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 > 江苏导游词 >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推荐29篇)正文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推荐29篇)》

时间: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精选29篇)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

尊敬的游客,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一 ——拙政园。拙政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占地7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相传王献臣以晋代潘岳自比,潘岳的《闲居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中“拙政”二字为园名,借以发泄胸中之郁愤。这样美丽的环境,请游客们注意卫生、保持清洁。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十景塘,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满池荷花齐开放,非常的美丽,稍后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这些荷花有的还是花苞,圆鼓鼓的,有些荷花已经长出了小莲蓬,还有的是新长出的嫩芽。请大家爱护这些荷花,不要向水塘里抛垃圾。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伊人园。伊人园里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形状怪异的石头。这里的花五颜六色,真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仙境啊!大家可以站在这块石头上拍照,可以拍到全景。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拙政园中唯一的一座廊桥——小飞虹。朱红色的廊桥倒映在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好了,游客们,今天我的导游任务到此结束,下面给大家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可以在拙政园中拍照留念、细细游赏。祝大家玩得尽兴。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该园占地面积约78亩,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为大弘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将其买下,历时20xx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了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是我们游览的第一厅。兰雪两字出自诗仙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

“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建筑都与水相邻,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描摹的精彩绝伦。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平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者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很是珍贵。水芙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荷花或莲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

看,可以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既庄重又质朴。四周草坪环绕,花木众多。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叫“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这口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相传它是元朝大德年间的大宏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部看是两层建筑,不过走进亭子大家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苏州是个水乡,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并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从天泉亭往北边看右手边是民间手工艺坊展览和大片的花卉,它突出了整个东部花园的田园风光。左手边则是紫藤长廊。政园中的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种植,园内一照墙题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下面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每到夏季,游客穿过紫藤长廊时,紫藤花开,水汽喷雾,顿时会让人有一种清凉舒适之意。两廊之间,则种植着许多种类的花草树木。游客驻足此间,野趣油然而生,韵味无穷,给拙政园增添了一景。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的西南方向,隔着溪水有一座土山,上面有个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我们可以从秫香馆的前门通往后门,入眼的就是纪念品商店,连接秫香馆和复廊的是具有特色花纹的小路。低头看脚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象征子孙满堂,富贵满堂的鱼、蟾蜍等花纹。 接着我们来到了将东中花园分隔的复廊,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下面,我们来观赏“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它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红亭”相邻。梧竹幽居造型独特,

以往大家所见的亭是圆形,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墙都是方形的,方墙上又有圆洞门,一座天圆地方,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 。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随着我们跨过了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后,我们来到了待霜亭。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亲爱的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远香堂对面的雪香云蔚亭。“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

亭柱上还有文徽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6�1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游客们,您现在来到的是位于中部花园西山下池水中央的“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顾名思义:四面临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开,有阵阵荷香从亭周围飘来。有着“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的美景。亭名因荷而得,所以最适合的是欣赏夏景,因而此亭为四亭中的夏亭。荷风四面亭位于湖中岛上,四面临水,三面植柳。且位于三条路的交叉口,可供游人休息赏景。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画出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色。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使得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更是四季皆宜。荷风四面亭亭为六角攒尖,四面通透,临池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所在的小岛与待霜亭、雪香云蔚亭所在的二岛构成“一水三山”的海上神山境界,象征蓬莱 方丈 瀛洲三神山,形容园林美境恍如仙境。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

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就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小飞虹。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此得名。古人以虹喻桥,别具一格。冬天在桥上看雪景也是极佳的,雪落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此桥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

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是在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山池环绕,后面是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清香远送,一一风荷举,是赏荷的佳处。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视野开阔,没有庭柱阻隔,而且四周都是玻璃,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最惬意不过了。厅的南边是一座黄石假山,这在苏州园林里是很少见的,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此处有一条波形水廊。水廊,凌跨于水上,真所谓浮廊可渡,将

水面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拙政园的宜两亭下至倒影楼这段水廊,造型优美,似卧虹临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饶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称波形廊。

在别有洞天的西南方向,卅六鸳鸯馆坐落于此。卅六鸳鸯馆是拙政园西部的主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北厅是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而里面则是两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面则分为两个客厅。由于主人张履谦爱好听昆曲,因而这座鸳鸯厅较其他而言多设了戏台,馆内四角都增设了耳房,演员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妆,平日里客人来了,佣人随从也在耳房休息。馆内屋顶采用弓形,营造出了余音绕梁的效果。卅六鸳鸯馆四面菱形玻璃蓝白相间。由内向外望去,一窗一景。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暖,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 照射,宜于冬、春居处。厅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贵山茶花,山茶又别名曼陀罗花,为与北厅相呼应,题额作“十八曼陀罗花馆”。据园史资料,明末清初之际,古园最负盛名的花树景是几株山茶中最名贵、最华丽的宝珠山茶。馆内悬清未状元陆润庠(xiáng)行楷写的额匾“十八曼陀罗花馆”,两侧挂着已故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补书的原有景联:“迎春地暖花争诉,茂苑莺声雨后新”。

这座容南北两厅的建筑除春冬赏花、秋夏观荷纳凉之外,在考虑赏景之外,厅堂建造还如此周到地考虑园林中生活起居的方便,这正是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艺术目的性的很好体现。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可以看到其他楼阁,树木的倒影。“倒影楼”是一座两层建筑,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

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3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我叫华瀚韬,大家叫我小华或华导游,苏州有许多园林,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今天,我先带你们游览拙政园,大约要两个小时左右。

  拙政园是我国私家园林代表作品,在1961年3月4日由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拙政园的正门,大家可以看到正门上方有“拙政园”三个大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返乡,以大弘寺原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由《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缩写而成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座三开门的堂屋就是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这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下面,我们去游览“梧竹幽居”,它位于花园的最东面,俗称“月到风来亭”,它的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我们联想起了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你们站在亭子里往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

  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苏州拙政园,欢迎大家以后再来苏州游玩,再见。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4

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东园介绍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中园介绍

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陶所书。

嘉实亭:园内种植许多枇杷树,枇杷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蕴含四季之气,结成累累金丸。嘉实亭,既有对江南名园的赞扬,又寓意收获的喜庆。亭墙正中开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侧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腊梅,夏有芭蕉,组成一幅天然的立体图画。通过枇杷园洞门,嘉实亭与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组对景,这是造园的艺术手法之一。

听雨轩

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海棠春坞: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类之美。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玉兰堂:玉兰堂,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文徵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西园介绍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苏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时期状元人数居全国前列,洪钧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赛金花为妾。赛金花的故事后来被人写成小说,洪钧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倒影楼: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拙政园之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徵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前人曾写词赞道:“花间萝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 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犹如音阶中的哆、唻、咪,一气呵成,使人陶醉在这动听的旋律里。

留厅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观赏期特长,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触人心境,发人幽思。《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 ,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是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姑娘,多愁善感,聪明绝顶,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才会对李商隐这句表达冷寂清幽之美的诗句产生共鸣。这虽然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赏的如此富有诗意的境界也出现在拙政园的西花园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中国园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欢快或喜悦的美妙乐章。

塔影亭: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在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实体,而在西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虚体。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在拙政园里面走走,感觉真不错,景色很美,不管在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图画。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5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游览著名的拙政园。拙政园是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她共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东园,请看,东部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它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多美啊!

穿过东园,我们就来到了中园。中园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大家请看,那间古色古香的房子就是以荷香喻人品的主厅远香堂,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各位,请大家一起来到厅北,这里有临池平台,隔池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这里的池水清澈,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四季景色因时而异,美不胜收啊!

让我们再往西走,就可以看到西园。西部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那就是西园的主要建筑——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

拙政园到处都有秀丽的景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请你们慢慢游览。大家在游览的时候请注意卫生与安全,不要乱扔垃圾。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6

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东园介绍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中园介绍

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陶所书。

嘉实亭:园内种植许多枇杷树,枇杷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蕴含四季之气,结成累累金丸。嘉实亭,既有对江南名园的赞扬,又寓意收获的喜庆。亭墙正中开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侧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腊梅,夏有芭蕉,组成一幅天然的立体图画。通过枇杷园洞门,嘉实亭与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组对景,这是造园的艺术手法之一。

听雨轩

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海棠春坞: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类之美。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玉兰堂:玉兰堂,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文徵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西园介绍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苏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时期状元人数居全国前列,洪钧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赛金花为妾。赛金花的故事后来被人写成小说,洪钧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倒影楼: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拙政园之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徵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前人曾写词赞道:“花间萝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 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犹如音阶中的哆、唻、咪,一气呵成,使人陶醉在这动听的旋律里。

留厅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观赏期特长,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触人心境,发人幽思。《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 ,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是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姑娘,多愁善感,聪明绝顶,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才会对李商隐这句表达冷寂清幽之美的诗句产生共鸣。这虽然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赏的如此富有诗意的境界也出现在拙政园的西花园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中国园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欢快或喜悦的美妙乐章。

塔影亭: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在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实体,而在西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虚体。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在拙政园里面走走,感觉真不错,景色很美,不管在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图画。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7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20xx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不仅描绘了此处的景色特点,还巧妙地点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联上联仿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则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间,后面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而且厅内没有一根阻碍行动和视线的庭柱,四面都镶有玻璃,可以坐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法作点缀,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书法了园主的情怀。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各位游客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往前走就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当我们步步走近时,门洞渐渐扩大,你会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穿过门洞后,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黄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从月洞门外向南看,嘉实亭掩映于枇杷丛中;入洞门回首北望,掩映于烟波林木中的雪香云蔚亭与月洞门、嘉实亭同在一条视线内,收到了隐蔽对景的效果,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为3个小院,而小院既隔又连,相叠穿插,空间和景物处理上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而“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的“得少佳趣”篆体砖雕把我们引入佳境。北厅“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状元洪钧所书,南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状元陆润庠的手笔。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曼陀罗花即是山茶花的别名,园主在小院中种了各种山茶花18种,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剩下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如果游客们有兴趣的话,可以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在“卅六鸳鸯馆”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楼阁的倒影,这幢楼阁便是“倒影楼”。楼阁下层“拜文揖沈之斋”,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周先生纪念馆”。沈周是文征明的老师,后人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合称“明四家”。到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8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我叫华瀚韬,大家叫我小华或华导游,苏州有许多园林,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今天,我先带你们游览拙政园,大约要两个小时左右。

  拙政园是我国私家园林代表作品,在1961年3月4日由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拙政园的正门,大家可以看到正门上方有“拙政园”三个大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返乡,以大弘寺原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由《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缩写而成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座三开门的堂屋就是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这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下面,我们去游览“梧竹幽居”,它位于花园的最东面,俗称“月到风来亭”,它的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我们联想起了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你们站在亭子里往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

 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苏州拙政园,欢迎大家以后再来苏州游玩,再见。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9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 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感到这里可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 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这一水湾口之两侧。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 向远香堂,从建筑物名称来看, 也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的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保持了明代清逸古朴的造园风格,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1997年12月4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0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不仅描绘了此处的景色特点,还巧妙地点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联上联仿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则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间,后面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而且厅内没有一根阻碍行动和视线的庭柱,四面都镶有玻璃,可以坐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法作点缀,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书法了园主的情怀。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各位游客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往前走就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当我们步步走近时,门洞渐渐扩大,你会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穿过门洞后,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黄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从月洞门外向南看,嘉实亭掩映于枇杷丛中;入洞门回首北望,掩映于烟波林木中的雪香云蔚亭与月洞门、嘉实亭同在一条视线内,收到了隐蔽对景的效果,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为3个小院,而小院既隔又连,相叠穿插,空间和景物处理上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而“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的“得少佳趣”篆体砖雕把我们引入佳境。北厅“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状元洪钧所书,南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状元陆润庠的手笔。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曼陀罗花即是山茶花的别名,园主在小院中种了各种山茶花18种,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剩下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如果游客们有兴趣的话,可以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在“卅六鸳鸯馆”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楼阁的倒影,这幢楼阁便是“倒影楼”。楼阁下层“拜文揖沈之斋”,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周先生纪念馆”。沈周是文征明的老师,后人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合称“明四家”。到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1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 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着《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过了假山,来宾们看到的是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兰雪堂"外,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毛泽东主席诗词中 "芙蓉国里尽朝晖",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墙,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如果您走过去再看看仔细,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两岸桃红柳绿,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树旁,有一处池岛假山小品。这座湖石假山上顶着一块大石头,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开阔,四周灌木丛生,不远处有几株芦苇,正像太湖边上一个小小的港湾。古代苏州园林的园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县,也曾经"安邦济世",劳碌了一阵子,因为种种原因卸任还乡,在远离京都的苏州,他们找到了安静的"港湾"。这里风俗清雅,物产丰富,既可以享尽清福,又可以避开政敌,成了达官贵人隐退后选择的最佳地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佛教的"空无学说"、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隐逸主张"特别欣赏,就以"避世、淡泊"为主题,营造山林野趣,想在独立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扁舟一叶,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方为我家"。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当我们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来宾们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来宾们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游兴可逐步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区,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这 "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 "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同"倚虹亭"相邻。"倚虹亭"是因为靠在形似长虹的复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正所谓:" 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用心琢磨一下园主此时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张大千讲的"心似闲蛩无一事,细看贝叶立多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来宾读过孔子《论语》,看了这副对联,可能有另外一种心得。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是否可以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来宾们才会逐步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既要模拟自然山水之美景,以达到"悦耳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的韵味,以追求"悦心悦意 "的心理感觉,再升华到"悦志悦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会到了这种韵味,那么您就开始入门了。

当我们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我们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在这里向周围了望,觉得中部花园像一幅苍劲古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幅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闹有静。"雪香云蔚亭"还有"山花野鸟之间"的楹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的对联。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来了。《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说,"山花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当来宾们在第一景区游览,游兴到达高潮时,园主又及时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角度,从山上移到了池塘。这就是中部花园的第二个景区。第二个景区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 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倚玉轩""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实际上,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从地理原因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见山楼"位于第二景区的北部,是主景区,视野开阔,"疏可走马"。而"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这一带是第二景区的南部,是次景区,空间窄小,"密不透风"。"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欣赏"远香堂",可以使来宾们的游兴达到游览这一景区的最高潮。"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远香堂"四面都镶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着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往往在园中的主要景点上,配以古诗古文中的词句,用大量的匾额楹联来点缀。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字隽永,书法美妙,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抒发了园主的情怀。

拙政园中部花园的第三个景区是"枇杷园"。"枇杷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是拙政园中部花园里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树而得名。"枇杷园"的园门设计得很巧妙。来宾们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了。真没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随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近,门洞就一点点扩大。到了门口,才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过门洞后再往前走,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着月洞门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闭月羞花"的典故。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园主巧妙地选择了辟月洞门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从而组成一组对景。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撷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第三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 "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这里似乎是中部花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第一乐章,可称为"高山之颠";第二乐章,可称之为"沧海之滨";第三乐章,可称之为"天伦之乐"。"嘉实亭"里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当来宾们从中部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部花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 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边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的篆体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说,进得门来,才能渐入佳境,稍得乐趣。这个大厅建于清代,精雕细刻,摆设考究,气派非凡。北厅的楹额"卅六鸳鸯馆"是清代状元洪钧墨宝,南厅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是清代状元陆润庠佳作。馆,是宾客聚会的地方,宽敞而幽静,四通而八达。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据印光法师编撰的《阿弥陀经注释》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罗花。当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寿的人才能见到。传说,曼陀罗花与山茶花相似,所以,这里种十八棵宝株山茶应景。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史书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俞粟庐先生在这里切磋曲艺,每当清唱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员换妆,佣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蓝白相间的玻璃窗很雅致,每当盛夏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如果来宾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用眼睛靠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层白雪。

" 留听阁"位于"卅六鸳鸯馆"的西面,楹额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澄所书。"留听阁"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留听阁"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龙)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 ",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楼阁的倒影。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沈石田先生曾经是文征明先生绘画方面的指导老师。他们对苏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倒影楼"前面有一条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贴着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随水飘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组楼阁群,最近的是"与谁同坐轩"。轩,是形似车厢的建筑物,两头有门框而不上门,随意进出;两旁墙上开有窗口,以便观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园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细再看,"与谁同坐轩",好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简直连接得天衣无缝。

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处处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时时是洋溢着温情脉脉的家庭气氛,全园体现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们苦苦追求的"人间天堂"。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2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我叫华瀚韬,大家叫我小华或华导游,苏州有许多园林,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今天,我先带你们游览拙政园,大约要两个小时左右。

  拙政园是我国私家园林代表作品,在1961年3月4日由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拙政园的正门,大家可以看到正门上方有“拙政园”三个大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返乡,以大弘寺原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由《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缩写而成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座三开门的堂屋就是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这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下面,我们去游览“梧竹幽居”,它位于花园的最东面,俗称“月到风来亭”,它的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我们联想起了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你们站在亭子里往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

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苏州拙政园,欢迎大家以后再来苏州游玩,再见。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3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苏杭,是你们拙政园的导游。

现在我带大家去游览一个大户人家的私家花园-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它在我国是唯一同时拥有四项头衔的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个曾经的私家园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荣誉呢?我们就去探访个究竟吧?

这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的建造者名叫王献臣,他是明朝的一位高管,因官场失意回到故里,以一座寺庙的旧址为基础,开始兴建拙这座宅园。为了使宅园更赋文化品味,他邀请了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首席设计师,参与设计蓝图,并留有《文待诏拙政园图》。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情趣,用传统的笔墨勾勒出了整个园林的总体布局,历时十多年,终于建造完成这座后来名冠江南的杰作。文徵明的设计,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的园林风格,强烈地表现出中国山水画中审美意境。至此,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蓝本,融入中国画的艺术再现手法,成为了苏州古典园林布局的一大宗旨。园子取名拙政园是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历史上曾一分为二,又一分为三,再合而为一,沧桑变迁,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在拙政园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文徵明、曹雪芹、李秀成等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在游览景点时会一一向大家介绍的。(m.bfanwen.com)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堂坐北朝南三开间,环境幽僻。堂正中有屏门相隔,我们来看屏门南面的这幅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制作的漆雕作品《拙政园全景图》。

拙政园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的明代正德年间,是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78亩,以水为主,建筑多临水而建,山地水廊起伏曲折,处处流通顺畅。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全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

东部占地约31亩,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这里呈现的是一幅田园风光,建筑点缀在河岸与树丛之中,溪流在假山的脚下穿行,构建出一个充满山林野趣的开阔空间。

中部占地约18亩,花木繁茂,山水秀丽,亭榭典雅,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各式建筑傍水安置,造型古朴典雅,亭台楼榭均临水而建,有点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假山四周,池水环绕,山头高低错落,宛如湖中的岛屿,整个空间充满了自然的风韵,气氛宁静而又幽远,显示出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造园格局,基本保持保持了明代园林设计者文徵明时的园林艺术风格-浑厚、质朴、疏朗。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现在的格局维持着晚清园主富商张履谦的风貌。

“缀云峰”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归田园居名峰,当年由叠山大师陈似云堆叠。它耸立于兰雪堂后的假山上,犹如一朵云彩降落凡间,点缀着园景,也象一道屏障,将谊大的花园与无限画意隐在了背后。"缀云峰"挡住来宾们的视线的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我们一进花园,看到的不是一览无余的池塘,而是这块巨大的湖石。这恰似那欲迎还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怀,东方女性独有的魅力就在这里吧,留有一份神秘,一份令人前去探幽的期待。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缀云峰和联壁峰,两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象猛兽,一象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4

尊敬的游客,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一 ——拙政园。拙政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占地7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相传王献臣以晋代潘岳自比,潘岳的《闲居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中“拙政”二字为园名,借以发泄胸中之郁愤。这样美丽的环境,请游客们注意卫生、保持清洁。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十景塘,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满池荷花齐开放,非常的美丽,稍后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这些荷花有的还是花苞,圆鼓鼓的,有些荷花已经长出了小莲蓬,还有的是新长出的嫩芽。请大家爱护这些荷花,不要向水塘里抛垃圾。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伊人园。伊人园里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形状怪异的石头。这里的花五颜六色,真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仙境啊!大家可以站在这块石头上拍照,可以拍到全景。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拙政园中唯一的一座廊桥——小飞虹。朱红色的廊桥倒映在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好了,游客们,今天我的导游任务到此结束,下面给大家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可以在拙政园中拍照留念、细细游赏。祝大家玩得尽兴。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5

拙政园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同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嗣居赋》中:“……,此亦拙者之力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1954年对外开放。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 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感到这里可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 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这一水湾口之两侧。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 向远香堂,从建筑物名称来看, 也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的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保持了明代清逸古朴的造园风格,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1997年12月4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6

拙政园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同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嗣居赋》中:“……,此亦拙者之力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1954年对外开放。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感到这里可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这一水湾口之两侧。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从建筑物名称来看,也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的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保持了明代清逸古朴的造园风格,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1997年12月4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7

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东园介绍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中园介绍

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陶所书。

嘉实亭:园内种植许多枇杷树,枇杷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蕴含四季之气,结成累累金丸。嘉实亭,既有对江南名园的赞扬,又寓意收获的喜庆。亭墙正中开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侧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腊梅,夏有芭蕉,组成一幅天然的立体图画。通过枇杷园洞门,嘉实亭与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组对景,这是造园的艺术手法之一。

听雨轩

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海棠春坞: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类之美。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玉兰堂:玉兰堂,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文徵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西园介绍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 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 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苏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时期状元人数居全国前列,洪钧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赛金花为妾。赛金花的故事后来被人写成小说,洪钧也就更加出名了。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倒影楼: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拙政园之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徵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前人曾写词赞道:“花间萝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 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犹如音阶中的哆、唻、咪,一气呵成,使人陶醉在这动听的旋律里。

留厅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观赏期特长,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触人心境,发人幽思。《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 ,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是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姑娘,多愁善感,聪明绝顶,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才会对李商隐这句表达冷寂清幽之美的诗句产生共鸣。这虽然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赏的如此富有诗意的境界也出现在拙政园的西花园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中国园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欢快或喜悦的美妙乐章。

塔影亭: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在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实体,而在西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虚体。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在拙政园里面走走,感觉真不错,景色很美,不管在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图画。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8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我叫华瀚韬,大家叫我小华或华导游,苏州有许多园林,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今天,我先带你们游览拙政园,大约要两个小时左右。

拙政园是我国私家园林代表作品,在1961年3月4日由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拙政园的正门,大家可以看到正门上方有"拙政园"三个大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返乡,以大弘寺原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由《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缩写而成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座三开门的堂屋就是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这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下面,我们去游览"梧竹幽居",它位于花园的最东面,俗称"月到风来亭",它的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我们联想起了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你们站在亭子里往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

这就是闻名天下的苏州拙政园,欢迎大家以后再来苏州游玩,再见。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19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20xx年)。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吾仅以一郡倘y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 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颍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过了假山,来宾们看到的是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兰雪堂"外,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毛泽东主席诗词中 "芙蓉国里尽朝晖",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墙,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如果您走过去再看看仔细,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两岸桃红柳绿,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树旁,有一处池岛假山小品。这座湖石假山上顶着一块大石头,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开阔,四周灌木丛生,不远处有几株芦苇,正像太湖边上一个小小的港湾。古代苏州园林的园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县,也曾经"安邦济世",劳碌了一阵子,因为种种原因卸任还乡,在远离京都的苏州,他们找到了安静的"港湾"。这里风俗清雅,物产丰富,既可以享尽清福,又可以避开政敌,成了达官贵人隐退后选择的最佳地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佛教的"空无学说"、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隐逸主张"特别欣赏,就以"避世、淡泊"为主题,营造山林野趣,想在独立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扁舟一叶,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方为我家"。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当我们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来宾们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来宾们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游兴可逐步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区,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这 "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0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现在我们看到墙门的正上方有 “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首先,我们要参观的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有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走出兰雪堂我们看见的便是名为“缀云峰”的假山,与西侧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歇山顶建筑叫 “芙蓉榭”。此榭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阁中有“天泉井”。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眼前我们所见的便是“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

秫香馆西南,是“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

旁,向西眺望的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远处还有一座宝塔--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会使人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仿佛能看见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小路缓步登山,眼前这亭子就是“待霜亭”。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亭柱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湖中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

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而且厅内没有一根阻碍行动和视线的庭柱,四面都镶有玻璃,可以坐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记载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各位游客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往前走就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当

我们步步走近时,门洞渐渐扩大,你会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

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为3个小院,而小院既隔又连,相叠穿插,空间和景物处理上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而“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的“得少佳趣”篆体砖雕把我们引入佳境。北厅“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状元洪钧所书,南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状元陆润庠的手笔。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曼陀罗花即是山茶花的别名,园主在小院中种了各种山茶花18种,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

西北面是“留听阁”。在“卅六鸳鸯馆”北面便是“倒影楼”。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结束!!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1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游览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并且拙政园被称为“天下园林之母”。

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园林。拙政园分为三部分,其中精华部分在中间一部分。为什么取名为拙政园呢?因为拙政园的主人是王献臣,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不适合当官,当官的我是个傻傻的人。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除了“兰雪堂”,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现在我们将走进精华部分。走廊墙壁上有的各式各样的窗花,如果往里看的话,将会看到25幅不同风格的画。现在,我们继续向前走,前面的是“倒影楼”。"倒影楼"前面有一条曲折婉蜒的水廊。池面上波光粼粼。看看楼顶,好像一把扇子,楼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简直连接得天衣无缝。

这次的游览到这就结束了,游客朋友们再见!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2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历时20xx年设计建造而成,园内回廊起伏,水中倒影如画,景色绝佳,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的取名来自于晋朝《闲居赋》中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然而在以后五百年里此园屡易其主,闹鬼之事不绝,不断传出侍妾投井自尽、儿童意外溺亡等事件,毫无逍遥自得之乐。尽管历代园主非富即贵,却无人能摆脱魔咒,可谓是谁住谁倒霉。首任园主王献臣去世仅一年,其子一夜豪赌就把整个园子给输掉了,而贵为皇亲国戚的曹雪芹家族购买此园后也家道中落晚景凄凉。有人分析拙字寓意不好,有挥手即出的含意,至于此园多灾多难的真正原因,咱们先来看门口的假山。

这座缀云峰本意是用来做影壁,既可挡门外煞气,也为藏富不张扬。不过此山怪石嶙峋煞气很重,1945年终于天降神雷,将之劈倒,1951年园主张氏后人将此园捐献给了国家,60年来经有关部门大力整修精心管理,这座假山又被重新修复。

大小双龟假山是龙龟形制的演化,龙龟为四大瑞兽之一,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意,一般放在屋后。设计师文征明不知何故将它摆在了前院。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布局非常巧妙,看似在园中的一座宝塔,其实是相距2500多米之外的北寺塔,文征明这种别出心裁的借景,几百年来为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不过在雾霾的今天,能否借到宝塔,主要看天气。园子里池塘面积近六亩,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风水学认为水为阴性,水多加上林木多,使得拙政园的阴气重,损伤人气。

拙政园里的建筑屋顶采用歇山顶技艺,在古代只有皇宫寺庙才有资格使用,老百姓如果强行使用在法律上属于“逾制”,是仅次于谋反的大罪。就算园林建造者王献臣身为御史又做过锦衣卫高管,还是被东厂弹劾得辞官告老还乡。

卅六鸳鸯馆是唱昆曲的地方,善解人意的园主担心演唱者怯场,在鸳鸯馆边另建一座“留听阁”,演唱者厅里唱,主人阁里听。为听得更清楚,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拙政园里公认的灵异地点是大书房里鬼魂出没的六角门,因为受到惊吓的人太多,如今这个六角门被搬到苏州园林博物馆里,胆大的朋友可以前往观赏。

园主在房间里摆放了很多辟邪瑞兽石雕供人抚摸,以旺阳气,几百年来已经被摸得看不出模样。

为了向隐逸江南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逋致敬,拙政园内也栽梅养鹤,每年一月腊梅绽放,香气四溢,成为冬游拙政园的最大看点。

可是古谚有云:梅花家里栽一年,霉到卖屋又卖田。这应该也是拙政园不可做家居,只能当画看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拙政园里故事叠叠层层,要想了解更多有趣的秘密,最好的游览方式是听导游讲解。

蹭导游的朋友看见这棵空心树时切记离远一点,因为这里的导游词是: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树不要皮,必死无疑……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难免会尴尬。

拙政园邮局是苏州首个园林邮局,这里是铁杆集邮者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邮戳上印的是“拙政园”,而且还是印有拙政园风景的风景戳,十分难得。讲解结束后导游一般会预留二十分钟时间给大家写信盖戳。

邮局里游客很多,建议群发明信片的朋友提前先买好写好,毕竟时间也是旅游的重要成本。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3

欢迎大家来拙政园参观。

拙政园和我市的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后两个属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装饰繁复,金碧辉煌,充满满清的审美趣味;而我们苏州的两个花园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写意园,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是文人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16年。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名字源于晋代潘岳的文章,“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地说,自己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就象这座“兰雪堂”的名字,取自诗句“清风洒兰雪”,表达主人洁白自持、潇洒大方的志趣。

在这幅漆雕屏风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拙政园由两条游廊分成三部分: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明代王心一买下后取名为“归田园居”。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贵树种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又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在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西部是清代主人张履谦重修的,称“补园”,色彩上有了蓝色的装点,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的建筑都与水相邻,面对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们的名字也都得灵感于流动着连接着园中各处的水,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致描摹得精彩绝伦。特别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拥翠堆绿,或红白点缀,或枯枝待雨,古人赋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园主青睐于它的“香远益清”,这些催发诗人清愁的物事在这里都因园景需要各有表现。如今,拙政园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但集及了百余种荷花品种,还精心使千年古莲子发芽,并培育出碗莲等珍贵的观赏品种,赢得了游客啧啧称赞。

【出兰雪堂西门,在缀云峰前】

一来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赏的竟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象“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魅力”吧。在拙政园的任何一点看花园,你都看不到它的全部,以围墙、游廊、树木等把整个花园分割并连接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园中有园,园外还有园,别有洞天。一个个障景,象眼前的“缀云峰”,闭合、展开的过程谱写了游园的节奏之美。而园中道路曲折起伏,连石桥都是一波三折,使我们观园的视角时刻发生变化,园林景色在光影变化中精彩纷呈,达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感觉,如同展开一幅描绘主人心迹的山水古画。在这点上,拙政园由画而园、游园成画的特色是中国画和苏州古典园林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最好的例证了。

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西方花园是古典主义时期笛卡儿理论的实践。它的开阔与部分功能和我们先秦的宫苑有相似之处。走出宫殿,整个花园一览无遗,可以一直望到尽头的阿波罗池塘,好象和西方人的直率不谋而合。在中轴线大道两旁,苗圃以各种几何形图案修剪排列着,工整有序,同时树木也修成锥形、柱形或圆形,用笛卡儿几何原理来塑造自然,来迎合当时朝廷讲究礼仪、寻求秩序的潮流。它产生的背景是路易十四希望迁都凡尔赛,重造王室的威望,所以成为园中最重要的“阿波罗”。也许因为其直也失去了很多“柳暗花明”的乐趣。

我们的拙政园和法国的凡尔赛花园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两者千差万别,但都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大自然,按主人的趣味、文化加以修饰,只不过我们的花园更自然化,已经超越了第一次的抽象,把抽象再赋予具体的自然形式,进入返朴归真的新境界。同时我们还在建筑上创造了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优美的曲线与自然的曲折相映衬,使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饬山水而使野趣天成,这一理念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十八世纪的欧洲造园事业,在德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仿苏州式的花园的出现。

熟悉《红楼梦》的游客注意往左看,两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象猛兽,一象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曹雪芹先生的祖父在苏州织造府为官多年,小时候居住园中,耳濡目染,把拙政园的胜景嫁接到他心目中的大观园也在情在理,秫香馆也成了稻香村,见山楼成了藕香榭等等,为我们的拙政园也添色不少。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4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其中两处在北方,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两处在苏州,是我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辛亥革命后江苏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办过"社会教育学院"。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内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拙政园的园名是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根据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王献臣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曾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居家,心里的痛楚无法言表。他对文征明讲:"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国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吾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意思是说,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 腰门,我们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从图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疏朗开阔,近乎自然,是苏州诸多园林中布局最为成功的范例。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着《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过了假山,来宾们看到的是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物,除了"兰雪堂"外,还有"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毛泽东主席诗词中 "芙蓉国里尽朝晖",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墙,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如果您走过去再看看仔细,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两岸桃红柳绿,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树旁,有一处池岛假山小品。这座湖石假山上顶着一块大石头,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开阔,四周灌木丛生,不远处有几株芦苇,正像太湖边上一个小小的港湾。古代苏州园林的园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县,也曾经"安邦济世",劳碌了一阵子,因为种种原因卸任还乡,在远离京都的苏州,他们找到了安静的"港湾"。这里风俗清雅,物产丰富,既可以享尽清福,又可以避开政敌,成了达官贵人隐退后选择的最佳地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佛教的"空无学说"、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隐逸主张"特别欣赏,就以"避世、淡泊"为主题,营造山林野趣,想在独立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扁舟一叶,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方为我家"。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当我们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来宾们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来宾们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游兴可逐步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区,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这 "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 "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同"倚虹亭"相邻。"倚虹亭"是因为靠在形似长虹的复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正所谓:" 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用心琢磨一下园主此时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张大千讲的"心似闲蛩无一事,细看贝叶立多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来宾读过孔子《论语》,看了这副对联,可能有另外一种心得。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是否可以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来宾们才会逐步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既要模拟自然山水之美景,以达到"悦耳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的韵味,以追求"悦心悦意 "的心理感觉,再升华到"悦志悦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会到了这种韵味,那么您就开始入门了。

当我们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我们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在这里向周围了望,觉得中部花园像一幅苍劲古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幅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闹有静。"雪香云蔚亭"还有"山花野鸟之间"的楹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的对联。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来了。《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说,"山花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当来宾们在第一景区游览,游兴到达高潮时,园主又及时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角度,从山上移到了池塘。这就是中部花园的第二个景区。第二个景区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 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倚玉轩""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实际上,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从地理原因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见山楼"位于第二景区的北部,是主景区,视野开阔,"疏可走马"。而"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这一带是第二景区的南部,是次景区,空间窄小,"密不透风"。"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欣赏"远香堂",可以使来宾们的游兴达到游览这一景区的最高潮。"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远香堂"四面都镶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着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往往在园中的主要景点上,配以古诗古文中的词句,用大量的匾额楹联来点缀。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字隽永,书法美妙,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抒发了园主的情怀。

拙政园中部花园的第三个景区是"枇杷园"。"枇杷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是拙政园中部花园里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树而得名。"枇杷园"的园门设计得很巧妙。来宾们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了。真没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随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近,门洞就一点点扩大。到了门口,才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过门洞后再往前走,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着月洞门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闭月羞花"的典故。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园主巧妙地选择了辟月洞门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从而组成一组对景。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意撷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第三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 "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这里似乎是中部花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第一乐章,可称为"高山之颠";第二乐章,可称之为"沧海之滨";第三乐章,可称之为"天伦之乐"。"嘉实亭"里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当来宾们从中部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部花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 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边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的篆体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说,进得门来,才能渐入佳境,稍得乐趣。这个大厅建于清代,精雕细刻,摆设考究,气派非凡。北厅的楹额"卅六鸳鸯馆"是清代状元洪钧墨宝,南厅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是清代状元陆润庠佳作。馆,是宾客聚会的地方,宽敞而幽静,四通而八达。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据印光法师编撰的《阿弥陀经注释》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罗花。当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寿的人才能见到。传说,曼陀罗花与山茶花相似,所以,这里种十八棵宝株山茶应景。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史书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俞粟庐先生在这里切磋曲艺,每当清唱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员换妆,佣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蓝白相间的玻璃窗很雅致,每当盛夏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如果来宾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用眼睛靠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层白雪。

" 留听阁"位于"卅六鸳鸯馆"的西面,楹额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澄所书。"留听阁"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留听阁"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龙)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 ",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楼阁的倒影。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沈石田先生曾经是文征明先生绘画方面的指导老师。他们对苏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倒影楼"前面有一条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贴着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随水飘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组楼阁群,最近的是"与谁同坐轩"。轩,是形似车厢的建筑物,两头有门框而不上门,随意进出;两旁墙上开有窗口,以便观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园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细再看,"与谁同坐轩",好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简直连接得天衣无缝。

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处处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时时是洋溢着温情脉脉的家庭气氛,全园体现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们苦苦追求的"人间天堂"。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5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20xx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不仅描绘了此处的景色特点,还巧妙地点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联上联仿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则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间,后面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而且厅内没有一根阻碍行动和视线的庭柱,四面都镶有玻璃,可以坐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法作点缀,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书法了园主的情怀。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各位游客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往前走就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当我们步步走近时,门洞渐渐扩大,你会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穿过门洞后,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黄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从月洞门外向南看,嘉实亭掩映于枇杷丛中;入洞门回首北望,掩映于烟波林木中的雪香云蔚亭与月洞门、嘉实亭同在一条视线内,收到了隐蔽对景的效果,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为3个小院,而小院既隔又连,相叠穿插,空间和景物处理上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而“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的“得少佳趣”篆体砖雕把我们引入佳境。北厅“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状元洪钧所书,南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状元陆润庠的手笔。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曼陀罗花即是山茶花的别名,园主在小院中种了各种山茶花18种,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剩下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如果游客们有兴趣的话,可以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在“卅六鸳鸯馆”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楼阁的倒影,这幢楼阁便是“倒影楼”。楼阁下层“拜文揖沈之斋”,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周先生纪念馆”。沈周是文征明的老师,后人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合称“明四家”。到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6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黄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游览著名的拙政园。拙政园是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她共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东园,请看,东部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它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多美啊!

穿过东园,我们就来到了中园。中园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大家请看,那间古色古香的房子就是以荷香喻人品的主厅远香堂,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各位,请大家一起来到厅北,这里有临池平台,隔池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这里的池水清澈,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四季景色因时而异,美不胜收啊!

让我们再往西走,就可以看到西园。西部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那就是西园的主要建筑——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

拙政园到处都有秀丽的景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请你们慢慢游览。大家在游览的时候请注意卫生与安全,不要乱扔垃圾。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7

欢迎大家来拙政园参观。

拙政园和我市的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后两个属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装饰繁复,金碧辉煌,充满满清的审美趣味;而我们苏州的两个花园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写意园,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是文人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20xx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20xx年。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名字源于晋代潘岳的文章,“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地说,自己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就象这座“兰雪堂”的名字,取自诗句“清风洒兰雪”,表达主人洁白自持、潇洒大方的志趣。

在这幅漆雕屏风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拙政园由两条游廊分成三部分: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明代王心一买下后取名为“归田园居”。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贵树种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又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在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西部是清代主人张履谦重修的,称“补园”,色彩上有了蓝色的装点,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的建筑都与水相邻,面对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们的名字也都得灵感于流动着连接着园中各处的水,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致描摹得精彩绝伦。特别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拥翠堆绿,或红白点缀,或枯枝待雨,古人赋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园主青睐于它的“香远益清”,这些催发诗人清愁的物事在这里都因园景需要各有表现。如今,拙政园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但集及了百余种荷花品种,还精心使千年古莲子发芽,并培育出碗莲等珍贵的观赏品种,赢得了游客啧啧称赞。

【出兰雪堂西门,在缀云峰前】

一来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赏的竟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象“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魅力”吧。在拙政园的任何一点看花园,你都看不到它的全部,以围墙、游廊、树木等把整个花园分割并连接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园中有园,园外还有园,别有洞天。一个个障景,象眼前的“缀云峰”,闭合、展开的过程谱写了游园的节奏之美。而园中道路曲折起伏,连石桥都是一波三折,使我们观园的视角时刻发生变化,园林景色在光影变化中精彩纷呈,达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感觉,如同展开一幅描绘主人心迹的山水古画。在这点上,拙政园由画而园、游园成画的特色是中国画和苏州古典园林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最好的例证了。

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西方花园是古典主义时期笛卡儿理论的实践。它的开阔与部分功能和我们先秦的宫苑有相似之处。走出宫殿,整个花园一览无遗,可以一直望到尽头的阿波罗池塘,好象和西方人的直率不谋而合。在中轴线大道两旁,苗圃以各种几何形图案修剪排列着,工整有序,同时树木也修成锥形、柱形或圆形,用笛卡儿几何原理来塑造自然,来迎合当时朝廷讲究礼仪、寻求秩序的潮流。它产生的背景是路易十四希望迁都凡尔赛,重造王室的威望,所以成为园中最重要的“阿波罗”。也许因为其直也失去了很多“柳暗花明”的乐趣。

我们的拙政园和法国的凡尔赛花园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两者千差万别,但都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大自然,按主人的趣味、文化加以修饰,只不过我们的花园更自然化,已经超越了第一次的抽象,把抽象再赋予具体的自然形式,进入返朴归真的新境界。同时我们还在建筑上创造了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优美的曲线与自然的曲折相映衬,使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饬山水而使野趣天成,这一理念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十八世纪的欧洲造园事业,在德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仿苏州式的花园的出现。

熟悉《红楼梦》的游客注意往左看,两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象猛兽,一象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曹雪芹先生的祖父在苏州织造府为官多年,小时候居住园中,耳濡目染,把拙政园的胜景嫁接到他心目中的大观园也在情在理,秫香馆也成了稻香村,见山楼成了藕香榭等等,为我们的拙政园也添色不少。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8

尊敬的游客,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一--拙政园。拙政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占地7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相传王献臣以晋代潘岳自比,潘岳的《闲居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中"拙政"二字为园名,借以发泄胸中之郁愤。这样美丽的环境,请游客们注意卫生、保持清洁。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十景塘,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满池荷花齐开放,非常的美丽,稍后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这些荷花有的还是花苞,圆鼓鼓的,有些荷花已经长出了小莲蓬,还有的是新长出的嫩芽。请大家爱护这些荷花,不要向水塘里抛垃圾。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伊人园。伊人园里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形状怪异的石头。这里的花五颜六色,真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仙境啊!大家可以站在这块石头上拍照,可以拍到全景。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拙政园中唯一的一座廊桥--小飞虹。朱红色的廊桥倒映在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好了,游客们,今天我的导游任务到此结束,下面给大家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可以在拙政园中拍照留念、细细游赏。祝大家玩得尽兴。

有关江苏拙政园的导游词范文 篇29

拙政园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同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嗣居赋》中:“……,此亦拙者之力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1954年对外开放。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 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感到这里可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 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这一水湾口之两侧。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 向远香堂,从建筑物名称来看, 也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的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保持了明代清逸古朴的造园风格,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1997年12月4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