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优秀4篇正文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优秀4篇》

时间:

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金融管理本科论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 篇1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经济金融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制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2-5年。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人才规格

掌握经济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制度、业务和技能,达到助理经济师(金融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政策要求;通过显性及隐性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未来能够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等金融企业或机构从事储蓄、会计、信贷、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理财、金融监管、资金调度等岗位的工作,并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出纳等工作。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职业岗位群

就业方向主要业务工作

商业银行储蓄柜员存、取款及各种业务

商业银行对公柜员对公存、取款、贷款及结算业务

商业银行大堂经理迎送客户、业务咨询、服务管理等

商业银行信贷员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等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经理进出口结算、信用证、保理等业务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开发客户、营销产品、客户管理及关系维护等

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投资理财分析咨询理财产品介绍、投资理财咨询

企事业单位会计、出纳企业单位一般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报告分析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与分析等

1.知识要求

具有服务经济金融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必备的外语、数学及文化知识;

熟悉并掌握经济金融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并掌握与经济金融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及金融机构内部规章;

熟悉并掌握每个专业岗位如商业银行储蓄及对公综合柜员、信贷人员、大堂经理、国际业务经理及助理、各金融企业客户经理、投资理财分析咨询等的职责及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及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财务、金融统计等金融业务操作软件,并懂得简单的维护常识。

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理论、新动向、新成就。

2.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职业技能,如从事综合柜员所必需的点钞、各种业务流程

操作等技能,从事客户经理所必需的客户开发与客户关系维护技能等等;

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及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财务、金融

统计等金融业务操作软件,并能进行简单的维护;

具有查阅、翻译英文专业资料和日常的语言交际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管理方面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

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素质要求

政治思想素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素质: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

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健康的业余爱好,掌握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业务素质: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有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善于了解转业发展动态;具有参与设计、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

身心素质:树立科学的强身健体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懂得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在运动中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基本知识;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较强的适应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具有不畏艰难、不屈挫折、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豁达开朗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可以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人员从业资格证、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毕业条件(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本专业学生应在正常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其中包括:公共课34学分,专业基础课20学分,专业课33学分;素质拓展课27学分。

2.取得相应证书或专业综合技能测试合格(以下两种情况具备其一即可):

(1)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专业综合技能测试成绩合格单;

(2)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四、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

*

五、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模式

1、模式概述

经过多年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作保证的模块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式体系、保障体系)。知识模块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模块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2、目标体系(见前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标准)

3、内容方式体系

(1)教学内容(详见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2)教育方法与手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理论教学强调“必需、够用”,注重学生认识分析经济金融形势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模拟银行、银鹰证券、会计、保险等专业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仿真的银行业务操作、证券投资分析、保险业务处理、会计业务处理与分析、财务管理等环境;所有专业课程均安排相关的实验、实训,配备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实验实训课正常开出;按职业界标准进行综合职业技能测试考核,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岗位的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认识及适应能力。此外积极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产学研结合方式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请进来”,即聘请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领

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二是“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我校与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到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和其支行以及河北证券公司环西营业部进行参观学习,身临其境感受岗位职责及要求。

三是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本专业共有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清算中心以及货币陈列室四个专业实验室。模拟银行实验室建立于2001年,当时完全为手工操作模拟银行的各项业务。2002年,工商银行保定分行为模拟银行实验室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为实验室安装了银行业务处理软件,捐赠了点钞机、打印机、终端机等多项设备,实现了实验室的电子化操作。2004年,学校积极争取中央与省部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基金,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各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都进行了更新换代。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为本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方针,实现了校企双赢。一方面专业积极为我校成教部提供针对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合作组织等单位在职人员的培训意向书或培训方案,并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培训课程或培训专题的教学任务。短期培训班的开设以及继续教育的开展,为职业界员工提供了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指导、提供了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的机会,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效益,加强了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知识技术咨询,承担其科研课题,参与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我们积极参与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等合作单位的科研课题。

4.保障体系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目前为专业服务的专职教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3%,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38%,专业聘请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和机构的17位领导和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较好的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由金融系主任秦菊香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秦菊香主任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保证了专业建设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成功开展。

(2)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建有河北省高校一流水平的模拟银行、银鹰证券、货币陈列和清算中心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仿真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银行与银鹰证券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实验室,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先进。模拟银行与清算中心实验室占地面积356平米,可以容纳110名学生模拟操作商业银行储蓄、信贷以及中央资金清算等各项具体业务。银鹰模拟证券实验室占地面积175平米,可以容纳110名学生模拟进行证券各项业务活动。货币陈列室展出各种货币共计000枚,可以使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相关知识。此外,也有可以利用的会计保险等相关专业实验室,满足了相关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本专业也非常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有中国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两个大规模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业务部门进行参观学习。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为本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教材建设

本专业在教材建设上,一是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学面达70%以上;二是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此外,教师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扩充性文献资料。

此外学校建立了校系两级的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以上教学条件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二)课程模块与课时(学分)分配

*

(三)课程体系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遵循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培养服务经济金融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模块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设置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全校任选课组成。

(1)公共基础课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

(2)专业基础课指本专业的基础课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拓展课,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西方经济学、财务会计和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专业核心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证券投资原理、银行会计、投资与理财基础、国际金融和金融法。专业核心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验室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4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将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拓展课是本专业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包括财政与税收、金融英语、统计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新兴投资银行业务、金融信托与租赁、保险学、金融审计、经济法、国际结算以及一些专题讲座。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4)全校任选课是本专业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任意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入学及毕业教育

入学及毕业教育是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前提。本专

业新生入学时需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教育及金融系组织的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辅导员需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和教育,使其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并结合专业特点做出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

(2)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加强纪律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常识,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军事训练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的考核由学生管理部门协助军训人员共同实施,参加军事训练并经过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军事训练不计学分。

(3)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本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包括点钞、会计凭证录入、储蓄、信贷、信用卡等商业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处置、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投资理财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校内实验实训课程、职业技能比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以及业务实习的方式展开。

计算机、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语音室,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计算机课内上机率100%,英语类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比例达33%。

本专业建立了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货币陈列室、清算中心等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仿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专业课程均安排课内实验实训、独立实训课程或综合实训项目,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专业单独进行职业技能的考核,并组织点钞、模拟炒股等职业技能比赛。

专业充分利用金融系的两个校外实训基地——中国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并进行相应岗位的业务实习,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及适应能力。

(4)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由金融系团总支负责组织,由专业教师进行选题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的时间以三周为宜,学生应根据选题列出调查提纲(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作好采访笔记,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经审核合格后以学分方式记入成绩档案,成绩合格计1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工作、未交调查报告者或成绩不合格不计学分。

(5)社会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劳动意识。公益活动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也可以由金融系团总支组织安排。专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学校或系部组织的社会性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的考核由金融系团总支实施,参加公益活动并经过素质拓展认证,可取得相应学分,未进行素质拓展认证或未参加公益劳动不计学分。

(6)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专业在第五学期初进行毕业论文的布置,第六学期末完成写作和考核工作。(详见金融系毕业论文工作规范)

(7)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具备了一定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具体条件如个人兴趣特长等,于第六学期选择到各单位进行的业务实习或锻炼。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系就业指导机构为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和实习渠道,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实习机会,为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努力。毕业实习为二至三个月,以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学生实习鉴定表和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实习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实习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业务实习不计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

(一)课程设置说明

1、课程设置原则

(1)“实践、实际、实用”原则,突出金融教育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强调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主观能动性原则。根据市场和就业的需要,逐步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实用课程等,增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力度,提高学生自修能力,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3)提高单位学时效率原则。将逐步大力推广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手段教学,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针对金融机构对员工“会电脑、懂专业、专业英语熟练”的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以下如下几个方面改革:

(1)外语教学上,在加强基础英语读、听、说、写的基础上,设置了金融英语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运用英语处理专业实际问题,或查阅原版专业书籍。

(2)计算机教学从实用性出发,除了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和《VBASIC》外,增设《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作为选修课,以适应网络化、知识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在专业课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增设《市场营销》、《投资与理财基础》等作为专业课;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强化模拟操作等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的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部和校外各实训基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原理》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课时数达到该课程总时数的40%,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性。

(4)对于最新的金融动态信息,以系列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5)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课、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行导师制度。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选课,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关心学生选课后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有关专业性、规范性和方向性的系统引导。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主修专业或论文研究方向采取个别面授、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学和钻研的自觉性,增强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

(五)金融与证券主干课程介绍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原理、商业银行会计、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基础、金融法。

货币银行学

课程简介:《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各学科、专业的必修课,更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信用工具及资金融通,金融机构体系,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货币供给需求及其均衡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紧缩、外汇与国际收支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分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探讨了生产者、消费者、国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规律。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为我们进行市场经济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南,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与认识的深度。要求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完整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现代会计级管理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创造条件。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课程简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巴塞尔协议”等法规和国际惯例为依据,吸收当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验,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全面讲述商业银行的资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表外业务和业务创新等各种业务的操作规程和资产负债管理及风险管理的经营策略。该课程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课程简介:《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结构,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中介指标和传导机制及有效性,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等。该课程具有政策性、理论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联系经济金融运行实情,更好地把握国家在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以指导微观经济金融部门决策,进一步充分发挥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各项功能。

基础会计学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重点阐明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最基本的方法和原理。

国际金融

课程简介: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金融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外汇实务、国际借贷、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金融宏观理论,用以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以后从事外贸、财务管理、涉外金融等工作奠定理论与业务基础。

证券投资原理

课程简介:证券投资原理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也是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证券投资分析方法等内容及证券市场管理介绍。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证券投资及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本课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财务会计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课。它从注重学生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入手,在明确财务会计的各项具体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中有关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概述、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

商业银行会计

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 篇2

摘要:随着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显著。本文通过回顾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分业经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金融业发展的利弊影响,继而分析了金融业合业经营这一不可低档的潮流的产生及影响,阐述了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当前在此潮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适应性;金融管理与实务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专业适应性问题简述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时,则不习惯接受。最后,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政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不懂得微分,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

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图、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使经济学走下神坛,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不过笔者也相信,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08(5)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 篇4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特色;培养模式

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是一门工程型的新兴交叉学科,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公司金融、投资银行与证券投资业务等多种创新型金融业务而迅速发展。金融工程学标志着传统金融学走向了产品化和工程化,成为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

一、金融工程课程体系产生于引入的宏观认识

金融工程最初的狭义定义是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金融工程研究领域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如下层次:对创新型金融产品与工具的研发;设计开发新的金融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各层次由浅入深,展现了递进的三个层次。各层次对应实例表现如下:第一层次包括对银行账户、共同基金,以及面向企业的期货、期权,可转换债券、新型优先股等给予创新型设计;第二层次包括银行金融制度等的再设计;第三层次包括创新企业融资结构,新型现金流管理策略的给出等。金融工程学创始人之一的约翰・马歇尔,曾任全美金融工程师协会执行主席,从实务角度也对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概括。其认为应包括如下四方面,即证券及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投资与货币管理,公司理财和风险管理。在特定条件下,传统型金融工具往往难以迎合公司兼并、收购等特定融资需求,其亟需金融工程师为其设计出能够恰当解决问题的融资方案。在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主要目标是开发各种套利交易策略,涉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金融工具、法律法规和税率等多方面,包括纯套利性质交易策略和准套利性质的交易策略。其是将高风险投资工具转化为低风险投资工具的系统,包括开发“高收益”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及正向回购和反向回购协议等。金融工程所对应的风险管理强调,将多种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组合,以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即根据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并测度,继而利用已有的金融工具构造出降低或规避风险的方案。

二、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方向学科特色比较

1.设在工程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1)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是把金融工程硕士设置在工程学院培养的代表性学校。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位居北美金融工程专业第二,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工程运用专业位居北美金融工程专业第九。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工程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由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由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专业设置中,我们了解到,运用工程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是该校进行培养的特点,该校所毕业的学生应具备在银行、证券及金融投资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从事相关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其学生必须掌握七门必修课程(金融工程随机模型、金融工程统计工具、金融基础原理、金融工程最优化、蒙特卡洛方法、资产定价与投资、连续时间序列),并将把统计学知识与工程学知识统一起来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要点。

2.对于设在数学或统计学院的金融工程硕士培养课程,是因为在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被一些学校安排在数学或统计学院进行讲授。此种模式的代表学校包括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等。通过分析上述几所排名前列学校的情况,我们发现,此种模式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康乃尔大学出版了《Mathematical Finance》,是金融工程学领域的第一个学术期刊;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金融工程相关研究成果也位于此研究领域中的领先位置。为此,培养金融工程领域中的专业学术型人才,是将金融工程专业设在数学或统计学院进行模式的一大鲜明特色。在该培养模式下,未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而且所毕业的学生还将获得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芝加哥大学的金融数学硕士课程设置中对数学成绩的要求很高,而且学习难度也较大,其侧重于对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具体来讲,该校此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与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分析与金融模拟等。培养既能利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对金融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又能以此对衍生产品进行设计和定价的能力。

3.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纵观排名于北美金融工程专业前20的学校,将金融工程专业设在金融学院进行硕士培养的学校,仅此一家。不仅如此,Hass商学院还是全美商学院主导下惟一提供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相比较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而言,Hass商学院授予的是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较前者来讲,更偏重于实际运用,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其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经济金融领域中实用性质较强的课程中,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分析、金融创新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被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在内。此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要求国内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排名靠前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后发现:首先,美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集中于硕士培养,而现阶段我国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本科阶段,目标是金融工程本科人才,为此,美国模式对于我们来讲存在较大差异性,不适宜直接照搬。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的资本市场,往往层次感并不是很清晰、市场产品不能呈现多元化与多样性,在法律监管、技术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这使得有效市场假说和现代金融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这些金融工程研究所依附的基本理论并不能实现在我国的充分使用。目前,国内诸多大学均在结合本校的综合优势,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力求培养出金融工程人才。经济类学校教学的缺陷是,在工程教学上并无优势。一般有着金融经济理论和工商管理的基础和优势。因此,财经类大学开办金融工程专业如何展现出自身特点?所培养出的毕业学生如何在工作领域中与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竞争?财经类学校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何在?这都是我们一直在要探索、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适应市场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是我们的立足点。

真正适应我国情况的金融工程课程体系是,一方面以立足我国国情的实务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会不断被丰富发展,在完全成熟规范之后仍需数理性较强的研究作为支撑,因此还需在应用性金融工程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定量性的金融工程相关知识。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简史告诉我们,金融理论是支持金融工程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现代的经济学相关理论、数学定价方法的理论、统计学的数值分析理论、会计学和财务分析的理论、金融与法学理论和税收策划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也正在向金融领域渗透。

因此,金融工程学科的建设应该以金融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为基础,借鉴工程论的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和公司财务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所以,对于财经类大学培养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具体包括:造就能够拥有广泛而扎实的经济学与金融学基本知识,数学知识背景适度,能够运用多种计算机模拟测算技术熟练地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建模模拟的金融工程应用人才。

三、财经类院校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1.设立院与院,系与系,甚至院与系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金融工程学本身就属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的特点明显强于其他学科,其要求各个学校在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需要在相关院系之间尽可能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以共同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其中,尤其以将管理学院的管理特色和金融学院的金融优势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为亮点。

2.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制订规划。由于金融工程专业与实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故而,灵活多样应该是其课程设计的一大特色,以保证其前沿性与持续性。课程制订规划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如下三方面:①结合金融工程的学科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制订出体现学校培养特点的金融工程课程体系;②基于现实中一系列客观金融实际,以及实践课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③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给予一定数目的,能够涵盖全学科的广泛的选修课程体系。

3.实施课堂教学与试验、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性的金融工程学,应对其给予实验与实践的高度重视,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的相辅相成,互相结合。课堂讲授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模式,其更多强调的是学习的抽象性,对问题思考的垂直化,对确定性的追求,个体工作的独自性等。在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训练。结合形式多变的金融市场,更多地开展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与金融实务教学是实验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特点。

4.强调团队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结合是试验与实践教学采用较多的方法。可以按照实际项目或某个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学科教师进行辅导。学生们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从中掌握相关知识,并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会分工协调,团队合作。

5.提倡不同层次之间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注意将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注重将各层次的人才培养进行衔接。其应是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人才。为此,在本科培养阶段,应强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并将理论实践结合对接点的识别作为重要的培养点,继而培养学生对金融工程方法、理念、意识的认知。这些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的主体任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如何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是培养中所对应的重点。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强调提升金融工程课题的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对应的重点。

总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相应地,金融工程教学科研工作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借鉴、思考、创新和合作,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发展金融工程学科,才能培育出好的金融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