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论文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
中职教育论文 篇1
1.基于课堂生态的多元课堂教学观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生态体系,学生的参与度低,兴趣性差,感性经验少,信息资源闭塞,知识建构平面、僵化。知识传输效率不高,能力建构效能差,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需求。
2.基于终身学习的全人发展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培养自主、自立、自觉的,健康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个体,是真正实现现代产业工人职业化培养的基石。
二、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高效课堂模式———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高效课堂,旨在构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高效的各个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指标体系评价该模式,以校验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是该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2.建构主义理论———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个人认知结构的建构包括知识建构、能力建构和情感建构三个部分,这三个维度也准确地诠释了教学活动发生的基本内容、目标和方式。因此,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内涵和学习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 这是该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3.全人教育观———模式设计的思想内核
就教育的对象、功能和形式而论,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就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年龄结构和心智程度来看是一种养成教育,即学生社会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其需要承担促进学生心理建设和心理成熟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就教育形式的任务属性、目标维度和培养指向来看是一种职业教育,即学生职业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要完成学生职业预备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双向性内部取向分化的教育形式,其设计理念就不能从单方面考虑或限定,而是要从学生全人发展的角度进行评量。
三、适用学科
1.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的学科
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发挥,基础性认知结构可以为学习过程提供更多的元认知策略和方法论指导。
2.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过程为知识学习提供了应用环境和思考空间,可以提高信息可视度和转化率,让学习过程从内在抽象的建构过程,转化为外化应用的实证过程,从而增加学习的可控性,以有效的外显方式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
中职教育论文 篇2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做到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人民满意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追求的行动目标,这一要求就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带有一定的理想性。但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又是党和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所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其提出、推进、及完成的整个过程。这也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现实性和理性性的统一,既不能夸大这种教育的理想性,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从而影响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不能夸大其现实性,认为可以超越客观现实条件做到一蹴而就,这两种不良倾向都不利于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所谓绝对性是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规划过程中必须贯彻实施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而相对性是根植于满意的主观性及教育的选择性之中。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忽略教育供给人民需求的相对性。因此,要从人民的而根本利益出发,在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教育期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此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性的教育需求。
(三)社会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社会性是指站在社会的角度对教育事业提出的一条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在其中占有主体地位。同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又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由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只向社会的,所以这就决定的人民群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最终方向,以此教育的社会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四)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向,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然而,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具体细微的评价指标,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微观性。教育的宏观性反应的是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和水平是否符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微观性指的是教育对个体的不同影响,是否能培育出符合社会进步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宏观性和微观性的统一。
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
学习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中职教育实质上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使学生从无业到有业, 职业能力是指从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对待职业的态度出发,综合运用所有取得的知识和技术,完成各项职业活动目标所具备的特长,区别于其他个体完成的效果,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和时效性。职业能力大致包括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性的能力,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出色能力的人才,以此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同时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
(二)培养出健康的人
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参加社会活动的基本保障,是生存之本,也是个体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保障,拥有健康良好的身体不仅能承担起个人、家庭的重任,也能承担起社会赋予个人的独特使命,承担起社会需要的基本劳动。心理健康是指能够以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挫折和挑战等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舒缓压力的能力,一个健康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健康指标和所学的技能知识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同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出具备全民素质的公民
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李芳)全民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础,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大具备全民素质的公民,然而,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社会对公民的基本需求都是一定的,一个具有公民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人,同时培养出符合社会建设的具有全民素质的公民。
三、如何构建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
(一)增加和保障教育投入
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办好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该努力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在增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要更加合理的使用教育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课程中要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不仅需要教师及时接受理论培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并将其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教育设施的经费投入,只有保证教育内容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人才
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的全方位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共同协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教育模式,共同促进教育的实施。同时实施的内容要面向现代化、多样化和趣味化,从多渠道培养人才。
四、结语
中职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教育;职业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刺激的因素,尤其是后者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将日趋显示出来,市场经济对高职人才类型的需求既能激励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问题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思考和廓清,其中包括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与对高职人文教育的重新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教育模式未来的走向。
对职业技能的深入理解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高等教育偏重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偏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职教育而言,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这已经在高职教育工作者中形成了共识。但什么是职业技能呢?一般的理解就是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将专业技能等同于职业技能的认识倾向陷入了职业技能理解的误区。因为专业技能并不能涵盖职业技能的全部,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职业技能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专业技能、心智技能与基本技能。三者之中,专业技能是主体,心智技能是内核,基本技能是支撑,这三者既有主次之分,又不可忽略其一。表面上看,三者似乎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究其实,却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如同人的双手、大脑与体质。
受过高职教育的人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高职毕业生一般是在生产和销售第一线工作,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具备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来说是必须提供的,或者说这是市场对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但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优秀的高职人才还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另一些能力,就是智力技能和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所谓智力技能,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甚至包括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智力技能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渗透在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现代社会基本技能,是指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高职人才一般所从事的是现场工作,不仅自己要具有相应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不具备合作能力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工作者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无论从具体的职业工作要求还是从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看,智力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和专业技能一样,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高职教育也只有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智力技能、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
对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
地位与价值的重新认识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甚至很多从事高职教育的人都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在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
首先,从职业工作对智力技能的要求来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是高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完成的,必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而完成这种引导和训练显然是专业技能课程所无法承担的,必须有相应的人文课程和有组织的校园人文活动作为主要的承担者,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和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重要角色。
其次,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同一工作领域内的发展还是职业转换的选择发展,都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与智力潜力,较宽广的人文知识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础,相应的现代社会的通用技能作为提高职业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且从个体所受的教育影响来看,青年时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职业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再次,从整个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来看,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这种整体素质绝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包括人文素质在内。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所要承担的这个使命和任务,决定了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也为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确立了方向,即人文教育应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在高职教育中,要将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职业教育的整体,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也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中专业技能与心智技能以及现代社会必备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着力强化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和试行两年制学制,为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实训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又不仅不能增加总的课时数,而且还要逐步削减总课时,这就势必要大大缩减理论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体育、大学语文孰轻孰重?确实很难说清。但简单化地一刀砍掉哪一类课程、哪一门课程,肯定都是不明智的。这里,仅就专业教学确实要加强,实训课时确实要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恰当对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问题略陈己见。
第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教学不宜占太多课时,不宜与专业教学争课时,这是一个共识。我们所说的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只是说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要将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上的加强,这就需要人文类课程本身进行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尽快建立一种既不必挤占过多课时,又确实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正如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多,并不意味着确有必要与教学效果一定好,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要精心把握,注重效率,极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此外,重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必修课上才能体现出来,将原来的课程化整为零,拆分成小型灵活的选修课,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与精力,让其依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也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要将人文教育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大胆突破将人文教育仅作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习惯思维,明确提出人文教育的应用性。一方面,要在现有的人文课程教学中强化应用性人文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灵活多样的人文应用性课程,或者将人文应用性知识与技能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在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训练中,探索技术与人文的结合,逐步确立技术与人文并重的现代职教理念。
第三,要加强校园人文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应用技能养成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能力、职业发展密切挂钩,使目前比较分散的、流于宣传造势层面的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外在形式之上获得鲜明的职业化主题,并以此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应用知识技能的活力与张力。
[1]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4,(4下).
[2]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OL].,2005-08-13.
[3]赵琳,冯蔚星。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制度变迁的考察[OL].,2005-08-13.
[4]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王英杰。试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1,(3).
中职教育论文 篇4
(一)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更新
中职教师往往在需要评职称时会集中参加继续教育,平时对自我素质提升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欠缺,继续教育随意性大,教职工缺乏把继续教育当成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之中。许多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也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开发,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开发、针对性培养的规划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托网络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可以更丰富、更灵活。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目前对中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稍显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更多是学校承担,来自企业的外在资金资助较少,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没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参加国外交流、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后,培训结果无法体现教师素质提高的实况,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未建立。
二、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不 中职院校要遵循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超前性、实用性、自主性的原则,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模式和健全机制,推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职教师重新认识继续教育,注重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个人自我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和创新,将会大大提高中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能有效缓解中职院校师资不足的现状,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前经济建设的再添助力。
中职教育论文 篇5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中职教育论文 篇6
(一)要树立正确地教学理念
“苟日新,日日新”、“功夫在诗外”,在当今时代,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地实践新课改,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不断地实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改革变化的要求,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二)要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中职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的三大关系
1.正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关系中职学生具有鲜明的群体特点,音乐课程教学要针对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前要调查了解班级学生的相关情况,要掌握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兴趣、爱好,以及想从音乐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等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这个基础上,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互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要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其充分展现个性及特长,让学生通过表演实践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自信心。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加对音乐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将音乐知识及技能有机地融入这些音乐作品中去,通过鉴赏与联系来逐渐熟悉这些音乐知识,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情感共鸣,达到感受和体验音乐之美的目的,使情感得到陶冶[1]。因此,中职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教育规律,认真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2.正确地把握好大众流行和高雅引导的关系大众流行音乐具有时尚新潮,通俗易懂、简单易学且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感情共鸣,颇受青少年喜欢。但我们应当看到,大部分的流行音乐都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其创作目的是为了迎合当今大众的速食文化,以获得较大的商业利润,其教育性和经典性却往往比较欠缺,也不太适合为中职音乐教学所大量采用。而音乐教材多是以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往往比较传统老套。加之,中职学生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不高,相比较而言,他们会觉得音乐课堂所传授音乐知识枯燥无味。这十分不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职音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可以适当选择较为流行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辅助内容,利用学生的兴趣来吸引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关注,并能够把这些内容巧妙地与经典作品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特别是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发人深省,引人积极向上的、有正面意义的优秀的流行作品。教师应该从学生审美心理以及审美特征出发,根据中职学生年龄特点、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的层次等等,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大众流行和高雅引导的关系,促使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3.正确地把握好音乐门类贯通和与专业技能学习的联系从目前看,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中职音乐课程内容包含较为丰富,即有中国传统的音乐,也有外国音乐,既有现代流行音乐,也有传统经典曲目,既有声乐,也有器乐和舞蹈,还涉及一些音乐基础知识的介绍,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要熟悉和了解不同作品的基本形式、风格、特点,掌握基本常识和欣赏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的内涵,融会贯通,获得了美的感受,从而促使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注重音乐课程门类的贯通同时,教师还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加强与音乐课程方面的联系,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促使音乐课程的教学的目标更好地与职业教育总目标渗透、融合。比如营销广告学专业,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案例,讲一讲音乐在营销广告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广告音乐背景的案例。再比如,旅游学专业,可以结合民歌的讲授,谈一谈相对应地方的民族特色或传奇故事,谈谈音乐在旅游中的作用。实践证明,与专业相融合的音乐教学,能够激发其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音乐门类贯通,是音乐课程内部的纵向关系。而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关系,则是横向关系。在中职音乐教学,把握好这个关系,可以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
(三)要大力提高中职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正确合理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师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从当前看,教师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1.要确立正确地品德和人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德和人格本身就是对学生影响最深刻地一种教育资源。当今社会普遍存在浮躁不实、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逐步影响到校园中去,这是造成重职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现象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教师不能有随大流的心态,对教学应付了事,而从自身做起,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形成更为良好的专业品质,积极地去地改变环境,纠正人们对音乐教学认识上的偏差,要更充分展现音乐课程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去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因此,教师应把加强师德修养、净化自己的人格放在首位。
2.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音乐艺术与人文、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音乐教学应是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文化基础积累越多,知识面越广,个人的眼界就越深刻。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才能从更高的层次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正确引导学生欣赏、表现和创造音乐[3]。
(四)要注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注重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中职音乐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自觉地培养高尚情操,完善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就业、交往与发展基本需求的,提高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围绕着教学目标,中职音乐课程要求加强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它们之间是有层级的,又是互相关联的,中职音乐教学重点要突出更为基础的音乐感受力和奖赏力培养。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十分清楚地掌握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要求,牢牢地把握这些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和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细化目标,突出重点,逐步引导,发挥主导作用。
2.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在中职音乐教学中,音乐感受力是最基础的音乐能力培养,包括听辨力、记忆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觉和记忆力,要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接受力和作品的思想艺术性来选择多样化的音乐作品,在学生的反复听、唱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更好地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效果。在欣赏的基础上,再逐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在欣赏教学中,要选择在题材、体裁、风格上具有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题材内容、思想情感、风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的魅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在音乐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对音乐掌握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体验性强,同时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即有丰富的感性,也有深刻地理性,从音乐感受力、到鉴赏力、再到表现力和创造力,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特点,注重音乐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由浅入深,从感性的感受体验到理性的鉴赏审美,逐步深入,细化教学目标,不断地跟踪评价教学效果,即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能够按能力培养的要求,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导学法、导思维、导创新,这些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这样一来,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果易于体验,能够更多地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总之,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音乐能力的培养,积极地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性情,深入挖掘音乐中内在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体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在音乐学习中主体作用。
二、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比较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从办学特点来看,二者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以能力� 但由于二者在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对“双师型”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也就不同。
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必须符合高校教师资格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首先在层次上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一)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是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校(中专、职高)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因此,教育对象都经过了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具备或基本具备高中文化程度,这为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在高中毕业基础上接受相应的文化基础课学习,要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以满足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而中职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其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是以达到高中毕业生水�
(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宽度与深度上均高于中职学生,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目标,使之具备适应高等技术或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中职学生关键是要“知其然”,以满足专业岗位操作技能所需知识储备的需要。。
(三)对学生的技术应用与能力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适应现代化程度和复杂性,从而在高科技含量方面明显高于中等技术人才要求。因此,高职学生要能以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而“独当一面”。中职学生只是要求能适应岗位要求,与他人配合、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由于教育层次的不同,高职“双师型”教师必须符合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应该具备比中职教师更高理论水平和更强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都应该比中职教师要求更高。
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更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大专文化程度、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按照这一目标,高职教育强调在“必需、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是能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工作的工艺师、现场工程师、营销师或服务技师等。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实用型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应用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职业高中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初级从业人员。教育强调的是适应具体岗位要求的动手能力,注重技能训练与技能熟练程度。因此,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各种职业岗位要求,立足于业务一线操作的技术员、业务员、推销员等专业人才。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教师应该比中职教师有更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更高,应瞄准高新技术前沿。
三、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责任能力更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性”为主旨和特征,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强调学校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合作,并坚持
(一)专业设置不同。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较之一般本科院校的理论型、研究型专业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又较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求严格得多。中职教育多依岗位设置专业,专业适应面较窄;而高职教育必须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职业岗位(群)是指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指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面较宽,适应性更强。
(二)课程设置不同。高职教育主要是从高等应用型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出发,适度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要求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标,兼顾现代“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岗位(群)的流动性、变化性和对其长远需求的前瞻性,通过专业课模块的设置和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范围。而中职教育主要是强化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技术的的传授,追求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理论教学体系不同。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介绍理论应用范围、应用范例、实际操作和管理规范,其课程体系必须据此来重新设计、组织和构建。因此,公共课中除政治理论课遵循、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安排外,还必须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强化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教学。专业课主要构建以模块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满足能力培养要求,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的份量,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中职教育服从于其人才培养要求,立足于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使其理论教学体系呈现为以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训练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合理配比的课程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同。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训、分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其教学体系包括基本能力实训、专业能力实训、综合素质培养和建立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其中,产学合作是关键环节,综合素质培养是主要目的。因为产学合作教育利用了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特别是真实的职业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而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虽然基本形式也包含有课堂实训,分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等形式,但关键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顶岗操作的能力。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的不同,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要比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更强的岗位责任能力。
四、高职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与中职教育比较,要求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更全面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素质培养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人文素质要求不同。杨叔子院士曾提出“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础”,虽有引发人文与科技之争之嫌,但应该说切中我国高校的时弊。作为高等教育,高职必须强调人文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是:具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基本养成诚实、整洁、守时、守信的文明习惯;初步形成以自尊、自爱、自强、敬业、勤奋为主要特征的健全人格;具有商业、市场、价值、风险等现代意识;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尊重他人,易与人合作。很明显,这些人文素质要求对于只具备高中文化程度的中职学生是很难达到的。。
(二)专业综合素质要求不同。高职教育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能力结构为保证,无疑会有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其独挡一面的目标要求。而中职教育受文化素质的限制,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必然受到约束,在专业综合素质上显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1996.9.1.
[2]杨淑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教研究,2001(2).
[3]李文霞。试论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