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高校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通用9篇)正文

《高校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通用9篇)》

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9篇高校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校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篇1

高校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一、铜仁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的与要求的设定

基于贵州省的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特点。铜仁学院将本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特殊教育政策法规,了解与特殊教育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和特殊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具备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以及相关康复机构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咨询、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培养能立足铜仁、面向贵州、人格品质健全、专业知识坚实、技术技能较强,具有智慧灵性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则根据铜仁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要求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的'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行制定。本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人格品质、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和智慧灵性。具体培养要求如表一。

二、特殊教育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与能力达成

铜仁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主干学科为教育学、心理学、医学。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教育学研究专题、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与发展、特殊儿童康复学、盲文、手语。在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师资情况以及结合当地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的培养需求。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大模块。而两大模块下又分别设置六大子模块,分别是:专业理念模块、学生发展知识模块、教育教学设计与康复模块、环境创设与利用模块、组织与实施模块以及沟通合作与反思模块。在这六大子模块下面再分设各大课程模块。

三、特殊教育专业周学时分布

铜仁学院本专业的培养模式为:“智慧通达、能力为本、教康结合、岗学一体”。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周学时安排改变了以往在大一时期一味重视通识教育而忽略专业教育的格局。我们从大一开始直至大三,将专业课贯穿始终。为的就是巩固和扎实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大四开始,一年内主要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技能,这个时期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关键时期。

四、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特殊教育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也只是刚刚开始部分实施,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也由于条件所限,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索和实践的介绍,抛砖引玉,拓宽各高校的相关或相近专业教研、教改的思路,一起为在高等院校中推广模块化教学模式献计献策。

作者:陆 艳 邢明明 王 霞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勇,徐美玲。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2]陈希。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12).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小学素养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素质的一个部分,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小教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可相应地分作两个层面,即作为信息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公共信息素养)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在具体地设计课程时,可从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几方面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两大模块———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是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它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根源在于:一是中学IT课程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普遍增多,从而结束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零起点”的历史;二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距增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1]。基于此,分层的措施如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二级:一级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系统等22学时;二级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及组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安全、Internet的高级应用等22学时。学生自愿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报名,考试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学生可获得免修资格,直接修二级教学内容,测试没通过者,修完一级再修二级。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校的教学负担都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分级成功的检验标准是学生是否受益,要谨防学生出现“分层次”心理障碍。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验、实训及实习等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活动。

信息素养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以及管理等。如建立网络学习课程中心———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能浏览到教师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查看每个学习阶段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和建议阅读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浏览扩展知识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互动论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互相讨论。利用网络其他手段辅助学习,如通过学习论坛、在线QQ实时指点等,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充分开展课外社团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小先生制”,组织“电脑节”、“多媒体设计比赛”(含网页设计、课件设计)、“Office大赛”(结合专业的Word、Excel、PPT设计)、“装机比赛”、“组网比赛”、“CG(ComputerGraphics)比赛”等各种活动。一方面是对阶段教学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比赛互相交流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提高。同时狠抓学生的毕业设计,把制作课件的水平作为一项核心指标来考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必修课程:平时训练和期末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内容———由任课教师评定)。选修课程:技能鉴定的形式(由专家小组评定)。活动课程:竞赛方式(学生或学生小组协作完成的实施形式、不同考试时间,不同考试内容———由专家小组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如下图的从师技能考核“金字塔”。结束语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设,小教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共课程的第一层次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将逐步淡出,以至最终取消。信息素养类课程的教育重点在第二、三层次。所以要加强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第二层次教育研究,加强该层次的资源建设,为师生提供“因用而教,各取所需”课程资源库系统和测试评价系统以及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体系。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 篇3

1、现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端

1.1现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体”为主,存在重技能、轻体育精神,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分离的现象严重。现今的体育教学大多是把体育知识、技能作为目标,以考试为目的传递给学生,忽视残疾人最缺乏的人文素质的关怀,对于残疾人来讲,这种畸形的体育教学观无异于“饮鸩止渴”。

1.2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存在大量正常人体育教学痕迹。学生作为一种被动的载体,被动成为程式化教学的工具。缺乏残疾人教学所特有的“缺陷补偿”、“身心和谐发展”功能。

1.3教学评价的无差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评价无差异,造成无法对身体残疾类别、身体残疾程度不同的残疾人进行综合有效评价,造成运动成绩假象,残疾人潜在的运动发展潜力遭到掩盖与忽视。

2.特殊教育学校与人文关怀的有效融合

当前残疾人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缺失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如果要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残疾人体育教学理念,就必须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杜绝被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及残疾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分类别考试,进行个体差异评价。

2、1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潜在身体机能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残疾人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利用体育教学的诸多优势,提高残疾学生的多层和人文素质。体育教师要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渗透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要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课程,以此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残疾等级与残疾类别残疾学生的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重视内容的文化含量,遵循残疾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究个性化及多样化,及时抓住时机启发和诱导残疾学生,努力培养残疾学生的积极性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稳定乐观的情绪。通过体育课要培养残疾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此,体育教师要努力钻研体育方面的书籍,在教学中力求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生动,以体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将人文因素渗透到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

2.2开发适应残疾人生活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的滞后性已成为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开发适应残疾人生活的体育课程内容已是当务之急。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关注残疾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关注残疾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内容与残疾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生成和确立才有了根基和现实基础,残疾学生的学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打破传统体育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传承的思路,从残疾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确立残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避免“常人化”、“成人化”模式,开发符合不同年龄阶段残疾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人文素质关怀。

2.3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针对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学生建立评价标准,促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评价理念应将对人的关怀置于核心地位置,不再局限于体育教学理论、技术、身体素质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并且要延伸至学生的品德、个性、意志、态度及人格等人文因素的发展。

3、结语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育人活动,其教学应是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双边性活动,残疾人体育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特点,把握好运动负荷、选择适合各类残疾人进行的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适应性教学。训练方法、手段、训练器械要体现人文关怀及场地的无障碍,并在残疾人教学中体现运动康复与保健,最后有助于残疾学生补偿生理、心理缺陷,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成为现代和谐社会大家庭中的优秀一员。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 篇4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实现教学形式更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丰富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深化聋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不仅有利于聋生个性化学习,发展主观能动性,更能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聋生的内在潜力,促进聋生充分全面自由地发展,真正体现聋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进而提高了聋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有效的教学方式。聋生由于有声语言的缺失,相对于正常学生而言,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这很大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聋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技能的缺失。同时,聋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数学规律要求我们聋教教师更应该加大数学教学力度,引导聋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提高聋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能力。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抽象性,以视觉形象为主要来源的聋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聋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我们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是建立在加强直观性上面。无疑,直观教学在聋校比普通学校作用大得多。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进入到我们特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人们对数学本身及其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形式更为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展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聋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由于数学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的语言、听力缺失,想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兴趣,聋生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态。

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如果按照课本上的示意图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较差,如果用直观的教具和学具来教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用手语辅助翻译,课堂时间不足,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辅导到,耗时费力,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加强了形象直观的教学,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聋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倡导的教学模式和聋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聋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教学课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于是,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例如:我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利用幻灯片选择生活中的案例制作的函数图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指数函数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指数函数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做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要使聋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去更好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耗、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图像压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形、图像、活动、文字、画面信息中,提供显示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还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大大地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动作示范的作用。

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的利息如何计算;手机短信如何计费;跑运输运费怎样计算等等,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教学,它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使这些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掌握。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更方便了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手段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多媒体的形象教学,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挖掘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潜力,推进因材施教。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校每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领域,一方面通过教学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多种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改进师生沟通手段,提高指导学习的效率,增加了学生接受指导的机会,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例如,根据聋生学习的动机、方式、接受的速度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一定的情况下,设计几个课题,并准备大量的资料,让学生自由选择,根据所选内容,查阅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并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外面有关的各种信息,经过整理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教会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复习、练习和检查过程中,可以将教学总目标、内容细划分为深浅、高低不等,依次递进的层次,每个层次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及考核要求相对应,让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教室里,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练习,达到要求的可以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反之,则给予提示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再一次进行练习,直至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器随时与单个或几个或全班学生进行对话指导,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教学个别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提高了聋校教师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聋校数学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传播后保存不便,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制作的课件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数学教师不能仅仅懂得数学这一门学科就可以了,还要精通学习数学学科的工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展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促进聋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掌握,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钻研理解课程标准,并根据聋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普校教材,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促进我校数学教师队伍的成长。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使聋校传统的数学教学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聋生新知识的获取变得全方位立体化了,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情感的激发;它不但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虽然现代技术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替代数学课本,但却为我们的共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设置调查论文 篇5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从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材的编写不够系统, 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落后三个方面入手, 对当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同时对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提出具体建议, 即整合现有的商务礼仪教学资源;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商务礼仪课程考核形式;灵活应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

关键词:教学改革; 商务礼仪课程; 教学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全面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自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我国永久落户之后, 跨文化商务交往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有效避免跨文化商务交往过程中的冲突和误解等问题, 对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实施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是培养学生商务礼仪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 也是为社会输送商务礼仪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 对于我国跨文化商务礼仪交流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现状来看, 实现商务礼仪课程创新面临着诸多困难。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和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 笔者将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 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 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会直接影响商务礼仪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商务礼仪实训教学设施主要涉及教学场地和教学配套耗材等方面内容, 按照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实施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实训教学设施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 校内实训教学设施的不够完善, 对于商务礼仪课程创新任务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导致相关改革创新战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 教学方式单一。从当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校所开设的商务礼仪课程, 以大课为主, 多采用讲授式, 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商务活动中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商务礼仪课程是一门偏技能型课程, 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且容易把该门课程变成一门“礼仪规范”说教课程, 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无法掌握相关的礼仪技能。这不符合教学改革环境下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目标。

第三, 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落后。教学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商务礼仪实践经验以及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两个方面[1]。但是从高校商务礼仪教学现状来看, 由于该课程任课教师大多为学院教师, 没有丰富的商务礼仪实践经验, 虽然接受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但是仍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基本需求, 对于商务礼仪实训教学的效果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基本行为规范, 标准的商务礼仪可以为一个人在商务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也是表现个体商务交际能力、内在文化涵养及基本道德修养的外在形式。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主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的实践训练, 在保证学生提高商务礼仪道德修养的同时, 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气质, 规范商务活动中待人接物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务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 商务礼仪在各个商务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当前, 商务礼仪课程成为高校重要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之一, 掌握良好的商务礼仪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学生的日后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 传统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发展十分必要。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重要作用, 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创新过程中, 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基础环节, 在实际的课程创新过程中, 需要根据教学改革环境下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要求, 结合现有的商务礼仪教材, 对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形象礼仪、交际礼仪、接待礼仪、涉外礼仪及公共礼仪等多项课程内容进行汇总, 从而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商务礼仪的'整体知识结构。

第二, 实践教学常态化。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需要建立在实践教学常态化的基础上, 在部分商务礼仪课程项目讲解结束之后, 应该及时安排相应的实训练习, 通过系统的情景式课程任务布置,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教学知识点。实践教学常态化, 有利于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应用能力。

第三, 任务书设计标准化。之所以要求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遵循任务书设计的标准化, 是因为任务书设计的标准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 同时, 根据商务礼仪课程内容合理设计任务书,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商务礼仪课程任务书的设计主要包括任务名称、学时、组别、组长、成员、课前任务、组内讨论、客户实训、组内互评、小组自评及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

三、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 整合现有的商务礼仪教学资源

从当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所用教材除了基础的《现代交际礼仪》之外, 涉及的商务礼仪教材资源还有很多, 但是这些教材或书籍大多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对于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与应用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较少[3]。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想要进一步保证商务礼仪教学质量和提高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效率, 还需要对现有的商务礼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秉持着商务交流活动与职业能力的创新原则, 以商务礼仪职业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主线, 在突破传统课程教学限制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 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比如, 按照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基础知识体系, 对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以下调整。即职业形象礼仪模块教学—应聘礼仪模块教学—特定商务活动礼仪模块教学—商务宴请礼仪模块教学。其中各个模块中的课程教学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细化,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商务礼仪相关知识。

(二) 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

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商务交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国际商务礼仪在跨文化商务交流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 教学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 需要充分认识到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对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提高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效率, 进一步稳固商务礼仪的持续发展。以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东盟商务礼仪教学为例, 由于东盟各国在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对已经形成且约定俗成的东盟商务礼仪进行明确。比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以模拟中国商务人员与东盟国家商务人员之间的交流情景, 通过对东盟礼仪中独特的合十礼、双手握手礼等见面礼仪, 以及宴会礼仪中文莱禁酒、柬埔寨忌杀生, 印度尼西亚在用餐之后需要剩余少许食物等一系列礼仪的实践认知教学,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跨文化商务礼仪的理解与感受[4]。

(三) 优化商务礼仪课程考核形式

优化商务礼仪课程考核形式是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将学生的商务礼仪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考核中, 可以结合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25%。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等几个部分;第二, 商务礼仪课程中各个教学模块的情景模拟成绩, 这部分成绩可以适当占据总体成绩的40%左右, 通过对学生在各个教学模块中的实际表现情况, 将其汇总到总成绩考核中;第三, 综合商务礼仪课程情景模拟实训成绩, 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据总成绩的35%~40%。对于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来讲, 情景模拟实训教学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3~5人的学习小组, 然后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全部结束之后,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商务交流活动情景, 赋予学生不同的身份, 然后通过对学生在各个不同商务交流活动场景中的表现, 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 灵活应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生产管理工作中, 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经济活动对于高校商务礼仪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 需要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创新过程中, 灵活应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教学空间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推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比如, 凭借互联网平台自身开放性的特点, 建立包括课程教学标准、电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重难点教学指导、微课教学视频、案例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参考资料及相关习题等多个部分在内的商务礼仪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式的商务礼仪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模式, 利用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方法, 为教学改革环境下, 基于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综上所述,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创新对于提高商务礼仪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课程创新过程中, 应该从整合现有的商务礼仪教学资源、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商务礼仪课程考核形式, 以及灵活应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真正认识到商务礼仪创新的重要性, 才能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为我国的跨文化商务交流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正新。经管类专业商务礼仪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 (6) :64-65.

[2]卫苗。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 (1) :101-105.

[3]肖如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32 (12) :83-85, 90.

[4]武少玲。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改革研究[J].品牌, (5) :232-233.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6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定义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流行音乐的开放与包容使音乐更具有张力,帮助人们获得能量,激发人的内心情绪,缓解紧张感,在特殊音乐教育中,更能够提升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感性效果,是能够让我们所碰触到的音乐美学,具有直接又奇幻的心灵感化效果,有助于挖掘特殊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特殊儿童在聆听流行音乐的时候,会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获得一种能量,并逐渐全身心的投入在音乐之中。流行音乐所唤醒的是特殊儿童们最真实的表现,所以会收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素养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篇7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预测,2020年,我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接待国。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才,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依靠的是高水平的旅游教育。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不合要求的课程结构,打破一枪课程设置的固有模式,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8

摘要: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学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学前教育是每个人学习知识的开端,是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因儿童的特殊性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要达到普通儿童学前教育的要求之外还要弥补特殊儿童存在的缺陷和障碍,因此本文将从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建议

一、引言

世纪之后国家、社会、家庭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普及。而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程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普通的学前教育。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要抓紧发展特殊教育。因此,需要明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尽管近二十多年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仍旧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享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暂且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一线城市中,只有将近10%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可想而知,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特殊儿童是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只是在身体、心智方面有些差距,但是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需求那么到义务教育阶段就更难与普通儿童进行竞争,无法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现阶段,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满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在他们小时候弥补一些不足的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减轻家庭负担。特殊儿童因其身体或心智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而显得特殊,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殊儿童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的矫正和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负担,有很多家庭为了自己身患残疾的孩子四处求医以致于家财散尽却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就可以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分担家庭的压力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同样能够使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孩子的健康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提供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促进家庭和谐,为特殊儿童健康的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三,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教育担负着启蒙认知的作用,是孩子主观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是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习惯引导的重要时期,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越早就能越容易取得教学成果。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康复,对一些存在语言和智力残疾的儿童来说在幼稚园进行教育和训练效果远远比在家中父母教导的要好。学前教育的早期干预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在心理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和老师都提供公平教育的平台,特殊儿童很容易因为身体和心理上的残疾而遭受外界的不公平待遇,从小将他们平等的放在一起学习玩耍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心态的养成。学前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让孩子逐渐培养对社会各界的认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交际交往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第四,有利于形成社会的健康心态。特殊孩童和身患残疾的人群在有相当大数量,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体现出了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一样公平公正的享受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改变社会中一些观念狭隘的人对特殊人群存在歧视的现象,让人们明白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群是一样的,对待特殊人群更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歧视和为难。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人生观念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和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好的养成道德、礼仪、传统习俗等文化素养,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文化养成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也就更加体现出了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在存在的难度,与普通的学前教育相比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前笔者已论述了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家和社会必须要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特殊儿童所需的照顾。让他们能够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以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特殊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吕春苗,兰继军,焦武萍等。关于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C版,2011

[3]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

作者:石崇霞 单位:永吉县实验幼儿园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 篇9

三年前,万全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我主动从普通小学调到了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条件很落后,任何先进教学设备都没有,学生情况各不相同:脑瘫、癫痫、自闭症、多动症等不同程度等智力障碍。从那一年,仅有着普通教师经验的我,走上了特殊教育教学探索之路……

到现在为止,班级学生已达到20人,这也是所有在校学生数。由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教师吃的苦,自然不必多说,学生打、骂、踢、咬老师的事儿更是屡见不鲜。教学中我担班主任及生活语文这一课程。

起初,那根本不算课堂,只能说是一个特殊的“收容所”:多动症学生满教室、满院子乱跑,推倒桌椅听响声,摔得越响,笑的越欢,稍不注意踩椅子、上桌子、上窗台;自闭症学生边拍手边笑,嘴里不停的哼哼唧唧;比较严重的带有自残倾向的自闭症学生稍不顺心便使劲儿咬自己的手指、手掌,嚎啕大哭,教师若上前安慰,不是被咬就是被踢……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一边彷徨、迷茫着,一边像盲人般在黑暗的道路上,摸索、思考怎样实施教学。

一、首先,也只能——从课堂纪律入手。

最初的课堂目标:时间2分钟,要求: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安静地坐2分钟。过程中发现,这些要求对脑瘫,癫痫类儿童似乎不高,对于多动症儿童就很难了。据我分析,坐不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注意力太差,于是我绞尽脑汁想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办法

有一天,一个家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家长说:“听话上学,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去。”对呀,对于这种特殊情况的孩子,“好吃的”是最直接吸引他们的东西。当天下午,我从包里抓出五颜六色的糖块,然后召集在院子里玩耍、班里乱跑的学生:“快来,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跑到我周围喊着:“糖——糖——”,并伸手向我要。

我顺势问:“想吃吗?”会说话的喊:“想吃”,不会说话的点头,甚至好几个孩子直接伸手抢。我顺势把糖果全部放进包里,拉上拉链,并大声说:“听老师的话,就给糖吃!很简单,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就给发糖。”于是,在我的提醒下,十多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基本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就这样,第一次,孩子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相对安静”的品着嘴里的糖果,当时的我,心里也像吃了糖一样。

我个人认为,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别。如果要求我们特殊学生的课堂像小学生的课堂一样,那是一分钟也不会有的,至于传授知识,在当时想都不敢想。那时的课堂标准仿佛就是看住这些孩子,不出事就行。可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有所突破。

在这里,很明显,如果采用“个化教学”“一对一”效果肯定会很好,可现实条件只能迫使老师们想办法,动脑筋:在40分钟课堂内,对学生分类,尽最大程度复式教学。现在回想总结,孩子们对汉字的会认、会读、会写,完全归功于美术在课堂上的应用。

二、美术教育在课堂中的应用

有时,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在开始时是无意的,也未预料到有如此大的效果。为了能让孩子们拿着笔,稳稳地坐那儿,我课前准备了白纸,在每张纸上勾勒了一个苹果,准备好了油画棒。课堂上,我先示范:用红色油画棒一笔一笔涂出一个红红的苹果,孩子们兴奋极了,迫不及待的效仿。

到后来,我又带上食物“苹果”“梨”“桔子”等进行教学。穿插对“大”“小”“颜色”、数字“1、2、3”的逐一认识。涂染后,再把水果奖励给每个学生。学生们带着自己的作品,让我打了分,再领取一份水果,美美地分享着“酸”“甜”的味道,想必内心不光是这些水果的味道,更多的是“大有成就”的喜悦!

正是美术课程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都能安静的坐稳了,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上进欲望,还争快争好。图画越涂越细致,手越来越灵巧,语言表达也有了很大提高,从一个个“无知婴儿”变成了能说会道“相对聪明”的孩童。

三、音乐律动在课堂中的应用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这些学生们的共同特征是记忆力特别差,动作很不协调。有一半口齿吐字不清,尤其是脑瘫类学生,除了有一个女孩语言情况比较好外,另三个说话吐字很不清楚,而且一说话就流口水,但我发现都比刚来上学时有进步,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进行嘴唇、舌头等口部练习。拼音字母在特殊教育教学里是选学内容,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学拼音无异于更增加了认字的难度,不如直接记字效果好,但我觉得这些拼音字母对于锻炼口型发音效果真的很好。

于是我在课堂上每天用三到五分钟教一个发音,并且找相对应的汉字来辅助练习。学生口部唇、舌、牙齿相互配合,用力程度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过程中发现,结合手指语教学效果更好,学习一个拼音,用手表示一个相应的指语,这样手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发现这种口,手同步训练,记忆效果明显增强,动作协调能力大有提高。

20XX年,学校有了一台电视,于是我充分利用这唯一的先进教学设备,我用U盘从网上下载很多简单儿童舞蹈,配上孩子们能跳的简单动作,动作有了音乐节拍,孩子们当然很喜欢,有了好听的音乐,舞蹈动作协调了很多。我把歌词抄在黑板上,先教孩子们把歌词读熟,再学唱歌,再边唱边跳。最终还会继续学一到两个歌词里的生字,完成“生活语文”中生字的教学。

四、游戏体育在课堂中的应用

孩子们的共同特征是必须不断的有新鲜的事物刺激到视觉、感觉、听觉,才有兴趣,才配合老师。所以,后我在课堂里又应用到体育课的内容。如拍球,投球,传球,跳绳,跳远,跑步,在这里孩子们的相互配合协作能力有所提高。脑瘫儿童大肢体粗动作协调性、精细动作如手眼协调能力等有了明显提升。团队精神,荣誉感,互帮互助等情感认知、表达也有了提高。

综合上述,通过三年半的教学实践,把美术,音乐律动,游戏体育等因素巧妙的融入课堂。培植学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平衡和运动能力等都有了飞速的提升。为了孩子们将来能更好的自理、自立于社会,今后,我会继续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