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庙导游词(推荐3篇)》
苏州文庙导游词 篇1
苏州文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文庙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等,另有数十棵古银杏及廉石、文天祥石刻等文物点缀其间。现被用作苏州市碑刻博物馆,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苏州文庙古玩市场也是苏州地区最大的古玩市场。苏州文庙府学旧制伟岸,至清代乾隆时东临卧龙街(今市人民路),西倚东大街,南枕新市路,北至书院巷,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其中府学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庙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就占地面积而言,在当时是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苏州文庙碑刻
苏州文庙内碑刻颇多,其中尤以《平江图》、《天文图》、《查看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等“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为著名。它们原先均放置在大成殿,现在则被转移到殿侧的厢房内,实行专项保护。《平江图》碑高2.76米,宽1.48米,单线阴刻,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0xx年)。该碑精致地描绘了当时平江府城(即今苏州城)的布局状况,包括城墙、官府、寺观、商行、书院、仓库、兵营、园林、河流、桥梁、道路等各种建筑和名胜古迹,标出了613处名称。另外三块宋碑都是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黄裳绘制,并在淳祐七年(1247年)由王致远刻就的,格式均为上图下文。苏州文庙庙学
苏州文庙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市中心,与沧浪亭隔街相望,是由宋朝的范仲淹所创建的。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将州学(后来称府学)和文庙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为后世和其他地方所效仿,因此有“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的说法。苏州庙学后来被多次增修扩建,占地极广,据《吴县志》记载,南宋淳祐年间便有屋宇213间。而到全盛时,除殿堂和祠庙外,还有讲堂、学舍、考房、斋室并间以假山、水池、小桥、亭台等园林建筑,规模居东南诸学宫之首。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文庙便逐渐荒废。目前占地面积约1.78万平方米,仅为全盛时的六分之一,但仍然保持着东庙西学、两轴并列的格局。东庙现仅存戟门、大成殿和崇圣祠,西学也只有有泮池、七星池和明伦堂一带尚属完整。除大成殿和棂星门外,现有的建筑大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棂星门为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建,是一座六柱三门四扉的大型青石牌坊。大成殿重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檩,重檐庑殿顶,由五十根楠木立柱支撑。殿外有青石月台,供奉巨型孔子铜像,殿内悬挂巨幅孔子画像,均为今人所造。大成殿是文庙最主要的建筑,宏伟壮观,其规模在苏州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
苏州文庙导游词 篇2
文庙位于人民路45号,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文庙即府学,初称州学,始建于北宋1035年,为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地创立“左为广殿,右为公堂,泮池在前,斋室在旁”。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左庙右学新格局,此制后为各地效仿。1089年,范仲淹之子范纯礼又“以南园隙地拓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荡然无遗”。绍兴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府梁汝嘉重建。此后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丁日昌相继重修止,700多年间有碑记、志书可考的重修、拓建达30余次。南宋时屋宇230间。明清时地逾150亩,约合10万平方米。
苏州文庙导游词 篇3
苏州文庙位于人民路45号。苏州文庙即府学,初称州学,始建于北宋1035年,为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地创立。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左庙右学新格局,此制后为各地效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绍兴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府梁汝嘉重建。此后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丁日昌相继重修止,700多年间有碑记、志书可考的重修、拓建达30余次。南宋时屋宇230间。明清时地逾150亩,约合10万平方米。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后,文庙失于修护,日益衰颓,荒荡芜秽。1949年以后,文庙范围一再缩小,部分建筑陆续被拆。1957年下半年整修大成殿、戟门、两庑及围墙,次年上半年完工后,曾用于筹建苏州地志博物馆。1960年后,又长期被占作厂房、课堂、宿舍、仓库等。
1966年起遭严重破坏,庙院面目全非。1978年5月起陆续兴工整修大成殿、棂星门、戟门等,并于1982年开始筹建苏州碑刻博物馆。1985年7月10日,东部大成殿一区先向游人开放。西部明伦堂一区和北部崇圣祠一区经过整修,也于 1989年10月起接待观众。 府学文庙现存面积1.78万平方米,仅为极盛时的1/6,平面布局仍由东庙西学两条轴线并列。东庙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西学存泮池、七星池、明伦堂等,主要建筑皆坐北朝南。 棂星门原为文庙第二道门,曾几经迁徙、改建、重作,现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遗构,因故于1980年北移300余米。门为六柱三门四壁出头青石牌坊,总面阔25.5米。冲天柱云冠雕饰盘龙,下立抱鼓石夹杆,两中柱高8米,四根边柱高6.86米。
柱间有额枋两道,雕行龙、翔凤、仙鹤,并饰有日月牌版和云版。四堵砖壁以九方清石板贴面,呈井字形,中央雕牡丹或葵花图案,四角饰卷草如意纹,上覆瓦脊,下承石须弥座。棂星门石雕浑厚刚建,粗中有细,有明显的明代艺术风格。 戟门原为文庙第三道门,又称大成门。现有建筑为明化成十年重建,清同治年间重修。硬山造,面阔五间25.5米,进深七檩12.5米。左右接掖门各三间,惟东掖门仅存两间,共十间,通面阔47.8米。明间与左右次安断砌门。台基前踏跺中央置团龙御路。 大成殿为文庙正殿,北宋时称宣圣殿,经南宋绍兴、元大德、明宣德年间重建改作,现存建筑为成化十年所建,后虽经修葺并有所改动,但结构严谨,用料粗壮,风格古朴庄重,仍不失明代规制,且保存明代旧构尚多。重檐庑殿筒瓦顶,面阔七间计30米,进深13檩计21米,20.5米,台基高约1米。殿柱均施连磉覆盆式石础,廊柱础加状石,上廊柱础和合盆式木鼓墩。下檐用五踩重昂,栌斗后尾出翘一跳,跳头上施三伏云与上昂相交,昂之上端则支于挑杆之下。
此挑杆系外侧第二层昂之后尾。此部结构实为合下昂上昂于一处,大成殿梁架结构以上檐斗拱保存古式最多。柱础亦存古制。殿前施月台,横宽24米,纵长19米,三面围以石栏,各砌踏跺,南踏跺中央置团龙御路。 崇圣祠旧称启圣祠,为祭祀孔子祖先处。始建于明代,现为清同治三年重建。单檐歇山造,面阔五间20米,进深15米。前设两庑、墙门,自成院落。 泮池和七星池均为明代遗构,四周以青石驳砌。泮池架青石拱式三孔平桥。七星池架七孔砖拱平桥。现泮池尚待整修。
明伦堂为府学主体建筑,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成德堂旧址,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为五间二掖,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再建,现存建筑为同治间所建。砖博风硬山顶,面阔七间30米,进深18.7米。 苏州文庙为范仲淹所创,以“学有教法”和“庙学合一”之制树立楷模,开各州县办学之先河,有“吴学之兴始于文正范公”和“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之说,所以是教育史上的一处值得纪念的地方。 苏州文庙存碑甚多,宋刻《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四碑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重修记石刻是府学文庙的历史见证,今存14种,即宋碑1方、元碑2方、明碑5方、清碑6方,其中米有仁等名家撰书的碑尤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