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通讯技术论文范例【通用9篇】正文

《通讯技术论文范例【通用9篇】》

时间:

该页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通讯技术论文范例【通用9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通信工程类论文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工程类课程 发展现状 有效整合

在信息时代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科技上的应用,不仅能够能够培养工程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工程类创新型人才,而且能够改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当下的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工作开展的并不如意。因此,必须要通过分析高校工科类课程教学的特点,然后结合当下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发展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整合方案,这样才能够开创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新局面。

一、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的整合,在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单纯的讲解师教学转换为运用图片、画面、声音为一体的立体化屏幕演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对工科类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工科类的课程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因此,只有改变了传统枯燥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所以,通过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的整合符合工科类培养人才的特点,有效地改善当下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另一方面,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培养工科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运用信息科技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建立起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熟练的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需求,有利于培养我国工科类的创新型人才。

二、工科类课程的教学特征

工科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是具体从事规划、勘探、设计还是施工都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也存在其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本中理论知识比较多,但是却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在工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工科类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所以在工科类课程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的多而且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这就体现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灌输,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中对于工科类人才的需求。

第二,工科类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由于我国信息科技的发展,我国各项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我国各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对于工程质量以及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前沿的技术,如果课本落后就会导致工科类知识比较的陈旧,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因此,工科类的课本更换比较的快,这样就无形的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难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求教师及时的掌握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的改教案,进行备课,以便讲授学生先进的工科技能以及理论知识。

三、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

随着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整合工作的不断开展,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亦或者是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而且各种设备不完善。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信息科技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尤其是在高校的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信息科技设备导致信息技术无法与工科类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工科类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应仍然比较低。由于信息技术的设备以及软硬件条件都不能够达到标准,高校的工科类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另外由于民族地区本身的网络环境发展就不是很成熟,造成了高校中工科类课程教学中也缺乏良好的网络发展环境,直接影响到工科类课程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整合。

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比较低,导致了工科类课程教学中课件的质量也尚待商榷。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够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画面,对学生来讲更具有世界冲击力,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多媒体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导致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质量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的课件只是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电子内容,缺乏设计,导致课件缺乏吸引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应用比较少。计算机网络课堂中知识是海量的,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计算机水平比较低,导致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不高。目前在运用网络知识时只是单纯的把网络知识与课程中的资源进行组合拼接,缺乏有效的创新和利用。如果网络资源不能够得到有效挖掘的话,就难以改变传统的学生居于次要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科技与工程类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进行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的整合。为了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进行整合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和预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预习和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居于辅助作用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完善信息科技设备的软硬件设施,提升工科类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为了实现信息科技与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要完善民族地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信息技术设备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创造全方位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的视觉盛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工科类课程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先进科技的优越性,提高工科类课程教学的质量。

第三,创新举措,通过打造网络平台,优化网络资源,提高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水平。

鉴于当下工科类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的现状,要采取创新举措的办法,通过打造网络学习平台,使工科类课程教学能够充分运用网络中的海量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地教授学生先进的工科技术。通过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及时的阅览各方面的信息,这样一方面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先进工科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及时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专业技能,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性、使用型的工科类人才。

总结

鉴于高校工科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为实F充分的运用信息科技,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然后充分地借助于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和代替实践训练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佳,康顺光。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与工科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24):55-56.

[2]张军宗。对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及研究――以甘肃藏区学校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23):18-18.

[3]苏晓玲,刘凤祥。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改进策略[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5):197-198.

[4]张斌,张磊。高校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的价值发掘及相关课程整合方案研究[J].考试周刊,2015(87):129-131.

[5]张晗,刘露,杜元雄,等。基于课堂视频分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以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45):232-233.

[6]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25(3):43-49.

通信学论文 篇2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语言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传统通信专业英语课存在一个教学误区,课堂上只是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的片断;老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再讲句式或篇章结构和专业词汇;学生主要记忆一些专业词汇,学一些书面英汉互译技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普通英语,而不是用普通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学生将所学英语用到实际的专业中去,有时他们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来改变,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改变。这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以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根本目标。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外语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国外通信专业教材的变化都很大,国外教材中有不少新技术、新思想,双语教学若采用这样的教材,可以把这些先进技术结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外影印版教材,特别是在电信、通信等领域,所有的协议、国际标准以及辅助设计软件都是英文的。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内容可供选取,为教师备课、写讲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信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高校通信专业大多数都选用了国际知名大学的英语原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影印出版的《DigitalSignalProcessing——AComputerApproach))(2ndEdition)和优秀原版教材《CommunicationSystems(4thedition)》(SimonHaykin著)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完整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之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制生动形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授课,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好。

(二)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92页)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己的英语水平都是原因。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量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词汇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每一章开始之前,先布置预习或讲解相关专业词汇;在学期初适当讲授一些课堂常用语,并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这些用语参与课堂活动;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课堂讲座,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此外,针对一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差的现状,加强学生课外作业中的阅读量,通常是针对课后某几个问题布置一段文字阅读,然后要求其用英文写出问题答案并准备口头解释。

除此之外,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的优势,集动化效果、声音、图片等于一体,不但可以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双语教学课程,这样能够减少板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英文讲授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学生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所选知识和与中文的表达有何不同等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学生方面而言,在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的特殊情景下,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是相当高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或者专业技术,而是用英语去认知专业技术,即培养学生接受最新通信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时刻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

通信专业论文 篇3

1.学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问题。

2.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3.对新兴行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对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力,保持竞争力。

4.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培养通信人才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置体系缺乏灵活性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以与通信专业相关的课程为主,以软硬件实验内容作为辅助,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体现出通信专业的学科特性。同时我们还看到通信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企业要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应用性不强且缺乏针对性,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根本不懂企业目前现在用的东西内容,以至于出现“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尴尬情况,及时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教学模式落后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陈旧、落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校目前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满足目前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实践性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教学中不重视实践教学的话,无疑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也是个较大的阻碍。尽管目前职业院校的通信专业也设置了例如像单片机实验、电子制作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中实践教学模式仍旧是以“知识”的形式在进行传播,并没有起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培训实习脱离专业需求

学生毕业之前的培训实习工作是对学生相关专业的最好锻炼与实践活动,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据了解很多学生的培训实习往往并没有按照专业对接的原则进行,因此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不能完全的提高。

三、建立高效的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一)鼓励课程的交叉、综合学习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互联网络,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多的专业知识,引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学习。目前网络处在一个相互融合的时代,互联网、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等,面对这种局势,需要通信专业人才掌握的知识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就包含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数据交换传输技术等等,只有将这些知识内容交叉、综合的设置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通信专业人才。

(二)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合作模式的设立旨在于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员。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培训实习不对口的现象,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首先学校可以输送实习生到企业进行学习、工作,在此期间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企业也会观察出自己心仪的人员,一举两得。

(三)与时俱进,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力量对于高职院校的培训是极其重要的,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对通信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以为着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在学生进行交叉、综合的教学中,也要求具备综合素质的师资力量。除了对老师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外,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上也要对老师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逐步减少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时间,要逐步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了解一些行业的新动态,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之后在反馈到学生的教学中。

四、结语

通信业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文章试图对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一定的计量分析。为此,首先将国内部门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有关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对通信业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通信产业的发展,发挥通信业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引言

通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进程中,通信业的重要性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通信业从弱小到强大、从落后到先进、从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到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然而,通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究竟有大?本文尝试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此进行探讨。

1计量模型分析

1.1理论模型

本文尝试用菲德模型来分析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菲德模型是菲德(G.Feeler)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用于测算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两部门模型。该模型把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出口和非出口两个部门,由于出口部门面对的是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促使它不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出口部门正好吸收这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外溢效应,从而增强其自身实力。因此,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可能要比出口本身增长所形成的GDP增量大。菲德的两部门模型就是用来估计出口对于非出口部门外溢作用以及出口与非出口部门之间要素生产力差别的数学模型。

通信产业作为一个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联系十分重要,任何希望估计通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必须关注通信产业对非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鉴于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外溢作用,将借鉴菲德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来测度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菲德模型的思路相似,把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类同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国内部门划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

模型建立如下:设各自的生产方程为:

P=f(Lp,Kp)(1)

N=g(Ln,Kn,P)(2)

其中P和N分别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两部门的产出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下标代表部门。(2)式生产函数假设,通信产业的产出水平P将影响非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

劳动力(L)与资本(K)总量可以表达为:

L=Lp+Ln(3)

K=Kp+Kn(4)

社会总产品(Y)就是两部门产品之和,即:Y=P+N(5)

菲德模型将不同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表达如下形式:

其中fl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fk代表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gl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gk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δ是两个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理论上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零,正的δ意味着通信产业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高于非通信产业部门。

对(5)的两边求微分得:

dY=dN+dP=gkdKn+gldLn+gpdP+(1+δ)gkdKp+(1+δ)gldLp(7)

根据(3)、(4)、(5)、(6)、(7),可以推导出如下回归方程:

(8)式中,α、β表示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γ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为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分别是总产出、劳动力和通信产业产出的增长率;P/Y是通信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将国内投资视同于资本存量的增量,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在统计数据中不存在,一般用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于是(8)式可以改写为:

参数γ代表通信产业外溢作用与两部门间要素生产力差异两种作用之和。将一个常数项和一个随机误差项加入到方程(9)中,同时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差的特性,则方程(9)就成为所需要的回归方程。

通过方程(10),对的系数γ的估计,可以得到通信产业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将整个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同时,非通信产业的产出不仅依赖于配置在本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要素,还取决于同一时期通信产业的产出量。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假设: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个假定与现实可能不太相符,但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分析结果影响不会太大。

1.2样本的选择

在本模型的计算过程中,Y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替,GDP用当年价格计算。L用年末从业人数表示,从业人数合计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I用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它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和,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P用每年通信业务总量代表。样本区间为1998-2005年。样本选取时间从98年开始,是因为1998年邮电分家,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上述指标的相关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通信年鉴》。如表1所示:

该回归模型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平均平滑处理。处理数据结果如下表2所示:

1.3模型回归结果

利用EVIEW统计软件对方程(10)做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方程(10)的回归结果看,所有的回归系数估计值α、β和γ都通过了统计的显著性检验,R2达0·671254表明了方程的拟合效果好。从方程(10)的估计结果,得到最关心的系数γ的估计值为1·764966,γ就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γ=1·764966的含义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通信部门每多生产出一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

2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参数的估计值γ为1·764966,也就是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通信业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出,整个国民经济GDP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这就说明了通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作用。

通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不仅包括对GDP的直接贡献,其更大的贡献在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渗透作用与倍增作用,尤其是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改变、资源节约利用等改革需求越来越迫切,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必须为有效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这不仅要求通信业加快自身发展,更要求通过它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改造提升其他产业,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基于上述的计量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加快通信业的发展,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要向通信业倾斜,以发挥通信业的高效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篇5

本文介绍了运用SSH和JSP技术开发该系统的子系统的整个过程。该系统主要采用了MVC模式,实现了毕业设计的网上完成。系统设计并实现了老师出题,学生查询、选题、修改、删除(题目)选题调整,管理员对整个过程的全程监控等功能。

[关键词]毕业设计 SSH MVC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14-02

一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检验。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全过程基本上是通过手工或计算机辅助来完成的。这种人工管理方式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趋势下,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的管理需求。许多教师与教学秘书迫切需要一种实用而且性能稳定的管理软件,帮助完成大量的毕业论文的立题、任务书的填写、论文的提交、查询、统计、打印等工作。

目前,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趋成熟,开展网络化教育管理活动的网络环境、条件已经成熟。本系统从方便管理者和学生操作出发,研究基于SSH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管理系统,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毕业论文的远程提交和互动查询等。

本设计从课题的申报、课题的审核、学生选题、调整、指导、评阅、答辩、归档等环节进行管理,实现了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的管理工作。系统实现了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自主选择学生的网上双向选择,并增加了文件上传与下载等功能,能够保证毕业设计期间管理员、老师、学生之间信息的联通,对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全国高校的校园网络日益健全,实现无纸化办公成为未来的趋势,并且随着江西师范大学教学体制改革不断加深,本系统的建立为参加毕业设计的教师、学生提供良好平台。

二 需求分析

2.1 毕业设计选题

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系统需要完成教学秘书通知,导师出题、学生选题和学生选题调整的功能。

2.2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督促学生根据导师的需求按时完成相关文档。

2.3 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时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将对毕业答辩过程进行记录。由学生来填写答辩过程的记录,而答辩导师则对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记录。所以系统需要提供学生和导师的毕业答辩记录填写功能。

2.4 毕业设计归档

归档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不论学生是否答辩通过,他都要将其毕业设计的相关文档和电子稿上交给导师,并由导师上交给学院。

三 系统设计

3.1 E-R图

3.2 数据库设计

系统采用SQLSERVER2003数据库,表名及字段名在数据库中用英文表示。具体数据表设计如下:

3.3 模块设计

四 结语

文中结合高校教务工作中毕业设计管理的实际需要论述了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必要性结合理论技术分析提出了基于框架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并对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平台无关性易于操作。

本系统实现了网上双向选择,严格了毕业设计进程控制,能够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完成。

本系统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安全性不高,代码也很繁琐;注入式攻击;非正常字符的检测;数据表的设计也没有做到最优。这些都是应该加强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2

[2]EricFreeman;《HeadFirst设计模式》(中文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9-1

[3]雍俊海;Java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1

[4]刘跃。邓维斌;黄蜀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7-15

[5]赵永屹;宿红毅;胡韶辉;基于AJAX与J2EE的新型Web应用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01

[6]孟晨;赵春亮;张建国泛型DAO模式在JavaWeb开发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01

[7]万健,刘建华。基于MVC模式的JSP技术开发WebGIS[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02

通讯科技论文 篇6

树科大很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其教育理念为多元、整合、开放、自主、自律。学校致力于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改变学习和生活,落实“生活科技化,科技生活化”的办学理念,并且,还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

设计类专业实力强劲

在台湾所有大学中,树科大的设计类专业都很具优势。自创校以来,树科大就有明确定位。如今,设计学院已发展成很有影响力的院系了,下设应用设计研究所、建筑与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室内设计系、流行设计系、动画与游戏设计系、表演艺术系等相关专业。

拿视觉传达设计系和流行设计系来说。视觉传达系致力于培养高级实务设计人才,此专业的重点将以视觉与公共艺术、多媒体与绘本设计、商业广告与包装设计、设计师管理等领域为主。流行设计系关注的是发型设计、化妆造型、织品设计、服饰设计、流行商品设计等相关领域,努力为台湾地区流行文化产业国际化培养专门人才。

近年来,设计学院的师生在岛内外取得了非凡成绩。2010年在IF世界设计与艺术类排名中居于第14位,在台湾私立大学中排在前2名。2011年流行设计系唐睿茂同学荣获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国际技能竞赛男女美发类卓越奖。毕业于流行设计系的古又文校友现已是台湾著名服装设计师,近几年来携带作品频繁亮相英美日等国时装周活动。

将科技融入校园

树科大很看重科技对社会和教育的推动作用,这首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是一所新设的科技大学,在所有的设备采购上,皆以最新科技为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符合社会潮流的学习环境。

树科大不仅建置了相当完善、高速的校园网络,还配置有多间开放式电脑教室,以提供数百部最新款高效能的电脑。学校各院系都有专属电脑教室。另外,还有多间多媒体视听教室。专业化实验室也遍布校园:多媒体网路应用实验室、电子商务与虚拟实境实验室、虚拟实境实验室、传统彩绘修护实验室等。

在此,介绍一下以科技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资讯学院。资讯学院下设电脑与通讯系暨研究所、资讯管理系暨研究所、数位行销组、数位创新应用组和资讯工程系暨研究所等。在2011年举办的“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上,该学院展品“电子白板书系统及其雷射指示装置”荣获金牌,该产品具有远距指示、光轨迹显示以及远距离操控电脑程式的互动能力。2013年春节前后,资讯学院还举办了一系列极富实践性、趣味性的研习营,如智慧型手机暨动感游戏研习营、智慧型手机暨机器人游戏研习营、3D游戏设计研习营等,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

通讯技术论文 篇7

1调查对象、方法与结果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7年版)所列的农业科学类期刊包含96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21种农业基础科学期刊、19种农业工程期刊、49种农艺学期刊、20种植物保护学期刊、20种园艺学期刊、70种林学期刊、65种畜牧兽医科学期刊、24种水产科学期刊[3],根据四舍五入原则随机在每类中选择5%的期刊进行调查。每种期刊随机选2019年发表的2篇论文,记录每篇论文署名作者数量和页码数。由图1可知,调查的期刊论文其作者数量呈正态分布,每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为2~11个,页码为2~16页,平均作者数量为6个,平均页码数量为9页。作者数量等于或小于6个的论文占64%,作者数量等于或大于8个的论文占24%。图2表明作者数量和论文页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比如调查中发现文章页数为7页的论文,其作者数量为3~8个。分别以“通信作者”“通讯作者”“同等贡献”“共同通讯”“共同通信”“并列第一”为检索词,通过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作者简介”检索2017—2019年期刊所刊登论文的“通信作者”和“同等贡献作者”署名情况。表1中所指的“通信作者”包括“通信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检索结果;“同等贡献作者”包括“同等贡献”“共同通讯”“共同通信”“并列第一”作者的检索结果。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9种期刊,其刊登论文的署名中均可标注“通信作者”,占刊登文章总量的71%~96%,平均值为81%;14种期刊有“同等贡献作者”署名的文章,这些论文占各期刊刊登论文总量的1.4%~5.2%,平均值为2%;在这些标注“同等贡献作者”的论文中随机选择38篇论文,查看其署名情况,结果发现“同等贡献作者”署名可分为4种类型(表2):A类型为3个同等贡献作者,0个通信作者;B类型为2个同等贡献作者,1个通信作者;C类型为2个同等贡献作者,2个通信作者;D类型为2个通信作者。“同等贡献作者”署名的论文以B类型最多,占68.4%,其次为C类型,占21.1%,A和D类型的论文较少。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农业科技类期刊中随机选择19种学术期刊,下载其“投稿须知”,阅读期刊对作者署名的要求,发现其中只有《热带作物学报》对作者署名个数有限制,要求“署名人数不宜超过5位”;仅《果树学报》和《浙江农业学报》2种期刊的投稿须知以“署名应仅限于参加本工作并能解答论文中有关问题者”,这一句话规定作者署名权;其他期刊仅对署名的格式或在文章中的位置进行规定。以“更正”为检索词,在CSCD数据库农业科技类期刊中检索,得到45条更正信息,其中更正作者单位的信息7条,更正作者排序的信息2条,增加通信作者的信息1条,更正通信作者的信息1条。这11条与作者署名相关的更正信息来自于9种不同期刊,其中某期刊有4条更正信息,其中2条信息更正作者单位,1条信息更正作者排序,1条信息更正通信作者。

2论文作者署名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国内很多论文的通信作者是研究生导师或者课题负责人,他们主导了项目申请、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因此,通信作者也是论文相关研究工作和主要学术思想的责任人,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性,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负责[5]。合著论文作者根据其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和在论文撰写中的贡献大小依次排序署名。当2位或多位作者在论文贡献中作用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时,就出现了同等贡献作者,同等贡献作者可以是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或者其他作者,其中对于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关注程度较高。同等贡献的通信作者国内一般称为共同通信作者。目前学术期刊论文的署名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论文标注“通信作者”或“同等贡献作者”[5]。国内不少科研机构已经将通信作者的贡献度直接等同第一作者,从而使同一篇文章可以被多人利用进行职称申报或业绩考核等等,以至于一篇文章出现多个共同通信作者,这其中可能存在虚假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笔者在编辑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作者在投稿后提出添加作者、更换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情况,提出更改的原因有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科技奖励、课题申请需要等,相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尤其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不少期刊论文在出版后刊登了与署名相关的更正信息,这种机制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漏洞”和“可乘之机”。

3规范论文作者署名的建议

科学论文的署名是个严肃的学术道德和态度问题,涉及到科学工作者的学问、态度、道德和责任[6]。作为科技论文的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论文署名。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针对目前学术论文署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期刊在投稿须知中应详细描述作者的署名条件,对“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信作者”提出具体的量化标准,对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权利等做出相关的规定。其次,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明确描述每个署名作者和论文相关的工作内容,具体贡献情况,在投稿时要求每一位作者附上签名以示对论文贡献度、署名以及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认可。虽然每一位作者对论文贡献的侧重点不同,但同样都应对论文负责。此方法在国外一些杂志投稿时已有要求,如《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另外,如果在论文修改过程中作者提出更改署名,编辑部应要求作者给出合理的理由,并且需要所有作者签字同意,编辑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同意更改,比如作者职称晋升需要,毕业需要或课题结题需要等并不能作为更改署名的理由。原则上,在论文刊登后不允许更改作者署名,编辑可在校样时,让作者仔细核对并确认作者署名,与作者强调文章刊登后署名不能更改。最后,学术期刊编辑应在学术界加强宣扬科研伦理道德,让学者们清楚认识到违背规范的论文署名现象是学术不端的行为。如果在论文署名中违规,就违反了科学伦理,违背了科学精神。

网络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篇8

带有执行器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功能实现中与普通网络不通,传感器节点检测指定事件后,事件消息将直接发送到最近的执行器节点,执行器节点会进行自我分析与决策,并以此为基础判断是否工作,并将事件消息发送到中心节点作为记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待执行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普通无线传感器网络相比,既有优势也有缺点。优势为系统具有突出的实时性。因为系统在完成工作时直接利用执行器节点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决策,事件消息无需传递至中心节点,只需临近执行器节点就可完成动作;其次可以帮助传感器节点降低能耗,因为信息传递的跳数相比普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大幅降低,其节点数据的通信能量消耗也就随之降低;第三传感器网络流量相对小,减少了通信网络的资源冲突。信息传递主要集中在执行器节点周围,因此不同的事件所引发信息交叉传递的冲突减少;最后,减少了中心节点的运行负担,中心节点主要负责信息的记录与网络性能的调整,不需要针对单个事件处理各种数据并作出决策。

带执行器节点网络的结构和应用

从本质上看执行器网络就是带有执行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负责从环境获得信息,而执行器节点负责对环境加以改变。传感器和执行器节点之间以无线链路的模式连接。

传感器节点感知和报告环境信息而执行器节点负责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行动,作用于环境。待执行器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因为信息传递的模式而存在差异,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下面以星形拓扑为例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带执行器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一个星形拓扑,其BS充当网络控制器和与上层网络连接的网关。BS包括了有线总线和无线接口。其MAC层利用时分多址技术。每个传感器集成到执行器中,形成一个传感器+执行器的模块化结构。这些模块可以进行单跳无线通信到达BS。利用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时隙和频隙差异,可以避免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信息冲突。在WSAN的应用中,必须保证实时通信和已经定义的时序行为,所以星形拓扑结构是一种按照实时性的有效结构方案。

在应用方面,WSAN的应用较为广泛,如在畜牧业农场控制公牛的攻击行为,即在公牛的繁殖期限内,公牛的攻击性较强会带来对自身的伤害。在饲养过程中可以利用带执行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此行为进行控制,方法就是在公牛的项圈上安装传感器和执行器,以此检测公牛的行为模式。硬件平台作为中心控制系统,集成大量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其利用处理器和闪存构成。无线电收发设备和硬件平台作为执行器的集成刺激面板,安装在项圈内的特殊设计可以在执行器的激发下工作。集成传感器可以根据位置和速度采集公牛的运动形态,如果公牛出现类似攻击的行为,则执行器接收指令对公牛进行刺激,抑制其攻击。

带执行器无线传感网络的协议设计

1通信协议的设计

为了在网络中充分利用执行器的计算和通信能力,带执行器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往往要复杂于普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其除了包括传感器之间的通信协议外还需要具备执行器与传感器之间的协议,以及执行器节点之间的协议内容共同组成。下面就这三个不同的协议内容进行分析:

(1)传感器节点的之间的通信协议。在某个特殊环境下,传感器节点的信号都是以单跳的模式向周围的执行器节点传递,这种结构对于待执行器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言较为常见,对于需要传感器之间进行通信的系统而言,可以使用普通传感器网络中的协议完成通信,在模拟环境中,传感器节点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执行器节点,而不需要传感器节点间的通信协议来支持;

(2)执行器节点与传感器节点的协议。在执行器决策算法的支持下,这个协议仅仅需要在传感器检测到事件发生的时候,将事件消息和自身标示传递给最近执行器即可实现功能。这样的设计思路可以提高通信消息中有效消息的占比,从而提高节能效果;

(3)执行器之间的协议。执行器之间的协议通常是为了协调发生的边缘事件,这种事件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多个执行器都可以实现动作的情况下,如果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内,执行器节点出现竞争,则协议负责对其进行协调,确定一个执行器完成动作。某个执行器节点发出请求后,其他竞争节点同意后这个执行器才能完成动作。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篇9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DS及TIA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IS-95B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Working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tooth的发展,Blue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

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

(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subscriber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

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装上Blue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