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体育与健康论文通用13篇正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通用13篇》

时间:

健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全面正确地认识健康的现代含义,关注体育健康,建立和谐体育健康生活方式,是当今人们面临的理性选择。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体育与健康论文通用13篇,欢迎参考阅读。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教育事业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革创新以顺应时代的脚步。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实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保证学生有个良好的身体状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职业学校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学校,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状况,学生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生命力。本文主要围绕我国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展开,分析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影响

我国教育事业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各学校都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壮的体格是学生进行学习创作活动的基础。在职业院校中,独生子女的数量占有多数,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实际活动抓起,切实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一般都从小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家里有家人呵护,但是进入职业院校后,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之前享受到的优越待遇将不存在,在心理会有极大的落差。而体育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知识教育,提高自己的毅力。因此,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如何深入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这2个名词的内涵,其中体育教育就是指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体育训练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客观统一,有个健全的人格、愉快的心情。心理健康一般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态良好、意志坚定、人际交往和谐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道德还可以塑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年龄的学生渴望自主、好奇心强,在这阶段对他们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他们培� 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劳逸结合,学习效果才会更佳。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他们受到家长极高的期望、受到同龄人的竞争,压力特别大,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体育教育深入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合作,共同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将从4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1.1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氛围

传统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多是老师单一方法传授知识,而且仅涉及到表层理论知识面,没有认真对每一个姿势动作进行教学,可能导致体育教育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势之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想办法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需要老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更需要老师尊重学生。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适当地进行分组,使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各同学之间都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但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我国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团结小组其他同学。

1.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毅力。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质量受到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师生两方,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配合,共同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3创新体育教学的教育理念

由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只有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完成一个家庭的理想。

1.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涉及到学生的体育运动,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素质的培养。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练习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比赛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提前了解到社会的竞争压力等。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多种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如此之高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养生问题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也应该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拥有强壮的体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受体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是职业学校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提高运动能力、陶冶情操以及提高毅力,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可以很好地完善他们的人格。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不断加大,教育理念应该围绕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展开。深入调查我国职业学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从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展开,这是我国社会重视的一项课题,各职业学校都应该以身作则。总体说来,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宣传体育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这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晓曾。浅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4):32-34.

[2]范松仁。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xx(2):67-69.

[3]李建荣。现代独生子女体育观念和体质健康因素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4):100-102.

[4]周双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职业需求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实验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xx.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2

一、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二、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三、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3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身心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参加身体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利用体育锻炼改善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已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因此,我个

体育锻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为了研究参加运动的作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兔子、鸽子从小就关进笼子喂养。这些小动物长大以后看起来好像发育正常,甚至还有很强壮的感觉。但是,把它们放出笼子后,兔子跑不多远,就会倒地;鸽子在空中飞了几圈便栽下来,圈养的肉鸡被宰杀的时候,折断翅膀是常有的事。解剖分析发现,兔子死于心脏破裂,鸽子死于动脉撕裂,而肉鸡的翅膀则是骨折、韧带断裂或关节脱臼。这个实验说明,生命在于运动。

既然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如果一个人不运动又会怎样呢?

国外一些科学家为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作用,曾做过限制人运动的试验:将一些20—30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20天里一直他躺着,不许起坐、站立;第二组也接受同样的规定,不同的是允许每天躺着时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四次。20天后,第一组测试者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脉搏、血压降到危险程度,甚至处在昏迷状态;第二组测试者身体反应成度不大。这一实验表明,如果没有运动,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同样运动缺乏,生命力就脆弱。要保持健康的生命就应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科学家曾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就迅速跳起,其高度一般都在身高的一百倍以上,堪称世界上与身高相比跳的最高的动物。后来,他们又在跳蚤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几次之后,跳蚤改变了起跳的高度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接下来,科学家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已无法再跳了。此时,科学家们又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已不再跳跃。 这说明:科学家在跳蚤头上设置的罩极大的限制了跳蚤的活动,跳蚤多次碰壁后改变了自己的活动能力,以至于后来跳蚤变成了爬蚤。

可见,不进行体育运动的危害是很大的。

据中国体育报报道,前苏联的跳高冠军艾哈迈托夫16岁时,在两年未长一厘米的情况下,采用体育教师隆思基制定的训练计划,并实施四年,共长高23厘米。在增高的同时,艾哈迈托夫的自信心等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提高,最总使它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暴走妈妈,本名陈玉蓉,1954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是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叶海斌的母亲。因叶海斌的病情多次发作,陈玉蓉决定自己的肝脏换回儿子的性命, 医生了解情况后,建议如果陈玉蓉减肥,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脂肪肝。2月18日,陈玉蓉从医院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由于医生叮嘱不能乱吃药,运动也不能太过剧烈,她选择了走路。后来陈玉蓉通过7个多月在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堤坝上疾步行走锻炼,治愈好了自己的脂肪肝。从陈玉蓉家旁的巷子里走上堤坝,左边不远处,就是标志着“2”的一个石礅,这也是谌家矶东坝的起点。陈玉蓉就从这里开始,走到堤坝的终点——一个标志着“4.5”的石礅,走一个来回,正好5公里。陈玉蓉早上走一次,晚上走一次,一天就是10公里。在七个月时间里,陈玉蓉走破了四双鞋,以前的衣服也变得宽松了,体重显示:她已从68公斤减至60公斤;肝穿显示:脂肪变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这个结果让陈知水教授大为震惊,当时为了安抚她,说只要努力,半年也许可以消除脂肪肝,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这简直是个奇迹!”去医院一检查,脂肪肝居然完全没有了,这个结果让医生都觉得大为震惊。 2009年1月3日,陈玉蓉接受了肝脏割离手术,随后儿子叶海斌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

这些事例说明: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发展,可使人体功能得到充分发展;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创业的资本。体育锻炼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意识将会得到更新,健康是人们首先所必须追求的,而体育锻炼是活的健康做好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该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用更好的体魄工作,享受生活。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三所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认定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具有现实性、可效性、合理性和特色性,有利于学校完成国家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健词: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 实践运用 特点探究

1.研究的目的

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可行性和可效性,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完善提供参考。

2.研究的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20xx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20xx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确定了对学校进行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我市于20xx年9月至20xx年先后在三所高中学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武汉中学、武汉市第三中学组织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为贯彻《标准》积累经验。

3.研究的内容

3.1.构建适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内容有:课程性质、目标设计、结构设置、资源开发和利用、评价、管理等几个方面。

4.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4.1.以学校为实践基地,发挥学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采取市、区、学校三结合共同研究的形式,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业务部门及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工作。

4.2.研究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学生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各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与建议。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校本课程性质、目标制定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地方课程规划下以学校为本位,以身体练

构建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影响课程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标准》目标是对教学的整体要求。校本课程目标是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反映与再现,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学校重视突出目标与学校办学理念的结合,使目标确定符合“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育人的发展思路。如:武汉中学遵循革命家董必武先生创办该校时提出的“朴、城、勇、毅”办学理念进行人格教育。因此目标第二条就提出了发扬“朴、诚、勇、毅”精神,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人格教育目标。武昌实验中学确立的“育思想、重发展、求创新”办学思想,提出了“每人能创编一个体育活动内容。”武汉三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办学理念,提出了“人人形成自己的运动特长”的具体目标。各校制定出的具体目标既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对体育校本课程所作出的教学目标定位。

概括其特点,遵循了“五性”、“四原则”。

五性:

(1),主体性;以学校为主体。

(2),基础性;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

(3),发展性;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全面性;人的发展是主动全面的发展。

(5),实用性;面对具体情况,能操作并能达到目标。

四个原则:

(1)校本课程目标要与《标准》目标相结合,可更具体化,突出个性化。

(2)目标与学科要求相结合。

(3)目标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4)目标与校本特色相结合。

5.2.校本课程结构设置的研究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各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力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三条基本原则。均把课程结构设置为:基础课程与扩展课程(见图1)。

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同时把教学的基础课程结构分别设置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形成体育专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主要目的在于优化课程结构。

经过实践证实:学校新的课程结构设置,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新变化。教育思路扩宽了,教学的形式多样了,方法多变了,有效地利用了校内外的各种体育资源,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潜能。

5.3.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5.3.1.重视挖掘运动项目的开发与运用,使内容适合《课标》的教学要求。

为落实《课标》目标要求,学校加强在改造与开发教材内容方面,一是对原《体育教学大纲》中确立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并加以调整,因校制宜;另一方面是对新兴运动项目内容的引进、改造和加工。例如:球类项目中增加许多小球类,舞蹈项目中增加竹竿舞等内容,体操项目与健美项目相结合、民族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增设了滑板,攀壁,越野、救生、背摔等内容,并实行了新的整理和分类。在教材内容运用方面,为了使高中生能普遍达到《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开设田径,武术、球类等必修内容,同时增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拓展内容与运动专长选修内容。

经实践后,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田经、球类、武术等项目教学内容改造后,由于增强了综合性(含健康教育)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二是新学习内容的引进,扩宽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三是学生有学习内容的选择,使运动爱好和专长得到发挥与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和个性。新安排的教学内容,98.2%的学生认为:满足了对学习的多种需求,起到了健身心、益情趣、增才能的效果。

5.3.2.重视扩展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使学科课程适应于教育、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扩展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各校都重视对开展扩展课程的综合性研究,得出“四有”、“四落实”、“三结合”的经验。四有: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四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三结合:一是将把课内的基础课程与课外的扩展课程相结合,二是与学校外,家庭,社会(社区)相结合。三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武汉中学开展了“体育大课间”的研究,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校体育趣味运动会,学生与家长同定锻炼计划,参入社区的活动,组织校际之间的“激情大比拼”等活动。武昌实验中学开展了体育特长与专业运动队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武汉三中采用开设俱乐部的体育教育形式,各校广泛开展学生在校内“体育有特长”、校外“专长能运用”为要求的多种教育活动,以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与运行。

通过实践,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认为:扩展课程与基础课程的紧密联系,推进了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体化。实施扩展课程教育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运动技能更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锻炼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扩展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规划教学活动时,重视结合本校实际状况,特别强调基于生活实践领域,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5.3.3.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探究,是与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很有价值的探讨问题。学习评价包括评定的内容、标准和方法。根据《标准》评价精神要求,如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首先的问题是转变思想,树立新评价观念。其次明确学习评价指导思想,知晓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和指导作用。再是构建适合评定学习成绩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实验中各校都在评价内容指标上,把运动态度、心理、情意、知识技能、兴趣特长、体质状况、运动项目组织、裁判、评论、创编活动、家庭与社区活动等列入考核评价内容,把不同的考评内容分别按学期,学年(学段)进行安排。在标准上采用定性评定为主,按学分制累计评价,把学分制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成绩按分项记于学生的手册。在方法上,采取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班主任和家长可参与对学生的社会及家庭活动加分评价等。新的。评价,突出了以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在评价标准的定量与定性评分上,坚持客观、民主、区别对待、进步发展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评定问题。

从各校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反映出:一是成绩不及格的没有了(除病残学生),二是分数高的增多了。教师们认为;这种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标准》的要求,侧重对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内容、标准要求比过去不是低而是高了,因为知识与能力要求高了,内容面宽了,对运动技术掌握要求也没降低。其重要原因,就是成绩评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自觉锻炼,掌握方法并运用,能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取得好成绩,学生们认为:这样的学习评价很客观,有弹性,在完成学校统一限定评价内容中,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运动专长和其它评价内容,能参加民主评价和自己评价,是对我们学习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评价的要求,争取好成绩。从评价的成效说明,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现了新课程中提出“强化评价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观念 ,充分展现了《标准》评价的优势,使得评价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发挥了评价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5.3.4.重视校本课程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的效能。

课程管理主要包括职权、组织、人、财、物等问题。归纳各校对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特点。其作法是;“健全组织、形成机制、划分责任、确保落实、加强合作、注重整合”。形成了管理上的“三多”、“五有”流程:第一,校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与体育教师主要负责组织,班主任和其它教师、学生参加工作,实行多元化管理。第二,校领导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整,整合人力资源等,体育教师分工与部门人员负责微观指导和调控,实行多层次管理。第三,与社区、家长、媒体的联系与配合,形成网络,实行多方位管理。第四,管理“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第五,管理“有民主运行机制” ;部门、教师、学生参加民主管理。第六,管理“有信息交流” ;及时汇报工作情况,得到教育、社会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第七,管理“有信息反馈”;取得的成果要总结和宣传报道。第八,管理“有学校特点”;反映在人本化和动态化。由于工作管理到位,保证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6.研究成果

各校在实施校本课程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绩。所取得的成果多次在省市报刊、电视上进行了报道,多次举行省内外体育交流活动,部分研究内容参加了“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学校体育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和、省级的课题研究,例如武汉中学对“体育大课间”,武汉三中对“……体育校本教材开发” ,武昌实验中学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的研究,均在20xx年,20xx年湖北省体育学术成果评比中获得论文一、二等奖。学校开展对《标准》实践经验在全市高中学校中推广,学校编制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验文集 三册)在全市中学中广泛交流,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7.结论和建议

7.1结论

7.1.1 综上所述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所学校的实践突出了校本化的课程特征,反映出学校主动发展和自主管理的课程属性。对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课程实施的操作上具有可行、合理和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效证实了校本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7.1.2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为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提供的新平台,是教育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实现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教育形成特色,有利于学科课程功能的发挥,更有效地完成《标准》的目标和任务。

7.2.建议:

7.2.1.国家教育部可根据目前各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验的现状,提供基层学校可操作的校本课程文选资料,便于“校本与课程”、“开发与方式”“过程与特色”的学习与指导,做到树典型,再普及。

7.2.2.地方教育教研部门应注重引导学校设置和完善校本课程,加强对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处理好“认识与实践”、“基础与扩展”、“能力与发展”的联系,做到先实验,后推广。

7.2.3.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基础性建设,要重视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正确地处理好“标与本”、“体与健”、“知与行”的关系,做到先破后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6

(2)刘旭东 张宁娟 马 丽 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xx,8

(3)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20xx,7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5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 也是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结束阶段, 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 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和方法。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联系紧密, 通过分析当今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的现状, 归纳总结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有着积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的研究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 大学生; 健康意识;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曾发布大学生健康调查数据, 在健康饮食与体育运动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 呈现出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的问题, 而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良好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校中的体育课程是学生健康意识培养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掌握, 了解运动健康相关的知识, 为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1 相关概念

1.1 健康

健康是生命体存在的最理想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念是“无病即健康”, 当今人们关注一个人整体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也对健康有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健康不仅仅需有健康的体魄, 还需要在心理、社会、智力、道德、意识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

1.2 体育健康意识

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文献研究可知, 健康意识是人们对人体健康的信念和观念, 即人们对健康的价值观和态度。体育健康意识是人们对体育感知觉、思维与判断的总和, 体现了人们体育运动总的认识与看法。有关专家学者将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分为3个部分, 分别是身体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目标则为促进大学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运动, 保持身健康发展, 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研究

通过网络检索、comKI数据库、图书期刊等途径查阅与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分析健康意识的相关概念。

2.2 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问题及健康意识的培养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 总结分析高校体育课在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中的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3 大学生运动与健康现状分析

3.1 体育健康意识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度逐渐深入, 对健康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走进大学之前,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的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业致使长期以文化学 而体育健康意识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程度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健康教育的不足, 这应引起高校体育教育者的注意和重视, 也将成为高校体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方向。

3.2 运动时间方面

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间方面的问题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动时间不足。运动时间少成为目前高校大学生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宅”成为了大学生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当下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大学生对于课业成绩的关注也必然高于对运动与健康的关注程度。有研究表明, 依据卫生部建议成年人一天的运动量至少6000步的数据判断, 有50.2%的高校大学生未达标, 反映出大学生在时间分配方面用于体育运动的比例较少。

二是余暇时间不够固定。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大学生选修学分制, 由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许多学生的课程时间较为集中或者时间差异较大, 致使高校大学生课后的余暇时间不够稳定, 无法做到持续开展体育运动。

3.3 体育技术和健康常识方面

良好的运动技术技能够有效提升个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和运动兴趣。众所周知, 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循序渐进的、持续性的、反复性的训练巩固, 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时间有限, 课程中教授的内容和练习的时间有限, 无法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运动技能。目前, 大学生在课程之后的练习巩固大多为了通过体育课程的考核,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某项运动技能。

3.4 体育文化氛围方面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各类运动项目的参与热情, 从校内或校际组织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项体育比赛中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不难看出这是学生们体育生活中的`重要关注点, 高校中体育文化环境营造是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方式之一。

4 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4.1 体育运动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授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和结束阶段, 也是作为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学校教育最后一站。高校体育课程不应仅从传统体育理论知识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还需结合当今热门的运动项目或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避免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的量, 让学生接受体育知识的内容并可以转化为体育能力, 助力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养成, 达到体育课程教育的目标。

4.2 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棒的老师, 学生进行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过程之中, 体育课程可通过教育引导的手段, 逐步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与健康意识培养的兴趣, 形成体育运动需求, 教授学生可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在充分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和兴趣后, 学生可以在持续的体育健康锻炼过程中才可能逐步形成健康意识。

4.3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针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 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体育健康意识, 养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习惯, 增强身体的体质, 培养良好的运动能力,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高校体育课程一方面关注大学在读期间的体育观念培养, 也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长远作用, 多渠道丰富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提升学生体育鉴赏能力, 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观念的形成。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新的水品, 但人们的健康伴随社会压力、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趋显著。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健康意识形成和稳定的关键阶段, 高校体育课程以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目标, 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重要形式,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通过体育课学习、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内容与技能方法, 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的延续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行为习惯, 建立健康意识观念, 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祝莹。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 23 (4) :155-156.

[2]李淑娇。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相互关系的探讨[J].学习月刊, 20xx (16) :90.

[3]王京转。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 20xx (11) :62-63.

[4]张波, 翟鸿君, 胡玉利。浅谈当代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师友, 20xx, 34 (1) :75-76.

[5]蒋国雄。试议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xx, 7 (2) :61-62.

[6]祝莹。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 23 (4) :155-156.

[7]姜一鹏。大学生体质自我评价与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xx, 30 (2) :180-184.

[8]邢新丽。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评《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 20xx (1) :130.

[9]乔培基, 王胜超, 肖明, 等。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xx, 28 (3) :74-78.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6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7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树立新的思维和理念,将“健康”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正确把握教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它不仅担负着“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德、智、体、美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注重教书这一个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方面明显重视不够。但是,当前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明显不满,同时他们还会为了自身与小团体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从现实主义出发去做事;二是现代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表现出极端的唯利是图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三是缺乏自信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与打击,就会失去上进心,失去学习目标。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会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也毁了自己。

这些问题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级学校的体育中,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而且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体育运动让学生懂得知难而上,学会克服困难

“90 后”学生是现在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学校深受关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摔打和磨炼。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并鼓励学生克服对困难的恐惧。

2. 加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

体育比其他的学科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方式也比其他学科更为特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之间,只需要用手势或者动作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必须用语言表达。这种沟通需要彼此的信任,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其实是对社会生活和活动的模拟,是社会活动的提前演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经历各种成败、挫折、优胜劣汰、个人与团体、正确性与合理性的体验与认知。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处事方式等性格态度;也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在许多的体育项目中要求同伴间必须互相信任、互相了解、深入交流、互相帮助,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这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体育比赛中,那些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人会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融入集体,这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懂得团结进取

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竞技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面对比赛的时候,学生会摒弃一些平时的不愉快,将思想的分歧与矛盾抛之脑后,所有人空前团结,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去为集体争取荣誉,所以体育比赛是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的最佳方式。体育运动中的竞赛与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场上与场外不同的身份关系,学会关爱与帮助同伴,明白个人与群体间的矛盾统一关系。这种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竞争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应该将心理健康作为体育的一个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项教学指标来进行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认识到,因为心理因素是个复杂多变的因素,所以不能用唯一或者单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也对我们的指标考查方式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如学生的自我评价、思想品德、自信等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期进行测评,逐渐形成完善的测评体系。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校还有体育教师多方面的努力。

2. 教师自身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心理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崇拜心理使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第一,体育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主要有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表情态度及语言习惯、行为动作等方面。当教师采用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时候,会产生积极的潜在效果,甚至会比直接教育效果更好。例如,体型健美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美的追求,会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以求达到健美的效果;第二,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外在形象,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过硬的技术和高深的学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这些形象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和学习能力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因材施教

现代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一蹴而就的大面积覆盖方式,更注重一对一或者是因材施教。学校的各个教育阶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性格完善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年龄越大,性格与心理上的差异性就会越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就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思想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于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适当进行竞赛类活动,如球类竞技、接力赛跑或拔河等需要配合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行事缺少果断的学生,可以多进行单人快速竞赛类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培养他们的快速决断能力;对于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慢跑或者太极之类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遇事沉着冷静的能力。另外还要注重男女学生的差异,女学生应该多安排瑜伽或有氧操等活动,男生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体育教学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也会失去灵魂;正确的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全体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白宗清。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32)。

胡毅。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职业,20xx(15)。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8

背景: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规定了学校应根据课程特点,在高中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间,实行选项学习方式。按照高中阶段选项学习与获取学分相结合的特点,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对选项内容进行适当的规划,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在完成一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之后,获得必要的学分。高中阶段三年中获得11个学分,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合格。在学校开设的所有学习内容中,田径与健康教育为课程规定必选内容,各占1个学分。其余9个学分,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设备允许范围内开设的选项学习小班报名参加学习,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条件下,组织选项教学。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选项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学校根据条件开设尽量多的选项学习模块提供学生多种选择机会;学生必须在三年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采用选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在选项学习中也有两项内容是必选的,就是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和田径系列中的田径必修模块。选项学习形式构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传统体育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即学生学习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多次选择,在获取一定学分的条件下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高中学段的学习任务。

任何新生事物的开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它完全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框架,无论是教学结构、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迅速适应这样一种变化,确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福建省平山中学自20xx年实施体育选项教学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有关体育选项课的若干问题同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结合平时在体育课上的观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生对选项内容进行选择,确立选项班级成员。

一般在确定各选项班人数时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计算机软件进行选项。运用选项软件各模块教学班人数设置一定的人数,当用电脑点击选项时,某模块教学班人数已满时,学生可以改选其他模块教学班,直到选中为止。二是,由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然后再由教师统计各班各项目的人数,教师根据学生志愿进行一定的调整,确定组合新教学班的人数。另外,还可以给各行政班分派各模块教学班的人数名额,如篮球班每行政班10人,这样可以由班级同学互相调整,以保证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合理,不出现人数差异悬殊。

我校因条件限制,不能采用软件进行选项的方法。综合考虑,我校采用由各个行政班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进行选项。选项后一般都会产生各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差异,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比如较多学生对某个模块项目比较感兴趣,则这个模块的'教学班人数会较多;或者一个年级实行文理上下区分班,各个行政班男女学生不平衡,如上理科区段时,男子篮球项目或男子武术项目的志愿人数就较多。当出现人数差异悬殊时,教师根据志愿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配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的第一志愿中学习,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提出调项要求。

其实,出现各教学班人数差异悬殊,除了可以调整人数外,还可以增加相应模块的上课教师或增添体育器材、场地,对学习人数较多的模块再进行分班。但这种方法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二、学生选择项目的主要依据是兴趣,模块教学中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调项要求。

在学生进行模块选项时,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选项动机的。但我们认为,学生选项时的兴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直接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发生转变。兴趣会随着学生的即时体验而变化,当学生对某模块项目尚未形成持久、稳定的兴趣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或消失,因此,在实施选项教学过程中,就会出想个别学生提出调项要求。除了因兴趣转变而提出调项要求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造成学生提出选项要求: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某个模块内容的技术,想学习新的模块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觉得原来选择的项目运动量太大,自己的身体不适合;三是从众心理,比如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提出调项要求后,自己也想随之调班,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教师对学生调项申请要慎重考虑,不能因满足少数学生的意愿而影响学校整体教学秩序的稳定。� 学生提出选项要求,除了对其沟通引导外,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学习过程心理的变化,及时变换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继续参加选项课程。

三、每学期安排一次选项比较恰当

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每个学期学生进行两次选项,理论上非常理想,但在实际情况中比较不合理。一是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大概进行室外教学有30个课时。大多数模块教学内容不可能在半学期内完全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一学期进行两个模块项目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两个模块教学内容不能系统化掌握,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事倍功半,不符合《标准》水平五的要求;并且一学期进行两次选项,教学班成员流动性大,这样不利于教学班的稳定和教师的管理。所以,经过选项教学的实践,从上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实行每学期只进行一次选项。通过跟学生交流沟通,大部分学生也认同这种做法。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要加强模块教学班的管理和规范

学生通过个人的选项分别组成各模块的教学班,开始时相互之间既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通过共同参与模块教学,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之中在一起,使不通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了,选项教学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加强对模块教学班的管理。在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班采取了以下几种管理办法:一是每学期的第一节课统一上室内课,分别由各班负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项,并重点提出选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定下规矩,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管理;二是教学过程,教师注意培养教学班中的体育骨干,做好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进行管理;三是每节课教师要对各自教学班进行严格的考勤,杜绝旷课或随意串班现象出现;四是严格履行请假制度,若学生请假必须要得到班主任的批准。体育教师一定要跟各行政班班主任多做沟通交流,共同管理好学生。

在进行选项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已经通过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后得到了克服,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实施选项教学后,教师的备课、授课、教法指导场地布置通过去有很大不同。我们学校高一、高二五位教师跨年段同时进行教学,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困难,相互学习的机会比以前减少了,这样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实施选项教学后,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长项目,这样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色,但不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专项练习的同时,有必要辅修一定的基础项目,如田径类项目,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基础性身体素质,也有利于专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我校根据教师、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提供三个运动项目选项,分成五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在选项前,我们教师有向学生明确说明,选项教学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但还是有学生对选项教学项目提出了不满,特别是那些被调整志愿的学生。对于这部份学生我们本着妥善处理,做好思想工作的原则同学生进行交流,也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志愿被调整的学生,教师有作登记。在第二学期进行选项时,会优先满足他们的志愿。

在今后的选项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继续探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新课程选项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陈文斌

3、《体育课选项教学的点滴思考》——迟晓东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9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体质,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因此,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

一、体育锻炼可促进身体健康,是人体充分发挥自身机能。

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对骨骼的血液供应,同时,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动作,也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良好刺激作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等等,使身体显得丰满而结实。体育锻炼能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体育锻炼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如在长期体育锻炼的影响下,胰高血糖素分泌表现对运动的适应,既是在同样强度的运动情况下,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其意义是推迟肝糖原的排空,从而推迟衰竭的到来,增加人体持续运动的时间

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同时,体育锻炼可促使大脑清醒,提高学习效率。体育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血,改善大脑血糖和氧的供应,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能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敏性和反应性,提高对某些植物神经和脏器活动的自控能力。

二、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

体育锻炼,无论是有组织地或个人单独地进行,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坚持经常锻炼,需要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发展(如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环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和出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不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不良情绪的不到彻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爱好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三、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会接受适当的社会角色,而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则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此外,体育竞技中的许多团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已广泛地得以普及,人们在投身于这些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融入集体之中,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并在其中强化了个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同时,体育运动使人们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尤其集体竞赛项目,可以使直接参与者及间接参与者结识更多的朋友,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10

一、目前学生的心理出现的问题

(一)学业重,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元型人才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前途的考虑,为他们选择了很多业余学业,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消极,沉重的学业加上很多业余学科,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严重症状。

(二)没有很坚强的意识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我国,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当他们自己处于一个环境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他们将在学校攒下的所有衣服,周末拿回家要父母帮助细,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情绪低落,更有甚者甚至动了辍学的念头。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中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背景等,这些原因使其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跟其他群体中的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孤立的局面,而在学校中许多奖项都是由同学们一起评定的,被孤立起来的人往往得不到这些荣誉,这样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其健康人格的成长。

(四)不能积极地对到生活中的困难有些同学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由于其对成功的渴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挫,击,如果不能快速的将其摆脱,就会对那些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锻炼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重要性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经调查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得到快乐,还能阻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进而有效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指出,恰当用力的活动能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也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这样就好比我们在发怒时,可以将怒气通过摔东西等手段进行发泄,通过行为动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的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为了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并将它坚持下去,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力,使我们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

(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适应水平,它在人类的心理健康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拥有很多朋友的人,总是能有很好的心情,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好奇,这些人生活愉快,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比较孤立的人总是一副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的样子,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该种环境,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在人多的地方发生的动作,因此能够很好的帮助人民进行相关交流,忽略掉一些烦恼,从而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提高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对一些长寿人群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以看出,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积极、乐观,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在其人格的树立上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作用。目前,如何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尽快的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联系,不仅要将强学生体制的锻炼,也要注重其心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11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双向”影响关系

(一)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学生心理消极的一面得不到及时发现和重视,任其发展,消极的一面就会占主导地位,从而发展成为“心理病人”。体育教学不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毫无作用。(二)心理健康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健康心理是保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情的精神支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就能正确对待运动中结果,增强掌握技术,提高水平,增强身体健康的自信心。相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就不能正确对待运动结果,就没有信心掌握体育技术,就会缺乏提高身体素质的自信心。

二、农村学校如何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

(一)人员配备。要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学校首先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看,一所中小学校按规定配备合格的专职体育教师已经不是问题。(二)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心理信息的收集工作。学校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对教育对象整体的教育来说则是长远的。我们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进行研究时,要将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阶段信息与长远信息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做好教学研究的经验积累和工作改进工作,避免走弯路。(三)周密地计划,认真地落实。1.体育教师对每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明确。在全面研究分析学生信息的前提下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计划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有步骤地实现短期和远期教育目标。体育课堂是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研究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师统筹研究制订好体育课时计划并认真实施是关键。学生心理整体得到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力争把课时计划与学生心理整体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心理受到全面持续的良好影响,在老师的教导、活动下主动、健康地发展。2.落实课时计划时,体育教师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好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配置合理的练习内容、易难度、练习方法等,而且机智地给予活动指导,调动学生活动情绪,增强练习的效果。对于个别特殊学生,应给予及时关注,多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其积极地融入活动中尝试成功且具有成就感。总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坚持把尝试成功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效果显著。(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相应易难度的。练习或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从而感到满足和增强自信心等。(二)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其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成功的同时做到正确对待目前的成功和全面认识、审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确认识自己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价值。体育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个体的能力(包括智力、体育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获取成功。(三)学生对体育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长期在体育活动不断尝到成功喜悦的滋味,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伴随体育活动自觉地受到积极影响和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辟的责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有限,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客观事实,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研究,就能做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12

摘要: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竞争性、智力性、约束性等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智力的发展,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它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辅助教材内容被推广运用。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智力性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的辅助教学。而在大学体育课中往往被忽视。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除了青年期具有的不稳定心理状态外,更有来自大学生特殊社会角色的压力和特点。因此,他们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处理冲突的经验不足,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疾病。据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 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

20. 2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不相信自己等。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也要担负起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以它健身、娱乐、教育的功能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它都是集体进行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在体育课中科学的增加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体育游戏可 体育游戏能满足游戏者好奇和好胜的心理需求。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包括各种实物及不同类型的动作和活动,刺激人的感观,引人捧腹大笑产生愉快感。(2)游戏动作的难度性,采用限制条件、提出要求等,能够使人积极参加活动,聚精会神于游戏。(3)游戏的情景性,游戏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获得乐趣并很快进入角色,还可以不受压抑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身临其境的角色效应。(4)游戏的惊险性,惊险的动作能有效地”刺激“与吸引学生,能使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出现紧张、兴奋及集中注意力。

1. 2竞争性

体育游戏具有在明确的规则约束下公平竞争的特点。体育游戏常以胜负作为结束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克服外界物质障碍、个人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突出重围赢得胜利。但这种胜与负和输与赢不同,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游戏的竞争性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秀品质和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

1. 3智力性

不少的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穿越障碍接力游戏等,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游戏。在一些竞争游戏中必须开动脑筋、启发思维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出最佳方案来战胜对手。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兴奋性,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的转换,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激活游戏者更多的脑部细胞,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1. 4约束性和公平性

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制约。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规则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游戏者都能达到心理平衡。

2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2. 1体育游戏有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2. 2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自信心。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游戏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平均分组,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游戏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2. 3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 许多研究表明,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因为体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空间和场所,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游戏,游戏要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在自编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如果经常这么做,学生的创造力必然得到发展。在自编的游戏中,个性也得到表现。而在让学生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胆识、表现欲、个性特点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2.4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在体育游戏中,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游戏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在游戏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结识更多的同学、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2. 5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

独生子女群体己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相当多的存在着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在当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的社会,繁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但使很多大学生诱发悲观失望、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还会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体育游戏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参与者可以通过走、跑、跳、投、爬越等形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摆脱压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保持心理平衡,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结束语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向成年期转化的过程,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对自己、社会、他人的认识还难以全面、准确,而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较重,对自我的期望较高,对社会的期盼较高,有极易受外界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在人格的完善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体育游戏以它综合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体会到愉快情感,培养良好的情绪,又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13

对于中职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于自身心理矛盾冲突、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完善的心理健康引导等三方面。

首先,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矛盾冲突可以表现在为何选择就读中职院校这一问题上,鉴于我国教育的现状较多的学生在选择中职院校时不是出于自己本身的选择,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中考失利、成绩落后和其他的不得已因素等。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的最初产生的不是热情好学的心理,而是不甘心、不情愿、麻木或消极应对的不良心理,当然还有较大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表现出的是迷茫,种种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学生自身心理结构的失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最为常见的就是学生自我判断能力的下降和矛盾心理的产生。

其次,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社会不良行为等两方面,家庭方面家长在帮助学生选择中职院校时多是希望孩子可以快速的掌握生存技能并能够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提升难免会引起这两方面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激化和竞争压力的提升就会导致产生沉默寡言、抑郁或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包括网络游戏的风靡、烟酒活动的增加和社会阴暗面的呈现等多方面,中职院校的教育形式多要求学生进行住校,这就增加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自由性和经济方面的充裕性,在面对诱惑或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学生很难进行察觉或自制,这就导致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行为的出现和叛逆心理的形成。

最后,对于我国中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其中包括教师观念的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和进行相关问题求救的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必然会导致矛盾的最终激化或不良行为的出现,而学生对于自身问题的不了解和消极态度也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恶性循环。切实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跟踪和积极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生和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中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具体措施:

1中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体育运动属于积极、主动和健康的锻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外界危险的判断和感知能力,通过快速的运动和平衡的协调可以使学生做到迅速的反应和完成相应的动作,从而使人变得更加强壮、敏捷和灵活。其次,通过体育训练还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增强社会交往频率和改善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表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和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的适应性。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紧密的协作和积极的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身心发展的协调性和对环境压力的适应性,这样无疑是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最为有效的方式。最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目前国际范围内风靡的放空方式便是进行极限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和和改善自身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下,释放由工作、生活或学习产生的压力。虽然对于中职学生不提倡极限运动形式,但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焦虑状态,同时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进行更加有效的调节和思考。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完善学生自身人格的发展,其中包括面对困难所必须的刚毅、坚强和乐观品质等,学生可以通过控制自身的身体机能达到主动进行选择和适应的目的,如克服孤僻、扩大社会交往、保持友谊和消除紧张等。

2如何通过中职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包括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或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项目或形式,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建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特长可以增加其对体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学生不擅长或不足的地方教师可以进行积极的解释和客观评价,在鼓励其发展自身潜能的同时,实现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体验了成功之后学生就会对从前的挫折有更好的认识和建立更加成熟的心理以面对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其次,对于教学项目的选择可以增加如球类比赛、团队竞技和多人协调的形式,这样就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在完成相应的运动项目过程中学生通过间接或直接的表情、肢体和语言沟通不自觉的产生亲近感、安全感和集体荣誉感。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对团队整体的表现进行肯定,在观察学生技术掌握水平的同时通过交换合作伙伴和合理搭配的方式,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使其具备照顾、理解、帮助和关心他人的习惯,只有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才会得到健康的心理发展。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体育锻炼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其中包括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挫折和进取,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无疑会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的成熟度和自我协调能力。此外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教师应该注重动作难度、气候变化和意外障碍的影响,帮助学生克服运动损伤、畏惧心理和疲劳放弃等心理,促进学生进行目标的完成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通过上文对于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产生原因的简单分析,不仅加深了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了解,同时了解到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虽然目前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是随着中职体育教育形式的完善和其他改进措施的建立,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