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精选7篇)》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同学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如何把毕业论文做到重点突出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困境;反思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而研究生德育的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群体的总体思想状况,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面对多元异质的社会环境,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已出现了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困境的调查分析
2006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开展了关于人生价值观及德育内容、途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7份,回收试卷938份,其中有效试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源于本次调查。)其中:
问3:对于研究生自我伪装学历、搞学术造假,持反对观点的占86%;
问7:你是否会选择对助学贷款的逃匿欠款?选择“否”的占78%;
问8:你是否会应朋友的要求或利益的驱动当“考试”?选择“否”的占64%,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31%。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欣慰呢?事实上,一边是考试监察和考试纪律越来越严,另一边却是们在“前赴后继”;一边是国家不让经济贫困的学生失学提供银行贷款,另一边却是精神仍未“脱贫”的毕业生失信逃匿、欠款;一边是在招聘单位信誓旦旦、语言感人的求职,另一边却是使聘用单位无可奈何、摇头长叹的违约,以及不少载着虚假光环的简历。这些都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研究生所为。为何出现这样的教育困境呢?当今,现代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使人们认同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又带来了全新的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诉求。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对唯生产力的经济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的浪潮有效地消解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它通过网络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即时共享,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这一切不仅冲击着研究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给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促使我们对过去工作的反思,建构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育人无声”的培养机制。
二、当代研究生群体的典型特征
(一)个体间的较大差异性
在所有的学生群体中,研究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是最大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是其最大的特点。除了家庭背景、性别、人格气质等常规差别外,研究生个体间的婚姻状况、前置学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显著。这些巨大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较难自发形成一个正式的群体。他们往往通过非正式群体去追求归属感。
(二)刺激的单调性
特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个体间的巨大差异对于研究生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而心理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处在多元压力下的研究生群体,更需要适当的宣泄途径。据调查,在正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总体上缺乏群体行为和活动;他们所能接触的人和事物也十分有限,生活单调沉闷,只能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来宣泄这种压抑感。研究生个体通过自身不断调控刺激源去缓和自己的内心状态,比如很多研究生都十分喜欢电脑游戏,靠玩游戏打发时间。这种自我调整会带来负面效应,比如打完一天游戏会很愧疚,但是下次又会这样,如此反复,身心疲惫。
(三)较强的优越感和兼容性
研究生都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较广泛的社会接触,信息量大。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本科阶段就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很多人都已经入了党,因而,在心理上他们比同龄人具有优越感。也因为他们是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文化激进、观念冲突、矛盾意识激励的社会环境中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他们思想开放、不墨守成规,成为新事物、新思想的采纳者和传播者。因此,研究生群体极易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和兼容性,过度相信主观臆想。
(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较弱的集体参与意识
当前在校的研究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有工作经历,在经济上已经独立并成立家庭,这部分人的心理发展大部分处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独立意识较强,易形成以“家”为形式的集体意识。而由应届本科考上的研究生,由于心理优越感、自身差异性及刺激的单调性,他们易产生较强的独立意识或个人意识。而且,他们在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物质利益,关心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常常审视个人发展,具有强烈的个人学习的目的性,对于“一些毫无好处可言的活动”漠不关心。
研究生的心理、思想和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绝不仅仅依靠通过惯例性的政治理论、决策等灌输或行为规范等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是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是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献身科学精神的感染,是校园整体环境氛围的熏陶,是研究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共同进步的目标的追求。因此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坚持导师指导和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坚持内容有效和导向鲜明相结合,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观念。
三、研究生德育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一)内容有效与导向鲜明相结合原则
内容有效性是指能够引起广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抵制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并且能够结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诉求,拓展和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如调查所示:
问14: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的影响程度?选择“影响一般”、“影响不大”、“无影响”的共占63%;
问15:你认为哪方面的教育应该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选择“爱国主义教育”占66%,“马克思主义理论”占11%,“集体主义教育”占17%;
问6:目前学术界浮躁现象严重,其根本原因是?选择“急功近利”的占54%;
问9:高校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选择“追名逐利”的占52%。
传统的德育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本位的一元价值观取向的正面灌输,往往忽视个人现实发展的诉求,导致大多数研究生对传统的德育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些教育“可爱但不可信”、“可信但不可行”。结合当前形势,笔者提出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理念来引导研究生关注民族发展、关注学术伦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明确了我国德育的基本价值,它还着眼于当代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精神,又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富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荣辱感、羞耻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征,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创造研究生成长的良好环境。[1]
因此,积极培养研究生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培育其民族自尊心、自责感和责任感,这是具有内外需求的。一方面,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观念的阐释更具有深度,这是社会发展、民族腾飞所需求的;另一方面,民族自豪感与自我实现程度的高低成正相关,当研究生自我实现程度越来越高时,其民族归属感将越强,这是绝大多数研究生认同、需求的方面。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培养其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必须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学术伦理观,塑造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人格,这有助于其在专业领域更好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二)导师引导育人原则
研究生导师是教学、科研的杰出代表,是最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品修养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2]。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约束力。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而且研究生比较信任导师,这就使得导师育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问11:对于研究生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择“导师”的占70%,选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占23%;
问5:大学学术重要内涵的特征是?选择“一流的导师”占68%,选择“一流实验室”占27%。
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人格育人的原则。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不仅是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是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不仅用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导师要重视并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学问,导师更不能浮躁,要淡泊名利,拥有高尚的情操、高品位的人格。
第二,细节育人原则。这里的细节育人有两层含义:一是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二是教育研究生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严谨作风。很多研究生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宿舍脏、乱、差,处事少礼仪、浮躁、缺严谨。因此,导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必须教育和要求研究生从小事做起。
(三)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原则
近年来,研究生的行为特点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即越来越淡化正式群体意识,注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爱好交流型、经济合作型等类型。随着网络的发展,又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型群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术研究型群体,即因导师和学科而形成的学研集体。这种群体以导师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课题作为载体,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频繁的集体。[3]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合作型群体形式中,个人的发展必须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个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加关注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自我意识增强,当个人行为占主导地位时,有可能形成对自身的盲目崇拜,从而失去协作精神,导致集体观念淡漠,产生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道德观。
因此,必须利用这种学研集体积极引导研究生个体共同关注群体发展,促使他们形成敢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帮助、与人为善、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积极培养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树立群体目标意识。如果非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对于研究生个体的激励及规范作用也是很显著的。他们通过群体目标的实现和集体的成功,来完成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
(四)校园环境育人原则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生们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形式,是活跃学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规范和激励行为、锻炼意志、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动力,是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健康审美情绪的重要载体。构筑导向鲜明、学术特征显著的适合研究生群体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有效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首先应该加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广大研究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其次,营造浓厚的以学术活动为载体的研究生成长氛围。[4]学术性是研究生群体最具特色的特征,学术特征应该成为研究生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学术讲座及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多方面给予研究生刺激,从而使得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但起作用于“报告里、导师前”,还能时时刻刻反映于研究生日常生活中。
总之,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念,并基于研究生的特点,采用与时俱进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研究生平等发展、充分发挥才智的校园文化环境,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在民主、平等、相互学习的双向互动的氛围中展开,更好地彰显研究生这一群体中不同个体的个性,追求研究生德育工作和研究生自身共同发展的双赢或共赢,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德育走出困境的路标[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922.
[2]邹惠,刘旭东。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2930.
硕士毕业论文 篇2
后 记
学术研究,有两种境界。孟子有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①]此为学术的第一种境界,即“学问乃为己之学”。又王阳明有云:“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②]此为学术的另一种境界,即“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也”。然而于我而言,至第二种境界似乎已经显得荒唐,然用知识充实自我的一己之学,却从未懈怠。正是在这种境界的支撑之下,我躲避了纷纷扰扰的世俗缠绕,用三年的时光潜心读书。尽管在书海森森的世界里,曾有多次放弃的念头,但一次次与古典名人的触碰又让我在艰难之中,捡起了那颗想要放弃的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年的坚持使我终于敲完了论文的最后一字。仰望窗外,已经是夜深人静。细细的小雨好似在诉说着巴山蜀地的绵绵情怀。
三年前,我负笈西南,满怀着希望与憧憬来到美丽的西南大学,清幽淡雅的文渊湖,清脆碧绿的樟树林,鳞次栉比的教学楼,云雾飘渺的缙云峰,碧水清清的嘉陵江,熙熙攘攘的步行街,都曾留下我的足迹。然而如水的时光,却悄悄的带走了那如歌的岁月。唯一没有带走的,便是心中那唯有的感激。三年之前,我有幸的成为黄大宏先生门下的一员,恩师严谨的治学之风,敏锐的洞察力,孜孜不倦的教诲,深深的激发了我对学术的兴趣。自幼便喜欢文学的我,在恩师的引导之下,更加懂得如何去查阅文献,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做好高难度的工作。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论文来作为见证。从当初的语句不通,用词不准,到后来的框架整理,论文定稿,其中都包含着恩师的心血。此时此刻,我想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然而,我仍然想要大声的喊出那句话:谢谢!同时,责深任厚的刘明华老师,知识渊博的熊宪光老师,机智敏锐的韩云波老师,温婉淡雅的张桂萍老师,治学严谨的何宗美老师,风趣幽默的胥洪泉老师,你们的教诲,我将深藏心底!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3
论文题目
空一行,2黑,一般不超过20字,不用不常见的英文缩写。
小5楷。
小5宋
概括地陈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要求200~300字。
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引用参考文献;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的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
除了无法变通之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括号说明。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Title
第一个词首字母应大写;4号Times New Roman,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不超过12个实词。
NAME Name
研究生研究论文 篇4
医学的医学性和人文性都很强,诊治形形的疾病,需要有理科的实证精神,面对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等方面千差万别的患者,又需要有文科的沟通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医学研究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因缺乏沟通能力和表达不当而引发的医患纠纷屡见不鲜,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①思想认识偏差。人文素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并不直接产生价值,医学研究生尚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受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更重视物质追求,讲实惠、求回报,重临床、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容易忽视人文素质修养。②生物医学模式制约。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处于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之下,这种医学模式本身对人文素质重视程度不高,其影响非常深远,大到教育体制、院校课程设置,小到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精力的投入,难免受其影响,虽然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被广泛接受,但真正完全建成这样的体系尚需时日。③学生知识结构局限。我国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医学院校从理科生中招生,学生重理轻文,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多为单科型医学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医学学科为主,注重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能力的教育培训,人文社科课程少,重视程度低,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与职业操守养成。
2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2.1调整培养理念
现代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寻求真理,并不是简单传授已有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等为基本内容。因此基于该培养理念,当代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知识,具备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满足我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复合应用型医疗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积极与世界水平接轨,紧跟并超过发达国家研究水平的国际化研究人才。
2.2改革教学模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是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针对我国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调整以下几个方面:
2.2.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医学研究前沿研究生要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所以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应经常更新,研究生教材应定期更换,遵循“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优先选用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的3个优先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同时,考虑到教材有相对滞后性的特点,在课堂上还可以参照最新文献,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激励学生捕捉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2.2.2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教学须区别于本科生,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究生个性发展,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2.2.3创新考核方式,体现能力培养为导向研究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学理念。因此,对于课程的考核也应该采用多元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如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可采用笔试、实验考试等相结合方法,通过笔试考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考试考察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和分析能力。研究性专题可以通过综述、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据自己专业或研究方向,选择相关内容作一个小的综述,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设计。通过差异化多层次的评判标准,兼顾学生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创造一种自由开阔的学术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创造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注重提高人文素质
为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可从以下几种途径着手:
2.3.1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坚持医学知识技能与人文知识修养并重,强调医学与人文结合,科学与艺术并举,注重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和学术道德,发扬和传承优秀医学文化。开设与医学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开设临床科研面临的人性与伦理相关的专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治疗、转基因食品等。
2.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欲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必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学科较薄弱的医科院校,可送本校教师去进修人文专业,提高本校教师人文素养,也可请相关人文专业院校教授来本校开设人文课程,以提高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另外,由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非常重要,在导师遴选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其对人文素质的考核,对于有学术不端或个人道德修养的导师应严格把关。
2.3.3参加人文教育实践在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执业环境塑造、医患关系处理等方面渗透人文精神,让医学研究生从实践中深刻体会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鼓其自觉提高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在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中,保持良好的学术道德,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义诊活动、各种科普宣传活动等,让医学研究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扩充知识,开阔视野,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文修养水平。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5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转眼间,真的是转眼间,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了。
闭上眼睛,可以瞬间调出研一第一天来海大的记忆,每一个场景细致可触。
睁开眼睛,离开海大最后一天,却已经近在眼前了,每一刻时光都心有留念。
坦然的说,我本科上的并不舒心,往事已去,不再罗嗦。然而研究生阶段却是我非常喜欢的时光,无论是学到的知识、认识的人物乃至经历的故事。在此,简单地做一个总结吧。
天地君亲师,按照顺序依次来。
感谢爹娘。现在回家我会有意识地观察父母的气色,并因为老爹脸上的皱纹和老娘头上的白发而心情低落,为自己早年的操蛋而心生悔意。爹娘无比爱我,养我育我辛苦异常。给我的成长环境也很宽松,除了品德的教育和是非方面的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多加限制。对我的选择都始终鼎力支持,哪怕他们在某些选择上未必认同这个有些离经叛道的儿子。然而现在,我知道,我应该并且已经踏上,支持他们的道路上了。也许,对于大部分背负着各种负担的80后,一个最简单的奋斗的信念就是:让父母过的好点。
感谢孙宁。研究生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奋斗动力的一部分,身为亲人,勿需多言。
感谢王赛。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上重新审视剖析自己,让在我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坚定自己。相互挽扶,彼此信任。路漫漫而修远兮,执子之手共求索。
感谢魏老师。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魏老师的情形。既有些不知所措,又想竭力表现以博得老师的关注。魏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温和的为人处世原则,润雨细无声,默默浸润着我的学习和生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理论框架、到资料的收集、整个论文的架构乃至细节之处的修改,魏老师无不悉心指导,论文之内,我有成长,论文之外,更是受益良多。在此,向导师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您魏老师。
感谢Susan老师,给予我很多学习和提高英语能力的平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我有幸在一个个实践的机会里锻炼和审视自我。谢谢您梁老师。
感谢同窗好友。整个班级里里,斐哥,浩然,是绝对的领袖和榜样。在大宿舍里还有:春儿,小昕,陈真,老王,老李,宋磊,薛峰,王珂,一句话:我们兄弟情深!三年相处的情谊,将是我人生中无比绚烂夺目的财富!
研究生论文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方法;城乡规划专业;新时代
自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一直面临着诸多变化。如何应对各种变化特别是如何满足新时代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探索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调整,为我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奠定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目标及思路发生重大转变
从新常态到“四个全面”,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国家发展目标思路转变必然要求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开创生态文明新纪元、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开辟城市文化新境界、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及构建空间治理新秩序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1]。我国城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指导下,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
(二)国家成立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体系出现重大改革
2018年3月13日,中国城乡规划行业迎来了重大变革,国家通过成立自然资源部将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职责收归统一部门管理,逐步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在“多规合一”的要求下,城乡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新型规划”为新模式,城乡规划专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城乡规划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学科建设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
作为一级学科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着学科的内涵界定及核心理论建设不足、学科对重大城市建设问题缺乏响应、社会转型期学科建设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学科建设急需充实和提升,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国家顶层设计上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城乡规划教学面临新变革,大数据的出现不仅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技术方法的革新,更导致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向掌控动态过程规划的综合型人才转化。虽然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国内城乡规划培养的教学目标、培养体系等要求,并补充了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但现行规划教育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长培养方面依然比较欠缺,难以满足社会对城乡规划教育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作为培养机构的高校,还是作为用人单位的设计院等,都必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承担推进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都应深入思考如何建立与完善学科体系以及城乡规划的教育问题。
二、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确立“复合型+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城乡规划学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全方位综合能力。在借鉴国外先进城乡规划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规划实践经验,应确立“复合型+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和不断涌现的城市问题[3]。通过多导师、多领域、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国际化、全面综合发展的通才,同时,在力求知识的综合性与均衡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专长,力求丰富、多样,体现地域特色。
(二)构建基于“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教学机制与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协同创新,在传统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将学校教育环境、行业应用环境及工作生产环境融于研究生的培育过程,强化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1.采用校内、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采用高校导师与校外城乡规划行业专家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有城乡规划行业一线实践经验的规划设计职业者或管理人员,开设以规划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将城乡规划理论知识与行业发展的前沿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打破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与绘图技术而缺乏将自身技能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的局面,促使研究生更快地转变学习方法,完成从理论知识掌握到现实生产应用之间的过渡。同时,通过接触实际的工作项目,研究生还能够深入了解城乡规划行业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既能够进一步拓展学术研究,也能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2.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城乡规划学科还处于学科建设的初级时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独立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仍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4]。通过建立更加灵活自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基础课程阶段构建“宽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多种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研究生对城市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3.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城乡规划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研究生培养应注重从理论知识掌握到实践能力增强的转变,并应以社会生产为最终目的,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向导。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平台的建设,基于“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理念优化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校外导师制度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相关规划机构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进行实践课程优化的过程中,可以请在本地工作的城乡规划职业人员或政府相关人士到课堂进行教学,普及校内学生较为缺失的城乡规划专业行情、社会运作机制、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或借助视频连线的方式,通过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开设丰富的专题课程,丰富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可积极寻找城乡规划优秀实际项目,除对案例进行讲解,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到该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规划从设计到建设、落成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群众的反馈,使研究生对城乡规划的相关理论在实践和生产中如何运用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三)优化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方法
1.建设交流平台,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目前,高校派遣研究生出国交流的名额有限,国内大部分研究生主要通过参加国际性学术论坛、阅读国外文献、书籍等学习方式了解规划前沿知识。这些学习模式只能让学生单向获取知识,缺乏互动交流的过程,使在国内高校就读的研究生的规划理念和视野层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城乡规划国际化教育的整体水平滞后[5]。突出国际化有利于城乡规划研究生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培育出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注重研究生国际语言能力的提升。营造以城乡规划知识为主题的英语交流环境,增强研究生结合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报语言学习班、参加社会的兴趣小组、学习App打卡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第二,积极建设国际交流的平台,拓展国内学生学术交流的途径。通过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研究生出国交流基地,为外语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研究生打通国际学习渠道;与外国高校或研究所多方位铺展合作,制定包括课程、学术活动、规划设计项目或者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计划;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利用每年暑假举办国际交流夏令营,通过创建丰富的教学环节、充实的协同创新活动,促进国内外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举办讲座或开设远程连线课堂,邀请国外的专业人士进行讲课。2.结合信息化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教师应注重不同教学形式的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对知识、社会客观需求的感受和理解,促进他们对专业的领悟和技能的增强。城乡规划教育中,可采用如微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远程连线专家等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新的线上教学方式,研究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从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上来说,有利于优质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化、规模化,提高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新时期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思路的转变,城乡规划专业从政策到体系,再到制度、技术、教育等多层面都面临新的变革。城乡规划教育也亟须从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等核心层面,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进行调整。对于高校和导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创新”理念。面对日益广泛、复杂化的城市问题,只有提前把握社会和时代的变革趋势,及时对研究生教育方法做出调整,才能实现城乡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目标与途径,通过多层次的协同创新手段,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知识涵养,助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精通某一专项领域的专才,以满足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转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永思。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255-257.
[2]杨思声,林翔,刘晓芳。面向存量时代的城乡规划实践教育改革[J].规划师,2018,34(6):155-160.
[3]毛蒋兴,麻春晓。面向本地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考与回应[J].教育观察,2018,7(15):14-17,76.
[4]朱云辰,黄杉,华晨。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浙江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73-77.
研究生论文参考 篇7
短暂的两年研究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学生时代要正式落下帷幕了,临近毕业,即将走向社会之时,对在学校的日子仍是怀有深深的留恋。算上本科的时间,我在海大已经六年了。六年来,我对海大的一草一木已经了然于心,见证了母校的许多变化,以此同时,从大一刚入学时的那个僧懂少年到现在,海大也在默默地见证我的成长。
感谢海大,回想起来,学校老师博学谦逊的态度,亲切平实的举动,同学们热情活跃的思维,淳朴踏实的学风从最初的令我感动,到后来也已经慢慢将自己潜移默化,融入了这种氛围,融入了这个校园。
从本科的公共管理专业到现在研究生的行政管理专业,我在术业专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更有幸的是能与我熟悉敬佩的人文学院的优秀老师们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接触,他们丰富的学识,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和对待学生如家人般亲切的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感谢老师们,让我学到了广博的知识,更学到了做人的态度。
本文是在xxx老师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修改完成的。老师为人谦逊,平易近人,学术知识渊博,对待学生耐心、负责、细心,老师乐观勤恳的生活态度也给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此,对我的导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行政管理专业的全班同学,感谢我的室友,是他们给予了我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真诚地感谢所有在我两年读书期间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祝大家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