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首席给家人们整编的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神木一小 吴艳芬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办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做、去想知识。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引起我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几减9的减法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样算出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吗?这就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对那些不会计算的我则引导,同学们,他们都能算出,我们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掉动起来了。
3、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1节课要学生能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孩子们解释,不可能全班的小朋友都来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有机会一定叫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的引导,就会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4、养成作业认真的习惯。
作业是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题意。
(2)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格式书写整齐美观,写数字清楚规范要求学生限时内完成作业。
(3)细心演算。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2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汭丰龙王村小学
吕秀峰
[内容摘要] 小学一年级学习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也是最佳时期。每一个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 听讲、思考、发言、学习习惯、养成、引导
[正文]小学一年级学习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也是最佳时期。每一个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成功。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认真听讲是一个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表扬,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听到表扬就会注意听讲,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所以注意效果比较好。
其次,我采用了组织课堂的“小语言”、“小动作”,我班有9名同学,如果有大多数同学不注意听讲,我就实行“小语言”、“小动作”,老师说数字,老师和学生同时做动作。即:一
二、拍拍手;三
四、点点头;五
六、甩甩背;七
八、跺跺脚;九
十、我坐直;一二
三、向前看。这样既提起了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年龄小的缘故,难免有坐不住的现象,那么同时也使他们的小筋骨得到了锻炼。这个小游戏最终是向前看,首先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接下来我会根据课堂环节实际情况定该干什么。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特征,电视中的动画片是他们最喜爱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会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顺理成章,就养成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学习如果不积极动脑就不可能学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教”知识,要通过引导或帮助学生做、自己去思考知识。每一个班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难免出现。如我在教学5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刚开讲,有的学生就知道答案:1+1=2、2-1=1……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误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学前班的学生,这时候我就想到了从新疆转回来的章凯同学,我提问了他,果然一无所知。反过来思考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尽管他们能说出答案,但是他们的理解水平值得考虑,对于那些算法清晰的学生而言是真正的会了,而对于只会背出答案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不是很清楚。这时,我就会让他们当小老师,问:这些题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时真正会的同学就会说出他们的思路,但是那些只会说答案的学生就沉默无语了。这时,我就会和那些真正会的同学引导那些不会计算的同学,达到每个同学都会做。
三、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发言”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都能积极表现的,但是课堂上发言就不同了,有的同学就不积极了。发言必须使自己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是一节课难免会把有的同学叫的次数多,有的同学叫的次数少,这时候有的同学就有意见了,就会嘟起小嘴巴。我就向孩子们解释,不可能全班的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次数一样,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还有机会。而对于怕回答错误而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我就会说老师最不喜欢不发言的同学,回答错误大家可以给你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那么就请会回答的同学讲给他听,老师也会加以引导,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养成作业认真的好习惯。
作业时学生每个学习阶段必有的,因为老师要通过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做作业也可以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做作业一点要有认真的好习惯。
第一:数学中不管是简单的计算题还是解决问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所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题意,有的人认为简单的计算题没有必要去审题,但是如1+1=?如果不审题,小朋友把它算成减法也是会出现的。所以要做到“认真审题”。
第二:一年级的书写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作业方法,书写格式,写字不仅要规范,还要注意速度的培养,当然这个速度并不是就是快,根据题目按一定的要求规定一定的时间。所以要做到“规范书写”。
第三:数学中演算是小学生最基本的技能,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老师要训练学生好的学习态度。计算时必须慎重、细心,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哪怕是1+1=?也要细心地看清它的运算符号,加号不能粗心看成减号,对认真演算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粗心的同学就会引起注意,因为小孩子最喜欢表扬了。所以要做到“细心演算”。
第四: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检验改错。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以下是本人从教一年级将近两年的一点点体会: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篇4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本人这学期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从开学到现在颇有感受,以下是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 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 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刘庄小学
张权钗 2015.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_ 篇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唐贤
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以下是本人从教一年级将的一点点体会: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9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9+2,就不知道怎样算了,孩子们给出了不同答案我都慢慢引导,给予鼓励,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一分》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