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参考【精选13篇】正文

《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参考【精选13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如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13篇新闻传播学论文题目参考,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1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视野诠释着整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姿态。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到了大陆学者的研究范围,并于90年代中期被引入到了新闻传播学领域,从而引领着新闻传播学向着更为积极、平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 方法论 新闻传播学 应用

女性主义理论在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后,多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关注下,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尴尬困境,需要更多的新闻传播界的理论学者予以关注,以期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促使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大放异彩。

一、女性主义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发源于十八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强调女性针对男性而言的专有权;中期突出两性差异;后期反抗本质主义的规定。在这三个发展历史进程中,女性努力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争取准确的自我定位。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追求两性平等,开始冲破家庭的束缚,争取在外界得到自我肯定,寻找自身的准确定位,从而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

女性主义源头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斐尔特与我国孔子的教育思想类似,他也指明了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认为应该不论贵贱,抛开性别,人人都可以入学进行学习,并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这种办学思想和方式的传播使得接受教育的女性开始增多,并将更多的思维启蒙意识传给更多的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妇女首先举起了争取妇女人权、反抗社会压迫的大旗。

18世纪至19世纪初,女性主义的目标是争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工作的权利,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国家的女性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参政权利,随之而来的是女性教育的广泛展开以及女性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20世纪中期,女性主义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从表面的争取权利平等进入到了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的阶段,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觉醒。这一时期,女性主义逐渐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反对男性主义浓厚的政治话语权,并走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形成规模。

1978年,美国传播女学者盖尔·塔奇曼与他人合著的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出版,这是“性别与传播”研究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标志着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立。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界,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对西方成果的直接借鉴。1995年出版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第3期中系列地刊出了一批女性主义研究文章,这几篇国外女权主义者的文章仅仅描绘了她们国家的媒介与妇女关系的情形。而我国学者重点讨论的是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和传播权与妇女人权等问题。

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者结合外国的研究思路,对女性主义开始了自己的本土化研究,在《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一书中,鲍海波教授对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对女性的定位及关注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女性在新闻传播中出现三重缺席:

1、新闻传播主体的女性缺席,即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2、新闻内容中的女性缺席,即对女性的报道极少;

3、新闻受众的女性缺席,例如女性看电视大多是看电视剧、家居、美食及电视购物等节目。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本土化的女性主义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传统文学和大众电影的研究领域,但并未引入到传统媒介当中,这样也就未能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尽管那时女性主义和传播学都已在中国生根发芽,但二者的真正结合却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的结果。1997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一项重要课题“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主要研究项目是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自此大力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众文化远离意识形态,摒弃严肃、神圣、深刻等意义,消解价值、消解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特性,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从计划经济来的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也缓解了他们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压力,因而它倍受人们青睐。于是,以娱乐性、商业性、消费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流行就成为顺应潮流的事。

目前,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种是沿袭了女性主义研究的传统批判思路,认为当今的媒介中尽管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但它们并未展示出真实的女性生活,由男权掌控的媒介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充满了不经意的理解偏差;另一种则认为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新闻传播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所掩盖的却是更加隐蔽的性别不平等的实质。这两种观点视角不同,却都反映出社会性别的差异和话语权的掌控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根本实质。

女性主义鲜明地表现出它对大众传媒中展现出的性别成规(stereotype)的批判态度。比较常见的包括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肥皂剧(电视连续剧)及MTV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等。实际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它较多的采用了文学批评中典型形象分析的方法,从性别权力的结构观点出发,对大众传媒中所表现出的与女性有着特殊关系的文本加以分析、归纳,从中观照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并探寻构成这种文本的内在机制。

表面上看,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介报道中频繁出现,占尽风头,但进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在西方新闻报道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亲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三类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上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贬抑”。正如研究者刘伯红所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色情暴力作品中女性形象大量成为新的卖点(女性形象的商业化)以及色情暴力作

品中女性形象的扭曲反映,就是这种深刻的不平等的一种表现。同时,对色情暴力作品的讨论和在这些问题上的女性主义呼声,也可能预示着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①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客体,对受众的研究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新闻受众中存在女性受众缺席现象。女性受众缺席的原因:一是“产品少”,即新闻报道中的女性缺席,主要表现为女性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很少, 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对女性角色和定型的不均衡描述;二是“工人少、领导少”,即新闻生产部门中的女性缺席。包括新闻媒介中的女性从业人员少,领导层中的女性更少,控制者大都是男性,女性在生产部门的缺席间接导致了受众中的女性缺席;三是“关注少”,即传统文化中女性缺席是受众中女性缺席的深层原因。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女性整体素质较低,对女性的关注和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颇,家庭中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女性没有接受能力和接受时间, 导致女性受众的缺席。②

三、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景与不足

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前景十分广阔。但在发展中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深度不够。由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我国学者在研究过程当中多受拘泥,对这一理论多是集中在表面上的一些研究,没有从实质方面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与探讨。理论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后,深度挖掘也是不够。在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著作大为可观,但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能够将女性主义理论应用到新闻传播学中的研究著作确实少之又少。原因除自身缺乏创新性以外,还有对国外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态缺乏关注,缺乏对国外最新理论的借鉴。

第二,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目前,国内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面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女权主义流派各自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的介绍,同时在实证研究方面,一方面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的文本分析样本和实证研究样本,另一方面运用西方理论开展国内的文本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由此说来,国内关于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领域面比较狭窄,仍需进一步拓宽。

第三,本土化色彩淡薄。由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西方引入的,“拿”到中国后,不免带有西方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中国实质上的本土色彩意识淡薄,没有能够很好和中国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在引入西方理论的同时,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则是最重要的问题。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理论仍有不足,但其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尤其是现在,女性主义方法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已是越来越广泛。众多的研究者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并在这一领域开始了新的研究,研究内容除女权主义研究外,还涉及到了社会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内容。正是因为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才使得新闻传播学中的发展更为广阔,才会使新闻报道中女性与男性达到一个质的平衡。使得报道中女性的角色不仅局限于家庭、消费及男性背后的领域,更多的应该涉及女性自身的独立发展。

女性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会推动女性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将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使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参考文献

①刘伯红,《部分报刊性与暴力描写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学刊》,2001(4)

②黄蓉芳,《我国新闻受众中的女性缺席》,《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新闻传播学参考文献 篇2

1. James E. Grunig.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M],IABC Research Foundation, 1992.

2. John A. Pearce, II, Richard B. Robinson.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mulation,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M]. Jr, Chicago: Irwin, .

3. LA Grunig.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constituencies on a global scale [J],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2.

4. NA Hart, M Beard.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M]. Macmillan, 1995.

5. P Winner, Kogan Page.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M]. London, 1993.

6. Steven Fink, (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Management Association.

7.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32)

8.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3)

9.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10.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 4- 9

1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 04: 148- 156

1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1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15.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16.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

17.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

18.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4月版

1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

2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6227.

2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2.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1

23.孙迎光, 韩秀景。 组织形象塑造[M]. 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24.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9

25.郑生勇, 乜瑛。 公共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01

新闻系毕业论文 篇3

新闻系毕业论文

一、引言

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

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

二、媒体自由失范表现

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

1.人生价值观引导背离

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

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

2.媒体权力营私

自由的媒体是民意和官方的双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说话,也可以代表政府发言,媒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使得媒体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为此需要有效监督,否则可能变成一种腐败权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者把媒体当成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于是以公共话语权寻租的活动也出现了。

(1)商业广告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于是许多媒体认为自己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两难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运营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商业化取向,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业广告的盛行。商业广告是广告主支付给媒体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达到招揽大众、吸引大众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助依附媒体以吸引尽可能多地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

可以说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电视剧中插播,在某一档节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视率高的节目或作品之中广告更是泛滥成灾,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对某些特定时段的节目编排有很强的影响力。“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媒体为了巨额的广告费,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甘愿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卫视为某品牌瘦身机做宣传,瘦身机通过甩掉身上多余脂肪,从而达到瘦身效果,后经专家证实瘦身机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

(2)虚假新闻不断

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

3.人文关怀失位

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正日渐向“受众本位”回归的这一过程中,滑向了媚俗的'边缘。在媒体眼中,重要的不是人们的心理状况、行为处境及价值取向引起的社会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带来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点击率或收视率或关注度。炒作、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问题,这也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不满意度。在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炒作、恶搞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良知及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关心。媒体声称张扬人文关怀,但又总在自觉不自觉中伤害了许多善良、无助和受害的人。媒体过于关注和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边缘群体的边缘化与弱势化。所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以受众为本位,而更应当以对受众,尤其是社会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人生终极关怀为最终目的,这是真正的媒体自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

新闻学毕业论文篇二

【摘要】网络环境的广阔、迅速、互动性让新闻传播得到了更广阔空间的发展,成为了新闻传播的有效媒介,但是也对新闻传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便捷和影响力的情况下,新闻传播的严谨性更加值得关注。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环境才能让新闻传播更加健康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 新闻传播 影响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网络环境更为的开放性,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搜索便捷、舆论导向不受控制、互动性强,整体环境上显现出一个较为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这种相对与传统媒体的环境的自由也给网络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大量负面信息、恶俗、炒作内容横行,受众成了相关信息推手的吸引关注度的棋子,信息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复杂,甚至引发社会恶性事件等。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聚集了大多数的社会群体通过该媒介来获取信息,提升生活的便捷性,甚至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因为网络环境的出现而改变。人们之间的互动性更强,信息的阅读量提升,人们的知识逐步的丰富化,对于当下流行问题得到了快速的知晓,同时知晓度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人们在网络信息的搜索上相对传统媒体更为便捷,能够快速搜集到自身想要了解的内容,但是同时网络环境的监督力度不严格,因此也有大量的虚假信息。

人们自身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自媒体,经过专业的运作也可以达到自身的品牌性,有效的分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让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放归到大众手中。在网络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收集者、发布者、评论者,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加强了人们之间信息的互动。甚至这种信息获得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人员生活习惯的影响。当下的手机和电脑媒介的使用,让人们的生活与其产生紧密联系,甚至很多人无法离开相关的网络环境。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论是精神需要还是生活物质层面的需要,网络通过其便捷性深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二、网络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更迅速

当下网络媒体高速发展,让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的迅速。过去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时效性都无法比拟网络媒体,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速。一般情况下,重大新闻可以在一天甚至1小时内得到全国范围的传播。人们通过手机朋友圈、微博或者其他转发渠道,或者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能够让新闻内容得到快速的接收,只要受众具有网络媒体工具,信息接收可以即时到达,不需要有延迟性。这比过去人们等一天的时间或者等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获取一个节目时间、一份报纸或者一份期刊的时间更为迅速,这种迅速性也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等待新闻传播的长时间耗时,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竞争变得空前激烈。

谁能第一时间掌握最先最新的报道就可以能占领新闻传播的高低,吸引到人们的注意力,同时提升媒体的品牌地位。因此,当下的网络媒体占据了相对的优势。例如腾讯新闻会对新闻进行即时性的网络传播,让受众先于电视和报纸媒体更快的了解到新闻事件。由于速度快速,迫使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上更注重新闻传播的品质,注重新闻的深度、权威,而网络环境由于讲求时效性因此无法在新闻传播中得到有效的深度挖掘。

(二)新闻传播剽窃化、失实化

由于新闻传播快速化,导致网络环境中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剽窃性更加广泛。网络媒体更多的没有自身的新闻记者群体,因此更多的是通过受众和其他媒体的新闻素材提供来进行编辑再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新闻内容剽窃之风。更多的网络媒体并不注重自身新闻的独创性,大部分内容都源于在网络环境中的捕风捉影,甚至导致新闻内容的失实报道,导致新闻传播的错误化引导。

网络环境的编辑群体是坐在办公室内的缺乏对外界真实情况采集的人员,同时由于信息量巨大,没有专业的审核团队对海量信息进行审核,大部分的新闻报道内容需要依靠编辑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去把关。甚至大量的信息都是传统媒体记者采集的内容,自身媒体成为新闻内容的传播媒介。

(三)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网络环境受众群体广泛,遍布全世界,因此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新闻报道,其内容如果受到关注将会提升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电视和报刊媒体。受众群体从小学生到老年群体全面覆盖,虽然主要是青年和中年群体,但是其覆盖面积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是史无前例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在如此大的传播影响力下,对于新闻传播的审核需求应该更为严格,否则失实或者错误导向的内容将会给社会安定等方面造成更为严重性的重创。传统媒体影响力小,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相对较小,传播影响力更大的网络环境,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力也更大。

当下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反动等言论,对整个社会人心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人们对生活失去积极的心态与动力,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受众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对于信息有过于偏听偏信的情况,无法有效的对信息好坏、对错进行鉴别,从而进行盲目的转发、传播,从而导致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性逐步扩大。

(四)人人都是自媒体

在网络环境中,人人都可以转换为自媒体身份进行即时的信息传播,对于媒体人来说这些自媒体的信息成为了一定信息资料的来源,有利于新闻媒体人进行热点问题的即时发现、采集和发布。但是需要新闻媒体人做好信息的把关,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确定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舆论导向的正确性,避免对社会造成恶性的影响性。这需要媒体人自身在新闻传播中充当把关人角色,做好信息的审核、筛选,选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同时受到受众关注的话题。

各媒体所提供的新闻传播内容肩负着对整个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因此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不可任意妄为的做过激煽动性的新闻传播。同时也需要加强网络环境中受众的自律性,严厉打击反动、虚假等信息,对于新闻传播人自身的不规范性进行打击,做到群体人员规范参与网络新闻传播的自律性。这种新闻传播的管控需要媒体和政府部门进行联合监督管理,同时也要提升民众相关新闻传播的规范意识,提升到法律层面可以有效的对民众进行一定约束。同时对于不良新闻的源头传播单位要有较好的追踪,从源头上进行大力惩罚,避免不良新闻传播源头的发起。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民众无意识的传播难以对所有民众进行惩罚和管制,因此主要还是以大型媒体管制和新闻源头发布单位进行管理,同时进行恶意大规模煽动和传播的单位进行相关管制。像近年来发生的秦火火等新闻炒作个人,对于其恶性的炒作行为需要进行管制,避免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五)新闻传播的方式改变

过去新闻传播主要停留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刊基础之上,而由于网络的兴盛,人们接受信息和新闻传播的较大影响主要转向了网络媒体,这是一种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虽然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仍旧存在,并且有特定的受众群体,但是一部分的受众仍然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转向了网络或者增加了个人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和效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各媒体已经开始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甚至在传统媒体中合并网络媒体的运用。

例如在电视新闻播放过程中进行网络互动平台的开放,让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对新闻进行意见参与,这样也让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出现了多媒体联合的方式。各传统媒体也在积极的开拓网络媒体发展领域或者网络媒体的联合运用,如建立媒体网站、媒体网络互动或者新闻发布平台,建立栏目微博、微信发布渠道等。甚至很多报纸或者电视栏目以报纸或者栏目名进行公众微信或者微博的开展。而网络媒体自身也在求新求变,创作出更多新闻传播方式与效果,力求赢得更高的受众满意度。特别是在受众体验度上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时间、频次上都进行一定研究,新闻传播的品质在不断的进行提升。新闻传播的文字、画面等效果更加讲求质量。

(六)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

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上逐步的多元化,趣味性、深度化、实用性、独特性的特点逐步的展现,甚至在新闻传播的文字上逐步的加入美文、娱乐化等元素的运用。新闻传播不再是以往刻板内容的展现,内容和形式都逐步的提升了受众认可度,满足了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视觉效果和内容可读性更强,吸引力更高,从而导致新闻传播的转发率更高。新闻传播中需要借助不同元素的加入让新闻传播更加的生动形象,产生更多的认可和共鸣,从而促使新闻传播扩展其广度,提升新闻内容的知名度,建立新闻媒体的自身传播品牌。对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内容要进行不断深度、独特性的优化,从新闻传播内容的品质上需要加深功夫,从而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赢得一席之地,避免同质化内容或者片面化缺乏生动、呆板内容让受众产生疲劳感,甚至很多信息没有办法吸引眼球就淹没在大量信息中。

参考文献

[1]李硕。试析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影响[J].学术论坛,(18).

[2]葛明驹,何志武。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目标与路径[J].中州学刊,(4).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4

摘要

新媒体的出现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空前未有的变革,在8月份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此次奥运会上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播手段已经形成。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媒体的概念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以及衍生出的问题。

关键词

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来的新媒体,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彰显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独特优势。什么是新媒体?其是指除去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手段,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们在报道时以全方位的形式、多视角的内容传播奥运新闻和民众的反应,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最佳传播成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渠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移动通讯类: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互联网类:如虚拟社区、博客、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电子邮箱、QQ等;新电视技术类: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它们都是依据数字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等主要特点。

1、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时效性,表明了其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就现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而言,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发布和及时接收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计划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上,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央视影音App、腾讯体育等,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更是热衷于这种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和交互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单方面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好坏反馈,交互性相对来说很差。在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的传输是双向或多向的。每个网络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权利和平台,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例如当下较热的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用户不仅可以轻点鼠标轻松获取体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编写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其交互性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使体育消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手机体育App等,只要你想知道,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获取你想知道的体育信息。新媒体的便携性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观看现场比赛实况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发布任何信息时,信息没有对特定的人群,不具有其针对性和专门化。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门化的信息,使用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和急需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新媒介的演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趋势。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性特征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赛事信息,由被动接收转换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赛事信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传播,更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受众所接受。

2、新媒体发展衍生出的问题

重娱乐,轻信息,缺乏新闻信息的该有本质属性——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高度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缺少新闻信息发布的把关人。有些网站媒体“唯速主义”,为了抢头条,为了提高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播报的体育信息过度娱乐化,不偏重体育信息本身,而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隐私及花边新闻等方面。强加娱乐性的装饰手段,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发生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信息监管力度的缺失及不足,使得基本上掌握这种信息技术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网络技术的虚拟化和个人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并且一些公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恶意传播低俗、血腥的内容且屡禁不止,更有网民盲目跟帖,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导致了许多体育新闻偏离了真实性,同时也影响和侵犯了许多体育明星、机构等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创新。真实性是任何新闻信息都要遵循的原则,任何凭空捏造的新闻消息都不叫新闻,体育信息也不例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隙。新媒体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世界”,是信息发布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任何机制限制的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发布消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各种虚假消息、过激负面的言语横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3、结语

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新媒体的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手段,因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传播特质而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追捧,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大众观看体育比赛、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对于其消息影响的分析不仅要考虑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原因,也要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体育新闻传播一次次有了新的改革和质的飞跃。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优点,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和互补。

新闻系实习总结 篇5

实践目的:通过毕业实习,能够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扩大交际范围,进一步加深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培养对专业外知识的兴趣,增加工作经验与收获,也从中发现自己从未发现的方面,或许需要改正的习惯,更或许是某个被掩盖的亮点,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确立相对现实的目标。结合平时在校学习的专业技能,再加上实践,使之更加完善。另外,我还实践了其他领域的工作,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见识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工作,学会怎么做人,与人相处,如何高标准完成一个广告案例,提早适应社会,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打下扎实基础。

实践过程:

转眼间,寒冷的寒假就要过去了。蓦然回首,不能不感慨光阴似箭般穿梭中的那份无奈。当准备收拾心情,重整出发时,发现原来匆匆的假期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充实……

××月××号一个朋友在××××栏目组工作,听说我马上毕业了,就问我有实习单位没,我还没开始找,刚好就趁这个机会实习了。这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学生生涯中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已经没课了,论文和毕业作品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就等着找个实习单位实习,毕竟大学三年学的再多,没实践过,那自己什么水平就肯定并不清楚。

××月××号我到了市××台的××××栏目组工作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和负责实习的×老师说了自己的情况。专业上的、生活上的都谈了一下。然后自己出去找地方住,忙碌的一天……晚上在租来的房子里静静的躺床上想了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但是并没觉得孤独寂寞。我喜欢这种陌生的感觉,我热爱生活,我渴望未知时期盼新机的等待。

开始上班后我并没有感觉到有很多压力,余老师是个很平和的人,在给我说了制作的流程和方法后,我有时候并不能尽如人意的把交给我的案子完成了。但是公司的同仁更多的是给我提出一些好的更改建议,并且不断的鼓励我。在这种环境中我成长的很快,在做每一个案例时我都在自己的想法基础上听取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因为在学校很难接触到那些专业型的硬件和软件,所以我出去后基本上是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譬如摄像机的使用方法、以及视频剪辑方面的知识。当我面对这些新东西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怕完不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但是我更加深知我需要勇气需要敢于担当的精神。如果迈不开这一步那么我的实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坚定信念,开始自己从头学起这些新的知识,尽管这个过程我出了很多错误,可是在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一样样的改正过来了,之后不到两个礼拜我就完全掌握了上面所提到的新知识。回想起来我当时如果没有勇气去担当那些自己薄弱的东西我是不会迅速成长起来的,那么我实习的意义也是没有多大的。

我之前一直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我认为干工作就是自己品质的体现,我不能只为干工作而干工作。在掌握了工作的方法,完全具备了完成广告的技术后,我就可以单独的完成一些广告案子了,在接到每一个广告案子的时候我都认认真真的去做,在不懂得地方也积极的去问老师,并且和客户沟通广告的表达意图,从而完美的完成工作。就这样我在××××栏目组学习实践了三个月。很庆幸的是我达到了实习的目标,就这样我的实习圆满的画上了一个句号。尽管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很短,但是我却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专业上的,为人处事上的,我自信的认为我都有很大的提高。我知道了书本的东西和实际操作的距离,也明白干工作是必须要努力的,因为它代表了我们的品质。我们不想也不能把工作干完后,给人家留下的是工作没干好人也不咋样的印象。如果那样就真的太失败了。

实践体会:

面对挑战要敢于担当,直面自己。刚去报道的时候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我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尽快的融入进去,想过避重就轻的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我想我是在实习,我的实习意义就是来这里给自己充电,学新的东西,掌握自己不熟练的技术。如果不敢担当不敢直面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么困难永远都是困难的,不会的我永远也不会。于是我积极的去担当那些自己并不熟悉的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请教老师,询问同事。经过一段时间自己已经完全胜任了各项工作。

所以我认为刚出去工作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干的就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陌生的工作环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敢于担当、敢于直面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有的放矢的去改进,去学习。

尽快的融入工作中,迅速的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产生价值,而对于用人单位我们才会被认为是可以产生效益的人才。所以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

新闻系实习报告 篇6

一、我的实习目的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会畅通。

二、我的实习内容

据我所知,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写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我的实习单位是《滁州市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报是周报,一个星期出一次报纸,周期较长,而且时效性也不强,所以,广电报并没有专业的记者。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全都是编辑,如果有新闻,也可以充当记者。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是张银川。

三、我的'实习收获

从9月16日到12月25日,我在滁州广播电视报社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这段时期内,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第一次进入广电报社,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报社并不大,照排室、编辑部、会议室等。前面说了,广电报没有自己的专职记者,所以编辑部五个编辑成了指导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主要实习内容就是报纸编辑。我的老师是张银川。张老师外表很儒雅,为人很谦和,教给了我很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知识。

因为我们有五个人,编辑部有没有多余的办公桌,会议室就成了我们的阵地。一天又一天,我们坐在会议室里,除了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基本上就是看报纸、校对?校对、看报纸?看报纸、校对?有时也会去照排室,跟着美编学习版面的编辑,在此期间,我们学会了用方正飞腾软件编辑报纸,学会了如何扫描文件等等。

9月27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日子,因为那天,我终于盼来了传说中的外出采访,张老师终于要带我出去采访了!市中心血站在人民广场举行了一次无偿献血,市交广爱心车队集体献血。到了地点,才发现,书上学的什么如何提问啊、如何挖掘新闻热点啊,全都是浮云,根本一点都用不上,理论只能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还好,我一直是跟在张老师后面,看老师是如何提问,如何拍照。回去以后,张老师让我写一篇短消息,几百字就可以了。谁知,写了四百多字,竟然还被删掉一半,在报纸上就拇指大的一片呀。而且27号的稿子,拖到10月1号才发。看来广电报的时效性确实——很差。不过,不管怎么说,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终于变成铅字了,这也是一件挺让人高兴的事。

张老师是法治版的编辑,很少到外面跑新闻,我经常是跟着钟成玉老师去采访。钟老师经常说,做一名打大记者,文字一定要大气,文章要写出大记者的风范。在钟老师身边,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我曾采访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滁州市市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抗美援朝的文艺兵、社会福利院、副市长等等,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一个志愿军了老兵的烽火记忆》、《战地黄花在朝鲜战场怒放》、《情牵朝霞暖 爱系夕阳红》等。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人物通讯的写法。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当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总有一些感触潜移默化。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现在的进步感到骄傲。

最后,感谢带我实习的老师和一起实习的同事们,是你们教会我如何做新闻,也带给我愉快的实习生活。

四.我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在今后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 我对实习工作的一点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

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初学记者的经验不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

总之,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时效性特强的学科,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

xx年12月27日

朱 凤 丽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7

摘要: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一直以其高标准的制作传播流程占据着传媒的制高点,新闻的政治舆论导向关乎着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随着微时代赛博空间日益渗入到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探讨“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传播的本质出发,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赛博空间内的显性表征及相关性,探索三者相互融合、促进与重构的机制。

关键词:新闻传播;微媒体;传统媒体;重构

新闻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大众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随着“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文化的进驻,中国的传媒发展已与世界接轨,新闻传播已经发展到从最初的整体、宏大、秩序进入到个体、碎片、张扬的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个体意义上的事件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微时代的显著特质。当微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积极生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亚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极的时代症候,这些都给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及关联性,探讨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规律以及重构机制。

1.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及显性特质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传播以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始终占据着传媒的高地。新闻传播的载体和途径从广义上分有两种方式,传统媒体和微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文艺样式(包括报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即使在微时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维度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仍然在信息内容生产、深度专业化报道、资源配置、机构规模、行业主导权及权威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鲜明的特点。

1.1强大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能力以及高质量、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团队

国外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表明,选取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微媒体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80%以上的链接都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信息源。实则是说当今炙手可热的微媒体传播平台内容的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由于中国的媒体机制形态(微媒体在新闻发布上的采编权相应受限),这种现象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有着庞大的规模、优秀业务能力的记者和采编人员、一定区域内最专业顶级的制作设备,这些配置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发布领域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无法撼动的资源优势。

1.2高水准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对于时下微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快餐”,传统媒体固有的资源厚度在全面调查、深度挖掘、后续跟进等方面具有其后发优势的显著特点。

1.3悠久历史下积累的新闻品牌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带来的权威性

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人类社会经历过战争、经济低迷和衰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等多次各领域的剧变,传承至今的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一特点造就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

2.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扮演

什么是微媒体,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们用的微博、微信,其实不然。“微”是相对于“宏大”而言的,而微媒体所代表的个体、差异、多元是相对于福特主义阶段传统新闻媒体的整体、秩序、统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体来自于对“微小、平凡、时效、自由”为表征的新媒体文艺式样和社交传播方式(博客、微博、论坛、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点题,但实则是对网络文化日渐渗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细节,且促使人们用互联网的思维表达去看待世界的总结。微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后福特主义文化态势在城市社会中得以广泛深度发展的时代。而微媒体新闻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文化更大范围地进驻人类社会生活核心场域的标志。这使得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与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使得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更加凸显。

2.1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碎片化,传播行为的去中心化

方兴未艾的微媒体时代赋予了现代普通人进行传媒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条件,新闻传播的概念被扩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的兴起,是以个人为单元、个体为终端的新文化思维与文化态势。用户可以针对任一新闻事件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进行发布和评论,并且这些信息发布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体传播的维度下,新闻传播的媒介议程设置及新闻价值的判断更趋向于多元性、灵活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艺术话语。

2.2传播架构的超级链接化带来的迅速时效性

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个体有条件全天候、全时段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布及评论新闻事件。这种时效性有时甚至达到了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传播就已经同时实现的程度。这都是人类进入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以来一以贯之且积极增长的文化生态之一[1]。

2.3传播频率的几何级数化带来的高覆盖性

微媒体新闻传播从首位发布者开始就以指数级方式扩散,这种原子裂变的传播方式可以使新闻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全网。正是微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的这一特质,赋予了新时期新闻传播彰显人类文化传播范式重要变革的价值。

2.4平等交互带来的及时纠错性

在当下以交互为核心精神的web2.0时代,各阶层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享有平等的信息发布权。这种交互平台可以接收来自不同群体阶层的观点及声音,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真相和综合客观评价,对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能够起到纠错效果,体现新闻的真实原则[2]。

3.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交互发展的异同及优劣势

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布过程中,微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以新闻事件播报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为主要追求目标;都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跟踪、评论和深度挖掘;都受当下传播营销学影响体现出明显的亲民化倾向。微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固有的媒介议程,其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等积极因素客观存在,但这种“我既媒体”弱化媒体把关人的“公民新闻时代”有其固有的亚文化征引和消极价值观等时代症候,如新闻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齐(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无效评论);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闻选题规范化、专业化偏低等。而与之相对的传统媒体新闻在时效性及广度上略显逊色,但其优秀的品牌知名度、丰厚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信息内容生产力造就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上的高标准专业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续化、真实权威的引领化、舆论导向核心价值的建构化等优势。

4.微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立体化发展下的新闻传播重构机制

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共同载体,微媒体思维模式的大范围进驻虽然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微媒体的发展速度及现状并未跨越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代际尺度,中国新闻传播场域中依旧是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实现全媒体新闻传播战略是历史的必然,这体现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径的整合传播意识。

4.1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实现交互借鉴

为增强媒体竞争力,各大传统媒体均开设了网络版、官方微博、公众号抢占新闻先机。但微媒体平台不是摆设,要积极开展平台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真实地参与到新闻本身,此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代入感和认同感都有利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体要尽可能地规范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范式,加强与权威媒体的合作,引用主流媒体的视频、声音、图片等资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传统媒体应通过价值观导向引导微媒体建构良性新闻传播环境

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决定了其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及虚假新闻会以几何级数化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公众生活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媒体此时应发挥自身权威性、舆论价值强的资源优势,引导、协助微媒体完成新闻的筛选,建构和谐的新闻氛围。

4.3.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建构交互立体化的多维新闻传播空间模式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应有效地结合,微媒体由于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担任新闻事件第一时间的报道发布,抢占新闻先机。传统媒体因为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强而随后以更充分的策划、采编、制作,发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连续性的报道,并在报道中纠正负面虚假新闻,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取向。整个过程中力争做到新闻传播的多场域、多类型、多层面的交互立体化播报模式,建构多平台融合的全媒体战略。今年的“”报道期间很多主流媒体开通了网络上流行的直播间,题为“直播”;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专栏“点赞中国”,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微媒体相融合借鉴提供了颇有裨益的案例参照。赛博空间下的新闻传播已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立体化的多维网状传播,怎样更好地体现当代新闻传播的文艺修辞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传媒发展的核心场域。应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交互融合与重构,共同营造全媒体新闻传播的新世态。

参考文献

[1]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5(10):36-38.

[2]冀蕊。基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88.

新闻系个人简历 篇8

基本资料

姓 名:罗人

性 别:女

年 龄:24

婚姻状况:未婚

籍 贯:浙江

现所在地:浙江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教育经历

9~至今 浙江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 本科

获得证书: 编辑记者证、英语六级、室内设计员证、普通话二乙、计算机一级

意向岗位: 公关/市场/广告/会展类其他;财会/审计/统计/金融类其他

从事行业: 媒体、影视制作、新闻出版 ;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工作经验

6月 ~208月 **电视台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行业类别: 艺术、文化传播

担任职位: 记者/新闻采编

年1月 ~2014年6月 ******教育机构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平面设计

1月 ~205月 ****制药公司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生物工程、制药、环保

担任职位: 公关专员

语言能力

英语: 良好

项目经验

年11月~2013年11月 **电视台新闻栏目满意程度调研

6月~208月

******镇支教

获得证书

2013-11-01: 编辑记者证

2013-11-01: 大学生英语六级

2013-04-01: 室内设计员证

2014-05-01: 普通话二乙

自我评价

我性格开朗、乐观的女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既注重对独立能力的培养,又拥有团体合作的意识。我的爱好是阅读和陶艺,我相信广泛的涉猎能够培养我立体的人格。是个非常踏实的人,我相信一步一脚印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也会成为一名聪明而忠诚的员工。请给我一个机会。

考研 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总结 篇9

2014年考研 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总结

先说自己的成绩,初试成绩:英语69;政治82;专业基础国际关系史128;专业综合117;复试成绩:英语85;综合面试136;

本文内容可能仅适合文科考生,理工农医、经管类同学请慎重对待。

(一)专业选择

先定专业,再选学校,这是我对所有同学的忠告,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考研 教育\网

是否坚持本专业?如果考文科类的专业,跨专业考试的难度本身是并不大的,我本科是广告学,选择了接近的交叉学科作为专业,一方面,本科学习了传播学,算有点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单纯学习广告学或传播学的狭窄。

考完才感觉,其实虽然本科开了传播学的课程,但是真正要应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还基本上是从头开始,我想这也是文科类考研的共同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跨专业与不跨专业机会成本基本上是一样的,跨专业的同学不用纠结自己基础不牢;坚持本专业的同学也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努力是不可避免的。

(二)院校选择

要考研的`同学,我建议现在立即确定自己要报考的学校,只有这样才能结合真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很多同学很纠结院校选择,一方面想考比较好的院校,另一方面又担心211、985竞争激烈,自己能否成功,我的建议如下:

A.敢于报考名校,事实上报考任何学校你的付出与努力都是一样的。

B.取乎上得乎中,如果报考专业(如传播学)全国各大院校考察范围大体一致的话,现在按照名校准备,如果9月报名时感觉自己能力有限,还有调整的机会。

C.XX学校是否公平?作为考研过来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可以说所有学校的绝大多数名额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有实力,一定可以上,这一点不用怀疑。不过,一些中等偏上的学校可能恰好因为“求稳”心态考生比较多而竞争比较激烈。

D.两类学校的区别:

甲、出题偏难怪――这种类型的学校需要努力,更需要策略和计划(后面再说),但优势在于你可以不用考虑竞争对手,每个人的答案不同,做好自己就行

乙、出题中规中矩――这种类型的就是传统上“背完就能上”的学校,我想提起大家注意的是:第一,一定是扎扎实实的背诵,滚瓜烂熟而不是“用自己的话复述”,黄埔军校有个说话,纸上谈兵,学得好的,有个一二分,再好一点的,就有六七分了;第二,你需要用极大的精力和遗忘作斗争,这也是文科的共同点,我推荐大家百度一下艾宾浩斯记忆法的表格背诵;第三,要多关注行业前沿与近期实例,这是拉卡差距的关键,所谓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也。

E.选好学校后,大家还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参考往年的分数在,在往年最低线的基础上加15――20分作为你努力的目标。一方面,取乎上得乎中,这是给大家的动力,如果把目标定得太低分数只会更低;另一方面,也防止大小年和招生政策变动的情况,掌握主动权。

再接下来就是想想大家每门功课应该而且可以拿多少分了,细化一下,有助于大家每门科目的复习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闻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0

一、选题依据:(简述研究现状或需求情况,说明该论文目的意义。)

民国初年,现代新闻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而新闻教育也在此时随之孕育而生。到如今,新闻教育在中国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这一个世纪的发展却并没有让中国新闻教育走到一个较高的平台。相反,在国际信息化高速发展,我国市场化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却日益的突显出一些问题。例如: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面对媒体贴出的“时政记者”“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各种专业记者的招聘启事时,更多的是望洋兴叹。因为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跨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的新闻教育却完全忽略了这样的现实,只单方面的着手新闻专业化的教育,而让学生毕业根本不能胜任跨专业的新闻工作。

论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新闻教育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对策,从而为我国以后的新闻教育提出一点建议。同时,论文的论述更多的是置身于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结合中外各种实例分析新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如当年经济学在发展到专业瓶颈后,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各种分类学科的发展便是学科细化发展的先例。而新闻教育的分支细化的实行也将会开启一个个新学科的发展。

二、论文研究思路及工作方法

全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 概述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新闻教育的这种现状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社会个方面造成的负效应。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的各种原因;第四部分升华主题,利用行业之间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找出一条合理的对策,探析我国未来的新闻教育的指导理论。

本文拟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选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综合性分析;运用个案研究法举例分析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运用经验总结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为我国新闻教育提出一条合理的道路。

三、设计(论文研究)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1 选题 10月20―11月5日

2 下达任务书 月5日―11月27

3 开题报告 2014年11月28日―1月5日

4 完成提纲 2014年12月4日―31日

5 完成初稿 201月1日-4月30日

6 完成二稿 年5月1日-20日

7 完成定稿 2015年5月21-6月5日

8 答辩 2015年6 月

新闻传播学参考文献 篇11

新闻传播学参考文献

1. James E. Grunig.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M],IABC Research Foundation, 1992.

2. John A. Pearce, II, Richard B. Robinson.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mulation,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M]. Jr, Chicago: Irwin, .

3. LA Grunig.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constituencies on a global scale [J],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2.

4. NA Hart, M Beard.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M]. Macmillan, 1995.

5. P Winner, Kogan Page.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M]. London, 1993.

6. Steven Fink, (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Management Association.

7.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32)

8.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3)

9.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10.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 4- 9

1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 04: 148- 156

1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1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15.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16.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

17.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

18.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4月版

1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

2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6227.

2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2.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1

23.孙迎光, 韩秀景。 组织形象塑造[M]. 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24.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9

25.郑生勇, 乜瑛。 公共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01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题目 篇12

1、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视角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

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

6、勇于担当 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

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

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

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

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

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

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

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

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

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

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

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

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

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

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

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

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

41、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

42、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

43、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4、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45、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46、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47、做好作风“走转改”提升新闻亲和力

48、探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49、如何解决法制新闻传播中的道德问题

50、网络非编在新闻制作中的使用体会

51、经济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的思考

52、报纸编辑的基本规范及新闻专业学生采写实习研究

53、电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分析

54、电视新闻播音技巧的培养

55、网络新闻自由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消解

56、论新闻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57、打造主流经济新闻 突破党报现实困境

58、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59、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

60、浅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13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教育;优势

一、引言

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在17世纪应运而生。此后,新闻传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更是如此。而此时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着眼于高校教育,我国高校对自身优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二、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1983年全国新闻教育座谈会的召开使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次会议探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为之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后,各院校纷纷开启了建立新闻系的步伐,因文革被迫停办新闻专业的厦门大学、杭州大学等院校也重新设立了新闻专业。至20世纪80年代末,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分别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三年后升级为新闻学院,自此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实现了由本科生向博士生的转变,这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体系完全形成的重要标志。

1992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在1996年已有55所,在读本科生近9 000余人,此后这一数据不断刷新,至2000年左右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00所,相关专业教学点达323个,迄今为止全国已有600多所大学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l5万余人。

(二)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1.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经济稳健发展、政治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文明持续进步,这些环境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2.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媒行业不断繁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这是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教育事业的大扩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为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一)专业设置种类多,类别丰富

我国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类别丰富,既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等偏学术理论型的专业,也包含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一般应用型专业,开设的专业不仅数量多,类别也很丰富,这为完善新闻传播学学科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设立特色专业

各高校在联系自身优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这些特色专业与普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相比更为独特,也更具发展优势。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了法制新闻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旨在培育跨文化交流的国际新闻高级人才。该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双语教学,近九成的课程为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国际新闻知识还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学生完成学业后既可以从事驻外记者、新闻编辑、广播主持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翻译、导游等于外语有关的工作。这些具有高校优势的特色专业针对性更强、定位更准确,可以培养出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三)重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础课程是学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前提,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拥有扎实的新闻功底,我国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被誉为“信息传播领域最高学府”的中国传媒大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课程知识后再学习专业技能,基础扎实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广受各大媒体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国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基本都设有与传媒机构合作的实习基地。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是各高校的主要目标,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设有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电视台、报刊,此外北京市大部分电视台、报社等都是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有些高校还与相关企业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安排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就与北京新奥特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充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优秀的教师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我国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多种渠道完善师资队伍,除了聘请一些高学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外,还注重聘请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传授学生课堂知识之外的实践技能。

四、结语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经历了一条高速发展、不断进步的成长之路。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拥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培养传媒人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传媒行业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清河。实用型培养模式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唯一风向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余俊峰。面向信息社会的传播学专业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