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论文(精选12篇)》
公共图书馆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更好更快提升公民精神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12篇图书馆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容导航
图书馆学论文 篇1图书馆论文 篇2图书馆论文 篇3图书馆论文 篇4图书馆论文 篇5图书馆论文 篇6图书馆论文 篇7图书馆学论文 篇8图书馆学论文 篇9图书馆论文 篇10图书馆论文 篇11图书馆论文 篇12图书馆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图书馆学研究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AbstractThistextanalyzedtheourcountrylibrarysciencetheinvestigativepresentconditionwiththeexistentproblem,thestudyfromnow
onthelibrarylearnstheinvestigativedevelopmenttrend.
Keywordsthelibrarysciencetostudythepresentconditiontheproblemthedevelopmenttrends
一、图书馆学研究现状
(一)众多学说流派形成。图书馆学研究在我国兴起,到现在已有50多年,在整个进程中形成了众多学说流派,主要有:要素说:即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各个组成要素;规律说:即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工作及其规律;矛盾说:即研究图书馆管理与利用间的矛盾;关系说:即研究图书馆及其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层次说:即研究图书馆活动及构成要素;系统说:即研究图书馆系统;图书馆说:即研究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知识说:即研究图书馆学理论与知识;交流说:即研究文献利用和情报交流;符号信息说:即研究图书馆符号信息;公共信息流通说:即研究图书馆公共信息与流通;信息时空说:即研究图书馆抽象的有序化信息时空;资源说:即研究图书馆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等等。
(二)图书馆学研究采取了整合方略。回顾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历程,走过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发展中至今仍存在着许多困惑和难题。要从认识上解决这些困惑与难题,则还需要从中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去找出图书馆学研究的正确发展轨道。从国外图书馆学研究发展的进程,反思我国图书馆学研究50多年历史,我们不难得出产生这些困惑与难题的主要原因实质是我国学术界长期坚持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学三科独立,真理与缺失的必然结果。特别是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风行的恶果。进入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正在从这种低迷中走出来,也正在将这三门学科整合为三位一体,以端正视角,摆脱困惑,按照图书馆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前进。
(三)人文化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导向。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和存在,人文属性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弘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与根本使命。因此自图书馆学诞生以来,一直以人文传统为理论特征,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的人文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强调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也应运而生;强调树立图书馆的开放形象,图书馆的开放形象是其区别于旧式藏书楼的基本特点,也是图书馆最具人文意蕴的的重要理念,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国外图书馆的全开放形象在我国图书馆�
(四)知识化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内涵。图书馆学本来就是以知识为对象的科学,能够组织知识和提供知识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两大历史使命和价值目标,这是图书馆发展史已证明的不争事实。而研究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即知识集合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指导图书馆实践,是图书馆学的主要使命和价值目标。由于知识集合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用户的知识需求为中心的,因而不仅在知识集合的使甩与完善中离不开用户,而且在创建知识集合、有效发挥知识集合的功效(如知识存贮、知识检索、知识优控)等方面,都必须特别关注用户的利益、需要和特点。离开了用户及其需求,知识集合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此知识化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内涵。
(五)社会环境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外延。社会环境揭示存在于人类各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的结构及其发展过程和规律。事实上,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种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社会环境的无限广泛性和重要性。现代人类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社会生括离不开图书馆活动,在文明杜会中,图书馆活动成了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图书馆活动涉及到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问题,这些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又揭示出所处的种种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处理好图书馆领域与杜会领域的关系,既关系到图书馆的生存,也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社会环境研究就是围绕着图书馆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等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影响和制约规律,从而达到全面认识图书馆社会形态的结构和规律,并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去认识和组织图书馆社会活动。因此社会环境研究必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外延。
(六)范式研究已成为学科自身建设必然要求。科学研究离不开一定的范式,因为有范式,科学研究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才能朝着日趋完和精确化的方向前进。相对独立而确定,比较完备而具阐释力的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完成建制化的基础和核是学科成熟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科自立于学科之林的必条件。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学学派林立,多元取向逐渐增多,也可能是图书馆学研究产生学术争鸣最多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图书人对图书馆本体的追问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许多学者希望对他们进行整合,而许多研究仍是理论的折中和拼合,由此看来未来图书馆学的理论范式还将呈多元化发展。
(七)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交融的研究不断深化。进入20世纪后,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在不断完善,也在不断的扩展与深化。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的融合和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管理学、咨询学、计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群的“自然产生”。从而直接地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学扩展研究对象、丰富理论内涵、提高研究水平。尽管中外学者们关于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交融研究的争鸣意见各异,但对与图书馆学交融学科群的产生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持认同与乐观态度。
二、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的深度还不够。20世纪以来,在图书馆学这一研究领域,虽然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但从总体上说,有影响、有深度的成果并不太多。有许多文章仅仅满足于作一些注解和说明的工作,缺乏学理上的深入探讨;普遍存在一般描述多,重点深入少;追赶时髦多,真知灼见少;研究技术方法多,研究理论少;书面理论多,实际调研少;研究事物多,研究人的思想少;情况综述多,本质分析少等等。另外,各种论说处在粗浅阶段,各说都不完善、不深入。实践漠视理论的倾向比较严重,也存在“工匠意识”的理论价值观。(二)研究的学风不正。我国图书馆学界有两个毛病:一是不愿公开承认和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的东西;二是不愿公开进行学术论争。因此我国图书馆学无生气、无创新,发展较慢,成绩平平。另外,只:追求图书馆学研究的表面繁荣,不求图书馆学研究的真正发展;一味赶时髦,追热点,如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文章曾充满全国各个图书馆杂志,内容千篇一律,空洞无物,缺乏实质内容和学术性、系统性。
(三)研究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精英式研究与平民式研究不相容纳,对世纪末与社会转型期作为信息产业与信息事业一个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学的新定位以及对图书馆学作为信息交流管理学科群的一部分深感迷惘;二是思考问题总习惯于沿着原有的和既定的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或者拾人牙慧,或者在原有的理论问题上转圈圈,不重视寻找其他学科与本学科的契合点,也不够注意借鉴国外图书馆学研究中有益的部分为我所用。
(四)在研究的方法上有局限性。近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学在吸收借鉴研究方法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等仍占主导地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要借鉴西方学术研究中注重实证研究等科学系统的方法。另外相当一部分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工作总结和工作方法的研究层次上,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多为理论分析、逻辑推理、经验总结和描述,而很少采用调查法、实验法、事例分析法、计量法和专家法等。
(五)研究队伍断层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之所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到目前真正有份量的成果不多,原因在于:一是没有一支长期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耕耘的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二是学者没有独立的人格,研究有公式化、世俗化、非理性的倾向,图书馆学研究功利性强;三是没有形成群体力量,单兵作战多;四是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人才队伍和稳定性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年轻队伍表现尤为突出,高学历人才纷纷流走,学术带头人及高产作者老年化。
三、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本土化与国际。我国图书馆学三次研究高潮的形成都与“西学”的传人与消化吸收密不可分。勿庸置疑,建立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人的使命之一。不可否认图书馆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其学科研究会受到国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但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具有自然属性,是完全可以与世界图书馆学研究的潮流形成交汇,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但是我们也要在立足中国本土社会的图书馆事业的实际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立于世界图书馆学之林的中国图书馆学派。如果忽视了这个最根本的目标,只是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图书馆学的传统和规范,我们就无法真正的有所创新与突破。图书馆学要引进先进的理论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更要创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
(二)“技术化”与“人文化”。随着知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断向现代化、产业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图书馆有许多称谓,如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等。这些称谓都是针对图书馆的新技术、新环境、新格局、新功能而言的。未来图书馆的实现,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来支持。图书馆学研究的技术化趋势势在必然。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知识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过程、地位等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人文图书馆学以探索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主客关系为切入点,以揭示用户、图书馆人与文献之间的关系、规律为目标。因此,人文图书馆学比之任何一种图书馆学都具有更高的综合性。事实上,谢拉、阮冈纳赞、J?贝克、B?布鲁克斯、C?戴维斯等以及中国学者卢泰宏都对人文图书馆学思想都作了佐证。我
(三)研究范围的扩展和跨学科。当代学科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一方面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各门学科、各种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又日趋突出。这不仅表现为同一学科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且表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相互融合。未来图书馆学研究会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基本框架内迅速成长。但图书馆学在科学研究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与其说是本学科范围内的问题,不如说更多的是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同时也包括其他学科有着很广泛和深刻的关联。为此,未来的图书馆学必须是跨学科的,它们一定要与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研究优势,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科学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给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和途径,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学研究也只有当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成为它的内部支柱时,它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已成了当前制约图书馆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科学发展史证明,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只有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体系,从发展趋势看,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将既是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有机构件之一,同时又将构成自身的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五)研究的整体化、集成化。21世纪的图书馆学研究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众多的学科来支持,整体化趋势是其发展的必然。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改变文献流运动的基本规律,不改变图书馆作为社会文献资源共享组织的基本属性,也不改变将信息加工成有针对性情报的情报过程,从而给图书馆学带来了深入发展的机遇,并按学科固有的特点实现学科集成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发行管理学、目录学、文献学乃至其他领域发展起来的大众传播学、经济信息管理学等如今已发展到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势必以某种形式实现整合,从而彻底摆脱专业重复建设与学科归类多头的尴尬局面,在整合中追求理论发展的质变与统一。因此我们断言,21世纪的图书馆学研究体系将是一个整合的学科研究体系,既反映其基于一个传统图书馆学理论及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反映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学研究体系。图书馆事业是社会信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部分,它最终将走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无逢的融入社会,影响社会而渗透到社会的生活当中。
1.肖勇。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现代情报[J],2004;(12)
2.董成娣,周维彬。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述评。图书馆学研究[J],2004;(12)
3.邹行。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探微。图书馆论坛[J],2003;(8)
图书馆论文 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公共关系;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55-03
一、国内关于图书馆旅游服务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发表了一些关于旅游的论文,如张晶与牛淑红的论文“图书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策略探讨”,王新利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旅游、建设旅游文化的实践”,宋玉珍的“旅游与图书馆”,周立飞的“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法”。这些文章讲的是图书馆为公众旅游服务,为旅游提供信息。
图书馆是一种文化,一种优质的文化景观。我们要开发这种文化景观,宣传图书馆文化,普及高雅文化,通过文化旅游,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宣传优秀文化。这既是旅游,又是文化普及宣传活动,又是培育人们的图书馆意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增加了,人们积极投入景观旅游与文化旅游。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为旅游服务,可以产生经济与政治的良好作用,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提高个人的文化层次,增加新知识。
二、国外图书馆旅游研究
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有一项服务,即用户参观国会图书馆,可以请图书馆员作导游,也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有关设备进行自助式电子导游。英国国家图书馆也开展这项活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网站上大多设有图书馆虚拟旅游窗口,如波斯顿图书馆虚拟旅游。让用户参观图书馆的各项展览与图书馆建筑、艺术图案与形象。1976年Sim.Yong Sup著有《美国默瑟县社区大学自助式图书馆旅游方法》一书,1980年Miller.A Carolyn发表了论文“一系列图书馆的旅游”,1989年Lawson V.Lonnie“使用计算机解说代替传统的图书馆旅游”。这些著述表明,发达国家重视图书馆文化旅游,积极开展图书馆旅游,通过图书馆旅游,让用户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热爱知识、热爱文化,从而积极有效地使用图书馆。事实上,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都是热门旅游景点。
BDI&NTC(意大利数字图书馆与旅游文化网络)意大利2008年开设图书馆管理员文化旅游课,讲解数字化资源,评估文化旅游服务,上网“Internet cuhurale'’(2009)可以检索书目,数字化旅游资源,意大利图书馆的旅游栏目,开发旅游路线,进行旅游资源展览,文本导游,开发文化旅游线路。他们把旅游酒食线路、历史一文化遗产线路、朝香线路、科学亮点线路与Tuscany旅游线路进行整合,整体布局,统一规划。Tuscany线路中的佛罗伦斯科学史博物馆,它整合了多种资源,如地理、绘画、宗教、图书馆、保健与修道院。Tuscany线路由国家中心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游客提供旅游书籍、手册与其它资料,网上提供链接、GoogleEarth与图片长廊、大量的信息与若干种语言的信息。
整合旅游与文化资源,合作开发。各单位合作,公与私合作,进行开发,满足人们文化知识学习的需要。有些文化景点远离城镇,设法拉近。拉近知识区域与文化区域的距离,创造虚拟线路,让人们从图书馆目录找到资料,在博物馆看到物体。
三、图书馆文化旅游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显著提高。伴随着而来的是文化建设的高潮。党的十七大文件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提高人民的图书馆意识,使人们知道图书馆,知道图书馆是干什么的,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现在人们已经很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已经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开展图书馆旅游,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即有利于图书馆事业,也适应了时势的发展。
经济发展以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的内容一般为两点,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一般是古建筑、宫殿、祠堂、庙宇、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当然也包括图书馆。
天一阁每天游人如织。天一阁值得一游,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含有深厚的文化积蕴。古越藏书楼、嘉业堂、铁琴铜剑楼、海源阁、故宫里的文渊阁……等都是旅游景点。
现代化图书馆更是旅游景点,更值得人们一游。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是人们喜爱旅游的景点。想参观这些图书馆的,主要是青年人、大学生。
不同的图书馆对于不同的人具有吸引力。即使是县图书馆,也可 农民如果可以到县图书馆旅游,了解县图书馆的几万册图书与报纸,知道图书馆干什么,图书馆与书店的区别,图书馆开展哪些服务,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优点何在。
图书馆一般坐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图书馆的建筑很有特色,图书馆有珍贵的善本文献,有丰富的各类图书与服务,有博学的读者。参观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熏染,是普及文化、宣传文化、造就书香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图书馆旅游,让游客了解图书馆建筑艺术,了解各种不同的文献类型,了解文化名人,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文化特色,了解有关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知识。通过图书馆文化旅游,可以让人们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积极使用图书馆,培养人们的读书兴趣。图书馆文化旅游,目的不是经济创收。
为了图书馆旅游,图书馆的建筑、布局、设施、服务应该发生新的变化,使图书馆更贴近公众。
四、图书馆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进行图书馆文化旅游,一是让旅行社组织公众来图书馆旅游,二是让公众个人来图书馆进行自由参观旅游。三是学生团体来图书馆参观旅游。
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图书馆旅游窗口,开展虚拟文化旅游,让公众了解图书馆的建筑、设备、文献、布局、特色资源。网上配有导游图、旅游解说词,使公众感受到来此一游,收益非浅。
我们现在建设的图书馆,很多仅仅围筑了一个藏书与读书的空间。如果考虑到文化旅游,建筑上势必增加文化艺术性。在塑像、雕刻、绘画上体现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感染力。注重国情文化或地方文化与特色文化,使图书馆建筑成为公众旅游欣赏的景观。
在图书馆布局上,安排适合公众旅游的空间,图书馆是读书的地方,需要保持安静。图书馆旅游不能影响读者看书学习。在图书馆的建筑布局上,要有公众旅游空间。让游客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人类文化艺术。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体现本国及全球文化艺术,省、市、自治区体现本地区的文化艺术,县及县级市图书馆体现本县与地区的文化艺术。大学图书馆体现本校特色与相关的文化艺术。
图书馆为公众提供观赏的亮点,提供阅览室以外的参观,让公众了解各种文献与服务。譬如,将善本、特藏、手稿、名画复制件陈列在―个大厅,向观众演示、解说。图书馆向公众演示、解说图书馆的性质、方针、任务、服务,读者的权益,解说读者俱乐部的组织与活动。演示大型丛书、现代化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各种载体、工具书、文献的多样性,展示公众感兴趣的内容。 作好文化旅游服务工作,配备解说员、导游,导游图、触摸屏导游、循环放映图书馆科教片,展示图书馆组织、图书馆联盟、图书馆服务公司的业务与活动。告诉公众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职责,道德规范,权利与义务,读者的权利与义务。告诉公众图书馆有些什么书,开展哪些服务,图书分类法如何使用、文献怎样检索,文献发展史、知识服务史、文化巨匠,知识服务新技术等。
连接有关网站,指导公众参与虚拟图书馆旅游。图书馆员积极宣传指导公众参观国内外各种图书馆,进行图书馆文化旅游。
图书馆文化旅游应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借鉴其它图书馆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公众对文化需求,以及我国文化旅游的特点,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使这项工作即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行业开拓性、生活趣味性、科学文化普及性。
图书馆论文 篇3
1.1外文图书借阅率普遍不高
高校常来外文图书借阅室借阅图书的读者主要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学生、留学生及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由于本科大四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提供几千字或几万字的外文文献的原文和译文,所以每年第二学期外文借阅室的读者借阅人数猛增,外文图书借阅量也随之增加。从阅读动机来看,来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为了做课题或写论文而查阅文献,出于教学和其他需要的读者较少。据相关调查与统计,安徽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5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这里阅览的,部分读者借出。
1.2外文文献资源保障率低,难以满足读者需要
外文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加入WTO后,原来获权影印刊停止发行,外文原版图书的购置费用较高,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说,无论是纸本文献的订购,还是全文数据库的引进,都是一笔经费不小的开支。因此,图书馆只能通过压缩外文文献采购种类和数量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博、硕士研究生在校招收数量急剧增� 因此,图书馆大幅度压缩外文图书的做法,已很难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另外,图书采购人员在采购挑选外文图书时,对专业核心书籍缺订,或者对多卷书漏订其中某卷,造成图书不成套,也影响藏书质量,减少了外文图书的吸引力。外文图书购买没有连贯性,随意性大,外文资源得不到保障,都影响了师生的阅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1.3读者外语水平不高,外文资源利用率低
以安徽大学为例,逸夫图书馆现有外文图书9万余册,年均借阅图书2000册,借阅率仅2.2%。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语言障碍,读者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阅读语言困难,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除了少部分外语学院的读者能够轻松看懂外文全文文献外,其他一些院系读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阅读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尤其是理工科一些科技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外文书籍,长期乏有问津,外文文献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此外,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导读服务工作也是外文文献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1.4外文文献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外文文献的开发利用是指以外文文献为对象开发文献的各种手段,包括对外文文献进行收藏、整理、分析、加工、综合、浓缩、转换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这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对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开发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理论指导。由于没有内行人直接参与,开发工作处于低层次状态,许多极具价值的外文文献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只能被读者零星地使用,无法获得广泛系统的利用。此外,外文图书借阅室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外语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上均需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图书进行规范的管理、宣传报道、加工以及深层次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水平都不太高,缺乏二、三次文献开发的能力等,这都直接影响到外文图书的利用。
2外文图书借阅室服务与管理创新措施
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成效,通常要把外文文献利用率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改进和创新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高度重视导读工作,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1合理订购外文图书,加强藏书文献资源建设
外文图书采购要突出时效性、连续性,突出倾向于重点学科,提高选书的质量。因此,在订购外文图书前,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应该对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各学院、各专业中的学科专家对外文图书进行筛选,以确保所选外文图书的质量。并且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从重点学科和博士点挤出资金购买教学、科研急需的外文图书,尽量保持某些图书的连续性、系统性,使采购的图书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在满足各学科、各专业需求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学科、重点用户。只有建设一个有藏书特色、结构合理的外文图书借阅室,才能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加强外文图书藏书资源建设,除纸质文献建设外,还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外文阅览室要建立自己外文图书和书目数据库,积极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开展馆际互借,实现馆藏外文文献的网上资源共享,建立起馆藏印刷型文献、馆藏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三位一体为载体的外文文献资源体系。通过自建和引进一系列重要外文数据库资源,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外文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2.2借助特色化服务项目,提高外文图书利用率
由于外文图书价格高,复本少,外借的几率低。要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传统的服务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根据外文借阅室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2.2.1采取措施保证外文图书排架标示明确
在图书分类排架方面,书架标识牌上除了按“中图法”标明分类号外,还应配有揭示图书语种及其图书类目的中文提示,以方便读者轻松、快捷地查找所需图书。
2.2.2允许读者复印所需图书资料
国外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一般都配有复印机,以供读者复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外文借阅室开展此服务项目。
2.2.3提供辅助阅读的工具
读者在阅读外文图书时因一些不熟悉的生词而难以继续阅读下去,如果外文借阅室同时有外文工具书或装有翻译软件的电脑可以供读者使用,这样会极大的方便读者,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
2.2.4开展外文视听服务
在外文阅览室开辟视听区,配备几台视听设备和影像学习资料(如外文图书携带视听光盘和磁带),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广泛收藏各类外文视听资料,使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外语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成为集阅读、学习、视听为一体的外语学习场所,供读者学习、交流、讨论。
2.3加强文献资源联合采购和馆际互借服务
外文图书外在装裱、内在的印刷质量十分讲究,图书质量也较高,价格自然不菲,书价通常是国内图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为了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有效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各高校图书馆应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业务。高校图书馆间外文图书采购和利用协调好,互相交流信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大型公共服务体系,其目的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和保障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水平。加入集团采购后,可以直接和国外出版公司谈采购价格,直接从国外图书商那里争取到30%~50%优惠的价格,同时,可节省15%~30%的国内公司中间费用。还可以通过疏通国际间的书刊交流渠道,接受国外部分赠书。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已通过上海外院定期接受了“美中亚洲基金会”赠送的各种学科的原版外文图书,这些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另外,还可通过由国家教育部主持的外文赠书工作,其书源主要来自“美中之桥基金会”机构,与国外有联系的院校可直接接受对方院校的赠书,而一些没有直接联系的院校,可通过青岛、大连、上海等3处赠书转运站接受赠书。
2.4开展学科化服务,嵌入并跟踪课题开展研究
高校许多教学、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最后的项目评估都需要大量的外文参考资料支持。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比较熟悉外文馆藏、熟悉本室业务并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等优势,作为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协助有关科研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相关学科信息,不断为科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国内外最新的、同类的情报资料。在课题的开发阶段,协助查找相关课题的学科参考资料,经过详细归纳整理后,编写最新的动态综述等三次文献,并与科研人员一起进行项目内容的决策;在课题的实施阶段,则随时嵌入并跟踪课题的进展情况,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提供内容具体的对口学科参考资料,建立详细的服务全程跟踪有关记录,包括使用学科资料的名称、使用人员、使用时间及使用效果;课题完成后,立即帮助科研单位及个人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的详细总结,真正成为科研人员的好帮手和有力助手。
2.5重视导读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之一,而外文借阅室的导读工作相对中文借阅室显得尤为重要些。由于高校外文藏书种类繁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许多读者因语言、专业在阅读上有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外文检索,根本不知如何查阅外文图书资料。导读工作就成了帮助读者解决如何检索、阅读、利用资料的有效途径。导读工作可从以下六方面开展:①编制导读目录。对每个学科,专题分类编制导读目录,供读者检索所需信息。②外文图书检索培训。主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外文图书检索培训。③设立新书及重点学科专架。将新书和重点学科的外文图书摆在书室最显眼的地方,并配上详细的导读指南。④口头宣传推介。外文图书导读工作可以用图书馆员积极热情的口头形式,引导读者正确利用外文图书。只有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能将导读工作做好,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⑤充分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翻译系统。人工智能翻译系统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翻译,它能快速、便捷地为读者打通利用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具有非常广宽的市场前景。⑥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在原有外文图书宣传基础上,在图书馆网页主页上设立外文图书介绍栏目,定期推出外文新书和旧书介绍或书评,使读者不必到图书馆也可了解外文馆藏图书,极大地方便读者,并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参考服务咨询台。读者在查找图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全天24小时都可上网查询,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
2.6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读者外语水平
一般读者外语水平有限,阅读和翻译专业图书能力较低,这也是影响外文图书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引导和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外语水平。对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外语课,加强外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外文图书借阅室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学校“双语教学”,为高校教师提供外文原版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外文辅导材料。请外籍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有外语特色的活动。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在经费、人力、设备与其他物质条件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支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把外文图书借阅室提升为教学的主课堂,开展各种的外语教学活动,如外语学习沙龙,外语学习研讨会等。如有的院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就开设了英文原版课程,开设此类课程,提高了学生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与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了解了专业术语,扩大了他们的外语词汇量,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有利于学生快速查阅国外前沿的相关资料,为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浅入深推荐一些合适的原版书,甚至可以把查阅外文文献的某些资料和信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借阅外文原版书,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会逐步增加借阅量。把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
2.7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阅览室馆员综合素质
由于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时,读者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尤其不断涌现新的文献载体和新的学科知识,这些对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文室馆员首先要具有一定高的外语水平,掌握图书情报学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其次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要了解馆藏布局,熟悉图书排架方法,对所有的馆藏图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读者的需求能准确、快捷地指导读者获得所需书籍和信息。最后要善于与读者交流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对信息的人性化需求,有针� 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平时要注意对新知识、新理论的积累和学习,不断更新升级已有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图书馆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活动现状着手,提出开展图书馆读者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工作进行初探。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不仅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图书馆资源,还要积极开发利用读者资源。读者活动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载体。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工作有的正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开展。因此,研究读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机制,努力争取读者广泛的合作和参与,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1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现状
1.1对读者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的人认识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并对此也作出了深入研究。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地认识到读者活动的重要性,对它的特点和规律展开深入研究。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读者服务,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未来的图书馆除了信息服务之外,另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将是读者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也逐步开展了一些读者活动,但是总体上还是不够,重视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充数而被动的“完成式”。很多图书馆根本都没有把读者活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安排,写入工作计划内。
1.2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从文献的收藏转移到读者服务第一线,这是时展的必然,它给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读者服务部门。从事读者活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是指定人员兼带,有的是馆长临时抽调,缺乏读者活动工作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从事读者活动的图书馆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文化水准和鉴赏能力。
1.3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读者活动的主题单调、形式老套、内容枯燥,活动策划不够周全,往往出现不讲究、氛围不浓、秩序混乱等现象,如“草台班子”唱戏。有时还存在应付凑数之感,只满足于做过了、完成了,至于做得如何,效果怎样却不去过问。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1.4影响不够广。读者活动的影响面小,还不能真正深人到广大读者当中。读者活动的受众对象往往还是固守于部分的群体。读者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还是依赖传统的广播宣传,板报海宣传宣传力度不够。
1.5缺乏吸引力。读者活动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和包装,长此以往,在读者当中形成了图书馆只会搞搞讲座培训、读书知识竞赛、座谈会之类的活动印象,从而丧失了参与的兴趣。读者活动不能契合社会发展潮流,不能激发读者兴奋点,互动性、参与性不强,造成大家对读者活动的乏味和冷淡。
2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必要性
2.1图书馆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面对大学生读者群开展各种广泛性和多层次性读者活动是相当必要的。处于知识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图书馆正是大学生利用资源完善自我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书馆如何才能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实现自己的教育职能呢?开展各种广泛性和多层次读者活动就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受教育机会,在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同时,实现教育的职能。
2.2开展读者活动,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图书馆传统的借借还还被动式的服务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们要改被动式服务为多样化的主动式服务,主动出击,以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读者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向读者传输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也是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3开展读者活动的原则
3.1传播先进文化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服务的目的之一。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读者活动,扩大图书馆在读者当中的影响力,是一种比较直观、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图书馆活动只有与时俱进,传播先进文化,才能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阵地的作用。
3.2“三贴近”的原则。读者活动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才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要充分的挖掘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信息。读者活动只有坚持了“三贴近”的原则,才使得读者活动富有生命力。读者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还要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从读者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参加活动的读者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所收获。
3.3创新的原则。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图书馆的读者活动更加如此。图书馆的活动如果一直沿用以前的模式,没有创新,图书馆事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要研究讲座的特点和规律,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抓好每一次读者活动,使读者活动充满活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3.4塑造品牌的原则。活动品牌的实质是活动形成的特色,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体现图书馆的形象。塑造品牌就是建立图书馆形象。图书馆应重视每一次读者活动的开展,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每个活动环节都要认真地考虑斟酌,以保证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切忌没有计划,匆匆行事,给读者留下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活动的效果和今后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谓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不但要深入研究读者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在实践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工作极富生命力,从而达到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鲜女。浅谈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工作。图书馆杂志,2001(5).
图书馆论文 篇5
【论文摘要】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图书馆固有的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知识信息传播及服务功能逐步弱化。针对目前这种现状,本文认为,图书馆应该在其本来固有的模式上进行再更新,再发展,增加和转变图书馆固有的传播方式,扩大图书馆的设置规模,实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并在地市建立“中心馆”体制,实现图书馆从“文献传递”向“知识传递”的过渡;重新确立图书馆在知识信息领域的主体地位。
图书馆的最主要功能便是文化传播功能,其传播方式也是多年来形成的固有模式。随着各类文化传媒行业呈现不断扩张态势。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繁杂的社会,电视、网络、报纸、电台、手机等媒体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充盈着人们的视听,应接不暇。不论人们愿意不愿意都被裹在这巨大的信息旋涡中。而图书馆正在被各种各样文化传媒行业排挤出公众的信息消费领域,已被边缘化。其社会影响力、信息知识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在弱化。表现在读者人数逐步减少;公众阅读率逐步下降。以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为例,十年来图书借阅量下降了40%。
图书馆功能弱化、读者锐减主要原因是由外部竞争环境和图书馆自身因素造成的。外部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网络迅猛发展的同时,电视、报纸、电台等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大众信息消耗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呈现出多彩缤纷的繁荣景象。图书馆自身因素: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生存,在知识信息提供方面一统天下。“重藏轻用”,行政上的条块分割使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进入图书馆手续繁杂,笔者在学校上图书馆查找一次资料,手续办好了几十分钟过去了,然后一本本翻资料,做注解,当找到一点稍微有用的资料,时间到了,管理员催促还书。另外借还图书也不方便,每次只能借几本,与网络查找资料相比远远落后。因此其传播方式落后,效率低下。不能与时俱进。旧有工作方式和读者知识信息消费方式错位,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图书馆。改革迫在眉睫。
但这并不就能证明图书馆的末日已经到了,应当看到,图书馆与其它资讯业相比,依然尚有很大优势。首先在知识信息供给仍占有重要地位。网络信息虽然方便、快捷、但其内容庞杂而无序。其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其次报纸、电视、电台所对的信息消费群体主要是一般大众或特定人群。而图书馆则集中了网络、报纸、期刊和图书等众多的媒体优势,有众多的知识信息资源;并且知识信息大都经过专家的审定,因此在知识领域图书馆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更高。第三是图书馆自诞生至今经过百年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知识学科,拥有一支庞大的从业人员,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很高资历建树的专家、学者,在知识信息传播方面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对人类知识保存和传承起到了无可替代作用;第四是图书馆拥有一批忠诚读者和用户,图书馆在服务读者用户的同时,读者和用户在有形或无形的支持着图书馆的发展。从而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用户的共赢。这是图书馆宝贵资源财富。是图书馆赖以生存之基石。
尽管图书馆拥有这些优势,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如何应对严峻的挑战,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市场能量和读者效应,使图书馆具有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强化图书馆信息知识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势在必行。也是摆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图书馆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能拿出改革创新精神,把不利变为有利,把竞争对手变为工具,图书馆的前景依然是一片光明。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制度创新
2005年7月,由武汉大学发起并组织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发表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宣言》,初步实现了区域之内馆际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成为制度创新的先例,也是由理论跨入实践的重要一步。图书馆在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可实现一个地区乃至全国馆际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在图书信息资源专业化、特色化建设等方面,在小城市的一些院校图书馆,应借鉴并采用这种共享模式,与本地学院等比较有名院校联合共享图书资源,进而扩大图书资源共享范围,到全省全国及至全世界。同时对馆藏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应与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项目及各专业学生的分布比例相一致,并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发展规划和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保持馆藏体系相对稳定情况下适时调整,确保各专业核心文献的收全率。还应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确定资源建设特色。确保特有馆藏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信息产品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其中不仅有文化成分,同时也有产品的特性。可借鉴其它资讯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顺畅、高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运作体系。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对传播方式进行彻底改革,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系统化、完整化、个性化的知识信息和优质高效服务。惟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图书馆封闭落后的状态。
二、服务创新
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服务。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现展的目的就是提供更好服务,图书馆的立身之本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实现人性化管理,完善实施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内外环境。以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馆藏文献外借与内阅,应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知识库以及在线或离线信息服务。职业院校图书馆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图书馆工作者要以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文明礼貌的服务语言和精湛的信息服务技能,围绕着教学和科研实施职务工作。为读者提供咨询帮助和信息保障。帮助读者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并与读者取得联系。变馆员为“知识导航员”,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对读者有强烈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和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三、传播方式创新
长期以来,图书馆知识信息传递方式主要以“文献传递”为主,这种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和读者需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知识信息领域多学科交叉渗透,信息海量增加,各种信息混杂现象严重,对信息选择难度加大。再者,现代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向深度和广度再延伸,有时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要精确到一个知识单元,甚至是知识点。有时对某个知识信息需求会扩展到同类所有信息。知识信息内的复合性和读者用户对信息要求的综合性,迫切要求图书馆实现“文献传递”向“知识传递”的转变。
“知识传递”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用户的需求,利用馆内外知识资源,从中筛选、加工、整理出适合读者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以供读者用户对知识信息需求的选择。图书馆传递方式的改变与创新,是新时期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的必然选择。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一般的“借借还还”中解脱出来,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增加。体现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同时有利于发挥图书馆自身的知识资源综合性、丰富性、系统性等原有强项优势。
四、地市级城市建立“中心馆制”的管理体制
对于榆林市图书馆的规模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全新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建立一种“中心馆制”的管理体制。将图书馆的建设融入当地的信息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和综合管理下,强化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中心协调能力,以图书馆业务�
这种新型的管理体制,在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图书馆管理小组,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确立为本地区的中心图书馆,各县级市公共图书馆为二级分馆。从横向结构看,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担负起与所在地其他系统、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横向联系。这样纵横交错形成完备的图书馆网络。
下级图书馆在中心馆的指导和协调下,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横向联系,做好其他系统图书馆藏书结构、人才结构、技术开发等业务调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约优势,重组图书馆内部结构,提高办馆效益。如可以萎缩图书馆采编部门,加大各馆信息开发的力度。
这样的模式建设的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优点。即将图书馆事业发展纳入本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使图书馆事业在一个整体目标下实现本地区内协调采购,甚至统采统编,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并实现图书馆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也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社会分工,开展通借通还服务,提高利用率,方便读者使用。
其特征是各类型图书馆必须要形成一个有序的组织结构网络,即“中心馆制”下运行的图书馆网络,各馆之间各有侧重协同发展,旨在发挥图书馆事业整体效益,适应时代的需求。
应该发展社区服务,扩大书馆服务功能。在我国由于经济原因,许多地区没有图书馆或某一地区范围内图书馆数量太少;大多数图书馆实行封闭管理,固守阵地,坐等上门,读者利用图书馆受到时间、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造成了读者没书看、图书馆没人用的双重浪费。在建设“中心馆制”下的图书馆网络的同时,各成员馆,特别是中心馆和二级分馆应大力推行社区服务,以联合办馆、设立馆外服务站、流动书车等形式,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这样图书馆形成网络,范围越来越大,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机率和可能性就越大,文献使用率就越高,图书馆网络整体效益也就发挥得越好。
【参考文献】
图书馆论文 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的需求量大大提高。而作为信息来源地之一的图书馆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本文分析了目前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服务理念,满足读者需求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的需求量大大提高。而作为信息来源地之一的图书馆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图书馆还保留着老套的服务方式,这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很多馆员坚持自己管理好图书就是根本,忽视了服务对象的感受。因此出现了新书不断读者却埋怨藏书陈旧,馆藏利用率低流通速度慢等现象。那么怎样改变现状,使图书馆更好的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先要转变服务理念。
一、变“你要什么”为“我能做什么”
人们在界定服务概念时,大多是认为应该为被服务方主动要求而服务方被动实施。这体现了对被服务方的尊重。过去的读书馆一直采取学生填写索书单,馆员按需求借书的方式。即使有的图书馆现在已经采取全开架服务也都是由读者自己选书。这样的流通手段弊端在于:读者取非所须,盲目借还。这样使得读者浪费大量时间在无谓的阅读上又因为反复的借还浪费了馆员的劳动力。反之,服务方站在主动的位置,从读者踏入图书馆第一步就根据其需要指导则事半功倍。这也就是常说的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是指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会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以人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要重人轻物。图书馆的技术装备与资源建设都要围绕读者展开。二是处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时,要以读者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做好两个“转变”。一是管理要从“ 从过去防止图书丢失损坏,天天守着书求安心变为以人为中心,让 二是服务要 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首先要了解读者,预测读者的需求,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的重大突破。其次,要掌握图书信息,为开展主动服务打下良好基础。图书馆员必须加强学习,能够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藏书情况,深入熟悉有关图书内容,做到有书可荐,有的放矢。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实现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提高阅览、检索、网上查询等全方位服务质量,加强与读者沟通,取得读者的支持与协作,最终达到读者满意。
二、换“等你来借”为“我有你所需”
以往的图书馆员仿佛守株待兔,读者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办理相关业务。虽然能够满足到馆读者的需求但对于大多数工作学习繁忙的读者来说非常麻烦。如今的通讯设备非常发达。我们完全可以提供远程读者预约、图书在架通知、超期通知等常规服务。从根本的服务行业理论来讲,服务方要获得收益就得加大宣传。虽然图书馆因为他特殊的公益性质使得大家认为没有收益可言。但是比起重复回答读者的问题,先进的技术可以在一瞬间把消息给所有需求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劳动力,从而降低劳动成本。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收益。自我宣传分别为:(1)图书馆功能宣传。包括新生导读,信息检索课程教学,馆舍布置介绍等。(2)馆藏资源的宣传。目前大部分读者都还是局限于借阅纸质图书和期刊。部分年轻人懂得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但是实际上,更多的资源来自于各大数据库。恰恰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新书通报,经典文章推荐,另外还要对馆内拥有的各大数据库加以介绍。(3)馆务人员的宣传。目前各大行业都提倡戴证上岗,图书馆的每位工作人员都佩戴相应的标示。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服务体制,有目的地寻找可咨询的馆员。另外,公开身份使得馆员有了自我约束意识,读者也更方便对其服务提供评价。这对人事管理也大有帮助。
三、改“精神食量”为“休闲与娱乐”
提到图书馆大家就会联想到学者出没忙碌奔波。因此图书馆成为承载精神食量的大粮仓。但是为什么这么大的馆藏量有时候却不及书店的读者多呢?这和阅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读书更多的不是在于学习而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因此舒适的桌椅舒缓的音乐甚至美味的饮料零食成为人们阅览的必备品。这些在早些年人们热议的图书馆有偿服务中也经常提到。而作为公益性的场所,我们用什么方法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防止图书馆步入商业化的误区呢?我们看见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都设置了专门的儿童阅览室。那里不但有适合孩子的桌椅还有供孩子娱乐的玩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下成年读者的需求。比如有的图书馆在馆内随处都设置有插口。读者可以在任何角落运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访问图书馆网站浏览电子读物。我们的图书馆拥有大量技术设备,只要我们多联想完全可以找到吸引读者的地方。另外放弃过去紧密的书架,在书架间加设阅览桌,方便读者粗读文献避免盲目借阅。大厅里设置休息区域,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这样我们的图书馆才能留住读者。
四、避“消极怠工”为“人才和竞争”
由于我国图书馆管理理念的错位,大部分岗位成为领导安置家属,接收近退休人员的地方。这些人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知识缺乏,对事业没有过高的追求,每日得过且过。有的馆员甚至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这给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带来了障碍,影响了服务质量。另外一部分 这种图书馆职业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所获取的待遇、报酬的反差,造成部分馆员心浮气燥。要么跳槽另谋出路,要么抱着混日子态度,被动应付工作。导致迟到早退频繁,工作时间干私活,串岗现象严重。还有些馆员把图书馆当作“养老院”,工作墨守成规,缺乏应有的时代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具备深层次文献资源开发的能力,难以适应读者对二次,三次文献利用的需求。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必须加大人事管理,一方面大量引进专业人才,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要规范管理制度,严格考核标准。只有加强员工的危机感才会激发其能动性,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业务水平。使馆员有饱满的热情十足的自信面对读者。
在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是馆员的基本职责。我们必须想读者所想备读者所需,加强馆内设施、技术能源、人员素质、社会形象的全方面建设。以此实现图书馆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07,(6).
[2]覃连娇。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2).
图书馆论文 篇7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因而,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馆各业务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将量的科技文献、档案与图书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探索
1、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方案规划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与网络信息服务为目的,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将不同途径、载体、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馆藏文献、网络资源)按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建成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对纸介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管理,并具备通用格式的文档转换及批量数据分类标引功能;②网上资源的快速智能化采集与获取;③对我馆特色数字资源科学的开发与管理:科技文献、规程规范、科技档案以及部分电子书籍等进行内容管理,并提供强大的信息与全文检索功能,全文检索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④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结合,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调用;⑤能够对馆内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与视频、领导照片、史料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管理,并提供强大的查询服务;⑥异馆资源进行统一的在线查询。
2、数字图书馆的论证
对于图书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至少需要1年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社会上有相关成熟的软件产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考察与论证,天宇公司的CGRS系统在图、文、声、像多媒体关联管理与检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实用性;跨库检索与数据库关联检索功能强大;CGRS能够和图书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并有成功案例:天宇公司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百家图书馆;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很高。
3、系统实施
(1)、数字资源库建设。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建设一些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及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根据广大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我们初步拟定如下建设内容:①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涵盖会议资料、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各类技术资料等。②档案数据库。主要是我馆内部一些使用率高的科研档案资料。③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收集分散在我馆各个部门的工程图纸、领导照片、重大活动照片与视频等,建立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④规程规范全文数据库。收集的一些规程与规范,制作成国际通用的PDF格式,创建规程规范数据库。⑤互联网信息内容库。通过天宇公司提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每天自动从互联网上实时收集有关的动态信息内容,丰富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使得以上五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内容初具规模。
(2)、信息资源在线统一查询。信息资源在WEB方式下统一查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信息服务意味着为广大科研人员与领导节约时间,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库内容到馆内部办公信息网上,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全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了解并使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全馆用户通过统一的WEB方式,对建成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全文检索。
二、数字图书馆的成效分析
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服务,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1、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前因为查询手段复杂,效率低,导致图书与档案资料利用率低下。现在只需通过WEB统一查询平台,一个关键词输入进去,很快找到需要的图书档案或资料,这大大提高了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2、档案资料查全率高。CGRS系统具备了跨库检索与关联检索功能,实现了智能化检索,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使用。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查询结果能很快在WEB界。
3、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原来查找资料与图书需要到资料室来检索,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轻易获取想要的档案资料。
4、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广大科研人员对档案资料快速获取的需要。
5、促进了全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6、有效的实现了我馆档案资料在全省系统内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1、软件系统是关键
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可以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变得非常顺利、轻松。系统成功的实施与读者良好的反映证明我们当初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CGRS系统为我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的保证
图书馆学论文 篇8
【摘要题】专题探讨
1学术批评本质论
1.1学术批评的性质
1.1.1学术批评的涵义
“学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1]。“图书馆学学术”泛指有关图书馆学的一切方面,如图书馆学思想、理论、观点、学派、方法以及图书馆学风等。“批评”一词,一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二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2]。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指对一切图书馆学现象进行评论,指出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这里,必须纠正对“学术批评”的错误看法。即一提“批评”,就认为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就是“找毛病”。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片面的看法。应当全面、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以健康开展图书馆学学术批评。
1.1.2学术批评的对象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属于图书馆学理论的一部分。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对象的范围,应当包括图书馆学论文作者、学者、学术论著、学报、学刊、学会、学派、学风以及学术批评本身等。[3]
1.1.3学术批评的性质
(1)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不仅要对批评对象——主要是图书馆学论著进行分析、判断、理解和阐释,而且还要指出其优劣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其优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批评者创造精神的运用。因此,学术批评是批评者创造智慧的发挥,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2)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批评。波普尔认为,学术批评表面上是不同学者之间的相互批评,而实质是学术的自我批评。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学术批评,实际上是他人帮助我们自己批评自己。同理,自己对他人的学术批评,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学术观点的自我批评。学术批评,不论谁来作批评,实质上都是真理在借他之口而进行批评,学术批评是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的自我批评。[3]
(3)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之理论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之一,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和其他分支学科不可替代的性质和作用,成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图书馆学的内容,形成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
1.2学术批评的类型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类型较多,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类型。
1.2.1按其内容性质分
(1)原理批评类。又称理论批评类。这类学术批评是指对载于各类图书馆学文献(如论文、著作等)的图书馆学理论、观点、思想等进行批评。如图书馆学发展史上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鸣,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等,就是这类理论性批评。[4]
(2)方法、技术批评类。这是指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的批评。如1983年乔好勤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应用新的方法存在“照搬”、“硬套”和“浅尝辄止”等问题,并对没有专门研究方法论提出批评。[5]
(3)综合批评类。这类批评是指对图书馆学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学风等进行全面的批评。这种批评的典型文章有1982年邱昶和黄昕的《论我国新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6],沈继武和刘迅的《论我国图书馆学的危机及其革命》[7],1989年刘洪波和潘寅生的《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评八十年论图书馆学研究》[8],2000年黄俊贵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9]等。前三篇文章着重对图书馆学理论、方法、观点、思潮及研究方法等进行批判和评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一篇则着重批评图书馆学风。该文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严肃批评我国图书馆学界目前存在的不正学风,并提出了除却丑陋正学风的积极建议和意见。
1.2.2.按批评对象的载体分
(1)对论文的批评。如对1985年张晓林的文章《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的批评[10-12],对上述黄俊贵文章的批评[13-16],等等。
(2)对著作(专著)的批评。如刘国华等对专著《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彭斐章,1990)等的批评。[17-19]
(3)对学报(刊)的批评:如《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的发表现状及未来取向》(李万健,1999)[20]、《〈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年回顾》(王国庄等,2000)[21]、《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建设刍议》(于鸣镝,2000)[22]等文就是对图书馆学学报(刊)的批评。
(4)对教育的批评。上述3类是图书馆学学术表现于语言文字者,而此类为表现于传承、宣传、普及活动者。对图书馆学教育的批评,如对图书馆学系改名(如改为“信息管理系”等)等的批评[23.24]。
(5)对作者(学者)的批评。图书馆学学术表现于人者,就成为图书馆学作者、学者、学人。对图书馆学作者(学者、学人)的批评,主要是对作者(学者、学人)的学风的批评。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不正学风,如“泛滥成学”、“故弄玄虚”、“滥发文章”、“脱离实际”等和学术腐败,如“到处搞学位”,不够资格,却争当“博导”、“硕导”,滥出论文集,搞创收等进行批评。上述《丑陋的图书馆学》等就是批评学界学风不正的典型文章[9.25-28]。
(6)对学派和学会的批评。图书馆学学术表现于社会组织,则称为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派等。对图书馆学学派的批评的典型文章有:刘迅的《西方图书馆学流派及其影响》(1983)[29]、黄纯元的《论芝加哥学派》(1997)[30]、霍国庆等的《西方图书馆学派论评》(1998)[31]等。对图书馆学会的批评,如对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批评,对国际国联(IFLA)的批评等。
1.2.3按批评对象的范围分
(1)宏观学术批评。这是指对整体图书馆学发展状况进行批评。如上述文献[6-9.28]等皆属此类批评。
(2)微观学术批评。这是指对图书馆学现象的某一部分(某一点)进行批评。如对某一学术观点的批评、某一方法的批评、学风问题中某一现象(如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现象等)的批评等。
1.3学术批评的基本特征
1.3.1创造性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批判和评论一切图书馆学现象的优与劣、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的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由于图书馆学论著本身就是作者的创造性成果,如再要批评这些创造性成果,批评者若没有创造性眼光,是根本无法指出其成果的优缺点的,更别说对其提出建设性、指导性改进意见和建议了。
1.3.2批判性
批评的最大特点是其批判性。尽管我们不能把“批评”片面理解为“只提缺点和错误”、“找毛病”,但我们也不能把“批评”片面理解为“只说好,不说坏”。评论“好与坏”、“优与劣”,才是对“批评”的全面理解。由于“批判”的主要义项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2],而“批评”的两个义项中都含有“指出缺点和错误”的意义,所以“批评”一词的最突出特点应是批判性。如果“只说好,不说坏”,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所以,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具有批判性,无可置疑。如前述几篇综合性批评文章就具有明显的批判性。
1.3.3.革命性
学术批评中,所指出的“优”,是批评者赞同的;而指出的“劣”(缺点或错误)则是批评者所要反对的。批评者指出被批评者(论著、作者、学派等)的缺点的,肯定要说出其理由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错误或缺点的评论和批判意见,就是一种变革,一种根本性改革。如黄俊贵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在指出学风不正的同时,提出了改革(变革)学风的许多中肯建议和意见,这种变革性意见肯定会促进我国图书馆学界的学风革命。
1.3.4建设性
开展学术批评,本身就是发展学术的重要活动。真正的学术批评是建设性批评[15.32],是为了推动图书馆学健康发展(激发新观点、建立新理论)而进行的学术批评,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得力手段。图书馆学的学术批评的建设性特征也是引导学术界正确开展学术批评的活动规范。
2学术批评功能论
2.1沟通功能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一方面是与作者的对话,说明批评者和读者对所批评论著作者的各种意见,以纠正其错误和完善其不足;另一方面是与读者的对话,向读者说明自己对论著的评价,以帮助读者认识、理解作者的意图,了解其优缺点,激发读者参与对论著的评论和研究的热情。这样,学术批评就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中介、桥梁。
2.2导向功能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目的是把图书馆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并推动图书馆学发展和繁荣。当图书馆学发展误入歧途时,通过学术批评会指引图书馆学朝正确道路发展。当图书馆学研究陷入误区时,通过学术批评便使研究者走出误区从而取得可喜成果。当图书馆学发展出现危机时,图书馆学术批评便力挽狂澜,使局势转危为安。当图书馆学发展(或研究)偏离正确方向时,图书馆学术批评便使图书馆学拨正航向。学术批评能及时洞察社会思潮、科技动向、学术动向,引起图书馆学研究兴趣(方向)的转变,对图书馆学发展起着导引作用。如对信息时代的评论,对知识经济的评论,对网络环境的评论,使图书馆学界纷纷研究对策。学术批评着重评述图书馆学的一些新进展,鼓动对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对学科内的某些已经或正在出现的态势作进一步推动。学术批评还着重于发现研究和学风中出现的问题,旨在纠正各种不健康成分的影响,为推动学科深入、理性地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述几篇论文是学术批评具有导向功能的典型案例。不可否认,学术批评之成果中,不仅存在正导向性论著,也存在负导向性论著。但从总的结果(影响)看,由于图书馆学发展(研究)存在自组织律,学术批评总会以“正”压“邪”,真正起到正导向作用的。
2.3发展功能
在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中,往往会发生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论争)[33],如对“书目情报”的争鸣,对“前科学”还是“常规科学”的争鸣,对“学科性质”的争鸣,对“研究对象”的争鸣,等等。“争鸣”与“批评”尽管不同,但从其内涵来分析,“争鸣”是“批评”的一种,“批评”包括了“争鸣”[2]。因为“批评”别人时,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之碰撞,即“争鸣”。在学术争鸣中,争鸣(批评)双方都要提出不同于对方的观点(或思想、理论、方法),这样,不同观点的“碰撞”,就会激发出新的科学思想,产生新理论。如对“图书馆有偿服务”的争鸣,则产生了“一馆两制(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新理论。通过学术争鸣(批评、评论),不仅会产生新理论,而且也促进了原有理论和新理论的完善。因为争鸣双方不同的观点往往又是对原有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如“要素说”的形成(从“三要素”、“四要素”到“五要素”)等,就是在争鸣中完善起来的[34]。产生新理论,补充,完善理论,从而发展图书馆学,繁荣图书馆学,这是由学术批评的革命性、建设性所决定的。2.4评价功能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首先要建立在对被批评对象(论著等)的指点得失的分析基础之上,指点得失,评论好坏,则评价功能自然显现。学术批评的评价功能,如果是对论著而言,则说明该论著的创造性、科学性、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高与低;如果是对作者而言,则说明该作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学风等的优与劣;如果是对读者而言,则是向读者介绍或推荐论著(好的,大家学习,差的应予以批判),介绍或推荐作者(学者)(好的,向他学习,差的则引以为戒)。对学术成果的评价,由于涉及到作者的荣誉、地位、待遇等各种复杂的重要的因素,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严肃对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学术批评的评价功能。
2.5育人功能
学术批评往往引发学术争鸣。在争鸣中,人们通过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出疑难,回答问题,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素养。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培养了参与者敢于破旧,勇于创新的科学革命精神。在论争过程中,双方为了战胜对方,迫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营养”,因而知识素养大大提高。在批评过程中,双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的发挥等都跃然纸上,为客观评价、选拔人才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学术批评不仅能培养人才,还能借此发现人才。实践和历史已充分证明,开展学术批评(争鸣),不仅是学术带头人培养科学新秀的一个有效措施,而且还为形成科学学派创造了最佳环境。
2.6自组织功能
何谓“自组织”,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从文献[35.36]我们可以得知“自组织”的含义,即:在一个开放的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科学系统通过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自发、自主、自动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发展的机理。简而言之,“自组织”是科学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自动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方式。图书馆学术批评在图书馆学发展中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1)学术批评会产生正导向作用和负导向作用,但随着学术批评的不断进行,其负导向作用必然被批评而转向正导向作用。学术批评本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自动转“负”为“正”,使图书馆学走出误区、迷途,朝正确方向发展。图书馆学学术批评这种拨乱反正、力挽狂澜的强大作用,推动新中国图书馆学蓬勃发展,从一个高潮转向另一个高潮,令世人刮目相看。当我们仔细研究,并结合中国图书馆史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经典文献[6-11.28],这些文献所表现出的学术批评的自组织功能已跃然于新中国图书馆学史册之上了[37.38]。(2)学术批评针砭时弊,匡正学风,是其主要职能。学风问题不仅影响作者品德和价值观,而且还影响作者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图书馆学健康发展。学术批评通过纠正不良学风,提高作者素质,建立学术规范,从而推动图书馆学研究朝正确方向发展,形成问题——批评——发展的良性循环。学术批评的这种不断拨正航向,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功能显而易见。
3学术批评规范论
欲真正发挥学术批评的各种功能,以确保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从而
推动图书馆学繁荣和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学术批评规范。
3.1人品规范——学术批评者的道德规范
开展学术批评的主体是学术批评者。学术批评的规范化建设主要是学术批评者的规范化建设,因为学术批评是由人来完成的,学术批评能否健康进行,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人,而学术批评的学风建设的关键也是人。所以学术批评规范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人品规范,即学术批评者的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几点。
3.1.1要民主、平等,反对以势压人、欺人
这里的“民主、平等”是指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平起平坐,既要允许批评,也要允许反批评。权威与小人物平起平坐,长者与年轻者平起平坐。不要以领导、权威、长者自居,压人、欺人。小人物在权威面前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抗争。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开展学术自由批评、论争的基本前提,学术批评者应遵守这种道德规范。
3.1.2要相互尊重,反对人身攻击、污辱人格
相互尊重是实现民主、平等的前提,也是营造良好批评环境的必要条件。相互尊重,就是要善待不同意见,力争求同存异,激发催化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产生。相互尊重,就是要相互宽容,相互爱护,尊重人格,不搞人身攻击,不伤害对方尊严,互为老师,互相学习,团结共进。
3.1.3要正面批评,反对暗箭伤人
所谓正面批评,就是直接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意见,不要向对方射冷箭,不要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正面批评,不仅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而且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高批评效果。
3.1.4要语言文明,反对挖苦讽刺
语言文明,是批评者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文明,说话要和蔼、和气,文字要优美,用词要恰如其分。不要挖苦讽刺,不要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更不要骂街,“以牙还牙”、恶意中伤。
3.1.5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反对剽窃、抄袭
学术批评是一种创新性、建设性的严肃的学术活动。只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激发新思想,产生新观点、新理论,繁荣和发展图书馆学。而剽窃、抄袭,不仅仅是品德败坏问题,而且于学科发展有害。
3.1.6要敢于说真话,反对“中庸之道”,只评优不批劣
要确立真正的批评精神,批评者要有说真话的勇气,要具备一种挑战性的理论人格。对图书馆学风要敢于说真话,成绩与问题都要说。对学术论著要说真话,优点、缺点都要评论。必须纠正过去那种怕得罪人、怕权威、怕报复,对学风对论著只说好不提缺点的、远离“批评”、“评论”本意的做法。要还“批评”之本来面目,让批评真正成为匡正时弊、纠正学风,客观公正评价论著,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旗手、鼓手和斧手。[8]
3.1.7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把学术批评“政治化”
人品规范,首先应该是政治规范。学术批评,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违和国家大政方针,但也不要把学术批评(争鸣)政治化,不要扣帽子、抓辫子,不要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应当吸取过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3.2学术规范
学术批评不仅要求批评者遵守人品规范,而且要求批评者遵守学术规范,即批评者在具体进行学术批评研究时所应遵守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3.2.1要实事求是,反对以偏概全
批评论著,批评学风,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要是啥说啥,要公允、客观,克服学术批评的片面性。只有如此,批评才会有针对性,才会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才会使正气压邪气,克服学术腐败,使学术批评向科学、健康方向发展。
3.2.2要立字当头,建树求实,反对破坏性批评
要立字当头,就是要以建设性批评为宗旨,以立论为主旨开展学术批评[15]。这是由学术批评的任务决定的。学术批评就是为了匡正学风,以便把图书馆学发展引入正确轨道,激发新思想,建立新理论,以促进图书馆学繁荣和发展;培养人才,以推动图书馆学可持续发展。所以,只破不立,不是好的学术批评;不破不立,即非学术批评;违反人品规范和研究规范,借批评以中伤学人,借批评以泄私愤,便是破坏性批评,这是我们必须反对的。“破”不是最终目的,“立”才是最终目的,既破又立,才是最佳学术批评。
3.2.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蹈空而论
这里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是除“理论图书馆学”之外的图书馆学理论,如应(实)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编目、读者心理学等),以及专门图书馆学(如大学图书馆研究等)。因为,以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理论图书馆学,恰恰是学术规范的错位[39]。专门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必须结合图书馆事业实际、工作实际、业务实际进行研究,以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指导图书馆工作、业务的提高。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蹈空而论。
3.2.4要明确对象,有的放矢,反对泛泛批评
明确对象、有的放矢,就是研究问题要具体,要明确,即批评要有针对性,要有具体目标,不要泛泛而论。这样才有助于澄清误区、辨析是非,才能切中要害,令人心悦诚服,提高批评效果。
3.2.5要以理服人,反对扣帽子
学术批评是用说理的方法指出对方论著或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批判、评论。以理服人,是最佳批评方式。但如果不说明对方错误的充足理由,使对方不知为什么错,反而会引起对方不满,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达不到批评目的。所以,讲道理,不扣帽子,应该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
3.2.6要注重批评内容,更要注重批评方式,反对讽刺、挖苦、嘲弄
学术批评欲达预期效果,不仅在批评内容上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还要讲究批评方式。语言要文明,既是批评者的道德规范,又是学术研究规范。有话好好说,比挖苦、嘲讽更能使批评动机与效果一致,否则相反。
4学术批评环境论
欲使学术批评达到最佳预期效果,还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批评环境。学术批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应包括学术批评自我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实现大众学术自由讨论、批评的良好竞争氛围;良好“自我环境”是指学术批评参与者共同遵守上述人品规范和学术规范,不断加强、提高学人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写作修养,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术批评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学术批评园地(学术期刊及其编辑责无旁贷),需要学会、教育、研究等部门鼎力支持。
总之,在我们认识到学术批评的本质后,为了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促进图书馆学繁荣发展,图书馆学人必须恪守上述各项人品规范和学术规范,在开放的自由的竞争环境中开展学术批评,使学术批评真正成为促进和推动图书馆学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导航员。学术批评已在过去的近两个世纪为推动图书馆学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光辉业绩。笔者坚信,她在21世纪必将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委会。辞海(1999年编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60
2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6
2,1602
3刘茂泽。论学术批评。学术界,2001(2):85~99
4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50年(1949~1999).图书馆,2000(1):18~23,33
5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94
6邱昶,黄昕。论我国新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通讯,1982(1):31~39
7论我国图书馆学的危机及其革命。书馆学通讯,1982(5):76~81
8刘洪波,潘寅生。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评八十年论图书馆学研究。图书与情报,1989(4):19~29
9黄俊贵。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图书与情报,2000(2):37~42
10张晓林。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图书馆学通讯,1985,11(3):57~64
11徐人英。再评图书馆学研究方向的历史性进展。图书馆学通讯,1987,13(4):70~76
12于鸣镝。关于图书馆学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5(1):3~9
13程焕文。丑陋的《丑陋的图书馆学》——致《图书与情报》的信。图书与情报,2001(1):49~50
14邱蔚晴等。图书馆学“丑陋”?图书与情报,2001(1):50~52
15刘俊英,武旭。冷静公允与建设性批评——对中国图书馆学中评论与争鸣的思考。图书与情报,2001(4):55~56,60
16梅雪。浅说《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图书情报论坛,2001(4):35~37
17彭斐章。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8刘国华等。剖析书目情报理论:对书目情报理论的理性批判。图书情报工作,1998(5):44~51
19王心裁。目录学学术批评与科学研究理性:对刘国华有关批评文章的一种回应。图书情报工作,2000(2):80~85,43;(3):82~86
20李万健。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取向。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5(1):14~19
21王国庄等。《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年回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1):17~23
22于鸣镝。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建设刍议。图书情报工作,2000(12):79~81,48
23孟广均。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几点看法。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1):36~39
24于鸣镝,初景利。试评图书馆学系更名。图书情报工作,1998(7):48~51
25闫立中。除却丑陋正学风。图书与情报,2001(1):53
26鲍振西。尽淘污浊始见金:就《丑陋的图书馆学》致《图书与情报》编辑部的信。图书与情报,2001(2):68
27黄俊贵。图书馆学需要哲学:从“丑陋的图书馆学”引发的思考。图书与情报,2001(2):64~68
28杨元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学风建设。图书馆论坛,1999(6):14~16,50
29刘迅。西方图书馆学流派及其影响。图书馆学刊,1983(4)
30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图书馆,1997(6):1~3,14;1998(2):6~9
31霍国庆等。西方图书馆学流派论评。图书情报工作,1998(4):3~9;(5):1~5
32范并思。新时期十年的图书馆学:观念与思潮。图书馆,1987(1):1~9
33马恒通。图书馆学学术争鸣论。黑龙江图书馆,1989(5):8~12
34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5~6
35沈小峰等。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3~149
36吴彤。生长的旋律——组织演化的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30
37肖东发。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图书馆学论文 篇9
在学科自我要求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界内学者纷纷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期刊和论文为对象,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与反思,为促进学科的自我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纵观这些学者们的努力,不难发现大家的讨论往往是基于归纳逻辑进行的推理,然而归纳逻辑对于预测发展趋势是有局限的,鉴于此,笔者试从演绎逻辑的角度对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推理,借以完善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预测。
2对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分析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做着深入、细致且全面的研究,经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学者是通过分析总结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而完善对发展趋势的预测,但实际上研究热点和前沿能否准确地反映发展趋势是值得商榷的。
2.1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的含义与关系
对于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人们通常不仔细加以甄别。这里,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研究热点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数量多的领域;研究前沿是一个学科中研究时间新的领域;发展趋势是一个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之所以一直以来对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给予高度的重视,是因为对于研究热点的把握和研究前沿的追踪,有利于学术共同体更加精准地分析与掌握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2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观点
关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笔者在中国知网(comKI)上以“图书馆学”并且“发展趋势”和“图书情报学”并且“发展趋势”分别作为“篇名”、“主题”、和“关键词”对2009-2013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在所得出的近200篇文献中,经过、仅选择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文献、删除会议报告和征文启事、剔除没有直接言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文献四个步骤,最终选定核心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14篇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这14篇文献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基本上以下述三种表述形式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加以概括: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表述,如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1〕二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表述,如刘晓波认为机构知识库、云计算、质量控制、手机图书馆等领域将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总体 〔3〕此外,笔者通过分析这些文献发现学者们所析出的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是也有几种观点是研究者们所反复提到的,在此,笔者对这几种观点集聚起来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2.2.1学科融合
肖希明、卢娅认为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历史渊源、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实践以及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4〕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网络化和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和文献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手段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研究内容互相重叠,界限模糊不清,很难划分,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图书情报学科群。〔5〕何南洋认为目前图书情报学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信息理论等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学科的未来发展倾向于数字技术化和功能服务细致化,因此,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必将向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细分而完整的大系统。〔6〕
2.2.2知识管理
李广立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将融入知识管理,其理论核心是通过促进知识流来实现知识的增值,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包括知识生命周期问题,知识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定制化、自动化和简洁化,知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流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网络化运营,知识应用指导和知识价值实现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仍将是一门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学科,不管其将来的名称如何定,它终将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将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管理。〔7〕刘良璧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知识管理一定 〔8〕柯� 〔9〕
2.2.3数字图书馆
李娜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都会对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主题产生巨大影响,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其相关研究内容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进入新的探索空间。自20世纪末以来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最热门的课题,数字图书馆仍将是图情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10〕刘良璧认为数字图书馆研究将继� 〔11〕
2.2.4其他
虽然有些观点出现的次数较少,但是同样也凝结了作者的心力与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欧朝静,许洪军认为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都是未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网络化和知识化时代的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并重,理论和实践是图书情报学健康发展的两翼,偏一不可。〔12〕何南洋认为在Glanzel、Leydesdorff、Egghe等国际知名计量学家的推动之下,图书情报学将以引文分析、h指数等主题为研究前沿,进入新一轮的繁荣阶段。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也将随之进入成熟期和完善期。〔13〕刘良璧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流程、竞争情报服务、竞争情报系统、反竞争情报以及情报采集技术方法、情报分析处理技术等将越来越受到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的重视。〔14〕
2.3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方法
在选取的文献中,有些文献没有提到研究方法,直接言明是归纳出来的;但大多数图书情报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词频分析方法〔15〕,词频和关键词共现方法〔16〕,文献调研与归纳法〔17〕,实证研究法〔18〕,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19〕,引入CiteSpaceII工具并结合传统文献计量的方法〔20〕,析出各年的高频关键词并借用布拉德福定律、比较分析法〔21〕等)对不同来源的研究论文(comKI,SCI,SCIE,SSCI等数据库中的研究论文,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内外图书情报类全部核心期刊、部分核心期刊、特定核心期刊所刊载的研究论文,硕士论文等)进行某一年度、短期、长期的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热点得出学科发展趋势。尽管学者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包括诸如词频分析方法(对2004-2009年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从数据库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位尺度分析)在内的选取的14篇文献中所有关于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都是对已有事实的归纳总结,而通过这些方法析出研究趋势的过程总之都是基于归纳逻辑的推理。
3归纳逻辑对于学科发展趋势研究的局限
归纳逻辑在一般的逻辑教科书上通常被定义为,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也常被称之为一种或然性(概然性、盖然性)推理或扩展性推理。〔22〕一般认为,归纳逻辑指的是以个别知识作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作为结论的一种认知方法。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根据归纳逻辑的属性,归纳逻辑对于研究学科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两种局限性:
3.1归纳逻辑研究结论的或然性
按照归纳推理的前提所断定的是否涉及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和归纳推理的具体形式,可以把归纳逻辑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23〕虽然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才是归纳逻辑的代表,科学研究中学者们也多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然而,它只是断定了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结论却是断定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在笔者选取的上述文献中,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全部都是基于归纳逻辑,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虽然结论具有必然性,但需要考察对象的数量极多甚至是无限的,很难或者根本无法使用完全归纳推理,除非是在普遍调查研究中),运用词频分析方法,文献调研与归纳法,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与综合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析出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因此通过分析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而得出的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证明。
3.2归纳逻辑不能用于对未发生科学事实的研究
在《人类理解研究》〔24〕一书中,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提出:归纳的思考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与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但是休谟并不是主张归纳法并不可行,相反的,休谟主张的是这种归纳思考在事实上并不是由理性所构成的。休谟理论中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虽然休谟对于归纳法属于理性思考的可能性抱持悲观态度,他 所以,基于归纳逻辑对学科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的分析能够使该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更好地确定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情报界学者也是致力于分析研究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图书馆学的繁荣和完善付诸努力。而归纳逻辑主要是用于归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在概括事物的共性时,把事物的属性看作某种既成的东西、静态的东西,它所概括的是事物的过去,难以概括它的发展和未来。由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是既成和静止的,使用归纳逻辑加以分析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而用其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则略显牵强。吴慰慈、罗志勇在2000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一文中指出文献构建、元数据、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25〕,然而在李娜2011年发表的《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26〕中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得出的在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中,排序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中“元数据”仅在2004年有所涉及且排序19位,另外“文献构建”则从未出现在排序表中,诚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余的“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在排序表中多次出现。这表明,归纳逻辑在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时,有其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会有所偏差。在预测图书馆学未来发展趋势时,图书情报界学者所用的方法,归根结底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方法,而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既成事实,是静态的事物,毫无疑问可以也必须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但是图书馆学发展趋势却不是单单通过归纳就可以得到的,而且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是无法推理出发展趋势的。另外,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哲学就是证伪主义。证伪�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波普尔才提出科学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这种科学哲学实际上也侧面的反映了归纳逻辑的局限。
4基于演绎逻辑的分析
与归纳逻辑对应的是演绎逻辑,笔者窃以为通过演绎逻辑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办法。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源自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其自身所承载的能力,因此,采用演绎逻辑推理最主要的三段论形式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学自身能力作为大小前提来推理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是有迹可循的。
4.1大前提:社会发展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什么
首先,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谈起。一个学科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该学科的归属,了解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有利于确定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主流观点认为“图书馆学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27〕。图书馆学来自实践,反映实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其理论基础能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仅表现在图书馆采访、编目等本职工作中离不开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企业的竞争情报也同样如此,除此之外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需要应用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来说明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其次,至于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目前尚未有一个具体规范。从广义上讲,一切关乎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都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但是从狭义上讲,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具体研究什么,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学萌芽时期说起:从图书馆出现到19世纪初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概念的这段时期,已有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人们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去独立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图书馆目录编制原理,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整理”〔28〕。这表明古代至中世纪无论中外,图书馆学的知识都是在文献整理,尤其是在文献编目的基础上首先积累起来的。过渡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物质、能源和信息� 物质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是生命体的条件,信息是构建世界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统 人类社会需要图书馆学去研究的远远不仅仅是文献的收集和整理那样简单,而是需要研究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信息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是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涉及到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这也就引发了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
4.2小前提: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关于“图书馆学能研究什么”,不像“社会需要图书馆学研究什么”那样不明确,要分析清楚前者,还要从图书馆学的原问题“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谈起。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奠
定的基石与研究的起点,对学科的构建和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科学部类之间、门类之间、学科之间相互区别的内在依据。〔29〕“图书馆学”从诞生至今的200多年的时间中,其研究对象一直是图书馆学界所关心的核心问题,笔者也对于此问题做出过深入的探讨。本着保证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概括为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不能等同于研究内容、以及表述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四个原则,〔30〕笔者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31〕,这便是图书馆学所能研究的。而信息资源管理分工中关于“基于信息组织的信息开发”和“面向信息利用的信息保存”〔32〕则需要图书馆学的同宗学科情报学和档案学去研究。图书馆学具体能研究的领域有很多,如图书馆经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管理等等。但是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的,一定要抓住图书馆学研究内容中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两条直线中间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螺旋曲线代表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研究内容会越来越多,所示的螺旋曲线的直径也越来越大。从研究对象出发,围绕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众多的研究内容中,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关系紧密,有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关系疏远,而那些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关系紧密的研究内� 图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示意图近几年人们重点关注的IT技术之一———云计算正逐渐渗入到医药医疗、制造、金融、教育科研、电子政务等各个领域,各种云计算的服务范围正日渐扩大,影响力也无可估量;而后又被IT行业津津乐道的大数据,其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通信、网络技术产业,而是正在逐步深入到工业、重工业等众多行业,大数据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未来经济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3〕像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能否成为今后图书馆学所关注的热点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图书馆学能够涉及到这些技术,那它们则理应成为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内容。但是依照我们的思路,我们评价一个领域能否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图书馆学的关注热点,就要看它的核心内容是否能够为信息组织———图书馆学这个最核心的研究领域提供支撑服务。
4.3推理结论
综上所述,按照上述大小前提,图书馆学发展一直会按照人类社会的要求和“信息组织”的道路发展,而且会一直沿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历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施莱廷格在1808年出版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据此这位图书馆学之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整理”,其主体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随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又经过了杜威的“技术说”,帕尼兹和爱德华兹的“管理说”,巴特勒的“社会说”,我国学者杜定友、刘国钧的“要素说”,以及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34〕,此外还有交流说、事业说、信息资源说、知识集合论、可获得性论、知识资源说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和流派。虽然研究对象的讨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总之离不开“对信息的组织”。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在无限趋近于“真理”而永远不可能触及它。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的200年中,其有着太多研究内容,时间证明了那些没有生命力的研究内容终究会昙花一现消失在图书馆学研究的视野中,而图书馆学也一直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需要以及沿着“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的道路不断繁荣。同样,以后的研究领域是否属于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要看其是否符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
5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遵循上述推理结论,笔者认为以前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后的方向也定不会改变,只不过“信息组织”的面貌会焕然一新。当前一个富有勃勃生机的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笔者曾经对其进行过很苛刻的审视,认为其的确属于图书馆学而且符合“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标准,也定会在未来图书馆学的舞台上大有作为,它就是循证图书馆学。循证图书馆学(Evidence-BasedLibrarianship,简称EBL)受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的影响,后者是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EBP)在医学中的应用,是最为重视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在信息科学领域,医学图书馆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医生查找需要的医学文献,以保障EBM顺利实施,这种早期的信息服务促进了循证图书馆学(EBL)的产生。〔35〕但EBL并非是EBM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简单移植,EBM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决定病人的治疗方案,而EBL是使用最好的证据来指导图书馆以及其他非常多领域的实践。另外,也有国家称循证图书馆学(EBL)为EBP(EvidenceBasedPractice,循证实践)或EBIP(EvidenceBasedInformationPractice,信息循证实践),由此可见EBL并非是图书馆学的新的分支学科,而是图书馆学的一种独特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为了信息检索而对信息的组织,所以循证图书馆学的应用不单单局限于寻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图书馆的用户,协助图书馆制定决策和指导实践,只要是需要获取证据的科学实践,循证图书馆学都能组织信息,获取最佳证据给用户以高效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处于管理、搜索、评价证据非常便利的独特位置,〔36〕因此,笔者预测循证图书馆学已经或将会在以下领域大有作为。
5.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它不同于传统医学,后者是以经验� 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这些证据包括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对照研究,基于临床经验的权威意见和专家委员会的描述性研究或报告〔37〕等等。如上,我们了解到循证的过程是将这些证据组织起来,按级分类并找出最佳证据服务于每位患者,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检索而进行信息组织的一个过程。这也就表明了虽然是循证医学带动循证图书馆学成为了近年来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但循证医学的本质其实是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不仅如此,循证图书馆学在医学中所运用的相似方法可以为今后打开多学科合作的大门。
5.2循证法学
基于循证图书馆学在法学中应用,笔者提出了“循证法学”这一概念。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法系,涵盖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虽然中国所属的大陆法系,不讲求判例制,但是我们如果能将已经结案的判例组织起来供司法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的法律工作者、当事人使用,也会对司法的客观公正起到积极作用。例如:以前同样是醉酒驾车造成多人死亡的事故,有的案件就以交通肇事罪来判罚,有的则是以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判罚,这就使我们法律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如果有循证法学,我们就可以借鉴以前的判例,使得诉讼的标准尺度更加统一,更加有据可循。如果循证法学开展得好,以前的像类似的案件判决,将得以迅速地提供给司法判决的各方,也将会增加更加严格的定量研究证据的比例,以弥补传统方法在支持案件决策中的不足,并选择最相关的证据来解决问题,确保在法律纠纷中正确决策而减少判决的随意性,可成为司法判决中重要的依据。
5.3循证史学
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文献学工作之所以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实际上就是在做循证史学的工作,是将文献中找到的有价值的东西组织起来。通过循证史学可以解决社会中许多难以解决、争议颇多的问题。例如,关于领土争端问题,我们可以到以往的文献中寻找证据。钓鱼岛问题近期一直是我国政治的焦点问题,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证明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如“最早明确记载钓鱼岛的文献《顺风相送》”、“历代往琉球册使记载”、“钓鱼岛归属中琉海沟———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外之界’”,这些都是证明钓鱼岛归属权的最佳证据。鉴于此,循证史学应该明晰自己的使命,并防患于未然,事先将文献信息有规律地按照专题组织起来供人们查找利用。尽管EBP在图书馆学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鉴于循证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循证研究已� 笔者相信,循证研究可以使图书馆学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更易被其他专业所接受与认可,更利于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38〕
6结论
图书馆论文 篇10
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实行的“刚性管理”
高层管理者对馆员行使绝对权力,将自己和馆员隔离开来,形成二者之间的对立。这样的“北风”管理只能使馆员和管理者之间、馆员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馆员内心缺少温暖、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形成双方对抗的管理方法很难实现人与人内心的亲近与信任,也很难实现组织的整体和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往往以强制执行的口吻下达指令,基层馆员感受不到上层管理者的体恤与关爱而易产生抵触情绪。“刚性管理”容易造成两种局面:一是馆员做事敷衍,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馆员“裹紧大衣”,只求努力保护好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为图书馆的事操心费力、出谋划策。试问:这样的图书馆怎么能有发展的后劲?如何适应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又如何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南风法则告诉我们:以柔制胜是管理的王道,温暖胜于严寒。管理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虽然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 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已开始实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在馆员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可见,高校图书馆要想加强馆内上下级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可以从南风法则中汲取智慧。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就长得矮小、单薄,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2]。事实上,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如英国卡迪文实验室在1901—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共生是指组织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协同共生,使自身通过共生系统的支撑而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强调内部合作,而且各馆之间也在尽力推进各种联合服务,地区之间的协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并不多。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普遍偏低,处于边缘化,不受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尚未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此外,图书馆的业绩往往是隐性的,馆员的业绩与师生的业绩无法挂钩,图书馆还是一株单独生长的矮小“植物”。如果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够进一步嵌入到院系中与教师科研队伍“共生”、嵌入到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过程中并与之“共生”,那么图书馆势必会呈现出更加繁盛和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辛巴杜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3]。然后,辛巴杜把停在布朗克斯区的汽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同样放在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偷走了[3]。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就会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滋生并逐渐猖獗。我们可以从破窗理论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扩展。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破窗理论折射到图书馆领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各个方面遥遥领先,其成功的关键是注重细节、高瞻远瞩。有些图书馆可能一开始的“破窗”不多, 例如,有些读者在图书馆大声说话、接听手机就是一个碍眼的“破窗”,这是因为开始时图书馆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和遏制,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读者被这种现象同化。如果图书馆在开始时就对大声说话者以温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规劝和制止,那么势必会使读者养成使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必须高度警觉,关注那些看起来是偶然、个别、轻微的“过错”和细小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来。
管理法则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启示
南风法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高校图书馆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温度”,善用“温暖”法则。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图书馆对待基层馆员要实行温情管理所谓温情管理,是指图书馆管理者要尊重馆员,理解馆员,爱护馆员,表扬和赞美馆员,亲近和信任馆员,认真倾听馆员的心声,帮助馆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馆员在职继续深造,为馆员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图书馆在以读者为本的同时也要以馆员为本,在刚性管理制度中揉进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而且要体恤馆员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使馆员真正感受到上级管理者给予的关爱和温暖。如此一来,图书馆从上至下的关系是顺畅、和谐的,管理者也可以赢得馆员真心的拥护和工作上的全力支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得到爱和尊重。同样,馆员也希望得到管理者的表扬与赞美,而温情管理恰恰能够满足馆员的深层心理和情感需要,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温情管理能够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图书馆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馆员、事事尊重馆员,那么将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馆员在工作中倍感舒适和温馨,就会在服务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互动关系。同时,温情管理能激发馆员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使馆员敢言敢行,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并乐于不断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沛的工作精力为图书馆做出更大的贡献。温情管理能够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忠诚度温情管理能够激发潜伏在馆员身上的善性,使馆员心甘情愿地发挥作用,乐于在工作中展现自己,产生良性竞争,增进图书馆内部的相互信任,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荣誉感。#p#分页标题#e#
共生效应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启示是: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寻求联合共生是一种发展趋势和策略。共同生长、繁荣和发展是共生的目标,高校图书馆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借鉴共生效应理论,开阔眼界,寻找能够共生的对象。谋求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数据库并非一次性商品,而是需逐年购买并只能拥有使用权的特殊商品,因此数据库出版商和高校图书馆之间不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还有合作共生的伙伴关系。没有图书馆的需要和支持,数据库出版商就无法生存;没有数据库出版商的产品质量保障,图书馆无法正常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更是无从谈起[4]。不可否认,数据库出版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图书馆的目标是谋求最低的价格和最佳的性价比,“二者就像行走在平衡木上,供需价格平衡是数据库出版商与图书馆合作共生的关键,这需要相互间的妥协、互让,找到平衡点,从而达成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用户三赢之平衡共生状态”[5]。谋求与图书馆联合体的共生CALIS(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BALIS(Beijing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之间共生的两个典型成功案例。CALIS的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下设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7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1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国高校用户提供最全面、及时的文献保障服务。
BALIS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下设原文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协调、培训4个中心,其建设目的是:在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依托成熟的系统平台,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校间便捷的网络环境,采用集中式门户平台和分布式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北京地区的高校读者提供原文传递服务。这两个图书馆联合体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益,使广大高校师生受益。随着大家对这种共生效应的一致认同,图书馆界将会出现多种形式的“共生”,为图书馆带来蓬勃生机和活力。谋求内部广泛交叉协作——阶段性共生高校图书馆可以鼓励馆员尝试跨部门或跨项目小组的协作。由于馆员的知识结构、技术专长、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科研水平等各不相同,通过协作可以相互学习、切磋,从而相互影响、启发,使思想得以碰撞和激发。如此一来,对于提高馆员的思考深度与广度、提升馆员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与院系的核心科研团队结盟,成为永久性共同发展的有机体。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双翼,相应地,高校各院系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图书馆在这种环境下大有可为,应主动寻找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共生共荣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国外图书馆界已经成功地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在大学教师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缩短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同时,学科馆员熟悉了科学研究的过程,采取主动方式进行高端信息推送服务,为学校决策者提供情报研究咨询服务,为其制订学校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性信息支持。依据共生效应理论不难发现,影响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各种“共生”问题,如管理者与馆员的共生、馆员与读者的共生、馆员与馆员的共生、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共生、图书馆与院系的共生、图书馆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等。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这些“共生体”的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在可能存在“破窗”的情况下,首先要在大环境中建立一种行为规范;其次,明示其违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再次,在“窗户”被打破的第一时间进行修补,要建立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和系统,防微杜渐,把危害减到最小。建立人性化的文明服务准则图书馆应给馆员和读者明示: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肯定和被倡导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妥当、不合理、不受欢迎的。明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读者和馆员明确各自的行为准则。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与形象塑造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广大读者和馆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维护,因此图书馆要建立更加透明、可行的服务规范,约束馆员和读者的行为,从而达到良性促进、激励的目的。细化工作内容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保障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基本使命。图书馆要树立良好的馆员信息道德,细化各项工作内容,不放过任何“漏洞”或者“破窗”,从小事做起,给予读者正面、积极的引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了“破窗”不要紧,关键是要有发现机制,并及时修复“破窗”。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修正并改进服务缺陷。例如,有的图书馆赋予读者管理职责和权利,使其在各个服务环节中找问题,从而促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赢得广大师生的信赖和支持[6]。
图书馆论文 篇11
论文摘要:文明信息是人的生理上特有信息,其在人的生理上构件就是“文化基因”。信息的传递便产生了文献,文献产生后,人类倍加珍重文明信息的精神追求,这样,图书馆便形成了。本文主要通过对图书馆的形成,阐述了文明信息与图书馆的关系。
0引言
文明信息标明了人的人性生存,确立了人区别于一般自然的根本信息特征,标明了人所具有的信息属性。于是,古往今来的人类都倍加珍重文明信息。原始人从简单的会意发音和图形标记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和文字,就是原始人倍加珍重文明信息发展的结果。语言文字是较为完备的文明信息符号形式,语言文字的形成,使人们的意识信息更加准确和丰富,人们的思维更加细致明了,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人们的运筹和记事更加快捷,人们的社会生活得到进步。因而,语言文字的形成,使人类踏上了信息符号较为稳定的文明发展之路。伴随人类语言文字的更新、文明的发展,人们为了记事备忘,为了系统的向社会和后代传播文明信息,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文献。从古文献发展到现代文献情况看,文献有两个显著特征:1.文献能用一定物质介质形式将文明信息进行跨时代地历史传播和多方位地社会传播。2.文献中的信息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碎繁琐的文明信息,而是在人们普遍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重要性的人或事及思想或技能的系统化的文明信息。
就此,我们根据以上文献的两个显著特征,可以给文献下一个定义:文献就是人们用一定物质介质形式为质料而专门表达出来的系统化文明信息。
1文明信息和文献继续发展。导出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文献产生后,人类倍加珍重文明信息的精神追求,慢慢走上了专门化社会发展的轨道。其社会中逐渐产生了专门从事撰写的着重思考的人群,由此,文献就被大量的撰写出来,这样,社会就自然需要专门收藏管理文献的行业,于是图书馆就产生了。
图书馆刚刚产生时,由于古代社会文献制作和传递技术的落后,文献在社会中的存在往往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无价之宝。所以,古代社会的人们对文献几乎都是倍加珍惜的收藏,这有就形成了古代社会图书馆重收藏、轻传播的典型特征。
2对图书馆各种物质存在分析及信息存在分析
从以上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实事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的核心物质是文献,而馆舍和馆设备则只是图书馆的表体物质。
2.1图书馆功能确定根据文明信息特点,图书馆的首要社会功能也就是收集保管人类生活中一切已形成的文献,于是实际生活的一切表达重要的、典型的人或事及思想或技能的文明信息也就都有系统地集中到图书馆中来了。这样,图书馆第一位的社会功能就是有系统地集中社会生活中重要、典型的文明信息。这就是图书馆的表象功能。
2.2对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发展的分析前些年,图书馆学术界,有一种观念认为:随着当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将越来越主要以使用互联网收集文献、获得信息,而图书馆中文献和信息的使用率将会越来越低,图书馆信息效率与互联网信息效率比较将会越来越低,最后将导致图书馆的消亡。
其实文献和信息不但可以在纸质图书的图书馆中存在,也能以电子数据形式在电子计算设备和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馆中存在。同时,其文献的基本物质依然都还是文明信息,所不同的只是在文献表象物质属性方面:一个是以纸张介质形式确定的纸质文献,从而也就构成纸质文献为质料根据的纸质图书馆;另一个则是以电子质料数据形式确定的电子数据文献,从而也就构成电子数据文献为质料根据的数字图书馆。
2.3这里我们讨论文明信息与图书馆学的关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问题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的,这就是文明信息与知识信息的关系问题。从人文信息的广扩领域讲,知识信息是属于人进取成功、实现价值的生存范畴,而文明信息则是人社会存在情理必需的生存范畴。明显,文明信息是它包含知识信息的。这里文明信息可以给人带来心安理得和生存的信心、勇气、力量、智慧和乐趣,因此它能使人的生存一直延续;而知识信息给人带来的则只是为达到某一生存目标的成功,其不一定能保证人的生存延续。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成功是不一定会使成功者心安理得的,有时还往往给成功者带来烦恼和不安,甚至危险,这就会使成功者又转回到原初文明信息中的道德理性领域,反省自身所获成功的文明性和文明水平,进而重新制定生存目标,并构成新的知识系统,以此向文明生存水平更高的成功方向迈进。
2.4文明信息包含知识信息的关系,反映在文献种类上也是比较明显的。同一个文学艺术作品文献,对不同种族,不同个性,不同生存环境,不同情绪状态的人,所带来的人文信息效果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文学艺术文献信息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生理上的文化基因,并舒展文化基因中的信息向道德理性方面扩充。就这种意义,我们就将文学艺术文献信息称为:人性拓展信息。很明显,文学艺术文献信息也是属于文明信息的,并且其完全区别于知识信息而在文明信息领域中存在,其对社会生存者发挥着拓展道德理性的人文功效。知识信息是一种人们为成功生存必须遵循的带有强制性的文明信息。就全人类而言,对于确定的生存环境和确定的价值目标,知识信息强制要求人们普遍遵循。科技文献信息一样也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生理上的文化基因,并强制启动文化基因中的确定信息做功。因此,知识信息是文明信息域中最明显的一种,其对社会生存者发挥着强制成功生存和价值实现的人文功效。
图书馆论文 篇12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人才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和新技术信息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今天,人民的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我们将在一个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机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广泛的需求,其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也不再只足以前简单的“藏书楼”。“书”与“读者”不再足是借与被借的单一借还关系,管理者与读者也不再是单一的服务与被服务的机械服务模式。以前图书馆界由于缺乏积极的关怀和理解以及人本理念引导,偏重于对学术研究和新技术产品的投入,以硬性管理手段的大众化服务为主,忽视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没能充分调动广大读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在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呼唤“人性的回归”势在必行,也是与世界图书馆界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相接轨的。笔者认为注重人文管理主要从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和人才管理方面着手,在图书馆形成和开辟“现代软性化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领域。图书馆将由传统技术与新的信息产业、新的理解服务相结合向着网络化、信息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
一、服务台主体与客体的参与自主管理
从人体原理的角度看,图书馆员工是图书馆荼的主体,员工的参与是图书馆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图书馆是带着公益性的“护身符”降临于世的,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图书馆的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前提充分调动主体与客体的参与管理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关键,因而图书馆员工必须向所有“主人”提供服务,与世界管理模式接轨。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服务过程中的开放原则、自由平等原则、互助互利原则以扩温馨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图书馆的一切馆藏和设施应都要向读者开放,要求图书馆树立“藏以致用”观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要求实施全开架服务方式,尽可能地延长开放时间,图书馆的一切决策都应向读者公开。公开接受读者对员工的监督和评价,形成读者的自主性管理。
(二)自由、平等原则。
自由、平等是国际合作的要求,也是国际上图书馆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则。自由与平等原则要求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实施无等级差别服务、无身份服务、无强制服务和无歧视服务,保证读者在图书馆得到自由平等的待遇和服务,实现服务的个性化、自主化和人性化管理模式。
(三)助人原则。
美国学者戴维斯指出:“不管使用的设备和信息系统多么复杂,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助人”。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主体服务于客体和满足客体的需要,因此,图书馆的助人理念,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员工对读者的意识和态度上。实现“读者至上,微笑服务,读者为主,我们为仆,永远为你服务,满足各方位需求,是我们必尽的职责”的宗旨。
(四)温馨原则。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视觉反映是让所有服务机构在视觉感官上留下美好的印象,营造一种设施温馨,色彩温馨,人气温馨的家园读者休憩,停靠,在书海中遨游,让读者感觉像回到自己的家。
二、图书馆的情感管理
(一)馆员是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的表面层,对他们的素质要求高,无论思想和心理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要求层层上进,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具有无私甘为人梯的精神,达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境界。当然在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理解他们,对其工作价值赋予肯定,对其生活给予多的关怀,对其管理体制多注入赏识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其潜力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要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各尽其才,打开其心灵之窗,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做到工作得心应手,生活快乐无比,提高团队凝聚力。
(二)读者层面的情感管理。图书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机构,开放为的是读者。读者层面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关系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度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所以“读者至上”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对读者要像对亲人,对朋友一样热情,做到人人平等,用换位思考,想读者之所想,做读者之所做,对读者实现人性化服务,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层次的递进,从“自我满足”到“寻求帮助的满足”再到“休闲、阅读、娱乐一体化的满足”从而体现『_图书馆自身服务体系的高效,优质和超值。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和方法,比如图书馆知识性组织,它强凋组织对知识连续不断在学习服务于汝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加丁和传递信息,实现科学现代化服务。当然知识管理最高价值的创新点在于将人本管理精髓和信息管理的整合技术活力结合,融洽于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形态之中。因此,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必须要求具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实现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从图书馆的单一手工服务到读者的自己阅读,使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来实现文化传播。形成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环境,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组织。
四、坚持道德,文明管理
在各种思想文化互动的当今世界,社会的变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影响。加上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对他们溺爱有加,使人类和谐社会要文明的存在。图书馆是公共服务机构以,更要求工作人员和读者多些文明少些争吵,一句好话暖人心。人是需要感情和友谊的,人人都坚持讲文明有礼貌,不论是同事还是读者我们都以朋友相待,互相关心,互相谅解形成一个融洽、协作的工作环境,大家心情好,带给别人的也是微笑和快乐。
五、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管理。人才管理
新世纪的图书馆,面临来自社会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冲击,面临转变职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必须要求具有一定素质,具有图书以信息情报专业知识训练以信息、计算机、通讯三位一体为核心教育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图书馆事业,推动其事业的发展。显然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管理,人才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
(一)部室主任可以参加管理研究班,中、高级人员可以参加进修班和研讨班探讨理论问题,解决业务中的大问题,初级人员可以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参加培训,取得图书馆学或情报专业学历。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可以参加专题,专项工作技能的短训班,讲习班学习,或听讲坐等,制定措施和创造条件鼓励自学,鼓励学科知识单一的馆员积极参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以拓宽知识面,在图书馆举办学习班,统一发资料选定每月学习日进行自学,还可以定期分类组织去参观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吸取经验。
(二)发现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