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7篇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7篇》

时间: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1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摘要】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第一部分

时光的沙漏不停的行进,来不及告别叹息,昨日便已卷入时间的长流中旋转着成为回忆,然后一点点透明,最终消失。

不知不觉,我已经成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在这漫长亦短暂的时间内,我们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一步步成熟,走向成长的彼岸。

在我看来,我的人生路应该算是比较顺利,无论是小学,初中或是高中,似乎学习就是我的全部,所以我一门心思的把学习搞好,就在我充满自信的参加高考的时候,我遇到了我迄今的最大挫折:高考落榜,一时间我无法承担这样的打击,但是我的性格告诉了我,如果我屈身去上三本或者专科的话,无非是对自己的看不起和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因为我的成绩一向是很好的,就连我的老师也没有想到我会考不上,然而高考的竞争就是如此的激烈,我也没有办法,所以最终选择复读。

在复读的日子里,我的思想逐渐有了转变。不再去幻想明天是多么的美好,不再去可以的和别人相处,不再去钻研哪些深不见底的难题,一心想着的就是高考那道坎。曾今有人和我说复读就不是人过的日子,可是这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理解其中滋味。当一个人变的很现实的时候,一切的梦想或者是幻想都将不复存在,人或者自然就不会太累。

当我看到同一届的人都在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我就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只是上天觉得我不够成熟,所以让我在锻炼一年,仅仅一年而已。

现在回想这个,“寒窗苦读十二载,一心只问今朝”这已不算什么,重要的设平静的看待生活,平静的看待未来,活在当下,因为今天是为明天准备的,把握好今天才能过拥有美好的明天。

如果说曾经的我们时在父母伞下胆怯的雏鸟,那么现在的我们便是渐渐高

翔的鹰。我们奋斗,我们拼搏,我们自豪!我们将点燃种子的希望,召唤候鸟的飞翔,像飞扬的蒲公英一样,沿着梦想的轨道,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

第二部分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分析

[ 摘 要] 近年来,受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恋爱态度轻率,恋爱观念开放化 、恋爱行为公开化等特点,体现 出重功利价值、重物质享受、 重生理需求的本质。为此,应从加强性道德性识教育,自主性教育,健全学校管理机制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正处在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对恋爱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憧憬,他们认为,恋爱是大学的“ 必修课” 而不是“ 选修课” ,不经历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完美、 不全面的。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已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恋爱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特点

1 。 恋爱态度轻率化。当代大学生只注重恋爱的过程, 而不注重恋爱的结果。多数学把恋爱描述为“ 体验幸福” 和 “ 充实大学生活” 。有些学生以选择理想对象为由, 见异思迁, 频繁更换对象; 少数学生出现“ 三角恋” 和“ 多角恋” , 以至在同学之间造成感情纠纷, 甚至发生冲突, 酿成悲剧。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只一味追求爱情的浪漫,而忽视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未婚先孕就是当代大学生恋爱轻率化的最好见证。

2 。 恋爱观念开放化。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传统道德意识逐渐淡化,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据 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专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中,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的比例为54.08%, 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为 75.3%…由此可见,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也日益开放。大学生多角恋爱、在外同居的现象时有出现。

3 。恋爱行为公开化。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持“ 不赞成、不反对” ,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校大学生的各种行为不受任何纪律的约束。然而在高校大学生中都存在这样的想法:不谈恋爱的人被视为弱者, 不谈恋爱被 视为不正常行为。他们把谈恋爱作为一种荣耀, 每天出入成 双成对, 携手漫步于校园,上课 、吃饭、自习形影不离,行为上一点也不遮掩,甚至臵校纪校规于不顾。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愿意对周围的人公开恋情的大学生比例为87.6%,愿意在校园里各种环境下有亲呢行为的:教室23.7%、 图书馆 37.5%、 食堂68.6%、校园绿地86.2% 。

二、 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

综合各因素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注重功利价值。他们在择偶标准上,趋于功利化,更注重对方的实际价值。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及求职中的“ 不正之风” 对大学生恋爱观产生了一定影响,交往对象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把自己今后的前途寄托在恋人及恋人家长身上而急于谈恋爱。

2 。 注重物质享受。部分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大或者爱慕虚荣、沉迷于高消费等原因而选择恋爱。他们企图通过恋爱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或者在经济上赚取利益,有的甚至不惜名誉,采取欺骗的方式同时进行几段“恋情”。

为追求享乐和地位而恋爱,是一种畸形的恋爱观。

3 。 注重生理需求。大学生的年龄界限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有了追求异性的欲望,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 ,产生了性亲近的要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有83%的大学生有和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渴望拥有爱情。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这一原因的驱使下,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现今高校普遍存在的同居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 新型恋爱观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恋爱观受个人生理、心理成长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发生着变化,但他们在诸多方面相对不够成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具体从四方面阐述 :

1 。 受社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网络、影视已经走人人们的生活,也带大学生进入恋爱的世界。由于社会上一些文艺作品中对 爱情的过分渲染,更有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 使 大学生难辨是非。同时受西方的“ 性自由” 、“ 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相信网上爱情更胜于现实爱情。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及网络色情的影响,驱使他们渴望揭开两性之间神秘的面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恋爱起了一定诱发作用, 使一些大学生对爱和性的观念发生扭曲,缺失了应有的责任与道德。此外,面对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前景的不乐观, 竞争的激烈化, 为逃避现实及外界的压力, 他们亦然选择了恋爱。

2 。 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出生于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 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家庭的过分宠爱, 使他们产生了极其强烈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望而却步,为逃避现实从依赖父母转向对新的关爱的渴求, 过起了所谓的“ 二人世界”。第二,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婚恋观念缺乏正确的指导,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子女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致使他们的好奇心不断累积。到了大学,远离了家庭束缚,最终触发了体验恋爱的动机,进而诱发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产生。

3 。 受学校的影响。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恋爱问题所持的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 没有相关、具体的政策和制度给予指导。同时,在课程设臵上关于恋爱、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 各类辅导讲座欠缺, 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加以科学引导和教育。

4 。受个人自身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按照青年心理学的划分,属于青年的中期,其生殖系统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但由于在校大学生刚从父母的翅膀下挣脱出来, 没有经过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锻炼,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任何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断力较差。再加上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对问题的考虑欠周全,使其恋爱过程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引起恋爱道德上的种种缺失。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恋爱观

1 。 加强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提高恋爱的道德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订阅报刊、定期辅导等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和性健康咨询服务, 为建立 良好的性意识和性道德观念打下牢固的基础;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婚姻的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引导他们在恋爱问题上做出理智的选择,形成健康 、正确 的恋爱心理,使学生理解并懂得“ 两性区别,男女平等; 异性 交往,互尊互敬;自重自爱,自立自强”这些基本的性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性刺激的影响, 防止不良性行为的发生; 同时引导大学生用成熟的人格、成功的事业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爱情真正成为人类文明行为的高尚部分。

2 。 加强大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 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 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就业观、成才观;要让学生认清现实,让学生知道恋爱问题和学生的理想、事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促使大学生把学业放在首位, 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要让大学生认清学业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明白学业是大学生价值的主要支柱;要让大学生懂得恋爱是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它是建立在牢固地学业、事业基础上的。

3 。 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管理。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 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另一方面要加学生宿舍、公寓和校园环境的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 围,杜绝大学生在外住宿现象的发生;最后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问题要实行引导、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于那些沉迷于恋爱而荒废学业的同学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使其迷途知返;对于那些在恋爱中违反校纪校规,违背社会公德的同学,要及时批评教育,必要时应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总之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短暂而宝贵的,当代大学生不 要把黄金时间消磨在花前月下,而应立志奋发成才。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智慧与才华发展最快的黄金季节,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形成健康的恋爱心理,把爱情融进成才目标中,才能使爱情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成为我们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动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摘要: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影响,都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茶文化的价值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拟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通过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探究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影响

对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活动来说,其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为学生参与整个大学教学活动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对学生培养造成了极大影响。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虽然当前高校教学体制实现了不断完善与发展,但是客观的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多数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教育和体能教育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无论是心理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是其课程开课状况都较不理想。在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未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形成有效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从很多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上看,很多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很容易对其成长和学习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要求。但是客观而言,目前在高校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从而使得多数老师和学校未能及时察觉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但是其只是把整体教育的重点和精力放在了教学的表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了解和认知。最后,当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教学理念较为广泛,教学元素较为陈旧,教学互动性较差,教育反馈并不及时,因此,这就限制了整个高校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大学生培养的实际状况来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和思路极为必要,特别是在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及时引导和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完善,而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这一活动时,都只是从教学的表面来切入,无论是教育的及时性还是其先进性都较为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探究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教学理念和机制,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以茶为基础载体所形成的文化内容,茶文化的核心市场,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成熟,而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将茶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也极具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成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实际上就能够为当前我们所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育基础和帮助,比如,在茶文化体系中,除了相应的行为理念之外,还包括成熟的心态文化,而成熟的心态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将茶与人生哲学理念相结合,从而提升了整个茶文化的高度。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经过长期传承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具备了完善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应用到当前社会生活中,便能够实现良好的价值体系,在我国茶文化体系中,除了其中所具备的物质文化之外,其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也是目前最值得我们传承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其在茶文化体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能够给当前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引与帮助。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复杂的系统化教育工程而同时也是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其心理疾病的风险,从而帮助其逐渐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理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念和实施方法,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实施。不仅如此,当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生活环境和条件更为优越,尤其是很多学生缺乏全面、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存在相应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当前高校教学活动日益成熟,如今完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以往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随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今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素材融入,对于大学生培养则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机制的缺失,最重要的在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元素。所以,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等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教学效果,从根本上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

4、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事实上,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必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处事思维方式。茶文化的精神是行为规范。而核心要求就是人应该在社会中怎样正确的处事规则,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缺乏对学生处事态度的正确引导,所以,以茶文化为载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必然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从而对自己形成一定的自省和审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定位,从而帮助学生自己形成平和稳定的状态,进而引导自身能够有效处理自身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其次,茶文化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实现修身养性理念,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就是静心修身,而这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在饮茶的同时,感受个人的生活理念和态度,通过不断求索,从而对传统文化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解和认知,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很多学生,或者是存在较为自卑或者未能对自已形成有效的了解,如果能够运用茶文化理念,便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不仅如此,当前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其存在较为严重的考试作弊等诚信缺失现象,而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诚信理念,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便能够引导学生在品茶的同时,领悟茶道精神理念,重新塑造自身人格理念,进而对其培养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此外,茶文化理念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其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素质的有效提升,当前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其形成全面完善的素质,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就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会掌握正确的处事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从而形成完善的综合素质。最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体系化创新,其关键在于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有效完善。所以,相对于这种传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多数学生和老师未能认识到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无论其重视程度,还是其实施理念都较为欠缺,而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是一种行为上的丰富与完善,因此,随着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价值要求,探索茶文化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就极为必要。

5、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在这一资源体系内,不仅有着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其中也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通过对这一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看,多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其更多考虑的是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老师的关注度,其都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与应有的关注。所以,学生的心理疾病及困难就使得学生很难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认知。而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很容易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4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一)面对新环境难以适应

1、现实中的大学校园与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学校园不一样,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还有很多大学新生过高地估计大学的轻松程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业压力感到无所适从。2、大学的教学理念与中学完全不同,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和大学新生以往的中小学学习、生活环境不一样,使得很多大学新生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继而造成心理失调现象。3、大学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质学生,尤其是在名牌大学,新生面临更多竞争对手,与其以前在学校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

(二)交际困难的心理压力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活在社会群体里的每个个体,总要和社会进行广泛接触,产生相互作用,同其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长期在父母的呵护和宠爱下生活,面对纷纷扰扰的大学生活,有些大学生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不知道如何与人有效沟通;有的大学生有自闭现象,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有的大学生行为处事偏激,容易与同学老师造成矛盾。

(三)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整个社会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门槛提高,目前社会上“毕业即失业”的言论不少,使不少大学新生一入学就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认为学习无用,从而无心学习,而高校里许多高年级的大学生也有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他们因失落、焦虑、抑郁、自卑等原因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就随之产生。

(四)对网络的依赖

网络世界纷繁多变,精彩纷呈,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有些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的快感当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在生活之中促成人的“生长”。但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习,除此之外的与人交往、获得生存能力等教育均缺位,因此很多大学生在摆脱了学习的重压之后立刻陷入虚拟世界。沾染网瘾不利于健康向上的性格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育,很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精神恍惚疲惫,目光呆滞,对身旁事漠不关心,甚至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和正确三观的形成。

(五)经济困窘的压力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现行的大学收费会是家庭经济不小的负担。同时,由于大学是住校生活,家庭贫困的学生与家境优越的学生长期居住在一起,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容易使寒门子弟心理失衡,继而产生很大心理压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范围,即必须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实施的。如果超越了高校和在校大学生这个实际情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缺乏针对性,也无法实现。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当前在理论研究上主要移植西方心理学理论,我们当前所运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绝大多数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做法。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其实,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伴随着人的一生,因为每个人的欲望在一般意义上是不断增加,而现实是个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会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健全自身人格,增强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积极适应社会环境。

(二)形式化倾向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强化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我管理二○一五六社会经纬国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不少教材老套陈腐,完全脱离当前实际。有些高校目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严格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耐心地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还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严格按照考分高低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为大学生学分的一部分,这样反而增加了这些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相关高校必须尽快摈弃这种流于形式、适得其反、效果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我们应该肯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丰富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系统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死板地照着教材生搬硬套,应付考试,而应当是大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做到心理自救。同样,为了解决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高校还应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于那些无法自救、需要特殊帮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三)简单化倾向

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严格以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具体实际情况,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但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变成了茶话会;有些高校教师存在错误认识,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还有一些高校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诊断和治疗,将有较轻心理问题的学生当病人来对待,使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出现这种情况和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时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国外的心理教育模式,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科学指导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

(四)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些高校出于一些错误认知,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他们仅仅关注少数甚至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问题的大学生,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只是将对心理有问题大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认为只有出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才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对绝大部分学生群体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争取安排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既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缺乏心理辅导的相关经验,导致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和解决。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所有高校都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求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该课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者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普及课程,后者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高校尽可能地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心理咨询作用。高校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指导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苦闷,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学习与生活环境。近年来,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加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高校可以在学生宿舍楼下、教室楼下偏僻角落设立一些信箱,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成纸条放在信箱里。这种方式对一些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进行面对面交流和表达的大学生十分方便,而且有些心里话又是碍于脸面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所以设立信箱可省去这些大学生的忧虑,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疑虑都宣泄出来。这样可以使心理咨询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普及,有些大学生已经能够自然、面对面地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问题咨询和解答。在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老师必须遵循保密、聆听、疏导、交友的根本原则:心理咨询老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和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建立起信任、关心、尊重的师生关系,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大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无法解决学生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医生联系,寻求外界帮助。

四、结语

总之,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高校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是培养新一代革命接班人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5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

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

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6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7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在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或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查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试论体育锻炼对缓解心理压力正确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心理波动是显著的,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心理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的年龄处于亲少年和成人之间,遇事的情绪波动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内心的波动大,对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会极其消沉,一时又会因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对事物的认识有时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钻牛角”,想不通。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省份不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再加之有不少大学生在家时过于依赖父母的照料、爱、生活起居、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当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就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赖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差异,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那么随着挫折感的增强,不良情绪的上升,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

1.3家庭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健康心理

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学前,适应了家庭的生活状况,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学习,进入大学后,同学的朝夕相处,生活水平明显拉开了距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些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减轻由于家庭收入低带来的困惑;而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盲目攀比,当对愿望无能为力时,不良心理膨胀,压抑之下产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维观念,是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一些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处理不当,会产生相互间的猜疑、冷漠、敌对,随之而来的是紧张感、压抑感、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其内心非常苦恼,精神很不愉快,这种痛苦复杂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1.5恋爱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的心理并不稳定,不完全成熟,在恋爱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不顺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当出现挫折时缺乏处理情感纠葛的能力,一度陷入悲观的漩涡,不可自拔,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是绝望。不能正确对待失恋,心理上的创伤就易导致心理异常。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2.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响大。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非智力功能指人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脑力劳动的强度大,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提高反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缓疲劳,是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2健康的身体是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打好基础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保证,若大学生患有某些生理疾病或生理机能低下,这时他的生活以及学生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功能,改善机体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和消除某些生理疾病。

2.3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人体受到某种压力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如果这时候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了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2.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它由客观事物与人们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体育锻炼蕴藏着许多刺激,例如:竞争、冒险、成功与失败等等,这些都会相应地引起主体情绪的体验,这是体育锻炼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体育锻炼的魅力所在,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改善常用于检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的改善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效应产生于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的结束,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流畅的感觉。由此产生对运动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转变为长期效应,许多学生能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

2.5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运动过程总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相互间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而完成了动作,且不断地成功和超越,获得了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坚强意志。室外环境下的体育运动,要经历风吹日晒,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6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体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

①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敏感生理期,通过体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练就强壮的体魄,为其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处于幼稚待发展阶段,可塑造性很强,而体育过程模拟社会的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直接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体育运动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7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机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灾区的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既是比赛失败,在经过总结,找差距,再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2.8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运动则能打破这种隔离和孤独,让不同院系、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活动和比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他们不用言语,有时只需通过一个手势或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和间接的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等多人数配合运动,运动的精华就在于配合的默契和彼此的信任,在运动中不自觉的已经形成了一种信任,并且运动之后依旧保持着这种信任,类似的项目都需要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同时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有更好得校园生活。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引导和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深刻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养成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作用,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钱建龙。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峥。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1)

[4]王小艳。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王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

[6]邓庆标,钟伟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09