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院长的精彩讲话稿(通用三篇)》
开学典礼院长的精彩讲话稿(精选3篇)
开学典礼院长的精彩讲话稿 篇1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朋友们:
今天是新一学年的开始。欢迎各位来到哈佛。大家都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成长背景与生活环境也各有不同。在此,我想重申哈佛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每当新生到校的时候,我常常会提起,哈佛是个多么多元化的大学,它可能是学生所生活过的最多元化的集体之一。来自不同种族、民族、国家的人们汇聚于此,他们政治观念可能各不相同,性别观与身份认同也各有差异。我们认为,这种不同是哈佛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大学新生,还是满怀抱负的研究生,还是教职员工,都能从哈佛的这种教育中受益。
今年,哈佛的录取政策遭到了质疑,这更是对我们根本原则,对哈佛多元化的努力提出的挑战。在这一学年内,我们会积极应对质疑,向其他的声音证明多元化的重要之处。
然而哈佛的努力还不止于此。我们不仅要为哈佛所招收的优秀学子提供多元化的环境,更要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我就是哈佛的代表,就是哈佛的一部分”,我希望每个学子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光有多样性还不够,归属感、包容性也很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哈佛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充斥着不平等、不公正,这些无形之中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影响,对于哈佛也是一样。
因此,当我们规划未来、迎接挑战之际,建立一个真正包容的集体非常重要,这项任务也十分艰巨。刚刚入学的新生中,有很多人对于周围同学的文化、国家并不了解,你们彼此对对方也各有期待。因此,大家可能会担心,如果尝试着和不同的人交流,能否得到理解,还是会被忽视、无视?如何让哈佛成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集体,而非冷漠忽视?如何消除隐性歧视并从中吸取教训?如何能消除一些歧视性或者针对性的语言?如何才能让大家以治学般的严谨态度探询、理解人与人的差异?
这个暑假,我和Jim Ryan院长谈及了这些情况,他表示,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包容的倾听者”。我对此非常认同,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具有的品质。大学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你们未来的大学四年内,这种言论自由可能无形中会因言语不当而带来伤害。这些言语也许本来是一番好意,却因为误解曲解而事与愿违。然而这些都是哈佛在努力推动多元化中无法避免的过程。这一点我们会继续坚持,在应对指控的法庭上、在日后的公众交流中、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应该坚持这一点。
用心聆听,更包容地聆听,不要怕犯错,不要担心,勇于尝试,努力包容。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开学典礼院长的精彩讲话稿 篇2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丹桂飘香的九月,美丽的桂子山又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17名本科生、4023名硕士生和380名博士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0余名留学生。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向参加典礼的家长代表及来宾致以崇高的敬意!向20xx级学生军训团的全体参训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于9月3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抗战精神不仅是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夺取反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胜利的精神法宝,更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我校校友光未然和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共同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传唱长城内外,为民族抗战奏响了最强音。今年也是我校校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青年领袖恽代英诞辰120周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恽代英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是百年华师“三博”校园文化精髓的代表,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师人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奋勇报国。
大学之美,美在风物,美在人文。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拥有112年校史的百年名校,历尽沧桑洗礼和人世铅华,形成了浓郁的“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氛围。无数华师人在“三博”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下,成长为祖国的栋梁和社会的杰出人才。作为华师人,我们应在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语境中,正确把握“三博”文化的新内涵,以达到“以文促学、以文成才、以文养性”的目的。
一是博学笃志,做才识渊博之人。博学,不仅仅指一个人学识的渊博和才华的广博,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它更意味着,成长为一个博学的人,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我国步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2.0”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在这个时代,我希望同学们认识到,到大学来,你不仅仅只是学点知识,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培养综合能力,塑造独立人格,提升创新意识,启迪智慧之光。同学们要学会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学会以创新性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一,要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加强自身数字化学习技能和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做到博闻强识、博古通今。第二,要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培养自身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做到博采众长、学贯中西。第三,要创新学习,创造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Hold住创意的牛鼻子,谋出创新的金点子,走出创业的好路子。
二是博爱厚恩,做仁爱兼爱之人。博爱,是我校源远流长、流芳百年的立身之本,主要指仁者之爱和兼济天下之大爱,包括爱国爱民,爱人爱己,爱家庭爱事业,爱天下之可爱之人,爱天下之可爱之物。华师在百余年发展中,积淀了浓厚的爱心文化氛围,培养了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全国知名的爱心公益类学生社团,以及“轮椅教授”刘盛佳、“洋雷锋”阿达姆、“音乐男孩”李强等师生先进典型。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爱的方式将生命延续下去;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爱的感召凝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无穷的力量。作为师范大学的学生,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天涯若比邻,指尖传大爱。同学们要学会利用网络传递爱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并怀揣一颗厚恩之心,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学会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学会对世人的关爱和关怀,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诠释和传承母校仁爱兼爱的博爱之心。
三是博雅修身,做文雅儒雅之人。博雅,指博大的胸怀和雅致的品格,讲究博通古今中外,雅致科学人文,强调身正为范、行为世范和知行合一。学校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和“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华师校训,依靠各学科的著名教授建设了一批跨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等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打造了“博雅计划”和“博雅大讲堂”两大校园文化品牌,涌现了我国著名古文学家钱基博、历史学家章开沅、语言学家邢福义等为代表的一代名师,培育了我国著名超声学家、中科院院士应崇福、方正集团董事长黄桂田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同学们要严于律己,勤于修身,乐于向榜样学习,培育高尚的德行与品格。第一,要言语文雅。要讲文明,树礼貌,培养优雅的气质和风范。第二,要举止优雅。有礼有节,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引领文明新风尚,彰显民族大气节。第三,要情趣高雅。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与圣贤为友,摆脱庸俗,远离恶俗,追求崇高,做有理想、有追求和有品味的时代领袖公民。第四,要指尖儒雅。在数字时代,要自觉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做虚拟空间里文明与秩序的坚定维护者。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博学笃志、博爱厚恩和博雅修身,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着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学会自主学习、自助服务和自我管理,大家走出校门之时就一定能搭建起通向成功的21世纪彩虹桥,成就精彩的人生。
最后,在中秋节和教师节来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学校祝大家节日快乐!
谢谢!
开学典礼院长的精彩讲话稿 篇3
老师们,20xx级的新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欢迎新同学们,欢迎你们进入这个山水校园,欢迎你们进入这个光荣的、至今延绵发展了87个年头的艺术谱系。
大家努力地考进美术学院是来干什么的呢?简言之,是要通过技艺的学习训练,来成长为艺术的创造者。
请大家伸出你们的手掌,这是智慧的双手。动物的掌骨是蹄状的。在智人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拇指慢慢地从其它指头中分离出来,并与之相对。正由于这种手指的相对,开发了一系列手的智能的方式,为人类的探索作好了准备: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捏”,比如拇指对掌心的“摸”,比如拇指与其它手指形成的环状,我们称之为“握”。这之后,伟大的文化的演进开始了。
所有的“握”代表了一种抓住,一种决断,所以我们生活中常说“把握”。国美的传统是一年级开始学习书法,你们刚刚收到学院的第一份礼物,一对毛笔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毛笔的使用是一种东方神奇的“握”。它让拇指与其它手指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夹势,以确保一杆长笔的垂直向下,无论如何使转撇捺,笔锋总要回到核心。这个“握”法中隐匿着中国古代做人的诸多规训。我们握铅笔,握画笔,握刻刀,所有的这些手法都悄然地向着我们的内心传递灵通的感觉,我们称之为“肉身之感”。当我们摸索某物时,我们正在揣摩;当我们把抓某物时,我们已然决断;当双手配合时,我们较弱的一手用以固定某物,较强的一手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无论切菜洗碗,还是拉弦张弓,生命的分工已然传递某种智性。
这智性的手通过手臂与身体相连,这手臂越贴近身躯,就获得越大的稳定性。握刀执笔是这样,制陶揉土是这样,打球投篮也是这样。据说,所有技艺的规范都要通过一万小时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而真正的得心应手却是要让手进入一种忘境。正如庄子所言的庖丁解牛那般,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不以官止,而以神行。这样,我们就达到了技艺的高境。
这样,我们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的匠人。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里走一圈,会看到什么呢?会看到陶瓷工坊中的老师,正俯身拉坯,他几乎是用耳朵贴着坯体的旋转,一遍遍地倾听陶泥的声响;你会看到书法系的老师每一天都要掌笔书写,他的日课是每日临写千字文一遍;你还会看到那些画室里,绘画的老师孜孜不倦地工作,他们可能经年累月画一个东西,一遍遍地抹去重来,一遍遍地冲上去、退下来,他们倚立画架,却行走天涯。同学们,这就是匠人,别无他求,只想着把活儿做得更好的匠人。
当代的匠人,应当是在贴近日常的生活中,关注和阐发生命的文化意义的人。我们喝茶,可曾真正品评茶的滋味,了解茶的自然环境?可曾通过这一杯人情,感怀它的百代茶典,在茶饮中觉知人生的礼仪,领会东方的美学,进而对茶艺所包蕴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信仰有所体察?我们坐椅,可曾知道中国椅的历史和它的内涵?可曾用心体察过南官帽椅的端庄和风雅,而不至于在沙发的迷软和一般人体工学的似是而非的宽泛说教中,丧失了中国椅的倚坐者们曾有过的诗意和担当?今天的艺者匠人,必须具有感知生命意义的激情。如果我们面对本土的生活世界缺少这种激情,而一味看重功能化的器用标准,我们将失去这些传统技艺的本色,进而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种失去的方式不是不存,而是心灵仪式的淡化,而是生命内涵的缺席。某种满足于表面繁华、满足于技术化指标、漠视心灵仪典的习性,正从根本上毒害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这种对生命文化的漠视,亦当令我们警醒。
当代的匠人,还应当是在技艺的训练中,养成价值品味和公共意识的人。匠人代表了一种特殊人群的状况——专注。这是一类专注于实践技艺的人。正如《庄子》中评说“痀偻者承蜩”所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把自己当成匠人的现代劳作者专注于劳作本身,从劳作中得到满足感,这本身成为一种回报。他们未必怀着工具理性的动机,但他们灵巧的手却要求自己的所为满足心目的需求。劳动的技能由此得以提升,劳动的细节不断得以进化,劳动中的各种方法得以实验,到最后,艺匠劳作的这种内在满足感以及由此所蕴藏着的人性感受,变成了衡量家庭、共同体和社会的价值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是人性的容器,多少人性的东西贯注其中。其中最基本的内涵是“诚实”。诚实的陶器是有温情的陶器,诚实的木工活是值得依靠的座椅,诚实的造物是有人性的造物,诚实的设计是传递心灵关怀的设计。诚实催生了包豪斯与乔布斯的一系列革命,让我们从心里拥有了变革与坚守的力量;诚实还让我们亲近自然,尊重生态,更多地相信和重视自然材料;诚实让我们始终怀揣一颗东方之心,缓慢而坚定地涵养起中国文化的品味,并由此来驱动我们的手和持续的创造。
当代的匠人,又应当是在原创和自主的养成中,不断铸造新的高峰意识和技艺之手的人。传统的作坊是匠人之家。家庭的作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光环下被想象成浪漫之所,一个劳动与生活相连的地方。这种作坊展现了一个让人们组织起来、世代传习的秘方。这个秘方曾经的重要支撑是家族与仪式,今天,这两个支撑换作了原创和自主。如今的美院式的小班教学、工作室教学,就是建构在自主性的建立与原创性的培养之上。在这里,某种传统作坊的个人化的、面对面的知识经验的权威性和学生主体的开启与激活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权威代表高度,正是不断的权威的积累,垒成高峰;原创代表生机,正是一代代的自主与原创的开启,不断地添加高度。但自主性与权威性之间的那种现代的、结构性的纠结与冲突,仍然将不断地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重演。这就要求今天的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工坊,都要更加地重视新一代的原创性开启、自主性建立,又要重视教学的权威、感受力培养的权威。
同学们,艺术的使命即是练手。这个手与心相连,让我们的感觉相通,形成触觉般的视觉、触觉般的听觉,由此获得某种质感的力量。这种感受力的质感转换和凝聚,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的核心追求。大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举手之间已将诸多内涵凝在手的运行中,让我们通过它的痕迹,感动心神。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疾速变迁的网络化时代,数字图像系统将视觉生命简化成一个纯粹视觉化的空间,那曾经的眼、手、心的塑造与纠结变为图像的拼贴与转挪。这种图像技术和所谓3D打印技术,将曾经决定视觉形式的手的运动,内化到纯然图像的变化中,似乎不再需要传统技艺中那个缓慢的却是亲在的生命内涵。一种编码代替了肉身之感,手被减缩为手指,一个按在键盘上的手指,一个仿佛世界开关一般的手指。在这样的手指必然或已然到来的时刻,匠人的技艺之手将维系我们的真正肉身,维系着我们的真实生命,维系着我们刻骨铭心的感受力。我们赖此以担当使命,光大传统,迎接新的变革与创造。
同学们,今天的匠人,不同于往昔,必须是具有生命文化意识的人,具有公共价值意识的人,具有新的高峰意识和技艺之手的人。在这样的心手开发的艺匠体系中,我们提出“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用不断的劳作训练培养灵巧的技艺,养成技艺的品味与思考,并让这种品味与思考融在手上的技艺中,举手留香,挥洒精彩。与此同时,用大量的阅读来丰满我们的知识,润泽我们的技艺,养育我们的心性,提升我们的心灵。今天,是你们进校最初的日子,也是我身为学校的代表,给你们讲授关于“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第一课。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四年中,当每次用手去学习、创造的时候,会想起我今天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