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两篇课文的写法的异同点,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让孩子们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尤其是课文中的“反语”的运用与理解上。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1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
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性、系统性,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2
《画家乡》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非常美的写景文章。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定为三课时,今天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感知家乡景色的美丽。
这节课我主要贯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个教学思想,力求做到平淡而真实,流畅而有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文的2—6自然段,段落结构形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文。因此,我在本课时中重点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为以后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3—6自然段。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以学生的朗读体验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这个朗读体验过程主要是分层来进行的:首先借助课件的直观性,吸引孩子的兴趣,然后再让他们读文体会,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让他们的整个情感随着这个过程,层层递进,步步升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让学生动笔画家乡,介绍家乡,我觉得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难点,所以把它放在第三课时进行。
在本节课中,尽管我很投入地走进课堂,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回答预设还不够,教学机智还欠缺等等。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让我的课成为一次成长,一种反思,一种享受!谢谢!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3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4
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我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人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教学中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感悟海洋。
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人们为什么热爱又敬畏海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的写出了人们热爱又警卫海洋的原因?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促进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大量的四字词语。比如,文中的“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喜怒无常”、“望洋兴叹”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的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细细品味其中的“矗立”、“驶向”、“潜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课文的语言。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5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当然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教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习,并且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习。学生学习画线段图可以在练习课中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必须是准确、恰当,过度要注意承上启下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6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回顾了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会、家庭把一个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老师,这是对我们当教师的多大信任啊,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乃至于爱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对班级、对学生的爱,才能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用恰当、灵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工作中,我虚心向他人学习,努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学习《新课标》,积极参加校本培训,认真备课,教法力求灵活有实效,让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在上好课的同时,细致地批阅作业,并帮助学生及时订正。课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让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与学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协助管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民主、自主的竞选后,在班干部上岗前,要作好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学生在工作中总会表现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师去指导、去组织。因此,在班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同时,通过每周的班会和其它渠道,对班级现状了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下一步决策。
柏拉图说:“教育者的品质为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我努力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儿童缺少自主意识,教室里有时粉笔掉地上或地上出现果壳纸屑,很多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捡,于是我就以身示范,自己捡、自己扫。学生看到后,纷纷跑来帮忙,我就趁机表扬、引导,让他们意识到维持环境的洁净是大家的责任,是大家的光荣。以后,学生都能很自觉地保持教室的洁净。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却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也努力地去了解他们。平常课前课后,尽量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听学生反映,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点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学生亲近自己,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在工作中,我发现与学生交谈,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把握学生心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这一点受自身年龄、教学经验影响,我还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潜心研读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资料,学习他人宝贵经验,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的五彩斑斓总是慢慢积累,现在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红则愈红,黑则愈黑。而我希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洁、最美丽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
半期教学反思篇四
半期考试结束了,半学期以来,可能由于自己的原因,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开学之初就强调做好课前三分钟,上数学课必须将课本、作业本、笔记本、草稿纸等放在桌上,整理错题集,反复强调后,能真正坚持的学生为数甚少,
二.多次强调不能使用计算器(教材要求可使用的除外),出于目前高考不能携带计算器考虑,高考对数学考察的数学能力之一就是基本运算能力。同时为了学生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避免出现离开计算器思维就受阻的现象。用心良苦,学生不领情。
三.基础知识普遍不扎实,运算能力弱,过度依赖计算器,对数字不敏感。基本技能较弱,比如通分,去绝对值,去根号,提取公因式,配方,常用公式的记忆方面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
四.依赖性过强,独立思考能力较弱,不喜欢自己动手,上课不喜欢做笔记,听讲也不是很认真,经常开小差,总认为听懂就行了,不去归纳总结方法,加之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做作业时问题很多,抄袭现象比较严重。遇到相对较为复杂的题目,一般都在观望,不会主动去思考,不会去尝试,总想让老师代劳,给出最终结果。其实很多数学题是需要边做边思考,很多是在做题过程中不经意间才会才思泉涌。
五.抄袭作业现象比较突出。苦口婆心,但是收效甚微。
当然学生有其诸多可爱之处,我是本着提高为目的,上面罗列的都是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教师,我觉得针对现状,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课,讲解例题习题一定要透彻,宜慢不宜快;多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语言最好能风趣幽默;多结合实际让他们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枯燥的;给学生解疑时,态度一定要和蔼,因为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心理上对老师有一定的阴影;要多从方法、习惯和学习行为上加以指导,个人认为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做题宜精不宜滥;对抄袭作业的现象,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杜绝,否则学风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半期后准备做好以下工作:
一、 读好课本,学会研究
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课本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因此,同学们应从高一开始,增强自己从课本入手进行研究的意识。可以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另外,学生要尽可能独立解题,因为求解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研究过程。
二、记好笔记,注重课堂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好的听课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要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如果只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应适当地有目的性的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思路和方法,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有选择性的记笔记有利于自己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其次,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老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再次,如果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那是一种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最后,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有价值的问题要及时抓住,遗留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三、做好作业,讲究规范
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独立完成。同时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主动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做好反思,把握规律
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坚持“两先两后一小结”(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写好每个单元的总结)的学习习惯。
五、练好悟性,提升能力 学习要注重反思,练好悟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反思中才能培养和提高。数学内容的巨变和学习方法的落后,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如山,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最好的悟性。
总之,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进一步学好数学,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把数学学好。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7
今天,作为新教师的我接受了教研室老师的听课指导。本次我选择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适当有效的评价、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陈老师的肯定。但是在磨课、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应该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8
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19
在导入“y”和“yi”的新课学习时,我采用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星期天,小i(出示卡片i)一早醒来,就吵着要妈妈带她去欢乐谷游玩。小i的妈妈是大y(随机出示卡片y ,指导读法)。大y妈妈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牵着她的手出门了,(这时出示音节yi),一路上,大家都和她们母女俩打招呼,称她们为yi(随机编顺口溜指导读法:大y小i一起走,还读i )。欢乐谷里的人真多啊!大y妈妈担心小i走失了,紧紧地牵着她的手,一步也不离开,所以“yi”是不分开的。
枯燥的内容,赋予极有生命的童话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yi”的四声在语言环境里的读法也是轻而易举的。
在第一步的激趣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共同动脑,自编“w、wu”的童话故事,学生马上就能自如地编出相应的故事,还把读音编成儿歌:大w 小u 在一起,不分离,还读wu。但是在编“yu”的童话故事上,学生遇到了阻碍,这时,教师灵机牵引故事的上半部分:“小ü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没人带他出去玩,怎么办呢?小ü在家急得大哭起来……”故事的下半部,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续延下去。果然,就有学生初露头角了:“y妈妈见了,连忙去叫小ü,小ü见了,咧开嘴笑了,把眼泪擦干,牵着y妈妈的手走了。所以,小ü和y妈妈在一起,两点也不见了,可以编作顺口溜:大y 小ü在一起,去两点还读ü。”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共同的参与,集体的智慧,当然有意外的效果。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0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 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 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 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 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 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 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 度 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 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 品 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 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 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 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1
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前提。百数表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为之前有了百数图,教师又告诉大家百数表里藏着很多的小秘密,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想寻找秘密的好奇心,这些看似单调的数字宝宝,会藏着哪些小秘密呢……这时候的百数表在孩子的眼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所以孩子们的汇报就很精彩,可以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跳着看,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就更富有生趣。
在学生了解了百数表排列的规律后,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直接在百数表里找缺少的数字,这时候的百数表里除了缺少的数,其他的数是其全的;第二层次缺少了大部分的数,只给了与要找的数有关联的;第三层次只标出了百数表的行与列,直接要求孩子们找数;每一个层次的练习,既有孩子们的独立练习,也有小组的共同努力。探究的过程,必定是一种亲身的经历,就象在解题时,我往往采用先让孩子在得不到任何提醒的状态下解题,也许错误率很高,但是在经历错误以后,他们就会想寻找正确的方法,寻找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失败的体验为获取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要让学生会探究。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把刚开始在百数表里圈好的数,为他们找一找在百数表里的位置,孩子们很快找到了,接着老师请小朋友观察,行、列数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孩子们通过讨论、比较发现,行数减一就是数的十位,列就是个位。但是就几个数而言,是否百数表里所有的数都有这个规律呢?这个结论仅仅是猜想,正确与否必须通过研究、探索,进行科学验证。首先得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我要验证什么?我可以怎样来验证?只有让孩子经历那种属于自我的探究与发现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接着大家一起找了几个数,发现都有这样的规律,这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题第三行第十列,是哪一个数?有的孩子脱口而出:20。这个答案有孩子提出不同意见:是30。如何验证。有孩子提议直接看百数表。果然是30。为什么前面找到的规律不适用了呢?难道找错了。后来大家一起找了列是10的数,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第十列的数都是整十数,所以得出结论,不是找错了,而是百数表里的规律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列到第九列之间的数,还有就是第十列的整十数。
至于此,所有的探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当孩子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成果时,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在自主探索后的成功满足感,体现了愉快学习的理念,同时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2
值得高兴的是在幼儿跌倒时,我以“呀,这只小狗转晕了,他都跌倒了。”来解释孩子躺在地上的表现,不是手足无措、视而不见。同时难过的是没有引导孩子如何使自己不跌倒,致使许多孩子跟着纷纷跌倒。有些老师说我后面的课有点急,这是由于意外的发生引起的紧张造成的,她们建议我在备课时预先想好幼儿的反应,这样当出现意外情况时,不会很紧张。最令我意外的是:我会那么温柔的对待孩子。说实话,我一向是一个大嗓门,我一说话,十步远的人都能听到,但这次我却……可能是自己意识到了这个情况,怕吓坏孩子吧。
我了解到:不管上什么课,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老师的引导语言、动作、眼神,甚至是说话声调,都能深深影响孩子的情绪,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要用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对待,不能一视同仁。活动内容要富有悬念,语言要精练,有时孩子比我们以为的聪明多了,我们也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3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4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单元的教学是需要看老天的脸孔的,尤其是《阳光下的影子》、《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三课,离开了阳光,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这一个月太阳总是和我捉迷藏,一时阴雨绵绵,一时阳光忽隐忽现,最令我气恼的是有一次上课前阳光灿烂,等我们都已经准备好拿材料到教室外没两分钟天就阴了,到下课太阳又出来了。天公不作美使得这几课的教学一拖再拖,这两天老天总算开眼,让我们把这几节课完成了。下面就说说我教《光与热》一课的体会与思考。
室外课一向是学生喜欢老师头疼的课。因为科学课在室外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纪律不容易维持,学生在室外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让学生集中排队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无疑会大大耗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在教学《光与热》这一课时,做到精讲,留出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在课前就与学生约好,要遵守探究纪律,并结合奖励制度鼓励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教师精讲,学生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平时做实验都习惯4人小组,本课教学时我根据学具数量以及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两个小组并成一个大组进行探究,各组人数均在8人左右。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工如下:一人负责手持温度计站在阴影里,五人负责五块平面镜,一人读数,一人记录。如果人数多或不够,组长可以根据小组探究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学生而言,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学习的重点,又因室外课时间的原因,我在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设计了一个梯度,让学生能沿着阶梯尽快地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问题是我直接抛给学生的,让学生猜测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然后我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了引领:“怎样才能获得强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多用几块平面镜,把光线反射到一个地方,那样光就强了;有的说可以用放大镜,因为放大镜下面有一个很强的光斑……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我出示5块平面镜和一个温度计,继续问:“怎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给你们这些材料,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观点吗?”小组讨论与交流后,学生便开始了探究活动……导入与讨论实验方案所用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
在科学课上,收集数据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珍贵素材,也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当学生获得这些数据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我把全班学生获得的数据记录到汇总表里,然后让学生横向进行比较,得出4次数据都是越来越大的,说明了光强时温度高,光弱时温度低。然后我又让学生纵向看这些数据,他们会发现不同小组,在使用同样数量平面镜的情况下测得的温度读数也不尽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是这样分析的:使用的平面镜数量一样,而温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同学在拿镜子反射阳光时手不稳,光斑抖动导致反射到的阳光多少不同;不同的温度计可能也存在误差;读数时可能也会产生误差。从学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深入分析数据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5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来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利用学校的问题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因为本校地处乡村,学生们关于桥的形式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导入时,我给学生们放了有关桥梁的图片,使他们从家乡的独木桥这一层面一下子开阔了视野,勾起了他们学习本课的欲望。接着,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字词和作者简介等,通过检查情况来看,学生们完成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在自学中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学生们以组为单位相互合作,重点商讨这些不会的问题,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老师重点讲解。然后教师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两个方面进行精讲点拨,然后老师找出文章中的例子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并且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了印象。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后延伸环节,目的是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课也留下了些遗憾。比如,时间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课堂不是很紧凑,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6
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他们对美的感觉。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总是尽力想让学生学得快乐些。
这节课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歌曲《小酒窝》,本来主题童年就和小酒窝有些联系,我就根据教材从幸福的童年引出可爱的小酒窝。并且把歌曲想象成一组解读幸福的密码。当我说同学们的幸福都住在酒窝里时,他们都笑了,还互相指点着看,课堂氛围就一下子活泼了。
我又提出了有密码可以把幸福请出来时,同学们都很好奇,以至学歌时都很投入。所以,在引导学生学唱一首歌时,我认为首先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一首好听的歌,是他们爱唱的,这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外,教师的引导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现在的三年级没学过谱子,所以他们要学唱一首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起作用了。这一点不言而喻,这首歌由于开头两句是一个同旋律的级进,我就采用听一听,找区别的方法,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并且把歌曲中的注意点难点都放在里面,学生再唱时就不会犯这一类的毛病了。让学生试着唱一唱的时候,我觉得先得让他们听清楚旋律,他们一旦积极性高了就唱起来特别地响,走调了也不清楚,所以得让他们从心里唱到轻轻地唱再到用美妙的声音歌唱。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7
时光稍纵即逝,转眼间一个新的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已逝的教学时光,可谓百味俱全,其间有一节课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忆与反思。
记得那是期末的展示汇报课,(主任说可能会有校外的教师来听课。)我当时很有压力,晚上也难以入睡.我选的是《勾股定理》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研究了去洋思学习的一些记录,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来打造我的这节课。当我满怀信心地上完这节课时,我心情愉悦,因为我教态自然得体,与学生合作默契,基本上获得了教学的成功。
1、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勾股定理”这节课中,一开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鉴,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
花离根二尺远,试问水深尺若干。
知识回味:复习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变形,然后是几组简单的计算。
2、走进生活:以装修房子为主线,设计木板能否通过门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蚂蚁爬的最短距离,这些都是勾股定理应用的典型例题。
3、名题欣赏:首尾呼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问题” 比我国的“引葭赴岸”问题晚了一千多年。“引葭赴岸”问题,是我国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道名题。《九章算术》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该书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详细讨论了用勾股定理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这一章的第6题,就是“引葭赴岸”问题,题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荷花问题”的解法与“引葭赴岸”问题一样。它的出现却足以证明,举世公认的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传入了印度。《九章算术》中的勾股定理应用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之广,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为推动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鼓励学生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
4、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即折竹抵地问题。并且将问题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将问题形象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用直观的图形表示,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鼓励了学生能够看到身边的数学,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5、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并且推荐了一些网站,让学生下课之后进行查阅、了解。这是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还让他们有了怎样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预定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能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这堂课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有利于创设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 “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不足之处: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讨论气氛不够活跃;计算不熟练,书写不规范。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8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篇29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因此这部分内容与分数乘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行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课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练习,为以下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紧紧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以“3:2是谁与谁的比”、“播种面积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为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数解答,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可以用整数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数的思路,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练习的层次的安排上,教师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而是在完成这些练习之后,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设计不拘一格。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例2时紧紧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师生共同由分析数量关系入手,在学生彻底弄清“3:2”的含义之后,立即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植树的场景,去确定分配方案。这样做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学生明白了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